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 ,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代表作有《我是猫》《野分》《草枕》等 经典语录: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生。 人物经历 1867年(庆应三年)2月9日,夏目漱石出生。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意;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 1916年,因罹患糖尿病接受治疗,同年12月9日因大量内出血去世,葬于杂司谷墓地。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东经日语
全书整个分为上中下。上是先生和我;中是父母和我;下是先生和遗书。
书中通过“我”的视角,引出了“先生”这个神秘人物。我与先生在镰仓(かまくら)的海边相识。在换衣服的地方,由于先生的同伴是个西洋人,立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的“我”被同学邀请来海边玩耍,同学却因为家里发来母亲生病的电报而赶回故乡(其实这个同学因被家里逼婚有点怀疑电报的真实性,不情愿的回家了)。因此“我”正好有点无聊,且觉得“先生”有点脸熟(呃怎么我想起宝玉的“这个妹妹我见过”…汗),便连续几天故意在相同的时间去海边以“碰见”先生。之后偶然攀谈了几句便相识了(给先生捡起眼镜)。离开度假地之后,“我”回到东京继续读书,并且不时地去先生家拜访先生。由此慢慢地与先生甚至其妻子相熟。“我”感觉到先生总是和人保持着一段的距离,且保持着非社交性的生活。这一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另一方面,“我”又十分尊敬先生,觉得他的所言所行甚至思想都是“我”的指明灯。其实这里可以看见这场相识,与其说是相识,不如说是“我”主动地去接近与认识先生。
中篇是父母与我。这里从我与父母的互动可以感受到,我与父母并非十分亲密。在思想上,我甚至跟先生更亲近。我感觉到了父母某方面的“粗鄙”。父母以为大学生很了不起这种想法实在让“我”觉得好笑。侧面反映当时甚至现在某些年轻人的想法吧。很多时候我们是爱父母,但跟父母可能真的做不到思想上的深交。
下篇是先生和遗书。通过遗书,先生将自己过往的一切都向“我”坦白了。先生父亲去世时,叔叔抢夺了父亲留下来的遗产导致我不再轻易相信人。租房子住时房东太太与**对先生很好,先生不可思议地爱上了**,疑心却时时盘旋心间(哎先生的心灵也太脆弱了,实在不知道他有什么好疑心的…)。先生有个朋友名为k ,是个十分沉默寡言并理想化的人。k出生于寺庙家,却被本家送给别人当了养子。养家父母送他来东京攻读医学,他痴心于宗教与哲学,终于还是瞒着他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后来他自己写信自白,养家大发雷霆。最后他回到了本家,但本家不再负担他的学费。k因此不得不兼职以养活自己和负担学费。先生见朋友如此辛苦,几乎患上了神经衰弱,便想帮助他。他将k带回了自己的租房,求房东太太允许他的入住。并让房东太太和**亲切待他。然而过了一段时候后,先生发现k与**日渐亲密。他内心燃起了嫉妒。有时候在心里暗暗比较,觉得自己逊色于k。有一天,k与先生坦白了自己内心的恋情。先生后悔自己没有先下手。再后来的一次,k与先生散步聊天,坦露出爱情与信仰之间的矛盾带给自己的混乱思绪。先生心底害怕他改变自己一贯的信仰成为自己的情敌,对此评论道“不求精进的人是渣滓”。没过几天,他便装病不上学,趁着只有房东太太与自己在家的时候,求太太将女儿允给自己。房东太太同意了。然而这之后,他却始终不甘将此事告诉朋友k。他觉得自己的手段太卑鄙了。k最终从房东太太那得知了这个消息。备受打击的k,终于没有自己给人的印象那般坚强,又或者是,如先生遗书里所说的,“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在一个夜晚选择自杀了。
看到k的自杀时,说实话我觉得k实在是心理素质太差,失恋就自杀。然而看到先生说的“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寂寞感”,相信在那种绝望的情绪下,做出自我了断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件事情让先生彻底地厌恶自己,厌恶世界了。即便与**结婚了,他也不快乐。他通过阅读、酗酒等等来麻痹自己,独自承担着良心的责罚。他决心如死一般活着。最后,借着明治天皇的死,他以殉道为由自杀了。
《后来的事》是日本近代文学家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享有“国民作家”的地位。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轻描淡写的讽刺手法,直指社会黑暗面的痛处。
夏目漱石在文学方面吸收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艺术养分,他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学颇感兴趣,甚至于他的笔名,正是取自于于中国古籍《晋书·孙楚传》中“漱石枕流”中的“漱石”二字。同时他也曾在英国留学,西方文化中的启蒙思想也对夏目漱石产生极大的影响。
夏目漱石作为一名国民作家,备受国民的喜爱与关注。他的头像还曾被印制在日本1000元纸币上,他的文学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道:“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提起夏目漱石的作品,也许大家经常听到的是《我是猫》《少爷》《草枕》,而对我影响最大的便是这本《后来的事》。
内容简述
《后来的事》讲述了一位无所事事,长期啃老的青年代助,一直过着游手好闲的日子,三十而立的年纪也尚未婚娶,靠着家里供给混日子。多年后,曾经的大学同学平冈却因为事业受挫,选择回到家乡发展。时隔多年未见,在两位老友叙旧时,却发现在两人之间早已产生了一道无形的墙壁。
在闲聊中,平冈向代助倾诉了自己这些年来职场上遭遇的委屈与不甘,态度消极的代助并不以为然,认为工作本身就是一件无聊的事,针对工作是否有价值,两人展开了热血地辩论。
对于工作的失利,平冈说:
“我是失败了,但失败了还得干。 我打算继续干下去。看到我的失败,你在笑了。哦,即使没笑,反正同笑是殊途同归的,所以大可不必咬文嚼字
我呢,我要用我的意志来影响现实社会的发展,我一定要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找到确凿是为我意志所左右的产物哪怕是一丁点儿,否则我就无法生活下去。我认为这就是我这个人存在的价值
你可以想想,我把那种不调和的现象披露出来,你却把它压在里面。正因为我把它披露在外,所以我真正失败的次数会减少些
哦,不,尽管我很想笑你,但社会一定认为我是不能笑你的吧。”
在追求人生价值这件事情上,平冈显得积极又乐观,尽管曾经在工作中跌倒过,迷失过,可是他愿意拍拍土站起来,继续挑战。而代助的想法,在平冈眼里是不值一提的,因为代助常年游手好闲的态度,对此平冈是嗤之以鼻的。
代助反驳道:
“为什么不想干? 这不是我不好。说得明白些,是社会不好。说得更大一些,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太令人失望,所以我不想干什么了。日本这个不向西方国家借钱就无法自立的国家,竟然要以一等大国自居,硬是要挤进一等大国中去。如此勉为其难的样子,更令人感到可悲,你看看大家的言行,基本上是愚蠢的,除了自己的事以及自己眼前的事之外,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因为劳顿使他们无法思想,精神困惫和身体衰弱,不幸同时降临,而且道德的败坏也接踵而至。说实在的,如果日本这个社会在精神上、道义上和体制上大致还健全的话,我至今依然会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
代助将自己的懒惰与无能全部推诿于这个国家和社会,自己好像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既然自己的付出毫无意义,索性放弃付出,他与平冈的追求简直是天差地别。
平冈认为社会再怎么堕落,日本再怎么贫穷,干活的时候他都会抛在脑后,正是因为有那些照镜子的闲工夫,才会有空思索这些,而自己早已将自己的音容相貌抛在脑后,因为自己还有工作要忙。
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辩驳
夏目漱石在刻画代助和平冈两个角色时,不仅是在讨论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在潜意识地辩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利弊。
代助象征着理想的生活方式。他是没有人生目标,每天浑浑噩噩渡日。但也正是富裕的家庭和地位给代助的怠惰提供了养分,使得代助有条件做一个寄生虫,不必为了柴米油盐而忧心忡忡。他只用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在面对他人的指责时,代助早已圆滑地想好了应对说辞,似乎自己也被这套说辞打动,也让自己无所事事的态度显得没有那么碍眼,甚至于沾沾自喜。
平冈则象征着现实。平冈没有资金雄厚的父亲做靠山,没有显赫的地位,他不仅要养活自己,还有多病的妻子需要治疗。妻子三千代曾经是代助和平冈的好友,在代助的怂恿下,嫁给了平冈。平冈对于现实没有反抗的能力,他只能将内心的愤慨转化为生活的动力,一步一步向前走。
或许是三千代的再次出现,让代助找到了走出自己的世界的契机。代助在三千代和平冈成婚后,才感受到那迟来的爱意,可是三千代已经被他拱手让给平冈,这次的重逢,代助决定不再留下遗憾。他拒绝接受父亲安排的婚事,就算被掐断经济来源,他也不愿意失去三千代。
在向平冈摊牌后,平冈气愤地要求与其绝交,而这次代助选择了为了爱情低头,开始为了生活四处奔走。
后来的事,大概就是代助也加入随波逐流的路线中,无论是流向广袤无垠的大海,还是流向幽静寂寥的小溪,代助也算收获了一点前进的动力吧。
代助也好,平冈也好,都是社会映射出的一种缩影。
只是平冈和代助相比,总显得多了一点光明磊落,代助显得虚伪、自私。平日里,代助得到的资助总是由自己的嫂子转交给自己,嫂子生性豪爽,是非对错毫不含糊,尽管代助的哥哥总是忙于社交,经常帮助父亲巩固家族的地位和人际关系而忽视家庭,可是嫂子对此也表示理解,也把家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与平冈相比,代助显得懒惰傲慢不思进取;
与嫂子相比,代助显得虚情假意口是心非;
与哥哥相比,代助显得畏首畏尾不堪大用;
与三千代相比,代助也有过犹豫和退缩……
全书叙述了代助对工作,对爱情,对生活的看法,同时也与书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相对比,精准的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代助遇事喜欢逃避,性格孤傲,待人处事也略显虚伪,在自己编造的理论下混日子,一事无成却沾沾自喜。
现实就是答案
夏目漱石的文笔具有鲜明的批判主义,讽刺了社会带来的种种弊端,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于利己主义尤其深恶痛绝,在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中都有所体现,他始终认为要注重人的精神道德,注重社会责任感,加强内心世界的约束,只是一味地逃避,最后会被整个世界抛弃。
生活中也有许多人身上都有代助的影子,对于社会带有一种莫名的恐惧,焦虑的心思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将自己淹没,似乎一旦迈出一步就会被黑暗吞噬。又或是失败后,担心下一次又被撂倒,面对经济的压力,内心的压力,置身于焦虑和慌张之中,终日惶惶不可安。
有的人,在内心抉择后,会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发现社会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有些压力不过是自我暗示而已;有的人,则会编出一套圆滑的说辞,实则这套不堪一击的说辞不过是自我吹嘘的溶解液。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鸵鸟效应”。鸵鸟遇到危险时会第一时间把脑袋埋在土里,逃避眼前的危险,但当危险步步逼近的时候,只会走投无路,无计可施。这种消极的心态并不是解决办法,只有学会面对,学会迈出那一步,才是所谓的生长。
在这世间,每个人的存在都有自己的价值,没有谁是生来平庸的。在那片黑暗的夜空里,正是有了那些繁星的存在才得以照亮了整片夜空。只是有些星星异常耀眼,有些星星光芒微弱,可是只要存在,就要绽放自己的光芒不是吗?
正如老舍先生的那句话:“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人们经常习惯自我欺骗来安慰自己,仿佛这个社会的规则应该为自己量身打造。但是现实也在提醒我们,倘若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走,那么社会只会是一条条平行线,失去了交际,也失去了进步。
后来的事将如何发生,都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心中或许只要乐观的朝前走,就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尽管光亮微弱,也总会照耀夜空。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 无物永驻 ,多平台同名。
“漱石是东京帝国大学年轻的英文系的第二个毕业生,一个在师长中很快就赢得权威的才华横溢的大学生,他对于浪漫派诗歌的研究为他打开了去所有大学执教的大门。人们对他寄予厚望,漱石自己也梦想用莎士比亚的语言创作出一部让欧洲震惊、品质卓越的文学作品。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谁也不能说出它的真正根源,传记家把它归结为疲劳、忧郁、疾病和一种情感的失落。漱石甚至隐居到一个禅宗寺庙里,去寻找一个他无法寻觅到的启示,教他万念皆空,教他无为之道。”
“朝夕之间,漱石离开了首都,接受了第一份工作之请。他背弃了自己的未来,冷却了雄心壮志,刻意地在像他那样的知识分子所能想象的最卑微的条件中销声匿迹。他在松山的一所中学教书,在四国岛上令人无法想象的最偏远的省份。换言之,无处。”
——菲利普·福雷《然而》中译本P088
我吩咐把我的马儿从马棚里牵出来。仆人没有听懂我的话,我便自己走到马棚,给马备好鞍,骑了上去。远处传来了号角声,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不知道,他什么也没听到。在大门口,他叫住我,问:“您骑马上哪儿去呢,我的主人?”“我不知道,”我说,“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向前走,这就是我达到目标的唯一办法。”“那么您知道您的目标了?”他问。“是的。”我回答,“我刚刚告诉你了,离开这儿,这就是我的目标。”“您还没有带上口粮呢。”他说。“什么口粮我也不要。”我说,“旅途是那么的漫长啊,如果一路上我得不到东西,那我一定会死的。什么口粮也不能搭救我,幸运的是,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啊!”
1、一切安乐,无不来自困苦。
——夏目漱石《我是猫》
2、尝遍人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夏目漱石《我是猫》
3、人哪,为了消磨时间,硬是鼓唇摇舌,笑那些并不可笑、乐那些并不可乐的事,此外便一无所长。
——夏目漱石《我是猫》
4、得来不易的机会,会让所有的动物去做原来不喜欢做的事。
——夏目漱石《我是猫》
5、人,喜欢把海阔天高的世界用小刀零切碎割,画出自己的领域,并在其中画地为牢。只在固守立足之地,任何时候也不越雷池一步。
——夏目漱石《我是猫》
6、原来,谩骂风流鬼的人,大多没有风流的资格;自命风流的人,也大多没有资格风流。
——夏目漱石《我是猫》
7、猛虎被关进动物园,就要忍受与肉猪为邻。砧板面前,落难的鸿雁与小鸡无异。
——夏目漱石《我是猫》
8、在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此谓“天佑”也。
——夏目漱石《我是猫》
9、在不知道事物真像之前,特别想知道它,而一旦知道了,反而也羡慕起以不知为荣的过去的那个时代,常常会痛悔成为现在的这个自己。
——夏目漱石《春分之后》
10、普天之下,哪怕有一个也好,必须寻找出能俘获自己这颗心的伟大的东西,美丽的东西,或是慈祥的东西。
——夏目漱石《春分之后》
11、如果你记得从前曾跪在那人面前,这一回,你要把脚搁到他的头上去。为了不受将来的侮辱,所以要拒绝今天的尊敬。我愿意忍受今天的我的寂寞,来代替忍受比今天更寂寞,未来的我的寂寞。
——夏目漱石《心》
12、这个世界上没有像模子一样刻出的坏人,平时大家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人。但正因为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变成坏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掉以轻心。
——夏目漱石《心》
13、我感到非常不安。既不知何时才能靠岸,也不知将驶向何方。只知道船只吐着黑烟一直前行。巨浪滔天,苍蓝得无可言喻,有时又会化为紫色。只有船身四周总是白沫飞腾。我感到非常不安。心想,与其待在船上,不如纵身海底。
——夏目漱石《梦十夜》
14、日之西行兮,尽头为东,此岂非真日出东隅兮,故里为西,此岂非真身在波涛之上兮,枕楫而眠,漂流复漂流。
——夏目漱石 《梦十夜》
15、先天而生,生而无形;后天而存,存而无体。然而无体,未尝存也。故曰:”不可思议。”
——夏目漱石 《梦十夜》
16、所谓讨人喜欢,是一种能击败强大对手的柔软武器。
——夏目漱石《虞美人草》
17、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
——夏目漱石《草枕》
18、太讲究理智,容易与人产生摩擦;太顺从情感,则会被情绪左右;太坚持己见,终将走入穷途末路。
——夏目漱石《草枕》
19、如果一开始就把某种客观性的目的安到人的身上,这不啻是在人出生后就夺取了他的自由。
——夏目漱石《后来的事》
20、合乎天意却违背人意的恋情,往往是在恋人殉情后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
——夏目漱石《后来的事》
21、这个世界对平时的他来说是遥远的“过去”,但它又带着在紧急关头必然变成“现在”的性质。
——夏目漱石 《路边草》
22、世上几乎不存在真正解决了的事,事情一旦发生了,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只是形式会变为各种各样,使别人和自己都弄不清楚罢了。
——夏目漱石《路边草》
我是猫:作者:(日)夏目漱石。类型:现实。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主人公是一只猫,借一只猫的视角叙述了十九世纪初期以猫的主人为代表的一群知识分子的形象。
这只猫呢,虽然只是一只动物而已,但在某些方面,看得比人还深刻。比如关于人的相貌的评论,以及人类自寻烦恼的见解,都让人感到独到
情节上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都是一些日常琐事。主要写的是苦沙弥、迷亭、寒月、东风等一群看不起资产阶级,自己又寒酸,时而还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比如书中的苦沙弥就十分羡慕那些情场老手,风流才子,虽然他自己明知道那些人不怎么道德。
故事的主要线索是资本家金田想招寒月为婿,但却遭到了苦沙弥和迷亭的嘲讽,为报复苦沙弥便找了一帮学生不断骚扰苦沙弥。最后寒月还是找了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子,因为书生虽然迂腐寒酸,自有一番清风傲骨。而迷亭和苦沙弥也说寒月没娶金田家的**是三生有幸(挺解气的)。
尽管这帮书生有诸多缺点,但他们不向恶势力低头,不与金钱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值得肯定的。最后,善于谄媚的多多良三平娶了金田**。而一只作为旁观者的那只猫,喝醉了酒,误入水缸当中,感到大彻大悟,十分感谢苍天,就此逝去。
不过在结构上还是让人觉得有些松散,比如第一掌就出现的老黑家的那只猫,到后面就没有了下文,确有虎头蛇尾之感(我还一直盼着有什么伏笔呢)。
关于结尾那段结婚的议论,让人觉得作者很有先见之明。个性的发展使人变得越来越难相处,这是一种趋势,人们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虽然充满了自由,却也催生了——孤独,在现在这个社会,寂寞基本上是一种社会病,试问有谁没有感到过寂寞呢?飞翔是一种幸福,虽然,需要付出迷茫的代价。可以想去哪儿去哪儿,可是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走,只能原地打转,最后一事无成……叹叹。
总体来说小说写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关于某些哲理的评论,像关于人类相貌的,还有虚火上升之类的。用风趣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真实而又深刻的道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