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县的介绍

永靖县的介绍,第1张

永靖县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东北与兰州市接壤,南濒刘家峡水库(今名炳灵湖),西北与青海省民和县为邻。位于东经102°53′至103°39′,北纬35°47′至36°12′之间,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205600人(2012年),2012年,永靖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亿元。永靖县有刘家峡、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炳灵寺石窟等著名景点。12345永靖县素称“河州北乡”,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第一批县份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的重点移民县。

1、临夏州最富的县是永靖县。临夏市GDP最高为10606亿元、永靖县位居第二GDP总量为6861亿元。

2、永靖县位于临夏州北部,与省会兰州接壤,处于兰州都市1小时经济圈核心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快捷,区位优势极为突出,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富集。

3、永靖县地处甘肃省的方向,县城内有刘家峡、炳灵寺石窟等好评度极高的景点,所以得到了国家重点的扶持,尤其是石窟景观多样丰富,被誉为我国石窟的百科全书。

  摘 要永靖傩文化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永靖傩舞,傩戏在当地俗称“七月跳会”。其中面具是傩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永靖地区的傩舞面具是伴随着当地的傩文化活动产生的。本文从造型分类,造型材料,造型手段及方法;造型溯源;造型的基本特征及审美意蕴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永靖傩舞面具造型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甘肃永靖;傩舞;面具造型;民间艺术

在甘肃省永靖县,至今仍然保存一种民间艺术——傩舞,傩戏。这里曾是大禹治水的源头,“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上的交通要道。永靖傩文化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永靖傩舞,傩戏在当地俗称“七月跳会”。

面具是傩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具作为一种具有表达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实际上它反映了原始初民的思维观念和造型意识。普遍认为,面具起源于原始巫教和图腾崇拜,与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部落战争有着密切关系。永靖地区的傩舞面具是伴随着当地的傩文化活动产生的。永靖现存傩面具500多副,杨塔乡胜利村焦家庙保存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老面具21个,杨塔乡徐湾村三角庙18个,红泉镇朱家庙9个。从民间美术造型来看这些面具独具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感受它的神秘之美。

一、造型分类,造型材料,造型手段及方法

在左汉中先生著的《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一书中将民间美术造型分为三大类平面造型,立体造型,综合造型。平面造型是用点,线,面的空间布局和色彩,用民间特有的材料在二维平面中创造出来的视觉平面形象。例如,版画,剪纸,刺绣,染布,民间绘画等。立体造型是用民间特有材料,和形,体,面色等造型手段在三维空间创造出的视觉和触觉感知的立体形象。例如泥塑,竹雕,木雕,石刻砖雕,陶瓷,面塑等。综合造型中包括空间构成因素,时间构成因素(随时间,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造型活动。因为需要人的活动参与方能发挥其造型的全部功能。像皮影,社火,游艺活动等。由此可见,永靖傩面属于综合造型这一类。傩舞面具和戏剧脸谱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傩舞面具就单独来说它是立体造型和平面造型相结合的,从整个傩舞,傩戏的表演来看它又是综合造型。因为傩舞除了靠面具还要靠唱腔来感人。永靖傩面既有图案化的适合纹样,高度提炼了人物和动物造型。用点,线,面,及绚丽的色彩搭配表现固定人物或动物特点。除此之外又将泥塑效果的立体造型融入制作工艺中。面具五官有写实,抽象,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例如图一虎面具,是一个适合纹样,这种艺术表现增添了虎的生动,趣味,让表演者的表演充满诙谐的喜剧效果。再如图二中两副面具绿鬼与红鬼。鬼的形象在人脑中是抽象的,民间艺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夸张地手法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独特形象。从色彩,面部的凹凸起伏变化,五官的夸张比例,还加入了特有表情提炼出鬼的艺术表达。面具既有青铜器般的狰狞,威严之美,又有朴素的生活之美,因为它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傩舞面具造型材料基本上都是木质的。贵州,湖南一带的傩公,傩母等面具,贵州威宁“撮泰吉”,西藏地区寺庙面……,有木质,布制。永靖傩面也用布但是有其独特之处,而且制作工艺古旧传统,用色用颜料极为讲究。首先制作面具要挑选吉日吉时,都有专人来制做,不准女人插手。先制好泥模,泥模干后用白布一层一层裱糊,取出泥胎再根据各个角色需要上色。画面具的颜料必须是矿物质颜料,不易褪色。面具做好后还要在寺庙福神前供奉几天。面具制作有四个布骤,一制作模型,选用好的红土晒干,打磨,筛细再混合黄土加水调浆,反复搅拌,与彩陶的制作工艺有相同之处,然后在木板上用泥塑出面具雏形,等待彻底晾干。二在面具泥模上沾上一层层布反复上胶一般沾1至6层,再晾干。干后打磨光滑平整。三彩绘,在平整的面具上白灰胶泥底子,为彩绘上漆做好准备。绘完之后上清漆两三次,在这过程中又与传统髹漆艺术制作方法一脉相承。四装饰,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等漆干透后,烫出面具人物的嘴,眼睛,鼻孔,及戴面具系绳索的孔,系上绳索。有些面具要加上胡须。

永靖傩面具材料和工艺制作者都直接关涉到其作品的形式构成和特征。这种三维空间的傩面造型包含了丰富的造型手段,技法。做泥模,要塑制靠人手工捏制,塑出面具模型,使面具具有泥塑般触感,呈现圆润,玲珑,朴实的风格。彩绘的过程是绘画的表现,这样会使立体造型和平面造型更加完美的结合,傩面更加活灵活现,充满生命力。彩绘用色基本上遵循古典戏剧脸谱的用色色调。即:红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黄银灰贪,蓝勇绿暴;神佛精灵,金银普照。色彩以红,黑,赭石或土红(永靖地区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岩土的颜色),为主。有一部分面具有写实绘画的风格,像一副无颈的色彩头像。永靖傩面具无论在造型材料还是造型手段都散发着独特的审美意义,作为审美功能是泥塑,漆艺和绘画完美结合的民间艺术品。

二、造型溯源

永靖地区道教,儒学,佛教等宗教文化。傩戏,傩舞是以祭祀神灵,逐鬼疫为目的。永靖傩面具的产生与原始宗教原始文化是分不开的。羌族曾是繁衍永与靖地区的古老民族,羌族信奉巫教,以白石,羊角为图腾。永靖塔坪人一些风俗就来自羌人。傩就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产物。永靖傩文化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源于羌族的原始巫教信仰。二是防秋。西部山区在早期与吐蕃接壤,麦熟时吐蕃人进关抢收麦子。为防止骚扰人们头戴狰狞的面具,击鼓鸣锣。威吓吐蕃人使其逃跑。三是刘都督射猎,遗留了乡傩。这个说法来自永靖傩的口传资料。永靖傩面具造型吸收了当地彩陶文化图案纹样及色彩,炳灵寺洞窟佛像面部造像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等。

三、造型的基本特征及审美意蕴

永靖傩面造型的基本特征有:

1、实用性,面具是用泥模做的所以注重手感,佩戴面具更舒适。能给人触觉与心理的快感,细腻光滑。团块感,圆浑稳实。造型上的圆浑增添了面具的憨实和稳定。为了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面具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夸张部分细节造型。

2、概括性,面具制作者创作时以概括性手法展现自然,质朴的本质风貌。概括最突出的手法是夸张,有取有舍。

3、随意性,面具匠师技艺娴熟创作出熟中生巧的作品。有时由于条件简陋产生的“随意”“简朴”“怪诞”等等。四程式性,面具制作工序有固定步骤,方法。面具特定形象有固定五官造型和用色,面具匠师和佩戴表演者必须是男性。

傩面具担负着驱鬼逐疫的使命,永靖傩面具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深沉,狞厉,怪诞的神秘之美。面具造型风格越来越成熟,早起明清时期与建国后有明显区别,山区与平原地区风格也有异同,佛教寺院与道教庙宇傩面用色,造型,剧目表演也不同。总之永靖傩面具充满了神秘和质朴,在庄重、和诙谐中走向了成熟。

参考文献

[1]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

[2]顾朴光著中国面具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

[3]白庚胜主编,顾朴光著面具[M]中国文联出版社。

[4]石林生著甘肃永靖傩舞戏[M]贵州民族出版社。

[5]石林生,石强著河湟鼓舞[M]江西高校出版社。

[6]石林生,徐建群著黄河三峡傩文化[M]甘肃文化出版社。

[7]徐建群主编永靖傩文化[M]敦煌文艺出版社。

[8]张鹰著西藏面具[M]人民美术出版社。

[9]盖山林编著中国面具[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0]贵州民族出版社,贵州民族学院研究所傩戏面具艺术[M]贵州民族出版社

永靖的端午和大众的有很多是一样的我是永靖人,我比较熟悉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差香柳枝在家门口还有在胳膊,脖子或者是脚上都会栓花线这些习俗的目的是纪念屈原还有一个是人们传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没有做这些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年当中遇到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211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