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有。张爱玲和她弟弟张子静都没有后代,张子静甚至没有结婚。张爱玲和赖雅结婚后曾经流产过一次,因为赖雅不希望要这个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张爱玲在后来的小说里曾经详细描述过一次人工流产的过程。这么好的基因没有留下很可惜。
张爱玲的表亲里面有一部分都来到了台湾,其中一个成了后来著名演员张晓燕的妈妈。张爱玲去台湾的时候还曾经相见。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那个嚷嚷着"出名要趁早"的才女张爱玲,在文坛上呼风唤雨,在生活中却满目苍夷。读者惊叹于她在文学上面地特立独行、风格迥异,在茶余饭后却也难免提起她的八卦绯闻。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大概就是她和胡兰成的爱恨纠葛以及与赖雅的忘年之恋。
每一段感情,张爱玲都如同飞蛾扑火,倾尽所有的去经营,她的不计较回报,归根结底来自于童年缺失的关爱。
都说女子在感情中强势,多半源于父爱没能到位,张爱玲与其父亲的关系确实剑拔弩张,可她和母亲的关系也不见的乐观,甚至可以说是水深火热。
她的生母黄逸梵,从一代贵族**,晚年沦为工厂女工,生活拮据又清寒,在凄凉临终之前想要和张爱玲见上一面,却被女儿无情拒绝!
黄逸梵是做了怎样十恶不赦的事情才能如此不遭女儿待见呢?
我想,并不是黄逸梵有多么的恶,而是黄逸梵与张爱玲想象中的母亲截然不同, 现实和远景的巨大冲击力,使得张爱玲对生母因爱生恨!
黄逸梵,她的名字常常伴着张爱玲或者儿子张子静的名字出现,是一个背后的配角,默默无名的抚养者,但其实, 黄逸梵的生活,远比一个母亲的身份更加有趣和丰富。
她被誉为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经典语句的开山鼻祖,是裹着三寸金莲也要去瑞士阿尔卑斯滑雪的新潮女性,也是实打实的名门闺秀、将家子女。
1896年,黄逸梵出生,她的祖父黄翼升曾是李鸿章的副手,功封男爵爵位,父亲黄宗炎则是一代盐商,家底深厚。
她虽然是姨太太所生,但却是黄家的嫡女,只有一个同母同胞的弟弟共同继承财产,所以黄逸梵的生活那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
黄家是传统的官宦世家,可黄逸梵却是深受五四新潮得新派女性,清末民初的时候,民主自由得气氛渲染开化,黄逸梵力求时髦,不甘于做深闺宅院的旧 社会 妇女。
她热爱学习,追求各种新世界的东西,比如她会专门请师傅学油画、会说一口流利正宗的洋文,可以踩着高跟鞋涂着红蔻丹逛百货商店,也能和徐悲鸿、蒋碧薇等人搓麻将……
黄逸梵有着令人羡慕的家室与交际圈,也有着令人仰慕的性格与风姿。
黄家的祖上杂合了些南洋血统,黄逸梵的长相就颇具外国人的特征,五官深邃、体态轻盈、浑身散发着罗曼蒂克的气质。
并且黄逸梵本身也热衷打扮,时常都是旗袍加身,梳着最流行的爱司头,红唇卷发,举手投足风情万种,这样的女子谁能不多看几眼?
正因为黄逸梵的妖艳妩媚,她也深知自己的魅力所在,所以当她与格格不入的张志沂的婚姻注定惨淡收场。
1918年,黄逸梵二十二岁,由大夫人说亲,她就要嫁给李鸿章的外孙张志沂,这门婚事既是门当户对的天作之合,也是亲上加亲的强强联合。
但其实,天生浪漫又特别的黄逸梵,从心里是一百个瞧不起张志沂的。
虽说张志沂也是豪门出身、顶着贵族名号,可黄逸梵嫁过去那一年,张家早就在穷途末路的边缘试探,拿得出手的恐怕就是祖上留着的漆木家具以及典藏的四书五经。
倒是黄逸梵,拥有娘家赠予的丰厚嫁妆,让她吃喝不愁,继续享受奢侈生活。
别看张家整日坐吃山空,张志沂本人丝毫没有意识到家族没落的危机,仍旧秉着自己浮华公子哥的架子,不是喝花酒就是吸大烟。
这样的丈夫,不可能是黄逸梵所期待的样子。
而真正令黄逸梵心灰意冷,对这段婚姻大失所望的还属张志沂屡教不改,出手阔绰养姨太太、不知悔改的抽鸦片!
于是1924年,黄逸梵找到一个理由,她要以监护人的身份配小姑子张茂渊出国留洋远走高飞了。当年,她的女儿张爱玲四岁,儿子张子静三岁。
可能有人要问,既然选择摆脱家庭、远走高飞,为何不带走自己的孩子?
当时,黄家的大夫人去世,黄逸梵和弟弟黄定柱瓜分了祖上的遗产,黄定柱拿走了房产地产,黄逸梵则分了两箱古董珠宝。
拿着这样一笔巨大财富的她,一心想要满世界的游玩,满足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带着两个孩子岂不是拖累?
更何况,黄逸梵对张志沂的厌恶早就根深蒂固,连带着她对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多了些漠然的情绪,尤其是长相像极了父亲的张子静。
所以,当年二十八岁的黄逸梵挥一挥手就潇洒地走了。
在漂亮新潮的母亲与顽固不化的父亲之间,张爱玲更偏向哪一方不言而喻。曾经张爱玲还多次回忆起和黄逸梵少有的温馨画面。
黄逸梵在弹琴唱歌,她和弟弟则在母亲的狼皮被褥上肆意打滚,母亲那些富丽漂亮的珠宝首饰也一度让张爱玲羡慕不已。
黄逸梵走后,张志沂娶了继母孙用蕃,这是张爱玲噩梦的开始,也是她性情大变的分水岭。
孙用蕃初嫁进张家就给了张爱玲一个"下马威",把自己的一箱子旧衣服送给张爱玲当作见面礼!
这样的礼物张爱玲可是无福消受,自小她就是张家的长女,不说吃穿用度奢靡,那也不至于穿别人的旧衣裳! 孙用蕃此举,张爱玲不免多想她是调侃和看不起自己。
并且,孙用蕃成了这个家的当家主母之后管控欲十分强烈,勒令下人把黄逸梵所有物件扔出去,要清空黄逸梵曾留下的任何一点痕迹。
孙用蕃的强势让刚刚远离母亲的张爱玲十分被动,她这是绝了自己思恋母亲的后路啊!
在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摩擦之中,张爱玲对继母孙用蕃的看法越来越极端,还嫌恶地称其为"恶继母",往后张爱玲的作品中也能看出她的态度。
尤其是两年之后,黄逸梵的突然回国,使得孙用蕃感觉地位受到威胁,怒气无处发泄,竟然狠狠的给了张爱玲一巴掌。
这一掌打在张爱玲脸上火辣辣地疼,打碎了她对孙用蕃仅有的情谊,也打碎了她对张家的所有幻想。
黄逸梵此行回来是想通了一件事,把张爱玲丢在这样压抑的一个家里迟早会毁了,她不希望张爱玲成为下一个自己。
于是黄逸梵来到张家与张志沂谈判,要求让张爱玲接受新式教育,老套的私塾先生根本不顶用了。
可张志沂死活不同意,一方面他也十分看重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另一方面是他不想花重金送张爱玲去女子学校念书。
最终黄逸梵做出妥协,由她出钱供张爱玲念书,但她的生活条件也不容乐观,所以儿子张子静仍全权让张志沂管教。
此时的黄逸梵,那两箱古董珠宝肯定是没有完全挥霍一空的,但她就是不愿意供给张家传宗接代的儿子!
要说黄逸梵的突然回归,张爱玲的心中肯定是欢喜极了的,这意味着不久之后她便能逃离继母织就的痛苦牢笼。
但实际上,黄逸梵从法国回来后,生活水平大不如前,以往能够大手大脚不计较支出,如今却是要计算着存款过日子,张爱玲的学费无疑是个负担。
她一边逼迫自己承担起一个母亲的责任,要将张爱玲培养成才,一边却又嫌弃张爱玲拖累自己,是个不小的麻烦。
这样两相矛盾的看法,使得黄逸梵对张爱玲忽冷忽热,令张爱玲没有十足的安全感。
她的弟弟张子静曾经也想让母亲黄逸梵资助自己学习,可黄逸梵十分冷漠绝情,想也没想便回绝了,她说: 我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育,现在这个名额被你姐姐占据了,你走吧!
母亲的回绝令张子静伤心不已,也绝望死心,不管是在张家还是在母亲这里,他张子静似乎都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得不到多余的关爱。
他没有姐姐的才华横溢,也没有姐姐的特立独行,反倒遗传了张志沂的懦弱和悲观,也难怪黄逸梵离世时没有给他留一丝一毫的遗产。
张子静羡慕着姐姐张爱玲的好运,却不知道张爱玲面临的是双重折磨。
黄逸梵个性要强,曾经的她是让各家大**都羞愧的存在,如今在教育自己的女儿时,也力求让张爱玲成为最出众的那一个。
张爱玲著名的人生标签:出名要趁早,恐怕也是受母亲黄逸梵的启发。
人无完人,在文学上面拔得头筹的张爱玲在生活上却没有任何优势,她也因此多遭母亲黄逸梵的嫌弃和鄙夷,留下不小的心灵创伤。
曾经黄逸梵约上自己的三五好友来家中喝茶,张爱玲眼尖地发现桌子的凳子少了一个,于是主动地去搬来一张。
然而当时的张爱玲力气不大,家中的凳子又都是实木的,十分沉重,张爱玲一个不慎,就把黄逸梵十分喜爱的那张地毯给划破了。
黄逸梵是个有脾气的收藏家,对自己心爱的那些玩意十分宝贝,就连女儿张爱玲弄坏了地毯也不是姑息,当着朋友的面就大骂了张爱玲是"猪"。
张爱玲正值青春期,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委屈,尤其是这样的话还是从自己打心底里依赖的母亲口中说出。张爱玲大哭地跑出家门,很长一段时间才整理好自己的情绪。
还有一次张爱玲感染了风寒,高烧不止,看病吃药几轮之后也不见好,黄逸梵要日夜守着张爱玲,又要耗费不小的一笔医疗费,日子久了,黄逸梵也是烦躁不堪。
一日,黄逸梵竟然对着床上病弱的张爱玲说到: 我宁愿你死掉,也不愿意你这样日日不见好,拖累我的生活。
这句话也不知道是黄逸梵的气话还是她的真心话,可不管怎样,这已经伤到了张爱玲的心,她对自己和蔼可亲的母亲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
十八岁那年,张爱玲与张家的矛盾突发,她顶撞了继母孙用蕃,父亲张志沂却不听解释的偏袒孙用蕃,不问青红皂白就掌掴了张爱玲并罚她禁闭思过。
张爱玲从此和张家断绝来往,搬来和母亲黄逸梵同住。
对于母亲的敏感和多疑,张爱玲已经掌握了个大概,她明白黄逸梵的矛盾心理,也明白黄逸梵对自己的栽培心意。
所以在学业上面,张爱玲用功读书、力争第一,以求母亲宽慰。后来她能够成为屈指可数的文坛女作家,黄逸梵的鞭策功不可没。
从知道黄逸梵觉得自己是一种拖累之后,张爱玲和黄逸梵之间就有了不可忽视的芥蒂,张爱玲也开始若有若无的疏远黄逸梵。
在香港大学读书期间,张爱玲宁愿自己徒步走过大半个城区,也不愿意开口向母亲要钱,她的生活费也多是来自自己的稿费或者奖学金。
可就算如此,也没有完全打消黄逸梵给张爱玲带去的心灵撞击。
大学的时候,张爱玲得到一笔800元的奖学金,她知道那时候的黄逸梵生活不算宽裕,于是将这笔钱拿给母亲分担生活。
可没有想到,黄逸梵根本不相信这是张爱玲的奖学金,甚至多疑地闯进张爱玲的浴室,检查这笔钱是否"来路不明"。
这样的做法和肮脏的猜测让张爱玲彻底对母亲失望,而这笔刚刚拿出手的800元钱也很快被黄逸梵在赌桌上挥霍一空。
毕业以后,张爱玲和黄逸梵的交际逐渐减少,两人见面的次数也不多。但张爱玲的心中一直对黄逸梵的嫌弃耿耿于怀,她一门心思想要凑钱还清母亲对自己的所有花销。
当年她的作品不温不火,恰时候胡兰成出现在她的生命中,给予了张爱玲前所未有的关怀和宠爱。
对于和胡兰成的这段感情,可以用张爱玲的一句话来形容 :爱一个人可以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正是因为张爱玲对那份关爱的缺失,使得张爱玲在与胡兰成的感情相处中始终位于弱势的一方,多次原谅胡兰成的出轨,心灰意冷后才决定放弃。
但胡兰成也给张爱玲提供了一个生命的转机,在张爱玲没钱偿还母亲的时候,胡兰成恰时给了她一笔不菲的财产,张爱玲当即把这笔钱打成两根金条。
约见黄逸梵来餐厅叙旧,随即把金条给了黄逸梵,意味着从此两个人不再相欠。
后来张爱玲大火,和胡兰成分手之际给了胡兰成昂贵的分手费,大约也是在感恩当年胡兰成对窘迫的自己出手相助吧!
餐厅一别之后,张爱玲和黄逸梵居然再也没有相见。
黄逸梵去了国外寻找自己的生活,足迹踏遍大半个世界,但也因为长年的漂泊让黄逸梵倍感孤独。
她随身携带的行囊,也就是当年仅剩的一点珠宝首饰,以及一张张爱玲的照片,以供解相思之苦。
黄逸梵是个有本领的女性,却不懂得如何用这些本领换取酬劳,这方面她或许和前夫张志沂还有一些相似之处。
她原本想要靠变卖古董投资,让自己东山再起,但几次做生意都以失败告终,无奈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只靠这些家产生活。
晚年时期,黄逸梵一个人在伦敦定居,她不是没有找过新的男友,但因为年轻的时候忙于照顾张爱玲,和异国的情人不得已分开,从此便再也没有寻得称心如意的另一半。
在伦敦,六十岁的黄逸梵已经山穷水尽,还有几件没有变卖的古董,她希望能留做遗产给张爱玲。
她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也没有体面高薪的工作,只能在一家小工厂里面自力更生。
幸亏黄逸梵是个想得开阔的女子,她曾经说: 打工维生,不但不觉得卑微,还有一腔义无反顾的热血。
她骨子里的浪漫气质,让她晚年唯一的理想就是能在伦敦开一家咖啡厅,享受人来人往的热闹。
可惜,黄逸梵并没有那个资金来支持自己实现梦想。她和女儿张爱玲多年没有见面联系,得知张爱玲的消息都得依靠小姑子张茂渊的渠道。
1957年,张爱玲陷入财产危机,她的稿费不多,还需要没日没夜的通宵写稿应对出版社,"眼睛痛到出血"是她的真实写照。
也是在那一年,黄逸梵病重,大限将至。在临终之前,见一面张爱玲是她唯一的遗愿。黄逸梵写信寄给张爱玲,希望张爱玲能来伦敦一叙。
但张爱玲一口回绝了。
后来外界纷纷猜测,张爱玲不愿意见黄逸梵无非两个原因,第一是没钱购买飞往伦敦的机票,第二是打心底里没有原谅黄逸梵。
总而言之,黄逸梵的最后一面张爱玲没有见上,黄逸梵最终在异国他乡孤苦伶仃的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
但后来张爱玲又对于当年的选择十分后悔,人到晚年的她明白了当初黄逸梵的不容易,也明白了被现实打击得千疮百孔的黄逸梵有自己的苦衷。
回想她自己这一辈子又何尝不是黄逸梵的翻版呢?没有足够的母爱与父爱,没有温馨的家庭,明明一身才华向往美好却最终被感情欺骗,满目苍夷!
曾经的张爱玲对黄逸梵抱着最大的幻想,渴望黄逸梵能回来弥补自己缺失的关爱,可黄逸梵给她带来的除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还有最现实的人情冷暖。
张爱玲晚年,意识开始糊涂起来,最常听她嘴里念叨的就是一句话: 我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妈妈,等我死了,就去跟她谢罪。
不管是因爱生恨,还是积怨已久,张爱玲和黄逸梵这对母子都是 历史 上少见的。明明都是出类拔萃的才女,却各有各的悲催与不幸。
爹不疼娘不爱,才女张爱玲的原生家庭是破裂的状态,从小父母就离婚了,张爱玲跟着父亲在一起生活。由于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和母爱,因此张爱玲后来才会对年长的男人很感兴趣,主要的还是因为年幼的时候缺乏了母爱造成的。在张爱玲的几段感情中,她中意的男人都是比自己大不少的。
当时张爱玲的母亲也算是名门的千金,所以跟她的父亲张廷重可以说是郎才女貌,他们结婚的时候也曾经拥有过非常甜蜜的时刻。但是因为两个人所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价值观和性格方面都存在差异。张爱玲的母亲是崇尚民主,并且接受过新思想的教育的,所以可以称得上是新时代的女性。但是张廷重这个人思想却非常的迂腐老派。
因此这两个人经常会发生矛盾,张爱玲的母亲已经接受了五四运动的风潮,而他的父亲还在感怀自己怀才不遇,科举取消了。所以经常都在家里抽鸦片,无所事事。这让张爱玲的母亲非常的厌烦,而且就因为她的父亲经常自怨自艾,使得家里的环境非常的压抑,也使得张爱玲的母亲性格变得非常的抑郁。
终于这两个人意识到再也无法在一起生活了,所以两个人就协议离婚了,当时的张爱玲还很小,母亲在巨大的郁闷之下就去了国外。留下了张爱玲和她的弟弟,后来张爱玲到了读书的年纪,也长大了以后才想到要去找母亲。
所以说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她的父亲不称职,母亲又不负责任,因此张爱玲的性格非常的没有安全感,总是患得患失,同时又有些孤僻。所以说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张爱玲生平 1922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父亲张延重,母亲黄素莹。祖父张佩纶,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黄宗炎,外祖母是姨太太小名莹。 1922迁居天津。 1924年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夏天母亲与姑姑结伴到英国留学。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回国。 1930年张煐进美国国会办的黄氏小学,插班六年级,正式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母亲赴法国。 1931年下半年张爱玲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中学。 1932年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 1934年父亲再婚。 1936年母亲回国。 1937年张爱玲中学毕业,参加出国留学考试。 1938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第一名成绩考取,但因二战而改投香港大学。 1941年香港沦陷,学校停办。 1942年张爱玲与好友炎樱回到上海,就读圣约翰大学,但中途辍学,开始正式的文学创作,卖文为生。 1943年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张爱玲文学创作的黄金期到来,并一直持续到1952年离开大陆之前。 1944年2月与胡兰成第一次见面,8月9月间与其结婚。(详细情况请看胡兰成写的《今生今世》) 1945年抗战胜利。 1947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 1948年母亲正式迁居英国。 1950年-1952年张爱玲写出了最为成功的长篇小说《十八春》。 1952年移居香港。 1953年父亲因肺癌去世。 1955年离港赴美。 1956年2月张爱玲在美国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8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 1957年母亲在英国去世。 1958年张爱玲在美国加州专事写作。 1961年张爱玲由美国飞回港台,搜集写作资料并写剧本。 1966年张爱玲成为迈阿密大学住校作家。 1967年赖雅去世。张爱玲到麻州剑桥的德雷克里芙女子学院作住校作家,翻译《海上花》。 1968年张爱玲把《十八春》改写为《半生缘》,《海上花》英文本译毕,张爱玲在港台东山再起。 1969年张爱玲到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任职。 1972年移居洛杉矶。 1994年获《时报》特别成就奖。 1995年9月8日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骨灰火化,撒入大海。
她是一个特别的女人,
她的故事至今让我们追随。
她就是张爱玲,
一个不曾原谅,
只是习惯放过的爱情中人。
张爱玲的童年
张爱玲出身极其显赫,祖父张佩纶曾任福建巡抚,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母亲黄素琼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可就是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给了张爱玲一个不快乐的童年。
01
我们的故事,从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开始。
黄素琼出生于1896年,在成长过程中,她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渴望自由、独立;另一方面,又被传统文化压制,从小被要求缠足,虽然受到教育,却终究不能上大学。十九岁时,受家里的安排,嫁入张家。
那场婚姻在外人看来足够令人称羡,一个是张御史的少爷,一个是黄军门的**,金童玉女,门当户对。
结婚五年后,黄素琼生下了张爱玲。这是1920年的秋天,一年后,张子静出生,再一年,他们全家从上海搬往天津。
搬往天津,是张廷重(张爱玲父亲)和黄素琼共同的愿望。
对张爱玲来说,天津的那段日子模糊而快乐。她回想当时的生活,院子里有秋千,有大白鹅,有佣人环绕,重要的是,有母亲。每天早晨,她跟着母亲不知所云的背唐诗;下午则靠在床上识字,认了两个字之后可以吃两块绿豆糕。
但令黄素琼没有想到的是,到了天津,本来以为美满幸福的小家庭很快遭遇危机。没有人管束的张廷重结交了一群酒肉朋友,开始花天酒地,嫖妓、养姨太太、赌钱、吸大烟,所有有钱少爷可以做的,他都做了。接受新思想的黄素琼哭过、闹过、反抗过,但是张志沂不改恶习。最后,黄素琼以出国留学的名义离家出走。
这时候黄素琼已经二十八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即使放到现在,这样的身份也会受到很多限制,但她并没有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人生。家族里的长辈业已不在人世,她手里又握着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是时候按照自己的心愿去生活了。
张爱玲后来在《童言无忌》里这么写她的母亲: “她是个美丽敏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机会和她接触,我四岁的时候她就出洋去了,几次来了又走了。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
张子静晚年回忆, “如果母亲没有在那一年出国,姐姐和我的童年应该是富足而幸福的。”
然而,母亲终究是走了。
02
虽然母亲走了,但在八岁之前,张爱玲的生活大抵是快活的。她还太小,心理上的敏感还未发作,家里的气氛也还算好,虽然姨太太很快搬了进来,但这位妓女出身的老江湖并没有打压张爱玲,反而一力抬举她,每天晚上带她去起士林看跳舞,还替她做了一套短袄长裙相配的丝绒衣服。
不过这姨太太性格倒是挺横。她教自己的一个侄儿读书,总是恣意打他,打得那一张脸常常肿的眼睛都睁不开。不仅如此,他还用痰盂砸破了张廷重的头。因为这,家族里有人出面说话,逼着她走路,这才走了。
除了家里出事,张廷重的工作也出了事。这位纨绔少爷得的本来就是闲差,经常不去上班,又吃喝嫖赌,还和姨太太打架,闹出一场丑闻,名声很不好。待到堂兄张志潭被免去交通部长职位后,张廷重的小小官职也就不保了。
丢了工作的张廷重,决定痛改前非,给黄素琼写了一封信,答应戒掉鸦片,赶走姨太太,并且再不纳妾,央求她回国。
03
1928年,八岁的张爱玲重新回到上海,父亲、弟弟和她一家三口住在武定路一条弄堂的石库门房子里,等母亲和姑姑回来。
张爱玲在《私语》里写, “到上海,坐在马车上,我是非常侉气而快乐的,粉红地子的洋纱衫袴飞着蓝蝴蝶。我们住着很小的石库门房子,红油板壁。对于我,那也是有一种紧紧的朱红的快乐。”
然而,好景不长。母亲还没回来,父亲就因注射过量的吗啡,快要死了。 “他独自坐在阳台上,头上搭着一块湿手巾,两目直视,檐前挂下了牛筋绳索那样的粗而白的雨。”
哗哗下着雨,张爱玲听不清楚他嘴里喃喃说些什么,只感到很害怕。
就在父亲命将不保之际,张爱玲的母亲从海外归来。她很快主持了家务,将张廷重送到医院治疗。这个家庭开始朝着好的一面发展,全家搬到一所花园洋房,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并且出现了许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
张爱玲对这段生活的记忆充满了温情,她记得母亲和一个胖伯母并坐在钢琴凳上模仿一出**里的恋爱表演,她被逗得大笑起来,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她记得母亲爱看《小说月报》上老舍的小说《二马》,杂志每月寄到了,母亲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读出来,张爱玲则靠在门框上笑。
她说,这时 “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巅峰。”
04
1930年,父母还是离婚了,张爱玲也在这一年入校上学。此时,张爱玲已经十岁,按理早就应该进学校,但是张廷重一向反感新式教育,只在家里请了先生,教张爱玲和弟弟四书五经、《西游记》《三国演义》,后来也加了英语和数学,但这究竟不是系统教育。
黄素琼因为自己的经历,不想孩子和她一样没有立足于世的能力,只能靠遗产过活。她坚持要送孩子去新式学校读书,为此和张廷重吵过很多回。最后,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是把张爱玲送去上了小学,插班读六年级。
一年后,张爱玲小学毕业,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这是个六年制的女子中学,由美国圣公会办所办,在上海大有名气,属于贵族学校。
再一年,黄素琼就再一次出国了。这时,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已经变得有些生分,她一直非常需要母亲,但黄素琼似乎并没有准备好做一个母亲,她是关心张爱玲的,她的几次回国,都是因为张爱玲的教育问题,她希望女儿有个更好的前途。但是,她并不懂得表达爱。如果她们能够朝夕相处,或许会有改善,但张爱玲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满打满算,不过两三年。
读《小团圆》,你会发现除了和胡兰成的那一场恋爱,张爱玲耿耿于怀的,一直是和母亲的关系。
早在天津时,五六岁的张爱玲就盼望着母亲从国外寄来新衣服,那个时候,她对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八岁时,母亲回来了。那一天,她吵着要穿上自己认为最俏皮的小红袄,可是母亲看见她第一句话就说 ,“怎么给她穿这样小的衣服?” 她满心欢喜的准备,第一句话就被浇灭了。
童年的张爱玲很希望受到母亲看重。她在《私语》中特别记得有一回母亲夸奖了她。但是有一件事情让母女俩的感情有了距离。黄素琼一直按欧式淑女的模子打造张爱玲,给她讲吃饭的营养学,请钢琴老师,但张爱玲对于这一切并不是很喜欢,她没有办法在这些事情上获得肯定。她一直期待母亲能够更亲昵的待她,但是一直等不到。
张爱玲的青年
01
十二岁那年,黄素琼第二次离开中国,当时张爱玲在学校读书,黄去看她。张爱玲写到这一段,情绪很复杂:
“不久我的母亲动身到法国去,我在学校里读书,她来看我,我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她好像是很高兴,事情可以这样光滑无痕地度过,一点麻烦也没有,可是我知道她在那里想:“下一代的人,心真狠呀!”一直等她出了校门,我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还是漠然,但渐渐觉到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于是眼泪下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
《小团圆》里,她还写过一次过马路,写得很触目:
九莉那年才九岁。去了几个部门之后出来,在街边等着过马路。蕊秋正说:“跟着我走;要当心,两头都看了没车子”——忽然来了一个空隙,正要走,又踌躇了一下,仿佛觉得有牵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得太紧了点,九莉没想到她的手指这么瘦,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在车缝里匆匆穿过南京路,一到人行道上蕊秋立刻放了手。九莉感到她刚才一刹那的挣扎,很震动。这是她这次回来唯一的一次形体上的接触。显然她也有点恶心。
母亲拉孩子的手过马路,竟然是如此陌生、尴尬,甚至有点“恶心”。
母亲走后,钢琴课也学不成了,张爱玲曾在散文里写过,她因为学钢琴向父亲要学费, “我立在烟铺跟前,许久,许久,得不到回答。”
但那时她还是喜欢父亲的—— “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 而且父亲也很喜欢张爱玲的文学才华,经常和她谈论《红楼梦》。
在中学时期,张爱玲在课余时间写过一部章回体的《摩登红楼梦》,有上下两册,父亲看了之后,非常喜欢,还替张爱玲拟了回目。可以说,父亲是她最初的文学启蒙老师。
02
1934年,张爱玲初中毕业,升入高一。她这时已经很有自我意识,设想中学毕业后到英国读书,她还想学卡通**,要把中国画的风格介绍到美国去。
1934年还有一件大事——父亲再婚。
这件事情对张爱玲的打击是很大的。 “我姑姑初次告诉我这消息,是在夏夜的小阳台上。我哭了,因为看过太多关于后母的小说,万万没想到会应在我身上。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如果那个女人就在我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后母的最初的两年,日子还算平静,双方都尽量礼貌,然而,日子究竟是不一样了。继母孙用蕃对张爱玲及其弟弟十分冷漠,丝毫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让张爱玲耿耿于怀,倍感屈辱的,是后母从娘家带来的两箱旧衣服给张爱玲穿。兴许孙用蕃是好意,但在张爱玲看来,则是屈辱。她的整个青春期,一直在穿这些旧衣服,有些领口都磨破了,有些则是款式老旧的旗袍,作为一个在贵族学校上学的女生,张爱玲确实很窘。所以,张爱玲从小就想逃离这个家。
03
1937年的夏天,张爱玲即将毕业,母亲从法国返回,同行的还有一位美国男友,四十出头,相貌堂堂。前面已经说过,黄素琼对女儿的教育问题一直很上心,这回女儿高中毕业,当然要回来看看。
张爱玲打定主意是要去英国读书的,母亲这次回来,也是为了这件事。她先是托人约张廷重谈,父亲避而不见。事情没有进展,只得张爱玲自己出面。但事情并没办成, “我把事情弄得更糟,用演说的方式向他提出留学的要求,而且吃吃艾艾,是非常坏的演说。”
父亲无动于衷,后母还当众骂了出来: “你母亲离了婚还要干涉你们家的事,既然放不下这里,为什么不回来?可惜迟了一步,回来只好做姨太太!”
这事就这么拖着了。还没理出头绪,战争爆发了。淞沪会战一打,上海也被轰炸,很多市民死伤。
这时正值毕业考试,爱玲想和母亲多待几日,便以炮声太吵睡不着觉为由,向父亲打了招呼,要去姑姑那住两天。
这一住,就是一个礼拜,直到考试结束。
等到回来时,后母突然发难: “怎么你走了不在我跟前说一声?”
张爱玲回, “我跟父亲说过了。”
后母勃然大怒, “噢,对父亲说了,你眼睛里哪还有我呢!”
没等张爱玲反应过来,后母竟一个大嘴巴打在她脸上。张爱玲刚要还手,被保姆拉住。此时,后母恶人先告状,一边奔上楼一边高喊: “她打我!她打我!”
不一会儿,父亲冲下来,揪住张爱玲就是一顿打,边打还边吼: “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张爱玲就这么被父亲打着,后来她在文章里写: “我觉得我的头偏到了这一边,又偏到了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上,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终于被人拉开。我心里一直很清楚,记得母亲的话:‘万一他打你,不要还手,不然,说出去总是你的错。’所以也没想抵抗。”
把张爱玲拉开的是从小把她带大的保姆何干。
不知过了多久,父亲上楼去了。张爱玲站起来,到浴室里看到自己满身的伤,心里的屈辱无处发泄,便狠了心,准备到巡捕房报案。但是父亲早就叮嘱门警,不要放她出去。她挣扎了一阵,没有效果,反倒被父亲知道了,更加生气,把一只花瓶直接摔向张爱玲,幸好歪了一点,没有砸到。
她被关了起来。
整整半年,在这个她出生的地方,她成了囚犯。 “我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有段时间,她病得很严重,差一点就死了。幸而有何干照顾,究竟从死神边上挨了回来。
身体开始好点之后,她就在计划出逃,想了很多种办法。终于在冬天的晚上,她沿着墙根摸到铁门,拔出门闩,跑了出去。获得自由的激动,无以言语, “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从此之后,她永远的离开了父亲的家。
04
逃离了这个充满仇恨的家族,张爱玲奔向了母亲。然而,因为钱的问题,母女间的 情感 也彻底消磨掉了。
从前问父亲要钱,张爱玲已经体会过那种难堪。如今隔三差五问母亲要钱,也成了负担。张爱玲后来的文章里有写,如果爱一个人,花他的钱是快乐的。
但是黄素琼还是给爱玲请了一位犹太裔英国人补习数学,准备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的考试。
“问母亲要钱,起初也是有味的事,因为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可是后来,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向她要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毁了我的爱”。
05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学业出色,一位名叫佛朗士的英国教授私人奖励了张爱玲800港币,这是她一年的学费。
但母亲却怀疑她的钱来路不正,让张爱玲更痛苦的是,这笔钱后来被母亲打牌输掉了,张爱玲当然不是特意看重那800块钱,而是母亲的态度。由此,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走到了尽头。
她模糊的开始知道,从此以后,前面的路只有自己一个人走了。
张爱玲的爱情
01
没在家庭中得到爱和温暖的张爱玲,比谁都渴望拥有一个家。在心理上,她把恋人当作父亲,希望在恋爱中得到父爱的补偿。
1944年8月,胡兰成抛弃妻妾,与张爱玲定下婚约。此后,胡兰成去武汉办《大楚报》,立即爱上了护士小周;抗战胜利后,胡兰成逃亡,留下张爱玲独自面对舆论攻讦不算,还爱上朋友的妻子范秀美。
张爱玲去温州找他,要他在自己与小周之间做出选择,他不肯。张爱玲责问他: “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 胡兰成的回答是: “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
胡兰成对婚姻的态度,和张爱玲的父亲简直如出一辙。
张爱玲在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一直隐忍到1947年,待胡兰成脱离险境后,寄了一封分手信给他,随信还附了30万元钱作为分手费。这无言结局的苦涩,张爱玲只能慢慢地消化。
张爱玲的爱情悲剧,究其心理根源,是因为张爱玲的父母给了她最坏的婚姻榜样。她对什么是 健康 的婚姻关系既缺乏明确的认识,也缺乏深刻的体验。
她认为婚姻中的男人和女人本来就是父母那个样子。
其实,她从不曾真正原谅胡兰成,只是因为习惯,所以太容易放过。同时,她也见过自己的母亲去哭、去闹、去反抗父亲,但是什么也没争取到。因此,张爱玲有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对婚姻极度的不信任。
可以说,张爱玲是带着父母的所有缺点去爱一个男人的。所以,她会轻易地放弃胡兰成,就像当年母亲放弃父亲一样。
为了保护可怜的自尊,张爱玲变得越来越冷漠。
02
她看别人一针见血,说话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可看自己却多是云里雾里,一再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心理学上,这是典型的合理化,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不惜一再否认现实,回避事实,直到不能再推诿下去为止。
36岁时,张爱玲和65岁的美国作家赖雅结婚。这一次,她依然渴望父爱,却已经没有勇气走进爱情,恐惧受到伤害。
1967年,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去世。
1972年,她移居洛杉矶,开始了长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并且直到去世再也没有离开这座城市。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死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人发现。
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躺在地板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
这几天读完了《张爱玲传奇》对她的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她是一个勤奋,聪明的女子也是一位知名作家,如果按照常人理解她的一生应该是很幸福的。可是她的一生确实自己努力了,可是外界却没有让他“幸福”,也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她的童年生活是黑色的,父母离婚,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对她很不好,就这样她和父亲之间虽是父女,可是又不像父女,她缺乏父爱。她是一个自尊心极度强的女子,把母亲培养她的学费还给她母亲,她对亲情非常淡漠,母亲去世了,她没有去见最后一面,弟弟穷困潦倒,她把她的稿费30万给了她与之分手的胡兰成,而他的弟弟却因为穷困潦倒一生未娶。与她姑姑住一起的时候,家庭开支向来都是明算账。这样冷静理性的家庭生活让她冷眼旁观,对家人没有丝毫感情。
她和胡兰成准备结婚的时候,他的舅舅这样说:“他是个什么人?他是个汉奸!你是不是急得嫁不出去呀!你跟个什么人不好,哪怕你去做人家小老婆,你跟个汉奸!你还有没有廉耻?!你姘个汉奸!——”可是她仍然和胡兰成结婚了。
和胡兰成结婚后,胡兰成和她的生活也没有日常夫妻那样温馨,胡兰成和她结婚没有多久就出轨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出轨。她和胡兰成的婚姻就这样还没有到三年就结束了。所谓结婚的时候承诺的“现世安稳”,也管不了现世。花心的人向来都是这样不顾一切的爱,不顾一切的离开。就像《论语》里面所谓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胡兰成一开始把张爱玲捧在手心里,到后来分开的时候,她怕张爱玲打扰他和范秀美之间的相处。这样四处为家,不知哪里是他真正家的胡兰成犹如墙头草一样。纵使胡兰成有再高学识,可是他的道德已经为负数了。怪不得张爱玲的舅舅的极力反对。可是也是反对无效。
后来新中国解放,胡兰成逃亡到日本,张爱玲在国内因为曾经与胡兰成是夫妻的背景关系也渐渐影响人们对她的看法,虽然她与政治保持距离,不问政治,可是没有家国哪来自己的小家,任何人都与自己的家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谈政治的镜中花水中月的生活是不食人间烟火。她写的小说也没有被国人认可,就这样她无可奈何先去香港再去美国,这样与其是出国,不如说是出逃,因为中国已经无她容身之处。到了美国日子过得紧巴巴,去一个作家集中营写作,也只是住几个月,随后的一些日子总是搬到这搬到那,后来和一个老人赖雅结婚,赖雅虽然是个作家,但是身体上患病也有中风,和他结婚后,张爱玲也是忙于生计,照顾赖雅的生活。这样的婚姻充斥着与疾病对抗的苦涩。
有篇文章说过,张爱玲曾经回忆自己的婚姻,也是满腔后悔,一是嫁给一个风流成性的胡兰成。二是嫁给又老有病的赖雅。她可气的地方在于赖雅没有和她说他有中风,这是不是就是一种变相的隐瞒和欺骗?
其实胡兰成和赖雅都是一个类型的男人,他们比较自私只顾及自己的自由生活,从来没有想过婚姻应该负责什么?张爱玲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是这样飞蛾扑火的爱情苦大于甜。尤其读到张爱玲母亲去世后,张爱玲没有见母亲最后一面,后来收到母亲给她的很多古董。赖雅和张爱玲婚后就把这些古董全部卖了,贴补家用。让人读来不免有些心酸。
如果张爱玲不和胡兰成结婚,就不会去美国,也不会认识赖雅,一生嫁错人,误终身。后来她就自己闭门谢客,自己独居。这样的一生是不是有些悲戚呢?也许选择错了,影响的真是一生。张爱玲的悲剧也是与她的家庭有关,她缺少父爱,一辈子都在寻找父爱,每次结婚都是找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同时也与她自己有关,追求爱情的同时,应该考虑是不是能长久的过日子的。不考虑接地气的生活,那样的爱情又能维持多久呢?
飞蛾扑火的爱情还是要慎重,轻则让自己生活孤苦,重则身败名裂,如果不是跟胡兰成这个汉奸结婚,国人对她也不会这样的大的误会,直到现在她的作品逐渐被承认,可是只要想到她与汉奸胡兰成曾经结婚过,很多人又对她有些苛责了。这是别人的私事,作为普通读者不可说三道四,也许爱情就是这样,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但愿每个人的爱情少一些飞蛾扑火,多一些阳光下的温暖。
在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名媛女作家,比如苏青、关露、潘柳黛、吕碧城、萧红、石评梅等等,当然这里要说的,则是最引人注意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张爱玲。
张爱玲是一位才女,她才华横溢,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就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然而她的感情生活却是不顺的,甚至最后还孤独终老,死后一个星期才被发现。
那才华横溢的张爱玲,有着怎样的坎坷人生呢?
张爱玲,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张爱玲的家庭也曾是显赫的。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末期的大臣,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当初张佩纶很有口才,李鸿章对他很器重,所以就把长女李菊耦嫁给了他。婚后李菊耦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
张志沂是一个典型的少爷,他虽然接受过西方教育,但由于他从小就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度过,所以当张家开始走向衰败时, 他只得依靠变卖房产和出租房屋为生。
在张志沂19岁的时候,经家里安排,他和黄素琼结婚。婚后生下一女,也就是张爱玲。黄素琼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她的祖父是李鸿章麾下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
虽然张志沂和黄素琼在家世上,是门当户对,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因为张志沂是遗少型的少爷,而黄素琼却是一个新式女性,所以在思想上他们就不能认同对方,以至于两人经常吵架。
张志沂没有办法说服强硬的妻子黄素琼,时间久了,就在外面又娶了一位侧室。
张志沂虽然和黄素琼的夫妻感情不和,好在他对女儿张爱玲很不错,并给了张爱玲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
1923年,张志沂在津浦铁路找了一份工作,张志沂和黄素琼,以及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就搬到天津居住。
1924年,4岁的张爱玲开始进入私塾,接受私塾教育。
而也正是在1924年,张志沂和黄素琼的夫妻关系彻底决裂。黄素琼一气之下,就丢下女儿张爱玲,跟着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去了英国留学,这一走,她就走了四年。
而黄素琼前脚刚走,张志沂就把侧室接到家中,更加严重的是,张志沂和侧室还染上了鸦片,
这发生的一切,都让张爱玲看在眼里,也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年仅7岁的张爱玲开始写小说,而她写的第一部小说,写的题材就是家庭悲剧。
张爱玲自母亲离开后,一直沉浸在失去母爱的痛苦之中。直到四年后,也就是1928年,黄素琼从国外回国,虽然她和张志沂的夫妻感情没有得到改善,但却给张爱玲带来了一些母爱。
本来呢,黄素琼就是一位大家闺秀,又接受过西式教育,本身她就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子,所以张爱玲跟着她学了不少东西,比如绘画、英语、钢琴等等。
1930年,张爱玲( 张煐 )在母亲黄素琼的坚持下,得以到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期间,张煐就把名字改为张爱玲。
也正是这一年,张志沂和黄素琼离婚,年仅10岁的张爱玲亲眼目睹了,本来就不温暖的家庭的破裂,见到了父母的离婚, 她的心里是很痛苦的。
父母离婚后,张爱玲本想和母亲黄素琼一起生活。但遭到黄素琼的拒绝。当然黄素琼并不是不想抚养女儿。只是她认为张志沂的经济情况要好些,女儿跟着张志沂比跟着自己生活要好,最为重要的是,自己虽然跟张志沂不和,但张志沂对女儿张爱玲还是很关爱的,
所以黄素琼才决定让张爱玲跟着父亲张志沂生活。
而父母的离婚,在张爱玲的心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为在张爱玲看来,母亲黄素琼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但只是由于家中的包办婚姻,就嫁给了不爱自己的人,从而让黄素琼走向了悲剧的道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让张爱玲有了一个决定,她决定将来一定要找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同时又真正喜欢自己的优秀男子,不能像母亲那样,被一场失败的婚姻,毁了自己的一生,
然而,张爱玲的决定向往是美好的,但事实却是残酷的,事情的结局并非她向往的那样美好,反而比她想象的更糟。
1931年,张爱玲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书,此时她经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和学习,使得自己写作方面的才华和天赋,逐渐的凸显出现。之后,张爱玲就不断的在校刊,或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到了1934年,张爱玲的家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初张志沂和黄素琼夫妻感情不和,一气之下就娶了一个侧室,但没想到的是,这个侧室比黄素琼更加蛮横,当张志沂和黄素琼离婚后,由于侧室蛮横的气焰越来越严重,张志沂一气之下就把她赶走了。
没过多久,张志沂又和孙宝琦的女儿孙用蕃结婚,当时孙用蕃36岁,她和张志沂结婚后,给张家带来了很多的益处。
比如,孙用蕃不仅带来了很多的陪嫁物品,而最为重要的是,她为人端庄,又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连张志沂也听她的。
而张志沂在孙用蕃的支持鼓励下,不仅找到了一份工作,并且还当上了经理,此时的张志沂也算是小有所成了。
本来呢,孙用蕃是端庄贤惠的,她作为继母,对张爱玲还是很关爱的。张爱玲有一个弟弟,名叫张子静。
孙用蕃的孙家家风,就是对男孩子严格,所以孙用蕃到张家后,虽然和张爱玲没有什么冲突,但孙用蕃为了让张子静将来成才,所以对他的要求非常严重。
孙用蕃此举,虽是好心,但在张爱玲看来,继母孙氏是在“虐待”弟弟,所以在后来,张爱玲逐渐和父亲张志沂、继母孙用蕃越来越不和,以至于后来还曾和继母大打出手。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爱玲为了抒发心中的不快和不满,也为了寻求心灵上的一些安慰,她就经常去母亲黄素琼那里。
1937年夏,张爱玲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毕业,没过多久,于同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自此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中日双方就在上海淞沪爆发了一场极其激烈的会战,也就是淞沪会战。
此时张志沂是在日资银行工作,他担心自己会因工作的原因,被定为汉奸,所以就辞职了。
1938年年底,张爱玲参加英国伦敦大学远东地区入学考试,第二年,张爱玲考取了伦敦大学的奖学金,并准备前往英国留学。
但由于当时世界各地都在发生激烈的战争,所以张爱玲就没能去英国留学,而是改为去香港大学文学院读书。
1942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事波及香港,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只得中断学业回到上海。
此时由于张爱玲生活经济状况紧张,为了生活,为了赚钱养活自己,张爱玲就走向了职业作家的道路,成为了一位职业作家。
张爱玲一生的黄金创作生涯,是在1943年到1945年这三年之间,期间她发表了不少作品,使得她在上海一举成名。
张爱玲在创作方面取得了成功,此时除了有真心为她高兴的人,也有对她不怀好意的人。
1944年初春,张爱玲认识了胡兰成。
胡兰成,早年学习刻苦,所以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他擅长写作,但他人品却很低下。在抗战时期,当上海沦陷后,他追随汪精卫,做了汪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成为了一名汉奸。
张爱玲和胡兰成相识后,张爱玲此时虽然已经24岁了,但却没有谈过恋爱,而胡兰成却是一个情场高手。
所以,不久张爱玲就对胡兰成有了好感,并坠入了爱河。
人们常说,恋爱中的女子,智力是零,这说的还真有些道理。
张爱玲坠入爱河后,虽然她知道胡兰成有妻子,也知道胡兰成的年龄很大,更加知道胡兰成是一个汉奸,但张爱玲却不想这些,此时她想的只是胡兰成能和妻子离婚,而和她白头到老。
1944年,胡兰成和她的妻子离婚,然后和张爱玲在上海结婚。
其实,从一开始,张爱玲的这段婚姻,就注定是一段悲剧的婚姻。
因为胡兰成就是一个毫无道德可言、个人生活非常糜烂的汉奸。
所以,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婚姻,只维持了两年就结束了。
在未认识胡兰成之前,张爱玲是对爱情非常憧憬的,本希望找一个自己真正的喜爱的,同时也真正喜爱自己的男子,但事与愿违,
由于和胡兰成这段失败的婚姻,给张爱玲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让她对美好的爱情因此破灭。
1947年6月,张爱玲明白这不是爱情,这只是胡兰成在利用她,于是她毅然的和逃亡中的胡兰成分手。
上海解放后,张爱玲没有去台湾,而是留在了上海。
1952年,张爱玲前往香港居住。
1953年,张志沂在上海去世,享年57岁,张爱玲没有参加其父的葬礼。
1955年,张爱玲离开香港去美国定居。
1956年3月,36岁的张爱玲在美国遇到了比他大29岁的剧作家赖雅。同年8月14日,张爱玲和赖雅结婚。
1957年,黄素琼在英国伦敦去世,张爱玲也未能参加其母的葬礼。
张爱玲和赖雅的婚姻,总的来说,还是幸福和睦的,因为赖雅虽然比张爱玲年龄大很多,但他对张爱玲真诚善良。
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就一个人在美国独居,1972年,她移居洛杉矶,开始了自己的幽居生活。
她在洛杉矶独居期间,几乎不见外人,也不和外人说话,甚至有朋友给她写信,她也不想看。由于后来她有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以至于她在晚年,竟然搬家搬了180多次。
张爱玲在洛杉矶独居,不愿和外人交流,这也就注定了她孤独终老、没人知道的结局。
1995年9月8日,75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寓所中孤独离世被房东发现,而重要的是,此时她已经去世一个星期了。
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曾经风光无限,但最后却孤独终老,落下悲凉的结局,实在让人叹息。
“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长女李菊耦”,这就是女作家张爱玲弟弟张子静的显赫家室,可拥有这样出身且是家族唯一男丁的他,却最终落到了一个穷困潦倒且打一辈子光棍的境地。
相比姐姐张爱玲在美国的孤独离世,张子静在国内的孤独却是完全不同的。
所不同在于,张爱玲之死后多天才被人发现,与张子静之悄然离世,一个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另一个则是被动接受。
张子静曾在得知姐姐于美国凄然离世后,每天故意把自己那14平米房子的门打开,这样路过的邻居就会往里头看一眼。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重蹈姐姐的覆辙。
姐姐是为了隐私连生死都不顾,而弟弟则是为了死后及时被人发现完全不顾隐私,或许,也正是这种差别注定了:姐弟两的关系多数时候只能用“凉薄”来形容。
1995年9月,辞世前的张爱玲将自己的所有遗产,包括存款和投资加起来的30多万美金、小说的版权费和纪念遗物等全部交由了好友宋淇夫妇继承。这就意味着,张爱玲没有留任何遗物给自己的亲弟弟张子静。
实际上,相比宋淇夫妇,一贫如洗的张子静显然比他们更需要张爱玲的遗产。而这点,张爱玲自己是知情的,因为在这之前八年,也就是1988年,张子静曾辗转联系上了远在美国的姐姐张爱玲,希望姐姐能帮他在上海买个小房子结婚用。
张爱玲收到弟弟的求助信后,只写了一封简短的信拒绝了他的求助,她说:“我的手头也有些紧,很抱歉帮不上忙。”
因为房子的问题,张子静后来错过了最后一次的结婚机会。这点,张爱玲在拒绝张子静时便是可以想到的。
实际上,张子静每次向姐姐求助都是在人生的重要关卡上。时间再往前推几十年,推到1943年秋天,此时张爱玲已凭借小说大红大紫,而弟弟则刚刚毕业刚进入 社会 。
当时的张子静和同学合办了杂志《飙》月刊,同学提议:你的姐姐那么出名,你可以让她给杂志写个稿子打响杂志的第一枪。
后来,张子静就找到了姐姐张爱玲,可张爱玲听完来意后只淡淡道:“你们办的这种不出名的刊物,我不能给你们写稿,败坏自己的名誉。”
可能是觉得自己的语气太过于不近人情的缘故,随后,张爱玲拿出一张素描打发弟弟说:"这张你们可以做插图。"
张爱玲对弟弟张子静这样的拒绝多了,两人的关系自然也慢慢地越发淡漠了。
1952年8月间,在乡下教书的张子静好不容易回一次市区,他回市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骑着老式单车敲开了姐姐公寓住所的门。
那天,姑姑张茂渊将门开了一条缝打量了他一眼道:“你姐姐已经走了!”说完,门关上了,只留张子静在门外一阵错愕。
直到此时,张子静才知道自己的亲姐姐已经一声不吭地离开上海去香港了,就连她辗转从香港到了美国,他也是最后才知道。
那天的张子静心里失落极了,这种失落里有姑姑对他的冷漠,也有被姐姐近乎抛弃的行为引发的痛苦。那天,推着单车返回时,张子静哭了,他的脑子里不断闪现着自己和姐姐幼年时生活的片段。
以前,张子静每次找姐姐,十次有九次她都不在,但那并没什么,他知道她在那儿总要回来。可这一次,他彻底失去姐姐了。
在世俗的眼里,张爱玲那次离开时虽是以近乎逃难的方式离开,可即便如此,她也应该给弟弟一个消息,毕竟他再怎样也是她在这个世界上血亲最近的人。
对血亲最近的人如此冷漠,难免不被人认为是凉薄。也因为张爱玲对张子静的这般态度,很多人包括张迷们都觉得:张爱玲未免太过凉薄了。
可张爱玲真的是凉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她晚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里。很多张爱玲的读者也都在看完这本书后,对她后来之对张子静冷漠表示理解。
在这本写于1975年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里,女主角九莉就是张爱玲自己,而九林则是她的亲弟弟张子静。
在这本小说里,张爱玲笔下的九莉和九林如一根藤上长出的瓜,他们们的童年、少年时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而这个命运,与张爱玲和张子静遭受的一模一样。
因为只相差一岁的缘故,两姐弟幼年时便非常亲密,他们同住一间房,中间只隔了个橱柜。
九林幼年时长得非常漂亮,九莉对这个漂亮的弟弟也满是爱怜,她会夸弟弟好玩,亲吻他的面颊,也会把吃了一半的糖分给弟弟。
在那个没有什么温暖和爱可言的封建大家庭里,九林跟姐姐虽然聊天不多,但他们是一个大家庭中关系最亲近的人。九林的消息来源比较多,家里亲戚间有什么事,基本上都是他向姐姐报告的。
而这些,张爱玲自己是非常放在心上的,否则她也不会在晚年的自传中用如此多的笔墨去叙述这段相关。
因为感情深厚,所以张爱玲对弟弟也非常疼爱。九林在饭桌上被父亲打了,九莉没有力气阻止,她就只能做白日梦,梦想自己有很多钱可以带弟弟离开这里。
从这段叙述可以看出来,在张爱玲的心里:她和弟弟几乎是一体的,用她的话说就是“一根藤上长出的瓜”。
所以,当这一根藤上的另一只瓜九林没被父亲送出去读书时,张爱玲气鼓鼓地告诉已与父亲离婚的母亲,她和母亲说想让父亲他们送弟弟学骑马。
从此看,张爱玲最初对弟弟不仅不薄情反而很有爱。让曾一直护着弟弟、想法帮弟弟的张爱玲突然转性的,是后来继母进来后发生的种种。
张爱玲虽并不期待父母和好,可在骨子里她的清高孤傲注定:她不可能轻易接受父亲的新夫人做新妈妈。
可与张爱玲相反的是,她的弟弟张子静却虽然经常因被继母挑唆而挨骂、挨打,可他却“没心没肺”地和继母、父亲非常亲热,俨然把她排除在外。
在这种情况下,张爱玲自然不可避免地有了“被背叛”的感觉。也是在此时,张爱玲对张子静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正是这个判断决定了她对弟弟的评价:很没志气。
张爱玲对弟弟的这个“很没志气”的评价显然是褒义词,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
不得不说,天才就是天才,只这四个字她就将张子静的性格剖析得一清二楚了。
后来的张子静之行为等无时无刻不全方位地体现着“没志气”三字。
读书,张子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与张爱玲的拼命争取求学不同的是,他则是:父母怎么安排他就怎么弄。
于是:1936年小学毕业后他便莫名其妙在家停学了一年,1937年因为抗战他又停课一年,1938年才进入初一。而此时,只比他大一岁的姐姐张爱玲则已经进高中了。
工作,张子静毕业后开办的杂志社《飙》没能活下去,他便继续走回了随波逐流的老路。这个杂志也是张子静一生的唯一一次抗争,后来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只维持“没志气”的混吃等死状态。
这样的张子静像极了他的父亲张廷重,张廷重是民国时代真正的富二代,他大致可以算得上封建遗少。与张爱玲母亲黄逸梵结婚后,他一直用封建的那一套来对待家庭,他的封建作派让他最终与新式的妻子分道扬镳。他的封建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也间接导致了他和女儿张爱玲的矛盾。
离婚后的张廷重依旧每日吞云吐雾地吸食鸦片,在挥霍自己家产的同时,张廷重也百般挥霍妻子黄逸梵的家产。
在遗少张廷重的眼里,没有“上进”这个词,他的一切行为准则都只以“舒适”为基准。这种没志气的行为,在张爱玲和黄逸梵眼里是令他们不齿的,可张廷重自己却不以为然。
张廷重的这种人生准则影响到了儿子张子静,也难怪,一个孩子自小便耳濡目染这样的父亲,怎能有机会长成另外一副模样呢。
对张子静下过那句透彻评语后,张爱玲倒也并未就此对弟弟死心,真正让张爱玲对张子静彻底死心的是后来发生的一件大事,这件事后来也被完整地记录在了《小团圆》里。
张爱玲虽然家室显赫,可因为父亲肆意挥霍家产的缘故,即便母亲离婚时为她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可张爱玲的学费也经常没着落。
1937年夏,张爱玲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成绩优异的她向父亲提出要到英国留学。
在任何年代,出国留学都是要准备大量资金的,张爱玲之去英国留学更是如此。但当时的张廷重经济状况善好,所以他有能力供张爱玲留学。
可从来“有了后娘,便有了后爹”,所以,当张爱玲将这个提议告诉父亲时。她第一时间遭到了来自继母的冷嘲热讽,而张廷重本身也因自己和妻子吸食鸦片开销太大而心疼钱。
到此时,张爱玲与父亲和继母的关系便开始彻底冷淡。
不久后张爱玲因为在母亲那儿过夜未归而被继母抓住把柄打了一顿,继母打张爱玲时,她用手挡却被继母诬陷为“动手打人”。听到继母挑唆后,不分青红皂白的张廷重竟跑下来对着张爱玲一顿拳打脚踢,直把张爱玲打得倒地不起还不罢手,他打女儿时一直说“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那次,若不是祖母,也就是李鸿章女儿李菊耦留下的老佣人何干不顾一切地拉开,张爱玲很可能就命丧当场了。
这次事故后,挨打后试图趁机逃跑的张爱玲被父亲关进了楼下一间堆放玩具的废弃房间。张廷重还规定:除了照顾她饮食起居的何干,其他任何人不许和她见面交谈。
被关在小房子里时的张爱玲偶然发现了一封弟弟写给亲戚的信,这封信成了坚定她彻底逃离这个家的其中一个因素。
这封看不出是底稿还是废稿的信,写的是姐姐之事如何玷污张家声誉之类。看到这封信的张爱玲这才知道:弟弟不仅已经背叛了她,而且已经成了为继母为虎作伥的帮凶了。
这一年,张爱玲18岁,弟弟张子静17岁。
不久后的1938年春天,痢疾痊愈后的张爱玲趁两个警卫换班的空档,偷偷从这座她出生的房子逃了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张爱玲的这一次出走,也注定了她和弟弟后来的凉薄。因为从走出去的那一刻起,她便已暗自下定决心:此生一定尽可能与这个封建的牢笼一样的家庭割裂。
如同,张爱玲后来走时没有通知张子静一样,这一次,姐姐的离开也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
但张爱玲和张子静却并未因此而断了往来,但两人那点关系的维系也完全靠张子静主动才得以维系。期间的张爱玲对张子静总是冷冷淡淡的,而张子静的母亲和姑姑对他的态度也都和张爱玲完全一致。
张子静去姑姑家,每次姑姑都极其冷淡,即便到了饭点也不愿留他吃一顿饭。
在张子静眼里,这是她们生性冷漠的外现,可在张爱玲和母亲、姑姑眼里:她们的冷漠,只是她们和张家大家庭断绝往来的结果罢了。
因为弟弟的背叛,张爱玲打心眼里觉得一直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的张子静是“他们那边的人”。所以,每次见他她都不可避免地想起过往那些痛苦、难堪的往事。
但这些,张子静从来不知情,因为以他的“没志气”性格,断无法理解姐姐的敏感。
张子静和张爱玲注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幼年时,他拿了家里的钱被继母责罚,她替他委屈,觉得是继母不对,可张爱玲正恨得牙痒痒的当口,没志气的弟弟和继母竟又跟没事人一样了。
张子静打小没有非要做成什么事的决心,也即没志气,他的人生信条里只有“得过且过”,所以最后父亲败光所有家产后,他便一直与继母窝在14平米的房子里生活。为了生计,他最后选择了做一个乡村教师。
这一切的结果,似乎早已是张爱玲十几岁那年就已看透的。
不过,也幸亏张子静不似张爱玲这般敏感和清高,所以他才能在姐姐无数次拒绝他后依旧心心念念着这个胞姐。
1995年中秋次日,从太平洋彼岸传来张爱玲离开人世的消息,得到噩耗后的张子静哭了几日。后来,张子静一直将刊发姐姐写他的那篇《童言无忌》旧杂志放在床头,每晚睡前,他都要拿出来找到那篇文读一读。
张爱玲在文章里写的描写他这个唯一的弟弟的话,他几乎能倒背如流:
后来,一次午夜梦回梦到姐姐张爱玲时,张子静醒来后摸到那本杂志后泪如雨下。他一遍遍地呢喃说:“姐姐啊,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哎!”
也不知,若张爱玲泉下有知听到弟弟这样的感慨,她会作何感想。
1996年,张爱玲去世后的第二年,她的弟弟张子静也在他的居所孤独离世,和姐姐一样,他离世时,他的身边没有任何亲人朋友作陪。
唯一不同的是,因为张子静曾为避免重蹈姐姐覆辙缘故“一直将房门敞开”,所以他死去不久立马便被人发现了。
对于张子静而言,这样的结局大概便已经可以算得上“还过得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