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侯王的儿子一般被称为什么?

春秋时期诸侯王的儿子一般被称为什么?,第1张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儿子一般称公子,其中被立为太子的也可称为太子。比如吴王僚之子庆忌被称为公子庆忌,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称为公子重耳等等。在战国时诸侯的儿子很多被封为君的,这些被封为君的公子也被称为君,比如魏昭王少子魏安嫠王异母弟魏无忌被封为信陵君` 赵武灵王子赵胜被封为平原君`秦庄襄王子秦王政弟成蛟被封为长安君等等。

《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

不适合。

①孔孟学说的思想内核“仁,仁义”否决了诸侯发动战争的正义性,而不发动战争诸侯国的国内矛盾就无法转嫁国外(饥荒,洪灾等人地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会渐渐衰落亡国。

②孔孟思想实际上是旧地主贵族道德的产物,将究“克己复礼”,也就是恢复周朝分封治和宗法制中生出来是君就永远是君生出来是臣永远是臣的规矩。这铁定坑爹,因为新地主贵族已经产生,而且占据主流,不可能让旧地主贵族集团翻身……,吃下去的还能吐出来?如果照孔孟的想法,诸侯个个有罪,这让不少有意问鼎的霸主们鸭梨山大。

③商鞅变法告诉了诸侯,一个国家只有实干才能强大,空谈只能误国,特别是诸侯争霸的丛林法则之下。如果说养着孔子孟子当食客诸侯都不会吝啬几个闲钱闲职,但真的照着儒家的学说去治国那绝对见了鬼了。先生存,再发展,谁都懂这道理。

春秋时的诸侯王的要求——诸侯王说的都是对的,大家都必须乖乖听话。诸侯王(强大的)看到谁不爽就可以打谁,因为那是合理的。大家都要为诸侯王努力生产,多交税,因为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至于啥好处?嘿嘿~)

于是一个学派成了主流——法家……。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的年代,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大国吞并小国,让原本数百个小国的周王室最终只剩下了那么强大的七个,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没有被吞并掉的但是也不强大的国家。而在各国诸侯王都被称为公的时候,偏偏有一个例外,楚国被称王,这是为何?楚国实力究竟有多强大,竟然到了称王的地步?

楚国最初被周成王分封为子爵,是爵位中最低一级。但是后来经历两次称王事件后,楚国国君便一直以王的称号一直到战国末期。

首先楚国为什么要称王呢?尊卑与实力的问题

1三子封王后又取消

楚国被周成王封在南边,替周王朝抵挡南蛮,抚化南蛮。楚人先祖由于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与发展水平,吸引很多蛮部归附,楚国也壮大起来。

到了熊渠时期,西周正是周夷王当政,国内混乱互相攻伐,诸侯不再朝贡,于是熊渠趁机避开姬姓诸侯国,灭谷、邓、卢、鄢、罗、庸、扬越等国,把楚国的实力扩张到江汉平原。

然后熊渠说出了上面这句话,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为王,那熊渠自己当然也是王。

但是到了周厉王时期,因为周厉王残暴,熊渠担心被周朝讨伐,于是又悄悄取消了王的称号。

这说明这个时期楚国与周朝的实力还是有差距。

2熊通称王

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楚国第一次称王结束后,第二次到了熊通时期,这个时候楚国灭了很多周边的诸侯国,疆域已扩张至汉水,他觉得子爵这称号已经配不上他的疆域和实力了,于是想要让周天子提升他的爵位,结果被周天子拒绝,于是一怒之下,熊通干脆称王。

所以春秋时期楚国就已经僭越称王,因为他的实力与疆域不止是一个小小的子爵。一个疆域千里的万乘之国,怎么会愿意顶着一个小小的子爵,朝拜周天子时,站在后面,吃的东西也不如别人。

3其他国家为什么称公

西周真正的公爵只有八位焦、蓟、祝、陈、杞、宋、虞和虢国,其他即便是齐、鲁、燕等都是侯爵。

但是称公并不是真的代表其为公爵,应该是一种美称、敬称。

还有一种便是在西周之处,很多称呼还按照爵位进行,比如齐侯、鲁侯等,但是诸侯国强大之后,逐渐出现一些僭越的称呼。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寿命超过三百年的王朝屈指可数,而周朝却延续近八百年,堪称一种奇迹。周朝建立后,为了奖励功臣和更好治理天下,周天子分封许多诸侯王。起初,这些诸侯王都效忠并服从于周天子,每当外敌入侵,主动派兵抵御敌人,彼此之间关系也不错,没有人敢挑战周天子的权威。

到了东周中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崛起,周天子的话语权减弱,甚至出现“楚王问鼎”的尴尬局面。从此以后,周天子再也不复当年的威望,而强大的诸侯王,压根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相互争夺霸主地位,周天子名存实亡,进入到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

春秋时期共有上百个诸侯国,大多数实力都不强,甚至可以说非常弱,而齐、楚、晋则兵强马壮,虽然称不上独占鳌头,却能独霸一方,其国君名气斐然,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自古就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但不乏仁义的诸侯王,宋襄公可以说是春秋时期最仁义的诸侯王,他做的两件事,让其他诸侯王汗颜。

第一件事:兄弟情深,多次要让位于哥哥

宋襄公名叫兹甫,宋桓公的次子,他有个哥哥叫目夷。俗话说,投胎是个技术活,尽管宋襄公年龄不占优势,但因为母亲是正室夫人,而哥哥目夷的母亲只是小妾,所以他属于嫡子,最有资格的王位继承人,长大后自然就被立为太子,毕竟古人以“长幼有别、尊卑有序”为原则,年长没有用,嫡子才是王道。

在古代,为了争夺继承人的位子,各皇子(王子)之间明争暗斗,血浓于水的亲情不值一提,从玄武门之变、九龙夺嫡等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没有哪个王子不觊觎王位。但是,宋襄公跟别人不一样,他和哥哥目夷的关系非常好,可谓是兄弟情深,多次诚心劝说父亲改立目夷为太子,胸襟如同大海般宽广。

目夷死活不答应,说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哥哥,而且表示:“自古以来,嫡子才是真正的继承人,废嫡立庶不合礼数,会让天下人嘲笑。”尽管如此,宋襄公还是执意要把太子之位让给哥哥,以至于目夷为让弟弟安心继位,悄悄离开宋国,到卫国躲避很长时间,宋襄公实在没办法,在父亲死后继承王位。

第二件事:宁可自己打败仗,也不会趁人之危

甘愿让位于弟弟,还可以让人理解,宋襄公对敌人的仁义态度,就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何这么说呢?众所周知,两军对战时,如果在敌人没准好之前,突然发动攻击的话,胜算的把握会很大,抓住战机非常关键,不管用什么手段,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胜利,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但在宋襄公看来,趁人之危乃小人的做法,宁死也不会这么做。有一年,宋国与郑国发生战事,宋襄公亲自带兵出战,郑国自知不是宋国的对手,向楚国请求支援。当楚军正在渡河时,弟弟目夷说道:“敌众我寡,不如趁他们渡河时出击,如此便能获胜。”宋襄公断然拒绝。

等到楚军到达对岸,尚未来得及排兵布阵,目夷又劝说哥哥主动出击,否则等敌人休息好就危险了。宋襄公还是拒绝了,并且对弟弟说:“别人刚过来,如果我们现在出击,就称不上仁义之师了。”两次错过作战时机的宋襄公,结果被敌人打败,而且他自己也受伤,次年就因伤病发作死去,但他至死都不后悔,其仁义之举令人钦佩。

卫灵公与弥子瑕 的故事

卫灵公的男宠名弥子瑕,聪明漂亮,还是孔子高徒子路的亲戚。卫灵公自然对子瑕千般宠爱。

有一天,弥子瑕得到消息,说他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一着急,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私自驾着卫灵公的马车出了宫,去探望母亲。 私用君王的马车,按法律是要砍掉双腿的。得知消息的卫灵公却非但不怒,反而大声赞叹道:“多么孝顺的人啊,为了母亲甘愿冒这等危险!”

又有一次,弥子瑕陪伴卫灵公游园。园中桃树果实累累,红绿相间,正是初熟时候。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吃了一口,把剩下的顺手递给了灵公。灵公几口便将桃子吃下肚,还洋洋得意地说,弥子瑕是怕桃子不够熟,所以先替他尝尝是否酸涩的,乃是关心主上的表现。 然而花无百日红,时间长了,卫灵公对弥子瑕便心生厌烦,看上了更年青漂亮的对象。这时,从前“私车”、“分桃”的举动,便都成了他秋后算帐的原材料——这个家伙,从前居然敢私驾我的马车,目无主上;还把他吃剩不要的桃子塞到我手里,蔑视君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么一清算,弥子瑕不完蛋都不行了…… 的 当然,卫灵公绝对不是一个用情专一的人,而是一个好色无能之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234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