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指
同样款式的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会产生不同的印象和不同的效果。一般中指和食指给人较“男性化”、“中性化”印象,所以适合较小及富有个性的戒指;相对地,无名指和小指给人“女性化”印象,适合华丽、正统造型的戒指。
在戴戒指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戒指语言。
拇指通常不戴戒指,其余四指戴戒指的寓意是:食指表示求爱或求婚;中指表示正在热恋中;无名指表示已婚;小拇指表示是单身或独身主义者。
一个手指头不要戴多枚戒指,一只手不要戴两只以上的戒指。想在两只手指上戴戒指,最好选择相邻的两只手指,否则就像在中间隔着一座山似的。
戴薄纱手套时戴戒指,应戴在手套里面,只有新娘可以戴在手套外面。戒指的粗细,应该和手指的粗细成正比。表示已婚的结婚戒指,一般戴在左手无名指上。结婚戒指可以自己选择,也可以用前辈传下来的。世界公认钻戒是最正规的结婚戒指。从造型上讲,老年人戴的戒指应古朴庄重,年轻人可以佩戴小巧玲珑,比较艺术化的戒指。而从事医疗、餐饮、食品销售的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不适合佩戴戒指。
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不要抚弄着自己的戒指。否则,别人会认为你不是心不在焉,就是有意展示自己的戒指。
现在有人在拇指上戴上一个大大的“戒指”。其实,这种戴法只是在张场一种个性,没有什么其他特殊含义。
2)项链的选择和佩戴
有的项链下端往往带有某种形状的挂件,也就是链坠。男女都可以使用,但男士所戴的项链一般不要外露。不要戴多条项链,比较长的可折成数圈佩戴。
项链的粗细,应该和脖子的粗细成正比。一般短项链大概的长度是40厘米,适合搭配低领上装,中长的项链大概是50厘米,可以广泛使用。60厘米的项链适合女士使用在社交场合。
选择链坠时要力求和项链在整体上协调一致。正式场合不要选用过分怪异的图形、文字的链坠,也不要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的链坠。
项链的流行“靓”点是珠链。一长一短错落胸前,是搭配正装的首选;而两条彩色短珠链扭花配同色系的服装或手袋,更显出和谐的美。
短项链适合颈部细长的女士,最好是配V字领上衣。
中长度项链尽量不要挂在领口边上,这样会显得老土,它适合搭配领口较宽大的衣服。长项链适合配戴在衣服外,并搭配款式较为简单的长套裙、长裤、长裙。(如图4-2)
3)耳饰、手镯、手链、脚链的选择和佩戴
耳饰有耳环、耳链、耳钉、耳坠等款式,仅限女性所用,并且讲究成对使用,也就是说每只耳朵上均佩戴一只。工作场合,不要一只耳朵上戴多只耳环。另外佩戴耳环,应兼顾脸型,不要选择和脸型相似形状的耳环,使脸型的短处被强调夸大。耳饰中的耳钉小巧而含蓄。所以,做服务人员工作中女性可以佩戴。
没有装饰、有雕塑感的木质阔手镯带有中性色彩,金属宽手镯就显得很酷。而另一种风格的宽手镯——用人造宝石镶上图案,必将制造出一种目不暇接的华丽氛围。它主要强调手腕和手臂的美丽。可以只戴一只,通常应在左手。也可以同时戴两只,一只手戴一个,也可以都戴在左手。
男女都可以佩戴手链,但一只手上只能戴一条,而且应戴在左手上。它可以和手镯同时佩戴。在一些国家,佩戴手链、手镯的数量、位置,可以表示婚姻状况。手链不要和手表同时戴在一只手上。
脚链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饰物,多受年轻女士的青睐,主要适合在非正式场合。佩戴它,可以吸引别人对佩戴者腿部和步态的注意,如果腿部缺点较多,就不要用。一般只戴一条脚链,两只脚腕都可以戴,如果戴脚链时穿丝袜,就要把脚链戴在袜子外面,让脚链醒目。而服务人员在工作中不可以佩戴脚链。
4)胸针、领针、发饰、手表的选择和佩戴
胸针男女都可以佩戴。当穿西装的时候,应别在左侧领上。穿无领上衣时,应别在左侧胸前。发型偏左时,胸针应当居右。发型偏右时,胸针应当偏左。具体高度应在从上往下数的第一粒、第二粒钮扣间。在工作中如果要求佩戴身份牌或本单位证章、徽记上岗的话,就不适合再同时佩戴胸针。
领针专门用来别在西式上装左侧领上。男女都可以用。佩戴时戴一只就行了,而且不要和胸针、纪念章、奖章、企业徽记等同时使用。在正式场合,不要佩戴有广告作用的别针,不要将它别在右侧衣领、帽子、书包、围巾、裙摆、腰带等不恰当的位置。
发饰常见的有头花、发带、发箍、发卡等。通常,头花和色彩鲜艳、图案花哨的发带、发箍、发卡,都不要在上班时佩戴。
除这些常见的饰物外,还流行佩戴鼻环、脐环、指甲环、脚戒指等。它们多是标榜前卫、张扬个性的选择,我们建议在工作时或严肃的场合不要佩戴。
在社交场合,佩戴手表,通常意味着时间观念强、作风严谨。在正规的社交场合,手表往往被看作首饰。它也是一个人地位、身份、财富状况的体现。所以男士的手表,往往引人瞩目。
在正式场合佩戴的手表,在造型上要庄重、保守,避免怪异、新潮,尤其是尊者、年长者更要注意。一般正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和菱形手表适用范围极广也适合在正式场合佩戴,而那些新奇、花哨的手表造型,仅适合少女和儿童。而且适合选择单色或双色手表,色彩要清晰、高雅。黑色的手表最理想。除数字、商标、厂名、品牌外,手表没必要再出现其他无意义的图案。像怀式表、广告表、卡通表等不宜出现在工作人员的手腕上。
另外,在交际场合,特别是和别人交谈时,不要有意无意地看表。否则对方会认为你对交谈心不在焉、不耐烦,想结束谈话。
5)首饰佩戴的禁忌
我们常能见到有些女士一次佩戴太多的首饰,项链、耳坠、戒指、手链,甚至再加上一枚胸针,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整个人看起来既累赘又缺乏品位。
佩戴首饰的作用不是为了显示珠光宝气,而是要对整体服装起到提示、浓缩或扩展的作用,以增强一个人外在的节奏感和层次感。像服装一样,首饰也有它自己的季节走向,春夏季可戴轻巧精致些的,以配合衣裙和缤纷的季节,秋冬季可戴庄重和典雅的,可以衬出毛绒衣物的温暖与精致。切不可一条项链戴过春夏秋冬,没有可以不戴,否则会显得单调和缺乏韵律。
切忌用首饰突出自己身体中不太漂亮的部位。如脖颈上有赘肉和褶皱的女士,就不合适戴太有个性色彩的颈链,以免别人过多的关注;手指欠修长丰润的,不要戴镶有大宝石或珍珠的戒指。
佩戴首饰一定要和你的身份气质及服装相协调才有品位。学生不要戴太多的首饰。气质文静的女士不要戴过于夸张和象征意义太浓的首饰,否则会使别人产生错乱感。
当穿职业装时最适合佩戴珍珠或做工精良的黄金白金首饰,穿晚装时可以戴宝石或钻石首饰,穿休闲装时比较适合戴个性化或民族风格的首饰。
6)戒指和指甲油颜色的搭配
漂亮的戒指戴在纤纤玉指上,也需有修剪整齐的指甲及与戒指颜色调和的指甲颜色,才能相得益彰。同一款戒指,在不同场合,可以涂上不同颜色的指甲油,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蓝色系戒指+乳白色指甲油:蓝宝石的蓝给人纯净、清凉的感觉,戒台使用K金,将主石完全衬托出来,所以指甲不适合太强烈的颜色,否则会破坏它的纤细美。选择能散发出自然光泽的乳白色,且带有一点粉红,最能烘托出戒指的美。
钻戒+玫瑰红指甲油:钻戒本身光泽就很灿烂,可以搭配任何颜色指甲油,选择玫瑰红使色调不致太强,可以陪衬出戒指的高贵质感。
钻戒+珍珠白指甲油:搭配淡色可表现出优雅的气质,不致太艳丽。要涂上两层指甲油,它将散发出神秘的光泽,使钻戒营造出更豪华、高雅的感觉。
红色系戒指+同色系指甲油:红宝石戒指搭配同色系指甲油,有一体感,使红宝石色泽更显红润。
红色系戒指+粉肤色指甲油:由于红色宝石很适合肌肤,可孕育出沉静之美,搭配粉肤色指甲油,尤其涂上两层会呈现如婴儿般的淡粉红色,可以陪衬出戒指原有的特色。
《捉妖记》里有一个很动人的桥段,小小的妖怪胡巴被父母抛弃,关在笼子,不开心的嚎啕大哭,表情和眼泪生动有力,小胡巴的伤心感染了整个影院,几乎能够听到邻座女生轻轻的啜泣。
这个桥段大概发生在**的一个小时左右,在满满的笑点和跌宕起伏之后,可谓精准植入了泪点,泪点之后又是密集的笑点和一个打斗的高潮,至此,《捉妖记》完成了一个圆熟的商业**应该奉献给观众的一切乐趣。而《捉妖记》也赢得了远超预期的赞誉与感慨。
而今,《捉妖记》的首日票房已经破掉华语**记录,迅速破亿也见证了大众对于**的认可,当然,这不是一部完美的**,从故事来讲,《捉妖记》的故事略低幼和趣味导向,一个小妖怪胡巴的降生和冒险,但仔细想想,94年的经典《狮子王》的设定难道不也是如此,小胡巴就是妖怪界争斗下的落跑小王子,遇到了彭彭和丁满,哦不,是遇到了井柏然和白百合,他们像救赎的侠客,又是胡巴的父母,带他冒险,也将促成他成长,少年终将成王势必成为《捉妖记》最终的大主线。故事的大结构将催生《捉妖记》成为有衍生度的系列IP,也怪不得一众已经开始期待它的续集和三部曲了。
从制作水平来讲,《捉妖记》对得起直追好莱坞制作的名头,导演许诚毅的名字陌生,但是个在好莱坞“进修”多年的年轻港人,《功夫熊猫》的短片、《怪物史莱克》系列外传,都见证这位年轻导演对于动画人物的把控力。可以说,《捉妖记》完美复制好莱坞的动画模式,萌宠的表情、生动,都在工艺上达到了极高水平,从头贯穿至尾的妖的形象、妖的变身都细腻流畅,虽然和真人的融合还略有瑕疵,但在国产大银幕上看到这些,不得不说是场惊喜。
经历了《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的烂片洗礼,暑假档的华语片似乎迎来了触底反弹,《大圣归来》和《捉妖记》的接踵而来,让大众影迷见识了华语**的理想和想象力,或许技巧不足以称道,但放在现在的国产**环境里,绝对是场激励人心的观影体验。
汉族的春节
爆竹
春节期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最喜欢的活动莫过于放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或鞭炮。燃放爆竹成为中国风俗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爆竹起源于古代的“庭燎”,就是当时人们用竹竿之类的东西做成的火炬。当竹竿燃烧时,发出强烈的劈劈啪啪的炸裂声,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竿”。
到了唐代,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就开始用竹筒装上火药来燃放了。到了宋代(公元960 -1279),爆竹改用纸制,就是用多层纸张紧裹成圆筒形,内装火药,两头堵死后接以药线。燃放时,只要点燃药线,即可引起火药爆炸,发出巨大的响声。
现在,爆竹的品种越来越多,如小鞭炮、电光雷、母子雷、射天炮、百头、千头鞭炮、万头鞭炮,还有能变幻形状,喷发出五光十色火焰的烟花等等。
现在人们燃放爆竹,已不限于春节期间,只要是有喜庆的事,差不多就有鞭炮声。并且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避山臊、恶鬼”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热烈、喜庆的气氛而已。
对联
也叫对子、楹贴、楹联。是指悬挂、粘贴或雕刻在壁间、门外、楹柱等处的联语。它是从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的。
到五代(公元907-960)时,桃符上开始用联语。据“宋史”上说,五代后蜀国君孟昶特别喜爱桃符。有一年除夕,他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点文辞,以表示喜庆的意思。但他嫌学士写的不好,便自己提笔写上“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十个字。后人认为,这便是最早的对联。
从现有资料看,对联艺术形成于两宋,盛行于明清。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联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种类,风行全国,并传播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
对联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基础上产生的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它分上下两联,竖写,右为上联,左为下联,每联字数多少不论,短的仅四、五字,长的有一、二百字。但是,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有的对联上下各有一句,有的各有多句,相对应的各句字数也应相等。上下联句子的语法结构要相同,对应位置上的词词性要相同或相近,词义相关。现在对联平仄要求不十分严格,只要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大体上对偶,上联末句落仄声,下联落平声,就可以了。
汉族的风土人情
姓氏及名字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姓氏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②以职业和技艺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
③以祖先的名字、爵位为姓,如孟孙、叔孙、王孙、公孙等;
④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⑤以原始崇拜物为姓,如马、牛、羊、龙等;
⑥以居住地方的特征为姓,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⑦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
此外还有些复姓如长孙、贺兰、呼延,则是由少数民族语音译而成。
宋朝人编写的《百家姓》内收入单姓共408个,复姓共76个。近代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已收入单复姓共4129个。常用姓氏不过200个左右,最常见的单姓只有100个,而以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伍、郭、马为姓的人已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
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陆游,号放翁。
现代人命名没有古代人那么讲究,除少数人有字、号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 并且多为一字或两字。名反映了汉族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如有的用“富、贵、财、禄”等字,希望发家致富;有的用“康、健、松、寿”等字,希望健康长寿;有的用“栋、杰、俊、才”等字,希望发达成材。男子用动物命名时,多用“鹏、龙、虎、豹”,象征勇猛、威武、吉祥,以植物命名则用“松、槐、桐、柏”等字,象征雄伟挺拔、富有生命力;女子相应用“凤、莺、鸾、燕”等字和“兰、菊、梅、杏”等字,希望貌美、温柔、贤惠。
称呼习俗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这里仅选其中的一部分,以显示其层次关系。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
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长一辈)
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同辈)
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
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
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汉族常“大门转小辈”之说。
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例如:邻里间同龄人常以兄、弟、姐、妹相称,年轻人称父辈同龄人为大伯(大爷)、叔叔、大妈(大娘)、婶婶、姑姑、姨等,称祖父辈的同龄人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如儿子给爸爸、妈妈写信,信内应称“父母亲大人”或“爸爸妈妈”,而在信封上的称谓则有角度问题了。称Ⅹ先生或职务为宜。
生活中,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层次的特殊现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长者,家里晚辈称之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等,街坊邻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称其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不过称谓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有时在称谓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婶、他姥姥、她李二哥等。类似的称呼,在今天还广泛使用。
文化心理
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用特点。
首先,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强调。因此在言语交际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不允许的,对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都必须使用称谓,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而且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
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被移用到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变为等级观念。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们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在古代这就被认为是敬称。在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的地位,往往就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与敬称相对的谦称,如贵姓--敝姓、府上--寒舍、贤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见--愚见、浅见。
其次,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与个性,而强调群体。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谈话者;中国人见面后常以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问候的内容,如见面问“吃了吗”倒不是真正担心你会挨饿,仅仅是表示关心,表示亲热。
至于问你工资多少,多大年龄,有无对象,或有几个孩子一类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是所谓的东方式的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来则似乎有了干涉别人“隐私权”的嫌疑。
汉民族对性和性别问题上的保守传统也造成了男女性别在言语交际中的用语差异。一般说来,男性用语比较直率、随便,女性用语比较含蓄、庄重。用与性有关的字眼骂人,在男性中的出现率远远超过女性。因为传统观念虽然也认为男性使用这些字眼并不文明,但似乎能得到普遍的谅解,而女性使用了就非常不成体统,似乎理所当然应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
婚姻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 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丧葬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河北结婚习俗
在我国河北省的承德一带,有结婚挂门窗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关于挂门帘这一习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善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工业产品、五谷种子、纺织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女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女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主挂上门帘。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帘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门帘不仅是实用品,更多的已经成为装饰品了。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还要新娘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成功而又难忘的婚礼。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这些老礼还在,无论是对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
概略而言,河北结婚习俗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婚前礼)
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
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婚礼进行中的仪式礼节(正婚礼)
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3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三:完婚后的习俗禁忌(婚后礼)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人在外面过夜。
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别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比如: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