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文献综述。很急,哪位恩人能救救我呀?我万分感谢!求求你们了,帮帮忙啊

急求关于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文献综述。很急,哪位恩人能救救我呀?我万分感谢!求求你们了,帮帮忙啊,第1张

http://wwwcnsececom 2007-2-2 作者:曾芝兰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

[摘要] 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对其日后良好习性的养成和智力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上,我国家长大多处于统治地位,而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平等相处;在育儿观上,中国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而美国家长更看重提高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中国家长喜欢包办替代,而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在生存适应能力上的明显差距。正确认识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家庭教育;育儿观;传统;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看过《刮痧》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会注意到其中一个场景:一位中国父亲在看到自己儿子丹尼斯与他的外国老板的儿子打架时,让丹尼斯向老板的儿子道歉,遭到拒绝后给了自己儿子一个耳光。这位父亲这样做是出于对他老板的尊敬,隐含的意思就是“因为你的缘故我才惩罚我的儿子”。但这一幕却让他的老板感到特别吃惊,很迷惑为什么一个父亲要通过打自己的儿子来表示对别人的歉意这就是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的一个明显差异。[1]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仁爱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中国家长通常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性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可以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中国人的逻辑中有这么一条,即“长者恒为师”,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儿童也由此学会了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懂得了父母比朋友重要,长者是权威的象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并加以重点保护,孩子成了中心人。对孩子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好吃的让孩子独享,该让孩子做的却由父母包办代替了。他们过分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生活上过分优待孩子,经济上过多偏重孩子,这就造成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

而在美国家庭,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言有独到之处,父母还会给以适当的奖励。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父母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为了能让孩子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2]与此相比,美国家庭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注重培养锻炼他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意志的锻炼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自身的能力特长,增长才智,并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差别,使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不让孩子沾家务活的边。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于是出现了小学生还要家长接送,中学生还要家长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还要家长护送。

2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的放任。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裤带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3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的过于严厉。与生活、经济、社交上的纵容相比,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却要求很高,甚至达到一种苛刻的程度。古往今来,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当孩子出生后就以天才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孩子。[3]平时,孩子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让孩子再做一套同步练习题,以求巩固。弄得孩子精疲力尽,一旦孩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那只能通过打骂这一招来解“恨铁不成钢”之怒。

而美国家长从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就是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父母除了照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如游玩、学习都让孩子自主选择。如让他们从小就有存放个人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整理房间,布置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决不替孩子包办,顶多在一旁提醒参谋。[4]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国许多家庭,对孩子的零花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基本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此外,美国家长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太多压力。他们的观点是:孩子对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为什么要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呢强拗着去做,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道路要让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育儿观和教育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来读书。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花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让人觉得无能。所以必须工作,才能做到经济上独立。(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美国不少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深知金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好习惯。(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美国孩子更能吃苦,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综上不难看出,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和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要提高未来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这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我国的家庭教育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无论从家长的价值观、育儿观看,还是从家庭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看,儒家思想影响至深。然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某些传统观念、手段及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结晶的同时,也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自觉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扩展家庭教育的领域,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由于各国司法独立,涉外离婚关系到各个国家的公共秩序和国民的切身利益,各国法律对涉外离婚问题的法律规定有许多不同,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非常复杂,在适用法律时需要解决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婚姻家庭法(或亲属法)的冲突问题。但这些法律冲突直接影响的是各方离婚当事人的利益。不同的准据法选择方法将会使离婚诉讼适用不同的法律,适用不同的法律又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如何能够在既尊重各国法律制度,又能切实维护离婚当事人利益的两难情况下觅一良方,谋求涉外离婚法律适用制度的国际协调,是各国国际私法所共同努力的方向。

涉外离婚准据法选择方法的发展新趋势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际私法在大多数国家的发展都趋向于越来越自由,离婚问题也是如此。涉外离婚的准据法选择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通过对这些新趋势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的特点及存在的缺陷,对确立我国涉外离婚的准据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这些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适用有利于实现离婚的法律适用有利于实现离婚的法律,这是当前在欧洲许多新立法中出现的趋势。婚姻自由原则不仅适用于结婚,也适用于离婚,婚姻自由原则在离婚关系方面的体现,一方面表现为对限制离婚的外国法的排除,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法律选择上的“有利于离婚”原则,表现为各国放宽了对离婚的限制,逐步取消了一些条件,同时这也是西方所推崇的自由化政策在婚姻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解除婚姻关系,适用有利于离婚的法律,便是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奥地利1978年《奥地利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20条,其规定为:离婚的要件和效力,依离婚时支配人身法律效力的准据法无一存在时,则适用离婚时原告的属人法。对于这种有利于离婚的准据法表达公式就被称为Favor divortii。“有利于离婚原则”实际上是“有利原则”在离婚方面的表现。“有利原则”是受美国学者柯里的“利益分析”理论的影响而逐渐发展出来的一项原则,它放弃了“利益分析”理论中过于偏激的成分,将其与冲突规范进行“嫁接”,实际是利益分析理论的具体化20。在谢尔( Kurt G Sieher)的《欧洲家庭关系:欧洲和美国发展的同步》( Domes-tic Relation in Europe : European Equivalents toAmerican Evolutions)一文中曾指出,在法律选择方面着眼于有利于离婚,可以说成为当前欧洲国家的普遍倾向,但是它的表现方式却有所不同。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适用法院地法作为辅助确定应适用的离婚准据法。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解释为一种公共秩序特别条款(a special clause of public policy)。在20世纪后半叶,有利于离婚的政策在更大范围内获得了承认。在离婚的法律适用上,为法院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实体正义就是当事人的“离婚自由”。为实现这一实体正义,各国所采用的方式是:为法院提供指向数国法律的一系列可选择的连结因素;指引法院选择产生预定结果的法律。如果法院地法允许离婚,并且至少一方当事人与法院地国存在某种从属关系,则法官可以选择适用法院地法。在美国,这项政策用更为激进的形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有利于离婚的法院地法适用于管辖范围内的人和案件,甚至包括配偶双方的住所均不位于法院地的案件。在荷兰,仍有可能适用非法院地法,但配偶双方可以在共同的本国法或法院地法之间作出选择。在其他国家,有利于离婚的政策要缓和一些。如果法院地法允许离婚,并且至少一方当事人与法院地国存在某种从属关系,则可以选择适用法院地法。例如,《德国民法施行法》第17条规定,原告在结婚或请求离婚时为德国公民的,可在德国法和婚姻效力的准据法之间,选择适用允许的法律。瑞士《关于国际私法的联邦法》第61条更倾向于适用法院地法,规定即使离婚本应适用外国法时———例如,当配偶双方有共同的外国本国法,且只有一方当事人的住所位于瑞士———如果外国法“不允许离婚,或规定了特别严苛的条件”,则瑞士法可取而代之108。《匈牙利国际私法》第41条第1款规定,即使外国准据法不允许离婚,也可依法院地法离婚。《意大利国际私法》第31条规定,适用当事人的共同属人法,没有共同属人法的,则适用“婚姻生活的主要所在地”国家的法律;如果“婚姻生活的主要所在地”国家的法律不允许离婚或司法别居,则适用意大利法。比利时、荷兰也同样倾向于有利于离婚的实践。如荷兰将当事人“意识自治原则”引入涉外离婚的准据法中,允许当事人协议选择离婚的准据法,这种做法都有利于离婚的实现。该领域的发展,非常有利于居住在其领土内的外国人的离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他们的最大利益。但同时也必然造成离婚法律适用上的国籍原则的地位受到损害。2、引入“最密切联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the doctrine of the mostsignificant relationship)自从在《美国冲突法第二次重述》中被采用以来,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近年来几乎所有欧洲国际私法立法都普遍采用。最密切联系说认为,案件应适用与案件事实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实际上在跨国离婚中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往往是国际性婚姻中当事人分居或异国而居的情形。对于这种情形,如以法律一概规定应适用的法律,实在有相当的困难,不如依其情形而作个别判断,并借以减低法律规定的僵硬性。“最密切联系原则”真正成熟为一种学说要归功于英国和美国的司法判例和学说。美国联邦法院曾在其Alton vAlton案中适用过该原则。在该案中,夫妇二人住所在康涅狄格州,妻子到弗吉岛(Virgin Islands)居住六个星期之后,在那里提出离婚诉讼。根据一项弗吉岛法律,当事人在弗吉岛居住六周之后,该地法院能对其行使管辖权。丈夫并未对基于该项法律而行使管辖权和进行诉讼提出异议。但是当该案被诉于联邦法院时,法院必须决定弗吉岛法院是否拥有作出该离婚判决的管辖权。Hastie法官在其判决中,对弗吉岛的立法的有效性和合宪性予以了支持,认为该岛法院对该案有管辖权,然后他接着讨论了在管辖权仅仅建立在居住这一事实上时,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他并未试图提出一般的处理方式和法律选择规则,而是建议,根据该案事实,当诉讼在弗吉岛进行时,夫妻二人的住所都在康涅狄格州,并且二人关系破裂也是来自于二人婚姻居所地康涅狄格州法,法院应适用与离婚事项有适当联系(the appropriate connection)的州的法律,在本案中即康涅狄格州法。该学说形成后,对欧洲大陆的国际私法学说和立法,尤其是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国家的立法和国际条约先后采纳了这一方法。瑞士《关于国际私法的联邦法》第14条也规定,“根据所有情况,当案件的事实与本法典所制定的法律联系并不密切,而与另一法律有更密切联系时,则可作为例外,不适用本法典所指定的法律”。该草案起草人认为,在制定冲突法典时,不可能预见,因而也不可能实际提出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为了避免古典冲突法的过于机械的缺陷,应该允许在不符合成文法规则所规定的非典型情况下,给法官提供行使自由裁量权所应遵守的原则,这个原则便是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欧洲方面,传统上一直强调法律选择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但在这种新思潮的冲击下,主张接受这一灵活方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例如德国国际私法讨论会所提出的新国际私法草案在家庭方面规定,有效婚姻的后果或效力可依次选择适用以下几种法律:配偶双方共同本国法,双方婚姻存续期间的最后共同本国法,双方最后共同惯常居所地法,以及与双方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葡萄牙1977年11月25日法令,也规定夫妻关系、父权以及父母子女关系,在无当事人共同本国法或共同惯常居所地法可以适用时,也应适用与该家庭有更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由于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去选择法律,能够适应当前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涉外民事关系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的需要,可以避免用某一种固定的连结点指引准据法的不切合实际情况和不符合案件公正合理解决的缺陷。因而这种方法确实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对于依这一原则选择法律的方法,在欧洲方面,肯定者与否定者均有。否定者主要认为,这会赋予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而给国际私法所一直追求的适用法律的确定性、可预见性和一致性带来威胁。而肯定者认为,这一原则构成的冲突规范可以称之为“开放性的冲突规范”(open-ended con-flict norms),它较之过去用固定的表示空间场所意义的连结点构成的“硬性的冲突规范”(black-let-ter conflict norms ),显然更有利于实现案件公正合理的解决。而且他们认为,这种“开放性规范”,在欧洲也早存在。例如瑞士1907年的民法典第1条第2、3款规定:“本法典适用于其任一条文的含义和精神所指范围内的法律问题”,而在“本法典未规定可适用的法律时,法官应适用习惯法;在无习惯法时,以他们自己作为立法者认为可以确定的规则判决案件”,其中最后一款规定便属于这种“开放性的规范”。但是,一些学者指出,瑞士的法官并没有根据这一规定,而滥用他们的自由裁量权。“最密切联系原则”虽然已经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立法所接受,但各国对该原则接受的方法和程度均不相同[3]20。在晚近各国国际私法改革中,有的国家仿照奥地利国际私法立法,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一项指导法律选择的基本原则,如列支敦士登1996年国际私法第1条便是如此。而大多数国家均是将该原则作为与其他客观性连结因素并存的补充性连结点,以增加法律选择上的灵活性。这主要体现在国际合同领域。如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关于国际私法与诉讼法的法律》第20条,罗马尼亚1992年国际私法第77条。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将“最密切联系原则”引入在涉外离婚领域。如荷兰1981年《国际离婚法》规定,在当事人未作出选择时,荷兰法院采用的是以下原则:第一,如果缺乏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荷兰法院适用配偶双方当事人共同本国法;第二,如果双方当事人缺乏共同国籍时,则适用当事人共同的惯常居所地法;如果当事人具有双重国籍,则适用与其有实际有效联系地法;第三,如果双方当事人缺乏共同的惯常居所地时,最后则适用与其具有最密切联系的法院地法即荷兰法。德国1986年的《民法施行法》第17条规定,离婚适用离婚请求提出时:a、配偶双方国籍所属国法律,或婚姻存续期间配偶双方最后共同国籍国法律,如果配偶一方现仍保有该国籍;否则则适用。b、配偶双方共同惯常居所所在国法律,或婚姻存续期间配偶双方最后惯常居所所在国法律,如果配偶一方现仍在该国有惯常居所;或者适用。c、配偶在其他方面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德国是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决定标准,补充原连结因素的不足。韩国2001年修正后的《韩国涉外私法》第37条规定,离婚的准据法依顺序适用下列被指定的法律:a、夫妇的同一本国法;b、夫妇的同一惯常居所地法;c、与夫妇有最密切联系的地方的法律。《日本法例》规定:“如果当事人有共同本国法,适用当事人共同本国法,如无共同本国法而有共同惯常居所时,适用共同惯常居所地法,如果既无共同本国法也无共同惯常居所地法时,适用与夫妻有最密切关系地的法律。”日本的规定与德国的规定较相近,均未直接规定应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国际私法的法律选择标准,也未规定可以用该原则来排除原连结因素的适用,该原则仅处于一种补充地位,以补充原连结因素的不足。在日本,也有在离婚案件中适用最密切联系地法的案例。在平成二年家字565号夫妻关系调停申请案件中,水户家庭裁判所就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作出裁判。依各国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规定方式不同,在离婚案件中最密切联系地法得到适用的方式也就不同。如前所述,最密切联系地作为离婚法律适用的“克格尔阶梯”中的补充性连结因素的情况较多。3、引入“意思自治原则”众所周知,目前合同准据法的选择主要依“意思自治原则”,已成为全世界通行的制度。依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决定法律的选择。这种方法就是允许当事人选择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所适用的法律。它产生于合同领域并已成为选择合同准据法的首要原则,从各国立法来看,这一原则的适用已超出国际合同法领域,现已扩展到侵权、国际民事管辖权、婚姻家庭、继承等众多领域,成为整个国际私法领域内一个很重要的法律选择方法。在婚姻家庭领域,罗马尼亚在1992国际私法第21条允许夫妻双方协议选择支配婚姻契约的内容与效力的法律。意大利1995年国际私法第30条也允许夫妻双方协议选择支配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列支敦士登1996年国际私法同样规定,婚姻财产权适用当事人书面选择的法律。在继承领域,美国路易斯安那1991年立法第3531条、列支敦士登1996年国际私法第29条第3款、意大利1995年国际私法第46条第2款、加拿大魁北克1994年立法第3098条第2款以及罗马尼亚在1992年国际私法第69条规定由被继承人选择其遗产继承的准据法。在侵权领域,上述大多数国家新的立法中均允许产品责任受害者选择所适用的法律,尽管这一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德国1999年国际私法立法第42条规定,非合同债务关系据以产生的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可以选择应适用的法律,但第三人的权利不受影响。而在国际民事诉讼中允许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权更为各国立法所普遍接受在荷兰1981年的《国际离婚法》中较早地将“意思自治原则”引入涉外离婚的法律适用领域。该法第1条规定:“配偶双方当事人就离婚的准据法问题,既可以协议选择适用荷兰法,也可以选择适用其共同的属人法。但是,如果配偶一方当事人与其共同的本国法缺乏有效的密切联系时,则不能适用配偶双方共同的本国法。”这是一条有条件选择的冲突规范,它表明在当事人协议选择离婚的准据法的情况下,有关婚姻当事人既可以选择适用当事人属人法,也可以选择适用法院地法即荷兰法。该条规定,对当事人而言是有利于实现离婚的。将“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准据法的选择方法,是针对传统冲突规范,尤其是对其连结点存在机械、僵化的弊端而采取的一种改进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通通讯工具得到根本的改善,因而国家间的民商事交往愈益频繁而且密切,国际民商事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因此,传统冲突规范的那种对某一类法律关系只规定一个硬性的缺乏灵活性的连结点的做法,已无法适应解决现实的民商事法律冲突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国家处理涉外民商事关系的政策的需要[1]20。为了克服传统的冲突规范的这种弊端,人们提出了对僵化的传统冲突规范进行“软化处理”的主张,其具体办法之一,便是用灵活的开放性的连结点取代传统冲突规范中的僵固的封闭性的连结点。“当事人意思自治”恰好是这种灵活的开放性的连结点之一。它把法律关系准据法的确定,交由当事人去选择,使某种法律关系不再固执地附着于一种法律上,从而增强了法律适用的灵活性,并使法律冲突问题的解决乃至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确定更趋合理,有利于实现离婚当事人的目的。将“意思自治原则”作为涉外离婚准据法的选择方法,将有利于增加适用法院地法的机会,或者有利于增加内国法院对离婚案件行使管辖权的机会。上述荷兰1981年的《国际离婚法》对离婚问题可以让当事人自己选择法律。当事人可以选择其共同本国法,如果其中一方与该法没有实际的社会联系,也可选择作为法院地的荷兰法。而荷兰的法律对离婚是很有利的,所以想离婚的人就愿意在荷兰起诉并选择荷兰法以达到离婚的目的。其结果是,荷兰方面既扩大了内国法院的管辖权,也扩大了内国法的适用。在法院管辖权方面,《秘鲁民法典》在第2058条的规定中清楚表明,秘鲁法院可依当事人双方明示或默示的选择而对案件有管辖权,并且指出,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否则,该项法院选择具有排他性。瑞士国际私法关于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规定,也表明了这种意图。将“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准据法的选择方法,可以回避主权者意志的直接冲突,尊重当事人的利益抉择。规定硬性连结点的传统冲突规范,在解决法律适用问题过程中更直接地体现着立法者所代表的国家意志,因而运用冲突规范确定准据法的过程,其实是实现国家意志的过程,依据准据法最后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归属,其实是表现了国家的意愿,而未必是当事人双方的要求。不同国家对同一法律关系制定不同的冲突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对同一问题的意志、态度和利益的分歧,即使在字面上完全相同的冲突规范,也可能潜藏着各国立法者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这种反映主权者意志冲突的所谓“冲突规范的冲突”,显然不利于国际民商事交往的顺利进行,抑制民商事主体进行国际民商事交往活动的积极性。而采取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由当事人选择他们认为最适合自己情况的法律,由当事人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则既可以回避主权者意志的冲突,又可以调动民商事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国际民商事交往的顺利进行。对涉外离婚案件而言,更有利于迅速有效地化解离婚双方当事人的矛盾。将“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准据法的选择方法,有助于实现冲突法所一贯追求的法律适用的可预见性、确定性和一致性的价值目标。由当事人选择应适用的法律,无论这种选择是在离婚纠纷发生之前,还是在离婚纠纷发生之后,都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将要承担的义务、责任和享受的权利、利益有着预先的认知。当事人所以会选择某种法律,一是基于对该种法律的了解,二是基于对维护个人权益的关注,而这两个因素都不会由于受案法院和行为发生地的不同而受到影响。因此,无论当事人在何处寻求司法救济,或者婚姻关系在何处缔结,都不会使他们的法律选择有多大的变化。所以,通过在较大范围内采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增强法律适用的可预见性、确定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当事人预知行为的后果和维护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在发生争议的情况下,则有利于使争议迅速得到解决。

因为学历越低的男女在学历方面本身就没有太高的标准和要求啊,再加上,到了适婚年龄,会被家人催婚的,可不得结婚?而且自身学历低,致使他们认识的人也是这样喽。

1自身学历本不高,也就不会有高要求

要我觉得吧,学历越低的男女之所以更容易结婚是因为他们本身学历就不高,所以在来找对象时,对学历也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如此一来,他们在找对象时,在学历方面,就不会卡那么死板了。当限制少了的时候,在遇到合适的人时,自然就很容易结婚喽。

2在适婚年龄,遇到合适的人就会考虑结婚

还有一个原因是当学历高的人还在学校学习时,学历低的男女,在学业完成之后,就会早早步入社会赚钱。毕竟于他们来说,学习阶段结束了,就该要走入工作阶段了。在工作期间,若他们遇到了合拍的人,就会开展一段恋爱。由于自身学历不太高,工作领域中结识的对象的学历也是这样。当两个人学历相同,经历又有几分相似时,自然就很容易聊到一起啊。若两个人的生活目标基本一致,了解的差不多了,就会考虑结婚啊。

3生活圈子有限,接触到的人也是如此

对于那些学历越低的男女来说,他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在学历方面没有太高的硬性标准。而学历高的人就不太容易了,可能会考虑伴侣的学历与自己学历的适配度,要是学历不符,就不会再继续了解了。由于自身学历低,还会受父母思想的影响,常常会说:自身学历不好,还不赶紧找个人结婚,再晚的话,那就没得挑了。像我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不太喜欢学习,学历也就不必说了,上了个技校,就早早出社会打工了。在打工期间,遇到了一个聊得来的人,感觉蛮合适的,后来自然而然的就结婚了。

因此呢,我觉得之所以说学历越低的男女更容易结婚,是因为他们本身在学历上面就没有太多的标准和要求。那么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呢,也就不会把学历看得非常重。再加上,他们本身的想法比较简单,在找伴侣这件事上,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他们认为只要找到了谈得来的人,彼此经历相仿,在生活方向上又很相像,就会定下来。

2051年9月,杨溢正式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入学。其实当学业升级到博士生这个档次就没有入学报到这个繁复的过程了,按照惯例只要跟叫兽联络一下就算完成了入学仪式。可杨溢还是决定去学校一趟亲自跟自己的导师问候一下,早早地来到了物理研究所大楼外

这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大学最简陋的一幢大楼,它设立在学院隔离棚的外围,和其他被幻影绿化的教学楼不同,它被一排排真真切切的大树遮挡,隐秘在阳光的角落里。砖头与木头构成的古建筑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为了节能和美观人类已经普遍采用纳米建筑技术,然而对比学校内那些绝对对称绝对完美的建筑楼,这座古建筑仿佛悠然自立在时间之外,少了些浮夸,多了些庄重

没有AI身份识别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年迈的女老师在接待口接待了杨溢。她有些吃力地在接待室的窗口按下一个个按钮来识别杨溢的身份,看到杨溢已经放空的眼神不好意思地说:“年纪大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太慢了,都说是人性化的科技,可放在我们这老一辈的身上简直就是灾难,呵呵。”

杨溢回过神赶忙说:“哦,啊,没事,你慢慢弄,我只是有点紧张。”

女老师终于把对话窗口按了出来,然后输入杨溢的学生号,眯起眼睛喃喃地说:“嗯孔教授带的学生啊嗯。”她伸手把一个随即打印出来的身份卡递给杨溢说,“这里没有学校其他地方设备完全,但也是需要身份卡才能开关门自由进出的。当孔教授的学生自然是会很紧张,你很幸运,我很少见他带博士研究生。”

杨溢当然能明白这份幸运是何其珍贵。他来到孔教授的办公室门口,在抬手敲门前又把自己老师那辉煌而又传奇的一生默想了一下。

孔齐,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研究范围横跨量子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在理论物理学中有着最权威的学术地位。十年前他提出的超空间扭曲理论把他送上了物理界最顶尖的宝座,虽然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想到了超空间传输和超光速引力效应,但是孔齐第一次给出了确切的方程和解法。这一篇没有任何文献参考的论文已经发表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孔齐给的方程中表示了人类可以利用粒子间的互相作用力来完成能量的传送,当这种作用力到达最理想的状态时能量的传送不需要任何时间,也就意味着超光速。在这个时候,空间因为巨大的引力而发生扭曲,人类可以跨越三维空间的限制到达任何地方。它指向的最大意义便是回到过去或到达未来,时间旅行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假设。

因为这几乎是一个可以把时间视为0影响力的理论,人类可以抽离它折叠它甚至点燃它,所以更多人把它称之为“时间灰烬理论”。

而孔齐这个人本身又是一个被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他太低调了,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传说他的“时间灰烬理论”如果不是被他的同事看到继而帮他发表可能到现在都还没有公诸于众。在这个信息绝对透明化的时代,一个强大而神秘的科学家当然会引起大家的联想,有些人说他早已归园田居,有些人说他其实已经在自己的理论基础上造出了真正的时光机。绝大多数人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相比其他理论物理学家来说,孔齐在实验物理学和工程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杨溢深吸一口气,咬了咬嘴唇再次提醒自己青年时期的偶像现在成了自己的老师并不是一个梦,终于鼓足了勇气举手敲了一下门。

门并没有关上,杨溢轻轻叩门的时候便让木门闪出一个门缝,发出“吱呀”的声响让杨溢一惊,忍不住责备自己的冒失。透过裂开的门缝,一个宽敞但并不明亮的屋子展现在他眼前,好奇心让他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偷偷把头探了进去。

简洁,是杨溢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一张大桌子,一个台灯,一个沙发和两把椅子,再也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没有成摞的书和文件,没有疯狂科学家杂乱的生活作息的痕迹。阳光透过窗外层层叠叠的树叶曲折地照射进来,这种真切而暧昧的温暖跟在纳米建筑中人工阳光的体验完全不同。他看到角落里放着的一个CF机以极低的音量放着一首歌,杨溢见过这个东西,在他爷爷的阁楼上。就像所有从数字化时代过来的老年人一样,与更简便更人性更多功能的量子化产品相比,他们更喜欢那些笨拙而低效率的老古董,比如CD机和电视机。

于是高高在上的孔齐在这个时候好像并没有舆论中说的那样离奇又魔幻了。

椅子转动的声音响起,杨溢伫立在半掩住身体的门口,看到一个平淡如水毫无表情的人靠在椅背上与自己慌张的眼神对视。杨溢立刻从那矍铄而坚定的神色中猜测出这个人就是孔齐。很少有人知道现在的孔齐究竟长得什么样,民众对孔齐的印象就是一张他31岁时的证件照,那之后他居然再也没有一张官方照片流传出来,所以此刻跟这个花甲之年的传奇人物当面对视的杨溢感到万分荣幸和惊恐。

杨溢当然见过孔齐那张31岁时的照片,31岁的孔齐有着所有理科男共有的骄傲又冷清的目光,分明的棱角和消瘦的下巴都被标上太年轻的印记。而此时此刻靠着椅背的老人跟31岁的轮廓比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眼神变得深邃起来,藏了一些故事在里面,任由脸上的褶皱轻轻地从额头啄食到鼻角。

杨溢觉得自己此刻的沉默有些无礼,可有时在不能沉着冷静从容的介绍自己,一句一顿的说:“孔教授,我叫杨溢,今天来学校报到,我敲了门,可是门没有关紧”

孔齐抬抬手让杨溢进来。杨溢小心得走进来把门关好,走到孔齐的桌子前,拘谨得不知道是该把手放在两侧还是背在身后。

孔齐看出了杨溢的窘迫,微微一笑说:“可以坐下。”铿锵有力的四个字扣在杨溢的胸口,他赶紧拉着身后的椅子端正的坐下。孔齐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文件,缓缓的翻阅,然后抬起头说:“你已经读了一个数学的博士?”

杨溢这才知道孔齐看的是自己的资料。已经很少有人还会用纸质的记录方式,杨溢在诧异之余不敢怠慢孔齐的问题,说:“嗯。去年才毕业,毕业论文写的是关于贝尔不等式的延伸论,当时的导师说我虽然可以合格但还有很多方面都不够完善,于是建议我来读个物理量子学的博士。”

孔齐继续翻阅杨溢的资料,轻轻地点点头说:“嗯,顾老师把那篇文章发给我看过,很有想法。”杨溢不断反刍这句话是不是在对自己的肯定,油然而生的惊喜顿时胀满了五脏六腑。

孔齐突然扬扬手说:“我在这里放音乐,你不介意吧。”杨溢一愣,赶忙摆摆手说:“没事没事,这首歌挺好听的,我也很喜欢。”在孔齐默不作声研究杨溢资料的时候,杨溢听出了这首单曲回放的曲子是一首非常非常老的英文歌《Reality》,出自一部自己以前看过的非常老的法国**。

孔齐听到杨溢的回答眼睛一亮接着问:“你以前听过?”杨溢挑挑眉毛说:“是啊,就是一部老**里面的歌嘛,和女朋友一起看**的时候听到过,觉得很不错便记住了。”

杨溢说完,回想起那段荒诞而青涩的爱情时光,不由得心一酸,忍住了不再往下想。孔齐微微翘起嘴角喃喃地说:“嗯,现在很少有人会记得一百年前的歌了。”

和孔齐的首次会面在平淡而悠扬的音乐声中结束了,最后孔齐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一串书单递给杨溢让他先看看,最后随意提到了一句:“你数学博士论文里面的一个延伸论公式我建议你用九阶方程再试试,如果你还有兴趣的话。”

杨溢走出孔齐的办公室,静默地站立了一会儿,再次咬咬嘴唇想确认一下刚才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并不是个梦。

一个思想和理论走在了这个世界第一阶梯队伍中的伟大的人,住在一个古建筑中,听老古董放出的音乐,过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前的旧科技时代的日子,杨溢觉得每一点都很不可思议。但一想那个人是孔齐,便觉得没有什么不能解释的了。

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就在消化一本本难懂的物理学相关书籍和总结一篇篇文献综述中度过,不少人到杨溢面前打听孔齐的种种,杨溢实在说不出个一二三。每次见面都是在孔齐的办公室,孔齐检查杨溢的论文最多一个小时,给两句不痛不痒的评价,然后又列出一大串书单让杨溢去读。有人不甘心地继续打听说,那孔教授平时都干嘛?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在忙着造时光机?杨溢挠挠头说:“平时啊,我也不清楚,估计他的爱好就是听着音乐坐在椅子上发呆。”

杨溢在图书馆写论文的时候碰到了读数学博士时候的导师顾明义,就是他把杨溢推荐给孔齐当学生。在当了孔齐的学生之后才知道顾明义和孔齐是很早就认识了,他们是大学同学,后来孔齐的那个时间灰烬理论也是顾明义帮他发表的。不过孔齐对这件事非常不高兴,据说从那以后两个人除了工作和学术上的来往,再也没有任何私下的情谊。

孔齐和顾明义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顾明义明显要比孔齐更容易接受新科技和新信息。再次见到以前的导师杨溢很激动,顾明义摸摸下巴上的白胡子打趣地说:“怎么样,孔齐那个老古董不好对付吧。”

杨溢含蓄地笑笑说:“还好还好,孔教授挺耐心的。”

顾明义问:“他身体还好吗?是不是闲着的时候还是听着音乐坐在椅子上发呆?”

杨溢瞪着眼睛心里暗自惊叹不愧是几十年的老相识,连忙点点头说:“嗯,是的。”顾明义皱皱眉说:“还是那首《Reality》?”杨溢点点头,看到顾教授怅然地叹了口气,明白了这首歌肯定是有更深刻的意义。

顾明义把眼镜摘下来,对着杨溢有些疑惑的目光,揉揉眉头说:“反正你也是那个老古董的学生,告诉你无妨。都快三十年了吧,嗯,到明年刚好是三十年。三十年前,孔齐的女朋友死于一场车祸,公交车和一个货车相撞,那个女生去世后孔齐就变成这样了,要么就是连续48小时工作要么就是连续48小时听歌发呆。”

杨溢一下子回忆起放在孔教授桌子上的一个镜框,因为只能看到一个斜面,隐隐约约能辨清是个女生。

最后顾教授按按杨溢的肩说:“好好学吧,从孔齐那里你能学到不少东西,我指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

博士研究生第一年的最后一篇论文杨溢写得很糟糕。他不安的站在孔齐的桌子前准备好了接受批评,没想到孔齐只是淡淡地评价了一句:“虽然有失水准,但看起来也不是敷衍,恐怕是心神不一,你最近家里出事了吗?”

杨溢局促地绞手指说:“没什么,就是写的时候静不下心来。”孔齐若有似无地“哦”了一声,用的是疑问的调子。杨溢尴尬地一笑说:“前段时间,前女友告诉我她要结婚了,所以心有点乱。”孔齐指着脚下的CD机点点浮在空中看不到的音符说:“一起听这首歌的那个女朋友?”黄炜继续苦笑说:“呵呵,是的。”

孔齐把杨溢的论文放在桌子上,又一次把背部靠在了椅子上,缓缓地闭上眼睛,启唇道:“年轻人,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杨溢没弄清孔齐这句话的意思,这是在鼓励他去抢亲,还是让他检讨自己的过错?他思量了一番决定用大度的态度表达释然,说:“反正都过去了,也只能这样了。”

孔齐依然没有睁开眼睛说:“哦?是吗?”杨溢说:“嗯,都已经分手三年了,是我读数学博士的时候,她有个出国深造的机会,来问我意见,这的确是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不是吗,于是我便鼓励她去,谁知道她很生气,从那之后一谈到这个话题就开始和我争吵,最后实在没辙了,只好分手。”

孔齐说:“三年不长。”

杨溢说:“三年不长,但是很多事情都改变了,时间的力量太强大了。”

孔齐突然把眼睛睁开,悠然地反问道:“你确定吗?”

这个时候孔齐的眼神闪烁着一种莫名强大的光,与他坦然自若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又一次缓缓地把头靠在椅背上说:“不要被时间欺骗了,他不过是人类虚构出来的假象,别动不动就拿时间做幌子,这一年你的量子学白学了吗?”

听到这句话杨溢的脑子里闪出了时间灰烬理论,心跳一下子紧促了起来。

做了孔齐一年的学生,从来没有在他的口中听过任何有关这个高级学说的详尽解释,他自己也不敢妄然提起,而现在孔齐竟然似有若无地暗示了有关这方面的想法,杨溢屏住呼吸等待孔齐接下来的话。

“5点34分。”孔齐用略带沙哑的嗓音说。

杨溢立刻在脑子中回转那部已经看了无数遍的时间灰烬理论的论文中任何和534有关的细节。

紧接着孔齐说:“5点34分,那一班公交车离开站台的时间,5分钟之前我们因为一些小事而争吵了一番,她赌气一个人跳上了公交车,我也转身离开站台往相反的方向走去,口袋里装着没能拿出来的求婚戒指,有30秒的时间我在想还是等明天再跟她求婚吧。5分钟之后,5点34分,公交车和一辆汽油车相撞,爆炸。”

杨溢这才明白,孔齐说的是三十年前的那件事。

低沉的男歌手的声音在屋子里随着旋律的起伏如潮汐一样涨落,有时没过杨溢的鼻息让他产生窒息的幻觉。在歌中的那个人唱道:遇见了你,这是现实,还是梦境?

孔齐说:“我一闭眼就能想到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不对,就发生在5分钟之前,其实时间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起作用。”

杨溢不清楚该怎么回应孔齐的坦白,面对这个长者摊出来的软弱,他很想安慰孔齐,可又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只能擦擦手心的汗说:“从理论上来说时间这个概念确实是虚构出来的,发生过的事情更大可能性地以波段被定格在了空间中……”杨溢没说完就被孔齐打断了,他第一次用一个老师该有的严厉样子说:“不要像那些硬邦邦的书呆子一样思考问题,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理解物理学,比如,为了一个你爱的人,你能走多远?”

杨溢考虑了片刻,明知道其实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还是没法给出自己的答案。对于前女友,他一直以为自己是站在对方的位置上为她考虑最周全的方案,可在最后分手的时候还是被对方质疑是不是真的有爱存在。杨溢很少回答不出来问题,但这次确实被问住了。孔齐发现了他的左右为难,笑着摆摆手把杨溢的焦虑挥走,说:“有些事情的答案不是靠一两个方程式就能解答出来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答案,物理学确实站在所有学科的最顶端,但在更多时候它所具备的能量远不及一支歌。”

杨溢没有料想到的是暑假结束之后孔齐便失踪了,学校盛传的一种说法是政府正在秘密通缉孔齐,因为他真的造出了时光机。这本该是个喜讯,可是鉴于孔齐一直以来的不合作态度,政府便把他视为隐患,试想一个人可以通过时光机随意穿梭时空无疑是处在了仅次于上帝的位置。但是在物理界更多人认为政府夸打了其影响,首先时空穿梭不是用意念一发功就能做到的,它需要超乎想象的能量源,其次就算真的造出了时光机也无法做到随意穿梭,孔齐的确是第一个提出这个可行性的人,但是这离真正的实际操作还有很远的距离,其未知的危险和难度无法预知但绝对很大。

然而无论如何,孔齐失踪是个不能否认的事实。

很多陌生的调查员无数次来跟杨溢询问详细的情况,杨溢没有办法给出他们想要的答案。他们便不断地提醒黄炜再仔细想想孔齐之前有什么异常的举动,或者对杨溢有什么学术上的指示从而能推断出他的什么计划,毕竟高智商的人是不喜欢把话说的太明白的。

霎时孔齐的一句话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可是表面上黄炜还是很镇定地不停重复着:“真的没有了,我什么都不知道。”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杨溢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一遍遍地演算,三台量子计算机一起运作,终于得出了一个数字让黄炜恍然大悟般猛敲自己的脑袋。

等到夜深了,直觉告诉杨溢这个时候不应该睡觉,他穿戴整齐来到学校的物理研究所,用自己的身份卡进去了教学楼来到孔齐的办公室。

办公室还是那个样子,尽管之前被调查员查了无数遍但是出于对科学家的尊重他们搜查之后又物归原位,连那台古老的CD机都没改变位置,依然不知疲倦地一遍遍地播放相同的旋律。

杨溢没有在这里找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他不慌不忙地躺在沙发上,呼吸着旧科技时代的空气。缺少了净化器的过滤,屋子里弥漫着树木和泥土的潮湿味道。杨溢出生在量子技术大爆炸之前,但脑海里都是些短暂的童年记忆,而这个屋子却把这些记忆都保留了下来,那些原始而自然的味道。

时间仿佛真的没有在这里起到过作用。

杨溢每天在深夜来到这间办公室,天亮了再出去。终于在第五天晚上,他疲乏地躺在沙发上恹恹欲睡的时候,听到了房间里突然出现的脚步声。

孔齐挺拔地站在黄炜面前,眼神一如既往的矍铄又坚定,他微笑着说:“不愧是我的学生,知道在哪里能找到我。”

杨溢面对孔齐溢于言表的赞许没有过多的精力表示高兴,他急切地问:“这么说外面传说的是真的了?你真的造出时光机了?”

孔齐没有急着回答杨溢,他在阴暗的屋子里走到他最熟悉的椅子上,如释重负地靠上它。杨溢追到孔齐的办公桌前说:“我猜你会回来这里,音乐还在放,你不会彻底离开的。可是没想到你真的回来了,你知道你现在的处境吗?所有人都在找你。”

孔齐扭扭脖子说:“你猜到了大概,但是细节你猜错了,其实我根本就没有离开,这里有个地下室,这段时间我一直在那里。”杨溢不想知道什么地下室的事情,他敲敲桌子说:“你知道你现在出现在这里有多危险吗?”

孔齐不紧不慢地问:“这几天除了你,你还看到几个没有经过允许就能进入研究所的人?”杨溢愣住,孔齐说:“我到底还是个科学家,这点防御能力还是有的。”

杨溢被他现在的慢条斯理打败了,他坐在椅子上,沉默了半晌,说:“我用了你的意见把我的贝尔不等式延伸论的一个公式用九阶方程算了一遍。”

孔齐终于被吸引来了注意力,兴致高昂地问道:“算出来了?”黄炜说:“嗯,算了两个星期,一开始怎么都算不出来,后来我加了一个常量系数,终于算出来。”孔齐明知故问道:“加了什么?”

杨溢重重地说:“3乘以10的8次方,光速。”孔齐满意地笑笑说:“那你知道你得出的数字有什么意义吗?”杨溢颔首,用不确定的声音回答说:“把空间扭曲一定倍数所需要的能量,我想,应该是时光倒流30年所需要的能量吧。”

孔齐大笑说:“好!很好!”杨溢不解地问:“所以我用的那个公式算是时间灰烬理论的佐证?”

孔齐说:“这不重要,时间灰烬理论即将不存在,告诉你这些无意义。”杨溢说:“请原谅我的不自量力,但是我还是想阻止你。”

孔齐问:“阻止我做什么。”杨溢说:“阻止你回到过去。”孔齐轻蔑地哼了一声说:“你觉得你有那个能力吗?”杨溢说:“所以我说我是在不自量力,但是我还想再告诉你一遍,我知道你要回去做什么,可是你知道这个代价吗?把她救下了相当于改变历史,已经存在的事情和物质是不能被改变的,其后果不是你能承担的!而且那个扭曲空间的能量值你是早就知道的吧,你准备用什么做能量源,要把整所学校甚至整个城市夷为平地吗?”

“人。”面对杨溢的连连追问,孔齐镇定地吐出一个字。他坦然地说:“把人体量子化作为能量源,一个人所具有的不管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的能量完全地发挥出来能制造出一个黑域,这是我两年前得出的理论,不过也是在上个星期我才找到了一个适当而精确的量子化的数值。”杨溢说:“你准备用谁?”孔齐指指自己的胸口说:“我自己。我已经在我身体的各个部分植入了芯片和磁力场圈,没有什么会被毁灭,甚至连一把椅子都会完好无损。”

杨溢被震撼到了,他双手撑在桌子上激动地说:“把你自己量子化你会灰飞烟灭的!”孔齐幽幽地说:“所以我也在我的身体上安装了法拉第笼保证我自身的完整性,刚刚才完工,嗯……法拉第笼真是个很有用的东西。”

杨溢的手心已经全是汗水,他又紧紧地逼问说:“可是量子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就算你保证了完整的身体穿越到三十年前把她救下来接下来你还怎么办!你该怎么生存?”

孔齐淡淡地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回到过去然后生存下去的问题,我只想要回那5分钟的时间,让我追上她,说出一句话,就够了。”

杨溢的眼神顿时放空了,一个呼之欲出的答案落到了他的脑子中,他此刻的战栗在孔齐安稳的呼吸声中是那么的脆弱和渺小。

时间灰烬理论在孔齐的概念中,其实是指在她离开他的那一刻之后,世间万物都成了一片灰烬。而这个人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研究该怎样扭曲时空,仅仅是为了回到那一刻说一句我爱你,然后和她一起死掉。

在即将破晓的暗黑黎明里杨溢找到了孔齐闪烁的瞳孔,仿佛是在被孔齐的眼神又一次质问:为了一个你爱的人,你能走多远。

孔齐站起身走到窗户前,说:“一直以来我都把自己和历史的联系控制在指数效应以下,不管民众怎么看我都只是精神层次上的影响。相信我,历史不会因为没有我而有所改变,2025年的金融海啸依然会席卷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还是会在2035年左右爆发,南北韩战争不会就此停止。就算是时间灰烬理论也不会因为我而永远无法出现,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他弯下腰关上CD机,骤然停止的音律让房间变得拥挤而干燥,杨溢无力地瘫坐在椅子上知道这时候孔齐已经下定决心要真正离开了。

孔齐路过杨溢的时候按上他的肩说:“身为你的导师,给你上最后一堂课吧,对于女人来说,做什么事情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做,只要和真心爱你的人一起,困苦甚至死亡都不足以让她们畏惧,别用男人的懦弱伤害她们,别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时间不是借口,花三十年活在遗憾的痛苦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痛苦会让你分不清身处的是现实还是梦境。”

孔齐说:“我一直都把现在当成一场漫长的梦,等梦醒了,我就又能看到她了。”

这是谣言,骨髓移植都如此艰难,人体怎么会容留这些呢?多读读书吧!

如果相爱只是为了有一个“基因纯洁”的孩子,那实在是一种悲哀。

再者兄弟啊,凭良心讲,女性在这种关系上的不利地位,不是性别歧视的理由,也不是使非处女成为比非处男不堪的存在的理由。她们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她们在经历在成长,每一刻都是一个全新的生命体。你爱的是由无数经历成长起来的人,不是基因!

请尊重,请珍惜。真情最难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76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