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闫庄的民间艺术及民俗风情

嵩县闫庄的民间艺术及民俗风情,第1张

(一)民间艺术:

1、戏曲:明末至清,闫庄村即有敬神小曲,说唱等戏剧形式出现。在村中,东门内曾建两个戏楼,以供村民逢年过节庙会娱乐之用。民国以前剧团称“戏班”。戏班有30余人左右,有“五生”、“五旦”、“五花脸”、“八个场面两箱管”。民国中期闫庄村程继周组建闫庄火神戏,卖掉自家耕地请教师,购戏装,由党明勋任戏主,程继周任班主。1940年由行鹏肖任戏主,关老虎任乐师,程继周任班主。剧种以豫西靠山簧为主,主要演员:周清娃、梁太娃、曹天社、张景云、刘黑子、孙双喜、高仁忠、张运、谭大仓、谭京仓、张秋香、吴彩兰、范关印等。演出主要剧目《化心丸》、《铡美案》、《反徐州》、《刀劈杨凡》等。1951年嵩县商联会长齐玉林找曹天社拟建嵩县专业剧团,曹又找程继周商谈,将火神戏原班十八人并入嵩县和平剧团。

1958年胡学良创作《小麦卫星飞上天》,剧本发表于河南人民出版社。

文革期间,闫庄村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取代了专业剧团。团长分别由张三水、胡学良来担任,乐师吴跃卿、谭大仓。演出主要节目《掩护》、《三月三》、《一块银元》、《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

1971年闫庄村学校组织学生成立文艺宣传队,由教师杨北朝、杜培良负责,组织学生任红兴、武跃民、行相茹、张会粉、张玉枝等人分别演出《红灯记》、《沙家浜》、《为人民服务》等节目,代表公社到陆浑慰问演出,并参加县文艺调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业余剧团再度复兴。1980年闫庄村组建剧团,82年被县审批为半专业剧团,先后在闫庄、田湖、伊川、河北等地演出历史古装戏。84年该剧团被审批掉。

2、唢呐:又名响器。闫庄村唢呐历史悠久,旧时婚丧事只需一根唢呐一盘笙、一副梆子即可办事。地位低下,被称“下九流”之一。

曹家唢呐已祖传五代,班主曹现曾于1985年5月赴洛阳地区“第三届新蕾音乐会”,代表嵩县参赛,荣获集体二等奖,曹双军、曹爱珍荣获个人二等奖;2001年被市电视台作专辑采访。

王家唢呐班主王根现,曾于1996年8月代表嵩县参加“洛阳市杜康杯唢呐大赛”,荣获集体组织奖和个人荣誉奖。

曹、王两家唢呐吹响豫西大地。

3、铜器:旧社会逢年过节,火神爷出巡,由村或火神社组织村民演出,演出时大扇大打,粗犷雄壮,撼天动地,激动人心。解放初期,神社解体,由村集体组织,佳节盛会演出。

1966年文革除“四旧”铜器大鼓被毁。1979年闫庄村投资12万元,购置大鼓、大擦、锣等乐器,由村委组织刘喜朝任教练,集体演练,曲牌主要有《装鸟枪》、《四排》、《长兴》等。

4、杂耍:

(1)高跷:闫庄村高跷始于清光绪年间,兴于解放前后,有丑、正旦、小生、老旦、老生、女丑、须生行当。基本动作有“大过板、走八字、漫头、叨鸡、卧身等。主要演员有:胡石留、张天、王章、赵宝全、高石娃、王德连等人。

(2)骑柳棍:用车轱辘一副,车轴中绑一木杆。丑旦翻穿戏装或皮袄,手执扇子或烟袋,坐于木杆前端。另一人手握木杆行走并一压一松,丑旦忽起忽落,诙谐有趣。

(3)独角兽:始于清代。一人穿大档裤头和执有木棍的双手并入一独腿长裤中,顶端外套朝靴,形如独角。其腹袒露,上画兽脸,演出时用独角踢人,起打声作用。

(4)跑旱船:始于民国。用竹子扎一船,上有顶,四周用红绿布围之,人站竹船内用假裤穿“三寸金莲”鞋搁在船上,佯装倾盆大雨,有正旦和老生,以大过板演奏。

(5)张公背张婆:兴于解放初期,系一人演练“张公”,背着张婆用女外衣、裤、鞋均系在张公身上,张公双手在后,一手执张婆假头左右扭晃,逗人可笑。

(6)竹马:用竹扎成马形,外糊纸,人站竹马中,拌演者不分男女老幼,手执鞭子,走“8”字说唱。

5、民舞:解放初期,陕北秧歌舞、打花鼓及腰鼓舞传入我村,红火一时,大跃进至文革时腰鼓舞在民间尚存。

(二)民间风俗:闫庄村早时即有“女修织纫,男务耕耘”、“婚姻富有者结彩宾贺,贫者则仪礼节俭,一贴心人为定”、“疑难杂症,近城信医,山乡信巫,子女认干亲,老少皆爱敬神”。清末至民国赌博、吸大烟、买卖婚姻者尤甚,老人死者,子女行三献大礼,葬后次天,孝子拜客,行孝三年,第一年的春节贴蓝色对联,第二年贴绿色对联,三年毕贴红纸联。三年内春节不得走亲串友。闫庄村早有兑老当社风俗,即五至十家结合,长辈死后每户兑面、被褥或席,以解决燃眉之急。

闫庄村每年大节序则是:立春迎春,东郊女士喧闹。春节祭先祖及亲友贺年。正月初七火神爷出巡,铜器杂耍热闹非凡。元宵节,家家户户挂灯笼。二月二炒玉米花,吃软茴香豆。四月初一古刹会,购置农具。春分后十天(即天社)合族祭祖上坟。端阳节太阳未出前,割艾蒿泡药草治百病,手脚系五色线,饮雄黄酒,吃粽子。六月六,炕干饼,旧时迷信为小孩嚼灾。八月十五中秋团圆节,吃月饼。九九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十月初一烧五色纸衣,大门外烧香,送寒衣。十月初八古刹会,看大戏。冬至祭祖,腊月初八煮稀粥。腊月二十三请灶神。腊月二十四扫室尘。除夕桃符送岁。

解放后,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节序改变。男女平等,忙时男女皆耕,闲时女勤家务,男外出打工。破除迷信,不再求神信巫。宗教信仰自由,婚丧俭办。2002年10月实行火葬。婚事男女到乡政府、县民政局办理结婚证,彻底铲除了买卖婚姻,小女媒,换亲,转亲等不良风俗。

唢呐一词 ,是外来语的音译 。中国人叫它  “喇叭” 。唢呐是来源于古代的 伊拉克 。

唢呐的演奏技巧 、表现力十分丰富 ,可以表现欢乐 ,也可以表现悲哀 。所以在如何场合下 ,均可演奏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326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