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167篇

对联故事167篇,第1张

 01虾子与蛙儿高则诚是元末明初时的戏曲作家。他从小就聪颖不凡,人们都很喜欢他。他六七岁时,就会作联作诗。有一天,他从学馆里回来,遇上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望的尚书大人出门送客。尚书大人特别喜欢小孩,尤其是喜欢那些有才有智的孩子,他看见高则诚身穿着绿袄,又很有才气,就想逗逗这孩子。尚书大人说: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美目盼兮”是出自《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眼睛明亮美丽。高则诚听见尚书大人出对,就停下来仔细听。他看见尚书大人身穿一件红袍,送客人时不断地给客人行礼的样子,便随口而出: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高则诚说完对子,才想到自己将尚书大人比作“虾”了,这可不大礼貌,赶忙上前施礼道歉:“对不起,我说得太不礼貌。”这位尚书大人见这孩子出口就成对,把自己送客的神态,穿的衣服,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来了,便特别称赞,不但没生气,还鼓励了高则诚一番。02三国人物联相传,几位戏剧表演家在一起聊天,有一位想起《白蛇传》里的《祭塔》,塔内点着灯,每个窗孔通明透亮,随口出了一上联: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格(葛)亮;求对下联。几位戏剧家,互相看了看,一时对不出,因为这副对联,在“对例”中,是属于难对的一类,很不好对。要求下联也要运用一个谐音,把三国时一个人的名和字,融合在一个对联里。过了片刻,另一位戏剧表演家,由此想起《哪吒闹海》,三太子被哪吒剥皮抽筋,老龙王敖广到处寻找,从而索得下联:敖广举火,步步照(赵)云照子龙。这个下联,联想丰富,把三国时赵云的名字融入联中。大家听了,都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03和尚反唇相讥佛门之中,有许多能诗善对的高人,明代的姚广孝是其中的一位。姚广孝本是医家子弟,14岁便出家为僧,人称道衍和尚。他学识渊博,工诗善画,又拜席应真为师,通阴阳术数之道。此人非常清高,不拘小节,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封他为高僧,他推托有病而免受;让他以通儒书僧的身份去礼部当官,他也谢拒了。燕王命他蓄发,赐给他府宅,让他娶妻,他都没有接受。唯有纂修《永乐大典》他参加了,那是他兴趣所在。他虽不为官,但与官宦们都很熟悉,朝廷权贵也很尊崇他。有一天,狂风大作,夹着倾盆暴雨,姚广孝遇见了巡街的御史林大人。林御史知道这位高僧文思敏捷,便即景出了一个对子让他对:风吹罗汉摇和尚这“摇”字是双关语:明说和尚(罗汉)被吹得摇摇摆摆,暗说“姚”和尚,指姚广孝。姚广孝立即反唇相讥:雨打金刚淋大人这“淋大人”,也是双关谐音,指御史“林大人”。04对联训子明朝初年有个大臣叫杨士奇,也叫杨寓。他为人正直,办事勤恳,一连在四个皇帝的手下做大官。他儿子杨稷太不争气了,仗着老子当官,自己无恶不作,净干坏事。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派人抓起来。家乡江苏泰和的老百姓恨他恨得咬牙切齿,有人就写了状子直接送到北京。皇帝看了,把状子转给杨士奇。杨士奇气坏了,一连写了好几封信,让儿子改邪归正,别再祸害乡亲。有一次,在信中他还特意写了一副对子,警告儿子:不畏官司千张纸只怕乡民三寸刀“三寸刀”指三寸舌,意思是人言可畏:让人告一千张状子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整天戳你的脊梁骨骂你,当然,也骂我哟!可是,杨稷根本不听父亲的劝告,照旧胡作非为,一点也不收敛。闹得实在不像话了,皇上下令把杨稷抓起来,关进监狱。杨士奇听说了,又急又愁,加上年岁也大了,便忧恨交加,卧床不起。没有多久,顶顶有名的杨士奇,让儿子给气死了。当然,杨稷也没有好下场,被判了死刑。05朱项两姓从前,有个地方东西街住着两个大户家族,一户姓朱,一户姓项。家族大,纠纷多,常常想一个压倒一个,互不相让。为了显示本族的威风,姓朱的家族在东街修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祠堂;而姓项的家族一看不甘示弱,火速集资动工,日夜兼程,在西街上也盖起了一个大祠堂。朱氏家族中有人提出给祠堂大门上挂一副气魄大的对联,把姓项的压倒,写什么内容呢?本族几个能人在一块商量:历史上我们姓朱的大人物不少,后梁的朱温,明朝的朱元璋都坐过皇帝;宋朝的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是个“圣人”,把这些写上,就够威风的了。于是他们在祠堂大门上悬挂了一副大字楹联:两朝天子,一代圣人。项氏家族的人看了这副对联,大为愤慨,很不服气。全族人在一起商量如何压倒对方,为项氏家族争气。有的说,人家又是天子,又是圣人,还能有比他们大的吗?有人反驳说,难道我们姓项的就没有比他们厉害的人吗?《三字经》上说:“昔仲尼,师项橐。”孔子是最大的圣人,项橐是孔子的老师,朱熹就不在话下。接着又有人说,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用大鼎煮死。他姓朱的当过皇帝,我们姓项的把皇帝的老子煮死了嘛。众人一听欢呼雀跃,很快项祠的大门上也挂出了一副大字楹联:烹天子父,为圣人师。朱氏家族人看了,个个目瞪口呆,说不出一句话来。06花农讽秀才从前,有个专爱舞文弄墨的秀才,遇事就做起打油诗来炫耀自己。这天赶集,他看见一个农民挑两篮花来卖,便走上前去摇头晃脑地说了一联:小篮也是篮,大篮也是篮,小篮放到大篮里,两篮共一篮;农民一听,这算什么诗,随口讽刺道: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放到棺材里,两材(才)共一材。弄得秀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偷偷地挤进人群,溜走了。07篾匠巧对石匠有位老石匠,每当修完一座桥时,都写出一条上联,请过桥人对下联。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桥,并出了一个上联,向过桥人求对。这时,一个秀才走过来对石匠说:“你一个石匠,也敢舞文弄墨?”石匠笑答:“岂敢,岂敢!老汉不过是忙中取乐。”秀才说:“既然如此,你就出上联吧!”石匠脱口而出: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这上联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对反义词,秀才听后,抓耳挠腮,苦思苦索半天也想不出下联。突然,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扛竹子的篾匠对秀才说:“你对不上,我来试试。”说罢,开口念出下联。围观人听了,赞不绝口。老石匠上前对蔑匠说:“老哥,还是你行!”原来蔑匠的下联是:砍长竹划短蔑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石匠和蔑匠各自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编出的对联,朴实,贴切,劳动群众喜闻乐见。08巧答考官于谦14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谦,与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主考官问他为何不答应?于谦说:“我与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应。”主考官看到这个小学童聪明可爱,又懂礼貌,便想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一句上联: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虞知府一连道出了五个“无忌”。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后两个“无忌”是说,这三个人都同名,他们没有忌讳,你又何必忌讳呢?于谦一听,解除了顾虑,从容地对主考说:“我给您对个下联吧!”主考说:“好呵!”于谦对道: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于谦的回对,也相应地用了五个“相如”。前三个分别是:汉初东阳武乡侯张相如,战国时“完璧归赵”的名相蔺相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后两个“相如”是说,这三个人名字都一样,但实际上各有高下,水平并不是都一样。于谦的对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面前的谦虚有礼,又暗示了自己将来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抱负。09巡抚私访某朝有个秀才,博学多识,只因贫寒,无钱打通考官,屡试不中。无奈,只好到江南游馆,想以教书谋生。一天夜里,秀才投宿一家客店,与同房一位客人攀谈起来。那位客人说:“先生既来江南游学,必是满腹诗书,鄙人有一联献丑,望予属对。”秀才笑道:“请!”这晚正是八月十五中秋夜,月色分外明亮,客人望着窗外明月,念出上联:秋月如盘,人在冰壶影里;秀才听了,忽见室内床帐里挂着一幅《春山飞鸟图》,随即对道:春山似画,鸟飞锦帐帷中。客人听了大喜,向店主人要来酒菜,二人饮酒赏月,谈得非常投机,毫无倦意。客人又请秀才出外,散步于星月之下,行至一个小池塘旁边,见池内水平如镜,客人说出一则上联:小沼沉星,似仙人撒下金棋子;秀才抬头看见山顶古松,随即对出下联:古松挂月,如老龙擎出夜明珠。夜深了,二人才回店休息。次日清晨,秀才醒来,已不见那位客人;秀才甚为惊奇,不知是何原因。秀才正在纳闷,忽然来了一位公差,对秀才恭恭敬敬地行个礼,说:“请先生上马,巡按大人有请!”秀才莫名其妙,便糊里糊湖地上了马待见了巡按大人以后,秀才方才明白,昨夜同宿的客人,原来是私访的八府巡按。巡按很赏识秀才的学问,便命他做了州府督学。10无火起尘烟明代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叫王汝玉,参加预修《永乐大典》。他从小就很喜欢文学,聪明、机敏、记性好,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经常作诗写文章,人们都说他是个小神童。他7岁那年冬天,他和父亲观赏雪后的景色。大雪过后,天空中升起了太阳,太阳暖洋洋的,把屋顶上的雪都晒化了,雪水顺着屋檐滴滴嗒嗒地往下流。王汝玉的父亲指着屋檐出了一句上联让他对: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王汝玉想了想,对道: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是啊,这风吹起的尘土,不就像不生火的烟吗?父亲听了儿子的答对,又工整又巧妙,心里特别高兴。11争座位明孝宗时官拜文渊阁大学士的丘浚,小时候家道贫穷。由于他秉性聪明,又刻苦用功,一直是老师喜爱的学生。有一天,教室外面下起了大雨,教室里开始漏雨,雨水滴滴嗒嗒地溅到了座位上,有些座位已经不能坐了,同学们都争着到没有雨的座位上去坐。丘浚和一个富家子弟争一个座位,谁也不让谁,就请先生来评理。先生虽然喜欢丘浚,但又怕得罪了有钱的大户人家,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对两人说:“你们不要争了,我出一句五字的上联,谁能对上,谁就坐好座位。”先生出的联是:细雨肩头滴那富家子弟平时就不爱学习,只见他抓耳挠腮地想了半天,还是无词可对,而丘浚却早就想好了,当老师问他时,他随口答道:青云足下生这句下联对的贴切自然,那老师和同学们当然拍手叫好,好座位当然让给了丘浚。12“饥鸡”对“暑鼠”从前,有个秀才,夏天晚上在屋檐下乘凉。他睡在竹床上,仰面看见一只老鼠“吱吱”几声从屋梁上跑过,他想了一想,便念到:暑鼠量梁,提笔描猫惊暑鼠;但此联既出,却无法对出下联。后来他经过一个晒谷场,看见几只鸡在吃谷子,忽听远处一个妇人招呼附近玩耍的孩子赶鸡,孩子们拣起石子向鸡丢去,把鸡赶跑了。他触景生情,拍拍脑袋笑道:“有了,这下联有了!”不觉脱口而出: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这副对联成对地使用同音字,如“饥鸡”对“暑鼠”,“盗稻”对“量梁”,“拾石”对“描猫”,不仅刻画鼠鸡的情态维妙维肖,而且声律和谐,意趣横生。13讽刺伪差徭总局国民党陕西差徭总局仗势胡为,欺压百姓,鱼肉乡民,人民深恶痛绝。春节时,有人给总局大门外贴了一副对联,辛辣地予以讽刺:差徭总局,酒局肉局药丸局,局中设局,局内者甘,局外者苦,几时了局见升平;支应诸公,豺公狼公饕餮公,公然办公,公心何在?公理何存?无非假公图私益。横批是:“斌卡尖傀”。这横批很有意思,它讽刺总局官员,是一伙不文不武、不上不下、不大不小、不人不鬼的坏东西。14巧续下联明代的万安,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不但勤学好问,而且特别擅长对对子。一天清晨,住在他家的一位远方来的客人起床后,在院子里散步。客人看见红日从东方升起,彩霞万缕,映照着西方的像银色镰刀一样的残月,不禁触景生情,感慨地对着天空吟哦: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客人一联出口,还想接着往下对,但是由于他的学识还不行,怎么也续不下去,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发呆。这时,万安正在书房里读书,从窗子里看见客人这副模样,一问,才知道是为了下联。万安笑着对客人说:“这有什么可难的,等我为您续联吧。”万安抬头向四面一看,见书僮和丫环去井边提水,两人翩翩而行,便随口念道:子在右,女在左,世间配定“好”人客人听了,连声夸赞对得好。15白衣里一个大仁明代徐晞,从一个普通的吏员开始,直到当了兵部尚书,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但因为他不是科举出身,常被那些有“文凭学历”的同僚和士子们看不起。有一次,在学宫里,有个进士指着孔子的牌位说:“认得这位老先生不?”意思是徐晞没进过学堂,没拜过孔子。徐晞回答很妙顾:“认得呀!这位先生不是由科甲出身的。”同僚们还是不服气。一次同行去城外,他们又嘲笑他。徐晞说:“我倒要领教一下各位的才学,出个对子可以吗?”这些人自恃科甲出身,有满肚子学问,就回答:“请不要出得太容易喽!”徐晞一笑,给他们出了一联: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这是利用谐音,讽刺他们是黉(音红)门(古时学校大门)中出来一批酸文人。谁知这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士,却无法对出以日常小事为题的对子,急得团团转。还是徐晞给他们道出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用“白衣”比喻非科甲出身当官的人,而“大仁”又谐“大人”的音,是说由白衣作官的,有我这么一个大人。这些文士由此十分佩服徐晞,再也不敢说一句嘲笑的话了。16智讨风筝李东阳小时候既聪明又活泼。有一天与小伙伴一起放风筝,不小心风筝的线断了,风筝被吹到一家员外的花园里。小伙伴们胆小,都不敢去要,唯独李东阳胆子大,他**过去拾风筝。这家员外看见从墙外跳进一个小孩,先是吓了一跳,后来看李东阳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坏孩子,便拿着风筝想逗逗他,员外说:“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上,就还你这风筝。”李东阳点头同意了,墙外的小伙伴们怕李东阳出事,都爬在墙头上往里看,一看没事,就都**跳进来,员外就以此为题对李东阳说:童子六七人,独汝狡李东阳看了员外的气派,觉得员外一定有二千石的奉禄,就对了个缺尾巴的下联:员外二千石,唯公——他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唯公……唯公……”地拉着长音,调皮地与员外周旋。员外以为他对不上,得意地笑了:“唯公什么,对不上了吧?”李东阳说;“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不说。”员外不懂什么意思,问他:“这是为什么呀?”李东阳说:“你如果还我风筝,就是'唯公廉',如不还我,就是'唯公贪’。”这员外一听就笑了,他可不会为了个风筝,得个贪名,忙把风筝还给了孩子们。17阁下李先生明朝李东阳,官至大学士,按当时的习惯,人们称他为李阁老。有一次,十多位新进士去他家作客,有位进士行礼时,口称“阁下李先生”,李东阳听了微微一笑。大家落座以后,李东阳说:“我有个出句,请对个下句。”他的出句是:庭前花始放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弄不明白为什么让大家对这么简单的句子,便谁也不敢冒然答对了。李东阳笑了:“怎么都不说话?这对句是现成的,刚才不是有人说了吗?”刚才说什么?噢!原来是——阁下李先生众人赶忙站起连说:“阁下高明!阁下高明!”高明在什么地方呢?这时的“阁下李先生”已经不是称呼人的意思了,变成与“庭前花始放”相对应的一种景象。阁下,就是楼阁下,与庭前对仗;李,是李子,一种树上结的果实,与花对仗;先生,是最先生长出来,与始放相对仗。这就是字面对仗所产生的双关效果。18鄂比赠曹雪芹的对联相传,曹雪芹的家境极为贫苦,过着“寒冬噎酸星,雪夜围破毡”的生活。可是他性格傲岸,很有骨气,常和一些愤世嫉俗、志同道合的朋友诗酒往来、关系甚密。有一年过年时,他的知己朋友鄂比赠给他一副对联,写的是: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这副对联,对挚友曹雪芹“远富近贫,以礼相交”,不趋炎附势,不攀高厌低的高尚品德,表示了赞扬;同时又对封建社会里“因财而散”,“疏亲慢友”,“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实为一副佳联。19霞锦对月弓明朝正统年间,江苏吴县出了一位有名的才子,他叫施槃。可是他不是什么官宦人家的公子,也不是出身书香门第,而是一个家庭贫穷的苦孩子,从小就一面干活儿,一面读书,就这样,靠他的勤奋和聪慧,他在乡里很有名。乡亲们都说,这孩子应该去读书,说不定能考中状元。后来,乡亲们让一位老人,带着施槃来到了张都宪的家,恳求张都宪让施槃在张府私塾读书。张都宪是个酷爱人才的官,他想考察一下这孩子,就指着天上的月亮问施槃,“你看天上的月亮像什么?”“像弓。”施槃马上敏捷地回答出来。张都宪自言自语地说道: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施槃马上又意识到张都宪这是在出对联考他呢,他想,老爷以月亮为题,我应以朝霞相对才是,于是,他对出了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张都宪一听,心里高兴极了,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马上就答应免费让施槃进了自己的家塾读书学习。施槃刻苦学习,少年时就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于编修的官,只可惜很早就去世了。20云开见日明朝景泰二年(1451)冬天,右佥都御史韩雍巡视江西。正当他视察南昌死囚牢房时,外边下起鹅毛大雪,他即景吟出: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吟罢,自己竟然对不出下联。这时,他看见一个囚犯伤心地直哭,就问:“你为何落泪?”囚犯说:“大人所说的'水、冰、雪、霜’,实为死囚处境,我听后不觉伤心了。”韩雍觉得此人谈吐不凡,便又问道:“你莫非有求生之心?”囚犯拱手吟道:空中腾雾,雾积云,云开见日韩雍听了,高兴地称赞:“天才!天才!”他调来死囚案卷,发现此人是南昌才子,因为揭发府官贪赃受到报复,被诬为谋反,而判处死刑。韩雍主持公道,为他平了反,并严惩了南昌知府。对死囚来说,真是“云开见日”了。21湖光月色图一个秋日,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荡行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天渐渐地黑了。板桥正待回舱时,忽觉眼前一亮,但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那微波细浪,象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呵!板桥脱口吟出一句:“半湾活水千江月。”上联吟罢,板桥正在沉思下联时,天色陡然变了。不知从何处刮来了一阵狂风,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起来,小船被打翻,人被抛在水中。正在危急之时,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产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采到绿豆大的珍珠呢!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是呵,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呵!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砂万斛珠。板桥走后,当地渔民请石匠把板桥手迹镌刻在一块石碑上,以资纪念。22特大浴盆杨慎是明代的大文学家,他从小就受到了在朝廷里当太师的父亲的影响,读了许多书,知书达理,善文写诗,无所不会,人们都叫他“神童才子”。有一回,杨慎在家乡的池塘里洗澡,恰好县令路过此地。但杨慎不仅不躲避,还对着县令嘻嘻笑着扮鬼脸。县令一看这小孩子这么调皮,有点觉得失了自己的面子,本想让人把杨慎骂一顿,可是杨慎在水里,就是不上岸,于是,这县令就叫人把杨慎的衣服拿走,挂在路边的一棵古树上,然后,对杨慎说:“我出个对联,你如果能对上,就还你的衣裤。”说完,就出了上联:千年老树为衣架杨慎在清澈的池水里,一边划着水,一边对出了下联:万里长江作浴盆这县令听了,心里吃了一惊,他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能有如此奇才,赶忙让人把衣服送还给杨慎,并邀请他到县衙门里去作客,后来他们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这个故事,还有一种说法,是解缙与他父亲对的。23无弦琴明代弘治年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顾鼎臣,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从小就读过好多诗书,他的诗文文字优美,感情真挚。他尤其喜欢对对子。他父亲也就经常带他到外面去游玩,给他出联作对,帮助他提高学业。年幼的顾鼎臣在学馆里读书时,老师看出这孩子不但勤奋好学,而且聪明机敏,这天,特意出了一个联句让他对:花坞春晴,鸟韵吹成无孔笛顾鼎臣听了,对答如流: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出句是“鸟韵”,并被比喻成“无孔笛”吹,很形象和生动地把小鸟啼鸣描绘出来,而对句呢,“蝉声”比喻成“不弦琴”弹,更是生动而形象。师生的对句把一幅春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了,对仗既工稳,又有趣。老师听罢,放声大笑,从此,就更加器重这孩子了。24板桥自寿联郑板桥,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和办理赈济,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他做官前后,都住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落自在,是极为有趣的,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老年的兴趣和性格。25怎么读都行明代书画家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被人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他虽出身富户,却嫉恶如仇,看不起爱钱如命的财主们。一年除夕,有个姓钱的财主,请他写春联,他满口应承下来,存心奚落这个财主一番,给大门写了一副: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财主看了气得脸都发涨了,但又无可奈何。他越想越气,到衙门里告状说祝枝山辱骂他。第二天,县令派人传来祝枝山,责问道:“钱家请你写对联,你为何辱骂他?”祝枝山笑着说:“大人差矣!读书人无权无势,岂敢骂人,我这里明明写的是吉庆之词呀!”财主分辩道:“大人明察,他对联上写着'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这难道是吉庆之词吗?”县令赞同地点点头:“这分明是作践人的。”祝枝山听了哈哈大笑,道:“原来大人也不知春联的念法,难怪信了钱家的话呢!”县令问:“照你说该如何念?”祝枝山念道: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财主和县令听了,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县令才如梦初醒,训斥钱财主:“无耻狂徒,不怪自己才疏学浅,倒把祝先生如此绝妙的吉庆之词当作辱骂之语,还来欺骗本官,还不快给先生赔罪!”财主无奈,只得向祝枝山赔罪。不过,这春联还是没有贴,因为他越琢磨越觉得不是味儿。26弹棉花有一天,祝枝山来到一处江南小镇,赶上有个大富人家大宴宾客。一打听,知道主人原是弹棉花起家的,苦心经营10年,才成了镇上的首富。祝枝山出于好奇,也想进去看看。守门的见他衣着平常,以为是失意的秀才,没让他进去。正在这时,从里面走出一个儒生。这儒生以前见过祝枝山一面,慌忙上前打躬作揖,并替主人把他请了进去。满厅堂的文人学子,乡里名流,听说江南才子祝枝山驾到,都赶忙站起来恭迎,主人更是欢喜不尽。酒过三巡,主人请祝枝山写一副对联,准备挂在正堂之中。众宾客也极力相请,想看看祝枝山写字,一饱眼福。祝枝山心中一盘算,即刻写成一联:三尺冰弦弹夜月一天飞絮舞春风主人不识字,立刻让人去装裱。客人们倒看出来了:对联说的是弹棉花,三尺冰弦,是弹弓,一天飞絮,是棉花。可他们虽然知道祝枝山是讥笑主人弹棉花起家,谁敢在才子面前胡言乱语,只好偷偷一笑,随它去罢。27被里的虱子有一年夏天,祝枝山和一位文友在街上漫步,路过一个池塘,塘里种着荷花。但见绿叶如盖,鱼儿都游到荷叶下乘凉。祝枝山见景生情,出了个上联:池中荷叶鱼儿伞友人称赞这对子出得好,形象生动,是很好的比喻。可如何对呢?一抬头,见一户人家屋檐下有个燕窝,恰好由一网蛛丝挡着入口,立时有了下联:梁上蛛丝燕子帘祝枝山也称赞友人答对是很合适的。这时,就听身后响起沙哑的声音:被里棉花虱子巢他们回头一看,是个老乞丐,脸上一副麻木的神情。原来,乞丐听到他们对对子,也根据自己的生活对了一个。祝枝山很惊奇,乞丐中也有能人呵,不知为什么落到如此地步。于是,他们俩把身上带的碎银子都给了乞丐,表示一点心意。28抬不动了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三塔寺前三座塔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五台山上五层台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还没完,我能加字。”“这有什么?我也能填字。”祝枝山继续说: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徐子建想都没想,就说:五台山上五层台,台……他说不下去了,总不能说五个“台”字吧?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康百万”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对“河洛康家”历代传人的统称。康百万家族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成为中原巨富。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兴盛了12代,400多年。

对于康家的“富贵”,民间曾称:“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民间盛传当年慈禧逃难期间,康家掌门人连续捐了两次100万白银,这让慈禧十分惊讶,“这个地方还会有百万富翁?”“康百万”也由此得到皇封。

从康氏家谱中可以看出,康百万家族从第6世康绍敬开始,婚姻模式基本都是一夫一妻。偶有“多妻”现象,大多也为“续弦”。直至康氏第十七世。

再看,康家历代的媳妇,她们中的大多数读书明理,恪守妇道,极尽相夫教子之本能,属于典型的贤妻良母。据说,康百万家族风气如此之正实则来自康朱氏。她是明朝福王王妃李妃之女。朱氏治家严谨,教育有方,从不主张把子孙“入仕为官”当做人生的唯一要求,而是教育子孙重视农商经济。据说,朱氏也是康百万家族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此外还有贞节代表王夫人,康应魁的夫人李氏以及五世同堂“萧老太”等,都在康百万家族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康百万庄园由19部分组成,包括主宅区、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每一部分的建筑都能看到很多楹联和匾额。

康百万家族非常重视对子孙的培养,庄园里建有私塾学校、青年馆、藏书楼,聘请当地的名师任教。

不仅是男丁,康家的姑娘**们自幼也有良好的诗书熏陶。下图叫“秀芝亭”,是康家未出阁的**们生活的场所。“秀芝”二字,意思就是秀外慧中,品行如芝兰一般高尚。康家的女孩子,从小就请专门的老师教她们描红、绣花、读书,以培养贤淑高雅的气质。

楹联和匾额成为康家的家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算是数目繁多,几乎每个建筑都能看到很多楹联和匾额。据统计,总共有110多副。比如“厚农资商农商皆是本,重信守义信义全在人”、“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根”,明确提出诚信是“商之本”,重义是“贾之根”。

关于告诫子孙“修身”方面的楹联也似很多,比如: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此联挂于栈房区一院从外院至内院的过道间,当年康家引用明末名将袁崇焕的这副楹联来警示子孙,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意思是说,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只有这样才能给后代子孙留作榜样,而心术不正,投机钻营的人是要受到上天惩罚的。

还有一联:

暗暗思量百计不如阴骘好

明明检点万般惟有读书高

此联意思是说,为人要常读书,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修养,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广积德,多助人,这样就会得到暗中庇佑,赐予福禄寿。反之,想方设法算计别人,到头来都是一场枉然。

还有一些,比如“居贵敬,行贵俭;知所止,谦受益”,这十二个字的意思是,做人应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到淡泊名利。

“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椿萱棠棣芝兰满庭芳”等等,则可以看出康家人对教育的重视。

还有,“做数件可流传之事消磨岁月,交几个有学识良友论说古今”等楹联,则提倡对人生美好趣味的追求,告诫子孙后代,不要沉溺于金钱游戏,不能耽于铜臭,要交结益友、良友。

康百万家族代表人物有:

康绍敬 ,康百万家族第六代传人,明洪武年间进士,后晋升为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大使。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经常把俸银拿出来周济百姓,但面对宦官权臣贪婪索贿,却断然拒绝。

康大勇 ,康百万家族第十二代传人,奠定了康百万家族几百年富足的家业。

康应魁 (1773-1850年),康百万家族第十四代传人,乳名老木,字斗方。道光年间钦加直隶州例授征士郎。在祖父康大勇的经营基础上,他扩建庄园、扩大商船队伍、开拓棉布生意,积累众多财富,富甲一方。是康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

火烧账单的故事:

康应魁,乳名老木。 “木”在当地的俗语里,是“不机灵”的意思其实,老木一点也不木,他是标准的大智若愚,含而不露,不事张扬,做事留余地。老木穿戴一直很一般偶尔还很寒酸,总之是跟他的身份不相符。

相传康应魁在七十五岁生日时,大摆寿宴,并特意通知欠债户一定到场。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让管家拿出欠账簿,宣读借账人的姓名、借账的数目和日期,等大家确认之后,康应魁当场烧掉了全部欠账单。

康家的乐善好施可谓做到了极致,比如“尊严斗”的故事。“尊严斗”是康家人独创的,农户们向康家借米的时候,用的是正常的斗来称量,等到农户们来还米的时候,康家人就在斗里安插一个木片,这样看起来斗里盛满了米,其实斗的下面是空的,也就是说,农户可以少还一些米,这个秘密只有康家人知道,帮助了别人,同时让别人觉得有尊严。

康道平 ,康百万家族第十五代传人,字子履,号坦园,喜读诗书、好练武功,曾修寨垒堡,操办团练,保护家业。为鼓励自己也为教育后代,起堂号为“留余堂”,并请人撰写了“留余”二字及相关铭文作匾额悬挂于堂上。从此,“留余”成为康家的重要家训。

留余匾原文:

译文

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用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做得过分;因为太过分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高景逸曾说:“遇事只要让人一步,自然就有周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吧!我根据老伯的想法写下这些话,并取夏峰先生教育他儿子的话,加以概括:“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的道理吗?那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做尽做绝罢了。”时在同治十年正月初一日,愚侄牛瑄敬题。

前边康应魁“火烧账单”的故事就是体现了留余匾上“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的思想。

康家长辈不仅自己行善,还注重教诲后人要乐善好施、惠济邻里。

咸丰初年,巩县遭遇三年旱灾,民不聊生,康家慷慨解囊开仓放粮,救济了五百家乡邻……下图这座高大的双碑楼,是众乡邻为康应魁、康道顺父子树立的纪念碑。

还有,“涛平庶安”匾,记录了中牟、开封两次黄河决堤,康百万家族捐巨资修河堤的义举;

“万金济黉”匾是道光八年(1828年)康百万家族独资捐建学校的明证。

他们修河堤、建学校、焚契约、赈灾民,种种义举赢得了广泛赞誉。

康氏家族在乾隆时进入全盛,渐成中原巨富。

表面上看,起初康家靠种地为生,经营店铺为其副业。从第六代传人康绍敬开始利用黄河、洛河舟楫之便,把河南的粮、棉、油等运销山东,又把山东的盐、海产品运销河南,以此发家。此后,他们通过航运贸易,经营盐业、木材、粮食、棉花、丝绸、钱庄、药材等生意。

为什么康家能如此成功?

有人说,康家的成功是因为“康家的子弟中,医生、教师、绘画、诗书者不计其数,历代担任官职的也非常多。”给他们带来了方便,机会比较多。也有人说 “由于康氏家族崇尚“一夫一妻”制,在很多代都是单传,这种情况,接班人的问题没有争执。”其实这两种”猜想“恰恰矛盾。按照这种”唯物论“观点,人丁稀少发展起来好像更难一些。而”担任官职“恰恰是康家家训最不重视的。

由于受“唯物论”思想的影响,我们看问题往往只看到表面,只看到物质的层面。我看到一本修炼的书中说过:其实,精神和物质是一性的。如果按照这种结论去倒推的话,康百万的成功,无疑是因为敬天信神,积德行善,在精神修养方面达到了富足,物质方面,老天自然就慷慨的馈赠!

不光是豫商(康百万庄园是在河南巩义市康店镇,康百万属于豫商),古代,所有的商人都是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学说。

在良商义贾中就流传了这么一幅对联:“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据我所知,在晋商的《行商遗要》第一句话就说:“为商贾托天理常存心上,不瞒老不欺幼义取四方。”

可见,古时候的商人思想、行为跟现在不一样,我只是“窥见一斑”。

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三台山区的断石乡洲上朱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家族,其始祖是朱翊。据传,朱翊是明朝初年的一位高级官员,他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到了川西地区。在那里,他遇到了当地的土著人,结婚生子,并在此定居。从此,他和他的后代就在川西地区安家落户,成为了当地的重要家族之一。

据家谱记载,洲上朱氏在清朝时期已经是一个相当富有的家族。他们在当地经营着大片土地和许多商业企业,同时也是当地的政治精英。他们的子孙们在不断地扩张家族产业的同时,也积极地参与了当地的行政和政治活动,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洲上朱氏的始祖朱翊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创作和艺术成就在当时就备受赞誉。这也为洲上朱氏家族在文艺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洲上朱氏是一个历史悠久、家族庞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他们为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朱姓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儒里朱氏宗祠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宗祠位于姚桥镇儒里老街北街上。朱氏宗祠的类别是古建筑的坛庙祠堂,年代是明朝,使用单位是朱氏宗祠修缮委员会。原有门厅,中厅,后厅,为南宋理学家朱熹嫡裔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祠堂坐东朝西。2007年修缮前仍存三进17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第一进门厅面阔五间,对面为大照壁,中间形成广场。第二进中厅五间,原曾悬挂康熙御赐匾及功名匾8方,第三进后厅五间。

2009年,当地政府拨款、民间集资,历时三年修缮了古祠。现在已正式对外开放参观。修缮后的古祠,再现了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三雕精湛的徽派特色。中厅(祭堂)塑起了根据朱熹自画像雕琢的汉白玉立像(高29米、重32吨),复制了康熙御书的“学达性天”匾,朱熹遗墨楹联抱柱和朱伯庐手迹《治家格言》木雕大屏风。为“旌表前贤,激励后生”,仿照旧式给几位朱氏族人重上了“专家”、“博士”功名匾。后厅(享堂)又恢复了木制祖宗灵龛,精工雕镂吊格花窗、灵牌林立威严肃默,设置了宗祠“标志性”设施。祠内尚保全古井(亨三公来时所掘)、古木(已有640余年树龄的金桂)各一,其余石刻碑林若干(小虹井、小武夷、孝字碑、咏植桂等),实现了“一碑一诗一景典”,每个景点都寓有一个典故传奇,让人获得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满足感。门厅里复制了南宋皇帝度宗诏赐的“阙里世家”匾额。大门对面大照壁上,新制作了巨幅花岗石浮雕《儒里春秋图》(长12米、高3米),以一组九画面浓缩了儒里从古到今七百年的历史。

祠内藏有镇祠之宝玉塔。该塔由2吨重玉石雕琢而成,底座80公分,高17米,九层,有72连环(2007年扬中朱氏老板赠送祠堂珍藏)。2010年,儒里民间修祠委员会已制定出宗祠周边环境整治方案,规划占地20亩。

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借对

  对联是倾向于工对的,联家千方百计谋求对仗精工。传统诗词格律中的借对法,即可把不能相对的词语变成能相对者,甚至变成极工的对仗,从而使对仗获得更多的自由,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之途径。借对可分为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

  1、借义对

  作为对仗之字词,用句中原义虽非工对,但其另有他义,借之以对仗则属精工,此为借义对之原理。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七律《曲江》)

  “寻常”是普遍的意思,但古制以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故可借为量词,与“七十”相对为工。

  地有七星邻北斗;

  人如二客伴东坡。 (清·百文敏、吴山尊对句于肇庆七星岩)

  “东坡”为苏轼之号,是专用名词,现借“东”为方位名词,而与“北”成工对。

  好句不妨灯下草;

  高龄可辨雾中花。 (佚名题眼镜店)

  “草”本为动词,此处借为花草之草,以与“花”相对。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清·严问樵挽姬人朝云联)

  “朝云”为姬人名,现借“朝”为时令类词对“暮”,借“云”为天文类词对“雨”成工对。

  席上不分南北;

  眼前只见东西。 (笔者讽酒官联)

  “东西”为物品,现借之为方位名词与“南北”相对。

  解脱拈花刚佛日;

  证明因果在仙霞。 (清·孙叔平挽邢克均巡抚之妻于福建)

  “佛日”即佛之生日,死者适于该日去世,此处借年月日之“日”为太阳之同义词“日”,以与“霞”作天文对。“仙霞”即仙霞岭,借“仙”对“佛”,借“因果”之“果”为花果之“果”,以同“花”相对。

  2、借音对

  两字本不能相对,但其中之一有同音字与对方为工对时,则可借音而对。借音对常多用于颜色对,此种不被联家作为工对,实不得已而为之,因而少用之。

  马骄珠汗落;

  胡舞白蹄轻。 (杜甫《泰州杂诗》)

  句内借“珠”为朱,和“白”成颜色对。

  寄身且喜沧州近,

  顾影无如白发何。 (刘长卿七律《江州别薛六》)

  出句借“沧”对“苍”,与“白”为颜色对。

  (二)无情对

  无情对,顾名思义,即上下边意义不相关的对联,它只求字面上的对仗,特别强调字词工对。在联意方面,它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意而为之。无情对非但意义不相关,而且意义上相差越远越好,上下两边的命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每比各自的意义要自然连贯。无情对上下边的结构也恰好与一般联语相反,它追求结构的不一致,甚至相差越远越好,以形成强烈的反差,构成意趣。如: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上比是赞颂某人的教育成就之语,其结构很复杂;下边只把三个国名(亦即三个名词)排列在一起而已,并没有说明什么意思。上下边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又如:

  陶然亭;树已半枯休纵斧

  张之洞。果然一点不相干。

  这些对联虽然上下边意义毫不相干,但每个字词的对仗是十分工整的,尤其讲究名词的小类相对。在手法上,无情对的撰写大多采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转义对之,并尽量做到对句中的所有字都转义,转义后还必须使相应的字词依然存在对仗关系。如:

  丑角;

  美元。

  “丑角”是演员行当,“美元”是货币。但“丑”、“美”是取形容词义相对,“角”、“元”是取货币单位名词相对。再如:

  回头是岸;

  汉口非洲。

  “回”、“汉”是民族名词词义,“头”、“口”是人体部位,“非”、“是”取副词义。同时这一无情对又有另一层意思:因为回头是岸,所以汉口(是城市)不是“洲”。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楹联学会还专门举办了一种无情对专刊《无情联圃》,这是笔者见到的全国第一个无情对专刊,已出版20多期,其刊头联“看来易对实难对,道是无情却有情”正好道出了无情对的特点。该刊物发表了许多新创作的优秀的无情对。如:

  治水;  毛利;  莽汉;  楚江;  明朝中叶;  诸葛亮;  我不同他作对;

  整风。  肾亏。  荒唐。  清明。  美国里根。  东方红。  谁来与你买单。

  实际上,无情对的应对比常规对联的应对要难,难就难在追求对仗的工巧和句意的雅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对无情对句,不失为提高撰联对仗技巧的一种方式。

  (三)自对

  自对,即对联的出边或对边内部采用的对仗形式,无论在长联或短联中,均可有自对,由于短联字数少,故只能有句中词语自对,而长联则既可以有句中词语自对,也可以有句子自对。

  1、词语自对

  (1)单字自对

  东西汉阙光藜阁;

  升陟高冈放眼眸。 (异字)(笔者赠到刘东升先生联)

  “东”与“西”相对,“升”与“陟”相对,否则,“东升”是不可能作鹤顶格嵌名联的。

  秦氏风波三字黑;

  岳门忠义满江红。 (异字)(笔者题湖南武冈武穆宫)

  “风”对“波”为天文类名词相对,“忠”对“义”为人事类名词相对。

  喜冬阳之煦煦;

  美吾□之玲玲。 (同字)(笔者赠王冬玲女士)

  (2)双字自对

  湘水楚山多俊彦;

  宁人息事有奇方。 (笔者赠湖南大律师赵湘宁)

  “湘水”对“楚山”,“宁人”对“息事”。

  (3)多字自对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异字)(清·李啸村赠郑板桥)

  “诗书画”三字互对,“归去来”三字互对。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异字)(某皇帝题大成殿)

  “天地日月鬼神”互对,“尧舜禹汤文武”互对。

  ……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同字)(清·钟耘舫题成都望江楼崇丽阁)

  兄弟三人,酒癖烟癖赌癖;

  田园万顷,今年明年后年。 (半同字)(陆蔚奇嘲三个富家子弟联)

  (4)多重自对

  上下同心,潭邵拓开高速路;

  瑞祥盈宇,山川改变旧时颜。 (笔者题上瑞高速公路潭邵段开工典礼会场联)

  “上”对“下”,“潭”对“邵”,“拓”对“开”,下边亦同。

  不求金玉重重贵;

  但愿儿孙个个贤。 (传统对联)

  “金”、“玉”自对,“儿”、“孙”自对,“重重”自对,“个个”自对。

  (5)隔字对

  老吏何能,有讼不如无讼好;

  小民易化,善人终比恶人多。 (清·徐清惠题武城县大堂)

  “有讼”、“无讼”自对,“善人”、“恶人”自对。

  (6)跨句自对

  此种自对形式比隔字对的距离更远,自对之词语分散在各短句之中,合成一组。

  无底乎,有底乎,进来看看;

  上层也,下层也,往复空空。 (亦为混交自对)(笔者题邵阳市郊无底洞)

  “有”、“无”自对,“上”、“下”自对

  一道二开茶,闲话三江四海;

  西拉东扯事,喜听北调南腔。 (三十年代佚名题成都少柏茶楼)

  出句中“一道”、“二开”、“三江”、“四海”构一组自对之词语;对句中“西拉”、“东扯”、“北调”、“南腔”亦构成一组自对之词语。

  (7)不等量自对

  此种自对中,自对词语的数量不同。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说这种对仗形式,“如系五言,往往是上两字与下三字相对,如系七言,往往是上四字与下三字相对,这样,虽然在字数上不相等,在意义上是颇工整的对仗”。

  夏赏荷花 秋赏菊;

  上无谄媚 下无欺。 (笔者赠夏下先生联)

  四面荷花 三面柳;

  一城山色 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山异 石尤异;

  洞奇 心更奇。 (佚名题广西贺县观音洞)

  二分诗景 八分画;

  楼外江声 天外峰。 (吴恭亨自题居处)

  墙上芦苇,头重 脚轻 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 皮厚 腹中空。 (解缙联)

  (8)假性自对

  以双字连绵词(尤其是同一偏旁部首者)的每一个字冒充单字自对,以和真正的单字自对进行相对的对仗形式。

  天上麒麟原有种;

  穴中蝼蚁岂能逃。 (明世宗七律《送毛伯温》)

  “蝼蚁”是蝼蛄和蚂蚁,故“蝼”与“蚁”自对,而麒麟则是连绵词,只指一物,但二字均为“鹿”旁,与“蝼蚁”均有“虫”旁相似,形成类似“麒”与“麟”之自对。因非真正意义上的自对,故名假性自对。

  2、句子自对

  此地山能羞女,水可养颜,但看那阡陌街头,到处是桃花仙子;

  如今霜可换肤,膏能润色,怎及这神宫阆苑,天生出俏丽佳人。 (笔者题桃花江)

  变法有功,回天无力,且留豪气丹心,千秋凭吊;

  山河依旧,岁月已非,但看乡村城郭,万物昭苏。 (笔者纪念谭嗣同诞辰130周年联)

  一尺布,一卷书,五夜寒灯慈母泪;

  蜀江清,蜀山峻,十年水蘖远臣心。 (左宗棠挽黄云鹄母)

  师统扶君统于微,东鲁衰,圣人生;南宋衰,贤人出;

  临安视新安为近,望帝乡,沧海月;怀故乡,黄海云。 (清·江峰青题朱文公<朱熹>祠联)

  前两联的句子自对形式符合一般的对仗特点,后两联却不同,它有部分句间重字,对仗要求明显放宽了,这种形式实非对仗而为对偶,非排比却似排比,有人称之为排偶句。

  还有一种排比句自对形式,对仗要求放得更宽。这种排比句自对又分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和不等长排比句自对。

  等长排比句自对如:

  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

  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富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

  (清·王叔兰贺梁章钜七十寿联)

  此例两边之自对句(标线处),长度相同(每句均为四字),但每组三句之各句间,均有重字,平仄安排亦无规律(出幅六句,句脚为“平仄平仄仄平”,对幅三句则为“平仄仄仄仄仄”,竟有平仄不相反者),这就是排比自对句之特征。

  不等长排比句自对如: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清·陈蓝轩集《道德经》句题四川青城山建福宫联)

  烧饭难,舀水难,盖戳尤难,得意莫如逢口号;

  身材小,力气小,考篮不小,出场从不赶头牌。 (清·佚名作考棚中游戏联)

  以上二例两边各有一组(三句)不等长排比句,自行对仗。除了字数不一样外,其余特点与等长排比句自对差不多。

  总之,排比句自对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排比句须符合排比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列成排,排比的相数至少是三相。

  2、各相之长度可同可异,即句长充分自由而无严格之限制。可分等长排比句和不等长排比句二类。

  3、不拘平仄,即允许句中失替,又允许在其句间失对—可音步同声相对。

  4、可以同字相对,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同位重字。但这种同位重字仅限于同边自对句之间,绝不允许用于两边相对句之间。

  (四)粘对

  粘对,即将律诗相粘的两句组成对联,这两句对联放在联末的子句时,仍然遵循上句收尾为仄声,下句收尾为平声的规则,这种对仗形式虽然失对,但每句都符合律句的平仄规范,故读来音韵和谐。如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武侯祠联)

  古冢城西留傲骨;

  名士滇南一布衣。 (云南弥勒县孙髯翁墓联)

  湖水春来绿;

  山色雨余青。 (云南蒙自县南湖联)

  上述联语虽然上下联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同平同仄,即所谓“失对”,但单句并未违反平仄相间的规则。这种合粘失对的特殊调声现象,它确实鲜为人知,许多人面对这种现象感到茫然。甚至许多人批评这种现象不合对联要求。联界名家刘振威先生即在《中国楹联报》总第50期撰文批评武侯祠联不合律,视之为不合格对联;钱剑夫主编的《中国古今对联大观》对孙髯翁墓联困惑不解地评曰:“联括翁生平,足以传世,惟对句平仄不谐,未知何故?”该书还对蒙自县南湖联提出批评:“联句颇美而亦平仄不谐,可惜可惜!”就是民国时期大楹联家吴恭亨也斥之为“乖律”,其《对联话》收入了汪兰皋挽陈英士联:

  居前能轾,居后能轩,我自问不如卿,后此驰驱,更从何处呼将伯;

  鸿毛或轻,泰山或重,公之死则为国,自论成败,惟将无命惜英雄。

  吴恭亨评曰:“论调堂皇,笔亦流转,惟二落句平仄失谐,虽初唐人诗中时亦有此,然究之乖律,初学仍以不学为是。”

  由此可见,对这种对联理论的探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律诗中相粘的两句要求起式相同,收式却必须相异,所以,相粘并非用一种句式。如第二句用平起平收式;第三句必须是平起仄收式;如第四句用仄起平收式,第五句必须是仄起仄收式;第六句用平起平收式,第七句必须用平起仄收式。这种规则运用在对联中时,有两种情况:如为短联单句对或置于多个分句对的末尾时,须合乎对联以平声落脚的常态,即上边可用平起仄收式和仄起仄收式,下边可用平起平收式或仄起平收式。如:

  万恶*为首;

  百善孝当先。 (五言格言联)

  五品天青褂;

  六味地黄丸。 (嘲陈见三五言联)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 (左宗棠题兰州澄清阁七言联):

  莫轻他北地燕支,看画艇初来,江南儿女生颜色;

  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无恙,春时桃李斗芳菲。 (王湘绮题莫愁湖联)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

  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 (彭刚直题金陵莫愁胜棋楼联)

  黄流东注,湟水南来,任浊浪纵横,百折终须趋大海;

  胡笳勿悲,羌笛休怨,认灵旗恍佛,千载犹闻诵大招。

  (左宗棠题西宁昭忠祠联)(此联中“黄”字应仄实平,因事实所限,称名之不叶平仄者,不必避。——郭绍虞语)

  如用于长联的起句时,则视长联该起句句脚(腰眼)所需平仄而定,不一定强调下边的平声收尾。如:

  名士天生五百年,为福黎民,特使早居黄阁上;

  天老人称二十载,宣增华发,谁知正在黑头时。 (李渔题李坦庵联)

  富贵春萝婆,同辈几人紫光阁;

  乐府秋胡妇,诗名终古白香亭。 (王湘绮挽邓弥之联)

  但是,这类对仗形式用于长联中间子句者还不多见实例。以置于最后子句者居多,如:

  南岳突飞仙,剑化夫人一笑去;

  孙媛重妻我,才愧刘郎两度来。 (民国时笔者乡儒魏会发代刘某挽魏金凤母夫人联)

  与吾侪派衍一本之亲,每当暮省清明,倾怀不罄终宵话;

  是主席驾崩中央之会,好共神游上界,为君也下半旗看。 (民国时乡儒刘常德挽刘馨山联)

  楼头棣萼正联辉,胡当风信频传,苦雨偏摧第一朵;

  粉暑桃花前共赏,今忽云游永别,每日难忘十二时。 (民国时乡儒刘常德挽魏屏南联)

  除以上句首、句中、句尾三种粘对外,还有复合式粘对,即多子句联中运用了多重粘对法。如:

  囊无万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明末清初的吕留良自题堂联)

  此联上下边两个子句都是粘对。

  (五)蹉对

  蹉对,“移句中位次以就平仄之谓也”。蹉对也称“交股对”或“错综对”。这种对法乃诗人偶尔用之,是不得已而为之,或是因为迁就平仄,或是因为句顺。

  裙拖六幅湘江水;

  髻挽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

  “巫山一段”可改为“一段巫山”,如果上下同位,对仗是工整了,但平仄却不谐了。

  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 (李商隐《隋宫》)

  以“萤”对“鸦”,以“火”对“暮”。

  秋风下山路;

  明月上春期。 (刘希夷《览镜》)

  本来也可以看成它同位是对仗的,但看成蹉对,使原来的对仗就变得更工整了,“春”与“秋”为错综对。

  (六)马蹄韵

  长联的平仄规律,联坛有种观点即称作马蹄韵,又称马蹄格。甚至有的将对联音韵的规律也称作马蹄韵。

  “马蹄韵”出于《鸣原堂论文》卷上关于唐代陆贽的论述:“骈体文不大雅所羞称,以其不能发挥精义,并恐以芜果伤其气也。陆公则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而义理之精,足以比隆濂洛,气势之盛,亦堪方驾韩、苏。”

  什么是马蹄韵呢?清朝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简单地说,就是句脚要平顶平,仄顶仄。对联的这种规则,就叫马蹄韵。

  林提出马蹄韵以后,联家们认为马蹄韵是规范全联字句平仄的定格。余德泉教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总结,写成《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但也有联家认为,马蹄韵不能成为统一对联平仄的规范。长联平仄,腰眼互相交错,只要韵律和谐即可。

  之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印走。每个脚印都是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便是平平了。而马在步行之前,前后脚都有其站立点,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如笔者《题大东山药王殿》即是按马蹄韵法则撰联:

  左傍青龙,右依白虎,前濡辰水,后峙玉屏,晚照晨曦,八方紫气钟医圣;

  春荣芳草,夏秀繁枝,秋染霜林,冬开雪霁,星移物换,四季风光入梵声。

  又如笔者《题世界张氏大会会场联》虽然长达216字,但也是按马蹄韵法则布局的:

  濮阳根,挥祖后,弓弦奠姓,赤县扬威。遥忆圮上授书,紫光烛剑,平乱殉身安史,抗金并誉岳韩。有孙策谋臣,武当丹士,长坂威惊曹垒,合肥勇胜吴营,世杰反元,黄巾起义,洛州绝盗,苍水尽忠。壮乎哉!师君据巴蜀之险,廷玉倚军机之重,汉卿昭爱国之心。滚滚黄河,百代英雄垂典范。

  千秋鉴,万选钱,广雅存经,华章熠凤。九成登榜,遐思三影谱词,若虚闺梦春江,仪舌能言善辩。更伤寒妙论,地动先知,伯高凤舞龙飞,居正鼎新革故,季鹰才气,文纪谏声,乾度墓辞,圣童惠政。盛欤矣!西铭为理学之宗,画坛传破壁之功,南轩负公辅之望,斌斌文彩,全球昆裔溯渊源。

  (七)朱氏规则

  朱氏规则见于民国时吴恭亨《对联话》卷七:“忆予垂龆时请业于朱恂叔先生,研究作联法,问句法多少有定乎?曰:‘无定。昌黎言之,高下长短皆宜,即为联界示色身也。’又问:‘数句层累而下,亦如作诗之平仄相间否?’曰:‘非也。一联即长至十句,出幅前九句落脚皆平声,后一句落脚仄声,对幅反是,此其别也。’今论汪著,爰追系之。世界之大,作者牛毛,非敢徇一先生之说,以辽豕自矜异,然而大端则无以逾是。”朱徇叔,名克敏,近代湖南慈利人。他所引韩愈的话见韩愈《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汪著”是指汪兰皋挽龚炼百父子联:

  一能死,一能报,合传党人青史例;

  有是父,有是子,同时送者白衣冠。

  吴恭亨评曰:“‘同时送者’七字气体飞跃,恍似空空儿夜入淄青帐中,来去均不可测,但亦有疵点。出幅一能死,一能报,虽用《左传》,然二皆仄声,又非是矣。兰皋大文豪,此等处所谓神明于规矩之外,若必毛举其与于高叟之固几何。”根据这一记载和流传下来的一些联语分析可知,朱氏规则是指长联各子句除末一句落脚为仄声外,其余各子句落脚皆为平声,对幅相反即可。吴恭亨还例举了自己挽宋遯初联:

  排满革命奇,匹夫亡命争领土奇,唯奇,故报民国开幕奇男子以赫赫千古;

  醇酒妇人死,三日寒疾因不汗死,等死,孰若遯初先生死刺客之轰轰四闻。

  这就是一副典型的“朱氏规则”联,上边除末句落脚为仄声外,其余子句落脚皆为平声,下边恰好相反。

  又如每边六句者:

  敬同莱杞征诗,万寿无疆,万寿无期,托半子恩情,鸾鸟清歌,翩跹伺宴娱西母;

  难得椿萱并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汇八门姻眷,羔羊春酒,次第称觥到北堂。

  (钟耘舫为岳某寿岳母寿联,其人多子,有八婿,父寿居先,母居后,两次寿筵又逢庆典也。)

  自清代以来,对联句脚的平仄,除了杂乱无章的以外,确实出现了两种安排方式。一种是马蹄韵,另一种是“朱氏规则”。这两种句脚安排方式,联家们大多兼而用之。“朱氏规则”句脚平仄只升不降或者只降不升,没有交替,因而缺乏抑扬顿挫的韵律感;越长越呆滞平板;而马蹄韵之平仄,一联中有交替,没有这种弊端,所以一直写到每边数十句乃至一百多句,读起来都是起伏有致,音调铿锵,富于韵律感,非常和谐。

  如果认定对联是一种韵律文学的话,那么就应该承认马蹄韵是对联平仄规律的主基调、主旋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747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