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的婚嫁习俗

南汇的婚嫁习俗,第1张

在农村,媒人角色十分重要。拿八字、传红、过门、话好日、拿嫁妆、娶亲、行盘送礼,都由媒人操办,而且男家女家要请媒人多次吃饭,故有“媒人吃十八只蹄膀”之说。 姚霞/图

  在旧社会,南汇一带的孩子长到十二三岁(有的甚至七八岁)时,就已有人为他(她)们提亲说媒了,媒人大多是宅上的的姆妈婶娘或邻村亲戚。当地农村妇女习惯于串门走户谈家常,儿女的婚姻大事成了拉家常的主要议题,七拉八扯,两家的婚事就给扯上了。媒人一般先征求男家的意见,然后去女家拿八字。当然,媒人少不了把男家的情况介绍一番,如女家知道男家底细,认为门户不当,便会借“伲囡岁数还小”为由婉言拒绝。假如女家对男家没有很坏的印象,一般总是肯出八字的。有时也有这样的情况,媒人知道某家女孩未攀亲,先去拿八字,再伺机为其物色对象。

  男家收了媒人拿来的八字后,便要请算命先生排八字。算命先生根据男孩的命书和女孩的八字掐算(过去孩子出世后都要算命,然后叫宅上的识字人写命书),如命里相克,此事便就此了结。如果八字相合,男家就请媒人去提亲,此时女家总是借“囡还小”来敷衍,有时即使心里愿意,为了搭架子,嘴上也不会答应。媒人来提亲后,女家因不熟悉男家的情况,便托信得过的人去打听(主要是家境、门风等),如果觉得门当户对,媒人再次来提亲时女家便会口风,这样的话,男家便可以出两个帖子叫媒人送去了。女家接受帖子后,表示答应这门亲事了,然后女家再出两个帖子叫媒人拿到男家,这叫“传红”,也称“换帖”。

  传红后,男家叫媒人把两个红纸包(钞票)送到女家,女家一般收一包彩礼,另一包彩礼是不能收的,仍叫媒人还给男家。

  当地农村传红的习俗延续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个别地区此俗尚存,但被介绍的对象大多到了二十岁以上的婚龄期,也极少请算命先生排八字了。双方经过较长的恋爱期,彼此爱慕而联婚。

  男家选择过门日期,由媒人到女家去约女孩上门。过门这一天,男家摇船(富裕人家用轿子)去接,男女家媒人随船而去。男家要办几桌酒席,长一辈的亲戚都要请来。经媒人的介绍,女孩一一见过未来的公婆和长辈,长辈都要给“叫钿”(见面礼)。女孩首次上门都不开口,一切由媒人代言应酬。未婚夫一般不在场,因怕羞早就避开了。吃过饭,女孩由媒人陪送回家。

  第二天,女孩要买礼品到男家“还望”,凡出见面礼的长辈都要还送一两件礼品,以表孝敬。还望以后两三天还要“邀还”。“邀还”不需要媒人出面,而由婆婆或姑娘出面到女家邀请,并陪同到家。这天夜里女孩要住在男家,这样女孩就成了过门媳妇(又称通脚媳妇)。从此,过门媳妇可以随便到婆家去了。

  女婿过门即“招女婿”也要举行过门、还望、邀还的礼仪,其过程和过门媳妇一样。

  媳妇过门以后,每到春节、端午,婆家要给女家送年夜盘、端午盘。女家也少不了回送礼品孝敬公婆。每逢年夜、端午、七月半、十月朝等节日,婆家便要邀过门媳妇回去吃饭,或女家邀毛脚女婿吃饭。

以前穷苦人家无钱行盘送礼,置办酒席,大多不搞过门这套仪式。但如果不搞过门仪式,男女平时就不能来往,直到洞房花烛夜才能见面。当地曾经流传这样一个笑话,有次某新媳妇“小满月”从娘家回来,迷了路,看见一位男子在割草,便上前问路,那男子给她指点了方向。新媳妇回到家里,方才知道刚才指路的割草男子就是自己的丈夫。

  过门习俗延续至今,仪式虽已简化,但在农村仍较隆重。届时男家要置办酒席,邀亲戚朋友喝订婚酒。媒人必须到场,即使自由恋爱,也要请熟人充当介绍人,俗称“挽媒人”,也叫“捉媒人”。这天,由媒人出面去女家请姑娘上门,女家以茶水招待。姑娘上门见男方父母和亲戚长辈,并接受“见面礼”,公开恋爱关系。此后双方可随便走动了,但逢年过节,男家少不了要给女家行盘送礼。

  结婚谓好日,是当地俗称。孩子长到十七八岁,父母便要为孩子操办婚事了,届时男家先请风水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婚期确定后,由男家媒人拿四张帖子去女家话好日,如果女家收贴,就算表示同意结婚。不过男家第一遍第二遍送帖时,女家大都不会收帖,总是借“囡还小”、“伲办不起嫁妆”为由推脱。一般到第三遍才会收下两张帖子,另两张仍叫媒人送回男家,表示同意如期结婚。

  如果女家执意不肯收帖,大多因男家家境败落或突遭横祸而赖婚。有的男家一时娶不到媳妇,便组织一帮人搞突然袭击,到女家去抢亲成婚。因有婚约在先,旁人一般不加干涉。

  男家定了婚期,一般五六个月前便要去女家话好日(大多选择在节日上,如端午、中秋节等)。话早了要遭女家“浪声”(责备):“哪晓得伲办勿起嫁妆,老早来催陪嫁。”话迟了也要被女家“浪声”:“哪晓得伲呒啥啥,看勿起伲么。”女家收了话好日帖子后,男家先要行小盘,由媒人送钞票到女家,给新娘做新衣裳。结婚前一月左右要行大盘,再送钞票或金银首饰。

  好日前数天,男家女家各请媒人吃酒致谢,俗称“待媒酒”,酒席丰盛,有请媒人在喜期中碰到问题多照顾的意思。过去媒人在男女婚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拿八字、传红、过门、话好日、拿嫁妆、娶亲、行盘送礼,都由媒人出面联络,帮忙操办,因此男家女家在提亲结亲时免不了要多次请媒人吃饭,故当地有“媒人吃十八只蹄膀”之说。

  现在抢亲习俗早已禁绝,举行婚礼也不再请风水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婚期大多定在节假日(一般是农历逢双的日子)。话好日时仍须媒人出面,但只是形式而已,实际上男家女家预先已协商确定。婚前男家送彩礼给女家,用以置办嫁妆和首饰。女家一般只收部分,也有拒收彩礼的。男家女家向邻居、单位同事等分发喜糖,通知亲朋好友喝喜酒日期或送婚宴请柬。

拿了嫁妆出门,一定要朝东或南方向的路上走,半路上不能转手,不能停下来,要装出很重的样子。

姚霞 图

  拿嫁妆的前一天夜里,女家要打铺盖、填箱。新娘的红绿花被由阿嫂缝好,用一匹土布把被子、床单、枕头打成铺盖。填箱时,爹娘把女儿的被面、土布、衣服、头巾等东西递给阿哥阿嫂,由阿哥阿嫂一样一样放在箱笼里,意思是这些东西都是经过他们同意后带到婆家去的。

  填好箱后,娘囡对唱哭嫁歌。歌的内容不外是“娘宝贝囡,由于爹娘穷,呒东西拨勒囡”。囡接着哭:“谢谢爷娘养育之恩”。这时,宅上的姆妈婶婶、**妹和邻村的亲戚都会赶来听,要好的**妹还要假意上前劝哭,实为引出话题。娘囡顺着话题尽情发挥,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对围观的人而言则是一次学习揣摩的机会。

  第二天,嫁妆摆在客堂的前半间,每件东西贴上红纸或喜字,香案桌上点起蜡烛。一般家庭必备脚桠马桶(马桶、提桶、脚桶、饭桶等圆件),马桶内放红蛋、枣子、长生果(花生),以讨吉利。一包铺盖内放喜钱,称“子孙包”,拿到婆家铺新床。一叠被子放在四只甏瓦上,用土布扎成“被翘”,内放红蛋、喜钿,摆在正中。过去南汇农村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箱笼内一般都有几十匹土布。富户办“厨箱嫁妆”,土布多达数百匹。

  男家去女家拿嫁妆时必备几匹落箱布(土布)和一副排篮(扁担、排篮上贴红纸)。取嫁妆的船只停在女家水桥头,来拿嫁妆的人先放高升,然后走到客堂门口,由代表(大多娘舅出面)授给女家媒人一包钞票,叫媒人分给厨房师傅、缝纫师傅、打棉絮师傅,俗称“开销钿”。此时女家再放高升,开始发嫁妆。

  拿嫁妆时十分讲究礼节,稍不注意便会遭到女家挑剔,甚至拒绝发嫁妆。嫁妆一定要由大阿舅领头发。大阿舅把马桶拎给取嫁妆的人,说声“一眼眼破家生拿仔去。”这样大家就动手搬嫁妆。嫁妆忌讳讲“扛”,而要讲“涨”。迎妆者接首件嫁妆时,只能一脚跨在门槛里,一脚跨在门槛外。双脚跨进门口,女家要说“抢嫁妆”。“被翘”不能拆开了拿,须由多人用落箱布套住凳脚拉抬至船上。拿了嫁妆出门,一定要朝东或朝南方向的路上走,半路上不能转手,不能停下来,要装出很重的样子,还要兜远路走,俗称“兜青龙”。目的是让大家多看看,出出风头。

  旧时当地娶亲用花轿。新郎坐轿或乘船迎娶,女家设宴招待,宴毕新郎先行归府。男家行轿前,在客堂的香案上焚香点烛,摆上祭品,媒人磕过头方可领轿迎新。

  娶亲花轿进宅,随轿的清音班(早期为鹤器班)须在女家场前吹奏一番,待媒人递上两个帖子,在女家代表的一再邀请下,演奏人员方可进客堂用茶水糕点,这时,妈妈(喜娘)要给新娘“装新”(梳头打扮)。过去当地有专门负责几个村宅婚仪的喜娘,称“门图妈妈”。喜娘替新娘绞去脸上汗毛,称“开面”,穿戴宫装头面(有生丝兜纱、墨水眼镜、各种头饰、红缎子棉袄、红裙、绣花鞋等),宫装头面由男家去租行店租借,托媒人预先送来。

  新娘梳妆打扮时,母亲在床头哭嫁歌,叮嘱女儿到婆家去后守规矩尽孝道。然后,在媒人、喜娘的催促上轿声中,新娘在客堂门口换上绣花鞋,踩着预先铺好的麻袋(讨传宗接代之吉利)走至轿前,由阿哥抱上轿。此时新娘再唱“谢阿哥”。新娘由阿哥抱上轿,象征着郎舅权威的确立。郎舅作为娘家亲属的代表,对维护妹妹和外甥在夫家的权益享有一定的权威。新娘的绣花鞋不能沾地,意思是娘家的泥(象征家财)不能带到婆家去。

  花轿抬到男家场角停下后,迎亲者放迎新高升。婆婆把帖子授给女家喜娘,喜娘接受帖子后,轿子抬到客堂门前,由几个小伙子各拿一条麻袋从轿前轮流铺到客堂。新娘走出花轿,由**妹陪同踩着麻袋走进客堂,新郎由小伙子陪进客堂。这时由大夫(司仪)喝礼,新郎、新娘拜过香案,然后向家堂行礼,向长辈行礼,最后新郎新娘相互行礼。礼毕,新郎新娘挽手进房(一般牵在手帕上)。

  新娘被牵进房间,在床口上坐一歇,由喜娘牵到房门口“叫问”(见长辈)。男家喜娘负责把长辈叫来,新娘叫长辈,都由喜娘代为开口,长辈少不了给见面钿。阿舅到场,才能开席。新郎新娘不同桌,新郎陪阿舅喝酒,新娘由**妹、媒人、喜娘陪同吃花缘酒。新娘坐在桌上不能吃,只是装装样子。

  亲戚朋友吃完酒席,围着新郎新娘闹新房。当地规矩,闹新房时不分老幼。妇女们闹着叫新娘子开箱子,看看箱笼内细软物有多少。闹到最后,新郎新娘分喜果(由阿舅带来,每人分一段红皮甘蔗和几个荸荠,闹新房的人这才满意而归)。客人走后,新郎新娘坐在床口上望花烛,花烛烧到虎口把时吹灭,喜娘把蜡烛头包起来,丢到床底下。洞房花烛之夜,新郎新娘一般是不睡觉的,因此当地称“花烛夫妻”。

当天夜里或第二天早上,新娘要分箱布,送给公婆大人一对被子,凡出过见面礼的其他长辈,都要分一段布或头巾之类的东西。

  过去男家办婚宴要“三日头”排场。婚礼的前一天下午,厨师、茶担进场,女眷们忙着裹粽子、做圆子、蒸烘糕,散席时要送来宾(以户计)粽子或糕,俗称 “回财”。当晚厨师要烧几桌菜肴(大多用猪肠猪肺、鱼头鱼尾等下脚边料),招待前来帮忙的亲友。婚宴后第二天,东家用剩菜招待留宿和帮忙的亲戚,当地叫 “敲甏底”。这样婚礼才算完成。

枣庄为孔孟之乡一脉之地,受封建传统礼教的影响较深。特别是旧时的婚嫁礼仪更为隆重,娶妻有“小登科”之称。要进入洞房花烛之夜,需行过“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俗称提亲、说媒、说亲,对男方而言叫“说媳妇”;对女方来说叫“说婆家”。旧时提亲讲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注重门当户对。多数男大于女,同岁的也好。也有女大于男的,但不能大太多。

纳征俗称“定亲”。婚事一旦说妥,男女两家先下“通书”,即男方求婚的红纸小贴,俗称“定亲喜书”。下“通书”一般不行重礼,男方以禽类、美酒、糖果、布帛、首饰为彩礼。女方回以文房四宝,鞋袜等物。下“通书”后,还要正式签订婚约,俗称“下大启”,亦叫“传启”。仪式较为隆重,双双都在同日宴请媒人,男家早宴,女家午宴。

下完“大启”,表明婚约正式生效,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一方毁约,要通过家长、族长、媒人重新议定,双双退回启贴、彩礼、信物,方可解约。“下启”后,双双议定佳期,准备迎娶新人。

婚期定下来就是娶亲了,俗称“办喜事”。对男方来说称“娶新媳子”;对女方来说则叫“出门子”。娶亲之前,男方要做好一切迎娶的准备。例如下喜帖、安客、请执事、厨师、乐队、伴娘、雇花轿、布置新房等。娶亲的一切事都由执事操办。娶亲前,要套被褥,即绿褥子、红被,意为越过越滋。

套被褥得找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忙,套被的时候在四个被角都放上染红的花生、栗子、硬币等,谐意“早生贵子”。男方还要套红棉袄、红棉裤,俗称“催嫁衣”。迎娶的前一天,把棉袄、棉裤送到女家,叫“送催嫁衣”。按照“查日子”指定的方位把新床铺在新房里,俗称“铺床”。铺床的人必须是夫妻二人,儿女双全。

铺床的时候,在大红苇席下放秫疙瘩、豆秸,意思为秫疙瘩,豆疙棒,一年一个小学生(一年生一个孩子)。铺好床,先由新郎的弟弟、表弟或侄子在新床上打几个滚或睡一夜,俗称“滚床”。

迎娶的前一天,新郎家张灯结彩,门两旁贴大红双喜字,门上贴对联。新郎还得上喜坟,新郎穿新婚礼服,黑礼帽或老蓝色帽子,上缠红线;蓝长衫、紫袜、青布鞋。满清时,辫子上还要系红布条。

女家也在前一天,贴上大红对联和大红单禧字。出嫁女在头一天或三天前“饿嫁”,不吃东西。出嫁前,娘家亲朋好友登门贺喜,送些衣料、被面、首饰、点心等。到晚上由姑嫂等亲属和随亲的嬷嬷“填箱”,在陪嫁的灯、脸盆、尿罐等用红纸剪成的双喜字或圆形的“绞古钱子”(剪成的圆形的花形)盖上,连同亲友送的点心装到柜子里或箱子里。陪嫁的嫁妆因女方家庭贫富而异。

多是橱、柜、桌、椅、梳妆用品等。一般平民小户也就是一个衣柜、一对方凳(坐床子)、一个盆架、一只铜盆,叫做“小五件”。也有“小八件”、“大八件”的。在出嫁的当天,随新娘一起抬走。

新娘开始辞别娘家上轿到婆家称作“发嫁”。上轿前,新娘梳妆打扮,“窝盘头”即把辫子挽成发髻。无论春夏秋冬,都要穿红棉袄、红棉裤、扎裤腿,穿软底大红花鞋。富户嫁女还要带凤冠、着霞帔、戴双玉镯、金戒指,发髻上别金钗、玉簪。

午时前,男方迎娶的花轿来到女家门口,吉时一到,出嫁女从床上下来,自己的鞋套在哥哥的鞋上,然后坐到椅子上,再把哥哥的鞋甩掉。自己的鞋不能沾地,认为出嫁的鞋沾了娘家的土就是沾了娘家的财气,以后娘家会穷的。坐到椅子上后,由叔父辈或兄弟辈的抬着,新娘坐在椅子上哭着被送入花轿,寓意给娘家“掉金豆子”,娘家以后的日月会过得更加富裕。

花轿进村,来到男方门前,落轿时,燃放鞭炮,称“迎轿鞭”。红毡由天地桌前一直铺到花轿跟前。贫民之家,没有红毡铺苇席。由婆婆婶子、大娘拆开轿门,由伴娘搀扶新娘下轿,踏红地毯或红苇席至天地桌前。其间婆家一对“喜娘”前边引领,另一对“喜娘”手端红筐,向新郎、新娘头上、身上撒麦麸、红枣、栗子、花生。

天地桌上放一粮斗,斗盛五谷,口封红纸。斗上插一杆秤,左右放托盘,左盘放一串制钱,右盘放麦麸、红枣。斗前放香炉、烛台,烛台上燃红烛,香炉前竖铜镜。拜天地时,司仪唱礼,婆母撒盐于松柏火盆中,以求婆媳缘分。拜完天地,新郎把斗、秤端进洞房,秤杆挑去蒙头红。要是一个村有两家以上办喜事的,每家都争取早拜天地。认为早进门、早拜天地的要比晚拜天地的过得称心。

进入洞房,先拜床公、床母,然后入账上床。迎亲喜娘把红枣、花生、栗子撒到床上,俗称“撒帐”。到了晚间,两个小姑(新郎的妹妹或远房妹妹)把红烛点亮,叫“点灯”。边点灯边唱:红盈盈,绿盈盈,一对大姐来点灯,有(生)个小孩叫姑娘(姑姑)。

小姑点上灯,摆上酒菜,小姑、大伯嫂子陪新郎、新娘吃晚饭,喝“交心酒”。喝完“交心酒”,由新郎的嫂子催促新婚夫妇早点休息,俗称“送房”。

送完房,新婚夫妇仍然得不到休息,新娘开柜拿出点心给婶子、大娘,闹喜的乘机抢点心、糖果,越抢越闹越吉利。特别是好友、同学闹着要喜糖、喜烟,不给不走。有的会到新娘身上找钥匙,自己开柜寻找喜烟,摸不着钥匙就扒下新娘的鞋子作为交换条件。新娘招架不住,只好拿出喜糖、喜烟、点心。这称为“闹婚”、“闹喜”。

俗话说,进门三天不分大小,甚至是远亲、长辈也可闹一闹,吵一吵。待“闹喜”的离去,新郎、新娘上床休息,但不能灭灯,如果自己吹灭灯,夫妻不能白头到老。新郎、新娘等“闹喜”的人走了,小两口说些悄悄话,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中的小青年在新房外贴窗偷听“悄悄话”,俗称“听房”。俗话说,新郎新娘不说悄悄话,生出孩子是哑巴。

第二天早上起来,新娘梳洗完毕,拜谒公婆、兄嫂等长辈,称为“请安”。早饭后拜谒族长、进祠堂烧香,上祖坟祭祖,俗称“磕喜头”。

婚后新娘第一次回娘家叫做“回门”。回门由娘家舅舅、叔辈、兄辈去婆家接回。婆家为表示对娘家人的尊重,要置办好酒好菜并找能说会道、而且酒量大的人来陪,确保新娘的娘家人吃好喝好。婚后有在婆家过一个月,然后回娘家再过一个月返回的,称为“对月”;

婚后在婆家过九天,然后再回娘家过九天,叫“对九”;也有“接三还四”的,叫做越过越滋;“接七还八”的,叫做“越过越发”。

扩展资料

现在虽然提倡移风易俗,但是一些习俗依然保存着,青年人结婚,穿婚纱,沿袭老仪式,颇有些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意味。

台儿庄新闻网-枣庄地区的婚嫁习俗

新婚第一年新媳妇一般都是需要去公公婆婆家里拜年的,也有父母直接来你们新家过新年,你们是一家人,新年的确可以给父母和公公婆婆买礼物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当然这得看个人,具体可以看看我带来的介绍吧!

新婚第一年新媳妇需要给公婆买衣服吗

可以啊,随意吧,其实,公婆不在乎置办不置办衣物,在于平常关心爱护孝顺才是硬道理。衣物并不是过年才买,平常也可以买,孝心体现在平常生活中,而不是非要过年时候才行。

新婚第一年新媳妇什么时候给公婆拜年

不同地方应该不同的吧,有大年三十的也有大年初一的。

有些地方过年的时候,新结婚的儿媳妇第一年进门,年初一早上由婆婆带头,领着儿子儿媳妇给本族同门的叔叔阿姨,伯伯婶婶家挨个长辈敬茶拜年的习俗,敬茶时小辈不能空手去,由儿子手端红茶盘,茶盘由放上煮熟的红枣汤,到了长辈家小夫妻俩一人双手端敬给长辈,长辈回给小辈每人一个红包外加一个小红包,小红包寓意是给孩子的,希望小俩口早生贵子。

新媳妇第一年红包是多少

新媳妇,第一年,包红包。给多少,反正是越多越好是吧。包少了,媳妇不高兴,包多了,又有压力。所以,有很多的讲究。比如,万里挑一,就是一万元。还有6666,六六大顺,8888,发发发发。这些说法,如果你有钱包个十万,就说十全十美,也没人怪啊。所以包多少红包,就看你自己是如何设计打算了。

新媳妇第一次过生日,婆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表示祝福和尊重:

1 准备一个丰厚的现金红包,这可以显示出婆婆的诚意和重视。

2 送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比如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款高级的化妆品或者是一枚戒指等,这可以表达出婆婆的关心和喜爱。

3 邀请新媳妇一起去吃一顿美食,这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交流。

4 为新媳妇做一顿丰盛的饭菜,这可以展示出婆婆的热情和厨艺,同时也可以让新媳妇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婆婆都应该表达出对新媳妇的祝福和尊重,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新媳妇第一年过年要穿全身红吗是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毕竟新年是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了找个好兆头纷纷有各种各样的讲究,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新媳妇第一年过年有什么讲究。

新媳妇第一年过年要穿全身红吗

新媳妇第一年过年不一定要穿全身红,主要还是看地方习俗,有的地方是一定要穿红的,是喜庆吉利的意思。

结婚第一年新人需要了解的规矩主要是集中在过年期间,新娘回娘家拜年,日期最好是选择正月初二或者正月十六,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是不能回娘家的。另外新人会娘家拜年后,不能在娘家扫地,否则会扫走新一年的福气。结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的新人,最好准备一些礼物,数量为双数;在娘家拜年期间,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新人最好不要久留,这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久留,对娘家兄弟的财运不好。不过这些都是传统风俗禁忌讲究,并没有科学依据,现代社会中男方女方聚在一起过年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大家也不用过于在意。

新媳妇第一年过年有什么讲究 1、帮助准备年夜饭

自古以来,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习俗,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新媳妇帮助给家里准备一顿年夜饭还是应该的,这不仅能体现新媳妇的贤惠,能够得到老人的喜爱,也是尽孝美德的传承。

2、给公公婆婆敬茶

在大年初一的早上,第一年回家过年的新媳妇都有给公公婆婆敬茶的讲究,蕴藏着希望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寓意。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敬完茶后可以老公一起去邻居家去拜访,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3、带新女婿回门

回门也就是回娘家,在传统的民间习俗里,正月初二是“迎婿日”,也就是出嫁女儿回家的日子,可以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生活,也有婚姻美满幸福的吉祥寓意。

结婚第一年春节新媳妇有什么要注意的

结婚第一年春节新媳妇有什么要注意的是大家经常讨论的,第一年需要在家里或是婆婆家过年。不说不吉利的话,穿红色的衣服。正月十五不能回娘家,冬至也不能回娘家,年前给公婆买年货,年后给公婆买礼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962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