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急!!!!

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急!!!!,第1张

  人物形象

  汤姆[1]有着敢于探险、追求自由、做错事后敢于承认错误、承认缺点的优秀性格特点。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

  主人公汤姆,关于他,梗概中有简单的概括——“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我们看看汤姆在山洞里回来后的表现:因为他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所以“躺在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们把他们回来看作奇迹,他和镇上的人们都觉得他是真正的英雄!聪明勇敢机智!

  [编辑本段]简介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

  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姐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十九世纪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杰出经典名著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了十九世纪密西西河畔一个小镇人民的生活,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从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穷人和富人,教堂和学校,宗教与犯罪等当时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者马克·吐温以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为读者塑造了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和他的一群小伙伴汤姆·索亚是个成长中的孩子,他调皮,喜欢恶作剧,却又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教堂里老师干巴巴的说教,他不喜欢整天在学校里干燥无味的生活,他向往成为绿林好汉,他希望加入海盗,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体面的"优秀生"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哈克贝利·费恩,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另一个"调皮鬼"他不上学,没有接受过教育,却拥有一颗正义的心,勇敢的心正直勇敢,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书中充满着童真,童趣,可能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作者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正因为这样才会把小时候的所见所闻写得如此淋漓尽致马克·吐温以一个孩子的经历,细致地描写,处处透着童趣成年人看着,也能重新体验一下童年的生活

  马克·吐温

  (Mark Twain l835~1910)

  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马克·吐温一些游记、杂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1897)、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神秘来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义也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情绪则有所伸长。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写作风格

  融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说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作者小传

  马克·吐温(Mark Twain),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列门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马克·吐温(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友广阔,威廉·迪安·豪威尔士、布克·华盛顿、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其于1910年去世,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写作风格:熔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编辑本段笔名

  “马克·吐温”是其最常使用的笔名,一般认为这个笔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术语,萨缪尔(即“马克·吐温”)曾当过领航员,与其伙伴测量水深时,他的伙伴叫道“Mark Twain !”,意思是“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1浔约1,1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船长塞勒斯,他是位德高望重的领航员,不时为报纸写些介绍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笔名“马克·吐温”。

  1859年,塞勒斯船长发表了一篇预测新奥尔良市将被水淹没的文章。调皮的萨缪尔决定拿他开个玩笑,就模仿他的笔调写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讽刺小品。谁知这篇游戏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老船长的心,老船长从此弃笔不写,“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从此在报纸上销声匿迹了。

  四年后,当上记者的萨缪尔得悉塞勒斯船长谢世的噩耗,为自己当年的恶作剧追悔不已,决心弥补这一过失,于是他继承了“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并以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但亦有一说,指其在西部流浪时,经常在酒店买酒两杯,并要求酒保在帐单上记“两个标记”。然而,孰真孰假,或两者皆虚,则无从稽考。他的真名叫“萨缪尔·蓝亨”。

  编辑本段生平

  童年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的贫穷律师家庭。他是家中7个小孩的第6个小孩。他只有两个兄弟姊妹可以在童年过后幸存下来,他的那两个兄弟姊妹就是哥哥奥利安·克列门斯(Orion Clemens)(1825年7月17日 - 1897年12月11日)和姊姊帕梅拉(Pamela)(1827年9月19日 - 1904年8月31日)。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收入菲薄,家境拮据。小塞缪尔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在印刷所学徒,当过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儿时生活的贫穷和长期的劳动生涯,不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累积了素材,更铸就了一颗正义的心。他的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在他四岁时死去,而他的哥哥本杰明(Benjamin)(1832年6月8日 - 1842年5月12日)在三年后亦死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Pleasant(1828年 - 1829年)只活到吐温出生前三个月。继这班年龄较马克·吐温大的兄弟姊妹之后,吐温又有一个弟弟--亨利·克列门斯(Henry Clemens)(1838年7月13日 - 1858年6月21日)。在吐温4岁时,他们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灵感。 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

  马克·吐温是色盲的,而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诙谐玩笑。1847年3月,当吐温11岁时,他的父亲死于肺炎。接着的那一年,他成为一名印刷学徒。1851年,他成为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并开始给他哥哥奥利安创办的《汉尼拔杂志》(Hannibal Journal)写草稿。在他18岁时,他离开汉尼拔并在纽约市、费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市都当过印刷工人。22岁时,吐温回到密苏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纽奥良的旅途中,轮船的领航员“碧士比”要吐温终身成为轮船领航员,而这职业是当时全美国薪资第三高的职业,每月250美元(等于现在的155,000美元)。

  由于那时的轮船是由很易燃的木材建造,因此在晚间亦不可以开灯。领航员需要对不断改变的河流有丰富的认识,因而可以避开河岸成百的港口和植林地。吐温在他得到领航员执照(1859年)之前花了2年多一丝不苟地研究了密西西比河的2000米。在得到执照前的训练期间,吐温说服他的弟弟亨利·克列门斯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亨利死于1858年6月21日,那是由于亨利工作的那艘轮船爆炸。吐温为此感到极内疚,并在余生中一直觉得他自己需负上责任。可是他继续在河上工作并一直是领航员,直到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而缩减了密西西比河的交通。

  旅行与家庭

  密苏里州是一个奴隶州,并被大部分人视为是属于南部的一部分,但密苏里州并没有加入联邦。当战争开始时,吐温和他的朋友加入了一队联邦的民兵部队(这在一部1885年的短故事“The Private History of a Campaign That Failed”中有相关描述),并加入了一场战争,在那场战争中有一个人被杀。吐温发现他根本不能忍受自己杀任何人,因此他离开了。他的朋友加入了南军;吐温则到他的哥哥奥利安那里去,那时奥利安被任命成为内华达的州长的秘书并管理西部。

  吐温与他哥哥乘公共马车花了2星期多横越了大平原区和洛矶山脉。他们到了盐湖城摩门教的社会。这些经验成为了《艰苦岁月》一书中的主要部分,并给《卡城名蛙》提供了资料。吐温的旅程结束在内华达维吉尼亚城的银矿那里。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矿工。

  在放弃矿工一职后,吐温在维吉尼亚城的一家报纸《企业报》工作。

  吐温次后到加州旧金山旅行,在那里他继续当一名记者,并开始做演讲。他见了其他作家如布瑞特·哈得等。一次他被分配到夏威夷州,而这成为他的第一次演讲。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

  在他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他亦见了查尔斯·兰登(Charles Langdon)并看到兰登姊姊欧丽维亚(Olivia Langdon)的相片。吐温对她立即一见钟情。他们在1868年见面,并在一年后订婚,1870年于纽约市艾玛拉结婚。欧丽维亚生了儿子兰登,但兰登在19个月时死于白喉。

  1871年,吐温一家迁往康乃迪克州哈特福特。在那里欧丽维亚生了3个女儿:苏西、克拉拉和让。吐温亦成为了作家威廉·迪安·豪威尔士的好朋友。

  吐温之后再度到欧洲旅游,这在1880年一部书《浪迹海外》有作描述。1900年他回到美国,给他的旧公司偿清欠款。吐温的婚姻维持了34年,直到欧丽维亚于1904年去世。

  1906年,吐温开始给《北美评论月刊》写他自己的自传。一年之后,牛津大学把一个文学博士学位颁给他。

  吐温比让和苏西都活得久。他经过了一段忧郁的时期,这是从他的爱女苏西在1896年死于脑膜炎时开始的。欧丽维亚在1904年的逝世及让在1909年12月24日的死令吐温更忧郁。

  作家生涯

  马克·吐温的第一部巨著《卡城名蛙》,在1865年11月18日于《纽约周六报刊》首次出版。这作品在那里出版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它完成得太迟,赶不及纳入阿特姆斯·沃德收集美国西部特色著作的书中。

  这以后,《沙里缅度联邦报》派马克吐温去当时被称为三明治群岛的夏威夷作通讯记者,给联邦报寄来关于那里的事情的信。后来他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地报》工作时也是根据这些幽默的信件写出的,因为《加利福尼亚大地报》派了他取道巴拿马运河从旧金山到纽约市,作巡回记者。当时他就不断寄出信件给报纸出版,讽刺而幽默地记录他的所见所闻。1867年6月8日,吐温乘游艇前往费城,要住5个月。这一游导致了《傻子旅行》的诞生。

  1872年,吐温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学著作《艰苦岁月》作为《傻子旅行》的续集。《艰苦岁月》的内容是吐温到内华达的旅程及在美国西部的后期生活的半自传式描述。这书以“傻子”对欧洲和中东的很多国家的批评来讽刺美国及西方的社会。吐温的下一作品《艰苦岁月》把焦点放在美国社会上。之后的《镀金时代》并不是旅行文学作品,因为这以前的两本书都是旅行文学作品,而这是他第一次写小说。这本书亦很著名,因为这是吐温唯一一本与人合作写成的书;这本书是由吐温和邻居查尔斯·达德利·沃纳写成的。

  吐温之后的两本著作均是关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经历。《密西西比河的旧日时光》一系列的小品在1875年出版于《大西洋月刊》,最具特色的是吐温对浪漫主义的醒悟。吐温在《旧日时光》之后更著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之后吐温写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描写了他在汉尼拔的童年。吐温模仿自己小时候的性格,塑造出汤姆·索亚的性格来。这书亦引入一角色哈克贝利·费恩为配角。

  《王子与乞丐》的故事情节虽然今天常出现于很多**和文学作品中,但其实并不普遍被接纳。这是吐温首次尝试写“乞丐”,其缺点是吐温在英国社会并没有太足够的经历。《王子与乞丐》写作期间,吐温亦开始了《顽童流浪记》的写作,并也把另一部游记,《浪迹海外》完成掉。《浪迹海外》是马克·吐温往中欧及南欧旅行的游记。

  吐温之后的出版著作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出版以后,令他成为更著名的伟大美国作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这书成为了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因为哈克放弃服从规矩,而很多这样年龄的人正是这样想(哈克的故事背景为还有奴隶制的1850年代)。吐温于1876年夏,《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行后手写了约400页的《顽童流浪记》故事内容。

  吐温的妻子死于1904年,这以后他才得以把他的著作审查员及编辑者--他的妻子不喜欢的书籍出版。这些书中有一本是《神秘陌生人》,这本书并未在吐温有生之年出版,所以人们找到1897至1905年之间的三种版本的手稿。这三种版本令这部著作的出版情况很混乱,而现在才可得到吐温最先写的版本。

  吐温最后一部作品是他口述的自传。一些案卷保管人和编辑者把这自传重新整理一遍,要令它的格式更符合一般格式,因而一些吐温的幽默字句被删掉了。

这个故事奇异的想像和丰满紧凑的情节会赢得小读者的喜爱的,这本书的实质更是写给成年读者的儿童读物。汤姆不可思议的遭遇揭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预言———不再有时日了———《圣经》里的天使是这样起誓的。按照天使的说法,时间有一天将会终止,那就意味着此时此刻的时间只是一种暂时的东西。它可能是可有可无的,可能是可以自由穿梭的,而且,我们说不定可以躲在时间的后面,能在此时此刻,以及永远的将来同时拥有“过去”。汤姆的神秘花园颠覆了我们对于时间的认知,一种可怕而奇异的认知。

在书中,巴塞洛缪老太太多次表达了她对于时间的无奈之感:“后来我才知道,汤姆,花园一直都在改变,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除非在我们的记忆中。” 在最后和汤姆相认的时候,又说:“等你到了我这个年龄,汤姆,你就会常常生活在过去了。你回忆过去,梦见过去。” 而主人公汤姆一度想永远留在海蒂的梦里的想法,也随着他对于时间的了解与自身的成长而舍弃了。他主动放弃了这个对于时间与世间规律的反抗机会,认同了人们的成长历程,在回忆中把童年当成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与感情,而最终走向成人世界。

而《汤姆的午夜花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弟弟彼得患了麻疹,暑假里汤姆不得不一个人住到格温姨妈家里去。姨妈住在一座旧公寓里,底层大厅有一座老式的落地大座钟。姨妈警告汤姆:别去碰它,它是楼上巴塞洛缪老太太的,她对它看得可紧了!半夜里,汤姆听到大座钟敲错了,敲完了十二点之后,它又连敲了十三下。汤姆下楼想看看它的指针停在什么地方,太暗了,他打开了那扇平常从不打开的后门,想让光照进来,想不到一个神秘的小花园出现在他的眼前,接着他发现大厅也变了样。可才过了几秒钟,这一切又像风似的消失了。自那以后,他每天午夜都会去拜访那个花园,他还认识了一个名叫海蒂的小女孩。汤姆慢慢地发现,他倒退着进入了一个过去的时间……

整部小说的时间跨度近百年,然而我们却丝毫没有一种隔世之感。我们和主人公汤姆一样,融入到了那个真实的午夜花园里。这是因为作者菲莉帕·皮尔斯童年时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花园里,她是一个磨坊主的女儿,从小就住在剑桥以南五公里远的小镇上。汤姆走进的花园就是她童年时的磨坊花园;而格温姨妈家所住的那座旧公寓,就脱胎于她出生并成长的古老家宅。

故事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时间展开的,时间之谜,是《汤姆的午夜花园》的核心。

他先是发现海蒂的时间是一种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的时间:十二点之后应该是一点,大座钟竟然敲出了十三这个数字!当故事进行到一大半时,汤姆已经悟到海蒂的时间不仅是一个过去的时间、而且是一个永恒的时间了。可是,这种发现让汤姆束手无策,因为这已经超越了他对时间的理解。正如有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一头钻进这通常时间不能包容的‘永远的时间’里,汤姆必须解开一个个疑窦。日常生活流过的有限的‘时间’和花园里流过的‘永远的时间’,哪个更真实?能和别人共享同一个‘时间’吗?能永远地留在‘永远的时间’里而不返回到日常世界里来吗?如果可能,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其实,这个永远的时间,就是巴塞洛缪老太太的过去,也就是作者本人、或者说是我们每一个大人永远失去的时间。它是快乐的,不然作者就不会在书中这样写道了:钟声在黑暗笼罩的旷野上空回荡,使汤姆想起了时间。他思忖着:究竟有没有把握驾驭时间,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时间换作海蒂永远的时间,永远在花园里快活地生活下去呢?

当海蒂从树上摔下来以后,汤姆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小海蒂告别了少女时代。这一天像预料的那样来到了,海蒂成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女人,而象征少年时代的“午夜的花园”也杳无踪迹了。接踵而至的丧失,让汤姆体会到了有限时间的悲哀,他不禁绝望了——不仅是海蒂,他自己那欢快明朗的少年时代也将终止。这是我们每一个穿过成人门槛的人都经历过的一种青春的颤栗。难怪有人说:菲莉帕·皮尔斯从汤姆身上听到了人性的悲伤而沉寂的音乐。

汤姆的这种悲哀是双重的,一是从海蒂的成长中知道自己也将被大人的世界吞噬,二是孤独。海蒂的不辞而别,四周大人的不理解,这都让他陷入了一种无法摆脱的孤独的困境。在作品里,汤姆发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呐喊:没有时间了!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逆转的,汤姆就在这样的孤独和丧失中不知不觉地成长了。正如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汤姆通过这种不可思议的体验丧失了一种时间(海蒂),但由于这种丧失,他反而获得了另外一种新的时间(自己)。只要时间是有限的,任何一个朝前走的人也无法逃脱这样的丧失感。但有了异质的时间,我们就能把有限的时间变成无限的时间。《汤姆的午夜花园》是一个悲剧,也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这爱,从海蒂一直延续到苍老的巴塞洛缪老太太。汤姆没能挽留住永远的时间,但他挽留住了一种永恒的东西,那就是爱。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女巫魔法一类的幻想小说大行其道的今天,已经很少能找到像《汤姆的午夜花园》这样安静、耐人寻味的作品了。感谢作者菲莉帕·皮尔斯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座美丽而又神秘的花园。在这本书的尾声,海蒂、也就是巴塞洛缪老太太回忆最后一次看到汤姆的情景时,有这样一段话:“我想你是进门去了,因为后来我就再也没有见到你。我一直站在窗口。我对自己说:他走了,但花园还在这儿。花园会一直在这儿,它永远也不会改变。”

是的,这是一座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午夜花园。

黛西因汤姆(Tom)的财力而选择与他结婚。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写道,他的人和他的位置非常笨拙,黛西受宠若惊。 尽管盖茨比可以给雏菊带来浪漫,爱情,兴奋和阴谋,但她对安全自由和金钱的需求最终使她选择了汤姆。

1 《瑞克与莫蒂》

这是笔者看过最好的动画,没有之一。它的故事的基本设定是胆小瓜怂的莫蒂跟自己的天才神级科学家姥爷成天在外面星际旅行、星际大战、在某一个时空休闲度假、又拿一个高科技的机器跑到现实生活撩妹整蛊……

这是一个脑洞堪比黑洞的动画片,配音员口中飞速飘过的两三句台词,可能就包含了如今人类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专业词汇,虫洞、平行时空、星际太空、各种奇形怪状的怪兽、100个哆啦A梦都比不上的各种神级工具都是这部动画里最平常的日常设定。

虽然它表面上很多都是快餐娱乐化的剧情,但某一两集一闪而过的人性光辉,比如瑞克与联合体的爱情悲剧;比如被众人嫌弃的懦弱老爸最终回归家庭,而瑞克却心如死灰一般的离开的强烈对比;再比如一次次瑞克救了莫蒂,他不能离开自己的这个亲人的事实……都难免令人泪目。

2 《机器人总动员》

人类时代发展到最后,时至公元2805年,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人类利用科技远离了地球另谋星球作为家园,而地球也渐渐为人所遗忘,包括那名叫做“瓦力”的小清洁机器人。后来,一个来自外太空的宇宙飞船误闯进来,正式打破了瓦力一成不变的机械生活……

这个故事是一场跨越人类智慧和人性力量的爱情史诗,他们牵手在星空画出的那一抹优美的弧线,是无意之间绚烂了一份真正的爱情。

  《骆驼祥子》

  整部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艺术地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热情选择了祥子原来具有的善良朴实,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愤怒地揭露和声讨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小说还有力地说明了在旧社会仅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反映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从小在苦水中长大,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工人。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他在食堂里干了两年,受尽了凌辱。

  十月革命爆发后,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夫卡镇也和苏联其他地方一样,遭受了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动派的践踏。红军解放了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莱在保尔家里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现在全世界都着火了,奴隶们起义了,他们要把旧世界推翻,但是,为了这个,需要的是一伙勇敢的、能够坚决斗争的弟兄。”朱赫莱的启发和教育对保尔的思想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突然,朱赫莱被匪徒抓去了。保尔急着四处打听。一天,在匪兵押送朱赫莱的时候,保尔出其不意地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到壕沟里,与朱赫莱一起逃跑了。但是由于波兰贵族李斯真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投进了监牢。从监狱出来后,保尔拼命地跑,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便不自觉地来到冬妮亚的花园门前。他纵身一跳,进了花园。冬妮亚喜欢保尔的“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保尔也觉得冬妮亚“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后来他们又有几次见面,慢慢地产生了爱情。保尔为了避难,便答应了冬妮亚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亚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青,他把弟弟送到喀查丁参加了红军。

  在一次激战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战胜了死亡。出院后,他已不宜于重返前线,便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在这里他同样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紧张地投入各项艰苦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直接参加艰苦的体力劳动。在兴建窄轨铁路中,保尔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忱和忘我的劳动精神。

  保尔自从在冬妮亚家里与她告别后,只见过她两次面。第一次是他伤愈出院后,最后一次是在铁路工地上,保尔发现,随着革命的深入,他们之间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了,他们已经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了,于是便分道扬镳。

  在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他参加了工业建设和边防战线的斗争,并且入了党。但是,由于保尔在战争中受过多次重伤和暗伤,后来又生过几次重病,加之他忘我的工作和劳动,平时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体质越来越坏了。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严重的疾病终于把这个满怀革命热情的年轻人束缚在病榻上。但保尔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的情况下,重新找到了“归队”的力量。他给自己提出了两项任务:一方面决心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另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这样,“保尔又拿起了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祥子老家在乡间,十八岁时,父母去世,他便跑到北平来赚钱谋生。带着乡间小伙子的健壮、木讷、勤快与诚实,卖力气换饭吃的事做过不少,最后他认定,拉车是件最好挣钱的活儿。当他拉着租来的新车,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攒钱买一辆自己的车。

  祥子省吃俭用,不吸烟,不喝酒,不赌钱,终于在三年中间凑足一百块血汗钱,买了一辆新车。样子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拉车也拉得越来越起劲儿。但好景不长,北平城外军阀混战,大兵到处抓人抓车。有一天,祥子为了多挣两块钱,抱着侥幸心理拉客出城。不料走到半路,连人带车被十来个兵捉去。他在兵营里只好每天给大兵们扛行李,挑水烧水喂牲口。他心疼那辆自己用血汗挣来的车。后来大兵们吃了败仗,祥子乘黑从兵营里偷跑回来,还顺手拉了三匹大兵撤退时落下的骆驼,把它们卖了三十五块钱,从此他就有了“骆驼祥子”的外号。

  祥子没有家,他就住在刘四爷老板的车厂里。刘四爷开的车厂有六十多辆车,女儿虎妞协助他管理。虎妞是个三十七八岁的老姑娘,长得虎头虎脑,像个男人一样。刘四爷管外,虎妞管内,父女俩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桶一般。样子对车有一种特殊的喜好,平时也不愿闲着,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干得高高兴兴。因此有时祥子虽然不拉刘四爷的车,刘四爷仍允许他一直住在厂里。一天晚上,虎妞诱使他喝酒,然后和祥子睡了一夜。祥子清醒后十分憋闷,并开始竭力躲避她,恰逢老主顾曹先生要他拉包月,祥子便欢天喜地地搬到曹宅住。

  不料,虎妞在裤腰里塞了个枕头,挺着肚子说是已怀了祥子的孩子,威胁祥子和她结婚。祥子只好听从她的摆布。

  曹先生的社会主义言论引起侦探特务的注意,他只得远走避难。他让祥子回家送信,结果,祥子被孙侦探敲诈去了他的全部积蓄,买车的计划又一次破产了。祥子没有别的路,只好又回到车厂。刘四不能容忍自己的女儿和臭拉车的勾搭,迫使女儿作出抉择。虎妞坚持选择祥子,刘四就立即与虎妞闹翻,并把祥子撵出门去。虎妞要祥子向刘四告软服输,他不肯。于是虎妞索性自己租房子、雇花轿,嫁给了祥子。她用私房钱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

  不久虎妞真的怀孕了。样子拼命拉车干活赚钱,劳累病倒,把虎妞的积蓄也用光了。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也帮忙做点家务。虎妞由于难产死去了,为了置办虎妞丧事,祥子卖掉了车。小福子对祥子有情有意,祥子也很喜欢她,可负不起养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他对小福子说:“等我混好了,一定娶你。”他又找了一个车厂,拉车去了。曹先生避难回来,要祥子再来拉包月,还答应他把小福子接来同住。但小福子却已经被卖进妓院,后来自尽了。祥子在街上失魂落魄,终于完全堕落。他吃、喝、嫖、赌,还染上淋病,而且变得又懒惰又滑头,还做出卖朋友的事。他没有回到曹先生家,最后靠给做红白喜事的人打杂来维持生计,祥子走到了自己的末日。

  《汤姆索亚历险记》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汤姆·索亚是个调皮的孩子,他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一起接受姨妈波莉的监护。他总是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恶作剧,让波莉姨妈无可奈何,而他也总能想尽办法来躲避惩罚。一天,汤姆见到了可爱的姑娘贝基·撒切尔,她是撒切尔法官的女儿。汤姆一见到她就对她展开了攻势。而他的爱似乎也得到了回应。镇上有一个孩子叫哈克贝利·费恩。他的父亲总是酗酒,父母一直打架,因此他跑出来自己生活。他看起来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大人们都不喜欢他,可汤姆和他却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约好晚上一起去墓地,却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他们看到鲁滨逊医生、恶棍印第安·乔和喝得醉醺醺的莫夫·波特。在他们混乱的厮打中,印第安·乔把医生杀死了,然后又嫁祸于被打昏的波特身上。汤姆和哈克被吓坏了,立了血誓决不泄密。波特被捕以后,汤姆十分内疚,经常去看望他。此时的汤姆事事不顺,贝基生了他的气,不再理睬他,波莉姨妈也总是呵斥他,他觉得没有人关心他。子是,汤姆、哈克和村上的另一个孩子一起乘小船去了一个海岛。可没过多久,他们便发现村里的儿门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搜寻他们的尸体。汤姆晚上悄悄回到了姨妈家,发现波莉姨妈正在为他的’死”悲痛欲绝。汤姆觉得十分惭愧。最终,他们三个人在村民们为他们举行葬礼的时候回来了。夏天来临时,汤姆便感到更加不安,因为法官将对波特的罪行作出判决。汤姆终于战胜了恐惧与自私,指出了印第安·乔就是杀人凶手。可凶手还是逃走了。后来,汤姆又想出了一个主意:寻找宝藏。汤姆和哈克偶然发现了印第安·乔和他的一大笔不义之财。但他们却不知道他把钱藏在哪里了。在贝基和同学们外出野餐时,哈克得知印第安·乔要去加害道格拉斯寡妇,因为她的丈夫曾经送他进过监狱。幸亏哈克及时报信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可印第安·乔再一次逃之天天。此时,汤姆和贝基在野餐时走进了一个山洞,因为洞太深而找不到回来的路,被困在里面。他们在山洞里再一次遇见了印第安·乔。村民费尽周折救出汤姆和贝基之后封死了山洞。后来汤姆告知村民印第安·乔还在里面。当他们找到他时,他已经死在山洞里了。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汤姆和哈克再次回到山洞里,找到了那笔宝藏。

《汤姆叔叔的小屋》所发挥的作用“在历史上只有少数其他的小说能够企及”。随着小说的出版,《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废奴主义观点曾引发了一场奴隶制度拥护者们(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来反驳这部小说)的抗议狂潮。此外,作为一部畅销书,《汤姆叔叔的小屋》还对后来的抗议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厄普顿·辛克莱的《丛林王子(英语:The Jungle)》)。

同时代与世界性的反应

《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伊始,美国南方的人们便被这部小说激怒了。而奴隶制度的支持者们也对它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著名的南方小说家威廉·吉尔摩·西姆斯(英语:William Gilmore Simms)声称,《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完全错误的作品,而其他人则称这部小说在犯罪和造谣。在这场大范围的反应中,亚拉巴马州莫比尔市的一名书商因销售这本书而被迫离开了城市,而斯托夫人本人也收到了不少威胁她的信件(甚至有一包装着一名奴隶的耳朵的邮件)。不久之后,许多像西姆斯这样的南方作家便纷纷发表了他们反对斯托夫人小说的作品(参见后文反汤姆一节)。

一部分评论家强调,斯托夫人缺少在南方生活的阅历,从而(在他们看来)导致她对这一地区进行了不准确的描述。他们举例说,斯托夫人从未涉足过南方的种植园。然而,斯托夫人也解释道,她书中的角色,是基于她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居住时,从逃亡奴隶那里听来的故事。据称:“她亲身观察到的几次事件激励了她去写作[这本]著名的反奴隶制小说。她曾俄亥俄河上目睹这些场景,包括亲眼看到一对夫妇被奴隶主活生生地拆散。此外,报纸与杂志上的记录与报道,也为当时还在构筑中的情节提供了素材。”。

为了回应这些批评,斯托夫人于1853年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英语:A Key to Uncle Tom's Cabin)》一书,以图证明小说对奴隶制度描述的真实性。在这本书中,斯托详述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每一位主角,提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并同时对南方的奴隶制度进行了“比小说中更为凌厉的攻击”。与小说一样,《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也成为了一本畅销书。需要提到的一点是,虽然斯托夫人声称《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中记录了她先前所使用的参考来源,而在实际上,有不少作品都是在她发表小说之后才读到的。

尽管斯托夫人的研究中带有猜测与缺陷,尽管奴隶制的拥护者进行了尖刻的攻击,但这本小说依然吸引了许多美国人的想象力。根据斯托夫人的儿子描述,当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于1862年与斯托见面时,林肯曾评论道:“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历史学家们并不能确认林肯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而在与林肯见面的几个小时后斯托夫人写给她丈夫的信中,也未曾提及该评论。自此以后,许多作家都称赞了这本小说,称其集中表达了北方对不公正的奴隶制度与《逃亡奴隶法(英语:Fugitive Slave Law)》的愤怒,赞其为废奴主义运动注入了前进的动力。联邦(英语:Union (American Civil War))一方的一名将军及政治家詹姆斯·贝尔德·韦弗(英语:James Baird Weaver)曾说过,正是这本书让他开始积极地投身到废奴主义运动当中的。

《汤姆叔叔的小屋》在英格兰也引起了公众的巨大兴趣。伦敦第一版出版于1852年5月,共计卖出了二十万册副本。英国人对美国的反感也是其大受欢迎的部分原因。有一位著名的作者曾写道:“‘汤姆叔叔’在英国的大肆流行并不是出于[对奴隶制度的]憎恶与报复,而是出于国家层面上的嫉妒与虚荣。我们被美国的狂妄所刺痛已经很久了——我们疲于听到她那所谓全世界最自由与最文明国家的自夸。我们的神职人员讨厌她的自发政府体制——我们的保守分子讨厌她的民主主义——我们的辉格党讨厌她的暴发户——我们的激进分子讨厌她的好辩、讨厌她的傲慢、还讨厌她的野心。所有的党派都为斯托夫人的背叛而欢呼雀跃。”。美国内战时期的驻英公使老查理斯·弗朗西斯·亚当斯(英语:Charles Francis Adams, Sr)后来曾谈到:“1852年出版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卑贱者的生活》,在当时偶然的环境帮助下,对全世界造成了直接、可观与印象深刻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比此前任何一本书所造成的影响更为巨大。”。

世界上几乎每种语言,都有此作品的翻译,包括中文(林纾的文言文译本,是第一部有汉译的美国小说)与阿姆哈拉语(译成于1930年,以支持埃塞俄比亚结束该国黑人苦难的努力)。1904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读完友人寄来的《黑奴吁天录》后,他给蒋抑卮的信中称:“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益感喟。”这本书传阅的范围相当广泛,以致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报告说,他认为有许多患者表现出的施虐与受虐倾向,是受《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鞭打奴隶情节的影响。

刻板印象的产生与普及

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学者和读者们批评说,这本书使用了一种居高临下的种族主义语气来描述其中的黑人角色;这特别体现在角色的出现、说话和习性上,譬如汤姆叔叔对其被动命运的接受。由于《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全世界最畅销的小说,所以小说中使用和创造的那些非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在现实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将此等经典印象根深蒂固地植入美国精神的过程中,这本书(及其附带的插图和相关的戏剧作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出现的黑人刻板印象(英语:Stereotypes of black people):

“快乐的黑鬼”(“happy darky”,如慵懒、无忧无虑的山姆);

被当成性工具的浅肤黑白混血儿(“mulatto”,这样的角色有:伊丽莎、凯茜与埃米琳);

慈爱的黑人保姆(英语:mammy archetype)(“mammy”,譬如圣克莱尔种植园中的厨师玛咪);

黑人小孩的刻板印象(英语:Pickaninny)(“Pickaninny”,如托普西);

汤姆叔叔(英语:Uncle Tom),或热切于取悦白人的非裔美国人(如汤姆叔叔)。需要注意的是,斯托夫人的本意是将汤姆塑造成一位“高贵的英雄”。而“恭从于白人的谄媚傻瓜”这一刻板印象显然是由后来相关的舞台作品(英语:Tom Shows)造成的,而这已不在斯托夫人的掌控之中。

最近几十年来,《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这些消极成分,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本书作为“重要的反奴隶制工具”的历史作用。对小说解读的变化源于詹姆斯·鲍德温(英语:James Baldwin (writer))的一篇名为《每个人的抗议小说》(Everybody’s Protest Novel)的文章。在文中,鲍德温将《汤姆叔叔的小屋》称为一部“非常糟糕的小说”,称其描写种族的手法非常迟钝,在审美上看来也十分粗劣。

在1960年代与70年代,黑人权力(英语:Black Power)与黑人艺术运动(英语:Black Arts Movement)者对这本小说进行了批评。认为汤姆叔叔这样的角色是“种族的背叛者”,(在部分观点里)甚至认为汤姆要比最恶毒的奴隶主还要坏。在这段时期里,对书中出现的其他刻板印象的批评也日渐增长。

在最近几年来,小亨利·路易斯·盖茨(英语:Henry Louis Gates Jr)等学者重新对《汤姆叔叔的小屋》进行了解读,并认为这本书是“美国种族关系的核心文献,以及对这些关系特征进行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道德与政治探索。”

反汤姆文学

为了反击《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南方的作家们发表数量众多的作品以反驳斯托夫人的小说。所谓的反汤姆文学,一般都站在维护奴隶制度的立场上,认为斯托夫人笔下描述的奴隶制度是夸张不实的。这一类的作品大都展现了家长式的白人奴隶主与其纯洁的妻子,他们都十分乐善好施,在其家庭式的种植园里照顾着那些孩子般的奴隶们。在这些小说中,非裔美国人都被含蓄或直接地描述为孩子般的人,离开白人的监护就无法独立生活。

最著名的几本反汤姆作品有威廉·吉尔摩·西姆斯(英语:William Gilmore Simms)的《剑与梭(英语:The Sword and the Distaff)》、玛丽·亨德森·伊斯门(英语:Mary Henderson Eastman)的《菲莉丝阿姨的小屋(英语:Aunt Phillis's Cabin)》以及卡罗琳·李·亨茨的《种植园主的北方新娘(英语:The Planter's Northern Bride)》,其中最后一位作者在辛辛那提时曾与斯托夫人有过一段亲密的朋友关系。西姆斯的书出版于斯托夫人小说发表的几个月后,其中的许多章节与议论都围绕着辩驳斯托夫人的书及其观点而展开。亨茨的小说出版于1854年,在当时曾广受传阅,但现在基本上已被遗忘了;这本小说通过描述一位嫁给南方奴隶主的北方妇女——一名废奴主义者的女儿——的所见所闻,为奴隶制度进行了辩护。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到南北战争爆发前的近十年间,总共有20到30部反汤姆作品面世。其中有两本书的书名为《这才是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 As It Is,其一为W·L·史密斯所作,另一为C·H·威利作),此外,还有一本是约翰·彭德尔顿·肯尼迪(英语:John Pendleton Kennedy)的作品。有超过一半的反汤姆作品都由白人女性写成,西姆斯曾为此讽刺说:“让一位南方女性去反驳北方女性(指斯托夫人)看起来是善恶应得的报应。”

戏剧改编

尽管《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但更多的美国人是通过舞台剧和音乐剧来了解到整个故事的,而不是通过原书。埃里克·洛特(Eric Lott)在他的《托米图德斯叔叔:种族话剧与作品模式》(Uncle Tomitudes: Racial Melodrama and Modes of Production)中估计,至少有三百万人曾观看过这类演出,其数目是小说发表头一年里发售量的十倍之多。

由于当时并不严格的著作权法律,基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舞台作品在小说还在连载时便已经出现了。斯托夫人拒绝亲自将小说改编为戏剧,因为她对戏剧有着清教徒式的不信任(尽管她在后来去看过乔治·艾肯(英语:George Aiken (playwright))改编的版本,而据弗朗西斯·安德伍德(Francis Underwood)描述,她对卡罗琳·霍华德(Caroline Howard)饰演的托普西感到十分“欣喜”)。斯托夫人的这一拒绝,让舞台作品的领域得以被众多改编作品占据,部分改编作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种各样的)政治原因,但其余的只不过是为了进行商业投机。

情节剧(英语:melodrama)与黑脸(英语:blackface)杂秀(英语:minstrel show)是这些舞台作品的共有元素。这些作品的政见有着巨大的差异——有一部分如实地反映了斯托夫人伤感的反奴隶制度的政见,另一部分则比较中性,甚至还有一些维护奴隶制度政见的作品。许多作品都蓄意地对黑人进行了种族讽刺;还有不少作品采用了斯蒂芬·福斯特创作的歌曲(其中有“我的肯塔基故乡(英语:My Old Kentucky Home)”、“故乡的亲人(英语:Old Folks at Home)”与“Massa's in the Cold Ground”)。最著名的一出舞台作品是由乔治·艾肯(英语:George Aiken (playwright))与H·J·康韦(HJ Conway)合编的。

在19世纪,《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许多舞台改编作品“在好几年里……支配了北方的流行文化”,到了20世纪早期,有一部分剧作依然还在演出中。

**改编

《汤姆叔叔的小屋》有着许多的**版本。大部分的这些影片都摄制于默片时代(在当时,《汤姆叔叔的小屋》是被拍成**次数最多的故事)。由于小说与舞台作品持续地受到欢迎,许多观众都已经十分熟悉剧情中的角色,因此他们在观看不带对话的默片时并不会感到十分困难。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个**版本是最早的“全长”**之一(在当时,“全长”意味着**的长度大约在10到14分钟之间)。这部1903年的**由埃德温·斯坦顿·波特(英语:Edwin Stanton Porter)导演,由白人演员扮装黑人主角,而黑人演员则只充当临时演员。这一版本与先前的许多舞台作品都十分类似;此外,这部**还描绘出了许多黑人的刻板印象(譬如在几乎每个场合都由黑奴在跳舞,包括一场黑奴拍卖会上)。

1910年,美国维塔格拉夫制片厂制作了由J·斯图尔特·布莱克顿(英语:J Stuart Blackton)导演并由尤金·马林(Eugene Mullin)改编的三卷长**。据《戏剧之镜》(The Dramatic Mirror)上的描述,这部**是**史上的“一次明显的革新”,也是“第一次一家美国公司”发布三盘胶卷的戏剧**。在当时,一部一盘胶卷的“全长”影片长约15分钟。这部**由弗洛伦斯·图尔纳(英语:Florence Turner)、玛丽·富勒(英语:Mary Fuller)、埃德温·R·菲利普斯(Edwin R Phillips)、弗洛拉·芬奇(英语:Flora Finch)、热纳维耶芙·托宾(英语:Genevieve Tobin)与小卡莱尔·布莱克韦尔(英语:Carlyle Blackwell)主演。

在其后20年里,至少有4部以上的**改作问世。最后的一部默片版本发行于1927年,由哈里·A·波拉德(英语:Harry A Pollard)(他曾在1913年版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饰演汤姆叔叔)导演。这部2小时长的**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制作,也是默片时代预算花费第三多的**(计180万美元)。在这部**中,黑人演员查尔斯·悉尼·吉尔平(英语:Charles Sidney Gilpin)本是原定的汤姆叔叔饰演者,但却由于他的“表演过于叛逆”而被制片厂取消了表演资格,并为詹姆斯·B·洛(英语:James B Lowe)所取代。这部**与小说的一个不同的情节是,当汤姆叔叔死后,他变成了一个复仇的幽灵,并最终导致了赛门·勒格里的死亡。当时的黑人电台曾盛赞这部**,但惧怕引起南方与白人**观众激烈反应的制片厂,最终剪掉了争议性的情景,包括影片开始时的黑奴拍卖会(其中,一位母亲被迫与自己的幼子生生分离)。这部**的剧本由波拉德、哈维·F·休(Harvey F Thew)与A·P·扬格(英语:A P Younger)改编,字幕由沃尔特·安东尼(英语:Walter Anthony)撰写;主要演员有:詹姆斯·B·洛、弗吉尼亚·格雷(英语:Virginia Grey)、乔治·西格曼(英语:George Siegmann)、玛加丽塔·菲舍尔(英语:Margarita Fischer)、莫娜·雷(英语:Mona Ray)与苏泰文女士(英语:Madame Sul-Te-Wan)。

在默片时代结束后的几十年间,这部小说中的主题因被认为太过敏感而未被继续拍成**。1946年,米高梅曾决定将这部小说再次搬上银幕,但却由于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英语: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领导的抗议而无疾而终。

1965年,出现了一部由格察·冯·劳德瓦尼(Géza von Radványi)导演的德语版本,后来被剥削**导演克罗格·巴布(英语:Kroger Babb)引入了美国。最后的一个**版本是1987年在电视上播映的版本。该版本由斯坦·莱森(英语:Stan Lathan)导演,约翰·盖伊(John Gay)改编,出演主要演员的角色有埃弗里·布鲁克斯(英语:Avery Brooks)、菲丽西亚·拉沙德(英语:Phylicia Rashad)、爱德华·伍德沃德(英语:Edward Woodward)、珍妮·刘易斯(Jenny Lewis)、塞缪尔·L·杰克逊与金尼(Endyia Kinney)。

除了真人**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改编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画卡通(英语:Animated cartoon)的改编版本。这样的动画有:华特迪士尼的《米奇的情节剧(英语:Mickey's Mellerdrammer)》(1933年),其中迪士尼的经典角色被涂上了夸张的黑脸与橙红的嘴唇;兔八哥卡通《南方油炸兔(英语:Southern Fried Rabbit)》(1953年),其中兔八哥把自己装扮成了汤姆叔叔,并唱着“我的肯塔基故乡(英语:My Old Kentucky Home)”企图越过梅森-狄克逊线(英语:Mason-Dixon line);《汤姆叔叔的平房(英语:Uncle Tom's Bungalow)》(1937),一部由特克斯·埃弗里(英语:Tex Avery)监制的华纳兄弟卡通;《冰上的伊丽莎》(Eliza on Ice,1944年),由保罗·特里(英语:Paul Terry (cartoonist))制作的《太空飞鼠》卡通最早的几集之一;以及《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aña,1947年),由特克斯·埃弗里(英语:Tex Avery)导演的一部8分钟长的卡通。

《汤姆叔叔的小屋》还曾对大量的**产生过影响,包括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颇具争议性的**故意地将一个类似于汤姆叔叔家的小屋引入到了剧情的高潮:在小屋中,南方白人与他们从前的敌人(北方军)联合了起来,去一同捍卫“雅利安人的天赋权利”。学者认为,对类似小屋的重用,会让当时的观众理解其涵义并同**产生共鸣。

其他受《汤姆叔叔的小屋》影响的**,还包括有:《涟漪(英语:Dimples (film))》(Dimples,1936年秀兰·邓波儿主演的**)、“汤姆叔叔的叔叔”(“Uncle Tom's Uncle”,系列**《我们这一伙(英语:Our Gang)》在1926年的一集)、罗杰斯和哈默施泰因(英语:Rodgers and Hammerstein)的音乐剧《国王与我》(其中有一场以传统暹罗风格表演的芭蕾舞“托马斯叔叔的小房子”,“Small House of Uncle Thomas”)以及《纽约黑帮》。其中,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的角色加入了一场改编自《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假想战争。

国索美塞得州乡绅奥尔华绥是个忠厚长者,家道富有,妻及子早死,由他的妹妹白利姬和他同住在一起。有一次,他因事去伦敦三个月,回来的那天,发现自己床上有一个弃儿,即汤姆·琼斯,便把这孩子留在家里抚养,收为他的养子。

隔邻庄园主人魏思特恩有一个女儿,名叫苏菲娅。她聪明美丽,温柔纯洁,魏思特恩把她捧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苏菲娅从小就跟琼斯和布力菲一起游玩。琼斯爱上了苏菲娅,苏菲娅也很爱琼斯,爱他忠实善良及为人豪爽正直,而恨奸恶阴险的布力菲。

琼斯经常来往于魏思特恩家的猎场看守人乔治·西格里的家中,爱上了乔治的第二个女儿莫丽,两人发生关系。

汤姆·琼斯被逐以后,无家可归,到处流浪。在流亡的路上遇到从前的乡村教师庞立支,他因生活无着,就跟琼斯做随仆。

主仆两人在流浪途中,经历了种种惊险。有一次琼斯在深山中由强盗手中救出一个女人,名叫瓦脱夫人,琼斯把她护送到艾普顿的旅馆里去。这个瓦脱夫人就是以前那个被疑为是琼斯生母的珍妮·琼斯。她被逐以后,沦为风尘女子,琼斯在旅馆被她勾引,终于和她发生关系。

这时,苏菲娅带着女仆逃离家庭后,准备到伦敦投奔亲戚,刚巧也到达艾普顿旅馆。她的女仆到了旅馆以后,听到一些人在谈论琼斯与瓦脱夫人幽会的事情,就把这一切告诉了苏菲娅。

她听了十分愤怒,留下暖手筒及字条给琼斯后,立刻收拾行装,离开旅馆,赶路上伦敦。苏菲娅到了伦敦,住在亲戚贝娜斯登夫人家里。

这时,那个被琼斯打伤的人并没有死,很快就痊愈了,因此琼斯的谋杀罪不能成立,琼斯被释放出狱。由于瓦脱夫人的揭露,律师道林被迫说出他是受布力菲的贿赂才指使流氓出面做假证的。

瓦脱夫人在拜访奥尔华绥时,又将琼斯出生的真相和盘托出,说明琼斯的生母是奥尔华绥的妹妹白利姬,生父也不是庞立支,而是奥尔华绥的朋友某教士的儿子。琼斯是奥尔华绥的外甥,是布力菲的异父同母兄弟。

白利姬病重临终的时候,曾把这个秘密告诉他们的家庭律师道林,要他转告她的哥哥奥尔华绥,说明真相。但这件事一直被道林隐瞒起来。这时奥尔华绥始终不知道的琼斯的出身真相大白,以前许多纠缠不清的事件接二连三地揭露出来。布力菲的种种诡计至此全部败露。

奥尔华绥宣布琼斯是他的外甥,取消布力菲的合法继承人资格,决定把他赶出家门,改立琼斯为嗣。魏思特恩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改变对琼斯的态度,同意了苏菲娅和琼斯的婚事,琼斯和苏菲娅终于结婚。

扩展资料:

《汤姆·琼斯》是菲尔丁艺术上最成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英国小说史上划时代的一部杰作,,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汤姆·琼斯》是一部包罗英国十八世纪生活一切方面的社会生活小说。

菲尔丁在《汤姆·琼斯》里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广阔画面:英国地主领地的日常生活,乡村、城市、旅店、戏院、集市、法庭、监狱、杂货铺、生意人的账房、上流社会的沙龙等等,以及一切阶级与社会集团的典型人物。

从最高显贵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到生活“底层”的人们——流氓、小偷和强盗,无所不包。这部“滑稽史诗”的基本主题是善与恶的斗争。正面人物琼斯、苏菲娅、奥尔华绥象征着善良和美德;布力菲、贝娜斯登夫人和各式各样的市侩象征着罪恶。

在这部作品里,菲尔丁通过汤姆·琼斯和苏菲娅为争取婚姻自由和幸福,对布力菲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剥削阶级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腐朽、虚伪、唯利是图的本质,讽刺了英国社会的伪君子、假圣人和市侩们。

参考资料:

-汤姆·琼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163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