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第1张

血染征袍透甲红,

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

只有常山赵子龙

人物简介

赵云 字 子龙

终属 蜀

性别 男

身高 约合现今176米

籍贯 [冀州]常山真定 [今河北正定]

容貌 身长八尺 姿颜雄伟

官至 镇东将军 永昌亭侯 谥曰顺平侯

生卒 168 — 229(62岁)

家族: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子女 赵统 赵广

兄弟姐妹 未知

曾效力过的势力 公孙瓒 袁绍 蜀

赵云生平---历史简记

赵云开始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中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刘备西征时,赵云截江夺回了后主刘禅。后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阳、资中一带,完成了对成都西南部的包围。建兴六年,赵云随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战中因实力差距被曹真击败,战后赵云请求自贬。建兴七年,卒,后追谥为顺平侯。

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曾力劝刘备将本打算赏赐功臣的土地还与百姓。在刘备伐吴前,又进忠言,劝刘备以国仇为重、私仇为轻,改为攻魏。在对他的谥书中,强调了他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其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成语"偃旗息鼓" "单骑救主" "一身是胆"皆源自赵云亲身事迹 。

蜀·汉追谥赵云的谥文--“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

赵云,蜀国五虎大将第三位。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刘备被曹军打败于当阳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领军护卫,后拦江截救阿斗,一杆长枪,神出鬼没,浑身是胆,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五十九岁。

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唐太宗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曹瞒传》评价曹操: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

裴松之写过:“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

周瑜评价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刘备评价曹操:“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

陈琳评价曹操:“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埽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千王莽。”——《史通·探赜》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容斋随笔》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读通鉴论》

古人评价曹操:“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辩亡论》

李宗吾评价曹操:“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达于极点了。——《厚黑学》 ”

顾炎武评价曹贼:“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三国志(注)》评价曹操: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易中天评价曹操: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子女

关平,关羽长子,跟随关羽征战,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

关兴,关羽次子,少已有名,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

关氏,关羽之女,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

关统,关兴长子,妻为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

关彝,关兴次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后裔

《三国志》裴注中言,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尽杀关氏为父报仇,关羽一脉已断。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有争议。后世解州、当阳、洛阳等地关姓氏族,常自称为关羽后裔,然多无可查考。

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份,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皆用作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

出生争议

在山西省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家庙内立有一块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记其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帧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编修的《关帝志》,都认为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间对关羽生辰还流传有好几种说法。比较、考证几种资料,较为可信且成公论是关羽生于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不过资料一直受到争议。《三国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记录关羽出生,另外如《关帝志》内容多出自《三国演义》,非严谨的史料;《祀田碑记》和《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未有严格考究。而王兆春等所编著《中国历代名将传》暂记为( - 219),所以现今仍未有确切可信的资料。

民间艺术

清代安顺地戏面具关羽像

《三国演义》以前,关羽于民间的形象,至宋代即与今日相去不远。洪迈的《容斋随笔》按理是史论,但其中已有“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的传说。而脍炙人口的三英战吕布、千里保皇嫂、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故事,都已见于《三国志平话》,且《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形象较《三国演义》更加完美。元代关汉卿所作戏曲《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有提到关羽过五关,可见《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亦早已在民间流传。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总成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被官史避畏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关羽的故事,和史书中关羽的事迹有所出入,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为汉末、魏晋以来的传说;土山约三事是有战败被擒、投降;文丑实死于乱军之中。而过桃园结义、五关斩六将、战黄忠、手持青龙偃月刀、坐骑赤兔马等都为传说。

《三国演义》对于关羽负面的性格也加以夸大,如诸葛亮问关羽若曹、孙同时来侵,关羽回答要分兵拒之;关羽不满马超,甚至要入川比武;关羽拒婚,更骂孙权的儿子是犬子等等都是小说的艺术创作。

戏剧

中国传统戏曲中关羽的角色,以野史、《三国演义》的描写而创作,其脸谱为揉红脸,表示忠勇,“红脸忠勇”之说法即由关羽脸谱而来。勾丹凤眼,双眼俊秀。加上关羽有“美髯公”之称,所以都会加上演关羽时专用的大髯口,称为“五绺”或“关公髯”。手执青龙偃月刀和红马鞭,头戴专有的绿色盔头,缀黄绒球配后兜,两耳垂白飘带和黄丝穗,着绿蟒。而后人为表示对关羽的尊敬,所以会特意在面谱上加一黑点或加一条金线,称做“破脸”,代表不敢完全模仿他。而且关公亮相姿势就有48种之多,称为“关公48图”。

而在旧时上演关公戏曲时,有许多规矩:如扮演关羽的演员在演出前10天要斋戒独宿,熏沐净身;出场前要给关帝像烧香叩头,在后台杀鸡拜祭;演员要在盔头或者前胸挂有关帝像的黄表附,演出结束要用此纸拭脸,并拿到关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谢关帝的庇护等;在演《走麦城》时,更要台上台下烧檀香、点蜡烛。据说如果违犯禁律,关帝就会显灵,演员要出事故,戏园要出乱子。清廷皇宫演戏时,每临关公出场,帝、后、妃都得离座走几步,然后才能坐下看戏。一些有损于关帝形象的剧目,如《斩熊虎》、《怒斩关平》、《关公辞曹》等,宫廷及京城的著名戏园皆禁止上演。而现今也有对演关羽的演员有不少禁忌,如当演员上了妆后,不可大笑、有邪*,其他人看到上妆后的关羽也不能举动失仪。

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请参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时间 封号

北宋 宋徽宗 崇宁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宁三年(1104年) 崇宁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观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壮缪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 元泰定帝 天历八年(1335年)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 明神宗 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 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祯三年(1630年) 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清 清世祖 顺治九年(1652年)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关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灵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庆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神像关羽的祠庙遍布各地,为中国神明中最多祠庙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郝经《陵川集》)。元代朝廷虽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间对关羽的崇信有增无减,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关羽的庙宇不仅遍布中国内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鲜半岛乃至海外。今日仅在老北京城里,就有一百多座专供关公或兼供关公的庙宇。

因为关羽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关羽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只。但其中以儒家的关羽体现更多关羽的本色。

随著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也正因为关羽如此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祟关羽,所以也将他变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香港信仰

在香港,警察与三合会成员是对立的。三合会早期是一个道教反清的帮会,所以会拜祭道教大神关羽。而警察崇拜关帝的习惯是源于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华探长,其后扩展至各个纪律部队,如消防、海关等。他们同样地推崇、尊敬关羽,称他为“关二哥”、“关公”、“关帝”等,因两方都相信,关公是会保卫尽忠尽义之人,所以双方都不认为存在信仰上的冲突。

香港许多商店都供奉关羽,希望能保佑店铺。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庙供奉关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庙就十分有名。

台湾信仰

关帝庙信徒。穿蓝色道服的是以收惊科仪闻名的效劳生,以年迈女性居多。在台湾,祭祀关羽的庙宇也相当普遍,除了一般武庙、小型宫庙、神坛将其作为主祀外,也有称为恩主公庙的大型关帝庙,其中以行天宫最富盛名。

所谓的“恩主”是鸾堂信仰的名词,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台湾所谓的恩主神只共有关羽、吕洞宾、张单、王善、岳飞。而关羽为五恩主之首,所以台湾一般民众亦称关羽为恩主公,也因此顺势称关帝庙为“恩主公庙”。

另外,部分斋教或道教信徒称关羽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说又以闽南一带为最盛,而台湾也承袭此说法。

国外名声

在是英国、美国等国家,只要有华人的社区,都必然有人祭祀关羽。

据小松田直《图解世界史》,在日本也有为数众多的关帝庙,奉关羽为学问与生意之神。

主要事件

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刮骨疗伤,败走麦城,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大意失荆州,水淹七军,斩颜良文丑,大战黄忠,单刀赴会。

道教中的关公

亦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关于其来历,前面已有介绍,其职能除了“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故被奉之为财神。因为商人认为有三,一是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后世商人公认为会计专才,所以奉为商业神,二因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故尊奉之,三因传说关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取得胜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关公一样,来日东山再起,争取最后成功。这种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对其顶礼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会、青红帮特别敬祀关帝,且江湖上结义弟兄,亦必于关帝前顶礼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义。

当代,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此是清以来,百姓受颠沛流离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更祈求于忠勇信义的关公保护。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惨遭清兵和外国侵略军的屠杀时,曾抬出关公的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民众在遇天灾、人祸、疾病、争执时,则向关帝求雨、求药,求他驱灾阵魔、求他正直决断,皇室求关公保国安民,地方求关公除暴安良。近世自于内忧外患,一些民众在逃往台湾时,将关公这一信仰也带到了台湾,并流传了下来。当代商贾兴盛,关帝又被尊为武财神,保护工商业的兴隆。台湾道教组织于1993年5月在台北泰山乡加封关公为第十八代上帝,号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玄灵高上帝”之号标志着关公信仰在台湾道教中的升级。关公的忠义勇武仁信等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拥戴,被历代加封,宋代封为“显灵王”,宋徽宗时封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时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

歇后语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张飞(167—221),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涿郡涿县人(今河北涿州),身高约合现今178米。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166年出生,221年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份,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用作勇将代名词的资料。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嵇康(224—263)

  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山涛(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王戎(234—305)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说到历史上的东硖石谷之战其实也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战役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战役虽然很多人不知道的,但是如果仔细的阅读品鉴的话你会发现这场战役竟然是多么的有意义,也有人说这场战役也代表了契丹人的崛起,那么下面就跟随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这个东硖石谷之战前后的经过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契丹反唐黄麞谷之战后,武则天为挽回败局,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诏征天下囚犯与吏民家奴骁勇者充军,并令山东(太行山东)靠近边塞各州组织武骑团兵,以右武威卫大将军、建安王武攸宜为清边道行大军总管,率军进讨契丹。这时,东突厥默啜可汗请作武后之子,并为其女儿求婚,同时要求归还突厥降户,愿率其众讨伐契丹。武后遂册授默啜为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十月二十二日,契丹首领李尽忠卒,其妻兄孙万荣代领其众。默啜乘机突袭松漠都督府(治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北),俘尽忠、万荣妻、子而去。万荣收集余众,军势复振,即派部将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率骑南进,攻克冀州(治今河北冀县),杀刺史陆宝积,屠吏民数千人。继而进攻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属县,使河北大为震动。武则天急令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军18万(一说17万,另一说7万),讨伐契丹。《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北狄》:“又令夏官尚书王孝杰、左羽林将军苏宏晖领兵七万以继之。”

神功元年(697年)三月,王孝杰部行至东硖石谷,与契丹军相遇。因道路险隘,王孝杰率少量精锐作为先锋,前进。孙万荣令契丹军佯退,诱敌深入。王孝杰且战且进,在将出山谷时整队布置方阵。这时孙万荣令契丹军立即回军反击,四面围攻,唐(周)军主力后援没有来,王孝杰以少打多,营中溃乱,王孝杰堕谷而死,所率先锋死亡殆尽。

此战,王孝杰“率精锐之士为先锋”“深入寇境,以少御众”“虏甚众”,深入敌境以少打多,兵数远少于孙万荣。王孝杰所率的是少量兵力,而“既无后继”“后援不至”,说明苏宏晖没有率领大军主力前去支援王孝杰。最终王孝杰率领的少量先锋死亡殆尽,而唐(周)军主力没有全军覆没。

武攸宜军在渔阳(今天津蓟县)闻孝杰败没,不敢进。万荣遂乘胜进兵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武攸宜派兵进击,亦不能克。

后突厥乘契丹后方空虚之机,发兵进攻契丹新城,尽俘契丹老弱妇女而归,并使乙冤羽驰报孙万荣。孙万荣此时正与唐(周)军相持,忽闻新城有失,慌恐不安,众心离散。附于契丹的奚人也乘机背离契丹。

唐(周)军神兵道总管杨玄基击其前,奚族兵众击其后,部将何阿小、李楷固、骆务整都被俘,契丹军大溃,孙万荣帅只得轻骑数千东逃。

六月三十日(公元697年5月25日),武周前军总管张九节率兵于中道阻击,孙万荣穷蹙,家奴杀孙万荣,投降于张九节,孙万荣的首级被唐(周)朝张九节传送到唐朝东都洛阳。孙万荣余众投降于突厥。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派李锴固、骆务整率军攻打契丹余党,悉平之。

谢道韫

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王谢世家,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刘禹锡的一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怀咏。

谢道韫还是个小MM的时候就相当了得。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这一赞,谢安何等样人,不说他在淝水之战中的镇定气度,也不说他权谋机变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归隐的澹泊心态,只说后世的诗仙李太白向来眼高于顶,有着天子呼来不上来的狂气,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这个东山不出的谢安石。其时天下号称名士的何止千万,能得谢安一赞几乎可以藉此荣耀终身。另一则故事就更经典了,一次冬日谢氏家族聚会,正赶上大雪鹅毛般片片落下,谢安于温酒赏雪之余,雅兴大发,问在座的谢氏后辈,飘飘大雪何所似?谢道韫的堂哥谢明接口:“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位老兄空中撒盐何故,难道想人工降雪?:))。谢道韫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风起。”简单一句,谢道韫的诗情才气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谢安大声称善,夸奖道韫敏慧过人。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争当曹操继承人的交锋中郁郁而终。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历史上的王戎是个很难下定义的人物,简直具有典型的性格分裂症状。《世说新语》里有关他的条款还有许多,摘列一二,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1,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王戎在其侄子结婚时送过一件单衣,后来数次讨还)

2,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书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王戎作司徒的时候富了起来,一到天黑就和老婆关起门来数钱)

3,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家的李子树品种优良,卖的时候怕别人引进,先把核钻破)

4,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女儿出嫁借了他的钱,他就甩脸子看,女儿还了钱,马上眉开眼笑)

单从上面的记载来看,王戎的吝啬,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世说俭啬第二十九》中记载了九条俭啬的故事,他一人就占了四条。但是在同一本《世说新语》里,他却另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1,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

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译:王戎、和峤都很孝,同时死了老母。和峤规规矩矩服丧,王戎虽然不遵守规矩路数守孝,却因为痛苦而消瘦得像只干干鸡了。)

2,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他作官的老爹有清官的名声,死后,下面的人送钱数百万表示怀念,王戎一概拒绝)

3,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魏明帝虐待老虎还招呼老百姓围观。老虎一声大吼,吓得众人屁滚尿流,七岁的王戎却镇定自若)

4,王戎丧儿,“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他死了儿子,哭得昏天黑地,天性流露)

5,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

者无预焉。”

(阮籍有酒,给小王戎喝)

6,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本条出自《晋书》——并非无殊能,只怕是不愿表现殊能,尽到本分就成了)

这几条描写的王戎,至情至性,临危不惧,见财不贪,实在无法把他和那个吝啬的王戎统一起来。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分析,王戎的吝啬极有可能是一种韬晦之计,作秀的成分很大。否则,依照嵇康阮籍等人的性子,如何肯和一个卑下贪婪的家伙混在一起号称“竹林七贤”呢?

王戎曾经带兵参加灭吴的战争,也算文功武略齐备,从234年生到305年没,活了七十一岁,最后死于“八王之乱”,位至左仆射,司徒。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能活到古稀之年,相当的不容易,这恐怕与他自污式的韬晦之计不无关系。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

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两个小孩一个充分表演的机会就匆匆将其扼杀,使人掩卷兮长太息。

孔融除了作政论,还能诗,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把他与王粲等六人相提并论,故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诸葛恪

东吴君臣,一直保持着一种温切的关系。孙权就经常和大臣开玩笑。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在座。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孙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乃谓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今临阵之日,先生在后;饮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谓不养老也?”昭无言可答,只得强饮。权因此爱之,故命辅太子。

年仅六岁,就懂得化解矛盾之道,诸葛恪可谓神童。但是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恪的聪明,也属于孔融式的小聪明,用来持节出使,游说劝谕,与人争锋于庙堂之上而不损国之威严,则绰绰有余;若用来辅佐君王,治国安邦,则嫌不足。孙权一双碧眼,有知人善用之誉,但是让诸葛恪这样一个人“辅太子”,真是大大的失策。

聪明人的身上,经常会被附会许多神奇怪异之事。《太平广记》曾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吴孙权时,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逐之。龟便言曰:“游不良时,为君所得。”人甚怪之,载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缆舡于大桑树。宵中,树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絷,方见烹臞。虽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出?”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既至,权命煮之,焚柴百车,语犹如故。诸葛恪曰:“然以老桑方熟。”献之人仍说龟树共言,权登使伐取,煮龟立烂。今烹龟犹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龟为元绪也。——这里对于诸葛恪广闻博识的描写,就有些神乎其神的味道了。

小聪明的一大特点,就是急于表现一下自己的聪明。

孙权病故以后,9岁的孙亮即位,遗嘱时任大将军的诸葛恪和孙弘、孙峻等辅佐。孙弘仗着自己与王室的密切关系想独掌大权,策划除掉诸葛恪,不料孙峻站在诸葛恪一边,密报诸葛恪,诸葛恪闻信将孙弘诱到将军府,一刀拿下。

陆逊死后,诸葛恪替代了陆逊的丞相职务,军政大权一手把持。他一上台,就裁撤校官,豁免债务,减除杂税,深得民心。百姓由敬生爱,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太平广记》的那个故事,大概就是彼时留下的。每当外出,都有许多人挤在道路两旁,伸长脖子,希望一睹尊容,场面之狂热,媲美追星族。

在这种热烈追捧的气氛中头脑发热,也就不难理解了。

诸葛恪掌握大权后,没有去调和矛盾控制政局稳定人心,而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建立功勋。上台第二年,他就带兵在魏吴交界的巢湖东界修城筑堤,防魏进攻。这座大堤便是有名的东兴堤(今安徽巢县东北)。说来也巧,就在万事俱备之时,司马师率兵来攻。吴军以逸待劳,甫一交锋,就击溃魏军。这本是一次小胜,不足宣扬,可在追星族的眼里,这钟近乎未卜先知的本事更加证明了诸葛恪的神奇。

被胜利和崇拜灌晕了的诸葛恪再次征集了20万大军,围攻合肥。这一次却没那么幸运了,诸葛恪那种浅层次的智慧根本不足以决胜千里。战争拖延了四个月,吴军伤亡惨重,又瘟疫流播,败局已定。诸葛恪出于虚荣心理,对将军朱异都尉蔡林等人的劝告置若罔闻,仍然逼迫将士负病攻城,结果军心大乱,减员严重。

魏国反击,诸葛恪不敌,退至长江沿线。吴军连病带伤折损无数,幸存者也是怨声载道。诸葛恪还不服输准备再战,后来在孙亮一道接一道的退兵诏书催促下,才退兵回朝。

经过这次惨败,诸葛恪大失人心,朝野一片怨责之声,孙峻利用这个机会,杀死了诸葛恪取而代之,东吴政权从此陷入争权夺利的混乱之中。

应该说在三国的神童里面,诸葛恪是最有机会施展才华的一个。他自小便深受赏识,后来掌握了主宰一国的权力。但是,他的拙劣表现却令所有看好他的人大跌眼镜,最后他不但自己落得个身首异出的悲惨结局,还使东吴国力大伤朝政混乱直至灭亡,孙权泉下有知,一定要后悔得捶破棺材板。这种过早表现的聪明以及随之而生的心理扭曲,是诸葛恪人生悲剧的根源。肤浅的聪明,轻者杀身,重者误国,内中个情,发人深省。

何晏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

三国神童经常在七岁的时候不约而同开始闪光,巧合的程度令人怀疑。何晏在普通读者里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一提起他祖父何进则无人不晓。如果说黄巾之乱是三国鼎立的导火索,那么国舅兼大将军的何进就算是分割天下的操刀人了。正是他在与十常侍的争斗中引进外援——董卓的野狼部队,在本就气息奄奄的汉王朝软肋上又捅了致命的一刀。

何进是屠夫出身,但是他的后人何晏却出落得唇红齿白面如傅粉身材修长清秀儒雅(越说越象一根水灵灵的绿豆芽),而且从小聪明伶俐。曹操自己的儿子虽然个个都很出色,见了何晏仍然很喜欢,一心想把他收为义子。没想到何晏人小心大,自己在地上画了个圈,标明是“何氏之家”——这份执著来自于一个七岁孩童,真让人赞叹。

关于何晏的皮肤白皙,还曾经有过一个典故:许多人认为何晏面如傅粉是因为学女人搽粉,魏明帝曹睿也曾好奇到设了一个局来验证此事。有一日天气闷热,曹睿急召何晏进宫。何晏满头大汗地赶来,却没什么事,曹睿只是准备了一碗热汤面给他喝。何晏一边吃一边用袖子擦汗,却仍然面容皎白毫无沟壑纵横的迹象,可见乃是出自天然。

但是何晏最终还是站在了曹氏利益集团的一边。他的母亲尹氏被曹操娶为九夫人,他自己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被封为“驸马校尉”,据考证以驸马称呼公主女婿还是自他而始。这种裙带关系决定了他不可能从曹氏集团中摆脱出来,所以后来他成为曹爽属下的一个重要人物,官拜吏部尚书,在公元249年司马懿与曹爽的权利斗争中被杀。何晏的出生年代不祥,参考与他同期的曹丕曹植等人,死的时候应该已经六十上下。

关羽简介篇一:关羽简介 关羽简介 人物简介: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故又称关云长。 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刘备起兵时,关 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 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 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 都躲避,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 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 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人物生平: (一)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 军,假节钺。同年关羽进攻荆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 率七军(约三万多)援救,时大雨导致汉水暴涨,于禁所率 领的七军都被大水困住,将士纷纷往高处避水,而关羽看准 时机,乘势坐大船进行攻击,史称“水淹七军”。 曹操外姓第 一将于禁因为穷迫,于是向关羽投降,庞德 则被关羽所获, 因不向关羽投降而被关羽处斩,关羽还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 曹仁于樊城,并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

曹操指派的荆州刺史 胡修、南乡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当时 曹操治郡下许多义军早已受关羽遥控,更有许多叛乱都 想引关羽为援,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史书记 载:关羽威震华夏。 (二)追随刘备,深受信任 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州涿郡。中平元年(184 汉室宗亲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 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被封为平原国相,任关羽、张飞为别 部司马,分统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当刘 备坐下时,关、张二人更不辞辛劳随身守护。 兴平元年(194 年),曹操攻打陶谦,欲夺取徐州,陶 谦求救于刘备,刘备和关羽率千余人前往救援,曹操兵 退后,在陶谦等人的再三相让下,刘备领徐州牧。在建安元 年(196 年),刘备被袁术、吕布夹攻,丢失徐州,关羽便跟 随刘备一起投奔曹操。建安三年(198 年),刘备与曹操共擒 吕布于下邳,夺得徐州,关羽与刘备便跟随曹操班师回许昌关公简介, 曹操任车胄为徐州刺史。后袁术北上投奔袁绍,刘备奉曹操 命拦截袁术于徐州,刘备趁机袭杀车胄,命关羽守下邳、领 徐州,刘备返回小沛。 (三)阵斩颜良,报效曹操 建安五年(200 年),曹操进攻刘备,关羽战败被生擒, 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

后袁绍 将颜良与淳于琼、郭图等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亲自率军救援,并命张辽与关羽为前锋。关羽望见颜良的麾 盖,策马冲锋,斩杀颜良于万军之中,枭首而归,袁军将领 无人能挡,白马之围被解,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虽然《三 国志》对于“斩颜良”的记载只有十九字,却是正史中极少数 载述古代武将单挑的文字中最明确的记录之一。 当时,曹操为知道关羽有没有久留的心意,叫张辽用人 情试探。关羽对张辽叹息道:“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 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终不会留下, 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便会离去。”张辽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 关羽会离去,反而重加赏赐,想要留住他,但关羽尽封曹操 的赏赐,留书告辞,回到刘备身边。曹操左右欲追杀之,不 过曹操认为各为其主而阻止。民间文化把这一段故事叫做“千 里走单骑”。 人物评价: 《三国志》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 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 《三国演义》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对联称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关公仗义,旺旺大吉 民间信仰: 关帝庙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汉国名将关羽而兴建的。 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 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 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 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 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商人信仰 因为关羽做人做事,有始有终,恩怨分明,挂印封金, 立场明辨,拒绝美女之诱惑,故在商场上与人合伙做生意时, 都会请一尊关羽像,以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背叛合伙人 之意,加之后人神化,故而有武财神之意,所以中国史上有 武财神赵公明关云长,文财神范蠡比干,而且中国封建史上 有武状元,若取得武状元等于高官侯爵,所以商人也示关羽 为财神之意。 篇二:关羽简介 关羽简介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公元161 年生,河东解良人, 在三国演义里提到他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关羽杀之后逃难 江湖,于184 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河北涿县)遇到刘备 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 23 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是身长九尺(汉尺一尺是现在的公分),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

大家都知道关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名 冷艳锯,重 82 斤。刘关张三人是三国中乃至历史上有名的 异姓兄弟,关羽终日随同刘备,八方征战,不畏艰险。关羽 是三国时代中武力数一数二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侧重刻画 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对付黄巾军时先斩程远志,后在汜水 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这都是三国演义里 描写的单挑战斗,公元200 年刘备偷袭徐州,杀死徐州刺使 车胄,关羽驻守下邳,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公赚城杀车 胄”。同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待他礼遇十 分周到,拜他为偏将军。 公元 201 年,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在白马攻打刘延, 曹操派关羽张辽迎击颜良,关羽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取下 他的首级回到阵中,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这可以说是历 史上关羽的成名战,而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因“斩华雄战吕布” 闻名于诸侯,小说里斩颜良诛文丑的不过是给关羽的勇武锦 上添花而已,但历史上关羽在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而 且离开曹操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小说中添加的诛文丑, 过五关斩六将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关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 头有毒,每逢阴雨天骨头便疼痛,关羽接受医生的建议刮骨 疗毒,并在动手术时举杯畅饮,谈笑自若。

小说中提到的是 公元219 年他攻打樊城时中曹仁军毒箭,得华佗进行医疗。 公元219 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关羽前将军,在小说 中也是那时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卫的樊 城(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援助曹仁,结 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处被关羽水淹七军(罾口,网者也, “鱼”入“罾口”岂能久乎?此乃小说一戏剧性解释),于禁投降, 庞德被关羽斩杀,自此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曾因欲避关羽锋 芒而从许昌迁都(樊城乃魏都城许昌最后屏障),后因司马 懿、蒋济力阻并建言鼓动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在此之前孙权 曾派使者到关羽处,希望娶关羽之女为子媳,而关羽没有遵 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侮辱来使,惹孙权大 怒。同时,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屯兵公安,由于平时 关羽对他们轻视而造成忌恨,不尽力供应军需,在听闻关羽 “还当治之”之言后勾结孙权,袭取关羽后路,曹操派大将徐 晃增援曹仁,关羽攻打樊城失利,引军退回时江陵已被孙权 夺取,关羽军溃散,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孙权斩于临沮,享年 58 岁,蜀汉后追谥 关羽壮缪侯。纵观关羽一生,无愧于戎马生涯,历经百 战,而最后却输在他的弱点“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鲁迅 曾评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惟于关羽,特多好语”。宋、元时 期关羽被尊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时期被尊为“大帝”, 四处立庙。关羽有三子一女,一义子关平,关平原是汝南关 定庄上关定次子,有兄关宁,学文。次子关兴,字安国,受 诸葛亮器重,北伐时任龙骧将军,关兴有子关统、关彝。关 羽三子关索,诸葛亮平定南蛮时曾用其做先锋,水浒传里杨 雄名号“病关索”我想应该就是指他,另有一女关凤,孙权为 其子求婚未果。关于关羽的武力是无可非议的,他温酒斩华 雄,仅一合斩颜良,战不二合斩文丑,五关六将等无名下将 则必说了,他能在老年勇战庞德也可以看出他过人的武力, 但虎牢关前他与张飞二人合战吕布却不能胜,可见吕布之勇 武要略胜一筹,而关羽与张飞谁更强呢?我不好下定论,但 在看他们二人战袁术部将纪灵可略窥一二:关羽与之战三十 合而不胜,张飞战十合斩纪灵于马下。有对联赞关羽:匹马 斩颜良河北英雄丧胆单刀会鲁肃 江南文武寒心 关羽之死 在公元219 年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他,中华历史上 极其明亮的一颗明于临沮星陨落了,那是中华之武圣关云长! 每当,每当我想到此事时,不禁痛心疾首。为什么?他 本可一战定江山,光复大汉!为什么?他却在此走到了生命 的尽头! 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关羽为何是这样的一个悲剧 英雄?多少年来我为此不断探索,终于,我想,我大概找出 了答案 1谈谈关羽的为人:《三国志》:关羽、张飞皆称万人敌, 为世虎臣。

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 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长也。 2谈谈关羽的功绩:最主要的功绩--水淹七军,捕获于 禁,擒杀庞德。其余的都是在刘备没混出样时立的小功勋。 3谈谈荆州重地:《三国志》:荆州之地北据汉、沔,利 近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明主用武之国,兵家必 争之地。隆中对的“小钳”之势,直逼宛洛的重要军事基地。 可能是蜀国防吴的前线岗哨和攻打吴国的军事基地。4谈谈当时时事:刘备在西线取得良好战绩,中路的关 羽也十分顺利,曹操就快OVER!复汉即将实现!按当时情 形孙权为自保并不希望刘备胜利。刘、孙两家边境问题日趋 紧张化。 5假设刘备取得胜利后的行动: A把草曹操赶到河北后东破孙权。 复汉后刘、孙以功臣模样出现,的加官进爵,但孙权的地位难以肯定,大概低于刘备,高于关羽等人。 (1)在刘备的控制下,孙权没了实权,做好好先生安 渡晚年。(2)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导致家族的没落,江东孙 家可能不复存在。 6孙权与刘备当时的关系:(1)孙权N 不爽刘备,刘备趁 孙权无暇之时取了四郡。(2)刘备与妹妹处得不好,自己把 妹妹接了回来。(3)刘备在骗取孙权不取益州之时自己夺了 益州。

(4)刘备接荆州不还。(5)刘备及其手下都暴不爽或 看不起孙权,孙权想拉拢刘备但与关羽处不好[主要是边境问 题闹的],也就是说,如果复汉,孙权的地位难保,迟早会被 刘备除掉。(6)吕蒙等人怂恿孙权偷袭荆州。就在下认为, 吕蒙是最垃的东吴都督(他是好将,但逊色于其他都督), 他只知和关羽叫劲,帮孙权开疆阔土,没注意当时总体形式, 为求自保促成了三足鼎立。 从以上可看出当年关羽是在如何的一个有重重误会,重 重杀机,重重阴谋错中复杂的荆州。 我记得,《三国志》上 说关羽听闻刘备得马超时硬要和马超比武以及关羽被封前 将军时闻黄忠是讨虏将军说:“壮士不与老兵为伍!”当然, 这两件事均被诸葛亮和费诗劝好了。其实我们结合本文第二 点可知,关羽在镇守荆州之后很少有战功。大家知道,大将 扬名在于攻,难在守。汉朝的李广大家说厉害不?但他老是 干一些守城,佯动的工作,没当过先锋。所以李广的“首虏率” 太低,一生没封过侯。关羽在荆州坐着一样在干着急!关羽 找马超比武的确想炫耀武功,但这是为何?不只有骄傲这么 简单的理由吧;还有大家想想,他和黄忠的关系不至于那么 差,他也没理由嫌黄忠年老,他那是也应有四十几了,是两 鬓始白之时。

还有,关羽是前将军,比黄忠高好几级(中间 起码是张飞,马超等),他也不可能出于嫉妒,况且那时黄 忠在平定益州出过大力,他没理由先黄忠老而无用。我认为, 关羽这两件事其实是想告诉刘备:“主公,我在荆州很闷,快 让我建功立业!”因此,我认为说关羽高傲好象不正确。这一 来可谓“拨云见日”关羽是何等人,众看官知否? 其实孙权夺荆州的根本就是为权,从地主阶级的立场, 孙权急了就不会理什么“攘除奸雄”、“兴复汉室”等等。再说, 孙权者,英雄也。怎愿寄人篱下?为了生存[他个人的利益, 即是要取汉而代之(最高奋斗目标);他家族利益],他这样 做无可厚非。这也要怪蜀国上下都太低估了孙权,在外交或 军事上一直以压倒姿态对待孙权。逼孙权太急,好了,玩火 烧身,不但灭魏不成,又失荆州,再丢关羽。 哎!~~~~~关羽之死、荆州之丢,不但吴国,蜀国也有 不可推卸的责任!关羽这时更像是一个两大军阀利益冲突的 牺牲品! 总之,关羽的死和荆州的失是蜀国长期对吴的不正确政 策的必然结果 篇三:关羽生平简介 关羽简介 关羽(160-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字云 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一直是历来 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 侯,军事家。

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 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三国时期 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 齐名。后人称赞关羽: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佳 话。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 关羽作为东汉末年驰骋疆场的猛将,作为刘备集团的核 心成员,作为蜀汉基业的创始人之一,由于他身上闪耀出忠 肝义胆的伟大品格,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也因为这种 品格与劳动人民维护自己权益的意愿相拍和,关羽成为中华 民族海内外儿女一致崇敬的大英雄。可以说,关羽身上表现 出的对主之忠、克己之正、处世之义、作战以勇,已成为我 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 和鼓励后人注重品行、舍利取信、舍生取义等社会公德方面 显示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关羽一生是叱咤风云的一生。他生于古解梁地,发轫于 涿郡,战于徐州,殁于荆州,威武不屈,富贵不*,贫贱不 移,彰显了巨大的人格魅力。一生追随刘备,戎马生涯,转 战南北,忠君报国,为义而动,为天地正气抛家,困苦面前 不皱须眉。

他从出生地解县杀恶霸亡命出走,先到卢奴贩粮 度日,后到涿郡三杰相识,投在刘备麾下。在参与围剿黄巾 军时历经涿郡、巨鹿郡、南阳郡关公简介,因匡辅 汉室立功,在中山国安熹县任职;又先后在北海国下密 县、平原国高唐县、平原县暂时驻足;在诸侯兼并割据期间, 辗转于青州、豫州、幽州、兖州、徐州、冀州、扬州,最后 功败垂成在荆州。他执掌荆州帅印六年,发动襄樊战役达到 一生为之奋斗事业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战绩,显示了 文韬武略的超群绝伦风姿。遗憾的是惨遭魏、吴两大巨头的 南北夹击,在内忧迭起、盟友毁盟偷袭下,败走麦城;英雄 末路,战殁于南郡临沮章乡。可以说关羽一生戎马倥偬,踏 遍了今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 四川、湖南十省。论武勇,为三国时顶尖上将;论智谋,让 被世人称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称赞。特别是其忠于刘备不二, 在事业最低潮时,面对曹操的金钱、美女、爵位,不为所动, 与刘备的君臣契合,与同僚的肝胆相照,危难困苦时恒心不 泯,确实感人至深。当然,他参与围剿农民兄弟的历史局限 性,性格上的狂妄骄横这些弱点也暴露得非常充分。他执掌 荆州帅印,而痛失荆州,使刘备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

但千 百年来人民没有挑剔这位英雄人物,而是溢美之词一浪高过 一浪,成为后来的武圣,并演绎了许多神话故事,以至满清 一朝,关羽庙宇遍布海内外华人生活的地方。 关羽的地位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 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 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 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 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 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 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 800 万众, 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 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 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东南亚各国竞相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 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 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 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 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 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 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 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 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 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 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在香港,警察与三合会成员是对立的。三合会早期是一 个道教反清的帮会,所以会拜祭道教大神关羽。而警察崇拜 关帝的习惯是源于 1930 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华探长,其 后扩展至各个纪律部队,如消防、海关等。他们同样地推崇、 尊敬关羽,称他为“关二哥”、“关公”、“关帝”、“关二爷”等, 因两方都相信,关公是会保卫尽忠尽义之人,所以双方都不 认为存在信仰上的冲突。 香港许多商店都供奉关羽,希望能保佑店铺。而香港也 建有不少的祠庙供奉关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庙就十分有 关羽还被民间封为文武财神中的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关羽简介》

嵇康(224—263)

[编辑本段]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编辑本段]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山涛(205—283)

[编辑本段]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编辑本段]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编辑本段]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作品《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木盍ke)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借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有一与刘伶有关的好玩故事,不知是否属实:刘伶的“鹿车”后跟着一小童儿,还扛着锄头,非常奇怪。路人问小童儿,小童儿答:“醉死了好埋呀!”

阮咸

[编辑本段]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王戎(234—305)

[编辑本段]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215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