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亲的衣服,在古代叫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帔:源于明朝,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
在戏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将相、官吏、豪绅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扩展资料: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
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下面看看这款霸气的凤冠霞帔。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
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凤冠霞帔
婚礼服,新郎新娘举行婚礼时穿着的服装。许多民族的婚礼服饰都有着一些世代流传下来的特殊讲究。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结婚礼服的由来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结婚礼服的由来
婚礼是汉 传统 文化 精粹之一,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身穿"凤冠霞帔、状元服"的中式婚礼,"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 民俗 "成了现代人的新" 时尚 ",这就是中式婚礼。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 礼仪 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新娘礼服十分讲究,可说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的时刻。近代以后,城市男女结婚时,新娘大多兜纱,长长的白裙拖地尺余,行步,两小孩在后持之。这是受欧美国家婚礼习俗影响的结果。
而民间旧俗新娘的传统服饰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方巾,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挂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新娘的这种服饰流传久远,就是在清代,普通汉族妇女仍穿着这套传统服饰结婚而绝不着旗装成亲。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农村姑娘结婚也穿这一套传统的新娘服饰。如今临近五十岁的一些中年妇女谈到结婚,还津津有味地描述她们结婚那时候怎样怎样地穿着新娘衣,如何如何地美。传统的新娘服饰给他们一生中带来仅有一次的千娇百媚的光彩,使之终身难忘,留下美好的回忆。
殊不知,这新娘传统服饰的由来还有一段美丽的 故事 ,相传是南宋皇帝赐封的。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了帝王公孙,徽宗的儿子康王逃出,直奔江南。但被金兵发觉紧迫不舍,康王逃到一山岭上的农舍前,遇见女子在晒谷,求她相救,女子机智地将他藏在晒谷箩下,自己坐在上面瞒过了金兵,就下了康王。康王千恩万谢,对面前这美丽机智的小女子也十分喜爱,即将身上带着的一方红帕赠给她。告诉了她自己的身份,并说:“明年的今日定来娶你,到时你只须在岭上挥动红帕,我便可认你”。康王到杭州后成了南宋高宗皇帝,如约去迎娶姑娘,却不知姑娘留恋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又舍不得抛下父老乡亲,不愿进宫,但又怕皇命难违,便准备了许多的红帕,叫各方姐妹是日都挥动着红帕,高宗无法辨认,只得作罢。但为报救命之恩,高宗下了一道圣旨,“浙江女子尽封王!”随行的礼仪官发了愁,对他说:“这都封王怎么得了”高宗想了想道:“这有何难让她们出嫁时都穿戴上凤冠霞帔不就成了!”从此姑娘们当新娘子时都戴凤冠,披霞帔,穿上大红袍,大红裙,同时也没有忘记将康王赠送的红方巾往脸上一遮。这一习俗代代相袭,老幼知晓,难怪那些幼儿在嬉戏时,只要在小女孩头上盖一方帕,其他孩童都会拍手欢笑,喊着:“结婚了!结婚了!”
婚礼服的 历史 发展
因为红色是最高贵的颜色,能够穿红色的人,结婚的时候一定穿红色。直到18世纪中叶,纽伦堡的城市贵族结婚时,新娘还穿红色外套,新郎穿红色的裤子。中世纪只有贵族才允许穿红色的外套,这种外套裁剪的就像长袍一样,有钟形的褶皱,宽大的袖子,人们称之为绍帛,是中世纪典型的服装。[9]
婚纱的由来一
新婚礼服
婚礼虽是世界各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仪式,但新娘在婚礼上穿婚纱的历史却不到200年时间。婚纱礼服的雏形应该上朔到公元前1700~公元前1550年古希腊米诺三代王朝贵族妇女所穿的前胸袒露,袖到肘部、胸、腰部位由线绳系在乳房以下,下身着钟形衣裙,整体紧身合体的服装。现在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白纱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由于古代欧洲一些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体,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与祝福,这样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所以,新娘穿上白色的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西方19世纪以前,少女们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没有统一颜色规格,直到1820年前后,白色才逐渐成为婚礼上广为人用的礼服颜色。这是因为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穿了一身洁白雅致的婚纱。从此,白色婚纱便成为一种正式的结婚礼服,如今,有的人不懂婚纱的来历,自己别出心裁,把新娘的婚纱做成粉红或浅蓝的颜色,以示艳丽。其实,按西方的风俗,只有再婚妇女,婚纱才可以用粉红或湖蓝等颜色,以示与初婚区别。
婚纱由来二
十六世纪的欧洲爱尔兰皇室酷爱打猎,在一个盛夏午后,皇室贵族们带着猎枪,骑着马和成群的猎兔犬在爱尔兰北部的小镇打猎,巧遇在河边洗衣的萝丝**(RoseMiss),当时的理查伯爵顿时一见钟情,被萝丝**的纯情和优雅气质深深吸引,同时萝丝**也对英俊挺拔的理查伯爵留下深刻的爱慕之意狩猎返回宫廷的伯爵彻夜难眠,并在当时封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情况下,鼓起勇气提出了“门不当,户不对”对出生于农村的萝丝提出求婚迎娶的念头!皇室一片哗然,并以坚决捍卫皇室血统而反对。
由于伯爵的坚持,为了让伯爵死心,皇室提出了一个当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要求,希望萝丝**能在一夜之间缝制一件白色圣袍(当时没有穿白纱嫁娶的习惯),而要求是长度符合,从爱尔兰皇室专署教堂的证婚台前至教堂大门的白色长袍。
要求提出,理查伯爵心想心仪的婚事几乎已成幻灭但当时的萝丝**却不以为然,居然和整个小镇的居民们彻夜未眠,共同合作,在天亮前缝出了一件精致且设计线条极为简约又不失皇家华丽气息的16米白色圣袍,当这件白色圣袍于次日送至爱尔兰皇室时,皇家成员无疑不深受其感动并被极高情感的设计理念所打动,在爱尔兰国王及皇后的允诺下并完成了童话般的神圣婚礼
这就是全世界第一件婚纱的由来。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在古代结婚的时候是要穿喜服的,在古代女性穿的是叫凤冠霞帔,以凤凰点缀得名,那么男的你知道教什么吗?以下分享古代男子结婚喜服,一起来看看。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1男子的衣服叫汉服。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
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 ,而且根深蒂固。
古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时遗留下来的人像材料更少。从洛阳出土的玉人及铜制人形车辖来看,衣、裳、带、市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
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并特别重视裳前之市。西周铜器铭文记载周王在册命典礼上颁赐的服装中,常有“朱市、葱黄”(《毛公鼎》)“市、黄”(《询簋》)等物。
市、 黄即古文献中的、 衡,指蔽膝,衡则指包括系玉之组和玉件在内的整套佩饰。河南信阳长台关与湖北江陵纪南城战国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贵族则在玉佩下衬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瞩目,成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2中国传统的结婚喜服到婚纱的演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中国传统中式婚礼喜庆、礼节周全、有讲究,因此获得很多新人们的喜爱。下面就跟随我一起体验一下中国传统结婚的喜服到西方婚纱的演变。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流传於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县的一个洪水神话: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太白金星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但他们认为两人是兄妹,便不肯答应。
但是如果不这样人类就会灭绝。他们提出,如果能将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以结婚。后来果真把竹子接上了,而且下许多竹节。两人还是不愿答应,又提出,从两座山上往下滚两盘石磨,如果石磨能滚合到一起,就可以结婚。但是当石磨又合在一起后,他们仍然不肯答应。女娲又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
结果,伏羲始终追不上女娲,一只乌龟教伏羲从山的另一面沿著相反的方向追赶。女娲没有防备,果然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怀里;两人只好成婚。由於伏羲、女娲的成婚,才传下了后世的人烟。
汉朝以前
中国的婚姻风俗,自周代形成了六礼,程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纳吉为占卜;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
汉代喜服
汉代服饰有以下几种直裾,曲裾,襦裙等。直裾汉代男女均穿,但这种服装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所以我们着重介绍曲裾深衣,男子可穿,但更是女子的常见服式。这种女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充分显现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有宽窄两种,袖口大多镶边。衣领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汉代时新穿“三重衣”,即穿几件衣服就露几层领子。
汉代时期,婚礼开始热闹起来。汉宣帝曾下诏,宣布了嫁娶举乐的合法性。只是黄昏迎嫁、青庐行礼的习俗依然没有改变。南北朝以前的婚礼“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
当时新郎的下裳镶着黑边,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而且在黄昏迎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因为在古人的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
唐朝喜服
唐代历史时期,娶妻的人家都是彩灯高挂,喜气洋洋,再也见不到一丝阴暗的色泽。有的婚礼也改在早上进行了。南宋后,新娘的`服饰形成了头戴凤冠霞帔,盖红盖头,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宫锁,胸挂镜,肩披霞;下身着红裙、红裤、红锻绣花鞋。新郎也是一身的红色,红冠红袍。婚礼的一切都是红色的,红灯红烛,红色花轿,大红喜字,喧天的锣鼓,欢腾的人群,牵着红绸的新郎似乎组成了恒古不变的婚礼场面。
宋朝喜服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严格的服饰制度,只允许后妃命妇穿戴的凤冠霞帔,为什么民家女子在出嫁时能穿戴呢?传说与南宋皇帝康王有关,也有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故事内容大体一致,都是由于皇帝在落难之时,被民女相救,皇帝登基之后特许民女在出嫁时穿凤冠霞帔,乘坐四人抬的轿子。
宋朝的婚礼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
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
元代喜服
由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掌权中国的时代,统治阶层出身广阔的蒙古草原,婚礼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拥有了这个少数民族的某些特性。总的来说,统治阶级也是延续了前朝既定的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人伦之道,始于夫妇,夫妇之本,正自婚姻”这句话算是元代人对婚姻的看法,是中国婚姻观在元代的表现。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蒙古族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度在这个时代也有一定的表现。由于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汉人女子嫁少数民族的多,而汉人娶少数民族的少,蒙古贵族禁止与汉族通婚。
明代喜服
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婚礼习俗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是明朝的标准婚服。方雇花轿,下午吹打弹唱至女方家抬新娘,女方家以“三道茶”招待。同时女方家中人要用镜子向花轿内上下前后照一遍。再点燃爆竹一小挂,置于轿内,谓之“搜轿”,以赶走轿内可能躲着的妖魔鬼怪。接着新娘换上新鞋,由喜娘携扶或由哥哥、弟弟背上轿。
花轿出发时,燃放鞭爆,新郎头戴状元帽,身着龙凤大红袍,腰挎大红花迎娶新娘上轿。这个流程似乎就开始很眼熟了吧,古装电视剧里面的迎亲大都参照就是这个时代的婚礼。
清代喜 服
清朝的婚礼大体上是明朝婚礼的沿袭,(满族建立清代的第二年,实行剃发易服制度。清政府接受明代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一条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婚俗沿袭汉族传统。所以,清代的汉族婚礼服装仍和明代相同)。清朝政府在前期采取了很多比较开明的政策,所以民间许多前朝文化大都被保留下来,民间婚礼习俗大都和明朝时代一样。
但是对于统治阶层就有不一样的地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那么皇帝大婚,自然是不能算在其中的,过程之复杂度非比一般了。但是结婚当天要吹锣打鼓鞭炮声声八抬大轿以至于整条街都知道的习惯还是广为大众所支持赞同的,慢慢的就这么延续到现在,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古代婚礼脑海中就浮现了凤冠霞帔,大红的颜色等等。不过用红色来代表喜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融入现代创新元素,将更能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3成亲的衣服,在古代叫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帔:源于明朝,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
在戏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将相、官吏、豪绅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
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下面看看这款霸气的凤冠霞帔。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
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汉朝婚礼多循周制,新郎戴爵弁,穿玄端服,玄色上衣和纁色(赤与黄)下裳,白绢单衣,赤履,佩玉,佩刀。新娘穿玄色丝制礼服。头戴“次”(一种编好的假发,戴用时和自己的头发梳在一起),以“纚”(束发用的布帛。宽二尺二,长六尺)束发,插一尺二长的笄。带青绶,佩玉。 用“白妆”,青黛眉,点绛唇。
如图: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5/20065823502849432jpg
唐代婚礼,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此所谓“红男绿女”。新郎可以借穿绛色的公服,梁冠,配大袖深衣或圆领大袖衫。新娘先穿多层广袖上衣,外套宽大广袖上衣(日本“十二单”从此演变),发簪金翠花钿。这种钿钗礼衣是历代通用的归嫁
如图: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5/20065823504624432jpg
宋代婚服新郎借穿幞头公服或者皂衫衣、折上巾 幞头,新娘花钗大袖礼服;
明代成为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绿色,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注:是海中的马,不是我们熟悉的海洋小动物海马。)
如图:http://wwwtianhancomcn/bbs/UploadFile/2006-6/2006630191422927jpg
20世纪初,传统中式婚礼服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