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什么要剪去辫子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什么要剪去辫子,第1张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见人们大都剪了辫子,也动了剪辫之意。但他这个想法遭到太妃和他的师傅们强烈反对,认为他作为皇帝必须遵守祖先留辫子的传统。后来,博仪请了一位英国教师庄士敦教他英文,庄士敦也厌恶中国人脑后的辫子,讥笑它像条猪尾巴,这对溥仪影响很大。

  一天,溥仪命剃头太监将他的辫子剪去,吓得剃头太监面无血色,跪在地上哀求“皇上”另请别人。溥仪见他吓得那个样子,拿起剪刀,亲手把辫子剪了下来。现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一条黑色长辫,据说那就是溥仪剪下来的辫子。

因为当时大家都剪辫子,他就亲手剪掉了。末代君王是第一个剪辫子的。有一年,政府宣布大家可以有剪掉辫子的自由。很快,全国上下就掀起了一股剪辫子的热潮,但也有一些不愿意剪辫子的古板的人,党人在街头看到后,会把这种人强行拦住,把他的辫子剪掉后,才让他离去。后来强行变成劝说。党人们陆续走上街头,教育大家应该自觉剪掉辫子。在上海的大东门火神庙上举行过一次剪辫子大会,千余人聚在一起,通过演讲来宣传引导,其中大部分人当场就剪掉辫子。

上海的群学会举办了免费剪头发的活动,大家可以自己选择发型。剪平头是免费的。请专门的理发师来剪分头,只要1角。来剪辫子的人纷至沓来。徐志棠采用奖励的方法来劝说大家剪辫子:在三天内找他剪辫子的人不仅是免费的,还送一碗大肉面。结果,三百多人过去剪辫子。之后,有意识地剪辫子就成了习惯。溥仪在自传的书中回忆道,自民国二年起,民国政府内务部多次写信给内务府,希望说服旗人到紫禁城剪辫子。他的语气很温和,甚至没有提到他和大臣的名字。

大臣们用了很多理由来敷衍政府,甚至想出辫子能区别进出宫这种理由。其实,紫禁城里,末代君王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他看到人们都剪去了辫子,他也有剪辫子的想法。可是他的想法遭到了太妃和师傅们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作为君王,必须遵守保留祖先辫子的传统。之后,博仪向英国教师庄士敦请教英语。庄士敦也讨厌中国人头后面的辫子,还嘲笑说像猪尾巴,这个嘲笑影响了溥仪。

于是,末代君王让下人帮他剃头,可是太监被吓得脸色惨白,跪在地上请求君王邀请其他人。溥仪见他吓了一跳,就只好自己拿起剪刀,亲手剪下了辫子。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个黑色的辫子,据说那就是溥仪剪的。由溥仪带头,紫禁城内的辫子都剪掉了,只剩下的几个非常古板、固执的内务大臣和三名遗老。

溥仪剪掉辫子,不但是自愿的,还是紫禁城第一个剪掉辫子的男人。说起清朝男子的辫子,说来话长。满清入主中原以后,曾颁布了“剃发令”,要求汉人剃发易服,男子必须留满族人传统的“鼠尾辫”。

由于汉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奋起反抗,誓言“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人被迫慢慢接受,长辫子于是成了清朝男子的标志。

直到1911年,大清帝国终于寿终正寝,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剪辫令”,号召国民剪掉辫子,弃旧迎新,还派士兵拿着大剪刀上街强制执行。

历史就是如此的充满戏剧性。在剪辫令颁布之后,不少满族人认识到形势的变化,自觉剪掉了辫子,有些思想保守的汉人却死活不肯,认为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破。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个顽固不化的复辟分子张勋,不仅自己坚决不剪,还不许手下的士兵剪辫子,被戏称为”辫子军”。

到了1922年,民国社会已经西风渐进,除了部分在紫禁城小朝廷还抱有幻想的满清遗老,社会上的长辫子已经很少。这时候的逊帝溥仪已经16岁,尽管常年生活在庭院深深的紫禁城内,但是作为年轻人的他很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尤其在他的老师——英国人庄世顿的多年熏陶下,溥仪已经沉迷于西洋文化。他在紫禁城内第一个西装革履,第一个打网球,第一个剪掉辫子,第一个剃光头。

关于溥仪剪掉辫子,当时还是一个全国特大新闻。1922年5月1日这一天,溥仪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剪掉自己身上这根丑陋的长辫子。他叫来剃头太监,太监吓得趴在地上死活不敢动手,最终溥仪拿起剪刀自己剪掉了辫子。

因为古人比较崇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说法,他们认为头发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相信许多看过古装剧的人都知道,剧中的男人都是梳着一条辫子。也许有人会觉得很可笑,怎么男人也留辫子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头发在古代是人身上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人们会嘲笑被剪掉头发的人,所以头发也象征着古代人的尊严,因为只有囚犯才会被剪去头发。

这也间接说明了,古人是把头发看作是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种教育。那头发自然也是父母给他们的,所以是绝对不能随意伤害它们的。因此,他们才会把剪掉辫子看作是非常不孝的,这样做势必会让父母失望的,同样也是会被周遭的人所耻笑的。

正是因为头发如此重要,古代才会出台“剪头发”这一种刑罚。虽然在我们看来剪头发不是一件再为平常不过的事,但在古人看来,这种惩罚是最致命的。囚犯宁愿忍受皮肉之痛,也不愿头发被剪掉。因为你在受到这样的刑罚后,人们就会知道你是一个有犯罪记录的人,会更加关注你,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你。因此,那些犯了罪被剃了头发的人,之后都会闭门不出。

关于这件事,曹操也是有一则小故事的。曹操曾在行军时颁布了一条规定:“行军时不得损坏农民的庄稼,违者将被斩首示众。“但是有一天,曹操不小心让他的马踩到了农民的庄稼地,可是他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啊,于是就自己剪掉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自己的马儿受过。由此可见,头发真的对古人十分重要。

1921年,溥仪在其英文老师的劝导下剪掉辫子,标志着200多年“辫子时代”的彻底结束。

孙中山剪辫前。孙中山1886年9月到广州博济医学院学医时,头上仍挂着一条小辫子。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11月20日往檀香山,在华侨冯镜如的文经书院剪辫,以示革命决心。

2011年4月14日,辛亥革命后,革命军在城门口设点,看到辫子一律剪断。

“你这人真辫子!”在民国初期,这是实实在在的一句骂人话,辫子泛指一切有害无利之物。

辛亥革命过后,剪辫风潮从地下走到地上,盘在头上三百年“烦恼丝”究竟剪与不剪,成了普通百姓从身体到内心的一场革命,其中也演绎出许多人间喜剧闹剧。地处国境南端的广东得风气之先,在辛亥革命之前便有不少人参与到剪辫队伍中,而革命成功后,独立日更是一天剪辫20万,成为一时之奇观。

统筹 王静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李楠楠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黄亦民

在强行剪辫的年代,广州城外常驻守革命党,凡腰间垂有辫子,官兵迎上“咔嚓”就是一剪刀。而动员剪辫最有名的当属同盟会会员车广,车氏公祠现在海珠区凤阳街的鹭江村。

在清代,小孩一出生便要蓄发织辫,一条乌黑油亮的辫子往往是炫耀的资本,但此仅限于达官贵人,普通百姓平日里极少打理“顶上”事务,长期劳作出汗积臭又缺乏清洗的小辫子,被外国人讥为“猪尾巴”。即便如此,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观念影响,老百姓对辫子总抱有特殊情感。

突然要剪掉辫子,老百姓不仅觉得身体不完整了,也有违孝道,习俗与伦理的纠结远多于政治考虑。在强行剪辫的年代,广州城外常驻守革命党,凡腰间垂有辫子,官兵迎上“咔嚓”一剪刀。老百姓只能躲在家中不敢外出,乡下人也不敢贸然入城,城中街道人流骤减。

民国时期城中多数无地下水道构造,城内排泄物需及时运走,没了乡下人挑粪,一时全城臭烘烘,再加上没有蔬菜输送入城,城中更是苦不堪言。被强行剪辫子的百姓,则如丧考妣般要求将断辫赎回,带到家中压于箱底,死后入葬时可陪葬图完尸。

剪辫潮带旺收购辫子行业

剪辫狂潮兴起时,还出现专门收购辫子的行业,每根辫子可值小洋2角,用于卖给无法赎回断辫的百姓,生意异常红火。生意同样好的还有卖道士服的商贩,老百姓穿上服装扮道士戴高帽,便能将长辫盘起罩在帽内,导致城中道士服脱销。但这些伎俩很快会被官兵识破,挨家挨户寻人剪辫。老百姓又纷纷躲入租界,一时之间租界内竟然可见到大批拖着长辫的百姓。

民国以后,政府看到强行行不通,又想出新点子,在庙会、集市上搭起布棚设点,准备好粥茶,见未剪发者强行拖入,等剪完再有地方官员作揖恭维:“您剪发辫了,大吉大利。”然后迎到棚内就餐,于是出现不少人一边哭着辫子,一边大快朵颐的情况。

鹭江大塘有支“剪辫唛”

在广州动员剪辫的,最有名的当属广州城南鹭江村的车广。作为同盟会会员,车广在辛亥革命前便在广州城南鹭江、大塘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以鹭江车公祠为据点进行宣传鼓动,时机成熟时再布置进步青年分批进行剪辫。在车广的带动下,周边迅速形成了剪辫联盟,当时鹭江、大塘一带送给车广这批人一个称号为“剪辫唛”,至今仍在当地传诵。

记者日前来到现属海珠区凤阳街的鹭江村,搜寻了半个多钟后,才在一片厂房林立区域找到车氏公祠。据介绍,这个祠堂已不是100年前的车公祠,而是在原址上修建而成的。“他是我们村的大人物,当过大元帅府护卫队长,还帮孙中山挡过枪呢。”65岁的车留老人一说起车广就很自豪,据其介绍,车广父亲是当时的庙祝公,有了这层社会关系才更方便团结周边百姓搞革命,“我听老一辈的人说,他们一队有几十人,但没有强迫大家要剪辫,而是宣传动员到大家自愿了,才集中在祠堂中剪。”

巡洋舰远航水兵集体剪辫

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继承王位举行加冕庆典,清廷被邀参加庆典,慈禧派出了广东香山籍海军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驾清海军“镇海之宝”海圻巡洋舰带领300多名海军精英前往祝贺。在万里远航过程中,程璧光做出惊人举动,他在后甲板集合全舰水兵,发表训令“长发污衣藏垢,既不卫生,又有碍动作,尤以误害海军军人为甚,故实无保留之价值。”随后,下令本舰士兵一律剪掉拖在脑后的发辫,以符合世界潮流。

溥仪剪掉的辫子,现在存放在故宫博物馆里,已经成为了文物,供人们参观。

溥仪的辫子之所以能受到如此特殊的对待,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溥仪特殊身份;二是辫子在封建文化中所代表的特殊意义。

宣统帝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三岁那年,他被慈禧推上皇位,继承大清皇统;两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次年,统治了中国276年的清王朝彻底覆灭。仅做了三年皇帝的溥仪退位,此后他仍住在紫禁城中,接受中西方的全面教育。

跟随陆润庠、徐坊、伊克坦等中国老师学习了汉文和满文,熟读《十三经》、《朱子家训》等先贤经典;后又随英国军官庄士敦学习数学、英文、世界史等现代学科。溥仪虽然身份特殊,但接受的是中西兼有的教育,深受现代思想的影响。

辛亥革命带来了更为进步的思想,移风易俗之风吹遍中国大地,减掉男性留着的大长辫子一时成为风尚。在封建思想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辫子意义特殊,剪掉是大不敬的做法。

身在宫中的溥仪也从善如流,剪掉了脑后的辫子,彻底和清王朝、封建思想决裂。曾经的封建皇帝,亲手将象征着封建血统和封建思想的辫子剪掉,这种做法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一个旧时代的谢幕,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也正因为此,溥仪剪掉的辫子会被当作文物存放在故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26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