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满族瓜尔佳氏人,隶属满清太宗皇太极直辖的镶黄旗,年轻时常常随皇太极征战,骁勇善战,军功卓著,因而深得皇太极宠眷。1637年,皇太极发兵进攻明边防重地辽宁皮岛,贝子硕托、武英群王阿济格率军多次进攻未克。在这军情危急时,年轻的鳌拜挺身而出,立下军令状,获准后即率军大呼而上,强得登岛成功,然后率先举火引导后续部队冲上该岛。皮岛逐克。皇太极闻报大喜,以鳌拜首功,超升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勇士),后又擢升鳌拜为最重要的镶黄旗护军统领,成为清王朝的主要将领。
1644年清军入关。鳌拜率军定燕京,征湖广,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这年10月,他率军取道陕北,进攻西安的李自成军。第二年5月李自成在被追击途中遇害。1646年鳌拜又随肃亲王谊格出征四川张献忠大西军,在南充偷袭大西军军营,“大破之,斩献忠于阵”。鳌拜又以首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皇帝禁卫军司令)。自此,鳌拜参议清廷大政,随侍帝侧,权势日增,处于清廷核心地位。1661年顺治帝死,皇三子玄烨刚8岁,即帝位,是为康熙。国家政务由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鳌拜(镶黄旗)四个大辅政大臣掌管。鳌拜虽位居四大臣之末,但因索尼年老我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隶属正白旗,是多尔衮旧,为索尼所恶,因而鳌拜得以擅权。他结党营私,日益骄横,竟发展到不顾康熙的意旨,先后杀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等政敌,引起朝野惊恐,康熙震怒。最后康熙终设计将鳌拜擒获,廷议当斩,康熙念鳌拜历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诛,仅命革职,籍没拘禁。不久鳌拜死于禁所。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历史上,权臣与皇帝的斗争史不绝书。这是当时制度的必然产物。康熙与鳌拜的政争只是其中一例罢了 。
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忠奸
网图
一提到鳌拜,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即便对于他的历史不甚了解,但对于他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或许鳌拜本人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过世三百多年后如此的出名,成为整个大清朝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当然了,他得感谢一系列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将他的知名度空前提升,将他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他同时也得痛恨这些影视和文学作品,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甚至意图谋反的佞臣形象。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鳌拜,还原历史上最真实的他。
鳌拜(1610年—1669年),出生于满洲望族瓜尔佳氏,是“上三旗”的镶黄旗人。他历经了天聪、顺治和康熙三朝,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对满清入关并统治中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生于武将世家的鳌拜自幼就延习了满人的一贯传统,精于骑射并崇尚武力,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并屡建奇功,被亲赐了“巴图鲁”的封号。
回顾他的一生,可谓是精彩纷呈并且大起大落。其中,鳌拜获取的“第一桶金”当属皮岛之战,一举打响了自己的名头。
网图
在天启年间,明朝处于了风雨飘摇之势,对辽东已经由攻势转为了守势。守将毛文龙一看难以抵挡,只好率军退至一处孤岛驻守,俗称为皮岛。这样,此岛正好与关外的宁锦一线明军形成了犄角之势,可以相互呼应,对后金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拔掉这颗眼中钉,从努尔哈赤起一直到皇太极,都多次对皮岛用兵。但是,由于满人“陆上无敌和海上无能”,一直都对于皮岛的明军一筹莫展。
1637年,硕托再次攻打皮岛而不得,这项任务终于落在了鳌拜的头上。他经过仔细查看地形,认为大部队强攻伤亡太大,决心亲自带领精锐的先头部队渡海登陆。面对明军的以逸待劳和乱炮齐发,清军的先头部队阵亡大半。幸亏,鳌拜身先士卒并指挥得当才稳住了阵脚,成功登陆后通过肉搏战攻取了皮岛。
网图
随着明军防守的步步收缩,清军又发起了松锦之战。1641年,鳌拜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全力围攻锦州,明军统帅洪承畴亲率十余万明军主力前来救援,与锦州城内的守将祖大寿里应外合,瞬间就变被动为主动,一度打得清军措手不及。
鳌拜没有慌乱,他率部奋力反击并将洪承畴所部围歼。而且,鳌拜还活捉了洪承畴,彻底扑灭了明朝仅存的一丝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