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浙江省温岭市温峤镇陈家宅村婚嫁习俗是怎么样的?

请问浙江省温岭市温峤镇陈家宅村婚嫁习俗是怎么样的?,第1张

婚礼习俗,即过去从说媒到成婚直至“望三日”的一系列礼仪与程序等等。

过去,男女间的婚姻都是由媒人说合。媒人将女方生辰八字递给男方,男方接受后,将女方的生辰八字放在灶山龛里放上七天,如果在七天内没有磕碰(如打碗、争吵、损伤等,大灾祸更不用说)发生,就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叫算命先生排一排(俗称评八字)。如果相合,就由双方父母带子女相亲(俗称踏亲)。那时相亲不面谈,相亲后又互相找人问讯,了解对方的家庭概况及人品。双方认同后,由男方择日子送小定(即定亲俗称定头),少量的钱和一些毛线、衣料等物。送小定一般不办酒席,双方准备一些比平常略好点的点心,大部分是以煮两碗面给二位媒人吃。至此,双方的婚姻初步落实。

然后是择定吉日,男方起贴送日子(俗称送大定)。就是男方将算命先生所择的结婚日期写在红纸上,通知对方,同时送给女方一笔可观的“日子银”和“衣裳钱”。此前,男方要向媒人了解精楚女方嫁妆准备的情况,根据嫁妆的多少与否确定“日子银”的多少。即嫁妆丰厚,日子银多送,否则就少送。当然,这也不是完全对等,与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与大方程度等有关。至于日子单,即两封贴子,封面写有“全福”二字,帖内写一“正”字。再直行写上“敢献恳逑,窈窕淑女,伏维允诺,才郎俊秀。”或“谨呈雁币,佳偶天成,伏乞金诺,天作之合”等字样。再准备两封空贴子,两支毛笔和两块墨,给对方写回贴用。一切准备就绪,两位媒人吃罢早餐,将日子单、日子银、衣服布料、金银首饰,以及红鸡蛋、桔子、五色果、万年青、柏树枝等送往女方家。当日中餐,女方家办送日子酒,邀请内亲外眷来。宴毕,女方回贴,表示应允,在男方送过来的另外两封空贴子上写上“夙缘既定,鸾凤和鸣,恭承雁毕,百世其昌。”或“恭承雁币,夙缔良缘,宁候星期,南国佳人”等字样,以示接受并允诺(写贴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求统一)准备完毕,女方将回贴并陪礼一起托付媒人带回男方,男方晚餐邀请四亲六眷办送日子酒。至此,这桩婚姻大事算是基本确立,从此双方家长就可以亲爱的名义互相称呼。接下来,男女双方都为操办婚事作准备。

女方家购置子货(即嫁妆),亲戚朋友都要送礼物(俗称送嫁),过去一般送生鸡蛋、衣料或被服等。男方家则准备婚房与婚床,给亲戚朋友发贴请吃酒。日子的前三日,男方要宰猪送到女方家(俗称送轿前肉),一来为女方办酒宴所用,二来为女方给亲戚朋友作“送嫁肉”之用。同时送去的还有两条大鲤鱼、红鸡蛋、桔子等这叫送“梳头叶”。

吉日的前一天晚餐,男方办酒宴,俗称“暖房”。传统说法,做舅公的席位要坐上横头,舅公未到,众宾不每时每刻席,待舅公做好,才能开宴。暖房夜,男方的要好朋友(俗称洞房客或相好客)要进行洞房间的布置(俗称护洞房)。而在女方家,女方也在姐妹的陪同下,给自己的长辈们一一跪拜。

吉日的当天,在男方家称作“正场”,早饭后,发轿迎娶,接新娘的队伍出发,媒人领路,吹鼓手、扛嫁子(嫁妆)的相好客跟后,人数根据嫁妆的多少而定。另外,因为过去扛嫁子的在路上是不能歇的,尤其是扛箱的和挑被的,所以必须得挑选年轻力壮的人。当然,队伍中更少不了一对年少的“陪姑”。待嫁妆扛回来后,新娘迎进门,拜堂结束后,晚宴是最丰盛的一场宴席。

而在女方家,则有另一番景象,将要出嫁的新人首先要做的是“开额”,照着算命先生在择日子中写着的“开额”时辰和方向,(如东南方、正南方、西南方等),在上间前放一张桌子,根据所定的方向摆正,桌子放镜子一枚,还有花粉,敏子(一种像牙刷似的擦头油用的刷子),花、红鸡蛋、桔子、五色线等。新人端坐在椅子上,在镜子面前,由一位年纪较大在的又内行的妇人,在新人脸额上涂上粉,用一根细线打个结,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从两头把线张开,贴在脸额绞面毛和额毛,再用碗锋(打碎的碗片)把额毛和眉毛刮齐。或者只是拿粉、刷子在等在额头上做一下样子,这就是“开额”。有的是早晨在女方开额称为“正娶”,男方要送一桌“开额饭”,在送轿前肉这一天就带过去。有的是下午到男方开额,称为“小娶”,“开额饭”就免了。迎亲队伍到达后,扛嫁妆的开始一件件绑缚嫁妆,整好嫁妆后,如果是近路的,要看主人家有没有请他们吃酒的意思,若没有酒的,扛起嫁妆即可起身。若是有酒的则吃过酒饭后,略早于新娘起身。

宴席即将结束新人上轿出门之前,媒人挑起一担鸡蛋等物先走,到了男方家,一直挑进新人房间,前一头要放在床上,后一头要放在人们准备好的高脚桶上(又称生儿桶)。在男方,看到媒人来了,知道化轿快要到了。

出门时间到,新人起身出房门,新人及其至亲者如母亲、姐妹们就得响响亮亮的哭一番,这正如俗话说的“割牛当叫不叫,嫁囡当笑不笑”。此时,叔伯房份中的哥哥们相扶新人脚不踮地的扶上轿去,这所谓“头未梳、脚未绕(缠),毛力大拔上轿”。意思是说姑娘不愿意出门,时辰一到就被硬拉出门。一路上,炮仗引路,鼓手吹打,花轿扛抬,扛嫁子跟随,热闹异常。

花轿进门,新人在两位陪姑相扶下走进新房(洞房),婆婆和姑姑或其他亲近的女眷,急急忙忙将准备好的茶送进房间,新人做个样子,表示谢接。

接下来就是拜堂,拜堂是整个婚礼中的重头戏。吹鼓手们一进门就坐在二间窗前,一遍又一遍地吹奏乐曲。司仪即傧相高高的站凳子上念傧相:“天开黄道福寿长,香烟渺渺喜洋洋,东西击得龙凤鼓,窗前鸣锣掌号响。”一曲开场白后,接着是请新人、请新郎,新人新郎请出以后,接着是拜天地、拜龙王、拜家堂、拜祖宗等。然后交杯酒,新人新郎敬位,拜双亲。礼拜完毕,接着是拜内亲外眷的长辈。这些长辈都要准备结拜钱,念傧相的逐一唱过去,另一人专门拿着每人的结拜钱注意高喊某某是多少钱。此时的观众们都先静听,后议论。其后是夫妻对拜。拜堂毕,吹打奏乐、放鞭炮,新人入洞房。

自新人下轿进洞房起,直到晚上送洞房前,新郎不得进入洞房间。一般情况下,新人这一天除早上吃过一点,一天没有吃饭。此时,厨官烧好一碗面,名日“长寿面”,叫女眷送入洞房,关好房门叫新人吃,新人或多或少吃些,剩下的别人不能吃,一定要叫新郎倌吃,此时又叫“和同面”。

拜堂结束后,众亲朋好友入席喝酒用餐,主人要一桌桌轮着敬酒,以示对客人们的到来欢迎与感谢,酒宴结束后,众人稍事休息,新郎倌则在洞房客陪护下,逐个找长辈跪拜,有些做长辈的故意躲藏起来,新郎倌也必须想方设法找到。这些礼节完成以后,晚上八九点钟光景,开始送洞房。送洞房有很多讲究,一般是在参加酒宴的亲朋中选定六位青年送新郎进入洞房,连同新郎新人共八人,名谓“八仙”。特殊情况下人数可增加八至十几位,视新郎的好友结交多少而定,但必须是成双数。

送洞房前,洞房客要准备两盏灯(以前用红灯笼,后来用美孚灯),一只托盘,盘上放一对蜡台,一对大红烛,一对酒壶,一对金花等。送洞房开始,洞房客中的“班长”闹洞房大都念唱,先唱“大八仙、小八仙”上楼梯,“开门、开锁”等洞房经进洞房。进入洞房“讨凳头、讨茶、讨碗头”等等。接着又是“新人摆十三花、分鸡子、分碟头”等等,套路五花八门。在这一连串的程式中,始终都是新人在洞房经内容的要求下做,洞房内又与洞房外的份头邻舍等闹洞房者对着念唱。如“开门、开锁、讨凳头、讨茶、讨碗头”等过程,有时可能要翻来覆去数遍后才能通过,洞房内外欢声笑语连成一片,一般情况下,闹洞房从晚上八、九点钟开始,到凌晨二、三点才能结束,有的可能更长。这段时间里,洞房客若要出来解手什么的,必须是成双成对提着灯笼出来,也不能说小便大便之类的话,要说出去“望潮水”。

送洞房结束,洞房客离开。洞房间关门落闩,只留下新郎新人。新人从箱里拿出两对红鸡蛋,递给新郎,一对是剥了壳的,二人在红烛相映下,相对着吃掉,这叫“和同子”。还有带壳的一对放在被窝里,说是“孵子”。

吉日的第二天早上,新人拜祖宗。新人起床梳洗后,来到上间,此时厨下相和已摆好一桌已烧熟的碗头,当家人点好香烛,再叫新人分筷、分酒盅、倒酒,最后面向里边拜上几拜,算是拜祖宗。接下来又是摆设酒宴,俗称“落厨房”,众人客又是一顿饱餐,直至中午时分酒宴结束,客人们方可启程返家,主人家对客人送些红鸡蛋、馒头等以作回礼。用数斤猪肉和礼金送给媒人,俗称谢媒。

婚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妇一同前往女方娘家拜望,俗称望三日。望三日,夫妇二人不能过夜,要在当日返回。至此,整个婚礼算是全部完成。

当然也有很好玩的事,比方送鸡蛋,都是62个,82个这类数的送,数字吉利,好事成双,余个2估计是年年有余的意思吧。收礼金也是,都是吉利数字放着的,有时送的人客气,礼金送得多,你不能都收,还要还多少。都是约定俗成的。 还有送猪肉,猪肺要割一块下来,费(肺)心的意思。还有打鞭炮的,分糖分鸡蛋的。新娘进门的时候规矩,别人也结婚冲突咋办,还有做舅舅的担篮子等等

1、聘礼

媒人在“相看”过男女双方品貌后,婚俗礼仪要行“文定”礼,交换男女双方各自的生辰八字,男方把聘礼交给女方当面点清。聘礼多是各地土特产,桑麻织物,绩罗绸缎,茶叶等。女方的嫁妆则越多越好,并借机来炫耀自家的财富。婚礼及其后的拜见礼等与北方大同小异。

2、订婚

订婚这天又叫“缔姻”,也叫“传红”,两家必须张灯结彩,挂上大红灯笼,供奉和合二仙,燃起红蜡烛,邀请好友吃订婚酒。

3、亲迎

迎亲之日,“望娘盘”担先行。望娘盘必有一只鹅,鹅缘出古时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终身专一,象征婚姻坚贞和谐。后世以鹅代雁。

4、说媒

男女的恋爱关系已经定下来之后,男方就要准备一个媒人去女方家说媒了。经过女方父母同意之后,这门亲事就算定下来了。

5、三朝回郎

新人结婚的第三天,新郎就要带新娘回她的父母家,一起拜访女方的亲戚朋友,新娘可以在自己家住上几天,也可以当天晚上就回新郎家。

去杭州建德旅游,不管是旅行社还是当地人,他们都会推荐游客去看看新安江上的“九姓渔民水上婚礼”表演。“九姓渔民婚礼”的九姓渔民指的是九个姓氏的渔民:李、何、钱、孙、袁、许、叶、林、陈。据说他们都是明初时陈友谅以及他部将的后人。

元末明初,陈友谅与一个叫朱元璋的哥们逐鹿中原,最后鹿被朱元璋收入囊中。成王败寇,陈友谅和他铁粉的家族就被朱元璋贬到新安江、富春江一带的三江口。朱元璋为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上个保险,规定这九姓之人世代不得上岸、不能与岸上人通婚、不能读书习字、不准穿长衫。从此,这九姓后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家,载客、打渔为生,与岸上人很少来往,九姓之间相互通婚、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习俗。水上婚礼就是其中之一,整个婚礼仪式在两条狭小的船上完成。

表演开始。在喧天锣鼓,声声唢呐中,水上的两艘挂着喜字,披满红绸的乌篷船慢慢靠近。两艘船都以灯笼上写着自己方的姓氏表明自己是九姓中的哪两姓。船头站着一群穿着新衣,喜气洋洋的亲朋好友。船停稳后,在司仪的祝福声中,两位伴娘从船舱里扶出新娘,新娘头上顶着红盖头。同时,女方的亲朋好友把新娘的嫁妆一件一件抬出来,放在船舷上。那么小的船也放不下太多东西,嫁妆都是些实用的生活用品。

女方的船上端出一个红色的大木盆放在船舷中间,新娘被扶进木盆,坐进木盆中的小板凳上。男方船上一个富态的利市人粉墨登场,手里拿着一杆枰做道具,她是来给新娘称嫁妆的。她把新娘的每一件嫁妆都意思地称一下,边称边唱“称一斤来进千金,称两斤来进万金,……”等她称完嫁妆,把所有吉利的话都唱过一遍,就退回去了。v她手上这杆枰最后会交到新郎的手上,挑起新娘的红盖头。

又换一个女方的利市人上场,这个利市人的道具是一碗饭,这是给新娘喂离娘饭的,边喂边唱离娘歌,还要跟新娘说一些规矩,大概就是孝敬公婆、夫妻和睦之类的。喂完饭,她也退场了。接着就轮到四名男子上场,他们把红色的大木盆抬起来,抬到肩膀上,绕着女方船的桅杆转三圈。表示新娘对娘家恋恋不舍,不会忘记父母养育之恩。然后就把木盆交给旁边男方船上的四名男子,男方船上四名男子先抬着新娘再绕着男方船上的桅杆转三圈,表示新娘在此落地生根。

随后,新郎、新娘在船头站好。在司仪的指挥下,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最后在锣鼓声,唢呐声中两条船上的人都向岸上的游客抛撒红枣、花生、桂圆、柏籽和糖果。游客也纷纷地送上“白头偕老、早生贵子”这类的祝福。表演就此结束,最重要的一点忘记说了,看这个表演是免费的。听说有好几对在此表演新郎新娘的年轻人,最后都在这里举办了一场真正属于他们的婚礼。

“九姓渔民婚礼”是这九个姓氏渔民被贬后,不能上岸之后产生的婚礼习俗。旧社会这些渔民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能以船为家,以渔为生。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渔民就全部上岸了。现在这一民俗被评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了新安江上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不但有婚礼表演,还能亲身体验。很多游客都争先恐后地来体验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婚礼仪式。本地每年还会举办水上婚礼仪式的集体婚礼。

  说亲

  旧时婚姻多凭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请媒人先往女方提亲,称“报吉”。女方同意后,交出写有女儿生辰八字的红帖,即“庚帖”,称“出帖”,俗称“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后,压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三天,称“压庚”,然后请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称“合婚”。如五行相冲相克,则退回女方“庚帖”,并附送一些礼物示歉。新社会实行婚姻自主,但农村不少地区仍流行说亲。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数为自由恋爱,也有经人介绍而相识,征得家庭同意确定婚姻关系的,称之为“找对象”。

  订婚

  嘉兴订婚旧称“安心”。合婚后,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礼”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礼”,用一块金筀,上镌吉祥花纹,还有一个金锭、一对金如意,取“决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礼称“受茶”,并向男方答礼,然后请至亲吃安心酒,公布婚约。贫家送礼视经济情况而不同。民国时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订婚亦举行仪式,也有男女双方交换照片的。旧时男女双方“文定”即订婚后,逢节日男方应送礼到女方家,如粽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等,用竹篮或木篮装盛,故称“送礼篮”。此俗建国后城乡仍流行,但城市为简,一般在中秋和春节男方向女方馈送一些礼品。

  准日

  即男女双方确定婚期。据《嘉兴府志》记载:“……将婚请期曰准日”。又据《古禾杂识》记载:“……请期曰准日,则男宅投之以茶,女宅报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谓之两头高”。民国时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须购办首饰(金戒、手镯等2至4件)、果盒(盒内分两框,一置桂圆,一置茶叶)及聘礼数十元至数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亦备糕盒及和合(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为绸或纸制成),座下红绸包庚帖,回赠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须“话亲”,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议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应。农村礼仪较简,男方选定结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称“对盘”,又称“行大盘”。托媒人送礼,有绸缎、布料、首饰及礼金,礼金为数亦甚可观。也有女方讨价还价,至使男方送追礼的。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时有为追索聘礼,男方因贫穷,无法满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纠纷,不少男方为行聘负债累累。

  迎娶

  据《古禾杂识》记载:“禾俗重亲迎豪家富室必盛驺从,鸣锣喝道,居然官长也。新郎虽白衣亦蟒服数珠,甚至僭逾有戴红顶者。戚友少长,衣服甚都,导于舆前,谓之陪娶。新娘乘彩舆,灯光映射,婢媪随其后,手爇安息香,氤氲之气达数百步”。这是清代嘉兴城豪富之家结婚迎新的排场。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结婚,新娘仍乘花轿或彩船,新郎着长袍马褂,也有穿西装的。新娘戴凤冠霞帔已少见,一般着粉红绣花旗袍,有些用兜纱,为粉红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轿后举行文明结婚仪式。有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司仪、傧相等,只行鞠躬礼,不跪拜。当日宴请宾客,摆宴席多少桌,视经济状况而定,多请厨师到家中操办。建国后,70年代前,城市迎亲仪式从简,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迎娶。婚礼在男方家中举行,中午新郎由亲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间则在男家宴请亲友宾客,酒席不过数桌。干部结婚仪式更简,一般只向亲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结婚。70年代后期婚礼渐趋奢华,迎娶用三轮车(人戏称“大篷车”)数辆满载新娘嫁妆,结队而行,引人瞩目。80年代中期后,大操大办之风兴起,迎娶都用小轿车,有的滥用公车,少者一二辆,多者七八辆,车前玻璃窗上贴大红双喜字,新郎新娘由傧相陪同,迎娶时鸣鞭炮,虽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车沿街游驶。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纱,新郎则穿黑色西服。晚间男女双方家长及亲友同至酒家饭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傧相陪伴,立酒家饭店大门前迎候宾客,新郎向宾客一一敬烟,新娘手持钱包,对小辈分送礼金,一般数十元。酒席价每桌数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两家合办,费用由男方负担。酒席毕,剩菜如鸡鸭鱼蹄膀等大菜,由双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时兴拍摄婚礼录像。

  农村婚礼民国时期大多沿袭旧俗,迎亲前女方索礼,如“谢娘篮”、“请坐礼”、“抢舅礼”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钱”的。俗称“发轿还要银百元,媒人随轿送五盘”。男方娶亲要挑选已婚青壮年人抬轿或摇船,如花轿迎娶,轿前要由父母双全的两童男提灯。迎娶或派人或新郎亲迎,必须见门作揖,女方才将一道道门打开。女方上轿前,先隔门槛由女方亲戚传递嫁妆,男方候接,嫁妆一般少于男方礼金。然海盐澉浦一带,历来讲究嫁妆的丰盛,称女儿为“赔钱货”。嫁妆中马桶必备,俗称“子孙桶”,红漆,内放一包花生,两个染红的半熟鸡蛋。当新娘上轿时,轿前铺芦席(或米袋),新娘踏着上轿,意为不带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轿的。新娘上轿必须哭,称“哭发哭发”。一般新娘是小声哭泣,母亲是大声哭泣。新娘上轿后,先由母亲喂饭,然后由兄弟扶轿杆,起轿旋三转,才于鼓乐声中抬往男家。乘船迎娶时,有的地方船上置两根带泥的青竹。新娘上船后,急速行驶,竹篙撑岸,以不沾水为吉。船出港后,本村青年往往先在船必经的桥上讨喜钱,称“拦水港”,不满足要求则阻挠不放行。至男家门前时,依次铺五只麻袋,喜娘扶新娘踏麻袋进门,传递麻袋铺路,称“传代”。用五只袋,兆“五子登科”。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先、父母及互拜之后,“吃寿面”,父母朝南坐(如有一亡故,也要虚设盅筷),新郎新娘跪着敬酒。礼毕,新郎持红绸带牵着新娘,由两青壮年持一对花烛导入洞房。洞房坐床男东女西,传说新娘坐床面积多,兆婚后怕老婆;新郎坐得多,则兆婚后妻子怕丈夫,故互不谦让,紧靠而坐。坐床后,新郎用秤杆(寓称心如意)或甘蔗(寓节节高,老来甜)挑起新娘盖头的红纱巾。喜娘将枣子、花生、糖果等向新房床帐内四处抛撒,称“撒帐”,也有的撒到新房四角和客人面前。海盐一带有《撒帐歌》:“撒帐东来撒过东,夫妻双方多和睦,撒帐南来撒过南,人丁兴旺子孙多……”。平湖农村,旧时有吃“小夜饭”的习俗,即婚礼结束,长辈从新娘的箱子里取出两碗合在一起的冷饭,上放几根咸菜,让新郎新娘并肩坐,各自把咸菜冷饭吃完。

  建国后,农村婚礼习俗有所变化,迎娶不用花轿,代之以船。订婚时彩礼很重,迎娶前,新郎仍须备名目繁多的礼金。近十多年来,有以自行车迎娶的,婚后和城市一样,外出旅游度蜜月。自80年代以来,农村之喜酒与城市相似,新娘参与酒席,向宾客敬烟敬酒。喜宴一般也以冷盘、热炒为主,配以全鸡全鸭点心等。以瓶装酒取代家酿米酒,每桌酒席所费约二百元左右。

  城市农村新郎新娘举行婚礼之日,男女方家长和近亲长辈须向新郎新娘致送“红纸包”,俗称“见面钿”。

  结婚后第二天,新娘的兄弟前往探望,男家设宴招待,称“望潮”。嘉善一带俗称“通灶囱”,嘉兴俗称“吊烟囱”。民间相传,昔时有新娘受婆家姑娘、妯娌捉弄,将烟囱堵死,新娘烧饭时烟雾弥漫,受到公婆指责。其兄弟来探望,发现蹊跷,用长竹竿通烟囱,烟道畅通,烟雾消失,饭菜烧好。此传说含有娘家兄弟为保护新娘在夫家地位之意,此俗建国后仍流行。

  回门

  清代称“对月”、“望对月”。即结婚一个月以后,夫随妻回娘家探望,新郎带去一桌酒菜,俗称“桌面礼”,岳父母也送见面礼。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回门不限于满一月,多数三天就回门。

现在的人要说习俗那还真说不明白的哦,三门各镇有自己的习俗 真可谓是三步一习俗哦,三门人自己也搞不临清,嫁女儿看男方给的聘金多少合着自己的能力办嫁妆。你只要没多拿聘金人家是没什么话说的哦,

至于结婚当天要准备的那可就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明白的哦 要准备的必不可少的好像有:

1:被子的床数至少要五床,

2:准备红包,多准备几个,每包不一样,到时候见机行事,

我记得来接亲的那天子孙桶里面好像要放红包的哦,婚后第一天小姑子端洗脸水要给红包的哦,

3:给婆婆公公各买一双鞋,体现孝心

4;婚后一大早要给长辈敬茶要准备什么礼物也要问清楚的哦,亲戚长辈喝你的茶要给你红包的哦。每家都不一样,看条件

5:送洞房时候用的蜡台,男方要说自己准备,你就可以不用买了

6 一小红袋子孙米,放到米桶里 米桶里还要放 棉花种子 稻谷 小麦 黄豆 好像是五种

7,各种生活必须用品,免得一嫁过去,就用婆家旧用具

8:图吉利的什么小物件结婚当晚要用的得准备

9:在农村要给厨师准备围裙 给婆婆也准备一条,

10:做人家媳妇了,还要准备男方的老长辈百年哭孝用的头纱 白衣,用红丝线扎好,压箱底。

11:准备一对大红口袋,过三日回门的时候会用的到哦

12 结婚那天新娘身藏铜镜,手拿盐米,路上看到桥洞或看到不该看的撒点盐米避险哦

结婚那天不戴婚戒戴顶针

。。。。。。。。。。。。。

要准备的都可以准备着,这些也花不了几个钱的

结婚的那些零零碎碎的小东西还真不少的哦 要是男方不注重 那准备就是浪费了 还是问男方比较合适

订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u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订婚。正式订婚得“过红书”,又叫“过书子”。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准备聘礼。聘礼多少、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没有确切规定。“过红书”由男方家选择吉日,先下十封全书给女方家长,再下柬请媒人。是日男家悬灯挂彩,焚香点烛,由执事先生书写“求允书”,媒人带着“敬请金诺”的红帖和聘礼送往女家。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绿帖。“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哈亲酒”,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备嫁娶的各项准备工作。

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婚期当天早上发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宾相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双亲,最后新郎新娘对拜。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递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再用称杆桃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闹房时还唱闹房歌。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解放后,《婚姻法》颁布,实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结婚。旧时习俗大为减少,办理婚事一般比较节约。 1980年后,结婚大操大办,浪费严重,虽经宣传教育,但收效甚微。在婚姻上大做钱财文章,什么见面礼、允媒礼、追允礼、结婚礼、上、下轿礼;还有每逢过年过节的四色礼等。加上盖新房、制家具、请宾客、摆阔气,媳妇进门,少则数千元,多则超万元。特别是农村为娶儿媳妇,使经济负担过重,给生活带来困难。

旧时境内还有一些特殊婚姻形式。指腹婚:由于双方家长情深谊长,双方内眷同年怀孕,分娩前即许下诺言,若两家都生男孩或女孩,则结为“干亲”,孩子们以“干兄弟”“干姐妹”相称;若一家生女一家生男则结为姻亲,也叫“娃娃亲”。童养媳:俗称“童儿媳妇”,多因家境贫寒女方养活不了,说与家境较好的人家;或幼小时就收养下来的少女,成年后为儿媳。完婚仪式简单,选个好日子,一大早放炮磕头结婚,俗有“半夜放炮小磕头”之说,一般不招待客人。童养媳身受旧礼教折磨欺凌,地位低下,县内城乡譬喻有人受气说:“像个受气童儿媳妇。”招亲:有女无儿之家,为了传宗接代,养老送终,便招女婿上门,与女婚配,俗称“倒站门女婿”。解放后政府为破除封建婚姻礼教,提倡男嫁女家。

换亲:是婚姻中的一种陋习。双方男子因家境贫困或残疾难以娶妻,相互交换其姐妹为妻,实际上是一种对等交换的议婚形式,俗称:“两换亲”或“亲换亲”。纳妾:旧时贫困人家为生活所迫,将儿女卖给富家为婢,成人后为富家看中被纳为妾。也有富家原配无子,娶婢为妻,名曰“二房”,解放后被取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770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