林州位于河南最北部,与河北邯郸接壤,是安阳下属的一个县级市。林州与安阳相隔不过一个多小时车程,但其口音却有着天壤之别,彼此用方言交流都难以领会,而且这种口音和正宗的河南方言听起来完全没有类似之处,于是,除了林州人自己,很少有人听得懂这种在北方语系里按理说应该很好理解的方言。
林州话和河南话不属于同一语系:典型的河南话属于中原官话,而林州话则属于晋语。 “晋语前身应该是汉代扬雄《方言》提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晋语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万(86年是4600万),其中山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大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入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方话中的山里话”。林州话,放在河南话,或者放在晋语邯新片中都是非常晦涩的。
林州方言和安阳县方言
安阳县西部北部方言和林州话更为接近,而与安阳市区相差甚远。当然由于这些地区离市区较近等原因,口音与林州话有一定区别,但是词汇发音基本都是一致的,只是语调相对较为缓和了。 屁打架 [什么都不是] 谷猪、谷初、布袋儿 [口袋] 忆怔 [发愣] 还算捏个 [差强人意] 谷醉 [蹲] 待见 [喜欢] 不挡 [可能] 看中 [正好] 涨些儿 [放些] 嘿嚷 [吵闹] 俗种 [出洋象] 整单 [现在] 割气 [争吵] 老样儿 [太阳] 擦灯儿 [火柴] 茅厮 [WC] 麻糖 [油条] 约莫 [估计] 恶囊 [脏] 疙星 [小雨] 七珠儿 [蟋蟀] 吸不蔫儿 [裸体] 胡昂 [下午] 前昂 [上午] 夜个儿 [昨天] 前个 儿 [前天] 大前个儿 [大前天] 今儿 [今天] 明儿 [明天] 后儿 [后天] 后害星 [别吵] 八甲 [淘气/不守规矩] 电谷恋儿 [电池] 后了 [不要了] 玉熟 (玉米) 出旅坡儿(下坡) 睁漆 [漂亮] 卸勒硬 [厉害] 秀俄 [妻子] 疙轻 [撒娇] 芝麻糊 [眼屎] 国觉 [刹车] 什蒙 [差一点] 谷朵了 [拳头] 户水 [游泳] 支棱 [摇晃,歪斜,或躺在床上 藏老闷儿 [抓迷藏] 七蒙头 [脑子不好使] 木楞 [不聪明] 金刚锤 [剪刀石头布] 疙蔫了 [枯萎了] 挪夸不杂 [那当然了] 拉生儿 [花生] 单故儿\故儿 [故意] 跌叙 残各 [嘲笑] 夸八 (是啊) 一朴六 (一排) 吃吃敬敬 (结结实实) 其囊 (让开) 拾登 (乱翻东西) 暖壶 (热水瓶) 地瞒净 (土豆) 撵撵转 (陀螺) 洗脸门 (额头) 下莫古 (下巴) 黑掐勒 (黑痣) 毛亦 (头发) 盖低/铺低 (褥子/被子) 撕拉判儿 (拖鞋) 皮拐 (以前说的牛皮鞋) 溜溜的勒儿 (玻璃球) 后了呀 (不会吧) 吃耐 [故意/出洋相/出老千/脏] 仰承额 [用报纸糊的房间顶棚] 黑老锅 [玉米糁] 旱绳、搁秧额 [晾衣绳] 膈直(搔痒) 圪溜(散步) 捉乎人(骗人) 杌额(凳子) 响额(唢呐班) 舀瓢(马勺) 害心、 作乱、喝嚷(吵闹) 闷头儿玄(大胆) 斯溜(吸) 出履(滑) 厮跟 [一起去] 盘登 [挂闲话] 海闹 [喊] 惭各、跌叙 [讥笑,讽刺] 就吃勒 [咸菜] 得脑饿 [头] 故事儿 [一本正经] 黑来 [夜晚] 白人 [白天] 是板儿 [是不是] 杂类 [干什么?] 耳八类 [巴掌] 不各啥 [不差什么] 呵瑟 [发抖] 戳种 [孬] 小冲儿 [麻雀] 不落盖 [膝盖] 索骨朵 [棒棒糖] 波俏额 [女孩的辫子] 信杆 [电线杆] 糖蛋儿 [糖球] 瞎嗒嗒、胡嗒嗒 [胡说] 不各节 [还没好] 咕咕庙儿 [猫头鹰] 血户额 [壁虎] 扑灯蛾儿 [蝴蝶] 瞧唱 [看戏] 嗨好勒 [很好,横水方言] 芬造 [垃圾] 黑老话 [黑喜鹊] 尺本 [小燕] 嘴阁度 [布谷鸟] 灰不琅 [灰喜鹊] 狗呵沙 [蜈蚣] 电驴额 [摩托] 过道 [门楼下的通道] 洋灰 [水泥] 各澡 [虱子 ] 鸡料哦 [蝉] 合台儿、各台 [台阶 ] 随泡 [气球或动物膀胱] 月儿 (钥匙) 皮料 (蛇) 吃耐 [脏 ] 铺地 [褥子] 亏港 [干脆\最后让步] 盖地 [被子 ] 靶跌 [摔跤 ] 糊面 [不说理] 晒蓬 [房顶平面] 老天棚 [房子的水泥现浇顶] 黑老开…… [叫……出来 ,把他从家黑老开] 树扑冷 [树枝] 克朗 [胸腔两侧] 后谷云 [别动] 总马 [马上] 各塞蛋 [面颊] 后脑孟额 [后脑勺] 甲地 [地面] 折楞额坡儿 [陡坡]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并孕育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精神概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林州境内的方言为晋语邯新片磁漳小片林州话,亦称林州方言。林州方言语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高亢宏亮,发音清晰,浑厚直硬,变音较多,四声分明,去声字多多。词汇丰富,词尾多有后缀;句中常有语头、镶中和缀尾,说话常省略某些词语 。林州话对多音节词的首音节词读得沉重、响亮、节奏长,末音节词读得轻、低、节奏短:常因发音速度快,省略或轻放读个别词的声母、韵母,听起来好象改变了原来词语的音节 。
晋语前身应该是汉代扬雄《方言》提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晋语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万(86年是4600万) ,其中山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大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 、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入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方话中的山里话”。 林州特色饮食有:大烩菜、卤面、水饺、捞面条、宽面条汤、凉粉、粉条、和乐剏、鸡蛋面疙瘩汤、红薯面窝窝等。
林州大烩菜
大烩菜制作简单,口味鲜美、醇厚,在林州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除了饭店里做的大烩菜,基本是家家都会做,每天都在吃。由于林州历史上比较穷,在吃饭上不讲究,炒菜时不一盘一盘的炒,而是把各种菜依次放到锅里一起炒熟,从而成为烩菜。随着生活的改善,烩菜里的配菜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好吃,逐渐形成林州一种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在饭店里一般配以大米为主食,再上一碗鸡蛋紫菜汤,让人回味无穷。在个人家庭里,一般也是配以大米为主食,在过节日时,有时会配馒头为主食。如今林州大烩菜已成为林州特色菜,每每有结婚喜庆的时候,主人家都会支起大锅,一连做好几天大烩菜,招待亲戚朋友、街坊邻居。
卤面
在林州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主食,由于卤面食用方便快捷,很方便外出办事的人食用,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城市乡村,随处可见三轮车上放着大笼屉,笼屉里面放着做好的卤面,下面放着加热的火炉。中午时分,在街上行色匆匆的生意人随时可以坐在马路边要一碗卤面,热情的老板还会免费为你端上一碗面汤,在上世纪90年代,15元的价钱就可以让你吃饱喝足,然后接着去忙自己的事情。林州卤面做法独特,做好后1天之内口感不变,被称为中国林州式快餐。林州卤面是将面与卤(肉) 汤混合,使面充分吸收卤汤入味后上笼屉蒸制。蒸好的卤面没有汤汁,香而不腻,干而不柴,百吃不厌。卤面的配料一般是:细面条,五花肉,黄豆芽(或豇豆,蒜苔) 等。
水饺
在林州水饺也叫扁食,代表了团圆、喜庆、关爱、牵挂,它是逢年过节等隆重节日里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面、盘馅、擀面皮、包饺子,每一步精细的做工,都把美好的心愿和对亲人的关爱融入了进去。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元旦、冬至等节日,水饺总会出如今林州人每家的饭桌上。对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融入到了水饺,每每有亲人远行或归来,都会用水饺来送别或接迎。
捞面条
林州饮食是捞面条的天下,无论春夏秋冬,家家户户的正餐一定是捞面条。林州太行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这里的小麦生长创造了黄金条件。成熟后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做成的面条筋道、滑爽、有嚼头。这一切优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捞面条风行林州的独特景象。面条可选细、宽各种种类,以手擀面为佳。捞面条好吃,还需调以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捞面需要的配菜或卤菜。臊子可以是各种炒菜,并无固定配方,但是,不论荤素,菜一定要切的精细,这样炒出来的臊子,菜细汁浓,加到煮熟的捞面条里,搅和均匀,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鲜美的捞面条就可以品尝了。
介绍几种林州特色的臊子:白菜炒豆腐、鸡蛋炒西红柿、菠菜炒鸡蛋、西红柿炒茄子、土豆炒肉丁等等。
宽面条汤
在林州,小孩满月那一天,会邀请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举行庆贺,中午饭吃过,会给乡亲们花饭,除了大烩菜外,其中必有宽面条汤,宽面条有2cm宽,其中有着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后人生道路宽广、事事顺利。这么好的饭,自然也就成了林州人饭桌上常见的饭了,一般会在晚饭做,只不过面条会适当细一点,另外会加上一些青菜,用烧热的菜油一烘锅,再加上馒头或火烧,就发展成了林州常见的晚饭。
鸡蛋面疙瘩汤
人生病后,一般都肠胃虚弱,不喜饮食。家里人一般会做鸡蛋面疙瘩汤给病人喝,根据病人口感,或调以白糖,或加油盐酱醋。鸡蛋面疙瘩汤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还可以滋养脾胃,完全无污染、无添加剂,很有利于病人康复。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融合,林州饮食呈现多样化发展,如出现了:米皮、凉皮、面皮、米线等各种街头小吃,大饭店里更是融合了东南西北中各式饭菜。 林州特产有“大红袍”花椒、淇河鲫鱼(双背鲫鱼) 、洪河小米、柿子(焦家屯村柿子产量丰富、寨底村的柿子质量好) 、柿饼、核桃(申家洼村已形成生产基地) 、柿卷、柿饼、小磨香油、山楂等。
林州山楂:习称北楂。据古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林县城关大纸坊乡红土岗村李清基,曾出任山东“五品军工”,后带回山楂枝条植于红山岗村,长势健壮,品质俱佳,遂移栽繁衍至全县各地,主要品种为豫北红和林红两种。
林州花椒:有大红袍、小红袍等品种。早在北宋时已大量种植。
任村镇:核桃、柿子、花椒、苹果。
姚村镇:花椒、柿子、板栗、苹果。
河顺镇:山楂、苹果、核桃、柿子、李子、花椒。
原康镇:山楂、酸枣、小米、罐头。
陵阳镇:山楂、核桃、板栗、花椒、柿饼。
临淇镇:临淇小磨香油、淇河鲫鱼,临淇豆腐。
东姚镇:洪河小米、柿子、黄杏、核桃、苹果、香椿。
黄华镇:山楂、板栗、水磨石、黄华玉、板栗。
采桑镇:柿、杏、苹果、山楂、柿子。
桂林镇:苹果、柿子、梨、花椒。
茶店镇:太行菊。
林州话和磁县话一样原因是都属于晋语-邯新片。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按照中国方言区域划分林州话和磁县话都属于一种语言,就会感觉河南林州话和河北磁县话非常相似。所谓方言,就是与官方通用的标准语有区别的,且只限于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叫做方言。
0引言
01林州及林州方言
011林州的地理位置及由来
012林州方言区域划分
013林州方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02关于语文教学
021普通话水平测试现状
022方言与语文教学
03写作思路及写作目的
一、林州方言的语法特点
11词缀
111前缀
112后缀
12词类
121代词
122量词
123副词
124语气词
125动词
126助词
13句法
131可能补语
132程度补语
133被动句
134疑问句
二、林州方言与语文教学
21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现状
211语文教学中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
212林州方言对语文教学的干扰
22林州方言区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21注意附缀词语的学习
222词类学习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223句法学习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23教学建议
这和地域有关,林州地处太行山东,漳河南,太行山后即山西,历史上十年九旱,上几代人逢灾必上山西逃荒要饭,近代打工也有十万之众上山西,受其影响饮食、语言、生活习惯,林州话生硬,说话嗓门大,不知道的人还认为在吵架呢,林州人耿直善良,说话做事不打弯,形成独特的林州特色。
河南古称中原,有曾经的鼎盛和繁华,在河南这块土地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质朴的河南人,河南北边由于和山东挨着,所以他们的方言和山东话有一些相近,但是河南南边比如南阳和信阳,就有些湖北话的意思融入到里边。
河南话属于中原语系,虽然都比较好懂,但是也有比较难理解的,比如焦作话,另外还有和湖北挨着的信阳话,如果再分下去的话,我觉得最难懂的应该是焦作话。
焦作话更像是山西南方一带的方言,北方很少见的短促入声调,在这里就很普通,明朝时曾有过一次洞县大移民,使得当处所言系统中融入了大量的晋语元素,再加上太行山天然险峻的地势,与外界交通不便,是以便逐步的独成一派了。焦作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名市,有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很多人说焦作话几乎理解不了,那是因为这里的方言中包含着许多古文字,本身就极为罕见,除了在一些古书中基本见不到了。
还有其他一句有味道叫骂:咦,你个鳖孙。
还有河南人都爱说的:中
在河南话中,也有一些地域的分别。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都位于为中原官话区。
中原官话,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河南话的味道。
其中河南有三个地方的方言,和中原官话有点差异。
最难懂的,就是林州话了。
林州、安阳、鹤壁这一豫北区,就是上图红色区域,当地的方言,受晋语影响,再加上这这一片比较封闭,著名的红旗渠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就在这个区域,保留下来晋语的味道。
举个例子就能知道林州话的神奇之处的。
除了林州话,河南话中和中原官话有较大区别的,就是信阳话了。
信阳地区,因为受荆楚文化的影响,方言也有点湖北话的味道。
信阳话不仅语速快,还好、坏不分。
对于大部分河南人来说,信阳话也是比较特殊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