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的礼节是什么?

古代结婚的礼节是什么?,第1张

古代汉族婚俗

三成事:

应亲与求亲: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便由父母张罗求个好亲。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后,介绍家里情况,自己要求的目标,给媒人媒礼,展示自己聘财等物。媒人便去到相应的家去说 介绍男方家怎样。若女方父母同意后,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亲(古代男子女子并不能亲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劳)由双方父母谈话介绍两家情况 男女双方条件等 若双方同意 便会互赠订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会给男方送上一盏茶 男方认为可以的话喝茶后即在桌上放上“茶钱”(多少不限,但须双数)喝过茶。 就算答应婚事了

订亲:

问名;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双方便会互赠庚帖,上写着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龄 等,作订亲的凭据。

纳吉:定亲后,男方选定黄道吉日来过大礼,过几天后正式行礼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礼,聘钗,婚书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妇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妇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女方要准备嫁妆在婚礼那天带过去。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嫁妆包括 铜镜 各种饰物 金钱财宝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则在上较前由母亲为其梳洗打扮好 盖上红盖头

成礼:

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别。大花轿。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为佳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 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拜堂: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

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 然后 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了这家人,婚礼正式结束。

婚后 新郎还要准备谢媒人的钱 叫做谢媒礼 也可以闹媒人等 表示感谢

古代婚礼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结婚礼服要喜庆 庄重多为大红色礼服 男子打扮的庄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条红绸巾或戴大红花 新娘着红色吉服 上绣吉祥凤鸾的图案 将头发盘起来 也就是俗称的‘上头’ 化上妆 头戴凤冠

源远流长、纵横千年的华夏古国,婚礼仪俗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底蕴。

一、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

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

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

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 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 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三、中国的婚纱历史

我国婚纱礼服行业起步比较晚,国人真正开始接触白色婚纱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一直秉承红色凤冠霞帔的传统将近3 000年之久。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婚纱变成了婚礼服饰的代名词。

但凡是读童话书长大的女孩,谁不曾幻想自己就是童话故事里的公主,穿着华美的礼服与王子翩翩起舞,然后以一个完美的婚礼作为整个童话的美丽结尾。而婚纱实现了女孩们儿时那最美丽的公主梦。

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婚纱的消费观念,社会的意识滞后,以至于当时青年人对婚纱的强烈渴望以及追逐新时尚的美好愿望不能被完全满足。最早期的中国婚纱礼服样式死板,且可选择性狭窄,人们只能遥望电视里的明星、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阶层。

到后来,通过婚纱礼服企业以及设计师等诸方的共同努力,婚纱的款式风格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消费者在对婚纱的选购上存在着盲目性,选择的往往都不是适合自己的款式。

 其中敬酒祝酒的顺序和礼节是新人们在婚礼筹备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学会的,那么结婚敬酒的礼仪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结婚敬酒的礼仪

 婚礼礼仪一、敬酒的礼节

 敬酒是婚宴上的重头戏,是新人和宾客互动的时机。在敬酒时,新人应事先了解嘉宾背景,并注意敬酒的顺序,首先是主桌,先敬女方父母和男方父母,再敬其他长辈,然后是次桌。不仅每桌都要敬到,而且桌上的宾客也要一一敬到,不可失礼。通常在婚宴酒店,敬酒的时机是在主桌吃完冷盘和头道菜后,新人开始逐桌敬酒。这时许多新娘会换上旗袍或中式裙褂。

 敬酒一般从两家的长辈开始,然后是亲戚和父母的同事、朋友,最后是与新人同辈的朋友、同学、同事。这样可以避免各类与新郎、新娘有关系的人有意见,也避免遗漏。要把每桌的每个人尽量敬到,以免没能留下难忘的影像。

 敬酒时新人要亲手为客人将酒杯倒满,双手为客人端起,但不要强求客人一饮而尽,等客人放下酒杯后,新郎、新娘要说声“谢谢”,并再次为客人将酒杯添满,方可再向下一位客人敬酒。在敬酒的过程中,伴郎、伴娘要捧酒瓶或饮料随行,随时斟倒。若遇到需要代酒的时候,伴郎、伴娘也是义不容辞的。

 婚礼礼仪二、敬酒的顺序

 婚宴上敬酒的顺序可以参照下列过程进行:首先是伴郎向新娘敬酒,然后新郎向新娘敬酒,新娘向新郎敬酒;新娘的父亲向两位新人敬酒,新娘向新郎的父母敬酒,新郎向新娘的父母敬酒;大伴娘或小伴娘向两位新人敬酒,新郎的父亲向新娘敬酒,新娘的母亲向两位新人敬酒,新娘或新郎的其他亲戚或好友继续敬酒。

 排定这样一份敬酒次序表,就可以化混乱为秩序,使敬酒过程流畅进行,让那些很想向新人敬酒但是又害羞胆怯的人也可以有机会敬酒。这张次序表应该握在伴郎的手中,敬酒的过程就在他的掌控安排下进行。

 婚礼礼仪三、敬酒的技巧

 如果没有准备假酒,喝真酒时在主桌、长辈桌尽量少喝,因为长辈基本不会灌孩子喝,留下肚量到年轻人的桌喝,因为年轻人是不会放过新人的。如新郎感到再喝真要醉了,别管脸面,一定别喝了,因为婚宴新郎喝醉酒是很不好的,而且婚宴结束后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新郎去做。

 婚宴开始新郎、新娘要针对婚宴酒店的桌数安排及时敬酒,如果桌数多,每桌敬酒、点烟、剥糖时间要相应缩短。可先紧后松,如全敬完,有些桌可再次敬酒、再次沟通;一定不要先松后紧,前几桌敬很长时间,后面桌的来宾可能吃的差不多了,着急想走了。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演变而来。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在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

一.婚前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然后经媒人介绍。认为门当户对,就可以互换"庚贴",请算命者“相看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克。待周全后始议亲。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聘礼。定亲后,男方将定好的聘礼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作为定亲成了的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女方送"回贴"即可,俗称"文定"。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准备成亲。迎亲前一天,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跟新郎同睡,睡在床的里边,称做"伴郎"。

二.正婚礼

女方家的喜娘要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家“开面”,然后梳妆等花轿上门。花轿临门,女方要放炮仗迎轿,然后虚掩大门,红包后再开门新娘上轿前,男方喜娘要三次催妆,女方佯作不愿出嫁,然后由母亲给女儿喂上轿饭,便可以出发了。等到花轿进男方门,男方要奏乐放炮仗迎轿。新娘和新郎就可以拜堂了。拜堂仪式毕,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入洞房后,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

三.婚后

成亲第二天,男方准备轿子请娘舅。午宴,娘舅坐首席,称"会亲酒"。宴后,就可以用轿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称"回门"。女方家宴请女婿,宴毕返回。至此整个婚礼大体结束,因地方不同,各地会有各地的独特的礼仪习惯。

中式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家国理念。

古代婚礼的流程

  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 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戒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酒筵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华夏传统婚礼:不仅仅是我们的民族记忆,更应该是我们民族之根。服章之美,怎能没有礼仪之大的依托?礼的卑己尊人、礼的长幼有序,礼的严密规范,是我心目中理想华夏社会的要素,而庄重、典雅和质朴的周礼将这些礼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至。

  “周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没有悲伤。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说一下服制:

  1 颜色: 中国人 尤其是婚礼当然离不开红色 因此 无疑 男女婚服 皆应是大红色 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 至于男式的好象唐宋至明也都是红色 但秦汉 有人说是黑色 其实 不必看古代 要是现代婚服的话女着红男着黑也非常搭配 而且显得肃穆正统 不过 按近代中国人的理念 还是男女都采用红色好这样显得喜庆

  2 样式: 梁冠礼服基本为直裾 上面附加一些礼服的配件 比如玉佩 彩绦 络穗 蔽膝 绶佩等 这些都是作为礼服不可少的 身再披红花结带即可;女式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 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是完整的对称感 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 合美的意思 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 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 和乐

给长辈敬酒的手势

给长辈敬酒的手势,喝酒是很多人做的事情,喝酒是逢年过节,朋友聚会等必备的。这个时候肯定是需要和长辈敬酒的,敬酒的时候手势是很重要的,以下看看给长辈敬酒的手势及相关资料。

给长辈敬酒的手势1

1、碰杯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你敬酒给前辈的话,你的杯子要稍微低一些,以显谦卑;如果对方刻意要求的话可以平头,切不可高于对方的杯子.

2、关于座位的问题,在高档酒店会用酒杯中叠放成不同造型的餐巾来区别主次,主位的花形通常比较高,而且只有一个,除主位之外的餐巾花形都是一样的。

如果是在不同酒店的话,一般人们把面向南的位置定为主位,其他为次位,但是由于现代人的方向感不是很好,一般把面向包间进门的位子定为主位(因为门一般是朝南开的),其他为次位;

3、敬酒者必须自己先干为净,可以显示你的诚意,及豪爽,中国人喜欢在餐桌上谈生意,所以一个人的酒量和酒德也会成为你生意伙伴的参考指标,一般人们会觉得豪爽的人脾气比较耿直,没有花花肠子,是比较可以信赖的人。

给长辈敬酒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敬酒前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可以年龄大小、宾主身份等顺序依次敬酒;给长辈倒酒时,不能倒的太满;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

目视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说着祝福的话;碰杯时,要将自己的杯口压低到对方杯口的三分之二处,压低杯口示意自己的谦卑或辈分低;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可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表示和对方碰杯;

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然后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若因生活习惯或健康等原因不适合饮酒,也可以委托亲友代喝或者以饮料、茶水代替。作为敬酒人,应充分体谅对方。

给长辈敬酒的手势2

双手敬酒。

给长辈敬酒的时候,为了表达尊敬,必须双手端起酒杯。碰酒杯的时候,自己的酒杯一定要低于长辈的酒杯,这是最起码的礼貌。

先等长辈敬酒。

在酒局开始之初,一般都是长辈先开始敬酒,等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时,晚辈再开始敬酒。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不然有喧宾夺主之嫌。

必须回敬。

长辈敬酒以后,晚辈必须回敬。不用马上回敬,而是等待时机,等到长辈有所休息之时再去敬酒。为了表达美好的寓意,一般是连喝两次酒,好事成双嘛!

多聆听。

酒喝多以后,人的话语就多,长辈都希望晚辈的发展会更好,一般都会趁着酒场住着酒兴,给晚辈上上思想政治课。此时的晚辈也不要不耐烦,一定要学会聆听。

多笑脸相迎。

和长辈喝酒,千万别生气,哪怕长辈批评你,或者和你甩脸,你也不能还击。有可能是长辈真的喝醉了,酒醒以后就没事了。晚辈要多笑脸相迎,才能维护家庭和睦。

注意敬酒以后的倒酒。

给长辈敬酒以后,一定要再给长辈倒满酒再走。让长辈自己倒酒,多少有点不好意思。

给长辈敬酒的手势3

酒桌敬酒礼仪常识

1、顺时针顺序敬酒,同时自己的杯子低于别人。

自己的酒杯低于别人的酒杯,这个基本的礼仪相信只要是喝过酒的人基本都是知道的,简单说,就是表示尊敬。敬酒礼仪常识敬酒的顺序,如果和领导或长辈喝酒,就先从领导或长辈开始,一个一个来,一般朋友就比较随意,如果你讲究一点的就是按照瞬时间的方向来。

2、等领导、长辈相互喝完,你才可敬酒。

领导或长辈在场的时候是要特别讲究的,就想上一个菜,一般要等领导或长辈先吃,然后小辈们才开始吃的原则,在敬酒也是一样的。

敬酒礼仪常识一般是会让领导或长辈自己相互喝酒,他们相互喝完了,接下来才是晚辈们孝敬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才是你开始敬酒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给领导或长辈敬酒,一上来就给领导下马威:“先干为敬,领导请随意”这是不可取的。

3、领导、长辈可以一人敬多人,你不可以。

领导和长辈毕竟是资质、年龄、经验一般是比我们要大一圈的,也之所以成为我们的领导和长辈,也因此会有一些特权,敬酒礼仪常识最基本的一个要记住:就是他们可以一个人你们所有人,可以一对多。而你晚辈们就不行了,你就只能一个敬一个了。

敬酒礼仪常识除非等你晋级成为领导的时候再说吧。所有不要自作聪明,我敬大家一杯,听起来很好,其实不可取的。

4、察言观色,多帮忙给添酒,适时敬酒。

酒桌上要眼观四象,耳听八方,是非常重要的,时候把我领导或长辈的饮酒需求,如果你要想把领导或长辈配好的话。

敬酒礼仪常识察言观色很重要,简单的,及时为他们添加酒,特别是杯子空的时候,然后添酒的顺序也要讲究,先领导。另外,除了标准的敬酒流程之后,敬酒礼仪常识要在适当的时候去敬酒,不要在领导出现想喝酒没人敬的尴尬场面,那你就完蛋了。

5、祝酒词,敬酒一定要准备合适的敬酒词。

喝酒除了酒量大外,会说,能说出一口好听的祝酒词,也是非常重要的。能说到领导或是长辈心头的,新颖的祝酒词,让他们眉开眼笑的祝酒词才是最成功的的。

敬酒礼仪常识杜绝和闷酒,那是你一个人喝酒的行为。如果你词汇不是很多,或是表达能力不是很好,就要之前好好做做功课,简单背熟几个常用的祝酒词,就可以随机应变,避免举杯尴尬场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080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