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关于傈僳族、德昂族、阿昌族的民族传说或者民族神话有哪些?尽可能的详细些

请问有关于傈僳族、德昂族、阿昌族的民族传说或者民族神话有哪些?尽可能的详细些,第1张

在傈僳族世代相传的《创世纪》中有这样的传说:古时,天地相连,浑浑噩噩。人们背着柴走路,一不小心,柴便会碰着天。有一个妇女深为不满,对天骂道:“天啊!你要么再高些,要么你干脆没有!”该妇女的这一咒骂激怒了上天,忽然天降大雨,九天九夜不停。大雨过后,人世间一片汪洋,洪水泛滥,大地上的人类全部淹死了,但天和地也分开了。这时,只剩下兄妹二人,哥哥名叫列喜列刹,妹妹名叫沙喜沙刹。兄妹二人躲藏在一个大葫芦里,随洪水漂流。洪水停息后,葫芦搁浅在陆地上,兄妹二人十分高兴地从葫芦里走出来。这时,大地已经不像洪水泛滥之前那样平坦了,大地上出现了高山、平地、河流、岩石和森林。兄妹二人又喜又忧,喜的是天地开朗,他们兄妹二人没有被淹死;忧的是世上的人都死光了,只剩他兄妹二人,如何生活和繁衍后代呢?哥哥看到这种情景,只得对妹妹说:现在世上的人都死亡了,只有我们兄妹二人,为了使人类不至于绝种,我们二人只有结婚。于是,二人商定各自去寻找对象。临行前,妹妹把手镯剖为两半作为信物,兄妹各带一半,哥哥向北走,妹妹向南行。翻过了高山,渡过了河流,越过了平原,俄森林,还是没有遇到一个人,最后当他们来到大地的中央,兄妹二人又重逢了。哥哥对妹妹说:妹妹,你看大地上没有人了,我们二人还是结婚吧,要不然人类就会绝种啊!妹妹说:不行,我们要对天发誓,取得上天的同意才行。哥哥说:好,我们发誓吧!妹妹说:我们要按天意行事,如果你能用弩箭穿过我的骨针孔,才能结婚。哥哥说:好。取出弩弓,瞄准骨针孔,一箭穿过。哥哥对妹妹说:老天同意我俩结婚了。但妹妹说:还是不行,并且拿出一对磨盘对哥哥说:我拿磨心,你拿磨轴,我俩把它们丢下山坡,如果磨盘合拢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结婚;如果磨盘分开,就不能结婚。哥哥答应了,二人把磨盘从山坡滚到山脚,两只磨盘果然合拢在一起,于是兄妹二人便结为夫妻。兄妹成亲后,生了5个孩子。生第一个孩子时,列喜列刹把一块白布丢在地上,对婴儿说:让你变成汉族。生第二个孩子时,把一根卜卦竹签丢在地上,并对婴儿说:让你变成傈僳族。生第三个孩子时,把一块黑布丢在地上,并对婴儿说:让你变成诺苏(彝族)。所以后来彝族普遍喜欢穿黑色衣服。生第四个孩子时,把一根木棍戳在地上,并说让你变成俅扒(独龙族)。所以,后来独龙人喜拄着拐杖走路。生第五个孩子时,用簸箕覆在地上,并说让你变成怒族。因此,后来怒族善于编织竹簸箕。后来列喜列刹叫孩子们阿比自己的语言书写下来,汉人写在白布上,所以至今尚保存汉字;诺苏写在黑布上,成为老彝文;傈僳写在麂子皮上,后来麂子皮被狗吃了,所以傈僳族没有文字流传下来。(《傈僳族简史》,第1—3页,民族出版社,2008年11月。)

关于德昂族的来源流传着两种神话与传说。

  一种说法,古时候德昂族是从葫芦里出,那时,所有的男子都是一样高,一种嘴脸,没有任何差别。而女人呢,从葫芦里一出来就到处飞。后来,一位仙人把男人的容貌分别开来,还教男人用腰箍给女人套在身上,她们就不会飞了。男人和女人从此得以结合,开始了人类的生活。

  另一种说,很久以前,大地上有一个大园,园中有一座高山,山中有一个洞,洞中住着一个龙女。这龙女有一个习惯。每隔三年就要化为美人,走出洞来晒一次太阳。这一习惯被一个仙人的后裔知道了,就乘她出来晒太阳的机会与她攀谈,龙女再也不能回洞了,就与他结为夫妻,生育了德昂族先民。

德昂族泼水节的由来。传说佛祖为了料理德昂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经过六神同意,从天上来到人间。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佛祖变成了一个佛爷,独自住在奘房里。他为民办了很多好事,解脱了不少灾难,深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大家有什么困难都来找他帮助解决,因为他是智慧的化身,办法很多,什么问题都解决得很好。最初,人们办是在遇到喜、丧、住食等事情时才找他。久而久之,连哪块田种什么庄稼,哪个小伙子要什么样的姑娘,哪个小孩取什么名字,哪个老人有多长寿命等等大小事情,都来向他求教。有时,夫妻稍不和睦,也要找调解,弄得他昼夜不得安宁。他逐步感到,人间的事情太多太杂,又舍不行离开人间。但是,天神限他回天宫的时间早到了,三番五次催他返回。而他既留恋德昂族人民,又不敢对抗天神,急得害了大病,卧床不起。百姓知道了,到四面八方找来名贵药材,敬献给他服用。佛爷知道天神要招他的魂上天,吃药也无济于事。一天他的病突然恶化,男女老少都跑来问他有什么要求。他只要求按他的像貌雕一尊木像,再为他个澡。百姓们就照着做。三天后,佛像的轮廊雕出来了,佛爷睁眼看看,点了点头,满意的说:“万事顺心。”说完就闭上了眼睛。半月后,佛像的脚手雕成了,佛爷睁开眼看看,微笑着说:“风调雨顺收成好。”说完又闭上了眼睛。过了一个月,佛爷的眼、耳、口、鼻全部雕成了,这时清明已过。佛爷睁大眼睛,看了又看,他高兴地说:“魔鬼避开,人畜无病。”谁知,百姓还没来得及为他洗澡,他就离开了人间。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为了实现他的遗嘱,百姓们照着奘房的式样,就地盖起了亭子,将像置于亭中,并且赶了三天大摆,给佛像泼了三天的水。自此以后,年年都要泼,形成了传统的节日,德昂语叫“尚根”,意即为祖先泼水。

创世神话,系阿昌族中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古老神话。该神话叙述远古之时,没有天地,只有混沌。混沌之中,无明无暗,无上无下,无依无托,无边无际。不知何年何月,混沌中闪出一道白光,有了光明,也就有了黑暗;有了黑暗,也就有了阴阳,阴阳相生,诞生了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遮帕麻手持“赶山鞭”移山开河,来去如飞,他捏金沙银沙为日月,扯下乳房做山峰,甩下“赶山鞭”播下千万颗星星,创造了天空、日月和星辰。他喷出的气变成满天白云,他流下的汗化作无边暴雨。他举起月亮放到太阴山顶,让月亮有了歇脚的地方;他举起太阳放到太阳山上,让太阳有了歇脚的地方。他在两山中间种了一棵梭罗树,让太阳和月亮绕着梭罗树转,太阳出来是白天,月亮出来是夜晚。他还派了东西南北四个天神,分住在天的四边。

  在天公遮帕麻造天的同时,地母遮米麻开始造地。她用自己的喉头当梭子,拔下脸上的汗毛织大地,脸上流下的鲜血滴成大海,她的身驱托起了大地。天造好了,地织好了,天公遮帕麻、地母遮米麻在大地中央,无量山顶相会成婚,过了九年,遮米麻生下一颗葫芦,遮帕麻把葫芦籽埋在地下,又过了九年,葫芦发芽开花,结了一个大葫芦,从葫芦里跳出九个小娃娃,这就是最初的人类。遮米麻教会他们刻木记事,用占卜和咒语来驱赶疾病和灾难。遮帕麻教会他们打猎,熟食和盖房子。

  人类生息繁衍了不知多少年,突然有一天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洪水淹没了大地。遮米麻用三根地筋补好了东西北三边的天地。为了挡住从南边吹来的暴风雨,遮帕麻在拉捏旦造了座南天门。在造南天门时,美丽的盐神桑姑尼来到遮帕麻身后,并用甜美的语言把遮帕麻引诱,使他深深陷入情网。

  就在这时,狂风和闪电孕育了一个最大的火神和旱神腊訇。他假造了一个太阳钉在天上,使地面只有白天,没有夜晚,天空象一个大蒸茏,在南比烧红的铁锅还要烫。水塘烤干了,树叶枯萎了,水牛的角被晒弯,黄牛的背被烤黄,世界陷入一片混乱,遮米麻派小猫去到遥远的拉捏旦叫回遮帕麻,美丽的桑姑尼也跟来,把食盐带到了中国。

  遮帕麻面对被腊訇搅乱的天地,愤怒万分,他与腊訇三次斗法,用魔法战胜腊訇,将其毒死,碎尸万段,又砍来黄粟树做了一张千斤弓,挽弓射落假太阳,重整了天地,并派三十名神兵把守山头,三十名神将管理村寨,共同护佑着人类的安宁。

  创世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在阿昌族地区家喻户晓,对阿昌族的文化发展有深刻影响。遮米麻骑日月巡视天地,传说为每年的正月初四,为了纪念天公地母的壮举,这一天被定为阿昌族的传统节日“窝罗节”。

德昂族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生日的属相是什么,就以什么为名。男孩的属相前加“阿”,女孩的属相前加“立”。

例如,牛日生日男孩叫“阿包”,牛日生的女孩叫“立包”。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称呼为腊所(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

德昂族结婚生下孩子后,便有讳名的习惯。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年轻夫妇,包括他们的长辈在内,不管什么人,此后都不能直呼他们的名字了。

德昂族家里若长子或长女早死,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有的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子女的名字,而按此名来称呼。德昂族以为,对已有子女或虽死子女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们的名字如“何阿呆”、“李腊翁”等,是不礼貌的。

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泼水节

泼水节是德昂族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在每年的阳历4月14日至16日举行,节期为3天。泼水节的头天清晨,男女老少都换上盛装,特别是姑娘们打扮得鲜艳夺目,老人把已准备的食品和各色纸剪小幡旗、香炷、蜡条等贡品携往庄房贡于佛堂神龛。

入雨安居节(关门节)

“入雨安居”节(佛教词语),每年阴历6月15日举行,为期2天。全寨信徒都要携带贡品前往佛寺赕佛,参拜佛像,听佛爷念经,乞求佛祖保佑寨中人平安生活、五谷丰登。16日傍晚,佛爷便将寺院大门关闭三个月。在关门节三个月内,寺院所在僧侣都要遵守佛规,即不能串寨,不喝酒等。信徒也不能、谈情说爱和结婚等。

出雨安居节(开门节)

“出雨安居”节(佛教词语),每年从关门节始至阴历9月15日止,期满三个月后,即举行开门节仪式。但两个节日之间佛爷经常念经,信徒都要前往寺院听念经。全寨父老都要到庄房参拜佛,青年人要敲铓锣、象脚鼓,以求神保佑。开门节过后,僧侣即将佛寺大门打开,便可串寨。

烧白柴

“烧白柴”是布朗族人的赕佛节日间在每年阳历12月14日。是晚,在寨外广场上搭一座5米高的白柴宝塔,点火焚之。德昂族人认为,天气寒冷季节已到了,怕佛祖受冻,需烧白柴,给佛烤火,以驱寒冷,增加温暖之意。

做摆

“做摆”是德昂族人赕佛活动之一。“做摆”日期是根据村寨是否具有财物条件来决定举行的。日期不定,数年举行一次,每次3—5天。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承头人选出之后,便着手筹积资金,并到寺院拜赕佛,敬献贡品等。“做摆”之意是祈一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佛爷念《长拉尼亚》经,以求大家有吃有穿,年年富有。

1、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

传统节日: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

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

2、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总人口数为147828人  。

传统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

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祭祀天神“木代”的传统祭典活动。“木代”是景颇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着财富和幸福,能够给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拥有祭祀权力的神。祭祀“木代”的目脑是山官显示威望和权势的象征,举行次数越多、规模越大,山官在百姓中的威望就愈高。

过去,目脑主要为祭祀、庆祝丰收、庆祝战争或拉事 的胜利而举行。举行目脑时,山官统辖之下的村寨须筹集猪、牛等祭品进行供奉,牺牲和耗费十分巨大,因此祭祀“木代”的目脑并不普遍,一个山官辖区一般数年或数十年才举行一次。

目脑以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形式呈现,内含祈求木代及其他诸神保佑辖区居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意蕴。因此,山官举行目脑之际,百姓均踊跃参与。

3、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总人口数为39555人。

传统节日:

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它是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的民族宗教节日“窝罗节”与陇川户腊撒一带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街节”统一起来的节日,“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1日举行,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

从1994年3月20日开始,每届节期,各地阿昌族欢庆节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节。节日内容丰富多彩,阿昌族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他们的人才、歌舞、服饰,还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着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

4、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中国一侧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等3个地州9个县市,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总人口数为20556人 。

传统节日:

德昂族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泼水节(当地人称“浇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节日一共有三天。仪式开始这天,德昂群众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带上自己准备好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鲜花,汇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过节。

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并致祝词。致罢祝词,男青年们敲响了象脚鼓,跳起了象脚鼓舞。女青年合着鼓声,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举过顶,依次往雕龙画经的水槽里倒水,为象征佛祖化身的佛像冲浴,意即缅怀先辈的恩德,预祝来年风调雨顺。

5、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6、纳西族(Naxi 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 ,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传统节日:

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

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德昂族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1、泼水节(当地人称“浇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节日一共有三天。仪式开始这天,德昂群众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带上自己准备好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鲜花,汇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过节。

2、关门节,德昂语称“进洼”。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六月中旬)始,为期3个月。关门节是农业生产最忙的时候,它要求青年男女们自我约束,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3、开门节,德昂语称“出洼”,是在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九月)举行,为关门节最后一天,节期3天。开门节即启开爱情婚姻之门。

4、 做摆,也就是做大贡,又称“赶摆”,一般在农历二、三月份农闲时间里择日举行。做摆是以村寨为单位。在做摆前,村寨里要事先准备好粮食、经费和黄牛、肉等用品,以便为远近其他寨子赶来参加者提供食宿。

5、烧白柴,德昂语称“孔通”,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晚举行。所谓白柴就是一种无皮、表层为白色的树木。节日之前,德昂村寨派人上山砍白柴,按“井”字形状架在村寨附近。

扩展资料:

德昂族习俗:

1、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

2、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聘礼,德昂族称为“奶水钱”,习惯上不给是不行的。数量根据男家经济情况决定。娶亲时还要给女家一二百斤肉,一定数量的茶叶、砂基、芦子、草烟、盐巴和鸡蛋。若姑娘属外寨,还要给寨里送些谷子。

参考资料:

中国政府网-德昂族(崩龙族)

1、泼水节。泼水节是德昂族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在每年的阳历4月14日至16日举行,节期为3天。泼水节的头天清晨,男女老少都换上盛装,特别是姑娘们打扮得鲜艳夺目,老人把已准备的食品和各色纸剪小幡旗、香炷、蜡条等贡品携往庄房贡于佛堂神龛。然后,信徒把准备好的水龙木槽支架于小佛房内,小佛房四周摆着十余尊小佛像,并将转水花筒插于龙头穴孔中。晌午,佛爷诵经毕,便开始举行泼水仪式。众民以泼水用的小竹筒盛来清泉水,依次倒入龙槽,水即顺龙槽流入转水花筒推动旋喷水器,反复旋转洒水洗四周小佛身。浴佛毕,众民们在象脚鼓、_锣声中尽情互相泼水,表示吉祥如意。

2、入雨安居节(关门节)。“入雨安居”节(佛教词语),每年阴历6月15日举行,为期2天。全寨信徒都要携带贡品前往佛寺赕佛,参拜佛像,听佛爷念经,乞求佛祖保佑寨中人平安生活、五谷丰登。16日傍晚,佛爷便将寺院大门关闭三个月。在关门节三个月内,寺院所在僧侣都要遵守佛规,即不能串寨,不喝酒等。信徒也不能杀牲、谈情说爱和结婚等。

3、出雨安居节(开门节)。“出雨安居”节(佛教词语),每年从关门节始至阴历9月15日止,期满三个月后,即举行开门节仪式。但两个节日之间佛爷经常念经,信徒都要前往寺院听念经。全寨父老都要到庄房参拜佛,青年人要敲_锣、象脚鼓,以求神保佑。开门节过后,僧侣即将佛寺大门打开,便可串寨。

德昂族

 德昂族自称“德昂”、“尼昂”或“纳昂”。过去,他们曾被称作“崩龙”族。1985年,国家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德昂族”。

 截止2000年统计,我国的德昂族有17935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畹町三市和梁河、盈江、陇川三县,云南省的镇康、永德、耿马、保山、澜沧等县(市)也有德昂族分布。

德昂族节日

 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德昂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德昂族人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德昂族一年之中既有岁时节日,又有宗教节日,还有特有的反映历史文化的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德昂族仁登阿卜

 德昂语即祭龙,云南省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三月,由佛爷选定具体日期举行。

 届时,全寨德昂族男女老少都前往清水池边,杀猪,宰鸡进行祭祀。佛爷在一张白纸上画好一条龙,然后,点燃香烛,念诵经文,并把画有龙的纸放在水中,人们随之叩拜。叩拜后,大伙便聚在一起共同饮酒。这天,德昂族允许酒后吵架,殴打。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动弹不得,谁也不去劝架,直到对方打得有气无力为止。有些德昂族人就地睡到天黑方归。第二天,人们再次相聚,和好如初。

德昂族洗手脚日 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

 关于这个节日,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有一个不孝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到山上砍柴,被山上乌鸦反哺的情景所感动,决定从此要孝敬自己的母亲。这时,他失明的母亲上山为他送饭,不慎跌倒,他想上前去扶起妈妈,可是他的母亲以为他要打她,一头碰死在树上。他很悲痛,砍倒那棵大树,用树干做成母亲的雕像供在家里。每到清明节后第七天,他就要淋洗木像,由此形成了这个节日。届时,晚辈要为长辈举行洗手脚礼。节日早上,晚辈给长辈打来清水,给长辈洗手脚,然后给长辈叩头,讲述自己对不起长辈的地方,并深刻地检讨自己,长辈也检讨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率不够,希望今后更加和睦。出嫁和人赘者也要偕同配偶回家为长辈举行洗手脚礼,并要向长者敬献一小包茶叶和糯米粑粑。

德昂族泼水节

 云南省南部德昂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节期一般为三天。

 关于泼水节,有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天上的仙女,羡慕人间美景,就悄悄地飞到人间,在一次洗澡中不慎被人们发现,仙女们含羞披衣飞回天庭,临别时告诉德昂族先民,在每年清明节后给佛洗身,它们就会降福给人间,从此,德昂族每年举行泼水节以祈祷幸福。

 节日之前,小伙子们都躲到僻静的地方,精心编制竹篮,在节日前三天送给自己中意的姑娘,如果节日那天姑娘背的是他送的,就表明他得到了姑娘的爱慕。节日第一天,德昂族人上山采花,傍晚,人们则欢聚一起,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第二天是泼水节的 ,人们要身穿节日盛装,准备祭品,到佛寺给佛像洗尘,佛寺礼毕,德昂族群众性的泼水活动开始。一位德昂族老人从竹水桶中拿出一束鲜花,将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以示泼水开始。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装水,拥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民间认为这水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除病灾,所以人们尽情地泼,不论泼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湿到脚,但还是异常高兴。只见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第三天是泼水节的尾声,青年们相约泼洒一阵之后,便找意中人谈情说爱。

德昂族祭鬼树

 云南省保山一带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泼水节后第三天举行。

 这一地区大一些的德昂族村寨,都有四个寨门,称为“鬼门”,鬼门边有一棵大树叫“鬼树”,祭“鬼树”是在夜间五更时分,由二十到三十个成年男子抬着一块画有龙、虎等凶猛野兽的木牌,边敲锣边高声念经,送到鬼树边,再供些米饭和小菜,然后悄悄溜回家。返回时,要悄悄地,免得鬼知道后跟随回家。

德昂族仁登满

 德昂语,即祭地。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每年播种包谷结束时举行。

 届时,全寨德昂族人凑钱买猪、鸡各一只,每户准备一箩碎石。祭祀时,在地边栽一根木桩,把碎石倒于桩旁,然后杀牲设祭,求地鬼保佑庄稼免受灾害,颗粒饱满。这一天,全寨人不许动土,也不能舂米,以免触怒地鬼。

德昂族吃新节

 又称“尝新谷”。德昂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六月举行。

 节日期间,德昂族人先采回两把新米,再掺入部分老米,意为“老谷换新谷”。用芭蕉叶或冬青将新、老米煮成饭和菜包成饭团,先喂水牛,然后供佛,供老人品尝,然后全家尝新后开镰收割。

德昂族祭天

 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七月择日举行。

 关于这个节日有个传说:相传在洪荒远古,世上只有天王和地母,他们感到非常的孤单。有一年七月,狂风大作,飘过一百片叶子,天王想如果它能变成人就好了。结果它们真的变成了一百个人,而且男女各一半,这一百个人就是德昂族的祖先,所以德昂族人每年七月都要举行祭天活动。

 节日里,德昂族各家杀一只鸡,杀鸡时,鸡头朝上,让鸡血向天喷洒,然后将鸡向空中抛去,并洒一盅酒,表示将鸡、酒奉献给天。

德昂族进洼节

 德昂语即关门节,德昂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举行,为期三个月。

 这个季节是德昂族生产大忙的时节,过关门节意在要求青年男女停止欢聚和谈情说爱,以便集中精力进行生产劳动。十四日清晨,姑娘们要挑清洁的水到佛寺浴佛,半夜开始进洼。仪式以当夜佛寺击鼓为号,听到鼓声,老人将香烛、谷子、花等供品用纸包好送往寺中的佛座后面。十五日,举行隆重的赕佛仪式。从此日开始,每七天就要小赕一次,第八天德昂族家家到寺院供祭饭菜,昕佛爷念经,祈祷佛爷保佑人们有吃有穿,平平安安。进洼节期间,禁止嫁娶,不许谈情说爱,不准佛爷和小和尚到外寨住宿。

德昂族供家堂

 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一般是每年祭两次,时间不定。若当年修葺房屋则要大祭一次。

 德昂族祭祀时,用七碗米,七碗饭,每碗上放三枚铜钱。另外准备七堆草烟,七堆茶叶,七小块铁,一套衣服,一碗水,十四面纸旗,十四朵鲜花,插在用芭蕉叶卷的筒上。然后请村里管理祭祀的“达干”念诵经文,以祈求家堂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供家堂结束后主家要设宴款待“达干”,并取部分供品敬奉。

德昂族换黄单

 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的节日,属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

 节前,各佛寺辖区的德昂族人要准备香烛、纸钱、食品等供品,还要准备好佛像穿的黄单以及佛寺里悬挂的各种布单。节日当天,德昂族携带所有物品,到佛寺进香拜佛,寺院的佛爷这天要为人们讲经。群众把准备好的黄单给佛像换上,将旧的黄单取下来,以示信仰的虔诚。

德昂族宪摄母

 德昂语意为祭蛇神。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祭祀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日举行。

 节日当天,全寨德昂族人不干活,不吃荤,人人都要洗澡。德昂族各村寨都要选一棵较大的树为蛇神,四周砌有围墙,平时不允许人靠近。相传有人曾砍了蛇树上的一根树枝,夜里,他的脖子便被蛇神扭歪了。

 在祭蛇神树时必须是素祭,所以参加祭祀的德昂族人都要身净衣洁。祭祀是,把带来的粉条、豆腐、青菜之类的祭品献给蛇树神,并将牛笼头一副、长刀一把,挂在树上。祭祀时,寨老打卦,对蛇神树念经祈祷,人们跪拜,以求蛇神保佑人畜兴旺。

德昂族烧白柴

 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

 节前,德昂族要派十多个人砍来一种元皮,外表呈白色的树木俗称白柴,按“井”字型架在村寨附近。节日这天,德昂族各家各户要杀猪宰鸡,美餐一顿。晚上,到佛寺把佛像“请”到村寨外,烧起白柴火,然后,大家围火而坐,与佛像一起烤火,十二月为寒冬时节,烧白柴以示给佛取暖。故寺院佛爷这天晚上也要到火堆旁为大家施经布道,大家边烤火,边随佛爷念经,以祈求生活安宁。

德昂族出洼节

 德昂语即开门节,云南省德昂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即进洼节的最后一天举行,节期为三天。

 这个时候农忙已过,举行出洼节的含义就是结束禁忌。节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人们还要把进洼时送到佛座后面的东西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进佛寺拜佛,以感激开禁之恩。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赕佛仪式。早饭后,青年男女纷纷集中,由佛爷出来施经布道。随后,男女老少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欢歌笑语,纵情歌舞。

做摆

    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节日。节日时间不定,一般一年一次,由于做摆的花销比较大,所以也可三、四年做一次。

    德昂族认为做摆可以使五谷丰登、村寨平安。做摆前,主办者要准备大量的米、肉、油、纸张、香烛等物品,还要准备几尊佛像。做摆有许多人参加,主办人要提供吃住等。做摆第一天,人们敲锣打鼓到佛寺迎佛,佛像一到,人们忙举行狂欢晚会。第二天清晨,举行拜佛仪式,听佛爷讲经。晚饭后,继续狂欢。第三天,客人们纷纷离去,本村人将供品及佛像全部奉献给佛寺。最后人们在广场上竖一高杆,系上旗幡,欢宴一顿,做摆宣告结束。

德昂族做大贡

 德昂族信众普遍认为生死轮回、人有来世。今生赕佛、拜佛,来世即可享用。也有因久病不愈或逢灾遇祸而到佛寺拜佛求平安、健康。日常的赕佛、拜佛活动人数不定,有个人性质的,也有集体性质的。集体赕佛最隆重的莫过于在各种佛教节日里组织的做大贡。

 做大贡(傣族称赶摆)是德昂族最为隆重的宗教祭祀。德昂族做大贡日期根据村寨集体或个人的资金筹措情况来决定。德昂族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往往三五年才能举行一次,做大贡的目的是祈求一个村寨或一个地区的居民清吉平安、消除灾祸及驱除邪恶。做大贡有集体和个人两种形式。举行这类祭祀耗费较大,多为数年举行一次,祭祀的日期也不固定,一般选在农历二三月份的农闲时间。这种大型的宗教祭典,多由富裕之家承头,由寨头(达干)、安长、佛爷和各家族长磋商,向群众募集粮食和钱物,日常所赕物品不外乎钱财、米饭、菜肴等等,也有经书、佛伞、佛扇、佛幡、袈裟,还有挂钟、椅子、毛毯、桌子等日常用具。如募集的财物不敷支出时,承头者可补足。新中国成立前做一次大贡,往往要耗费千余元半开(云南银币)、黄牛数头、粮食万余斤,因此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贡期间,周围信徒不分民族都来参加,有的要走两三天的路程赶来,节日气氛浓厚,十分热闹。对于来客,主办村社要热情接待,提供吃住等。做大贡期间,佛爷举行宗教仪式,宣讲四十多卷经书,佛爷讲经时,虔诚的老年信徒都要去听。现在如果是虔诚信徒做一个“大贡”,最少也要花费四五万元,对于人口相对较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德昂族做大贡的次数也就非常少。

德昂族语言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部分地区通用傣语、汉语、景颇语。

德昂族建筑

 德昂族人的住房普遍为干栏式建筑,有较高的建筑水平。住房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木材,屋脊之上还装饰有草制饰物,更是别有风趣。

 集体竹房建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昂地区仍保留父系大家族,同一父系祖先的有血缘关系的后代共同居住在一所大房子内。集体生产,共同消费。解放以后保存下来的最大一幢房子,长达50米,宽约15米,面积达750平方米,一般大房子面积也在四五百平方米左右。大家族逐步解体以后,有血缘关系以及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家族还有共住一所大房子的习惯,只是在经济生活方面是各自独立的。

 个体家庭住房:个体家庭的民居多为竹木结构、歇山式草顶的干栏建筑,平面多为长方形,但也有平面为半圆形,歇山式草顶是呈弧形的,别具风格。干栏式民居上层住人,下层作畜厩,有主副两座楼梯。歇山式草顶为圆弧形的民居,当地又称“毡帽形”,风格粗犷。民居构架为穿斗式木梁柱,楼面、隔问均用竹片或木板铺设。

德昂族服饰

 德昂族的服饰以深色为主,男子多穿蓝、黑大襟上衣及宽而短的裤子,裹黑色或白色头巾,头巾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德昂族妇女多穿黑色、藏青色的对襟上衣和长裙,配上银项圈、耳环、耳坠、红绒球等首饰,别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德昂族姑娘腰间的腰圈,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腰圈多用藤条编成,染成红、黑、绿等颜色,有的还缠上银丝。传说古时,德昂族女子是满天飞舞的,男人为将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成圈套在女人腰上,久而成俗。德昂族小伙子习惯把腰圈送给姑娘作为爱情信物。

德昂族食俗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均以蒸焖而食。德昂族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把把、汤圆等。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主要特色菜有:凉拌番木瓜、竹筒捣菜、脆皮冬瓜等。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在日常生活中,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茶到意到”。

德昂族婚俗

 德昂族的婚姻习俗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家长尊重儿女的择婚意愿,在德昂族里男女青年的恋爱和结婚都很自由而婚姻则有许多行为规范和习俗尊崇,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德昂族的精神文化的民族特征。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婚礼通常要进行三天,三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德昂族信仰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德昂族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再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在德昂人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

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

扩展资料

德昂族的风俗习惯:

1、婚姻: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

2、丧葬:

德昂族一般行土葬,凶死者则行火葬。对正常死亡者,先停尸于房内,并将房中间的篱墙拆掉。尸体头朝东停于火塘右方,横放,用艾叶浸水浴尸,剃光头发,穿上新装。然后将尸体放于棺内,用白线或红线栓在死者的两个拇指、膝盖上。其目的是使死者的灵魂不得返回家中。

3、艺术文化

德昂族的艺术,主要有音乐和舞蹈。德昂族喜好的乐器一般是象脚鼓、铓、钹、磬、葫芦笙、萧、小三弦、口弦等,多在唱歌和“串姑娘”时使用。

德昂族有在重大节日中跳舞的风俗,较有代表性的是象脚鼓舞,由敲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

中央政府网-德昂族(崩龙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59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