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婚嫁习俗
潮州婚俗大抵效古六礼:潮俗称纳采为“提亲”,问名呼为“合婚”或“合八字”,纳吉称为“定亲”或“(扌克)定”,纳征呼为“送聘”、“行聘”,请期呼为“择日”、“择吉”,亲迎呼为“迎亲”。
提亲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八字
合八字(合婚),旧俗的合婚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相克,婚事只好告吹。
当代人崇尚自由恋爱,虽然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交换庚帖这一旧俗也已被废弃,但不少人还保留“合八字”这一环节。
定亲
合“八字”择吉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也称“(扌克) 定”。礼物通常是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等金银首饰,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订婚的信物。女方要有回礼。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
送聘
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
当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备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衣服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也有招财进宝的意思;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事,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送给新娘礼物,这叫“送花粉”。
择日
择日。行聘礼后,男方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开脸,即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潮州人所选择的时辰大多在深夜里,潮俗保持深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在古时候,婚礼总是以昏为期,因此迎亲一定要在黄昏之后,甚至深夜。
迎亲
迎亲,这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旧俗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当代大多是新郎自己迎亲。在迎亲前前后后整个过程中,女方男方各自要举行一些习俗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洗花水
临嫁前,新娘要用仙草、石榴花等十二种花草泡水沐浴,浴后穿上“五裾齐”的上衣,也称“上轿衫”,意取五福齐全。有些地方的新娘在沐浴后,要坐在浴盆里吃下两颗熟鸡蛋,以祈婚后产育顺利。而且,新娘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缝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的幸运带走。
分钱米
迎娶之前,新娘要“分钱米”,即把一大堆混有钱币的大米,均分给家中兄弟姐妹,表示把财富分给大家。在饶平海山镇,分钱米习俗是由母亲在簸箕或竹筛中放上钱米,用力摇簸箕,边摇边念:“簸圆圆,簸后儿孙大有钱;簸匀匀,明年抱个男外孙。”然后把钱和米分给新娘的兄弟和新娘各一份,新娘拿后装入一个特别制作的肚兜,将钱米放在夫家的米瓮里。
吃半碗饭
新娘出门前的早上,娘家会煮一顿四道菜或九道菜式的早饭供新娘享用,其中必定有煮猪肠、猪肚、卤菜及好合菜等四款寻常菜式,而给新娘的饭要装得满满,但新娘子只可吃一边(即半碗),表示出嫁后,也要有余钱留给娘家。
安床
迎亲前,新郎在布置新房时,要举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要选择吉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安床完毕,要将一条“安床大吉”和“麒麟到此”的条联贴在床上,然后叫一个男孩到床上躺一会,意味着早生贵子。
接新娘
结婚当日,新郎到新娘家,用自行车、摩托车或汽车把新娘载回,伴娘、阿舅(新娘的兄弟)伴新娘而至。阿舅要备有礼品到男方家,这礼品除要有雌雄鸡一对外,特别要备上一瓶灯油,其意为男方“添丁”,现在,有的用化妆油代替灯油。小舅子到了亲家家里,会受到热烈款待。
http://wwwchaoshangnet/cswin/cswin_infoshowphpid=1055&sort=2
我国古代婚礼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汕头人的婚礼“大抵仿古者六礼而行”,但也干差万别自具特色。
提亲 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婚
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定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定亲
合婚认可之后,就进入定亲的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报知亲事已定。从前女方若有婢女随嫁,也要在这个阶段与男方商量,征得同意。定亲之后要行送聘礼。
行聘
亦称送聘。古代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家则是槟榔、鸡酒等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
实物必备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买卖婚姻盛行时,聘金的多少也成了婚姻成败的关键。双方为了避开赤裸裸的对聘金的讨价还价,便把聘金美称为“茶仪”,使它变为男方对女方亲属育女之恩的报答之意。“茶仪”以一担茶为单位,双方通过媒人两头奔走,定下都满意的担数,然后按市价换成现款,尔后才行聘。女方有的早在定亲阶段就预支了部分“茶仪”,这是买卖婚姻最为商品化的典型。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象征百年偕老,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
请期
行聘礼过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后来一般与行聘同时进行。以上各个阶段,双方无论商议什么事情,都是写在红帖上,装在帖盒里,由媒人传送。
亲迎 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整个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亲迎有二种,一种是新郎亲迎,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
新郎迎娶之前,新娘要“分钱米”。把一大堆杂进钱币的大米,均分给家中的兄弟姐妹,表示把财富分给大家。到了沐浴时辰,要用仙草、石榴花沐浴,浴毕则站到一只预先准备的竹葫里,由男方派来的“好命人”替她穿上结婚礼服(上为“五裾齐”的合襟衫,下为百折裙)。停妥之后向长辈一一告别,由未婚弟弟送至门口,再由“好命人”搀扶上轿。有的地方,新娘出嫁前还要“哭嫁”。实在哭不出来的,母亲还得发狠拧她一把,好让她疼得直哭。哭本是新娘离别情绪的流露,后来发展成这个样子,意在让夫家的人知道新娘“长安虽乐不如古居”,要加倍疼爱她。新娘走后,家人要即刻关闭大门,以期今后不会因夫家发生意外或夫妻闹翻而离异回转娘家。
新娘的嫁妆一般是衣服、木箱之类,但有一种嫁妆俗称“全厅面”。“全厅面”即新娘到夫家后,卧室、堂厅上面所必需的一切用品,如炕床、圆桌、鼓椅、成对交椅、皮箱、五桶(饭桶、碗桶、脚桶、腰桶、马桶)、梳妆台、金银首饰,直至厨房的抹布,甚至还有寿板(棺材)、田契。在农村,还要用红口袋装上谷种,用整根竹苗当扁担扛着,随新娘带到夫家。替新娘挑随嫁物品的人称作“青郎”。从前,对嫁妆是极为看重的,稍为疏忽都会受到夫家的非议。传说有个新娘出嫁时,娘家忘了随嫁柴炭,引起公婆不满,新娘只得每天用随嫁的布匹当柴烧饭。直到归回娘家,告诉了双亲,这才雇了180名挑夫,补上180担柴炭才算完事。
彩轿来到夫家门口,要放鞭炮迎接新娘。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银钗),往新娘额上“狠狠”一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一个下马威,今后一切如夫意。这是妇女出嫁从夫的一个暗示。有趣的是洞房花烛夜,新娘临睡前要“使劲”踩新郎一脚,作为对扎如意的反叛。接着,新娘由伴娘搀于花篮中让人抬着游全乡,让人知道新娘原是守贞节的红花闺女。这个陋俗早已被废止。
四个月后,新娘要举行“归宁”礼,即回娘家。连续三次,俗称“头返厝”、“二返厝”、“三返厝”。第一、二次新娘在娘家吃过了午饭,未见娘家炊烟之前就得返回。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与亲人团聚,倾吐怀念之情,诉说小夫妻的恩爱,好让娘家放心。
还有一个有趣的礼俗,第二年,新娘在夫家过第一个元宵节时,无论尚未怀孕或已怀孕的,都要按结婚那天的衣饰打扮如初,请宾客再上门看一回“新娘”。有的农村,则将村里所有的新娘都集中列队在村头井边,让村民观看。有的山乡到了这一夜,村里的小伙子还可以结伙,敲锣打鼓到新婚者家里“胡闹”,无论三更半夜,新郎新娘都得开门热情接待。这是婚礼的追忆仪式,好让夫妻重温新婚蜜月,珍惜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