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印度是个很大的国家。跟中国一样有很多个省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一套习俗和方言只是印度管省份叫做邦,结婚的时候习俗也会不一样(不过他们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的咖喱味的,我不敢恭维的)
在英国的印度人多为印度旁遮部(punjabi)地区和印地(hindi)地区的人,根据老板对我的解释,英国举行的印度婚礼较多分为三种1印度穆斯林婚礼,2印度旁遮部婚礼,3印度旁遮部和印地结合婚礼。在我接的活中印度旁遮部婚礼比较多,可以说一说。
旁遮部地区的人大多数信仰锡克教,锡克教呢家庭观念强烈,喜欢包头留胡子在手上一般会有个铁(?银?)制作的镯子,婚礼当天新郎会佩戴短剑出门。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调整到婚礼当天。
早上:新娘准备衣服出门去往锡克教的寺庙,新郎准备出门,包头,拿上短剑,穿上新郎装,披上一条红色blingbling的类似围巾的长布(重点),注意这时候的包头的头巾上有个闪亮闪亮的饰品别在上面(重点)
早上晚些时候一直快到中午:一般女方的家属大部队(真的是大部队)会提前抵达寺庙然后在寺庙的某块空地集合等待新郎和他的家属大部队的到达,新郎和他的家属大部队抵达寺庙后,这时候寺庙的的神父会出来举行一个脚meeting&great的活动,活动开始之前神父会朗诵一大段经文,然后邀请男女双方的重要人物出来见面比如说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亲兄弟和亲姐妹出来见面。见面的时候他们会给双方互带花圈(像是夏威夷花圈的那种花圈)握手(有时候男女双方奶奶,亲姐妹见面时会互换礼物),这时候我们负责拍照的就在一旁噼里啪啦咔擦咔擦拍个不停。(注意进入到寺庙的领地范围内只要是男的就要包头,女的就得有头纱在头上)
中午的晚些时候一直到下午的早些时候:meeting&Great活动结束后,新郎就会和双方家属大部队就会进寺庙里面用茶,用茶结束后就脱鞋上寺庙圣书摆放的地方去礼拜。在寺庙中摆放圣书的房间里面是不允许穿鞋的,同时在圣书摆放的正前方你的背部是不可以背向圣书的,切记切记。圣书摆放的房间男女会分开来坐
家属大部队礼拜完后就是新郎过来礼拜,然后坐在一边上等待神父叫他名字上前去。
下午:这时候婚礼最重要的地方开始了,坐在一边上的新郎会被喂糖,新郎的直系姐妹会过来把新郎头巾上那个blingbling的饰品拆掉,然后新郎会移步坐在圣书前面等待新娘的到来。这时候新娘的爸爸会把新娘送过来,一般新娘会手托一匹布给圣书然后新娘的后面会跟着他的亲兄弟们。到了房间中新娘会坐在新郎的旁边面对圣书。这时候神父又会颂一段经文,然后让新娘的父亲起立。新娘的父亲起立后会到新郎身边,把新郎身上的红色blingbling的类似围巾的长布的一端递给新娘,意思为新娘的父亲把自己家的女儿送出去了。然后又是一打断的经文朗诵时间。再然后新娘的兄弟会起立站在经书的周围,等待新郎起立带着新娘绕着经书走。这时候新娘的兄弟会手扶着新郎身后的新娘走一小段路然后送个下一个兄弟在走一小段路,这样子绕着经书走四圈。兄弟们回到原来自己的位置上然后这样就算是在宗教意义上的礼成了。
下午一直到晚上的早些时候:这时候就是印度人们的party time 了。主要活动包括了:用餐,喝下午茶,喝酒,切蛋糕,新郎新娘的first dance,无尽的跳舞跳舞舞池的扭动跳舞跳舞,整个这段时间就是特别热闹,特别咋呼,音乐特别响亮,人特别的多。每次等到这个环节结束后我的整个耳朵都在发蒙,一直嗡嗡响。
晚上的时候:看似无尽的party结束了,新娘会先回到自己家里等待新郎和他的家属们过来。新郎到达新娘家后,新娘的姐妹会在门口意思意思的阻拦下新郎,然后再进屋。这时候新郎和他的家属们会在新娘家里面和新娘的家属们用茶聊聊天,等新娘下楼。新娘下楼后会在家里面再举行一次下午举行过得那个给围巾的仪式,然后新娘会坐进新郎的车里面,新娘的爸妈兄弟姐妹会依次过来和新娘道别(最emotion的地方)因为马上她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这时候新娘家属会在车头的路上撒点钱,新娘的兄弟们会合力在车后面把车推走。这时候不管什么意义上了新娘就算是被送出去了。
晚上晚些的时候:新婚夫妇到达新郎家,新郎母亲会出来给新娘喂牛奶喝,邀请新娘进屋,欢迎家里来的新成员。然后婚礼就算结束了。
恩大概就是这样了,完毕!(转于知乎)
婚礼一定要知道的婚嫁六礼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 提亲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定亲 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廿(银圆);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尚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称。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意。 旧时有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的习俗,谓“媒不饮茶”,说喝了茶要冲淡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谢媒酒”,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调解责任。 成亲 请吃酒 迎亲日子叫“好日”。俗谚“请吃酒,挜拜生”,好日前新郎拿着红纸“知单”请长辈亲友吃喜酒(好日酒),长辈要在自己姓名下写上个“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习俗,双方父母亲请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莲子,讨“五子登科”彩头。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轿前担”,一般为鹅2只、肉l方、鱼2尾等。 看嫁资 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掏箱”。 安床伴郎 迎亲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晚上要给这个小儇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俗称“挈出尿瓶”。 享先 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贳器店贳得花轿和婚礼器物,挂灯结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贺客,称“细便饭”。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早餐兴吃“享先汤果”。 坐花轿 宁波闺女出嫁均坐花轿。传说南宋小康王(高宗)逃难至明州,金兵追急,赖一女子相救得脱,后找恩女不得,诏明州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銮驾待遇,凤冠霞披,并坐花轿。花轿,俗称“大红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20年代宁波美球针织厂赵姓厂主的儿子成亲,特约贳器店制作一顶上等花轿,精工细镂吉庆故事人物300余个,名“美球轿”,贳器店化本钱5000元,赵家首次贳用付费500元。这顶八人抬花轿,抬轿者穿一色特制的缎子马褂,炫耀一时。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故夫妻吵嘴,妻子带在嘴边一句话: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又不是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高贵。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 开面 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家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含有现在美容意),客人兴吃“开面汤果”。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始开。花轿停放须轿门朝外,女家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搜轿”。女家中午为正席酒,俗称“开面酒”,亦叫“起嫁酒”。 上轿 新娘上轿前,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者),而后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较异习俗有三:其一,“哭上轿”。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有:“囡啊囡,侬抬得去呵,烘烘响啊!侬独自去呵,领一潮来啊! ”“侬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饭吃”等,新娘动了感情含泪惜别。其二,“抱上轿”。新娘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意。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只焚着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轿的后轿杠上搁系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兄弟随轿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至千岁坊或三法卿(地名)等处,以讨“千岁”、“三发”彩头。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点火熜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置于火缸,俗称“倒火熜灰”,亦称“接火种”。 拜堂 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幼女(俗称“出轿小娘”)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轿。新娘出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步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置。是时,新郎闻轿进门,即佯躲别处,由捧花烛小儇请(找)回,站左侧。喜堂布置与各地相同,拜堂仪式则稍异,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动作。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乐起)主祝者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由一个十三四岁小儇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毕(事先念熟,不可读错)。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其间,新郎、新娘在拜堂时,有抢前头跪习俗,谓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后者,致闹出边拜边踢垫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话。 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而后,新郎、新娘行“拜见礼”,论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称“见大小”。拜时起乐,堂上摆大座两把,受拜者夫妇同坐,如一个已故,则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着。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公婆可不掏红包,谓“媳妇自家人”。新娘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亲割礼”,有捞粉丝、摸泥鳅等习俗,谓之上厨。 贺郎酒 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主贺者须边唱贺郎词,戏谑、祥和兼有,诸如:第一杯酒贺新郎,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商量,谨防别人要来张(看)。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 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髁头,说是看老寿星。闹至午夜始散。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脚,夜里撬门跳窗进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罚出糖果、香烟钱。 成亲后 回门 成亲次日起床,须由新郎开房门。是日,男方备轿请阿舅,阿舅受茶点三道后,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请阿舅坐首席,称“会亲酒”,忌用毛蟹(娘舅谑称毛蟹)。宴后,用便轿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称“回门”。随轿送“望娘盘”一担。岳父母家宴请“生头女婿”,忌用冰糖甲鱼。宴毕返回,新娘一出轿门,宾客中爱闹者预先以二三十条长凳从轿前铺接至新房门,架成“仙桥”,要新郎搀扶新娘从“桥上”过,客人欢笑催促,若步履稳健,则在新房门前“桥头”凳上再叠长凳一条,并递上一只油包,要新娘口咬油包走过,美其名曰“鲤鱼跳龙门”。第三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娘下厨,煮糖面分赠四邻。 满月盘 新婚弥月,岳父母家遣人送礼品一担,谓“满月盘”。又送礼券若干,金额不等,供婿家酬谢襄办婚事人员,俗谓“花笑票”。 旧时贫富悬殊,以上所述系富庶和中等人家。至于贫穷人家则用硬纸板剪个双喜字,贴上金纸,墙上一挂,一对花烛,一顶蹩脚花轿,便拜堂成亲。 入民国后,繁褥婚俗渐变。五四运动后,知识青年中始有文明结婚。l936年鄞县县政府颁布《鄞县新生活集团结婚规则》,但未能推行。结婚中迷信和繁褥习俗有所改变,但仍兴新娘坐花轿、结婚拜天地。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作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婚礼从简,吃些糖果,或办酒数席,家人亲友欢聚庆贺。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兴起迎亲坐轿车,索高聘礼,大操大办酒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重新滋长。有些农村旧式婚俗,有所抬头。婚事新办、婚事简办亟须大力提倡。
希望采纳
在农村,咱们办酒席基本上都是在自己家办流水席,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好吃实惠。那农村的酒席中都有哪些常见的菜肴呢?咱们来看看!
首先在酒席上,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有鸡肉、鱼肉,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鸡肉和鱼肉在酒席中有着很大的地位。其次就是一些当地的菜肴,靠水的地区以海鲜、湖鲜为主,靠内陆以肉食为主。
不过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流水席上的菜肴也就不同。所以各个地方的菜肴的数量和菜品也都是有所差距,但是数量一定要是双数,不能成单数,因为单数代表着不吉利。
比如拿西北地区举例子,西北办流水席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点,就是合计要有24道菜,其中分为8道冷菜,16道热菜。上菜时,先上冷菜作为下酒菜,8道冷菜四荤四素,之后再上16道热菜,以三、三、三、三、四的形式上菜,最后一道菜是汤,吃完之后酒席圆满结束,所以有些地区的人开玩笑称这种汤为“滚蛋汤”,意思是吃完就滚蛋。
农村的流水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现在却逐渐被酒店取代,虽然菜的样式精致了
从原材料来说,中国农村婚宴有几个基本大件:鸡、鸭、鱼肉、蹄髈,这四个基本上是必不可少的。从婚宴花式上来说,冷菜要做6-8道,热菜要做10道左右一桌,然后别忘了羹汤、点心、水果。
配菜的时候要注意当地习俗,切忌当地禁忌,也要尊重每个客人的习惯,入宾客中有素食主义者、或者因为身体原因需要特殊配菜的客人,要事先问清楚事宜。
在农村里,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那就是婚宴菜肴的数目一定得为双数,如果单数会很不吉利,那是白事(丧宴)的菜肴数量。如果婚宴菜肴数目为8个菜,象征着发财,十个菜象征着十全十美,十二菜象征着月月幸福。如:江南地区流行的,八八大发席,全席由八道冷菜、八道热菜组成。而且举办婚礼的日子也通常多选于农历双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要得发,不离八、八上加八、发了又发的吉祥寓意。
还有就是菜肴的命名应尽量选用吉祥用语以寄托对新人美好的祝愿,从心理上愉悦宾客,烘托气氛。
一般就是10-12大碗:鱼糕肉圆子,扣肉,两个火锅,然后是上几个青菜,扁豆,毛豆或者白菜都行,再就是银耳汤,炸熟的炸鱼用面粉和着鱼做的,再就是你可以上一只卤鸭,还有就是看现在的时令菜是什么灵活变通,比如说青豆,黄豆呀,藕呀都可以。
记住一个原则,以荤为主,以素为辅,凑足十二道菜、或十道菜为主就可以啦。
接下来我们看看农村婚宴适合哪些菜谱吧:
(福运绵长)——炒粉
(共呜春报晓)——鸳鸯鸡
(群龙贺新喜)——白灼虾
(黄金铺满地)——菠罗生炒骨
(白头皆老)——上汤白果猪肚
(爱你一万年)——乌龟汤(我要笑死了!)
(沉鱼落雁美)——水鱼鸡汤
(风姿显贵气)——蒸花枝片
(金腰怀太子)——腰果丁
(比翼齐双飞)——蒸白鸽
(龙皇献彩卷)——炸榴连卷
(红袍添喜庆)——扣肉
(福至如东海)——蒸海鱼
(永结喜同心)——八宝饭
(甜甜蜜蜜)——甜汤
(瑞果呈祥)——水果
这菜名大家觉得有意思不!大厨的想象力好丰富啊!但是这菜谱真的好喜庆!
在印度,男尊女卑是很常见的事情,在大型的城市之中这种情况还稍微好一点,但凡一些小城市与小乡镇,这种风气就越是恶劣。先不说大家都有所耳闻的,印度女孩出生后就可能遭遇的那些现象,有些甚至可以延续到结婚乃至婚后。
印度人结婚和很多国家都有区别,最大的一点区别就是女方得给男方一大笔金钱,而且,这笔钱的多少就直接关系到女方嫁入到男方家庭后的家庭地位。
一般家庭筹备的婚礼,婚嫁双方家庭如果都能达到一个预期的目的,而且女方家庭还有更多的资金,那这场婚礼可以说是办得风风火火,世人皆知。
他们会请来专业的游行队伍,专业的乐队在婚礼游行队伍之前卖力的吹拉弹唱,聘请而来专门活跃气氛的多名俊男美女,在乐队后拼命的舞动身姿,其中有几匹白马拉动的花车,新郎新娘坐于花车之上,在之后就是小车拉动的扩音设备,调到最大音量的扩音喇叭震耳欲聋的播放着前面乐队吹奏的乐曲,在这之后就是跟随的男女双方的家属团,他们尽力的要让所有人都知晓这一场婚礼,让所有人都认可这场婚礼。
而有些女方未能给足男方金钱的婚礼就极其简陋了,在小场镇里,雇两三位敲鼓奏乐的人算是最低的标准了,新郎和新娘也没有任何的乘坐工具,只能徒步跟随在乐手之后,在之后就是双方三三两两的家属团。
不管是哪种规模的婚礼,虽说整个婚礼仪式过程因为家庭的条件而大不相同,但是这些新人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凡是在游行路途之中遇见神庙,都会前去敬拜一番,祈祷结婚之后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农村办婚礼流程介绍
1所有婚车于当日6:00统一时间到达婚庆部门集合装饰婚车。车队总管负责安排行车路线,装饰婚车结束时,摄像师、录像师、及新娘手捧花、胸花放在主车上一起带回家。
3准备出发,新郎先给父母佩戴胸花,父亲给族谱上香,行礼(新郎和父亲一起行礼)。
4在迎接新娘的婚车准备好后,还要象征性的打扫一些婚车。而打扫婚车的人是有讲究的,必须是两位已经结婚的女性,如果是有生养男孩子的那是最好的。在清扫婚车之后,还要在婚车上放好一些吉祥物,以示吉祥如意。
农村办婚礼流程介绍 农村婚礼流程如何安排
5接下来就是跟着新郎去迎亲的人的挑选,一般会选择一对感情很好的夫妻,并且是有一儿一女的是最好的,还要带上一个小孩子,代好红毛毯。一份甜点,因为甜点象征着新人今后的生活甜甜蜜蜜。而女迎亲客则要带上新人的上车礼。当这些东西都准备好之后,便随着新郎乘坐花车。
6接下来,司仪乘坐第二辆车,其余的可由司仪来安排,也可由新郎来安排。
7安排好所有的迎亲车辆过之后,还要特别注意摄像车辆,摄像师是要和摄像车辆一起出发的。
8待新郎及车队车发后,车队要按照规划好的新车路线到达目的地接新娘,在迎接的途中一定要炸鞭炮,因为这样要显得喜庆一些,中国人办喜事也讲究热热闹闹。
9新娘家在等待迎接队伍的到来,同时要准备好压轿小孩的下车红包。当车队到达之后,应该由司仪来安排贵宾下车,并且送给压轿小孩的下车红包。
10随后,在新娘家有一个简单的酒席,是新娘这边为了迎接宾客而安排的一个简单酒席,迎亲的队伍随着新娘家这边人的指引入座,然后开席。
11在吃完饭之后新郎就要准备好红包去接新娘了,而此时的新娘早已经被家人关在闺房之中了,要提出相应的问题来小小的为难一下新郎,要新郎回答正确之后才会打开房门。
12接到新娘出房门之后,就要拜别新娘的长辈和父母,而长辈和父母也会给新人送上祝福,说上一些吉祥的花语。
13拜天地开始。拜天地:感谢天地为媒,比翼齐飞、喜结连理。二拜高堂:成家立业不忘父母恩,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按农村当地的风俗,这时父母应该给新人“改口费”,此时可以在流程中,加入“敬茶”的环节,新人向双方父母送上深深的感恩礼,敬茶、跪拜父母的养育之恩,祝愿双方父母健康长寿。夫妻对拜开始!请二位新人向左向右转,一鞠躬,互敬互爱;再鞠躬,白头偕老;三鞠躬,永结同心!
14新人送入洞房后,就是婚宴的开始,这时农村独有的婚宴风俗登场。这时整个婚礼洋溢欢声笑语。在这个流程中可以安排农村婚礼别具一格的“闹洞房”活动。
我是沧州河间的,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里吃的宴席是怎样的,风俗不同,各地情况也不一样。
现在农村也越来越 时尚 了,孩子满月,百岁要吃宴席。老人66、73、80要吃宴席。结婚是人生大事,宴席更是必不可少的,这只是几个有代表性的,其实还有很多吃宴席的场合,五花八门。
我们这里生孩子、做寿一般都在饭店举办宴席,每桌在4百到6百不等,条件好的在高档饭店每桌花费上干元,饮料酒水烟自带。
农村结婚是最热闹的了,以前是请村里厨艺好的做宴席,比较麻烦。现在基本上都请流动饭店,计划好了,把需要的食材买回来,交给人家就不管了。这期间主家要请俩个管事的,我们这里俗称"总理",协调主持结婚期间的大小事宜。
我们这里的宴席是先上6~8个凉菜,热莱炒菜随后跟上。鸡、鱼、肘子、大虾、驴肉、螃蟹是必不可少的,炒菜在5个以上,菜的数量要双数不要单数,为的是讨个吉利。
虽然当地政府要求婚事简办,但很难改变人们讲排场和攀比的心理,中国人讲面子,我也一样。
农村的酒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席也随着改变了。
我小时候时,红白喜事都是靠左邻右舍相互帮忙完成的。吃的酒席叫十碗桌,主打菜两碗红肉,两碗白肉。其余六碗可以随意但这四碗肉是必备的。那时候人穷,吃吧酒席后剩下的饭菜。主家挨门挨户,送给来帮忙的左邻右舍。以使感谢。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都去酒店待店。也不需要左邻右舍帮忙,自家人就可以。十碗桌也退出 历史 舞台,被流水席代替。
岁月变迁,观念改变。酒席也随时代变化着!
农村的酒席不比城里人办的差,既省钱又实惠,而成里人办酒席,花样不少,浪费钱财,还吃不好,只不过比农村的体面些罢了。
农村酒席的形式:农村谁家办红白喜事时,都会请农村酒席的老板过来,在一块商量置办多少碗、多少盘、几个汤等等,还要协商办桌多少钱,什么时候到位,事主还要给农村酒席的老板说,准备办多少桌,是大包,还是小包。
农村酒席的份量:在农村红白喜事上,烟、酒、菜的份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包桌,有二百六十元、二百八十元、三百元的不等,由于价钱的不同,菜量也是不同的。二百六十元的桌席,八个凉菜,有凉拌黄瓜、凉拌莲菜、凉拌金针菇、瓜盘、凉拌耳丝、凉拌猪干、凉拌肚丝、凉拌肘子等八个凉菜,一个汤,三大件(料子鸡、肘子、红烧鲤鱼),四个炒菜,有炒肉片一个、炒肉丝一个、烧青菜、蜜汁三样,四个扣碗,有扣莲菜、鸡块、瓜豆肉、八宝饭等二十个菜。二百八十元的桌席有八个凉菜有凉拌黄瓜、凉拌莲菜、凉拌金针菇、瓜盘一个、凉拌耳丝、凉拌猪肝、五香牛肉、凉拌肘子等八个凉菜。三大件有红烧肘子、料子鸡、清蒸宛鱼,四个热菜有烧肉丝、蜜汁三样、锅巴三鲜、烧青菜,四个扣碗有扣鸡块、扣排骨、瓜豆肉、八宝饭,红薯丸,汤送两个,一甜一咸。三百元的桌席除了八凉菜、四个炒菜、四个扣碗、三个扣碗是料子鸡、肘子、清蒸卢鱼,甲鱼汤也登场了,汤两个,一甜一咸。
大包桌是指事主啥都不管,事主只管水电、烟酒。
小包桌是指酒席老板只收加工费,其余的都归事主。小包桌事主是要吃暗亏的,一般卖菜、调味品商贩是要坑事主的,因为厨师领着你去买菜的,厨师只去经常去的菜店买因为那里有……我不告诉你!
不管咋说,在农村办红白喜事,在我们中牟县,老百姓还是能接受得起,农村群收入偏低,花上二三百元办一桌酒席,还是基本办得起的,不象在城里,办一桌酒席都上千了。
不知友友们你们那里的农村酒席是什么样,希望您在评论区告诉大家吧!
农村的酒席非常热闹!我家是山东一个农村的,每年腊月办酒席的比较多。因为过年都回来了,容易聚到一起,所以办酒席的就多了起来。
办酒席之前会先做一个大棚,就是做饭的地方。一种菜一次出齐,比如酒席有十桌,一次出锅的菜就有十桌的。这就是大棚里面的菜有好多。
还有忙客,就是传菜生。他们一次端好多菜。忙一天挺累的,给两盒烟,管吃酒席。 红烧肉是我们那儿的主打菜,我们叫做大件,也叫硬菜。 丸子是自己做的大丸子,提前一天做好,第二天回锅炖,超级香!一般只有结婚的时候做,我们那儿叫红事儿丸子,结婚是红事儿,就叫做红事儿丸子。 还有大鱼,都是三斤左右的。大鱼,整鸡,红烧肉,甲鱼汤(老鳖,在事儿上不这么说,在我们这里憋是抠。)这种都是大件,硬菜。 农村酒席人特别多,亲戚、邻居、朋友加起来能坐30-50桌左右,特别热闹。一桌8个人左右。一次做不完这么多,还要分波坐席。亲戚坐第一波,朋友第二波,邻居和忙客第三波!
上这个酒席是很早时候的了,确实是真的呀,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的酒席了,非常非常的回味,看的我口水流了一地呀
咱们农村人过酒席喜欢热闹,出发点是“把客人招待好”,所以农村的酒席场景里面,热闹非凡,大家谈笑风生举杯换盏,很有人情味的感觉。
在我们农村,很多人会放弃把酒席放在酒店,都会觉得那样既不热闹,也把客人招待不周,吃完喝完就走人,虽然少了许多麻烦,但没有达到主人的初衷。所以大家尽量选择在自己家办酒席。
乡里乡亲齐上阵,都来帮忙,摘菜,洗碗,端盘,倒水…从菜色上也是很讲究的,无论是成本还是档次都不输酒店。通常农家过酒席,会找经验丰富的大厨师来操作,酒席的菜色上也会针对农村人的喜好来安排,比如很多的地方特产和特色菜,这是酒店吃不到的。
整个酒席安排和人员调度会有一个负责的知客来协调期间的各种事物,主家也是忙里忙外的招呼客人。场面甚是热闹。
在费用上,虽说乡亲们都是来帮忙的,但是农家的好客是不计成本的,会尽可能的做到最好,比如说冬季吧,就取暖用的烤火煤就是较大的开支,有的家庭提前预备一两吨的烤火煤备用。
现在酒席最起码需要两天的时间,第一天帮忙的就位,开始买菜啊,摘菜洗菜,桌子餐具租赁。晚上有宵夜,会热闹到很晚。
第二天步入正席,那个场面甚是热闹,忙忙碌碌的人们和席间的夸夸其谈,大家流露出的是自然的愉悦,不会有酒店的拘束感。
待客人散去,开始忙碌的收拾餐具桌椅,装车送还。主人家也是累的腰酸背痛了。但是成功圆满的酒席,让他们流露出自信兴奋的笑容!
我生活在农村,这是农村酒席的真实写照,喜欢农村的酒席,喜欢农村的朴实。
农村的酒席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小孩子比较喜欢赶场子,热闹。
其中红白喜事是大事,结婚,出嫁,生娃都是大红喜事。老人了,出殡是白事。 这种大事远近亲戚需送信,下帖子。帖子里注明人物事情地点时间。
其中结婚男方最为热闹。在90年代结婚至少早晚办两桌酒席。 策划人是主家德高望重的长辈,需提前一天准备好食材和饮品鞭炮等等。提前请左邻右舍相关人员分配到各岗位,各司其职。有打杂的,有专人煮饭,炒菜,在家门口附近支几口大锅,有倒茶的,有记账发烟的。
其中打杂的体力活最多最累,而且酒席不上桌的。一般以青壮年男子为主。 一桌一般坐12个人,如果办30桌酒席就需要很多物品。他们提着竹篮挨家挨户借碗筷,村民都会把崭新的成套碗筷借给他。连桌椅板凳都是借的。
一般是正午12点 酒席开始,因为此时客人基本来齐了鞭炮一响就开席了。 打杂的人拿着饭托,木头做的托盘,可以装八个盘子,所以打杂也需要好几个人才忙的开,就像古代饭店的小二一样辛苦。
那时候农村平时很难吃顿好的,唯有酒席可以大饱口福了。印象中家常菜不上桌,所以一般十二个荤菜为宜。 上菜之前需要上糍粑,农家打的糍粑,很多人都没见过。煮熟的糯米是在木桶里或者石舂里搅拌均匀,炒熟的芝麻用石舂慢慢碾碎,那个真香!最后加上红糖猪油炒匀,裹在糯米团外面。这就是农家地道的糍粑。一口咬下去,满口香糯。
酒席有哪些好吃的 美食 呢?来盘点一下。 肥而不腻的粉蒸肉,肉质细腻武昌鱼,胡萝卜炒肉片,凉拌月牙皮蛋,东坡肘子,鱼丸子,木耳炒肉,豆腐红枣鱼块汤,佛手山药,大块肥肉炒大蒜(红绕肉)基本上都是这些菜。酒水一般以白酒为主饮料有麦饭石,可乐。
亲友边吃酒席边唠嗑,尊老爱幼。 出于礼貌晚辈主动给长辈敬酒,而且要站起来双手举杯,杯口要略低于被敬人。新娘新郎会挨个桌子给宾客敬酒,酒席基本上就快结束了;一串鞭炮一杯酒,同时司仪主持人会说些感恩的致辞。
现实山村农民新婚操办实景,并炫耀中华民族幸福风范。
农村酒席是什么样的?
农村酒席是有红白喜事了,就把沾亲带故的都叫来吃饭,喝酒,热闹热闹,图的是个喜庆。
在我们这里,每个村庄都有一个祠堂,并配有板凳桌椅,厨房和碗筷 ,置办酒席的功能一应俱全,几乎就是为村上办酒席量身定做的。
祠堂一般都较大,能坐上20桌以上,客人来了,塑料桌布一铺,碗筷一摆,客人就可以陆陆续续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落座。座位也有讲究的,一般人千万别占坐到“上位”。
“上位”是农村酒席上最特殊的位置,那是家族或亲戚中辈分最大的人专用座位,酒席必须等“上位”落座完毕,才能开席。开席前,还要请村上较有文化的人致祝酒词,大多是一些“感谢宾朋、表示歉意”的套话,完 毕后是一阵爆竹声响起来,酒席正式开始。
厨房就在祠堂边上,两口大铁锅,呼哧呼哧的冒着泡,热气腾腾。厨师一般是在当地请的“土厨师”。切菜、洗碗、端盘的都是邻里乡亲,都是手脚麻利,长相较好的村妇居多,为了东家不丢面子,绝不能叫笨手笨脚,篷头秽面的女人来端菜,这也是对客人的尊重。
十多个帮忙的人各司其责,为了服侍20来桌的客人,进进出出,忙得不亦乐乎,而客人只管张开嘴巴吃着好酒好菜,尽情享受一下被人“服侍”的感觉,一个个吃得喜笑颜开,有的人吃着吃着,突然想起来自己还没送礼,于是慌慌张张地四处寻找“接礼”的人。
菜品是最豪华的组合,叫“十套全浑”,意思是十个菜必须是浑莱,就是各种动物肉,无非是鸡猪鸭鱼鹅兔,这些农村常见的东西,经厨师的妙手,花样层出不穷,变戏法似的烹制出新意来,总能让人大声叫好!
酒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敬酒,农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为了让客人酒足饭饱尽兴而去,敬酒是必须的。敬酒的都是村上酒量大的人,还有是东家有点酒量的直属亲戚,轮翻上阵,与其说敬,不如说是劝,你来我往,喝得人仰马翻,好不热闹!经过车轮式的反复“进攻”,酒量小的早被拿下,或者逃之夭夭了。
最后就剩下几位“功力”深厚的高手,喝得谁都不认识谁,谁也不服谁,大有“同归于尽”的味道……
又是一阵爆竹声后,酒席好不容易吃完,祠堂里己是杯盘狼藉,散发出一股浓烈的酒味,似乎划一根火柴就能燃起来。客人相互告别各自回家,准备明天赶赴下一场酒席。
又是年关将至,在寒冬腊月里,吃酒成了农村人最重要的事情,别的都可以不管,而吃酒送礼却是重中之重,礼重礼轻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一份感情。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再加上地方风俗习惯。农村酒席是,各具特色,全是美味佳肴。有一个共同特点,实惠便宜。
我们张掖农村酒席,也非常的不错。我老家在祁连山脚下的村庄,那里人纯朴,憨厚。谁家摆席的,提前2天乡亲们,帮忙,宰猪,杀羊,烫鸡……桌上的肉大都是自已养的。
酒席名字有,七花楼的碟子,八花碗。四菜一汤,七个碟子,八个碗。海参鱿鱼鸡肘席。因主人家,经济条件而定,现在条件好了。大都摆海参鱿鱼鸡肘席,作法如下。
先是每位客人一碗清汤羊肉泡烧壳,吃了收碗。上八个凉菜,即四荤,四素,中间放一个大拼盘。随后上12或14个菜其中包括,鸡,鱼,海参,鱿鱼,上到第六个菜或第七个时,有一个汤,菜上完又一个汤。
稍停一会还有八个碗要上,请各位贵宾不要离席,八个碗有,牛肉,手抓羊肉,西北大菜等。上四个碗一个炒菜,共两个炒菜。最有一个汤,每人喝几口,表示离席。
整桌席吃完约一个半小时,成本在700到900之间。要是在城市得1200到1500之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