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花糕

重阳花糕,第1张

文王宁子

重阳时节,野外阳光逼眼,随家人去小五台,透过车窗,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挑着花糕担子,正兴致勃勃地迎面行走在公路边的白杨树下,花糕上蒙着的红布在担子的颤悠下格外醒目,一看就是赶追节的人家。

在关中一带,重阳节是舅家给外甥送花糕的节日,我们当地叫“追节”。

这久违的民俗风情新鲜又强烈地闯入眼幕,顿时勾起我儿时记忆。

《岁时杂记》记载:重阳尚食糕,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

花糕分为“花”和“糕”。糕为麦粉加少许玉米粉所做,形状如倒扣的面盆,层层叠叠,糕的每层夹有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板栗,取“早生贵子”之意。花糕不但好看,而且口感松软香甜,是娃娃们最喜欢的食物。花是面塑,牡丹芍药象征大富大贵,石榴海棠象征多子多福,若是娘家送给新婚未生育的女儿,花糕的上面少不了用面做的胖娃娃,关中人把这叫“引娃”。要是送给未满周岁的小外孙,花糕上有栩栩如生的五毒面塑,用各色膏子涂得鲜艳夺目,寓意百毒不侵,健康成长。

那时还没到重阳节,巷子里的大妈大婶早早就念叨开了,谁家女子出嫁了,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请人做花糕,谁的手艺好,这大村大社的,可不能出去丢人。在大妈大婶的心里,扎一担鲜活、精巧的花糕,既让娘家有面子,也抬高了女儿在婆家的身份。

关中俗语:“宁穷一年,不穷一节。”不管平时多么吝啬的人,一逢重阳都会慷慨解囊。女人早早从集市上买回做花糕的所需食材,枣一定要买陕北大红枣,枣核小果肉饱满,桂圆、花生、莲子、板栗,都要选最好的。在女人的督促下,男人将晒干的麦子送到磨坊时千叮万嘱:麦子给咱窝好,记着收八零粉!磨坊大叔顶着一身面粉打趣:额滴天,今个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男人哈哈大笑道:九月九给咱女子追节呢!

就说么,你个啬皮今个咋这么大方滴呢!八零粉不行,咱这大村大社的,咋说也得三零粉!磨坊大叔的大嗓门高过磨面机的轰隆声。

把你个崽娃子,记着,给咱把面磨好!男人兴奋笑道。

面磨好,一切收拾停当,女人就忙活开了。做花是个细法活儿,女人早早就约好了村里心灵手巧的大妈大婶,重阳节的先一天,三五人炕头上盘膝而坐,女人端上烂好的柿子和水果,招呼着,忙碌着。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们嘴不闲手不闲,家长里短,插科打诨,说笑间手中的面团变成了芍药牡丹,鸟兽蜂蝶之类的吉祥物。待到花鸟做好了,放进笼屉中蒸半熟晾凉才上色。那边忙着涂色,这边的花糕也出锅了,半条巷子都是花糕的香味。闻着香味儿,大姑娘、小媳妇、娃娃们都来凑热闹,大妈大婶们嗔怪:这帮馋猫,鼻子真尖!女人在围腰上抹了把手,满脸微笑地招呼道:女子们,来尝尝刚出锅的花糕,今个我先把话撂在前头,光吃不学可不行,趁你们这些大妈大婶手脚还灵活,赶紧学,要不然,她们以后就把这手艺背到阴司去咧!话音落地,顿时笑骂声四起。正在院子里闲庭信步的芦花鸡也屏息伫立,伸着头诧异地看着这些女人们。

第一年送女儿送外孙的柿子,成双成对二十四个红柿子代表事事如意,家庭和睦。一根担子,用红纸缠得喜气盈盈,一头挑着提货笼子,里面放着柿子副食,一头挑着花糕。挑担子的是父兄或者弟侄。距离近的,直接到亲家,距离远的,先把花糕用四四方方的红包袱包裹好,一路小心翼翼,到了亲家村外,取出花糕,整理好衣衫才进村。

关中人自古粗狂豪迈,在这黄土地上摸爬滚打的人们,行事张扬。一路上挑来花糕,本该从村西进,偏就绕到村东,从村南入,偏要挑到村北,哪儿人多给哪儿挑。

哎呀,这是哪儿的社火出来啦!蹴在门楼下谝闲传的男人们打趣。甭管认识不认识,在此时,就是老熟人。

“啧啧,这花糕做的色香味十足啊!女人们一边夸一边朝花糕跟前凑,一双双滴溜溜羡慕的眼睛,恨不能把那一个个鲜艳夺目的花卉鸟兽剜走。

挑担人经不起夸,众目睽睽之下,脚步更轻,腰身更软了,一走三闪,那姿势像扭秧歌。娃娃们跟在担子后面,咽着口水目不转睛地盯着那花糕。总有胆大的趁人不注意,悄悄摘了一枝拔腿就跑,若被发现,挑担人指着那仓皇逃跑的背影笑骂:你们这帮碎挨刀的,摘完了让我咋样交差?!

花糕送给女家,也就是让娃娃们抢,让大人们品头论足。谁家被抢得快,抢得早,说明谁家的花糕做的好,谁家的人缘好。

送走了亲家,主人家把花糕切成若干,挨家挨户让乡党们尝尝亲家母的手艺,家里有小孩的,总忘不了再送一个面花。记忆中有一年重阳节,隔壁二婆送我一个面花,我插在家里的信插上直到第二年开春。

等到我结婚后,花糕不知何时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小时候,每逢重阳节,和小伙伴跟在花糕担子后面,不止一次设想着自己长大后,父亲也会挑着这让人注目的花糕担子,一街两行,全是艳羡的目光。现在想想,不禁哑然失笑。

嘱咐家人将车停在路边,目送着老人的花糕担子渐渐消失在路尽头,心里一阵莫名感动。那走过的挑担老人,莫不是冥冥中的父亲特来安慰我曾失落的遗憾?

九九重阳,本是登高祈福、感恩敬老的日子,在我们这里,却有着招吉除秽、关爱后辈的民风乡俗,但无论如何,登高和吃糕(高),不都寄托着这片土地上人们朴素真挚的浓浓情感?

路边的小雏菊开得正烈,远处是连绵斑斓的秦岭;左边苹果园里的人们正在摘收秋果,右边装满红薯的三轮车在田野里奔突……我忽然有了一种抒情的冲动。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很难考证其源流。但是目前聊城的居民大多数明代初期从外地迁入。元末明初的战争,聊城作为主要战场,居民流离,成了一片废墟。“当时居民十亡八九”。后来明王朝统一天下,推行“移民垦荒”政策,聊城来了大批移民。多数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其余的一部分是从山东东三府(登、菜、青)迁来,一少部分是从河南、河北、江南迁来。大规模移民建村,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聊城的社会史、文化史和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极其丰富地铸就了聊城剪纸艺术的斑斓多姿,既具有本土悠久历史的积淀,又具有来自东西南北不同特色的融会。

针对广大群众的爱好和习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聊城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开始重视民间剪纸的挖掘工作,大力复兴民间剪纸艺术。1979年春,茌平县文化馆首先通过各文化站进行摸底并重点查访,发现了200多名技艺娴熟的老艺人,搜集到各种形式的剪纸作品千余件。通过整理,从中挑选出了80多件优秀作品,于1980年“七·一”举办了“茌平县首届民间剪纸艺术展览”,展出后,产生了很大轰动。此次活动引起了广大人民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并激发起了一部分青年人学习剪纸的热情,新人不断出现,作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在省和国家乃至国际上展览比赛中获得大奖。

聊城剪纸是一种山东聊城民间的汉族传统工艺品。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对猴团花)。

重阳节 吃重阳糕是为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去登高或登不了高的人的一种特别设计。因为“高”和“糕”同音,用吃糕来代替登高,2021九九重阳节可以结婚吗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2021九九重阳节可以结婚吗,欢迎查阅!

九九重阳节可以结婚吗

九九重阳节,是老人节,意味着白头到老,爱情天长地久,寓意也不错!在重阳节结婚意味着你们的爱情能长长久久,

是个大吉大利的日子,适宜结婚!但是婚姻是人生大事,结婚的年月日时辰相当于人生另一个起点,起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将来的人生轨迹。出生时间没有选择权,但结婚的时间却有选择权。

适宜结婚的大吉之年

双春:指在年头及年尾有两个“ 立春 ”之年。由于春有一年之始及开枝散叶的象征意义,所以被认为特别宜嫁娶。如 、2020年是“双春年”

闰月:指该年在农历中有闰月,即共有十三个月份。由于“闰”有滋润、丰收之意,所以象征夫妻有爱情滋润,恩爱和睦。如 闰六月、2020 闰四月。双春兼闰月:“双春”和“闰月”都是宜嫁娶的年份,一年中既有“双春”,又有“闰月”,自然喜上加喜了!

选结婚吉日注意事项

1、真正婚嫁日:如果你决定将注册与结婚仪式的日期分开,最好这两天都是择日行事。如要取舍的话,便应以进行迎亲及摆酒的传统礼仪当日为准,选在吉日举行,因为中国传统始终视这天为真正婚嫁日。

良辰吉日计法:有些人认为还应该有更严格的良辰吉时计算 方法 ,即用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时间推算出最吉利的婚嫁时日。不过这种做法相当繁琐,更多人宁愿去看黄历选日子。

2、避开父母生辰:在传统习惯中,父母生辰不应与结婚吉日相同,其实只是指父母生日的正日不宜嫁娶,在该月份内结婚是可以的。避开与属相犯冲的月份或日子:所谓犯冲,即子鼠与午马相冲、丑牛与未羊相冲、寅虎与申猴相冲、卯兔与酉鸡相冲、辰龙与戌狗相冲、巳蛇与亥猪相冲,共六组相冲,即 属鼠 的应避开午马月或日,依次类推。

3、避开三七九日:吉日最好避免在农历的三月、七月和九月,因这三个月份分别适逢“ 清明 ”、“盂兰”和“重公”,均为传统的“鬼节”,不宜办喜事。而在月初圆的“ 中秋节 ”月份,即农历八月是最适合办婚礼的月份。

重阳糕的做法

原料:糯米粉15千克、粳米粉1千克、砂糖05千克、红米、绿叶、黄珠、酱色等色素,绿红色蜜饯丝,炒熟芝林少许。

做法:

1、制粉团:糯米粉与粳米粉混合成混合粉,料粉中间扒一凹塘,放入砂糖加清水075千克,反复揉搓直到软润,不粘手为止,静放2个小时,待糕粉干而起松,倒入细筛内,用手擦筛成粉粒状,除去粉块待用。

2、蒸制:取蒸格5只,先后底部抹上少许熟油,以防粘蒸格。将蒸粉倒入蒸格刮平蒸熟,蒸火要旺。

3、饰面:将色素加水分别调成4种不同颜色的液汁,分别对4格蒸格的糕面上色,本色糕上撒上薄薄一层糕粉再蒸熟。将5种颜色的蒸糕翻面置于台上,糕面上刷以色素及馅糖,撒上炒熟的芝麻及蜜饯红绿丝,冷却后将红、绿、黄、黑、白5色熟糕切成三角形,拼装一盘即成。

在重阳节人们要干什么

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饮菊花酒

我们的祖先们在重阳节的时候都是有喝菊花酒的传统风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相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首诗大家都不陌生把,对于我们来说重阳节就是一个回忆的节日。

2021九九重阳节可以结婚吗相关 文章 :

★ 2021重阳节的习俗与禁忌

★ 2021重阳节有什么禁忌和讲究

★ 2021重阳节禁忌讲究事情

★ 2021重阳节是几月几号

★ 2021年重阳节有哪些节日禁忌

★ 2021重阳节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 2021重阳节习俗知多少

★ 2021重阳节禁忌有哪些

★ 2021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 2021年各地重阳节的习俗

我经历过:昔阳一般需要给女方3种钱,订亲钱、看家钱和采购新娘衣物首饰钱,订亲一般6000---10000不等,看家比订亲少点,衣物首饰钱一般2万左右,现在也有一次性全包给3--5万不等,不过这些钱都用来采购新娘衣服、首饰和其他嫁妆,其他人听起来体面,女孩子找了个殷实的婆家

订亲就是订婚,男孩子到女方家,和女方家亲戚一块吃顿饭,认认亲

看家是女孩子和她家一个长辈到男方家认亲,以前的意思是看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要给来的长辈准备个红包,一般168、268元)

其他就是娶亲时需要的红包,每个6或者8元

娶亲还有包袱钱,新娘衣服里娘家包的红包,里面有多少,婆婆再放进去多少(这钱是留给小夫妻的,一般提前问好多少钱) 。

其实: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迎娶---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426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