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杭州建德旅游,不管是旅行社还是当地人,他们都会推荐游客去看看新安江上的“九姓渔民水上婚礼”表演。“九姓渔民婚礼”的九姓渔民指的是九个姓氏的渔民:李、何、钱、孙、袁、许、叶、林、陈。据说他们都是明初时陈友谅以及他部将的后人。
元末明初,陈友谅与一个叫朱元璋的哥们逐鹿中原,最后鹿被朱元璋收入囊中。成王败寇,陈友谅和他铁粉的家族就被朱元璋贬到新安江、富春江一带的三江口。朱元璋为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上个保险,规定这九姓之人世代不得上岸、不能与岸上人通婚、不能读书习字、不准穿长衫。从此,这九姓后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家,载客、打渔为生,与岸上人很少来往,九姓之间相互通婚、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习俗。水上婚礼就是其中之一,整个婚礼仪式在两条狭小的船上完成。
表演开始。在喧天锣鼓,声声唢呐中,水上的两艘挂着喜字,披满红绸的乌篷船慢慢靠近。两艘船都以灯笼上写着自己方的姓氏表明自己是九姓中的哪两姓。船头站着一群穿着新衣,喜气洋洋的亲朋好友。船停稳后,在司仪的祝福声中,两位伴娘从船舱里扶出新娘,新娘头上顶着红盖头。同时,女方的亲朋好友把新娘的嫁妆一件一件抬出来,放在船舷上。那么小的船也放不下太多东西,嫁妆都是些实用的生活用品。
女方的船上端出一个红色的大木盆放在船舷中间,新娘被扶进木盆,坐进木盆中的小板凳上。男方船上一个富态的利市人粉墨登场,手里拿着一杆枰做道具,她是来给新娘称嫁妆的。她把新娘的每一件嫁妆都意思地称一下,边称边唱“称一斤来进千金,称两斤来进万金,……”等她称完嫁妆,把所有吉利的话都唱过一遍,就退回去了。v她手上这杆枰最后会交到新郎的手上,挑起新娘的红盖头。
又换一个女方的利市人上场,这个利市人的道具是一碗饭,这是给新娘喂离娘饭的,边喂边唱离娘歌,还要跟新娘说一些规矩,大概就是孝敬公婆、夫妻和睦之类的。喂完饭,她也退场了。接着就轮到四名男子上场,他们把红色的大木盆抬起来,抬到肩膀上,绕着女方船的桅杆转三圈。表示新娘对娘家恋恋不舍,不会忘记父母养育之恩。然后就把木盆交给旁边男方船上的四名男子,男方船上四名男子先抬着新娘再绕着男方船上的桅杆转三圈,表示新娘在此落地生根。
随后,新郎、新娘在船头站好。在司仪的指挥下,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最后在锣鼓声,唢呐声中两条船上的人都向岸上的游客抛撒红枣、花生、桂圆、柏籽和糖果。游客也纷纷地送上“白头偕老、早生贵子”这类的祝福。表演就此结束,最重要的一点忘记说了,看这个表演是免费的。听说有好几对在此表演新郎新娘的年轻人,最后都在这里举办了一场真正属于他们的婚礼。
“九姓渔民婚礼”是这九个姓氏渔民被贬后,不能上岸之后产生的婚礼习俗。旧社会这些渔民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能以船为家,以渔为生。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渔民就全部上岸了。现在这一民俗被评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了新安江上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不但有婚礼表演,还能亲身体验。很多游客都争先恐后地来体验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婚礼仪式。本地每年还会举办水上婚礼仪式的集体婚礼。
说亲
旧时婚姻多凭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请媒人先往女方提亲,称“报吉”。女方同意后,交出写有女儿生辰八字的红帖,即“庚帖”,称“出帖”,俗称“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后,压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三天,称“压庚”,然后请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称“合婚”。如五行相冲相克,则退回女方“庚帖”,并附送一些礼物示歉。新社会实行婚姻自主,但农村不少地区仍流行说亲。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数为自由恋爱,也有经人介绍而相识,征得家庭同意确定婚姻关系的,称之为“找对象”。
订婚
嘉兴订婚旧称“安心”。合婚后,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礼”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礼”,用一块金筀,上镌吉祥花纹,还有一个金锭、一对金如意,取“决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礼称“受茶”,并向男方答礼,然后请至亲吃安心酒,公布婚约。贫家送礼视经济情况而不同。民国时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订婚亦举行仪式,也有男女双方交换照片的。旧时男女双方“文定”即订婚后,逢节日男方应送礼到女方家,如粽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等,用竹篮或木篮装盛,故称“送礼篮”。此俗建国后城乡仍流行,但城市为简,一般在中秋和春节男方向女方馈送一些礼品。
准日
即男女双方确定婚期。据《嘉兴府志》记载:“……将婚请期曰准日”。又据《古禾杂识》记载:“……请期曰准日,则男宅投之以茶,女宅报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谓之两头高”。民国时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须购办首饰(金戒、手镯等2至4件)、果盒(盒内分两框,一置桂圆,一置茶叶)及聘礼数十元至数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亦备糕盒及和合(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为绸或纸制成),座下红绸包庚帖,回赠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须“话亲”,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议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应。农村礼仪较简,男方选定结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称“对盘”,又称“行大盘”。托媒人送礼,有绸缎、布料、首饰及礼金,礼金为数亦甚可观。也有女方讨价还价,至使男方送追礼的。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时有为追索聘礼,男方因贫穷,无法满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纠纷,不少男方为行聘负债累累。
迎娶
据《古禾杂识》记载:“禾俗重亲迎豪家富室必盛驺从,鸣锣喝道,居然官长也。新郎虽白衣亦蟒服数珠,甚至僭逾有戴红顶者。戚友少长,衣服甚都,导于舆前,谓之陪娶。新娘乘彩舆,灯光映射,婢媪随其后,手爇安息香,氤氲之气达数百步”。这是清代嘉兴城豪富之家结婚迎新的排场。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结婚,新娘仍乘花轿或彩船,新郎着长袍马褂,也有穿西装的。新娘戴凤冠霞帔已少见,一般着粉红绣花旗袍,有些用兜纱,为粉红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轿后举行文明结婚仪式。有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司仪、傧相等,只行鞠躬礼,不跪拜。当日宴请宾客,摆宴席多少桌,视经济状况而定,多请厨师到家中操办。建国后,70年代前,城市迎亲仪式从简,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迎娶。婚礼在男方家中举行,中午新郎由亲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间则在男家宴请亲友宾客,酒席不过数桌。干部结婚仪式更简,一般只向亲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结婚。70年代后期婚礼渐趋奢华,迎娶用三轮车(人戏称“大篷车”)数辆满载新娘嫁妆,结队而行,引人瞩目。80年代中期后,大操大办之风兴起,迎娶都用小轿车,有的滥用公车,少者一二辆,多者七八辆,车前玻璃窗上贴大红双喜字,新郎新娘由傧相陪同,迎娶时鸣鞭炮,虽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车沿街游驶。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纱,新郎则穿黑色西服。晚间男女双方家长及亲友同至酒家饭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傧相陪伴,立酒家饭店大门前迎候宾客,新郎向宾客一一敬烟,新娘手持钱包,对小辈分送礼金,一般数十元。酒席价每桌数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两家合办,费用由男方负担。酒席毕,剩菜如鸡鸭鱼蹄膀等大菜,由双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时兴拍摄婚礼录像。
农村婚礼民国时期大多沿袭旧俗,迎亲前女方索礼,如“谢娘篮”、“请坐礼”、“抢舅礼”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钱”的。俗称“发轿还要银百元,媒人随轿送五盘”。男方娶亲要挑选已婚青壮年人抬轿或摇船,如花轿迎娶,轿前要由父母双全的两童男提灯。迎娶或派人或新郎亲迎,必须见门作揖,女方才将一道道门打开。女方上轿前,先隔门槛由女方亲戚传递嫁妆,男方候接,嫁妆一般少于男方礼金。然海盐澉浦一带,历来讲究嫁妆的丰盛,称女儿为“赔钱货”。嫁妆中马桶必备,俗称“子孙桶”,红漆,内放一包花生,两个染红的半熟鸡蛋。当新娘上轿时,轿前铺芦席(或米袋),新娘踏着上轿,意为不带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轿的。新娘上轿必须哭,称“哭发哭发”。一般新娘是小声哭泣,母亲是大声哭泣。新娘上轿后,先由母亲喂饭,然后由兄弟扶轿杆,起轿旋三转,才于鼓乐声中抬往男家。乘船迎娶时,有的地方船上置两根带泥的青竹。新娘上船后,急速行驶,竹篙撑岸,以不沾水为吉。船出港后,本村青年往往先在船必经的桥上讨喜钱,称“拦水港”,不满足要求则阻挠不放行。至男家门前时,依次铺五只麻袋,喜娘扶新娘踏麻袋进门,传递麻袋铺路,称“传代”。用五只袋,兆“五子登科”。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先、父母及互拜之后,“吃寿面”,父母朝南坐(如有一亡故,也要虚设盅筷),新郎新娘跪着敬酒。礼毕,新郎持红绸带牵着新娘,由两青壮年持一对花烛导入洞房。洞房坐床男东女西,传说新娘坐床面积多,兆婚后怕老婆;新郎坐得多,则兆婚后妻子怕丈夫,故互不谦让,紧靠而坐。坐床后,新郎用秤杆(寓称心如意)或甘蔗(寓节节高,老来甜)挑起新娘盖头的红纱巾。喜娘将枣子、花生、糖果等向新房床帐内四处抛撒,称“撒帐”,也有的撒到新房四角和客人面前。海盐一带有《撒帐歌》:“撒帐东来撒过东,夫妻双方多和睦,撒帐南来撒过南,人丁兴旺子孙多……”。平湖农村,旧时有吃“小夜饭”的习俗,即婚礼结束,长辈从新娘的箱子里取出两碗合在一起的冷饭,上放几根咸菜,让新郎新娘并肩坐,各自把咸菜冷饭吃完。
建国后,农村婚礼习俗有所变化,迎娶不用花轿,代之以船。订婚时彩礼很重,迎娶前,新郎仍须备名目繁多的礼金。近十多年来,有以自行车迎娶的,婚后和城市一样,外出旅游度蜜月。自80年代以来,农村之喜酒与城市相似,新娘参与酒席,向宾客敬烟敬酒。喜宴一般也以冷盘、热炒为主,配以全鸡全鸭点心等。以瓶装酒取代家酿米酒,每桌酒席所费约二百元左右。
城市农村新郎新娘举行婚礼之日,男女方家长和近亲长辈须向新郎新娘致送“红纸包”,俗称“见面钿”。
结婚后第二天,新娘的兄弟前往探望,男家设宴招待,称“望潮”。嘉善一带俗称“通灶囱”,嘉兴俗称“吊烟囱”。民间相传,昔时有新娘受婆家姑娘、妯娌捉弄,将烟囱堵死,新娘烧饭时烟雾弥漫,受到公婆指责。其兄弟来探望,发现蹊跷,用长竹竿通烟囱,烟道畅通,烟雾消失,饭菜烧好。此传说含有娘家兄弟为保护新娘在夫家地位之意,此俗建国后仍流行。
回门
清代称“对月”、“望对月”。即结婚一个月以后,夫随妻回娘家探望,新郎带去一桌酒菜,俗称“桌面礼”,岳父母也送见面礼。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回门不限于满一月,多数三天就回门。
兰溪各地男婚女嫁习俗大同小异,繁简不一,贫富有别。
共和国成立前,婚姻习俗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要经过定亲、起节、搬奁、迎娶、婚礼、洞房、三朝、双回门、满月等,过程颇为繁杂。
建国后,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提倡节约办婚事。新式婚礼的参加者除新郎新娘外,有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男女傧相,称文明结婚。结婚用婚车迎亲,请酒分糖,热闹祥和。还有旅行结婚、集体婚礼等,仪式简单隆重。
绍兴婚礼习俗是绍兴本地老人传承下来的,结婚的风俗习惯,对于结婚的仪式和流程都有着俗成的约定,在订婚、结婚、聘礼各个方面都有习俗讲究,这些习俗对新婚的夫妇都是一种寓意。默认的结婚习俗是新人结婚时需要遵守的约定。
关于绍兴结婚习俗有一些在现在已经不适用,年轻人多选择在酒店办酒宴,结婚的仪式也多是请司仪渲染气氛,交换结婚的戒指之类的做法,老一辈的习俗在绍兴农村的老人口中可了解出大概,我们如果想继承传统的文化礼仪,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按照传统办婚礼的仪式,又不封建迷信,过分的拘礼于习俗,下面就介绍一些绍兴结婚习俗的重要部分:
一、做媒是年轻人认识的一种方式,媒婆多是中年妇女,可以在男女双方家沟通传话,如果两位年轻人互相愿意结婚,那么就算两个人结婚的吉日。
二、绍兴结婚习俗中,结婚当天称为“好日”,办的宴席叫“正酒”。好日这一天,男女两家都会大办喜洒,宴请亲朋好友。一般都是中午女方这边办喜酒,宴请的是女方亲友。晚上新娘子接到男方家就是男方设筵,新娘父亲、舅爷和男方父母在正堂前坐首位,新郎、新娘向长辈们和宾客们敬酒。
三、迎娶新娘一般都在后半夜,由男方车队(在以前是坐花轿)到新娘家,新郎要迎娶新娘要经过两道门,一道是新娘家大门,是家中兄长或者亲戚中的同辈男性出问题拷问新郎,新郎答对了才能进门,第二道门是新娘的闺房,由伴娘和新娘闺蜜看着,新郎一般可以派发红包趁机进门迎娶新娘。女方酒席散后,新娘就要上车(轿),这时新娘必须“哭嫁”,新娘哭声和对父母的感恩程度成正比,现在结婚是喜气的事情,新娘一般是落泪不言语。到了男方家就是拜堂,闹亲和敬酒的流程,一切结束后新人的婚礼也就结束了。
绍兴结婚习俗讲究简单又不失热闹,年轻人按照老人流传的俗语办事不仅能够给自己结婚好的寓意,还能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得已流传!
浙江省传统节日有哪些
浙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沧桑,仍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是浙江省传统节日的一些代表性活动。
1浙江三月三
浙江三月三,又称为“上元节”,是浙江地区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会参加祈福、游玩、吃各种节日特色食品等活动。
在浙江,很多地方都有独特的三月三活动,如舟山市的渔民风情表演、湖州市的大规模祈年祭仪式、丽水市的草鞋舞、杭州市的上元夜游灯会等。浙江三月三的主要活动是祈福,人们会到寺庙、道观等地参拜神明,祈求平安、幸福、健康。
2浙江端午节
浙江端午节是浙江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浙江的赛龙舟活动非常有名,尤其是在杭州和绍兴这两个地方,他们的赛龙舟比赛水平也是全国闻名的。
除了赛龙舟之外,节日期间还有葫芦戏、裹粽子、插艾叶、喝雄黄酒等一系列的传统活动,让人们在喜庆的气氛中体验浓郁的传统文化。
3浙江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浙江省中秋节的主要庆祝活动包括赏月、吃月饼、等等。而且,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
杭州是浙江省最热闹的中秋节之一,传统活动包括游灯和吃元宵。同时,许多地方都会有各种比赛活动,如“水上灯谜”,“花灯扯铃”等等。这些精彩的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看。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节日的传承和庆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
余姚人送节是挺有讲究的,这已形成固定的习俗。一般一年送“三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当然送节礼多人不怪,春节要比其它节日送的更多一些。一般结婚后送头年节,丈母娘家要客气点,特别是春节,一千以上是要的。还有,第一年送节,如果女方某些亲戚家不送,就意味着今后互相不再走动,有这层意思。至于每个节送什么,这没什么规定,你可以自己把握,建议送现金和东西组合,这样稍微好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