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将军:为国自杀
蒋百里,名方震,字百里,于1882年10月13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蒋家是当地大户,既有大量的地产商铺,又有丰富的藏书,还有价值不菲的文物。历史学家吴晗在其所著《江南藏书家传略》一书中,对蒋家藏书的价值评价颇高。
1899年考入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1906年赴德国研习军事。他是 高级军事顾问、陆军上将。蒋百里是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时任总统府高等顾问、侍从武官长荫昌,向袁世凯建议,让蒋百里出任保定军校校长。
袁世凯虽然没有和蒋百里谋过面,但他对曾在海外学过军事的留学生一直很关注,对蒋百里更是如雷贯耳,就答应了,并授予蒋百里少将军衔。
1912年底,蒋百里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
来校第一天,蒋百里在给全校师生训话上,他就把话说死了,说:“今日之谈陆军者,不曰德国,即曰日本。这两国我皆到过,其军队我皆深入考察过。他们的人也不是三头六臂;他们的办法,也没有什么玄妙出奇。不过他们能本着爱国精神,上下一心,不断地努力,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我相信我们的智慧能力,我不相信国家终于贫弱,我们的军队终不如人。我此次奉命来长本校,一定要使本校成为最完整之军校,使在学诸君成为最优秀的军官。将来治军,能训练出最精锐良好之军队。我当献身这一任务,实践斯言!万一不效,当自戕以谢天下!”
这等于自绝后路!
这也不怪蒋百里,因为他长期做理论研究,对官场不是很了解。
当了校长的蒋百里,满以为可以实现强国强兵的理想了,但有时候,现实和理想是相互冲突的。
蒋百里排除万难改造保定军校,遭到以段祺瑞为首的旧派军人对此极为仇视,他们设置种种障碍,千方百计阻止蒋百里计划的实施。最狠的一招就是不给学校拨款。
学校多次致函致电段祺瑞催要,得不到任何答复;又致电袁世凯要求辞职,袁世凯又不批准。
蒋百里
无奈之下,蒋百里亲自进京跟 交涉,得到的也只是模糊的答复。
因对学校和学生难尽校长之责,蒋百里一气之下选择了自杀。
续范亭将军:为民自杀
续范亭,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1935年12月,续范亭前往南京参加 第五次代表大会。
在南京,他极力呼吁抗战,关注日军铁蹄下的三千万东北同胞。但直至大会临近结束, 的许多政要仍没有提及抗日,续范亭愤怒之极,拂袖而去。
次日清晨,续范亭衣着整齐,到中山陵园参拜,但到下午也没回来。
朋友们感到大事不妙,忙赶往总理灵堂前,发现续范亭已经剖腹自杀,昏迷在血泊中。
在抢救过程中,大家在他身上又找到用血写成的绝命诗。
禁止报道此事。
不久,一家上海私人报馆突破禁令,发表了这个消息:续范亭躺卧病床的照片和剖腹前五首绝命诗手迹。
举国震惊!
中央社才被迫登出“中将续范亭因忧国忧民,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杀”的消息,却仍不提要求抗日一事。
民间团体寄来大批慰问信件和传来无数电报。主张抗日的冯玉祥、张学良等高级将领也赶到医院看望。
续范亭经抢救脱险后,又赴杭州疗养。
钱大钧将军:为情所困自杀
钱大钧,江苏吴县人,出生于原正仪镇雅泾村东北村。中国 军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蒋的八大金刚之一。
钱大钧生性儒雅,有书画诗词修养,兼仪表堂堂,一派儒将风度。
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名叫欧阳藻丽的女孩。不久,钱将军就派人上府求婚。欧阳**家为上海的民族资产阶级大家,一对姐妹花沪上有名。
但老爷子家教很严,获知未来女婿是一位“枪头”,断然拒绝。
钱大钧最后只好请蒋委员长出面,还是被拒之门外,气得蒋介石撒手不管了。
他和欧阳**只好做最后的诀别。
回到司令部的他,突然抽出枪,顶住自己的太阳穴就搂火。
幸好他的副官见多识广,见势不妙,抬手就是一马鞭,子弹打偏了。其他侍卫连忙将他按住。
威灵顿公爵(Arthur Wellesley, fir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51,爱尔兰 都柏林~1852914,英格兰 肯特 沃尔默城堡) 阿瑟-韦尔斯利。别名铁公爵,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军将领,英国第25、27任首相。最初于印度军中发迹,西班牙半岛战争(1808~1814)时期建立战功,并在打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1815)中分享胜利。最终更成为了英国陆军元帅,并获得法国、沙俄、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6国授予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7国元帅军衔者。被公认为是19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军事、政治人物。,[编辑本段]早年生涯
威灵顿是莫宁顿伯爵第一的第五子。少年性格郁郁寡欢,喜欢孤独的散步,在伊顿公学就读没有什么好处,母亲为节约学费供他弟弟上学,便让他去学律师,结果一年时间他唯一干的事就是拉小提琴,其寡母的认为他「只能去当炮灰,做不了别的事」。便把他送往法国昂热军事学院学习。用他18岁即从军,给爱尔兰总督当副官。后袭他家代表特里姆的席位,1790~1797年任爱尔兰国会议员。24岁时威灵顿虽然欠债仍向凯瑟琳求婚,但遭拒绝。被告知混成一个大人物10年后再来找她,威灵顿为此烧掉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终生未再拉一曲。集中精力从事自己的业务。他花钱在第33步兵团买了个中校军衔,1794~1795年在法兰德斯服役,从长官们的失误中汲取经验。由于求文职不得,1796年自愿被派往印度。
他在印度采取一种节制饮食和乐天知命的养生之道。由于长兄理查德前来当总督,他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他指挥一个师去进攻迈索尔的提普苏丹,后任迈索尔总督(1799)和对马拉塔人作战的总司令。因为连连胜利,特别是1803年在阿瑟耶大捷,他率7000人奇袭击败了4万人的迈索尔军队(由法国人训练,装备100门大炮和骑兵)由他亲自谈判订立了和约。他认为这此战役对他个人来讲比滑铁卢战役更辉煌。他日后在欧洲各战场上所显示出来的一切取胜的特质都是在印度培养出来的,包括∶能决断、有常识、注意细节;爱护士兵、注意给养;与老百姓保持良好关系。后来拿破仑笔下只把他说成是一个「印度士兵将军」,那是不智的。1805年威灵顿封爵士后返回英格兰。
威灵顿的新差事是令人失望的∶他率驻哈斯丁斯的一个旅远征汉诺威,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是已经是公认的大人物了。1806年,当年拒绝他的凯瑟琳**的家人来想他提婚,当年小副官心中高不可攀美丽的女神13年后已经变成一个发胖的老姑娘了。他答应了婚约,只是低低的埋怨了一句“她变丑了”。同年进入国会以驳斥激进派对其兄在印度政绩的攻击。他以托利党首席秘书的身分在爱尔兰停留两年。在为期很短的对哥本哈根的军事远征(1807)中,打败丹麦军队。1808年葡萄牙人起来反对拿破仑时,威灵顿奉命前去支持。[编辑本段]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
威灵顿不打算「战争还未开打就输掉一半」——这是拿破仑的霸权对欧洲大陆各国军队的通常效果。他希望以「稳如盘石的军队」阻挡住法军的攻击。他所统率的英国步兵「浅红队列」在维米耶罗确实击败了号称“风暴”的朱诺将军的纵队(8月21日),这是拿破仑的战术体系第一次完败。但前来的两名英国高级军官不准乘胜追击,因为他们愿意签订不得人心的《辛特拉条约》,这样一来,朱诺的军队便得以安然回国。由于群情激昂,威灵顿和他的几个同僚被送上军事法庭。虽然被判无罪,威灵顿还是返回爱尔兰任首席秘书。但是,在英军从西班牙撤退之后,他认为仍能守住葡萄牙,1809年要求政府让他带兵重新开战,这是对欧洲极为重要的一个决定。他在里斯本登陆,奇袭苏尔特元帅,(拿破仑称为欧洲最好的战术家,法国历史上4个大元帅的最后一个)攻占奥波多,以伤亡23人的代价击破23万敌军,把法军赶回西班牙。英、西联军虽然在塔拉韦拉获胜(7月27~28日),而向马德里进攻却失败了。尽管由于发动攻势而受封贵族头衔,但是这位威灵顿子爵却带领人数极占优势的部队退回葡萄牙基地,撤退途中于1810年9月27日在布萨科击败马塞纳元帅。5万英葡联军击退6万5法军,仅1千2伤亡(英葡各626),而法军损失5千,含5位将军。(马塞纳元帅曾经在瑞士击败俄国大元帅苏沃洛夫而拯救法国,被称为帝国元帅中最具有大军统帅才能的人物,称号胜利的宠儿)安然退入他曾秘密构筑横跨里斯本半岛的著名「托里什韦德拉什防线」。马塞纳撤出葡萄牙(1811年春,伤亡25万)和德欧尼奥罗败北(5月3~5日)成功地说明威灵顿的防守焦土政策是正确的,也使部下对他的信赖更加坚定。他的士兵管他叫「大鼻子」,他的军官管他叫「花花公子」。所以给他起这样的绰号是因为他有175公分的修长身材,喜爱穿剪裁十分合体的便服;有棕色波浪式头发,眼睛又亮又蓝。
他那一步一步壮大起来的军队直到1812年才有足够的力量攻占西班牙要塞罗德里戈城和巴达霍斯。7月22日在萨拉曼卡以少击众击败马尔蒙元帅40,000名法军仅用40分钟之后,他进入马德里(8月12日)。由于围攻布尔戈斯未成,他的军队再次撤回葡萄牙;1813年5月从这里出发,最后一次向西班牙进军。他率兵急速横跨半岛千里之后,在维多利亚盆地把约瑟夫国王率领的5万法军逼入绝境,击溃他们,并缴获他们的全部辎重(6月21日,120门大炮被缴获119门)。造成法军在西班牙的统治全面崩溃。对于胜利者来说,这种光辉灿烂的战利品实在太多了,连儒尔当的镶金元帅杖也被英军缴获,他们竟容许法军逃进庇里牛斯山脉,当时威灵顿公开斥责他那醉酒的部队像「粪土一样」。维多利亚大捷鼓舞欧洲反拿破仑联盟,为此乐圣裴多芬专为此战谱写了胜利交响曲来庆祝。旱季来临时威灵顿在盟军中第一个攻入法国本土,跨过一道道河上防线,直至1814年4月10日攻入土鲁斯才结束半岛战争(4天前拿破仑已经退位)。当时他已经是侯爵和陆军元帅,这回又封公爵,由国家赐给50万英磅,后来又赐给他汉普夏的斯特拉特费尔德-萨耶,以保持他的地位。
拿破仑流放厄尔巴岛时威灵顿被任命为驻复辟的波旁王朝路易十八世宫廷的大使。1815年2月他代替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子爵出席维也纳会议,但代表们还未能结束调停争端的工作,拿破仑便已从海岛逃走,3月1日登陆法国,开始他的百日统治。威灵顿以及普鲁士陆军元帅布吕歇尔6月18日在滑铁卢的胜利使「公爵」成为欧洲最著名的——即使不是最喜气洋洋的——英雄。「我向上帝祈祷,希望我今后不再打仗。」他为阵亡将士一边流泪一边说∶「老打仗是一件很坏的事情。」他的希望实现了。作为驻法占领军总司令,他反对签订惩罚性的和约,拒绝布吕歇尔提出的枪杀拿破仑和焚烧巴黎的建议。他组织贷款以解救法国的财政,并提出在3年后撤出占领军。这几项政策使他赢得和会的感激,1818年带着6个外国授予的司令杖(陆军元帅的标志)回国。他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大约和击败战略之父汉尼拔的罗马名将大西庇阿相当。[编辑本段]在内阁中的角色
威灵顿在国外的经历使他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党派政治人物。他虽然加入利物浦伯爵的托利党内阁担任军械总监,但不因此就反对此后的辉格党政府。他说∶「派系斗争大大损害国家的利益。」当曼彻斯特举行要求国会改革的示威而发生彼得卢大屠杀以及出现企图谋杀内阁成员的加图街阴谋时,滑铁卢战役后的群众不满情绪已达到沸腾的地步,这时,威灵顿更加贴近了维护法律和秩序的党。1822年颇孚众望的坎宁继卡斯尔雷子爵任外交大臣。尽管坎宁反对和会的体系,威灵顿却亲自驳回乔治四世对坎宁的个人反对意见,而相信时至今日,和会的体系已经稳如盘石不可动摇。当坎宁收回英国对欧洲的一切承诺时,威灵顿唯有痛苦地自责而已。1822年召开维罗纳会议时,他极力平息欧洲各盟国之间的争端未果,1826年在俄国又未完成外交使命,这两次失败更增加了他的苦恼。威灵顿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他不适合于执行坎宁的狡猾政策,但是国外却认为他为人诚实而敬重他。
1825年威灵顿转向爱尔兰问题,归纳为这样一个左右为难但必须着手解决的基本矛盾∶只有允许天主教徒参加国会的要求(即所谓的天主教解放)才能结束政治性的暴力行动,但必须保持新教作为国教的优越地位。他私下研究一种解决方案,认为罗马教宗(教皇)必须与英国君主订立协约,最低限度要保证不准天主教神职人员滋事,以此作为他们「解放」的先决条件。但是,当坎宁这位不合格的解放者于1827年4月出任首相的时候,威灵顿感觉到新教的优越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他和皮尔带领一大批人退出政府。他还辞去统率军队的职务。这一行动被解释为对国王选择他的对手当首相的不满。在否定这种议论的时候,威灵顿冲口说出∶他是一个军人,如果认为自己适合当首相,那简直「比发疯还糟」。同年8月坎宁去世后,他重掌军务。不到5个月,坎宁的继任者戈德里奇子爵即挂冠而去,1828年1月9日英王召见威灵顿公爵。[编辑本段]担任首相时期
这位公爵的目标是经由重新统一托利党以缔造一个强大而力量均衡的政府。他不情愿地再次辞去总司令一职,邀请以赫斯基森为首的坎宁派出仕,而抛开托利党极端分子,因为他们与自己的温和政策不兼容。对于右翼如此敬而远之,左翼又开始发生矛盾。反对派要求大规模改革,而赫斯基森集团表示同感。公爵明智地作出让步,首先是教会问题,他自动改革宣告非国教徒有罪的《宣誓条例》和《社团条例》;其次是《谷物法》(禁止输入外国贱价粮食)问题,他实行了比他本人和农业利益期望中更开明的改革。但不久以后他在国会改革问题上与赫斯基森派发生正面冲突,5月该派总辞。紧接着出现了另一场危机∶在爱尔兰克莱尔的补缺选举期间,继赫斯基森的大臣职的维齐-费兹杰罗极力保持他在国会中的席位,却被爱尔兰的天主教领袖奥康内尔击败。维齐-费兹杰罗本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亲天主教人士,他的落选给公爵敲下警钟∶只要不给予「解放」,任何托利党人也休想在南爱尔兰获胜。大有发生内战的可能性。1828年8月威灵顿遂承担起其戎马一生最费力的政治职责,劝说乔治四世、当时下院领袖皮尔以及大多托利党人同意天主教解放,这些人过去一直认为此项改革无异于革出教门。经过半年不屈不挠的秘室商谈,才取得国王的首肯。皮尔的立场也同样令人棘手。他是个公开声明的新教徒,因而坚持只有让他当后座议员才能支持「解放」。但是,威灵顿的耐性和皮尔的义气终于占上风,皮尔同意继续领导下议院。托利党的一些极端分子竟「向后转」,公然违抗威灵顿的最后命令,但是该党大多数人则表示服从。因此,1829年4月尽管托利党已经分裂,天主教解放变成了法律,这是公爵在政治上最大的胜利,附带一出闹剧∶他与出言不逊的托利党极端分子温奇尔西伯爵进行决斗。
有时,人们批评威灵顿没有定见。现在看起来,他只是秘而不宣,不愿意过早地公开他的想法。他要进行某种形式的「解放」的愿望可能在1825年左右已明白透露。
人们对于进一步实行改革的要求已经受到威灵顿本人成就的鼓舞,由于1829~1830年度的农村饥馑而如火如荼;辉格党领袖格雷伯爵第二则趁机掀起国会改革的新浪潮,其方案是允许伯明翰一类工业城市在国会中有代表,以取代贵族和士绅私人操纵的选区。1830年乔治四世去世而由威廉四世继位后举行大选时,就有了对威灵顿在贫困和失业问题上的听天由命态度表示不满的机会。同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七月革命)大大鼓舞了英国的改革派。虽然威灵顿的内阁继续存在,却已经软弱无力,而赫斯基森的突然死亡又破坏了暂时性的和解计划。威灵顿认为国会改革不是一种灵丹妙药,而是立宪制度的自戕。他在国会召开前两星期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斥责改革是破坏性的,并表示他反对改革的决心不变。11月2日他发表一篇坚决反对任何改革的宣言,使得国会大吃一惊。改革派与报仇心切的托利党极端分子纠合一起,15日将他击败。次日皮尔迫他辞职,由格雷继任。
作为一名军人,威灵顿曾经表现出神奇的才能,能猜出「山的另一边」存在什么东西。然而,由于缺乏政治想象力,他认为改革的另一边是革命——「采取正当法律程续的革命」。由于这种错误看法,他理所当然地被称为反动派。[编辑本段]晚年
这位公爵虽然在野,继续反对格雷要使上议院通过改革法案的企图。威灵顿的窗户两次被激进的暴徒捣毁,他的铁制百叶窗有助于塑造一位「铁公爵」的形象。巨大的斗争在1832年5月的危机时达到最高潮,眼看要产生法国七月革命那样的结局。国王拒绝册封足够的新贵族以战胜敌对的上议院议员,格雷辞职了,威灵顿拼凑一个轮替的政府班子没有成功。面对着混乱不堪的局面,威灵顿依然反对改革,然后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撤退,劝说他的追随者在6月改革法案成为法律之前与他一同不出席国会。然而,在「滑铁卢日」他受到愤怒群众的袭击。「选择这个奇特的日子」他只讲这么一句话。
威灵顿弃权拯救了上议院,在领导上议院托利党期间他继续控制他们不与下议院发生灾难性的冲突。只要有可能,他就支持国王的政府。1834年威廉四世以政变方式解散辉格党,召请威灵顿组阁;但是,65岁的公爵回答应任皮尔为首相。对一个政治人物来说,此种让贤的举动最罕见,因而受到一些称赞。他在皮尔内阁中担任外交大臣(1834~1835)和不管部大臣(1841~1846)。他还担任牛津大学名誉校长、伦敦塔总管、汉普夏治安长官和领港协会十三主持会员之一(后为会长)。另外,维多利亚女王尊之若父。他犯下的错误是在余生10年中一直担任军队总司令,因为他已不再实施后来迫切需要的各项改革。但是,当宪章派即将起事的时候,由于他的冷静处理,防止了任何骚乱行动。他在1848年显示的旧本领又重演了一番。由于他再一次命令上议院议员「向后转」(这回是就《谷物法》问题),他得以使皮尔将此法废除。1846年起威灵顿退出公职生活,但仍向各派提供咨询意见。海德公园街角的阿普斯莱府是他的城内公馆,人称「伦敦门牌1号」。作为五港同盟的总监,他在自己喜爱的住所沃尔默城堡(Walmer Castle)因中风去世。死后举行盛大的国葬,这是英国最后一次显示各种纹章的葬礼。埋葬场所为圣保罗大教堂。[编辑本段]私生活
公爵一再使用「国王和人民的忠实仆人」以及诸如此类的词句来形容自己,这些词句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他主要受到尊敬的自我奉献精神。在服装和通信方面许多有趣的个人特点再加上对答如流的机敏天才使得他不但是英雄而且是个「名角」。他对一个敲诈勒索者的著名回答是∶「你公开发表好啦!」他的婚姻不甚美满,凯瑟琳既过分疑虑又极端崇拜他,她于1831年4月24日去世。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曾编辑他的最后「消息」,二儿子的孩子们很受他钟爱,正如他对所有的孩童一样。他与伦敦著名的七公主俱乐部的女主人哈丽特(查理之妻)、安杰拉、布岱特-古茨、哈丽特·阿巴斯诺特以及其它一些女人的热烈友情显示他如果与一个聪明的女子结合可能会是美满幸福的。不过,在其部下的军人大家庭的友爱中,他可能是最幸福的。有些近代历史学家反对「铁公爵」的谥号,理由很充分,因为他既不冷酷,又非铁石心肠。然而,他本人倒是往往以严格维护纪律自夸。在他喜欢讲的一句格言「我只是个堂堂男子汉」中表现出他那打动人心的坦率真诚和毫不浮夸的纯朴天性。[编辑本段]生平大事件
1787年入英军服役。1794~1795年参加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战争。
1796~1805年在印度率英军进行了征服印度王公部队的战争。
1808~1813年在伊比利亚半岛指挥英、西、葡联军同拿破仑·波拿巴一世军队作战,灵活地运用防御战术,多次主动撤退和适时进攻,抗击并打败了数量占优势的法军。
1814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后,任英国驻巴黎大使。
1815年指挥英荷联军对法作战,在滑铁卢会战中抗击了法军优势兵力的进攻,最后,在普军的配合下击败拿破仑·波拿巴一世,进军巴黎,统率盟国的驻法占领军。战后,多次参加反法联盟各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会议。
1828年后,历任英国首相、外交大臣和不管部大臣,并长期任陆军总司令。曾反对“改革法案”,镇压1848年宪章运动。威灵顿对于建设具有较高战斗力的英国陆军作过一定贡献,发扬了英军擅长防卫作战的传统,培养了部队的勇敢坚定精神,但在政治上反对改革,在军事上也坚持旧的观点和制度,要求按门第选拔军官,并主张棍棒纪律
话说汉高祖刘邦病逝后,丞相萧何不久也病逝,曹参得已继任相国,继续保持大汉王朝的稳定时,沉默了数年的匈奴可汗冒顿又坐不住了。刘邦在世时,他碍于刘邦是“真龙天子”有神灵保护(白登山围放刘邦就是证明),再加上刘邦又与他实行“和亲”政策,所以他才在对汉的政策上有所收敛。
然而,当他听说刘邦死了,新皇帝年幼,大权落入吕后这个妇道人家之手时,他心里又开始发痒了。作为大汉的“女婿”,他一直很关心大汉方面的事,所以不但大汉王朝的一切变故他都看在眼里,甚至连吕后跟一个叫审食其的大臣有“不明不白”的关系他都知道。那个人模狗样的审食其都可以和吕后“有一腿”,我堂堂草原第一英雄、第一美男子怎么就不能想入非非呢?
事实证明冒顿并不是一个只想不做的幻想家,因为他马上就付诸行动了。他用尽身上全部热情写了一封信给吕后,信的封面很有讲究:吕后亲启。
他这样写是有目的的,一来表明“傀儡皇帝”刘盈没有资格来看这封信,二来是因为这封信里涉及一点“特别”的东西(说白了这是一封求爱信),隐蔽一点好。
当然,这求爱信一发出后,冒顿心里并不是很踏实,他厉兵秣马,准备随时迎接吕后的“野蛮报复行动”。然而,冒顿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吕后在“怒发冲冠”中拒绝他的“美意”后,并没有什么过激行为。接下来出现了这样一幕,冒顿虽然没有接到令他心花怒放的回信,但却接到了一些很贵重的礼物:两辆彩车,八匹马,无数的丝绸和瓷器。
其实吕后这样做也是逼不得已啊!面对冒顿的“嚣张气焰”,本来以她的火气是可以煮一顿饭的,但她以大局为重,当时马上召了朝中重臣来参议这件事。
樊哙一听自己的妻姐受到这样的羞辱,强烈要求亲自带精兵十万去给冒顿一点颜色看看。吕后见有人为自己撑腰,自然是满心欢喜了。就在她要轻点玉头时,群臣中闪出一员大将。此人身高八尺,气宇轩昂,却是朝中中郎将季布,他说话了:“该斩!”
樊哙要亲自去打冒顿,而此时的季布说“该斩”,大家也很容易理解,毕竟这个“色心不改”的冒顿犯了不可饶恕的罪,理应砍头啊!吕后正要把这个豪气逼人的季布派为樊哙副将一道出征时,季布这才把他这句话后面两个没有说完的字说出来了:樊哙。
季布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该斩樊哙!这下不说吕后,连群臣都满地找眼镜去了。季布见把大家的胃口调得够高了,于是马上进行了他的解释。理由有三点:
第一,当年先帝率汉兵有三十多万之众,非但没能平定匈奴人,反而差点在白登山上一去不复返。
第二,当时的樊哙将军身为上将军却没能及时帮先帝解围,以至于让先帝受了数日非人生活的折磨,此乃是樊将军一大过失也。
第三,天下刚稳定没有多少年,怎么能又兴起战乱来,让天下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呢?
他的三点理由说出来后,一直对他怒目圆瞪的樊哙彻底没了脾气。这三点理由太经典了,句句说到他心坎里去了。吕后和众臣自然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于是吕后最终决定化干戈为玉帛,送了一些东西给冒顿作为补偿。
而冒顿接到彩礼后,又惊又喜,心中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自己无理取闹的求婚,大汉朝竟然能处理得这么好,真不简单啊!于是他打消了对大汉再“动武”的思想,决定继续敲诈下去。
财色财色,在词语中之所以总是把这两个字联合在一起,是因为这是人最渴望的两样东西。于是,他这回决定再敲诈个大汉朝的“美女”。刘邦当年已经给他送去一个如花似玉的大美女,虽然是个假公主,但姿色在匈奴人那边来说绝对是一流的。
冒顿尝到甜头后,一个中原美女已经不能满足他了。又向吕后提出了要一名美女的要求。吕后知道冒顿这个人惹不起,自然答应了他的请求。对于拥有天下的她来说,甭说一个美女了,就算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在她眼里又岂是难事?
在一番努力之后,终于寻到了一个绝世美女,然后冠以“公主”的身份进行包装后,把她成功地推销到了冒顿那里去了。就这样,大汉和匈奴的关系又得以维持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