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儿子结婚,女儿一定要帮着买房买车吗?

在农村儿子结婚,女儿一定要帮着买房买车吗?,第1张

不一定,儿子结婚是儿子和父母的事,当然,女儿有钱也可以帮着买车买房,但那是自愿的。

真把女儿当摇钱树了,她也一大家子要生活的,作为父母帮不上忙就别添乱。要是怕自己的宝贝儿子打光棍,干脆做父母的把自己的房子,卖了让儿子在风风光光的结婚,看他以后能不能也这样全心全意的照顾你老。

真不知道这爹妈是怎么想的,已经为他操持了一次婚礼并且还帮他带孩子,还要管他一辈子啊。

我弟弟做生意我妈叫我把房产证拿给我弟贷款,我不同意,我妈说我不把房产证给我弟以后就不要回家了,以往我一个月至少回家一两次,因为我妈说不给房产证给我弟弟叫我以后不要回家,我足足有三四个月没回家也没有给我妈打电话,后来过年了我弟来我家接我回家说我妈叫他来接的,关于借房产证的事就过去了。

个人觉得能帮就帮不能帮不帮,自己无能为力哪怕翻脸也不会去借钱帮更不会去贷款帮,毕竟自己有自己家,凡是以自己的小家为第一位其次才是帮别人。

不是一定要帮,也要看自己的生活条件而定。

没有法定义务。

别惯父母这毛病,如果父母要求,坚决不同意,典型的重男轻女,他们这样做,无疑是把闺女往离婚路上逼,丫头,过好自己的日子,父母可以孝顺,但不要愚孝,这样很影响夫妻感情,也是在惯你弟弟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家里有两个孩子以上,特别老大是姐姐的情况, 理所当然的就被父母赋予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在农村帮持弟妹,其实无关乎是不是弟弟,就算是妹妹也要在经济上去帮助。

听上去特别不公平,但是绝大多数有弟弟妹妹的姐姐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去对弟弟妹妹进行经济援助, 在他们的观念里虽然知道这样不是正常的,但是却不能真的不管。

一般这样的情况都是 父母比较年迈没有时间和金钱去照顾家里比较小的孩子 ,所以理所应当的去找已经成年的大女儿。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 女人找男人最怕碰见妈宝男,而男人娶女人最怕碰见扶弟魔 。影视剧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再现, 从《欢乐颂》的樊胜美到《安家》的房似锦, 他们都是扶弟魔的典型代表。

但影视剧中确实含有夸大的成分,在我上大学时有两个室友一个在家里是姐姐,他有一个比他小15岁的弟弟,而另一个是妹妹,她有一个比她大10岁的姐姐。

当姐姐的室友在当年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己打工挣学费生活费了,她家并不是没有钱,但是她的父亲就是觉得她可以自己赚钱, 所以在大学期间几乎没给她提供任何资金上的帮助。

我记得她当时非常无奈的跟我们说, 她以后要管他弟弟的娶妻生子 ,我们都说让她不管,她却说不可能不管,她弟弟成年之后她父母已经很老了,没有能力去再去替弟弟置办了,如果她真的有这个经济实力,肯定要帮的。

另外一个女生她有一个比她大10岁的姐姐,她家庭条件非常一般,姐姐很早就出去工作,也算是收入不错, 在这个妹妹上大学期间,所有的费用都是姐姐出的 ,学费、手机、电脑、生活费,还会在寒暑假带妹妹去 旅游 。

我们都十分羡慕她能有这样一个姐姐,但是其实换个角度想,她姐姐也有自己的小家,也有孩子,凭什么她的姐姐就要承担抚养妹妹上大学的费用呢?

1 把握好度

在有经济能力的条件下适当的去帮助弟弟妹妹,但是至于之后的成家买房,就要慎重了,如果自己没内个能力一定不要打肿脸充胖子。 就算是同意也要让弟妹打借条 ,让他们明确付出是有度的。

2 生二胎时要考虑清楚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父母在要二胎或者更多胎的时候没有考虑清楚。养孩子不是生下来就行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养, 而养就要有时间有精力更要有钱。

我在村里,没这个习俗,让女儿管,这就是惯的,既然自己能生儿子,那儿子娶媳妇就得自己量力而行

在农村儿子结婚,女儿一定要帮着买车买房吗?

答:不应该。。孝顺父母是应该的,但是,大量的贴补娘家是一个最错误的做法。。

这个问题不是一定的,如果女儿有能力,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帮助自己的兄弟的。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如果女儿的经济能力不够强,也不能强迫女儿出钱帮助自己的兄弟,那样对女儿太不公平了,儿子女儿都是自己的骨肉,父母老了都有赡养的义务,如果对女儿太苛刻,可能会把女儿逼的越来越远,剩下儿子在身边,万一不孝顺你,你岂不是晚年很凄凉。

如今很多地方的农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为此他们对于物质水平的追求层次也更加提升,这好比男女恋爱结婚以后,他们对于房子的要求也并不能马虎,假如在农村里面必须要有自建房,除此以外他们在当地的镇上或者是县城里也最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商品房,毕竟如今很多农村人他们有相当部分都会选择在城市里面生活,所以在城市里面有一处稳定的居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毕竟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男女在选择结婚的时候都会面临着一定的经济压力,比如在老家所建造的自建房,也许会欠下一定的债务,而选择在城里买房,首付的问题也必须急需解决,加上每月需要偿还的贷款,假如夫妻两人没有稳定的收入,真的很难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

之所以造成如今在很多农村地区,即便在有自建房的前提之下,很多夫妻还选择跑到城里县里买房,这种原因大多数都是因为当下的人都有一种跟风攀比的心理,尤其这种现象在一些偏远不发达的地区尤为明显,特别是一些父母在嫁女儿的时候,也会对男方亲家提出过多的要求,甚至彩礼的数目也是相当惊人,毕竟嫁女儿可真的要风风光光,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想在邻里人的面前有面子罢了。

其次,很多男女在结为夫妻以后,他们也会面临日后的生儿育女教育问题,毕竟要想能够为儿女找到一个好的学区学位,那可真的不容易,相对于农村地方来说,城里的教育资源可要丰富很多,假如选择在城里买房,就可以拥有匹配的学位,那么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也是基于为下一代的教育前途而作出的考虑。

无论如何夫妻两人结合以后也需要安身之处,但是在面对着建房买房的问题,也真的特别要站在自己的实际情况方面考虑,千万不要顶着巨大的欠债压力而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这也真的得不偿失。

我经历过:昔阳一般需要给女方3种钱,订亲钱、看家钱和采购新娘衣物首饰钱,订亲一般6000---10000不等,看家比订亲少点,衣物首饰钱一般2万左右,现在也有一次性全包给3--5万不等,不过这些钱都用来采购新娘衣服、首饰和其他嫁妆,其他人听起来体面,女孩子找了个殷实的婆家

订亲就是订婚,男孩子到女方家,和女方家亲戚一块吃顿饭,认认亲

看家是女孩子和她家一个长辈到男方家认亲,以前的意思是看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要给来的长辈准备个红包,一般168、268元)

其他就是娶亲时需要的红包,每个6或者8元

娶亲还有包袱钱,新娘衣服里娘家包的红包,里面有多少,婆婆再放进去多少(这钱是留给小夫妻的,一般提前问好多少钱) 。

其实: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迎娶---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1007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