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工作过的人体验尤深

在非洲工作过的人体验尤深,第1张

许多人都认为外交工作是美差,可以出国开开眼界,每天送往迎来请客送礼,参观游览,真是悠哉游哉。从表面看来确是如此,但外交工作的艰辛,却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除了可能会经历政变的艰险之外,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差异也往往会给外交人员带来苦恼和不便。在非洲工作过的人体验尤深。

01

埃及-开罗

我踏上非洲土地的第一站是埃及,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开罗,这是去索马里的必由之路。埃及古老雄伟的金字塔、人面狮身雕像、精美壮观的大清真寺,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给人以美的享受,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02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国家公园

我到达的第二座城市是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内罗毕”一词是“凉爽之地”的意思) ,它是一座现代化花园式城市,处处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整洁、宁静,是 旅游 避暑的胜地。国家天然野生动物园吸引着每一位来访者。我们坐在吉普车里,自由安然地从凶猛的狮子身边擦过。绅士般的长颈鹿,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高高地仰起头去吃枝头上的嫩叶。最令人兴奋的是开车追逐成群的斑马、羚羊和野猪,既紧张又高兴,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当我们参观大裂谷和咖啡种植园时,那壮观的景色,清新的空气,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中国驻肯尼亚使馆宽敞的院子里,大片娇艳欲滴多姿多彩的玫瑰,令我着迷。

非洲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很美好的。

03

非洲地跨南北两半球,赤道横贯在大陆中部,有“高原大陆”、“热带大陆”、“干旱大陆”之称。我去过的索马里、苏丹与肯尼亚的情况大不相同,那里天热干旱植被少,沙漠多。苏丹首都喀土穆是有名的“世界火炉”,最高气温可达70 ,一般寒暑表在阳光下,里面的水银柱会冲破玻璃管。有时外出活动,停车找不到荫凉处,只能停在阳光下,时间稍长,车里面就像烤箱。司机如不戴手套,手会被方向盘或门把烫伤。有一次我丈夫参加观礼,晒的时间较长,前额晒起了几个水泡。

喀土穆

由于天热,喀土穆人一年有7个月露宿户外。我们一年有8个月生活在空调室中,这对人的 健康 很有害。

喀土穆的5至7月气温最高,常有沙尘暴,当地人称其为“哈布卜”。喀土穆平均每年有大小“哈布卜”24次。大“哈布卜”来势猛,飞沙走后,沙暴所至,天昏地暗,交通中断。我们躲在屋里,紧闭门窗,仍呛得透不过气。后来我虽把窗缝糊上,仍要戴上口罩。沙暴来时不能开空调,那闷热的滋味实在难受。沙暴过后,室外遍地处处黄沙盖顶,一片惨相。

苏丹首都喀土穆强沙尘暴天气

有一次,我们计划在草坪上举行**招待会。下午刚刚把会场布置好,傍晚突然来了“哈布卜”。我们只好等它过后,用水冲洗草坪及桌椅,重新布置。结果那晚只来了三位客人: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小孩。

04

索马里

索马里属热带气候,酷热干旱,蔬菜很少。当地盛产香蕉和木瓜,价格便宜。我喜欢吃木瓜,每天吃很多,结果我全身皮肤变黄。回国休假时去北京医院检查,护士把我当黄胆肝炎病人隔离起来。后经医生查文献,才证明是由于摄入大量胡萝卜素 (木瓜含大量胡萝卜素) 所致。苏丹的主要水果是西瓜,又大又甜,但较贵。食堂每天中午只供应每人一块西瓜。因青菜少,我和几位爱吃青菜的同志就狠啃西瓜皮,直到剩一层皮为止。

由于气候不适应,营养不平衡,使馆人员脱发、白发者较多。有的小伙子还没结婚就开始秃顶了,我刚40出头,头顶就出现大片白发并大量脱发。

柏培拉港口

在索马里还有一件令我终生难忘的事:当时盛传苏联在索马里的柏培拉港设有军事基地,我们很想找个机会去看看。索当局出于两国友好,破例同意我丈夫往访柏港。1966年某日,我们夫妇和另二位同志成行。

去往柏港会途经一片大沙漠,迎面吹来的热风如火焰般灼面。我们到港后住在当地唯一的一所“宾馆”里,室内无空调,就像进了一个大烤箱,周围的一切都烫手,床也是热的,睡在上面就像烤面包。我们开玩笑说,再躺下去会烤糊的,跑到院子里也不凉爽。人热得口干舌燥,可是到处找不到水,自来水管一滴水也没有。宾馆里除了我们四人外,别无他人。万般无奈,我们就到处搜索,终于在一个破土造冰箱里找到一块残冰。我们顾不得卫生不卫生,把冰分成几小块,每人捧着一块互相瞅着对方的狼狈样儿,啃了起来,样子可笑极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热死”、“渴死”的滋味。

05

谈到苦,非洲人民的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1972年3月,苏丹南北两部分结束了持续17年之久的内战,实现了全国的和平统一。不久我和丈夫访问了苏丹南方。苏丹的最南端为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足,森林茂密,处处绿茵,芒果树上挂满了硕大的果实。但这一切没能掩盖殖民统治、长期内战留下的伤痕。

我们沿途见到许多营养不良的儿童,四肢纤细,腹部胀大,脐部突出如小气球 (医学上称为脐疝) ,还有赤裸裸一丝不挂的男子在田间劳作或在路边闲坐。上身赤裸的少女、**们拖儿带女站在路边看我们修车。因为我是医生,不管在哪里访问,只要有机会,我都要参观医院。在朱巴市我们参观了一家医院。在那里我看到从没见过,甚至书本上也没读到过的热带病,印象极深。

丝虫病:过去我对此病只有书本知识。那次见到的南苏丹男性丝虫病人多表现为阴囊象皮症。阴囊肿大,如装满东西的布袋,大的有十几斤甚至几十斤重,患者不能坐卧,只能两腿分开跪在床上,苦不堪言。治疗办法,可手术切除一部分,但不能根治。

腐烂病:此病病因不明,据初步分析,可能是野生植物的针刺刺破皮肤,将一种病毒带入人体内,经过较长的潜伏期,皮肤开始腐烂,并扩散到全身。当时无特效疗法,被认为是不治之病。

线虫病:我见到的病人多生在下肢。白色纤细的线虫,头部穿破皮肤露出体外。医生或病人自己可用火柴棍轻轻将其卷绕,每天卷1至2圈,慢慢将虫拉出体外。一条虫长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如果拉急了,将虫体拉断,就再也拉不出来了。

此外,恶性疟疾是非洲常见的常年流行病。恶性疟疾恶性发作预后多不佳,往往可致死,或令人留下后遗症。我去过的非洲四国,以索马里和苏丹恶性疟疾流行最为严重。我们长年要挂蚊帐,每周服一次防疟药。使馆的环境、居住条件较好,只要坚持挂蚊帐、服预防药,患者甚少。我见到的使馆人员患的多为高热型恶性疟,因及时治疗都获痊愈。只有驻苏丹使馆的一位年轻的招待员患脑型恶性疟后,留下了后遗症——痴呆。

我们的援外人员,尤其是在南苏丹工作的中国医疗队队员,由于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差,受蚊虫叮咬的机会太多,许多人染上了恶性疟,身体 健康 受到严重损害。

非洲的酷热和干旱确实令人苦恼。但是非洲人民热情爽朗的性格、非洲大陆美好的景物,也给了我们温馨和欢乐。

06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抵达马里

中国非常重视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关系。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先后访问了非洲十国。访问期间,提出了指导中国同非洲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五项原则和对外经济提出的八项原则,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在索马里和苏丹,人们见到中国人就喊“周恩来”,以表达他们对中国的友好情谊。我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同样,在国际事务和经济建设中,中国也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非洲国家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重返联合国现场画面

中非人民互相支持,互相援助,深得人心。我和非洲人相处十几年,感受颇深。下面我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1964年,我援索马里医疗队 (上海派出) 在索首都摩加迪沙市马蒂诺医院工作不久,有一天,见到一位垂危的临产妇女躺在医院的走廊上,她的丈夫焦虑不安地守护在她的身边。当时在该院工作的一些外国医生,看过之后都摇摇头走开了。中国医疗队的妇产科医生给病人做了细致的检查,诊断是初产横位,因延误时间太久,病人处于危险状态,不予抢救病人必死,如积极抢救尚有一线希望。队里决定紧急抢救——以妇产科医生为主,其他科配合,立刻进行剖腹手术。经医生护士们同心协力,认真仔细地抢救,母子脱险了,得救了。

这件事在首都引起了轰动。中国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受到广泛赞扬。几个月后,产妇由丈夫陪同,带着健壮的小男孩专程到中国使馆表示感谢,并和我们夫妇及医疗队合影留念。

1966年,也是在马蒂诺医院。有一个男孩患瓣膜缩窄性心脏病,已住院很久了。意大利医生想给他手术治疗,又下不了决心,迟迟不行动。中国医生决定为他手术。使馆积极支持医疗队的决定,并提醒,为了确保手术成功,要做好对病孩的保护。在周密计划、充分准备之后,手术开始了。

为了安全,给病孩输的血是中国医生直接从其亲属身上抽出来输给病孩的。手术成功了!但这只完成了一半。术后护理,保证病孩平安的康复,尚需努力。第二战役开始了。医疗队全体都参加了日夜24小时的轮班守护。病人吃的喝的均由家人或医疗队送去。同时医疗队还要担负其他病人的医疗,他们太辛苦了。使馆的同志们随时支援他们,也参加守护工作。由于身份限制,我未能参加我很想做的工作。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有一天,病孩终于 健康 出院了。

“中国医生是神医!”摩加迪沙人互相传颂着,首都极大地轰动了。在这里,开心脏手术是首次,而且成功了,人们能不激动吗?能不为中国医生的高超医术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品德感动吗?医疗队辛勤的劳动,为祖国争了光,得到了索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甚至索马里总统欧斯曼出国访问时还带上中国医生。中国医疗队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使馆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成功的喜悦、友谊的温暖,激励着我们,常常把热和苦忘在了一边。

07

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大门

( 李新烽 摄于2004年)

在索马里,我们所到之处都会感到友谊的温暖。1965年,恰逢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我赴索后首次举行了纪念“三八”的活动。出乎意料,总统欧斯曼的夫人和总理夫人双双出席,还有几位部长夫人也带了孩子来使馆参加活动。夫人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出的中国刺绣和工艺品。总统夫人说,她从没出席过其他使馆的活动。这是她首次参加中国使馆的活动,也是夫人们第一次参加纪念“三八”的活动,非常高兴。她指着大幅精美的绣品说,令人难以置信,这是用手绣出来的,太美了!

1966年的一天,索马里议会议长的两位夫人未经预约,带着礼物到使馆看望我。她们热情、朴实,使我深受感动。不久,我回访议长夫人。她们热情友好地接待我,带我穿堂入室,逐一参观了她们的官邸,包括所有的卧室。这种友好的举动,是我外交生涯中的第一次。

还有一次友好访问,终生难忘。那次我和丈夫及秘书由索马里朋友陪同去外地访问,快到目的地时,突然天降大雨。当地主人非常高兴,拉着我们的手欢呼“罗伯来” (索语,意为“雨神”) 。因常年干雨,如果客人来时天降雨,就是两神带来了喜雨。但“雨神”的称号从不封给女人。这次破例,人们热情地叫我“密斯罗伯来” (女雨神) 。给了我很大的荣誉,叫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08

我们在非洲四国工作期间感受到这些国家的***比较容易接近。我丈夫和各国的元首接触较多,谈话有共同语言。记得有一次苏丹总统尼迈里独自开车来到大使官邸。当时老杨正在办公室,没想到尼迈里会突然光临,匆匆跑去见他,尼迈里总统说他是想来和杨大使聊聊天。

尼迈里

在苏丹期间,使节随尼迈里总统旅行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我记忆最清楚的一次是应邀随尼迈里去达尔富尔省省会法席尔参加1月1日苏丹独立日庆祝活动。旅行是免费的,一切费用由苏丹政府和地方政府支付。使节们偕夫人,随尼迈里总统乘专列,由喀土穆出发。每位使节夫妇有一包间,虽不豪华,但有洗脸池、厕所,倒也方便。途中停车的次数多、时间长,列车行驶很慢。停车时下去活动不必担心什么时候开车,即使车开出几分钟,跑几步就可追上。12月31日到达法席尔市时天色已晚,我们大队人马被带进了“外交村”。

“外交村”是由许多临时搭起来的蒙古包式的草房构成的,其中最大最好的一间是总统的行宫。使节则每家一间,里面只有一张用木棍支起的床,床上铺着一层厚厚的茅草,有一套单薄而简陋的卧具。

独立节前夕也是除夕,当晚有盛大露天晚会,当地官员和群众陪总统和使节们跳舞。快到午夜时,大家都手扶前面人的肩膀,连成一个大圆圈,不停地跳啊跳。突然灯熄了,一阵钟声过后,又是一片通明。这时,人们不管相识与否,也不分男女,不论身份,转回身去与对方拥抱亲吻,祝贺新年,祝贺苏丹独立节。欢声笑语冲向碧疏的星空,扩散到原野。人们沐浴在友好与欢乐的气氛之中,暖流驱散了深夜的寒气。

1月1日,白天我们出席庆祝大会,参观当地的工农业产品展览,晚上出席群众舞会。他们跳的是民间舞。苏丹妇女能歌善舞,舞姿多种多样,有扭动双肩的鸽子舞,也有专扭腹部、臀部的舞。法席尔妇女的舞步节奏很快,双手向前舞动,双脚向后抛,人们踏着鼓点,发出一阵阵特有的口哨声,通宵达旦地跳舞。我们虽跳不好民间舞,但也分享了他们的欢乐。

09

南苏丹境内白尼罗河风光

(摄影 王新俊)

尼罗河是世界第二大河,也是非洲最长的河流,它从南到北纵贯整个苏丹,滋润着两岸平原的沃土,对发展苏丹农业有重要意义。尼罗河上有多处险滩瀑布,非常壮观。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在喀土穆附近交汇,两种水质界线分明,是喀土穆一大景观。每逢周末、节假日,使馆的钓鱼迷们便到尼罗河边或尼罗河水库垂钓。他们钓的鱼有时全馆都吃不完,于是就把它们晒成鱼干。尼罗河里的鲑鱼肥大鲜美,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备菜。我丈夫是钓鱼迷中的佼佼者,钓鱼是他的一大乐趣。

有一个周末,我们约了罗马尼亚驻苏丹大使夫妇和他们的一位客人去尼罗河钓鱼。我们带了桌椅、食品,准备在河边煮鱼汤野餐,美美地过一个周末。那天上午我们两家准时在河边会合,大家兴致勃勃地分头施展各自的本领。我是钓鱼盲,是陪君子来的。我从老杨手中接过他为我调好的渔具放入水中。不一会儿,见鱼线在抖动,我便轻轻拉起一条一斤多重的鲑鱼上钩啦!我正呆呆地提着乱蹦的鱼,忽听一片掌声,抬头一看,周围的黑人正在为我鼓掌祝贺。我举起鱼,向他们致谢。

正当我高兴时,老杨轻轻把我拉到一边,小声说:“出事了,鱼钩扎进了我的手。”我仔细一看,鱼钩真的刚好扎进他右手合谷穴中,不管我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我急出了汗,起初我们不想让客人知道,可现在不得不实说了。我们向朋友们道了歉,把我钓的鱼留给了他们,便驱车直奔中国医疗队驻地。外科医生为老杨动了小小手术,才把鱼钩取了出来。

这次洋相后来成了外交笑话。有一次,我和几位外国朋友闲聊,给他们讲了个传奇故事,说我丈夫有一次钓了一条100多斤重的大鱼。他们惊奇地问,什么鱼这么大?怎么钓起来的?我笑着指指杨说,他钓了他自己。人们哈哈大笑,问他怎么钓了自己,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桩怪事。

尼罗河的水质好,洗发洗衣服,又净又滑爽,泡出的茶格外香。苏丹人常常说,喝了尼罗河的水,一定还想回来。是的,我至今怀念尼罗河。

10

亚的斯亚贝巴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有“高原上的公园都市”之称。“亚的斯亚贝巴”在阿姆哈拉语中意为“新鲜的花朵”。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常年处处有鲜花,草木葱茏,风景宜人。老杨到任后曾两迁馆址,最后在城边找到一处占地十几公顷,内有五幢小楼房的比较满意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小山坡,后部一片桉树林,能驱蚊,成群的猴子常来做客。围墙外有一条常年流水的小溪。经过我们全体使馆人员的辛勤劳动,这里变得越来越美。埃方同意我们修围墙,我们筑起了又高又厚的围墙,它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从此人称此处为“中国城”。

现中国埃塞俄比亚使馆院内的花草

(大使馆官网)

院子里常年可种菜种花,我们种的菜自己吃不完还可以送礼。对我这个酷爱花木的人来说,这里简直是乐园。闲暇时我常常在院里种花种菜。我亲手插活的一盆灯笼花,盛开时有300多盏小灯笼挂满枝头,成了当时馆中一绝。

— END —

文章来源 |《女外交官》(1995年出版)

作者 | 宫润萍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1990年的除夕夜,

全国观众都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赵本山的出现。

终于小品《相亲》如期而至,

赵本山一出场大家就知道今夜可以乐开怀了!

果然,《相亲》没让人失望,整个小品下来笑料迭出不穷,逗得人捧腹大笑。

《相亲》成为当年最火爆的节目,以至于之后二十几年依然经久不衰!

除了赵本山饰演的“老蔫”博得满堂喝彩之外,黄晓娟饰演的“马丫”也一炮而红。

凭借这个小品黄晓娟火了!

之后她十几次登上春晚的舞台,给观众带来了很多经典好作品。

成为春晚常客的她,还顺利进军影视圈,饰演了《武林外传》中白展堂母亲白翠萍等好角色。

观众眼中舞台上的她,是黄金配角,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其实真实生活中的黄晓娟,早已结婚生子,与圈外丈夫结婚37年低调恩爱。

儿子更是军校毕业,一表人才!

由于年轻时忙于事业,黄晓娟一直深觉对家庭对儿子有份亏欠

1962年3月,黄晓娟出生在辽宁阜新,父亲是一名煤矿工程师,母亲是一名人民教师。

她在家排行老二,因为姐姐一出生就被送到姥姥家照顾,

所以黄晓娟这个老二在家里相当于老大的“地位”。

平时父母的工作都很忙,黄晓娟五六岁就会主动照顾弟弟妹妹们。

那个年代的女孩都特别懂事,在家里是父母的好帮手,在学校也刻苦努力。

在这样的大家庭中长大,黄晓娟对弟弟妹妹们的感情特别不一样。

特别是对自己的小弟弟,黄晓娟总是多一分“宠爱”。

照顾弟弟妹妹们之余,黄晓娟喜欢唱歌跳舞,她总是用这种方式逗弟弟妹妹们开心。

后来到了学校,黄晓娟也是文艺委员,每次有活动都少不了她的影子。

这种落落大方的外向性格,注定她将来能在演艺道路上走远!

1976年,14岁的黄晓娟考入了阜新市文工团学员班,成为一名二人转演员。

对黄晓娟来说,这次机会特别难得!

在学校可以学到专业的知识,就意味着以后可以有机会登台表演,这是黄晓娟的梦想。

她比所有人都努力,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

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问老师,这种认真的态度老师全部看在眼里。

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努力!

黄晓娟的专业能力越来越突出,她的表演获得了学校领导的全部认可。

后来她被顺利调入艺术大剧院,演艺生涯走上了新的台阶。

来到艺术大剧院后,黄晓娟获得了很多表演机会,

这些经历让她的演技得到了磨练和升华!

1983年,黄晓娟表演的二人转《画中人》在辽宁省获得了演出奖!

这次出彩获得了老乡 赵本山 的注意,赵本山觉得黄晓娟的表演不露痕迹,很适合当小品演员。

1989年,在辽宁春晚上,赵本山和黄晓娟第一次合作小品《麻将豆腐》,

二人的组合擦出了靓丽的火花,黄晓娟在辽宁彻底走红!

如果说《麻将豆腐》让黄晓娟红遍了辽宁,那么1990年的《相亲》,

则让黄晓娟红遍了全国!

此时的黄晓娟正值28岁,事业已经达到了顶峰,很多人纷纷向她抛来橄榄枝。

但很多人不知道黄晓娟早已结婚生子,只是丈夫是圈外人,黄晓娟一直没向外人说过这件事。

当年上辽宁春晚的时候,黄晓娟的儿子只有五个月大,

为了事业黄晓娟毅然决然舍下哭着找妈妈的儿子,进入了紧张的排练时间。

大家都只看到了舞台上成功的她,却不知台下的她百般纠结,

一边是蒸蒸日上的事业,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儿子!

她无数次想要放弃小品,回家陪伴儿子的成长,但是最后还是理智战胜了 情感 ,她选择了舞台。

1991年,同样在喜剧舞台上一直孜孜不倦的潘长江,

看到了赵本山和黄晓娟的成功搭档,私下也有了主意。

他主动找到黄晓娟,列举出她和自己合作的几项 “卖点”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法。

其中一点确实打动了黄晓娟,潘长江觉得自己的身高不是缺点,恰恰是二人合作的优势。

在舞台上形成强烈的男女身高差距,不用说话笑点就足了!

起初黄晓娟还很犹豫,毕竟自己已经有了老搭档赵本山,该怎么跟他说呢?

潘长江拍着胸脯保证,这事由他解决。

于是潘长江又找到了赵本山,解释自己只是暂时“借走”黄晓娟,合作后会让她再回来。

赵本山不好再说什么,就有了后来潘长江黄晓娟,在91年春晚上合作的《歪倒正着》。

《歪倒正着》大受欢迎,潘长江也火了!

大家都觉得黄晓娟很旺男搭档,只要和她合作就容易火,于是赵本山和潘长江都跃跃欲试。

1992年的春晚,赵本山和黄晓娟再次合作《我想有个家》,依旧成为经典作品。

潘长江的内心再次泛起涟漪,心想如果黄晓娟能和自己合作,自己的事业一定不输赵本山。

他私下下了不少功夫,最后打动了黄晓娟。

赵本山再次提出和黄晓娟的合作时,黄晓娟婉言谢绝!

93年和99年的春晚上,黄晓娟搭档潘长江表演了《桥》《反客为主》,结果也十分出彩。

后来黄晓娟还合作过魏积安,黄宏,孙涛、郭达、郭冬临等小品演员,但黄晓娟曾说过,和她合作最默契的还是潘长江。

二人的合作一直持续到今天,互相欣赏互相成全!

在小品中表现突出的黄晓娟,在影视剧中的表现也很优秀,给观众留下了不少经典角色。

只是走红后,黄晓娟的工作更忙碌了!

她是春晚常客,经常没机会和家人一起过春节。

特别是对儿子,无形中她感觉到亏欠,别人的妈妈都会为孩子做饭穿衣,而她的儿子只能在电视中看妈妈的身影!

黄晓娟只能来回奔波,只要有一天时间,她也要回家看看!

2001年,黄晓娟被特招入伍,成为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一名演员,对她来说这是个意义非凡的时刻!

一次黄晓娟要去 给前方站岗放哨的战士演出,

这次经历再次让她坚定,将来要让儿子当兵的想法。

当时演出需要爬上塔,毕竟是女士,黄晓娟爬上去还是费了不少力气。

终于站在了塔台上,黄晓娟为战士清唱了一首歌,只希望能让驻守边疆的战士心里得到安慰!

黄晓娟说,那场演出是自己演绎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

只有一个观众,没有音乐设备没有灯光舞台,只有面前纹丝不动的战友!

无论表演是如何,战士们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前方,心中不忘守护疆土的职责,那种气场深深震撼了她。

表演结束后,战士的一个动作更让黄晓娟感动!

战士用肩膀顶了一下枪把子,后来黄晓娟才知道,这是他们独有的说“谢谢”的方式!

正好这一年黄晓娟的儿子面临高考,儿子平时很喜欢表演,他为此和母亲商量想上表演学校。

黄晓娟觉得男孩子就应该趁着年轻锻炼锻炼,她的意见是让儿子考军校。

儿子性格比较懂事,他没有直接拒绝,但他瞒着母亲偷偷参加了表演考试。

结果一出来,黄晓娟都为儿子骄傲!

辽宁省统考导演成绩第一,表演成绩第二!

但已经走过一遍表演道路的黄晓娟,依然不同意儿子走演员的道路,十分强硬地把孩子的这种念头扼杀在了摇篮中。

最后儿子还是去了军校,现在毕业后工作也不错。

只是偶尔有时也会感慨,如果当时自己坚持去学表演,现在也是一名实力派演员了吧?

说实话,听到这里黄晓娟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上军校的确是不错的选择,可她当时没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爱好,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了遗憾。

这是一个母亲不愿意看到的事!

丈夫明白黄晓娟内心的纠结,劝解她人生无论哪种选择都会留下遗憾,没必要再纠结。

以后孩子也大了,他们自己的人生就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有了丈夫的劝慰和开导,黄晓娟也再次放平心态,

她开始放慢事业的脚步,将更多时间留给至亲至爱的家人!

对父母家人这边,黄晓娟心里一直有两个痛!

弟弟在40岁那年,查出肝癌晚期,黄晓娟听到这个消息,瞬间眼前一黑!

弟弟是她一手带大的,和她感情最深,那么年轻的生命,怎么会得这种病?

黄晓娟不相信,她亲自带着弟弟去北京的医院做检查。

结果还是一样,她感觉自己快承受不住了!

黄晓娟知道父母年龄已大,经不起这种打击,于是她和家人商量暂时瞒着老人。

她放下忙碌的工作,陪着弟弟去医院检查,住院治疗!

可是弟弟从发病到去世仅仅用了四十四天,黄晓娟回忆那段时间,几乎是天天以泪洗面!

在弟弟临终之际,黄晓娟无奈向父母说明实情。

母亲一听立马晕了过去,父亲强忍着悲痛,默默转过了脸!

弟弟去世了, 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黄晓娟一边担心父母身体,一边眼泪止不住的流。

后来再去拍影视剧里流泪的戏时,黄晓娟发现自己已经哭不出来了。

原来是弟弟的去世对她的打击太大,一辈子的眼泪都在那段时间流完了。

黄晓娟说弟弟去世后,她整个人都变得有点傻了,这个打击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缓不过来。

弟弟去世后的每个清明节,黄晓娟都会去给弟弟扫墓,

她习惯站在墓前跟弟弟说几句话,每次都忘不了说一句“二姐想你”!

作为最小最乖的孩子,弟弟的生命如此短暂,让黄晓娟想起来心就会疼!

弟弟去世一周年之后,黄晓娟的父亲又因心梗去世!

这对中年的黄晓娟来说,无疑又是个打击。

父亲虽然不善于表达,但弟弟的去世给他造成了很大打击,这件事一直放在心里出不来,最后导致心梗!

黄晓娟年轻时为了事业,她几乎很少陪伴在父亲身边,如今子欲孝而亲不待,后悔也晚了。

父亲去世后,黄晓娟将母亲接来和自己住在一起,将对弟弟、父亲的遗憾全部放在了母亲身上。

现在黄晓娟已经是奔60的年龄,儿子娶妻生子,丈夫体贴在旁,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儿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终于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容易。

一边要忙碌的工作,一边要兼顾孩子的成长!

他想起小时候,才明白母亲一路走来的艰辛,也明白了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每个父母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如果您的老公不同意您出去工作,您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沟通:与您的丈夫坦诚沟通,了解他为什么不让你出去工作,看看他的担忧和想法,并尝试找到解决方案。

2 找到折衷方案:如果您的丈夫担心您出去工作会影响家庭生活,您可以考虑找到折衷方案,例如:选择灵活的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时间等方式,以尽量减少对家庭的影响。

3 寻求支持:您可以寻求亲朋好友或专业咨询师的支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4 了解法律规定: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一方不得对另一方加以限制或者干涉。如果您的丈夫的反对违反了法律规定,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5 寻求婚姻咨询:如果您和您的丈夫无法就这个问题达成一致,您可以考虑寻求婚姻咨询帮助,以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静和耐心,尊重彼此的意见和感受,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维护夫妻关系的和谐。

看了北京90后丈夫分享结婚4年夫妻分工,两口子相互约定家务活和带孩子的周期,这样一来,不仅能维系夫妻感情还能给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从他们的婚姻中可以学到些什么呢?下面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婚姻的话题。

如果是女人在家里全职的,因为老公在外面工作非常辛苦,所以家里的家务还是要老婆多担待,让老公回到家了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但是作为老公就不能就什么都不管了,适当的时候,工作不忙的时候,陪老婆一起干干家务活,能够很大程度让老婆感受到温暖。

而如果双方都是工作的,那么尽量均匀分配家务,比如老婆(老公)做饭,另一方打下手,一方扫地,另一方就拖地,多好啊,两口子共同做事,还能增进夫妻感情。所以家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做生意要算那么清,也不需要讲那么多道理,两个人互相照顾互相体谅,才能拥有幸福而又和美的家庭。

对于夫妻来说,家庭工作一方比另一方多做或少做一些都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最起码要做,不能全部交给一方。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再也没有女人对男人必须言听计从,相夫教子,洗衣做饭。而是需要两人共同完成家庭工作,你要是做饭,那我就洗碗,你要是拖地我就洗衣,你教完孩子语文,我就去教数学。既然结婚生子,就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用心经营,而不是强加到一方身上。

其实正确的婚姻观我个人还是觉得平均分配比较和谐!当下社会来自各方的压力男女承受的都比较大,合理分配可以减轻彼此的压力!婚姻就是互相扶持走下去!当然男人可以适当的承担点压力婚姻我觉得会更幸福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097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