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婚,是指男女中的一方请求对方与自己结婚。《晋书·姚兴载记下》:“今来求婚,吾已许之。”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求婚习俗和方式。
21世纪的中国,随着90后也进入到婚嫁年龄,国内也开始兴起求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求婚。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经常报道一些求婚视频和求婚新闻。
求婚方式和求婚创意也越来越多样化,求婚仪式开始独立于婚礼仪式。
求婚策划作为求婚的核心,逐渐专业起来。一场求婚涉及到求婚场所、求婚方式、求婚创意、求婚道具、策划团队、场控等。
专业的求婚策划流程:
确定求婚日期
确定求婚方式
确定求婚场所
确定求婚流程
准备求婚道具和人员
求婚执行
在英国的约克市,小伙子如果要求找某个姑娘作为自己的伴侣,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该市的女子,到了结婚年龄,便采用一种“交通灯”的方式,特地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衣服,向男子示意。如果是穿绿色,就表示:“来吧,通行无阻”、如果穿**,则表示:“可能,机会是一半”;如果是红色,那表明:“停止,不要碰我!”
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男女求婚,主动权往往操纵在女子手里。如果女子在一个男子面前把头发打了一个尖结,那就表明:“你被我猎取了。 ”
在太平洋的特洛布里安群岛上,青年人求爱的方式也很特别,如果有一个姑娘用牙猛咬了一个小伙子,那就表示姑娘爱上了他。
刚果的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时,常常是把一只烤熟的鸟送给姑娘,并说:“这鸟是我亲手打来的。”如果姑娘爱他,也回赠给他一个玉米棒子,并说:“这是我亲手种出来的。”
墨西哥的男青年,如果爱上了一个姑娘,他就聘请乐队到姑娘的窗下奏小夜曲,表示求婚,有时可以从半夜唱到天亮。
坦桑尼亚的马萨伊族中,小伙子要想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姑娘,他必须首先杀死一头诸如狮子之类的猛兽,表示自己的勇敢,才能娶得好姑娘。
南美洲北部苏里南的印第安人,把雪茄作求婚的媒介物。如果小伙子爱上了一位姑娘,便告诉自己的父母,选定一个吉日良辰,亲自到女家,并把精心制作的雪茄赠送给女家,表示男方求婚的诚意。如果女方的父亲欣然接受,这门亲事就算成功了。
在南美洲的马怀安族中,多是姑娘向小伙子求婚。姑娘平时注意观察自己受慕的小伙子的去向。当发现小伙子在田里劳动,便不声不响地下田,靠近小伙子的身边,帮助他耕作,若是小伙子不离开她,那就意味着,他们情投意合了。
阿富汗的某些部落,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时,他会到姑娘的住所前对空鸣枪,表示:我爱你!
在坦桑尼亚的帕雷族中,如果男青年看中某个女青年,男方就选择日子,带着一个宽瓷罐到女方家。女方如果同意,便把瓷罐留下,否则就退回男方。
在尼日利亚东北的伊搏族中,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位姑娘,前去求婚时,女方的亲属就会手持木棒相迎,当男子到来时,就毫不客气地将这位男青年痛打一顿。如果这位青年经受不了这番棒击,这就说明婚后不能应付遇到的种种不幸,姑娘也就不愿意和这位青年结婚了。
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求婚比较文明。每当傍晚,青年男女们坐在一个特殊的台子上,周围点起棕油灯。这时,小伙子们就大书诗句,然后把诗献给自己爱慕的姑娘,向她求婚。
在荷兰,求婚更富有诗意。当某一女子成熟时,她便在自己卧室的窗台上,放一盒玫瑰花,意思是说:来求婚吧,青年小伙们!
求婚浪漫而美好,而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生活方式不同,求婚的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别。西方人求婚用什么方式想必很多人都想知道,下面我告诉大家西方人怎么求婚。
西方人求婚之尼日利亚挨打求婚
在尼日利亚东北的伊搏族中,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位姑娘,前去求婚时,女方的亲属就会手持木棒相迎,当男子到来时,就毫不客气地将这位男青年痛打一顿。如果这位青年经受不了这番棒击,这就说明婚后不能应付遇到的种种不幸,姑娘也就不愿意和这位青年结婚了。
西方人求婚之意大利人求婚
意大利是艺术之都,它们的求婚非常有风格,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男女求婚,主动权往往操纵在女子手里。如果女子在一个男子面前把头发打了一个尖结,那就表明:“你被我猎取了。”
西方人求婚之墨西哥奏响小夜曲求婚
墨西哥的男青年,如果爱上了一个姑娘,他就聘请乐队到姑娘的窗下奏小夜曲,表示求婚,有时可以从半夜唱到天亮。
西方人求婚之英国交通灯求婚
英国人的求婚是相对较容易的,英国的女孩到了结婚年龄,便采用一种“交通灯”的方式,特地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衣服,向男子示意。如果是穿绿色,就表示:“来吧,通行无阻”、如果穿**,则表示:“可能,机会是一半”;如果是红色,那表明:“停止,不要碰我!”
西方人求婚之特洛布里安群岛熟鸟求婚
在太平洋的特洛布里安群岛上,青年人求爱的方式也很特别,如果有一个姑娘用牙猛咬了一个小伙子,那就表示姑娘爱上了他。刚果的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时,常常是把一只烤熟的鸟送给姑娘,并说:“这鸟是我亲手打来的。”如果姑娘爱他,也回赠给他一个玉米棒子,并说:“这是我亲手种出来的。”
西方人求婚用什么方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求婚方式和习俗,不过随着时代的演变很多地方的求婚习俗也开始淡化,追求时尚浪漫求婚的是越来越多,不管什么样的求婚方式,用心才是珍贵的。
首先是看和你在一起的人它们家是什么民族的
婚俗
壮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员所组成,没有氏族组织,具有明显的村社特征。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婚。
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 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 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 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 ;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则行改嫁。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相信每一位姑娘的心目中,应该都有一个“兵哥哥”形象的男朋友。之所以这么多人喜欢当兵的男朋友,是因为这样的男朋友能够给自己安全感。当兵的男友穿上一身正装时,也非常英俊帅气。
他们做着保家卫国的大事,也让人分外崇拜。但是和兵哥哥之间的恋爱,要比和普通人之间的恋爱难很多。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两个人很久才能见一次面,相思之苦难以言说。
在云南普洱,民警刘攀和战友们策划了一场惊喜又浪漫的求婚仪式。从这个求婚仪式当中,大家了解到了刘攀的女友和他已经相恋了12年,在这12年当中,她一直默默守护着这份爱情,从来不曾放弃。
据了解,刘攀和女友相恋12年,女友特意从重庆辞职,远赴云南陪他。刘攀本来打算在疫情之后,再向自己的女友求婚,但他实在是等不及了,所以才和同事们一起策划了这一场求婚仪式。
刘攀和女友从上高中开始就认识,之所以会给女友策划这么一场令人感动的求婚仪式,是因为刘攀觉得自己性格比较木讷,所以想给女友一个惊喜和一个承诺。
在这场浪漫的求婚仪式上刘攀的女友手捧鲜花,答应了他的求婚。不得不说,两人的感情十分让人感动。相守12年的感情,真的来之不易。对于刘攀来说,他确实欠女友一个仪式。
如今非常流行速食爱情,所以刘攀和女友能够相守12年,这让大家非常羡慕。在这12年当中,彼此都为双方付出了很多。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青春,都奉献给了彼此。这样的感情,经历了12年的时间考验,只能说两人的感情坚不可摧。希望刘攀和他的女友,今后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青年男女相爱,用食物表达思念之情,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抛梅子”、“抛木瓜”的记载。古时男女青年于夏季果熟之际,聚会林中,互相抛掷梅子、木瓜选择情人。唐·王维《相思》诗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则是汉族男女相爱,以赠红豆作爱情信物的明证。时至当代,仍不乏其例。所不同的是,寄物寓情,非比当初,如赠金戒指等。但追根朔源,又以现在部分民族以食物来求爱,别具古趣。
景颇族
传树叶情书,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通信方式。景颇族的小伙子一当爱上某家姑娘时,就用一片栗树的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火柴丝送给意中人。栗树叶表示有许多知心话,要给姑娘说。树根表示思念爱慕姑娘。大蒜表示愿与姑娘结成良缘。辣椒表示自己忠贞炽热的爱。火柴丝表示自己态度之坚决。姑娘接到“情书”后,如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需考虑,则加上奶浆草。如不同意,则加上木炭以示反感。当小伙子接到要考虑的“回信”后,又摘下两片嫩栗树叶,面对面合在一起,加上包谷、谷子、豆子,再次表示愿跟姑娘成家立业,共同生活。经过多次联络,如姑娘答应这门亲事,即收下“信件”,以烟草回赠;如不同意,便把栗树叶背合在一起送还小伙子。当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时,如遇父母反对,姑娘则以树叶包上含羞草、刺、火药等寄与小伙子;若男方要私约女子逃婚,便以 树叶包上蕨菜尖送与女方,女方同意,便加上茅草送回。
赠芭蕉叶包,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另一种方式。当小伙子相中某一姑娘时便用彩线扎一个芭蕉包送姑娘。若包内夹有沙枝、野芥子叶等树叶,则表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姑娘如同意,常以此为骄傲。如不同意,则退回。
僳僳族
生活在云南陇川和盈江县的僳僳族,男女求爱时,采用“来苏”表达思想之情。“来苏”是用芭蕉叶包上两小节长短一致的茅草,表示你我差不多,一个大蒜,表示愿结为一体;一枚槟榔,表示让你含在口中,草烟,然后包上同样内容的“来苏”,外加芫荽,表示愿和你相好,用白线表示自己是洁白的,如不同意,则把相合的树叶背过来,外加一块木炭。完全拒绝,则加一节辣子,原物退回男方。
文帕寨彝族
云南镇沅县文帕寨彝族支系香堂人,从男女互相追求相爱开幕始,以物寄颇富诗意。如无字情书即是一例。当小伙子与姑娘见面相识后,如姑娘对小伙子的求爱表示同意时,就用芭蕉叶包上一个小把盐巴,托人带给小伙子。小伙子一旦见到此盐巴,高兴得手舞足蹈,于是就带上定婚礼物到姑娘家去喝定婚酒。因为,绿色的芭蕉叶表示他俩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盐巴表示姑娘对追求她的小伙子有缘法、有感情,姑娘的父母对他们的婚事很喜欢。反之,如果姑娘不同意,就用纸或芭蕉叶包上一只苍蝇寄给对方。
独龙族
“搭弓”是云南怒江州独龙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搭弓”由男青年以藤篾编织而成。约15厘米大小,扁圆形,制作精巧,美观别致。当男青年相中一姑娘后,即在夜深人静时,用“搭弓”装上食品,挂在姑娘家门口,姑娘据“搭弓”的编制风格,猜度其人,若也有情意,即将它挎在身上,作为已有了对象的凭证。反之,则原物挂回原处,让男方取回。
苗族
赠糯米饭,则是流行于云南苗族的传情方式。当姑娘一旦相中某一男青年时,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便主动送给意中人一包糯米饭,数量越多,表示爱情越深挚。如男方亦有情,便欣然收下,禀报父母,托媒人提亲。
婚恋习俗: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个民族的婚恋习俗世代相沿,各有特色,形成了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
“丢包”、“卖鸡肉”觅偶
“丢包”,傣语称为“端麻管”,是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传统的娱乐和体育活动,更是一种觅偶的独特方式。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来临之际,各村寨“小卜哨”(姑娘)便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自己精心用花布拼制的一种四角菱形布包(内装棉籽,角上缀有约五寸长短的丝线束或花边,它有一条一尺多长的提绳,供丢包时握绳甩掷),汇集到约定的广场、寨边的草坪或椿树下集中。“小卜冒”(小伙子)这时也从各村寨赶来参加这一盛会。男方由未婚的男青年组织的“乃冒”带领,女方也由未婚的“乃哨”带领,男女双方各为一队,相对而立,中间相距20-30米。双方含情脉脉相互对视片刻后,姑娘便手握花包提绳轻甩几圈,再“嗖”地向小伙子甩去,开始时只是漫无目的地乱甩。见花包飞来,小伙子便争相抢接,接住的便欢呼雀跃,接不住的便得给丢包的姑娘献鲜花或有纪念性的礼物。小伙子得到花包后,也仿效姑娘的动作,轻甩几圈又将花包掷出,让姑娘们去抢接,未接住包的姑娘,得向掷包的小伙子敬献一朵鲜花。如此你丢我接我丢你接地丢到一定时候,便进入实质性的高潮,即开始相互物色对象了!于是,心有灵犀的青年男女便开始相互结对丢包。这时候,花包已成为传递感情的使者,带着情与爱飞向对方:姑娘若看中了某个小伙子,便将花包丢给他,小伙子若接住了,就表示他也喜欢这位姑娘,于是两人便对丢起来,两人对丢一段时间后,姑娘忽然把包丢得又高又远,会心的小伙子就假装接不住包,然后跑到姑娘面前“认输”,并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献给姑娘,然后两人便悄然离开丢包现场,隐于树木之中或溪泉岸边相互倾诉爱慕之情,最终成为情侣。小小的花包,不知为多少的傣族青年男女牵线、搭桥,使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傣族觅偶的另一种方式是“卖鸡肉”。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或其他节日来临之际,姑娘们便把自家的肥鸡杀了,把鸡肉清炖煮熟后,放上香茅草、姜、葱、蒜、青辣椒等调料,盛在小盒里摆到场坝上去卖,等待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如果来卖鸡肉的小姑娘不称心,就会要高价,小伙子就会知趣地走开;如果是不明此中“奥秘”的外地旅客来买,往往不是遭姑娘的白眼、冷遇,就是姑娘开出“天价”让对方感到莫名其妙。如果是姑娘看中的小伙子来买,情况就完全大不相同了,当两人含情脉脉的目光相触后,姑娘便会羞怯地低下头来。小伙子便用这样的“开场白”来“投石问路”:“农呃农(妹妹),你做的鸡肉怎么这样香呀?放的是凤凰山上的青辣椒,孔雀湖里的盐巴,芳香园里的香茅草吧?是不是有客人预先定做的?”姑娘便答道:“岩龙(哥哥)呃,我这盒鸡肉放的是最普通的香茅草、最普通的盐巴和青辣椒,只不过是加上了我一颗炽热的心罢了。如果岩龙不嫌弃的话,就请来尝尝吧!”姑娘说完,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藏在身后的小凳子拿出来,请小伙子坐在身旁。小伙子这时若有意于姑娘了,就会说:“我们傣家有句俗话说‘一起抬才轻,一起吃才甜’。最好我们俩一起吃,鸡肉才会有味道。”为了方便说话,避开众人耳目,姑娘便会接着说:“岩龙呃!我们傣家还有句俗话说:‘放开来吃才香甜,放开来做才利索’。这里人多嘴杂,干脆我们抬到林子里去吃,那里又凉爽、又安静。”于是,两人就搬上凳子、端着鸡肉,走向树林深处去相互倾诉彼此的爱慕之情……。
树叶情书
云南的景颇族,多居于深山之中,历史上由于文化落后,识文断字的人寥若晨星,故景颇族青年男女恋爱时,就常用树叶作为“情书”,一封“信”里有几种,甚至十多种树叶,每一片树叶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但有的叶子的含义,只有通信的男女双方才知道。当“写信人”要想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深情时,便把一片片树叶按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把它们依先后次序排列好后,用布包好,最后用彩线捆扎,托人送给对方。对方打开布包,依次拿起这些树叶来一片片看,树叶看完,“信”也读完了。景颇族树叶的叶语为:蕨叶表示“我想念你”;拨叶表示“我真心爱你”;黄花叶表示“希望能见到你”;独芭蔗叶表示“认识你很幸福”……等等而捆扎树叶信的彩线也能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例如:白线表示“我是洁白无瑕的”;红线表示“我的心最好”;若捆扎线有两个结头在一边又结得很牢实,这是表示“我们两个永远一条心”……等等。如今,随着时代和生活的巨变,景颇族已有了文化,甚至还产生了一些作家,已大多不用树叶当情书了。但有些青年男女在相互思慕的时候,不由想起这古老的习俗,仍喜欢用这种古老而又浪漫的“树叶情书”来传递彼此的心声,用树叶来做他们的爱情信物。
兰花烟传情
在僳僳族山寨,几乎每户院中都栽有兰花烟树,并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对僳僳族青年男女相爱,但因双方父母反对而被活活拆散,姑娘含冤自尽。小伙子闻讯悲痛欲绝,前往姑娘墓地祭奠时,发现坟上长出一棵开着白花的小树,他采了一片树叶含在嘴中,但觉清香、甘美异常。消息传开后,人们都采下这种树的叶子晒干,卷成烟卷,点火抽烟,其味比咀嚼更香。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树移栽到家园,精心栽培,并将这种树叶做成的烟称为兰花烟,僳僳族男子和老年妇女都喜欢抽它。在僳僳山寨,青年男子在择偶求爱时,都很庄重地在腰间装上兰花烟的花烟包,若看中哪位姑娘了,便将装有兰花烟的花烟包解下来送给她;姑娘若觉得对方不中意,便会委婉拒绝;若中意了,就会接住花烟包,并将自己的花烟包回送对方,以此“定情”。花烟包,就是这样成为僳僳族青年男女之间的一种爱情的信物。
“抹锅灰”与“打媒人”
云南的布朗族男青年到20岁前便开始“串姑娘”:一声口哨,全寨的小伙子便集中起来,结队前往。姑娘们听到口哨声后,也都汇集到一户房屋宽敞的人家,把火塘烧旺,并把手伸到锅底抹一下藏在身后,小伙子一进门,就一个个都被抹上一脸黑,大家相互对望都哄笑不止。洗去锅灰后,大家便围坐在火塘边,在悠扬的三弦声中男女双方对唱,通过含蓄诙谐的对歌,男女双方进行各方面的了解,如果一对男女青年通过对歌恋爱成功了,便会回去和父母商量,男方家庭自会请媒人去说亲。说亲是隆重的,媒人要穿戴一新,挑上米、酒、肉等礼物,堂而皇之地前往。进了女方的家门,姑娘既高兴又害羞,但这时她必须装作恼怒的样子,拿起一根棍子去打媒人的脚,但这是假打,棍子只打在地上,她打一下,媒人就跳一下,惹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有如演了一场喜剧。过一会,父母就会出面假装责备女儿不懂事,姑娘也就此收棍退场。媒人则被请到火塘边,主客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肉,酒至半酣,主客引吭高歌,欢声笑语不断。到举行婚礼这一天,全寨男女青年都要来贺喜,他们敲着象脚鼓,弹着小三弦,载歌载舞,欢笑之声不绝。新郎的父亲,便备好酒肉招待客人,特别是牵线的媒人,这时更受到新郎新娘的分外尊敬。
无言的谈情求婚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除主体是白族外,还有另一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彝族,由于两族共居一地,天长日久,乡风民俗相互影响、渗透,从而形成了两个民族相近、相似的婚恋习俗:无言的谈情和无声的求婚。
在鹤庆、剑川山区的白族人家,正屋中都设有火塘,是接待客人和全家议事的地方。每当阴雨和风雪天,热恋的青年男女都“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些痴情的小伙子往往就会主动到姑娘家去“访恋”。客人来了,主人家便会拿出烟,酒或瓜果招待客人,“访恋”者便会主动谢绝一切热情的招待,这是暗示:本人之意不在吃喝,在乎你家姑娘也!此举使主人家明白客人来意,便会找各种借口主动离去,把火塘让给这对热恋中的情人。因为是在家里多有不便,也不能在野外相互唱山歌,亦不宜用哥呀妹呀死呀活呀的话语来表达情意,于是他们便用彼此都能心领神会的“物语”进行无言的感情交流。这时,姑娘会借故加柴添火,两手各持两节柴薪并排放入火塘,这个动作如果用山歌来表达的话,意即为:“盼星盼月盼哥来,好比火塘盼干柴;火塘无柴如冰坑,哥到妹家暖心怀。”小伙子自然能“读”懂这种“物语”,便把自己右手的手指伸直并为梅花形,手心面向火塘伸向对方,意即为:“山崖顶上红牡丹,花红叶绿香又香,想把牡丹移家种,只怕种花人心不甘。”这是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来了,他借“物语”来试探姑娘及家庭对此的态度。姑娘羞红了脸,便会羞答答拿起夹火的竹筷,上端并拢,下端分开,以此向对方交心,这动作意即为:“花恋蜂来蜂恋花,种花人爱蜂也爱花;只要蜂莫乱采花,牡丹随蜂移你家”。若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束用青藤缠扎的茶花,意即为:“好花鲜来好花鲜,好花开在河那边;有心采朵好花戴,河又宽来水又深”。若姑娘用双手接过花束摘下一朵插于发间,并献给对方一杯装有橄榄的香茶,意即为:“蜜蜂采花飞千山,不怕艰险靠心坚;只要郎心合妹意,翅膀变作摆渡船。”若姑娘虽爱着对方但又怕遭人非议,小伙子便会从火塘中选出三根燃着的柴枝,按品字形插在火塘边上以示鼓励,意即为:“罗汉前边点对蜡,观音面前点盏灯,大风吹来火灭了,罗汉伸手摸观音,神仙也有情和爱,怕谁来嚼烂舌根?”姑娘得到鼓励,坚定了爱情的信念,忙献给情人一杯沸水泡红塘的薄荷茶以表心迹,意即为:“薄荷红糖心连心,哥妹相恋情意深;清水锅里煮白菜,不放油盐味也真;效学星月永相伴,清清白白结姻缘。”……过去白族的“物语”有近百种,但流传至今仅剩20多个“语汇”了,这些“物语词汇”经老歌手一“翻译”,就成了一组组优美的情歌。因为它们熔铸了白族人民的情和爱,同时也熔入了白族人民的灵巧和智慧,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大理州洱源县(也是白族聚居地,与鹤庆、剑川县毗邻)的彝家,求婚和白族一样使用“物语”,这样,即使求婚遭到拒绝,也不会难堪,彼此双方以后仍能和谐相处。在这里,小伙子若爱上了哪位姑娘,便会去请她做双鞋垫,姑娘都会应允,但若做的鞋垫是没绣花的,则表示拒绝,小伙子收到的会知趣地走开;如果小伙子收到的鞋垫是绣了花的,便意味着姑娘答应了他的追求,便会告之父母到女方家去送求婚酒。求婚时,由父母领着儿子,选一个双月双日的吉日,给女方家送去一坛好酒,酒坛上系一条红绸带,放在客厅的桌上,女方家庭的人自然心领神会,双方对婚姻之事只字不提,只是拉些家常话,吃完主人招待的饭菜后就告辞回家。女方的父母家人若喜欢这门婚事,便会喝了这酒表示应允;若拒绝则不动它。一个月后,小伙子又到姑娘家串门,趁主人不备就瞅空悄悄看看桌上的求婚酒是否喝了。如果没喝,从此他便会知趣地永远走开;如果喝了,就会回去告之父母,由父母来与女方家庭具体商量该如何举办儿女的婚事……
回答者: 良之品 - 助理 二级 12-10 18:09
景颇族
传树叶情书,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通信方式。景颇族的小伙子一当爱上某家姑娘时,就用一片栗树的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火柴丝送给意中人。栗树叶表示有许多知心话,要给姑娘说。树根表示思念爱慕姑娘。大蒜表示愿与姑娘结成良缘。辣椒表示自己忠贞炽热的爱。火柴丝表示自己态度之坚决。姑娘接到“情书”后,如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需考虑,则加上奶浆草。如不同意,则加上木炭以示反感。当小伙子接到要考虑的“回信”后,又摘下两片嫩栗树叶,面对面合在一起,加上包谷、谷子、豆子,再次表示愿跟姑娘成家立业,共同生活。经过多次联络,如姑娘答应这门亲事,即收下“信件”,以烟草回赠;如不同意,便把栗树叶背合在一起送还小伙子。当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时,如遇父母反对,姑娘则以树叶包上含羞草、刺、火药等寄与小伙子;若男方要私约女子逃婚,便以 树叶包上蕨菜尖送与女方,女方同意,便加上茅草送回。
赠芭蕉叶包,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另一种方式。当小伙子相中某一姑娘时便用彩线扎一个芭蕉包送姑娘。若包内夹有沙枝、野芥子叶等树叶,则表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姑娘如同意,常以此为骄傲。如不同意,则退回。
僳僳族
生活在云南陇川和盈江县的僳僳族,男女求爱时,采用“来苏”表达思想之情。“来苏”是用芭蕉叶包上两小节长短一致的茅草,表示你我差不多,一个大蒜,表示愿结为一体;一枚槟榔,表示让你含在口中,草烟,然后包上同样内容的“来苏”,外加芫荽,表示愿和你相好,用白线表示自己是洁白的,如不同意,则把相合的树叶背过来,外加一块木炭。完全拒绝,则加一节辣
僳僳族婚俗----恋爱暗号多又多
僳僳族青年男女以前为了躲避别人的干扰,有时恋爱幽会非常秘密,他们会用琵琶、口弦以及吹树叶、撒树叶、系草疙瘩等方式来作为暗号联系,确定幽会的时间、地点,进行秘密接触。
比如撇一束一尺长的树枝,放在情侣经常来往路边的土堆岩石上,上面压一块石头,暗示约会的时间的方向,僳僳语叫“师前早”。如果一方未赴约,另一方就在约会的地点系草疙瘩作为失约的证据,下次约会时叫对方说明原因,僳僳语叫“诗古提”。吹树叶是呼唤情侣或通知对方自己有事不能前往,僳僳语叫“师前木”。在参加婚礼的宴席上把双筷子交叉起来或倒置搁在碗上,筷子头表示幽会的方向。在公众场合则打暗号说今晚要到某村某寨赴约,其实就是通知情侣到哪里去幽会。
这些暗号都是以前的一些传统做法,现在随着男女交往的开放,已经不多了,但偶尔也有这样古老的暗号出现。
土家族婚俗——香袋和哭嫁歌
在湘西的土家族青年男女中,香袋是他们的定情的信物。一般由漂白丝布作袋面,红布做袋里,上面绣着“鸳鸯戏水”等图案。如果小伙子得到姑娘的香袋,就等于得到了姑娘的心,男方去提亲十拿九稳。
湘西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当天晚上,有锅灰涂抹“模米”的风俗。“模米”是代表新郎来迎亲的那个小伙子,一般“模米”没有特殊标记,还故意混在人堆中,要女方将其找出来。
姑娘出嫁时,全村的姑娘都来陪她唱哭嫁歌,陪唱的姑娘会积极辨认谁是“模米”,以便用锅灰涂抹他,因为是他代表新郎娶走了新娘。有时实在辨认不出,姑娘们就将男方来的小伙子全部涂抹,据说,被涂抹的小伙子越多,日后女方爱上男方的小伙子就越多,新娘新郎婚后也能相亲相爱。
新娘在婚礼上的哭嫁歌,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谁家的姑娘不善于哭,就会被认为才低贤劣。在哭嫁歌中,新娘要将新郎和媒人一一埋怨过来。而且哭的时间在出嫁的七至二十天就开始了,到新娘被送上花轿时,才算结束。
哈萨克族婚俗——姑娘追和啃羊胸骨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一种传统活动。活动开始时,姑娘和小伙子骑马并肩而行,小伙子可以向姑娘倾吐爱慕之意、开玩笑,姑娘无论是否愿意,都不能生气,任由小伙子说。到了折回时,姑娘有权用鞭子抽打小伙子,小伙子只能逃不能还手。因此一到折回的路程时,小伙子就策马逃窜,姑娘在后门紧追不舍。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她高高举起鞭子,轻轻落下,或者只是假装在小伙子头上晃动鞭子。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无意,那么小伙子就要挨上狠狠几鞭子了。
在哈萨克婚俗中还有一个“登门”仪式,在女方举行。登门时,未婚女婿和姑娘坐在帐篷中共同啃吃一块羊胸骨肉,因为骨肉相连,象征一对新人永远相亲相爱。
哈萨克举行婚礼有用绊脚绳绊新娘和新娘往炉火中浇油的风俗。新郎领新娘回家时,男方亲友在路上扯起一根根绳子,新娘想要顺利通过,就要给摆绳者一一赠送礼物,或是让伴娘唱歌,以歌代物。
新娘到新房后,一位小伙子会唱起“揭面纱歌”,在风趣的歌声中,小伙子揭开新娘的面纱,向新娘介绍男方长辈和亲友。新娘向公婆行鞠躬礼,将一勺煤油撒向火炉,象征以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朝鲜族婚俗——踩麻袋和推木雁
朝鲜族婚礼形式较多,各不相同。在结婚古俗中以踩麻袋和推木雁比较有趣。在结婚这一天,新郎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骑马来到新娘家。女方在新郎下马的地方放一条麻袋,麻袋里装的稻谷之类的粮食,新郎下马时第一脚必须踩在这个麻袋上,意味着将来新郎新娘婚后稻谷满仓,生活富裕,表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新郎到新娘家之后,被引到“新郎房”前院,地上铺有席或者毯子。当伴娘把系有白绸布坠子的扇子交给新郎,把木制雁放在新郎面前时,新郎要行一次礼,然后跪下来用右手握扇,用扇推雁,一直将雁推到“新郎房”台阶为止。推雁时如不小心,把雁推翻,说明新郎不机灵,蠢笨。新娘家铺席时往往有人在席子暗处搞些名堂,想让新郎把雁推翻。所以新郎推雁时往往假装用扇子推,实际用手推,以免推倒,但不能让人家看出来。推完雁,进“新郎房”就坐。吃过饭,新娘和新郎一起向父母与亲戚行礼告别,新郎骑马前行,新娘坐轿随行。朝鲜族在婚礼上为何要让新郎推木雁,说法比较多,有一种说法很流行,据说,雁一生只配偶一次,以后形影不离,不管是雄还是雌,如一方先死,另一方不再配偶。在婚礼上推木雁,象征着爱情忠贞不渝,白头到老。
黎族婚俗——爱你有多深,咬你有多深
在海南岛居住的黎族,在姑娘刚出生的时候,父母会在家中种一棵槟榔树。姑娘出嫁后,这棵槟榔树也随之迁往男家。这个妇女死后,槟榔树也随之砍去。这种做法是希望女子象槟榔树一样正直不二。在海南一些地区,过去小伙子求亲,都会送一盒槟榔给女方,姑娘的父母如果开盒取一颗槟榔,就是答应了这门亲事。
黎族青年男女相识之后,就会在一起对歌。如果姑娘喜欢小伙子,就和他唱答。经过一段时间双方感情深了,姑娘会送小伙子绣着蝴蝶和鲜花的腰带。小伙子接受了姑娘的礼物后,要在姑娘的手臂上咬出两排牙齿印。姑娘被咬后十分高兴,黎族人认为,小伙子咬得越深,表示对姑娘的爱越深。
以前黎族女子订婚时,还要进行纹面。图案由男方提供,又几位妇女用野刺在姑娘的额头、面颊和嘴唇上纹出图案,中途还要加入颜料,大概经过一个星期,这个图案就留在姑娘的脸上了。
布依族婚俗——浪哨对歌和丢花包
丢花包是布依族青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特殊的活动。通过丢花包,他们可以各自选择自己满意的对象来浪哨(谈情说爱)。在浪哨中如果双方情深意切,便可结成终身伴侣。每年新春佳节,从正月初一到三十的一个月里,各寨的后生们都要走村串寨,寻找姑娘丢花包。
花包都是方形,大小不一,四只角上有四根小彩带。花包上绣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和花纹,中间有一根大飘带,供手拿着丢接使用。花包内装的是谷种和棉花种,有时也用糠壳代替。丢花包的规矩,一般都是丢着玩,属于试探阶段。在试探中,如果男女双方相互看中了,两人越丢越热烈,感情越深厚。这时要丢接准确,如果失手,对方就要唱歌来索取礼物。但是不管是接或者送礼物,都感到是很大的快乐幸福。因此有的小伙子姑娘故意将花包扔得高高的,让对方接不到,或者故意接不住,以便索取礼物或送礼物给对方。如果双方都觉得情投意合,就离开大家,另寻地方去对歌谈心。
滇南的布依族青年交往一般采取“唱花歌”的形式,“唱花歌”白天在街头巷尾或山坡上进行,夜晚则在村中。除此之外,还有固定的歌山。歌山的场面十分壮观,青年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各自物色对象,找第三者做通话人。男的通话人只能是女的,女的通话人只能是男的。等对方同意,就甩动毛巾来约定地点,以歌代话。唱花歌必须遵循规矩,请人唱花歌,自己先要唱三首表敬意;在自己家里不能唱;父母亲戚在不能唱;
在布依族聚居的贵州镇宁扁担山,青年喜爱在“浪哨”中寻觅伴侣。“浪哨”一般安排在赶场的日子,这一天清晨,小伙子们就急忙上路到黄果树瀑布下的“浪哨”场地。
姑娘小伙子分为两边,当小伙子物色到中意的姑娘后,就求别的姑娘帮他试探。如果姑娘说:“我们是亲戚。”,就代表她不同意。如果姑娘有意,就请人传话“可以唱支歌,地点由你选。”。通过对歌,两人进一步了解,增进感情。
在贵州紫云一带的布依族,有结婚仪式上“打接亲人”的习俗。当男方请的接亲人进寨子时,女方寨子里的青年人,将事先准备好的粘枣子放在手中,向他们打去,其意思是:你们来接我们寨子中的姑娘,就要给你们添点麻烦。
贵州都均的布依族在闹新房中,有要“荷包”的习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对,一个唱,一个帮腔。必须唱满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荷包里一般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由女方的“送亲婆”带来。其实人们热衷于“唱荷包”,只是因为这是比赛歌喉的好场所,在“唱荷包”中唱得好的人,不仅会得到当场宾客的赞誉,而且日后也会声名远播。所以参加的人非常多,持续时间也比较长,有时一唱就是一整夜。
佤族婚俗——杀鸡看卦和背对侧卧谈恋爱
在云南芒堆的佤族青年订婚要经过飞玉(串姑娘)、地亚(抢姑娘杀鸡看卦)、都帕(送定亲礼)三个阶段。
在飞玉(串姑娘)中,主要有唱情歌和“散海”(梳头)两种形式,其中尤以“散海”(梳头)最为有趣。“散海”是由女青年中年纪较大的自愿作为代表,轮流给小伙子们梳头。凡是参加“飞玉”的小伙子都要接受姑娘的梳头。在梳头中,姑娘小伙窃窃私语,相互试探对方对自己有无爱意。如果双方比较投缘,那么姑娘的动作就显得柔和多情,故意拖长梳头的时间,即使其他人有意见,他们也是不会在乎的。
“地亚”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时机已经成熟,考虑婚嫁了,但必须让伟大的“梅神”知道和同意这件事,所举行的抢姑娘杀鸡看卦活动。“地亚”这天晚上,小伙子和他的媒人约上几位同伴,假装到姑娘家“串”。到夜深人静时,人们都已熟睡了,媒人示意姑娘走出房门,姑娘一跟出来,未婚夫就将她的包头抢了跑。姑娘追上去要未婚夫还她包头,小伙子说:“你的包头已经是我的了。”然后又向前走,如果姑娘不走,其他人就推着她走。这时是姑娘选择自己终身大事的关键时刻,如果不同意或临时变卦,她就必须大声喊叫父母亲友将小伙子们赶走。如果同意,她就会假意要包头,一路跟着未婚夫到男方家。
到了男方之后,人们杀鸡祭神,求神让婚姻顺利成功,接着大家高高兴兴吃鸡粥。到了第三天,未婚夫就可以带上媒人和礼物去女方家中说亲了。
定亲之后,还要经过三次“都帕”,每次都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第一次要送“百来惹”(氏族酒),要6瓶,给女方父亲氏族的男掌家人吃;第二次要送“百来孟”(邻居酒),也是6瓶,给村寨中人吃;第三次要送“百来拔西歪”(开门酒),只要一瓶,给姑娘的母亲吃。
在云南沧源一带的佤族,还有一种独特的男女恋爱方式:男女青年背靠背躺在地上谈情说爱。小伙子向姑娘赠送东西表示求爱之后,就可以到姑娘家去幽会。不论什么时候,是否有人在旁,小伙子一进姑娘家,就侧躺在院子中间,这等于告诉姑娘家人,求婚的小伙子来了。遇到这种情况,姑娘的家人会无动于衷,继续做自己的事。而姑娘无论是否同意,都要从竹楼中走出来,躺在小伙子身边,两人在众目睽睽下背靠背地窃窃私语、情意绵绵。如果姑娘同意小伙子的求婚,她会慢慢转过身来,和小伙子面对面地谈话对歌,一直到海誓山盟,才从地上站起来。小伙子在姑娘和家中成员的欢送下,高高兴兴地离去。如果姑娘无意,那么她虽然也躺在地上,但对小伙子的情话会闭口不答,小伙子讲得口干舌燥,眼见无望,也会知趣地爬起来,另外再找对象。
白族婚俗——树枝探姻缘和草鞋定终身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居住在剑湖边的白族青年聚会的时间。每年这个时间,姑娘小伙子都会在黄昏时分划着小船到湖心,每艘船相隔20多米,大家在船头高声歌唱,寻找意中人对唱调子。唱到一定时候,小伙子会将预先准备好的烛灯点燃后放到湖面上,任其随风漂荡。烛灯漂到哪个姑娘的船头,如果姑娘把灯浇灭,说明姑娘不愿接受小伙子的追求。如果姑娘高高兴兴地接住烛灯,小伙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船和姑娘的船靠拢,并跳上姑娘的船,与其对唱“搭桥”调。接着两人可以通过对歌,一唱一答,进一步发展。
在云南兰坪、碧江等地居住的白族支系——那马人,青年男女一般从十六、七岁开始谈情说爱。那马小伙子要是看中了一位姑娘,他就会千方百计探寻姑娘经常走的山路。等姑娘出来时,小伙子就躲在岔道口,摘一把树枝,放在岔道正中,头朝着自己要走的方向。当姑娘走近时,小伙子一边向前走,一边不时向后观察姑娘的行动。
姑娘看到岔道口的树枝和前面的小伙子之后,如果朝树枝的方向走,表示她同意小伙子的求婚。如果不朝树枝所指方向走,说明她不接受小伙子。小伙子在前面看着,对姑娘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
那马人小伙子有没有对象,只要看他们的鞋子,如果他们脚上穿着四鼻子草鞋,说明小伙子已经有意中人了。这四鼻子草鞋,就是姑娘送给小伙子的。那马姑娘从小就学打草鞋,一般送给兄弟姐妹和亲友的都是二鼻子草鞋,只有送给情人的才是四鼻子草鞋。
在大理,白族送订婚礼一定要以六计,比如16、106、266等,据说这时因为白族是六诏(唐朝时大理地区的六个部落)的后裔,祖先每年送给大唐的礼品都是六份,大唐回赠礼品也是六份,所以定亲往来礼品也必须是带“六”的。
在洱海东边居住的白族,婚礼保留有较多的古老风俗。结婚这天,新郎带着接亲队伍到女家接新娘,当走到新娘家门口时,新郎会摸出三个蜡丸,一个接一个地向新娘家门口的石墩上砸去,发出三声巨大的炮响。原来这是他们自制土炸弹。炸弹的硝烟未散,小伙子端着装有香烟、酒、茶、糖的大茶盘,向客人一鞠躬,把客人迎进去。在新郎接了新娘回到自己家后,一进男方家门,新郎新娘就抢着往洞房中跑,看谁先强抢到洞房中的枕头,预示谁就是未来家中当家作主的人。
阿昌族婚俗----偷鸡头与抬锅盖
阿昌族青年将谈恋爱叫作“串姑娘”,十分有趣。泼水节这天,阿昌族青年男女来到摆场上,用泉水相互对泼,并尽情欢歌。太阳落山,摆场上的青年开始回家,要是小伙子看上哪位姑娘,他就会走到姑娘身边,要求晚上去她家串门。如果姑娘看上了他,同意他来的话,小伙子就会邀上几个同伴跟着姑娘来到她的寨中。一边走,一边对歌,互问互答。姑娘在这过程中要记住今天晚上到村寨的一共有几个小伙子。到了姑娘的村寨,小伙子们先不忙着去姑娘家,而是先到亲戚朋友家小歇,准备晚上闹个够。
那个被小伙子看上的姑娘,将客人领进村寨之后,就要去找姑娘,如果十个小伙子,她就要找九个姑娘来陪客。
找好姑娘之后,姑娘们就分头去找鸡,每人一只,找齐后交给那个姑娘去请村寨中最好厨师,大家一起杀鸡做菜。
这顿全鸡宴做好之后,做主人的姑娘就要到村寨中去喊:“远方的客人,我家的饭菜已经准备好,请你们快点来!”。姑娘喊了一圈之后,不管有没有人答应,就直接回家了。一直竖着耳朵等姑娘喊的小伙子们,听见喊声后立即来到姑娘家。
在姑娘家的桌上酒菜已全部放好,每人两个碗,一碗米酒,另一只碗里放着鸡头。小伙子一般要先数一数鸡头,如果对就入座,不对就不入席。
宴席开始后,小伙子们开始偷偷将鸡头藏起来,说姑娘的鸡没有杀够。姑娘就要找鸡头,如果找出来了,罚偷鸡头的喝一杯酒。如果找不到,小伙子自己将鸡头拿出来,罚姑娘喝一杯酒。
小伙子们是来串姑娘的,不是骗吃的,所以在吃饭过程中大家会偷偷将钱凑齐,交给带他们来的那个小伙子,悄悄藏在一个地方,让姑娘们去找。
酒足饭饱,大家开始对歌。因为人数是配好的,所以每人都有一个对象,自由组合。如果对歌对出情意来,两人就离开大家,到外面去悄悄地谈了。
男女恋爱成熟之后,小伙子便告诉父母,由父母请媒人去提亲。如果女方同意,就随即举办订婚仪式——抬锅盖。女方拿出几只锅盖,在上面放上一碗热肉、一碗煮熟的带壳鸡蛋。仪式开始时,由双方的老人互敬锅盖上的食物,再双双敬媒人。敬送食物时,双方老人一手抬锅盖,一手用筷子夹肉互喂,再各夹一个鸡蛋喂媒人。这个场面非常热闹和滑稽,鸡蛋很难夹,到了媒人嘴里,媒人不能用手,必须用牙齿、嘴唇来剥,围观者笑得前仰后合。仪式结束,双方就算缔结了婚约。
举行婚礼时,接亲的新郎往往是女方姑娘们戏弄的对象,新郎到了新娘家,姑娘们会用一盆盆冷水泼新郎,直至新郎浑身湿透。据说这是让新郎清醒头脑,以后见到别的姑娘不能动心。
进了房间,姑娘们还不放过新郎,用锅灰油泥抹在新郎脸上,使新郎狼狈不堪。姑娘们边闹边说:“不抹记不住姐夫,脸一半黑的就是。”说完,姑娘们还会将新郎身上挂上算盘和秤,拉着他到院子里去示众,表示新郎今后要精打细算过日子。
以前,在阿昌族青年男女中流行抢亲的婚俗,这种特殊的形式在现今的一些阿昌族中仍旧存在。
以前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这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到了预定的日子,男方邀约十几个精壮的小伙子,在深夜摸进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这时,姑娘就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前往抢亲的人,两个人拉着姑娘跑,其余人在后边担任后卫,以阻止追赶的人。由于女方父母毫无准备,寡不敌众,所以这种抢亲往往是顺利的。
二是当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动已被父母发觉,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给姑娘选了另外的小伙子,就会叫自己选中的小伙子赶快来把姑娘接走。于是,小伙子就马上组织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围起来,然后由两人进家找姑娘,找到后,对她说句”表妹,我来接你了”,说完就由一个把姑娘反背起来,紧紧抓住她的双手,另一个抬着姑娘的双脚,拼命往回跑。这时,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来到,也不能闯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着姑娘被人抢走。这是阿昌族抢亲的一种规矩。
第三种是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之机,半路截住,拉起就跑。这种抢亲往往会引起械斗,造成伤亡。
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让姑娘包上高包头。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男女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
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所以无论原来怎么闹,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仍要聘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说亲。求和说亲仪式在女方家里举行,女方家一律不负责招待,要由男方家负责招待,并付给女方家的说客工钱。因此,男方除请个说客外,还要请一个烧菜做饭的。谈判时间一般三至六天。在这期间,男女代表都要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但一经达成协议,双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常来常往,亲如一家。
当然,现在的抢亲都是为了凑热闹,保留抢亲这一形式,一般父母都是事先知道和同意的了。
藏族婚俗----情卦和抢帽子
藏族的男女青年之间的谈情说爱是公开的,只要双方一见钟情,甜蜜的初恋生活就开始了。
在云南的藏族中流行着一种叫“情卦”的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情卦”藏语叫“日梦祷”,虽然占卦一种方术,但藏族青年的“情卦”却带有更多的游戏色彩,是以爱情为内容的猜心思游戏。凡参加“情卦”的男女青年,每人拿出一件最能代表自己心思的小物件放在一人手中。掌管物件的人将所有的小物件在手里摇晃后,暗中取出一件,让大家猜。于是其它青年便猜测物件属谁所有,并针对物主爱情上的处境唱出一串有趣的情歌。如果物主已经选中了心上人,但却羞于开口,就要用含蓄的歌词唱出来。如果物主虽然选中了意中人,但是对方早已于别人私定终身,对此大家可以用含蓄的歌词来取笑他(她)。歌声结束后,掌管物件的人将手松开,看物件是谁的,刚才唱的歌就是谁爱情上的预卜。
抢帽子是藏族青年交往恋爱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一个小伙子看上一位姑娘,他便会找机会接近她,然后趁机将她的帽子抢走。过了几天,小伙子会回来找姑娘,将帽子还给她。如果姑娘愉快地接过帽子,就说明姑娘也爱上了小伙子。如果姑娘不肯接受帽子,就表明姑娘不爱这个小伙子。
藏族的婚嫁随着地区的不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男女之间订婚是比较简单的。他们在订婚的当天,邀请近亲吃一顿丰盛的美餐,男家下聘作定即可。但结婚是十分热闹的,吉日良辰的前一天,男家先把给新娘的礼服送去。傍晚,当宾客们稀少的时候,女家就开始为新娘化妆打扮了。
娶亲的人大半是新郎的近亲,他们是在子时过后出发,当他们踏上新娘的家门,每经过一道门,要向门神爷献上一条哈达,及至新娘的家族迎接到客屋里,要向家长献过礼巾。然后,娶亲队准备出发。
新娘子到婆家后,进门先把背上插的护耳彩剑供上佛堂里,祈求家神保护,然后和新郎并坐在礼垫上,受家人和亲友的祝贺,婚礼就结束了。
傣族婚俗----卖鸡肉找对象
傣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很多,傣族盛行一种叫“串卜少”的活动。即未婚的小伙子在节日或集会等场合,寻找未婚姑娘谈情说爱。这种活动一般都在泼水节、赛龙船、赶摆等时节进行,男女青年载歌载舞,从傍晚开始,直至深夜结束。
另外还有一种“卖鸡肉”的形式更为奇特,每逢节日到来的时候,西双版纳的傣族姑娘们便把自己家的肥鸡杀了清炖。如果来买鸡肉的小伙子是姑娘不如意的,姑娘会加倍要钱。要是姑娘看上了年轻的小伙子,姑娘就会含羞低下头,躲避小伙子的目光。如果小伙子有意,两人就端着鸡肉,搬起凳子,走进安静的树林里,互相倾吐爱慕之情。
在云南德宏的傣族小伙子还有一种奇特的求偶方式,无论春夏秋冬,小伙子如果想找情侣,他就会一条宽大的毛毯把自己连头带身都裹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他们站在大路边,等待姑娘的到来,这也是未婚小伙子的临时标志。而没有对象姑娘的标志是穿浅色大襟短衫、长裤,身束小围腰。小伙子只要看到这样打扮的姑娘经过,都可以上前说话求爱。如果姑娘看上了小伙子,他就会取下身上的毛毯,拉着姑娘的手离开大路去细谈。
当双方恋爱成熟时,一般由男方请舅舅或姨妈出面去姑娘家提亲,对方答应后便可成婚。
景颇族婚俗----花草树叶作情书
云南省陇川县是景颇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的恋人之间联系不写信,而是以物代之,十分有趣。
如男子爱上姑娘,即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辣椒,再用线精巧地包扎好送给女方。树根表“想念”;大蒜表示要姑娘考虑两人的事;辣椒表示炽热的爱;火柴表达男方态度的坚决;叶子代表有好多话要说。
女方收到东西后,懂得男方喜欢她。如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不同意则在原物上附加火炭,以示反感。如还需考虑,则加上奶浆菜。男方接到“要考虑”的信件,即摘栗树上的两片最嫩叶片,面对面合在一起寄给女方,表示愿和女方一起生活;加上包谷、谷子、豆,表示要跟女方建立家庭。女方同意就收下,带点烟草回赠;否则,把叶子翻过,背对着寄回,以示分道扬镳,如双方同意,父母反对,女方就用含羞草、刺、火药送男方,男方约女方私奔,就用叶包好蕨菜尖送女方,女方同意,则加茅草叶送回,嘱咐:小心点,悄悄地逃。
在其它地方的景颇族青年男女中,也有这样的情书:白花树叶代表“想念”;黄豆树叶代表“好好的(别牵挂)!”;小黑豆树叶代表“一心(只爱你一个)!”;竹叶代表“悄悄地(来幽会)!”;酸母叶代表“一定要来(赴约)!”。把代表一定含义的树叶按顺序放在一起,就能组成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书。比如将上面的树叶放到一起,就是:“我一心思念的人只有你,我们应该好好地面谈。最好是悄悄地来,一定不要失约!”
这种树叶情书一般用大芭蕉叶做信封,交给知心朋友送去。对方也会很快传来一样的情书。如果里面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树叶,那就代表对方不愿和你相好。
在这种情书中,还有更浓缩的。比如送石根哈叶子表示“我真心向你求爱,请你不要拒绝我。”;送蒲谢叶子表示“你藏在任何地方,我都会把你找出来的。”;送木克叶子表示“你我真诚相爱,白头到老,永不变心。”;送莫那叶子表示“别人笑话我们在一起,算了吧。”。
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在我国侗族部分地区有“夜娶”、“夜嫁”的习惯。娶亲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越溪串案,火红一片,活象一条翻腾跳跃的火龙;再加上唢呐锣鼓的敲打和吹奏,在这寂静的偏乡僻寨,越发显得欢快和火热。
夜行十余里,迎亲队伍到达新娘的团寨里,但团门紧闭(每个团有一张大门)原来这里不可轻易进门,设有道道“歌卡”。迎亲队伍每经一道“歌卡”,都要对歌。一盘一对应答如流,方许进去,进了团门,是否接出新娘,还要费力气突破最后一关,因为新娘屋里对歌手云集,即兴盘问。什么古往今来,天文地理,时事政策,随意编成,脱口而出,这就需要迎亲的男家歌手随机应变,很快地巧妙地对答出来,方可发亲。这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盘问对答毕,女家宣布发亲。新娘头戴侗帕,颈挂项圈,身着大襟花边盛装,由女伴陪同,右手举着桐油纸伞(据闻可避邪),在鼓手热烈欢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亲队伍,新朗和新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