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情信物到底什么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结婚之前都会送对象一些定情信物,定情信物有着一定的寓意。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详细的了解定情信物到底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
定情信物到底什么意思1定情信物古代出现在男女定亲关系中。古代定亲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仅次于正式结婚的社会性的重要礼仪。定亲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却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迫于礼教和社会压力,交换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双方私下进行,他人无从知晓。
古代都用什么作为定情信物
古代少女赠少男的定情信物包括:戒指、如意、罗汉钱、红豆、凤钗、手帕、荷包等,或者是家中祖传的某种小物件、本人精心选购的某种纪念品等。赠上了信物,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将终身不移其志。
不管定情信物为何、价值是否贵重,信物总会有一定来历或与自己有特殊的关系,其精神上的含义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钱来衡量的。赠上了信物,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将终身不移其志。一般地说,一方赠予信物,对方也应回赠。信物是一定要保管好的,更不能转送他人。信物丢失,预示着不忠。若是退回,则暗示情感破裂。
古代定情信物的不同含义
定情信物一:同心锁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善良的女孩和的忠厚的后生相爱了,可是做商人的父亲不想让女儿过穷苦的日子,偏偏把她许给官家的公子。婚期来临的时候,后生勇敢地抢出了新娘逃到了山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之际,他们挽着手从山上飞身跳了下去,后人寻找它们的时候只发现了两把锁在一起的石锁。
这是一个美丽的寓言,一个虔诚的祈愿,一个永恒不变的承诺。将一对相爱的恋人名字刻在锁上,将两个人的心紧紧地“锁”在一起,默默无语中已经倾注了自已的爱的同心锁,锁上了,希望一辈子也不打开。去过黄山的情侣们一定不会忘记买一把同心锁,锁在山上,然后一起把钥匙扔进深渊。
定情信物二:红豆
红豆作为相思寄托之物,古已有之。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结婚后,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定情信物三:梳子
我国古时候,送梳子代表私订终身,有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的意思。
定情信物四:罗帕
罗帕是较为私密的东西,古代多用于传情,带着说不清道不尽的缠绵之意。“有女子,手执罗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伫立于万花从中,借着帕角的飘忽,暗送秋波,既掩去露齿的尴尬,又平添了几分娇媚,让人怜爱之意顿生。再加上这个“道具”质地轻,使用频率高,特别容易掉落,古代的典故中,不少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拾到罗帕而认识,随后相恋。
定情信物五:香囊
香囊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记载,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定情信物六:玉佩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大家都懂的。
定情信物七:耳环
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定情信物八:簪子
《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 “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何苦这样做呢还是从心头难以割舍的那份情意吧。
定情信物九:戒指
戒指既然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隋代丁六娘《十索诗》所写“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或许可以说明古代,甚至是现代女子对戒指的那一份难言的情怀,这个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却最重。
定情信物到底什么意思2定情信物包括:手链、戒指、如意、红豆、凤钗、手帕、荷包等,或者是家中祖传的某种小物件、本人精心选购的某种纪念品等。不管信物为何、价值是否贵重,信物总会有一定来历或与自己有特殊的关系,其精神上的含义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钱来衡量的。赠上了信物,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将终身不移其志。
信物简介
在中国古代,定亲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仅次于正式结婚的社会性的重要礼仪。定亲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却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迫于礼教和社会压力,交换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双方私下进行,他人无从知晓。
一般地说,一方赠予信物,对方也应回赠。信物是一定要保管好的,更不能转送他人。信物丢失,预示着不忠。若是退回,则暗示情感破裂。
折叠编辑本段十大定情信物
折叠同心结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繁钦诗里几次说起"结", "结"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从远古到今天,它始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结也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诗源》里有一个故事,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信物,姜氏打开箱子,取出连理线,穿上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了,相对其他的信物,同心结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为它融入了恋人的巧思。
六朝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结爱》:"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唐长孙佐转的妻子诗《答外》写她给戍边的丈夫做同心结,用同心结倾诉相思和离情之苦:
征人去年戍边水,夜得边书字盈纸。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同心再解不心离,离字频看字愁灭。
结成一衣和泪封,封书只在怀袖中。莫如书故字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北宋林逋所作的《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定情信物到底什么意思3选什么定情信物送女朋友好
玉器手镯,相守到老
在恋人之间送手镯,也是有着非常浪漫的深沉的寓意,手镯,戴于人的手腕之上,寓意想要和爱的她牵手走完这一生一世,玉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其有益的功效,所以一款玉器手镯,作为定情信物的话,也是非常适合的,表明着想要和她牵手一生、相守到老的愿望,作为心爱的她来说,这样一款礼物,必然是一款贴心又浪漫,而你的心意,也会通过这款手镯传达给亲爱的她。
梳子,一梳白头偕老
如果你深谙中国传统画的话,就知道在中国传统的婚俗之中的新娘出嫁之前,都会有亲近的姐姐为自己梳头发,而且有着非常深刻的浪漫的寓意在其中,梳子了,自古以来,就会作为男女感情之间的定情信物,一梳白头偕老,更是其中所包含的浪漫寓意,而且梳子这样一款日常的用品,送给心爱的她,也表明时时刻刻的想念,这样的定情信物,当真是&&好的。
手表,每分每秒的想念
手表,可能现如今许多人,都非常的熟悉,它是用来记录时间的一种工具,在爱情的世界中了,送手表表明每分每秒的想念的意思,就是每时每刻,都想和爱的她待在一起,当然这是爱的一种委婉的,但是有深沉的表达。在定情信物的选择之上,送手表的话,一方面包含着想要和她牵手一生、度过这一生一世的寓意,另一方面,又表明自己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的深沉,手表作为定情信物的话,表明爱情没有时差,在对的那一刻,她来到你的身边,而她就是你今生认定的人。
钻戒,一生相伴
如果你想要给女朋友的定情信物中,加上一点惊喜的话,那么,你可以选择钻戒。作为定情信物的话,其中必然包含着你深沉的爱意,当然这样一款的戒指,也是对爱的忠诚和专一、以及专情的的诠释。
刚刚恋爱,当然要送看似普通却又能表达自己意思的信物,如情侣许愿石等
请参考一下
什么定情信物:
在中国古代,定亲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仅次于正式结婚的社会性的重要礼仪。定亲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却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迫于礼教和社会压力,交换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双方私下进行,他人无从知晓。
古代少女赠少男的定情信物包括:戒指、如意、罗汉钱、红豆、凤钗、手帕、荷包等,或者是家中祖传的某种小物件、本人精心选购的某种纪念品等。
到了现在,除了昂贵的钻石、珠宝、项链、戒指等等都作为了定情信物之外,看似普通的石头也成为了现代人的定情信物,众所周知,地球已存活了46亿年,而石头是地球上阅历最深的亿岁老人,在时光的长河里,世事万象皆如轻烟散尽,唯有石头汲日月精华,聚山川灵气。而我们人类在早年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石器时代,最早的劳动工具是石头,最早的饰物也是石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已赋顽石以灵性,由此也形成了石崇拜现象。石头被赋予的那些神奇的色彩,如对有记忆的灵石许愿,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许愿石 在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 许愿石也叫惦记石,传说是一种有记忆的石头,能把人对它许下的愿望惦记于心并储存后会发出淡兰色的光芒,而在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中,传说牛郎织女在凡间齐云山的仙缘桥相会时,织女给牛郎的定情信物就是天上的月亮惦记石,意喻月虽有圆缺,但光影永随,海枯石烂,永不变心。据说七夕那天,佩戴惦记石能打开爱情之门。所以也被称之为姻缘石、爱情石。 情侣们相信把许愿之后的情侣许愿石佩带于身,可以激发人的无限潜能,并带来好运气,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美好的爱情。
每一块石头,道是无情却有情,此处无声胜有声, 石之历史悠远,使它成为一种长长久久的象征, 现在,人们常用的定情信物情侣许愿石是天然珍稀的雨花鹅卵石和许愿后在黑暗之中会发光的惦记石等等, 惦记石散发的光如同柔和的月光,充满着罗曼蒂克的气氛, 对于没有伴侣的朋友,因可招来美好如月光般的浪漫爱情,人们又称它为“情人之石”。是友谊和爱情的象征, 是送给至爱的最佳礼物。善男信女们把心中的愿望向许愿石许下愿信,然后自己或者请人代刻在石头上这样就象征着把自己的愿望石刻于心,也就心想事(石)成了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把刻了字的许愿石头做为定情信物的原因。
不管信物为何、价值是否贵重,信物总会有一定来历或与自己有特殊的关系,其精神上的含义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钱来衡量的。赠上了信物,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将终身不移其志。
一般地说,一方赠予信物,对方也应回赠。信物是一定要保管好的,更不能转送他人。信物丢失,预示着不忠。若是退回,则暗示情感破裂。
她的这个造型看起来贵气十足,头饰红色刺绣金珠的打扮让她看起来端庄又不失优雅。
根据刘诗诗《一念关山》这部剧的男女主角由之前曝光的路透照来看,在剧中饰演的是“白龙神”李念,同时也是一个好丈夫和好朋友林月如。从路透照来看,刘诗诗一身金龙凤钗加身长裙,贵气十足。
金龙凤钗加身长裙,贵气十足
看了《一念关山》的路透照后,不得不说刘诗诗是真的美啊!这一组剧照中,刘诗诗穿着一袭白色连衣裙,腰间搭配了银饰腰带,腰间的蝴蝶结也非常亮眼,这样美丽的新娘谁不喜欢呢?金龙凤钗加身长裙看起来贵气十足呢!即使是披散在肩上,也丝毫不会觉得太过暴露。
头饰红色刺绣金珠看起来很优雅
《一念关山》中的白龙神李念在婚礼上的发饰可谓是太豪华了。一个大金戒指、金耳环、红色手镯,还用红色刺绣出来一颗金**的珍珠做装饰。这一大婚造型真的太富贵大气了!同时在发型上也为刘诗诗画了一个大大的圆,显得她非常美。虽然说很多人都说刘诗诗没有“古典美人”的气质,但是这一造型一点也不显老气啊。
结语
总的来说,虽然说刘诗诗和李念身为夫妻,但是这一造型却与其他明星有所不同。她穿上这套红色的婚纱,这身婚纱真是仙气飘飘,让人想起了当初与白龙神的爱恋。并且结婚纪念日当天李念戴的钻戒也是红色的哦!在这套造型中红色是绝对属于主色调,不过在细节上有一点不同的是新娘选择了粉色作为搭配。这对新人在剧中的结婚典礼也是相当地有看点。而刘诗诗身穿一袭银色婚纱,配上红色戒指,散发出一种高贵的气质。李念的礼服同样也是很简单的造型。两人都戴着红玫瑰戒指、珍珠耳环和戒指上还点缀着宝石。
导语: 男思女慕,浪漫随性,常借情物诉真情,但谈到相期始终的“正妻范儿”的信物,非簪钗莫属。它贴近身体发肤,日夕耳鬓厮磨,风华绝代间,完成着对永恒的见证。
簪钗,似乎已经是很古老的名词了。在想象中,将长发松松地挽起,插上一只别致的发簪,甚至不用搭配古代的衣裙,就能诠释“古典”二字。
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发出感叹:“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古人对小小的首饰惜之爱之,不离不弃,恰如现代婚姻关系中的钻戒与对戒。且看簪钗身上,寄托着怎样的白首不渝之情。
为凤钗而改的词牌
北宋政和年间,京都汴梁城内纷纷传唱着一首流行曲——《撷芳词》。人们不清楚这首哀婉的歌由谁所做,只知道是由宫中传出的,词牌名取自宫苑撷芳园。歌中唱到:“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关山隔,晚云碧。燕儿来也,又无消息。”一位思念远方情郎的女子,轻轻叹息着,如同钗上的金凤一样孤单。
这支哀婉动人的歌后来远传蜀地。若干年后,南宋诗人陆游入蜀,得此调,心弦为之拨动,这才引出千古绝唱《钗头凤》的问世。
今日浙江绍兴的沈园,曾为南宋富商的私家园林。园内有片葫芦池,池畔用宋代断砖砌着一面照壁,壁上镶嵌着石碑,右边一方刻的即是陆游的《钗头凤》词。诗人按照《撷芳词》的格律填写,为什么要将词牌名改掉呢?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陆游年纪尚幼,随家人四处逃难。那时,陆家与陆母族兄唐闳交往甚多。唐闳膝下有一女,与陆游年龄相仿,名唤唐婉,清秀温婉,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这对少年男女两小无猜,情投意合,相伴度过了一段纯洁宝贵的时光。他们情愫暗生,也得到双方家族的许可。陆家遂以一支祖传的金凤钗,定下了亲上加亲的姻缘,又过经年,二人如愿以偿结为夫妇。那只金钗成为陆家接受新妇的定礼,也是陆游夫妇约定相守一生的证物。
然而尽管伉俪情深,这段婚姻却只维持了三年。时值陆游进仕的关键时期,陆游却与妻子和诗游园,无心功课,陆母对唐婉渐生憎恶之意,三年后以唐婉无子为由,强令遣出。陆游愚孝懦弱,只能休妻,相别之日,举手劳劳,两情依依,垂泪无言,定情的金凤钗也黯然失色。数年后,陆游在沈园偶遇与丈夫赵士程相偕游园的唐婉,骤然相见,不知如何自处,唯有匆匆一瞥,擦肩而过。陆游感慨万分,题《钗头凤》于壁上,词曰: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取《撷芳词》中“钗头凤”三字改作新词牌名,曾经山盟海誓的信物,想必犹存他的脑海。同样的,这支凤钗也在唐婉心上划下了致命的伤痕。次年,唐婉故地重游时发现了这首缠绵悱恻的词,慢慢平复的情伤和耻辱感再次被牵动,她题词应和,词牌仍为《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题诗后不久,唐婉病逝。空留一对《钗头凤》供后人凭吊。可以说陆游的诗词对唐婉冲击如此之大,正是因为一语双关的词牌名。有情人之互赠信物,是为了能够睹物思人,相期终始。一首《钗头凤》,却带来唐婉生命的终结,一支凤头钗,成为今生缘薄的休止符。
簪钗作为定情之物有多重的分量?或许在古人的首饰匣中无出其右。
为正妻准备的宝簪
“定情信物”一词,“情”者,真情也,“信”者,凭证也。既为“定”,则不可悔也。承载花前月下、山盟海誓的信物不可谓不多,除了私相授受的以外,男方的聘礼也属信物的范畴,且是非常严肃的信物。
中国家族缔结婚姻须符合“六礼”制度,其中“纳征”一项最为关键,是在“纳吉”(合婚)之后,男家下聘礼,女家接受,即是定婚,双方均不可反悔。聘礼价值较高,这代表男方的诚意,金玉珠宝是其中比较主要的内容,陆家赠予唐婉的祖传金凤钗,算是聘礼最常见的一种。或许因为金玉昂贵,取其坚硬不摧、难以损坏的特点,来强调定婚的严肃性。但就簪钗本身,其意义更大。
有一出古戏叫 《 荆钗记》,从宋代至今长演不衰。何为荆钗?唐代李山甫的《贫女》诗曰:“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贫苦人家用简陋的荆条制成发钗,何等寒素,却牵出戏里主人公惹人唏嘘的遭遇。
南宋时期温州士子王十朋,家贫却才华横溢,钱玉莲与王十朋本有婚约,王母以荆钗为聘。虽有巨富孙汝权求婚,钱玉莲仍守约嫁给了穷书生王十朋。后王十朋应考高中,因拒婚得罪了万俟丞相,被派往荒僻地方任职。孙汝权对玉莲贼心不死,截获王十朋家书,篡改为“休书”,联合钱玉莲继母逼她改嫁。玉莲不从,投河自尽,幸遇救。五年后,经过种种曲折,二人终于团圆,永不分离。而玉莲头上所戴的,仍是当年作为信物的荆钗。
凤钗也好,荆钗也罢,信物的价值不在于身价,而在于意义。簪钗的符号意义十分重大。远在周朝,它已经极具象征意味。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宣王的王后乃是 齐国 公主。这位姜后因为周宣王早卧 晏起 ,便取下发簪在永巷待罪,称君王 耽色 ,错在自己,表示自己没资格做王后。这一退簪劝证之举,令周宣王十分感动,励精图治,这才有了宣王中兴。
簪钗的前身叫做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已经有了用刻线装饰的笄。在诸多远古饰品中,它可算是唯一的实用器。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头发会不停生长,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先民的发式有三种——披发、断发和辫发(束发),笄就是束发的工具。
既实用,又可夸饰,笄当然越来越受重视。从周代开始,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年,可以许嫁,称为及笄。这时需要将原先的“丫髻”或“双鬟”梳拢盘起,以一支簪子横贯固定,以示成年,可言婚嫁。
“笄礼”是人生大事,意味着女子从小女孩到待嫁女的身份转变,成礼之后的言行举止也应庄重合礼,符合女德规范。已许嫁的女子举行笄礼,被视为双喜临门之事,仪式更为隆重,在插上发簪的同时,还要在发髻上缠一条缨线,这条缨线要保留到成亲之日由丈夫亲手解下,表示托付终身、尊重顺从之意。如果没有许嫁,女子到了二十岁也要行笄礼,梳发髻,插发笄。缔结婚姻叫结发,正妻被呼为发妻。发笄以及后世所称的簪钗,当然会受到女性珍视。
晚至清末,光绪帝的隆裕皇后也拥有一只由慈禧亲传的玉簪,还是乾隆皇帝的遗物,这见证着她尊贵的身份——光绪的发妻,可惜光绪并不喜欢她。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灜台,隆裕前去探望,可光绪不仅冷冷地命她跪安,还转身推她出门,因用力过大,隆裕头上的玉簪坠地碎裂,隆裕为此向慈禧哭诉,慈禧大怒,成了光绪最终悲剧的导火索。玉簪象征着皇室给予隆裕这位正室的尊重和认可,玉簪的碎裂也造成二人真正的决裂。
一根发簪,形如巨针,一端花团锦簇,一端尖锐坚硬。它可以寄情,也可以伤情。
为赠别而分飞
中国人会在造物上寄托种种心思,热烈且含蓄。本就是表达情感的信物,更加如是。发钗的形意组合尤其透着巧思。
钗的出现晚于簪,源于春秋,普及于西汉晚期。汉代贵妇喜梳高髻,宫廷中有被称为“追师”的专职发型师,他们用人发、马尾等毛发材料,堆积组合在原有的发髻上,梳理成巍峨的高髻。这时,单股的簪子在固定和支撑庞大的发髻时,就不是很适用了。发钗较发簪更长,尾呈双股,能夹住厚密的头发,对发型的定型力很强。很快,多情的古人就从这一造型中生发出浓烈的情感。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古诗词中有大量类似的表述,浪漫而又凄伤。与簪不同,钗是女性独用的首饰,簪为单股,钗为双股至多股。钗是簪的变异,或说是连体的簪,可以拆合,其“定情”意味更为明显。比起簪,发钗更容易成为聚散离合的见证。
在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的新作《杨贵妃》中,一支步摇钗,成为整部作品唯一的道具和线索。剧中一袭白衣的杨贵妃与方士相见,并随他来到长安的上空遥望故都,贵妃取下头上步摇钗,置于钿盒中,请方士带回……哀哀之情寄于金钗,无声胜有声。这与白居易《长恨歌》后半部中的诗句在内容和意境上都非常契合:“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盒)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盒)一扇,钗擘黄金合(盒)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金钿是包括簪钗在内的整套发饰,这里指的还是金钗。
《长恨歌》中还有两次特地提到簪钗,一次是玄宗初幸时的“云鬓花颜金步摇”,一次是杨贵妃马嵬坡玉殒时的“翠翘金雀玉骚头”——人生起伏,两相对比,言有尽,意无穷。
钗分盒散,二人离别。白居易同情这对苦命鸳鸯,不忍见到二人的爱情在马嵬坡生生断送,故而在他的长诗《长恨歌》中编撰出玄宗逊位后思念杨妃,请方士搜寻杨妃魂魄的情节,将这部诗篇的情感推向高潮,在悲剧的结尾处留下一丝希望。
在古代,恋人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即女子将自己的发钗一分为二,成为两支簪,一支自留,一支赠予对方,以期将来重逢时合成一钗,永不分离。两根簪子在簪头花钿处有机关可以开合,相合为钗,分离为簪,男女各留一支,绾发定情。只不过,因前途未卜,风云易变,“分钗”之时,愁肠百转。虽然“分”的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的“合”,但在礼教之下,这番心意常被辜负,无论是宋代吴潜“镜断钗分何处续,伤心芳草庭前绿”,还是纳兰性德的“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等,都充溢着钗分难续的凄清与深情。
曹雪芹笔下的宝钗,名字也是一语双关。《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于太虚幻境里看到黛玉与宝钗的批命诗,诗曰:“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雪即薛宝钗,虽名为钗,最后埋在雪里的却是一只金簪,暗喻其孤独终老。
《红楼梦》中人被称为“金陵十二钗”,平民女子则以“荆钗”喻之。钗就是女人的代言,制作发钗,当然会尽量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钗头也务求精美。得到美丽发钗的女子,大多在发髻梳理成型后,将其戴在正面明显的位置,称之为“头面”;如果将其戴于两鬓,则称为抚鬓;戴在背面发上的,称“押发”。
巧手弄钗,无不珍之爱之。钗既可以横插、斜插,还可从下向上插戴,数量也以发髻高度而定,东汉时贵妇的高髻所需花钗最多时达到12枚。钗不仅本身为双股,安插时也成双成对。如今,出土文物中有不少钗首图案相同,、方向却相反的花钗实物,可见是为了左右对称插戴而制。可以想象,古人见发钗,便思“成双”,定情与妆饰之间就这样相通一气。
为情衷而百变
当年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李杨二人的信物是簪钗而非其他,这个设定是有历史依据的。这里还要说说这支著名的步摇钗。
宋乐史《杨妃外传》中记载,唐玄宗为了表达对杨妃的爱意,特地命人从丽水(金沙江)取最上等的镇库紫磨金,雕琢成“步摇”,亲自给杨妃插于鬓上。这在唐代别史杂记《安禄山事迹》中也有记录。
步摇即是一种女神级的首饰。只是听闻一个名字,已经美得可以。不过,这也有望文生义的一面,步摇本为女性的礼仪饰品,在汉代,皇后谒庙时才戴;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步摇仍属“禁物”范畴,为贵族所独享。汉代的步摇是这样的:以金为凤,下有鸱,前有笄,缀五彩玉以垂下,行则动摇。西汉马王堆帛画以及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女性,都插戴有醒目的树枝状步摇。汉代还有一种“副笄六珈”——缀挂六股珠玉的步摇。总之,步摇的外形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难怪被浪漫的唐明皇寻来献给美人。
除了天花乱坠的步摇,历史上还有不少著名的宝钗。记载秦汉故事的《西京杂记》,讲到汉武帝宠爱舞伎李夫人。一天,李夫人突然头皮发痒,武帝便信手拿起她头上的玉簪为其搔痒,此事传开,这玉簪竟得了个诨名——玉搔头。宫中嫔妃各个爱上玉簪,以至于当时的玉簪身价百倍,成为定情簪钗的首选。魏晋诗人繁钦就在他的《定情诗》中写道:“何以结相於?金薄画搔头。”
故事《碧玉簪》讲述了一桩真玉簪和假情书引发的家庭危机。明代吏部尚书李廷甫将女儿许配给世交之子王玉林。秀英表兄求婚不成萌发歹念,买通孙媒婆借得秀英碧玉簪一支,在秀英新婚之日,与伪造的情书一起暗置于新房之中,王玉林见之,对秀英备加冷落和凌辱,不明所以的秀英抑郁成疾。真相大白后面对无辜的妻子,王玉林内疚不已,只有勤奋向学,赴考中举,请来凤冠霞帔向秀英请罪。剧中这支碧玉簪是秀英之物不假,但被错误组合后差点酿就了一桩家庭悲剧。但王玉林在初见“证物”就马上认定妻子与他人互通款曲,根本不给秀英解释的机会,就因为玉簪是很经典的信物。
繁钦《定情诗》还有下一句:“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此物也是有典。汉乐府《鼓吹曲辞·有所思》云:“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诗中女子为远方的爱人精心准备了一支玳瑁簪作为托付终身的定情之物,在听闻对方移情别恋后,伤心愤怒之下,毁簪投火,将簪和她的爱情一起烧成灰烬,发誓与他一刀两断。
古代女性得到珍贵的信物,往往就会成为她们忠于爱情的催化剂。唐人陆龟蒙《小名录》记载,南朝时,少帝萧宝卷专宠淑妃潘玉儿,不惜为她搭建金壁辉煌的神仙殿,地面用黄金锤揲成莲花,让她行走时步步生莲。为了让出身市井的她重温旧梦,还在皇宫中搭建市集,如此多情的少帝送给爱妃的定情发钗也不一般。他花费了170万金购置了一支九鸾琥珀钗,有九只鸾凤在钗头翻飞。
这份宠溺之爱,因为南齐的灭亡而终结。当梁武帝萧衍打算将她许给大将田安时,潘玉儿竟义正辞严地说:“昔者见遇时主,今岂下匹非类。死而后已,义不受辱。”便自缢身亡。苏轼感慨道“玉奴终不负东昏”,朝臣口中的红颜祸水,未必不是多情人。潘玉儿最终没有辜负信誓,为心中的爱人抛舍了性命。九鸾琥珀钗辗转流传到唐朝,归唐懿宗的掌上明珠同昌公主所有,可惜同昌公主年轻夭亡,这支宝钗也不知所终了。
在一众金玉珠宝打造的簪钗中,很难比出个孰贵孰轻。甚至貌似价值低廉的铜钗,也丝毫不能小觑。有一种“鎏金铜钗”,是在铜钗的表面涂抹很薄的金液,照理来说并不贵重,但即使是后妃贵妾,也对它青眼有加。因为“铜芯”与“铜心”正好谐音,作为“有情有信”的证物,求得不正是同心永结。再加一只金蝉上去,则谓之“知了、同心”。
簪钗,是两情相悦的纯爱象征,是鸳鸯离散后再聚的凭证。小小的簪钗,在古代的生活与文学中比比皆是。这种典型意义的定情信物,常常起着贯穿戏剧、枢纽人生的“密针线”的作用。
虽然会因它而喜,也会由它生悲,但它,终究是美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