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带艾比盖尔去照相馆拍照,之后去剧院看**,划船到湖中央,约翰拿出戒指求婚。
有了家具,艾比盖尔提出去镇上购置点东西。带着艾比盖尔一起进城,约翰打算和艾比盖尔拍张合照,然后向艾比盖尔正式求婚。这个求婚戒指,正是玛丽还给亚瑟的那个,亚瑟在临死前将背包交给了约翰,也包括这枚戒指,以及亚瑟和玛丽年轻时的合照。
《荒野大镖客2》是一款由Rockstar制作的第三人称射击游戏。该作为《荒野大镖客》的正统续作,游戏会含有合作模式,而且剧情会更加精彩。
短短两句,以死亡开幕。本应承接悲伤与肃穆情绪的第二句,却转折出平淡冷漠的气息。再读这个著名的开场,依然为之动容。这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60)于1942年出版的小说《局外人》(法: "L'Étranger", 英: "Stranger", 繁: 《异乡人》)的开场。
我因为在“Steve说”播客中听到杜素娟老师(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提及此作,遂开始阅读。小时候读“名著”只感觉累,所以我此番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一拿起本书就手不释卷,被这个荒诞又现实,奇妙又赤裸的虚构故事深深吸引,读得津津有味。
<center> 以下内容涉及重要情节透露,建议读完原作再看 </center>
小说以法语写成,几个中译本均行文流畅,颇为好读。本作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男主人公默尔索先生(Meursault)从参加母亲葬礼到杀人被判死刑的短暂又波澜起伏的故事。默尔索先生是一个奇怪的人,但不古怪。古怪好歹有些活跃的色彩,他更像一个心如死灰,麻木冷漠,在城市囚笼中默默行走的旁观者。
故事开篇他回到养老院后,不愿开棺再见母亲最后一眼,第二天的葬礼,主角毫无波澜而养老院的老人却哭得晕厥过去,种种细节让男主角显得十分无情。可偏偏读者通过作家的笔触读到了主角内心的思考,这些思考既冷酷无情又理所当然:他并不伪善。读者跟随这些思考看到的默尔索,和其他角色看到的默尔索截然不同。
也许只有默尔索的女朋友玛丽(Marie)是最接近读者视角,能够理解默尔索的人。他们的第一次约会是在默尔索母亲葬礼的第二天。他们看了场喜剧**,回到默尔索的公寓做爱。当玛丽知道他的母亲昨天刚下葬的时候,她“吓得往后一退,但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默尔索为人处世显露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与其说他过着“生活”,毋宁说是他被定义在了所谓“生活”的框架中。
后来默尔索卷入了朋友莱蒙德(Raymond)的情妇纠纷之中。也是因为这种“无所谓”,他帮莱蒙德写信给这位情妇。这个情妇来了,和莱蒙德发生争吵,被殴打,警察也来了。这件事情导致情妇的阿拉伯人兄弟前来复仇。默尔索与莱蒙德前去度假的时候,在海滩上遭遇阿拉伯人三次,打架,持枪,最终默尔索枪杀了其中一个阿拉伯人,就此展开故事的第二部分。
入狱之后默尔索在关押期间与律师、预审法官进行预审谈话,在庭审期间检察官、律师、法官的辩论构成了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最终默尔索在被判死刑后,最后一次见神甫(他一直拒绝见神甫)时把全部的力量喷薄而出,并在爆发中结束本作。
《局外人》是名作,自然有许多人会做“深度解析”。我所写的既不“深度”也不“解析”。我只是在阅读时常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横在心头,像一块大石,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能是西西弗斯的巨石,推上去又滚下来,再推上去再滚下来。
默尔索在书中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不符合“常理”和“道德”的,而庭审时人们争论的焦点也是这份“常理”与“道德”。默尔索这个人物其实是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一角的放大版,是一个极端的案例。这种极端与反常,作者在另一部书中称之为“荒诞”。默尔索的这份“荒诞”无疑引发了世人的警醒与反思。作者加缪在1957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是:
我喜欢作者描写阿尔及尔街头落日的片段,喜欢以旁观者观察世界的角度,喜欢主角每次内心波动时随之而来的晃眼的阳光,夏日的气息,街头的声音。加缪的写作技巧无疑是高超的。
比如主角从葬礼到回到阿尔及尔的转场:
比如男主被判死刑,回到法庭接受宣判时的场景:
仅凭这些优秀的文字就足以吸引我把它再读一遍。至于默尔索的被动地活着,他的漫无目的的不知道属于谁的人生,我想多数人都会有同感。那么怎么办呢?
《局外人》没有给出答案。哪怕是最后的默尔索的爆发,也只是向死亡思考,思考重新开始的希望。但只是希望,他没有重新开始,他在希望中结束了。
20210729/中午
于夏日的灯下
与中国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精神不同,欧洲一直讲究贵族政治、贵族精神和贵族统治。在欧洲的历史当中往往是推翻了这个国王又赢回另外一个在外地的王子来做国王,并没有哪个人想到自己取而代之的。这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跟欧洲贵族的素质相对普通欧洲人更高有关系。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一典型的欧洲贵族,她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她的母亲是皇后兼奥地利大公、波西米亚及匈牙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莎。从小就聪明伶俐的她并没有把聪明用在学习上,反而时常的用聪明才智来逃课,这导致她的法语说得非常烂,乃至于她的德语也说得一塌糊涂。
不过这只是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而已,1766年,11岁的玛丽就被法国王室求婚。因为欧洲有着王室之间互相通婚的传统,所以这桩婚姻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准确来说,这更像是一次联姻,本来应该是她的年纪更大的姐姐去与法国王室成婚的,但是她的姐姐要么已经嫁出去了,要么生病去世了,所以只有把11岁的玛丽拿了出来。
法国王室为她找的丈夫是法国的太子,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也就是后面的路易十六,这时候的她成为了法国的太子妃。不过太子妃没当多久,玛丽就升职为皇后了——因为路易十五去世了,路易十六继承了路易十五的职位,成为了法国新的皇帝。但是这个时候的法国已经是真正的多事之秋。
路易十五在世的时候,法国就出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他们对于宗教思想统治下的法国十分的不满,并且发表了一些列的文章来呼唤人们反抗这种落后的政治,主张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路易十五毕竟比较老辣,还能够应对这些人的作用。
但是路易十六是个软弱、善良的人,他在跟自己老婆玛丽说话的时候都不敢大声的呵斥她,跟不用说对付比玛丽更难缠的反对派分子了。由于国库空虚,路易十六准备召开“三级会议”,向市民、商人等底层阶级加税。但是在会议上的投票结果却拒绝了国王加税的建议,路易十六不顾舆论压力,强行加税。
这激起了法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在1789年与路易十六爆发了战争,这时候可怜而不幸的玛丽与路易十六都被法国人抓住了。作为一个贵族,玛丽和路易十六并没有做什么违背规矩的事情,但是作为皇帝和皇后,法国既然被搞乱了,他们肯定要付出代价。
34岁的玛丽选择与自己软弱的丈夫共同面对这场灾难。当时有很多出身贵族的人加入反抗者的队伍以保存自己的生命和利益,但是玛丽拒绝了。她作为一个本来只需要专心享乐的皇后,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与反抗者周旋,法国政治家米拉波所说,''她是当时凡尔赛中唯一的男子汉''。
这也更加激怒了反抗者,他们认为玛丽是“魔女”、“*妇”,最终人们要求处死路易十六和玛丽。1793年,玛丽和路易十六被一起送上了断头台。她被推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虽然她被人押着,但她还是艰难地向刽子手道歉:“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临死前还保持着贵族风范的她被历史上的很多人记住,也有很多知名人士认为路易十六和玛丽根本就不该承受这样的罪过,但是当时的法国人需要几个替罪羊来为国家的失败负责,玛丽和路易十六无疑是最佳目标。所以最终玛丽还是被处死了。
玛丽•安东奈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年),原奥地利帝国公主,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与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又译:玛利亚•泰丽沙)第十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她被取名为玛丽亚•安东尼亚•约瑟芬•约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玛丽亚是以纪念圣母玛丽亚, 安托瓦内特是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 约瑟芬是纪念她的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是纪念传教士圣约翰。 一位大臣是这样描述这个新生儿的:“一个娇小但完全健康的女大公。”
1766年,为政治上的需求,法国王室正式向11岁的玛丽•安东奈特公主求婚。奥地利宫廷欣然应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场婚礼被拖了数年。直到1770年,玛丽•安托瓦内特快15岁时,才终于踏上法国国土,成为法国王储,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1774年,路易十五驾崩,路易十六即位。玛丽•安东奈特成为法国王后,母仪法兰西。但很可惜,她本人并没有作为一名王后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进入法国宫廷之后,玛丽•安东奈特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每天只是热衷于舞会、时装、玩乐和庆宴,修饰花园,奢侈无度,有“赤字夫人”之称。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她身上却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更为顽固。
1789年7月14日,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时,玛丽•安东奈特劝说路易十六带兵去梅斯避难。她支持国王拒绝了国民议会提出的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要求,结果成为众矢之的。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仍有很多人站在王后的一边,比如法国的雨果,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都对王后抱有同情。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保王派人物。
1789年10月,随同路易十六从凡尔赛宫迁回巴黎,处于革命群众的监视之下。她暗中活动,向一批流亡贵族求援,但他们不但没有帮忙,还落井下石,每个人都想用国王的头来换一笔赎金。这批贵族中包括国王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即日后的路易十八),和更小的弟弟阿图瓦伯爵(即日后的查理十世)。国王夫妇苦于左右无援,迫于形式,他们不得不自行谋划一次又一次的逃亡。
于1791年6月与国王一同秘密出逃,至边境城市瓦伦时被发现,外逃未遂。
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她继续勾结奥地利,并把作战计划提供给外国干涉军,企图借外部势力镇压革命。此时奥地利女皇玛利亚•泰丽沙(即玛丽•安东奈特的母亲)和约瑟夫二世皇帝(即玛丽•安东奈特的兄长)相继去世,奥地利王权掌握在玛丽•安东奈特的侄子,弗兰茨•约瑟夫手中。
叛国的事情败露后激怒了法国人民,导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彻底推翻了君主制。随后,她和国王一起被囚禁在当普尔堡。次年10月,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送上断头台。享年38岁。死后尸体一度被扔在万人坑埋葬,直到22年之后,普罗旺斯伯爵复辟成为路易十八,才将她的白骨重新挖出,并妥善安葬。
传闻,玛丽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句名言:
当大臣告知玛丽,法国老百姓连面包都没得吃的时候,玛丽天真甜蜜地笑道:”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历史上玛丽很可能没有说过这句话,是后人将愤慨宣泄在这位热衷于打扮的皇后身上。
当玛丽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她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了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此事亦见于斯蒂芬•茨威格传记小说《断头王后》中。)其实,法国革命时期的死刑犯会被绑起来,堵上嘴,玛丽也不应例外。
当大臣告知玛丽,法国老百姓连面包都没得吃的时候,玛丽天真甜蜜地笑道:”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历史上玛丽很可能没有说过这句话,是后人将愤慨宣泄在这位热衷于打扮的皇后身上。
当玛丽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她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了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此事亦见于斯蒂芬•茨威格传记小说《断头王后》中。)其实,法国革命时期的死刑犯会被绑起来,堵上嘴,玛丽也不应例外。
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奥地利和法国签订了一个新的和平条约,这使得从1494年开始的间歇性的战争有希望结束。 路易十五的继承人是他的孙子路易-奥古斯特,计划中, 他应该与玛丽亚·泰丽沙女王的其中一个女儿结婚。最初订的人选是玛丽的第八个姐姐,约翰娜。但在1762年,约翰娜死于天花,玛丽·安托瓦内特便成了下个人选。如上文所说,1766年法国王室正式提出求婚,并得到应允。
其实,不光是玛丽·安托瓦内特,她的姐姐们也都成为这场政治游戏的棋子,先后与欧洲各个皇族结成了联姻。四姐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嫁给了未来的荷兰总督,六姐玛丽亚·阿玛丽亚与帕尔马公爵结婚,玛丽·安托瓦内特最要好的十姐玛丽亚·卡罗莱纳和那不勒斯王国国王费迪南结婚。
当玛丽亚·泰利沙女王问预言家她的女儿在法国是否会幸福,他回答:“有十字架来保证。”
1770年4月,还没有过15岁生日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离开了维也纳,踏上和亲之旅。 女王对她呜咽的女儿的告别词是:“别了, 我最亲爱的孩子。 要对法国人民非常好,让他们能说我为他们送来一个天使。”
当然,这是假的,她说的应该是:“别了,我最亲爱的孩子。 要对法国王子非常好,让他们能说我为他们送来一个天使。”
图为路易十六全身像(油画) 而事实上,这场婚姻难说幸与不幸。路易十六性格懦弱,优柔寡断,反应迟钝,但同时又十分温柔善良,宽厚仁慈。他体型臃肿,与路易十五年轻时相比,恐怕谈不上英俊(参考为路易十六肖像画)。而且据说他早年在夫妻生活方面有些问题,这一流言当时流传甚广,究竟是真是假则不可知。但反应迟缓,缺乏情趣,这是事实。他喜欢冶铁、造锁、打猎,而玛丽·安托瓦内特正值豆蔻年华,喜欢的是狂欢、时装、舞蹈、音乐、艺术。同时,她应该也与一般少女一样,有一份对感情的渴望。面对这样一位丈夫,她内心是否满意,后人虽不可妄揣,但将心比心,我们却也不难得出各自不同的答案。
即便如此,这场婚姻从头到尾,他们都是非常和睦的,夫妇间并没有爆发过什么激烈冲突。而且当时的法国也对这位”最美丽的奥地利公主“表示了最大程度的热情和欢迎。
两位年轻王族的婚礼究竟是怎样的排场,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是一场罕见的奢华盛宴。奥地利与法国的王室为表示双方联姻的喜悦和对和平的期许(同时也可能有炫耀国力的意思),不惜砸下重金,务求婚礼尽善尽美。所有法国的王族都来迎接这位小公主,且只有真正的名门望族才有资格参加婚礼。
1770年5月16日,法国凡尔赛宫,玛丽·安托瓦内特正式成为法兰西王太子妃。1774年5月10日,路易十五因为感染了天花而晏驾,路易十六即位,而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为王后。 身为王后的玛丽
此时才刚刚19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有着太重太重的责任和压力要面对。要与比她年长的贵族夫人们应对,懂得在这奢华浮靡的凡尔赛宫生存,要适应奥地利与法国政治间的勾心斗角,要正确运用王后的权利,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对直率热情的她的确是一个重大考验。
当然,实际上这些对这位年轻的王后来说统统都不是问题。她天生直率,而且根本懒得思考。对不喜欢的人,哪怕对方再尊贵,她也不愿给好脸色(例如路易十五的情妇,权倾一时的杜芭丽夫人,据说就受足了玛丽的漠视和轻蔑)。政治家之间的勾心斗角她根本连问都不问,压根不关心。做不该做的事情一向是她的爱好,破坏王室规矩让她乐在其中。
至于王后的权利,她则用来满足她豪奢极侈的欲望。无数昂贵的宝石、时装汇集入她的宫殿,奢华的时尚风气在她的带领下席卷法兰西的贵族生活圈。之前由蓬帕杜夫人倡导的洛可可艺术风格也在玛丽王后的大力支持下持续地流行着(如参考,这夸张的绸缎裙子充分体现了当时洛可可式的服装艺术,以及玛丽本人的奢侈)。邀请与她合得来的贵族们参加彻夜的豪赌、狂欢、舞会时,她最为开心。
每当有什么异想天开的新念头,她就象个孩子般撒娇发嗲,大哭大闹,逼丈夫为她实现。而且经常是管用的。懦弱又容易心软的路易十六,根本无法辖制这位娇蛮的小王后。他对她提建议,婉转地提醒她注意不要太出格,她都充耳不闻。而他又不是那种能拿出国王威严,声色俱厉地批评对方的人。
于是,惊人的钱财就在她一次又一次的寻欢作乐中耗费掉了。其中最耗钱的一项,可能是再度修建小特里亚农宫——这座宫殿是路易十六送给王后的礼物,而王后则用无穷的创意,使之更加富有情趣。后来根据统计,前后花在这座宫殿上的钱大概是七十六万六千法郎!在当时的法国,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
在放纵挥霍的同时,她疏远了那些真正对她有帮助的人们,反而亲近那些热衷享乐的年轻人,并不断用王后的权利为其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其中有一位波利纳夫人,通过哄骗王后而使得她的家族甚至远亲、朋友都沾到好处,法国国库一年为波利纳家族所支出的金额竟高达五十万!
当然,在这些人当中也有欣赏玛丽的性格,而愿意与她交往的“真正的朋友”。例如温柔善感的郎巴尔夫人,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玛丽被当做囚徒监禁,郎巴尔夫人不顾自身安全,仍坚定地站在玛丽这边,试图帮助她,以至于自己惨遭横死。
另外一个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生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是阿尔塞德·费森(又译:菲尔逊),一位瑞典贵族。据说他们俩是在玛丽16岁时,一场化妆舞会中相识。当时玛丽还是太子妃,依照规定,她不可随便外出,但她偏偏出现在那里。菲尔逊相貌英俊不凡,谈吐幽默风趣、机智迷人,同时兼具政治天才,还可以带兵打仗。多才多艺又深具领导能力的菲尔逊让玛丽深深着迷,并使她与他之间发展出一段外遇。
玛丽·安托瓦内特奢靡轻浮的作风渐渐传开,由此便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项链事件”。虽然后来证明“项链事件”中玛丽王后是无辜的,却让她声望下跌。而且这时法国的民间正在酝酿一股反皇室的气氛,由于玛丽莽撞下令”处死主教“,她沦为众矢之的。
和亲法国
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奥地利和法国签订了一个新的和平条约,这使得从1494年开始的间歇性的战争有希望结束。路易十五的继承人是他的孙子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计划中,他应该与玛丽亚·特蕾莎女王的其中一个女儿结婚。
最初订的人选是玛丽的第八个姐姐约翰娜。但约翰娜在1762年死于天花,玛丽·安托瓦内特便成了候补人选。如上文所说,1766年法国王室正式提出求婚,并得到应允。当玛丽亚·特蕾莎女王问预言家她的女儿在法国是否会幸福时,预言家回答:“有十字架保证。”
1770年4月,还没有过15岁生日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离开了维也纳,踏上了和亲之旅。女王对她呜咽的女儿的告别词是:“别了,我最亲爱的孩子。要对法国人民非常好,让他们能说我为他们送来一个天使。”
这场婚姻从头到尾,他们都是非常和睦的,夫妇间并没有爆发过什么激烈冲突。而且当时的法国也对这位”最美丽的奥地利公主“表示了最大程度的热情和欢迎。
扩展资料:
1793年10月16日,早晨10点,巴黎,裁判所的附属监狱,阴霾的天空下阵阵冷风呼啸而过。39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埋头写着最后一封信,彼时她的丈夫已然离她而去。信是写给她姐姐和孩子们的,末了,她抬起头,平静的等待着,等待着那即将到来的死亡。
作为一位颇有争议性的人物,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时至今日仍是一个传奇,无论是政治历史,还是时尚风俗,她都是绕不开的人物。
玛丽·安托瓦内特于1755年11月2日生于维也纳,是奥匈帝国女皇泰伊莎最宠爱的小女儿,1770年,豆蔻年华的玛丽嫁给了当时还是法国王储的路易十六,作为法国和奥地利握手言和的见证和诚意。
那年玛丽15岁,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初来乍到的小公主得到了所有人的宠爱,无论是路易十六还是路易十五,经常送给她名贵的首饰。
路易十六忠厚温吞,有君主的宽厚仁慈却缺乏果断坚定,玛丽活泼任性,面对波澜诡谲的宫廷环境显然不够圆滑世故,老好人和小公主这一对放到现在或许是欢喜冤家的两人,却不幸的成为了封建王权逐渐坍塌时期法国的国王和皇后。
如果路易十六强势一些,或者玛丽能够稍敛任性,又或许两人都能更有生在皇家的责任感,结局或许会有不同。可是命运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谁也不能回头,路易和玛丽都可以堂堂正正的去死,却不知道如何更有担当的活着。
-玛丽·安托瓦内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