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国民党镇压爱国民主运动制造了什么惨案?

1947年国民党镇压爱国民主运动制造了什么惨案?,第1张

1947年,国民党镇压爱国民主运动制造的惨案有:

1、“五二〇”惨案

5月20日晨,蒋介石向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中大学生和沪苏杭学生代表5000余人在中大操场集合出发,并与金大学生汇合。当天是国民参政会四届三次大会开幕之日,国民党当局在首都南京布下重兵,严阵以待。队伍到达珠江路口,有500余名武装宪兵和警察强行阻止通过。

宪警抢夺、撕毁旗帜和标语,用皮带、鞭子、木棍等殴打学生。这场反动镇压,学生重伤19人,轻伤104人,遭毒打的500余人,被捕28人。同日,天津南开、北洋两校的游行学生,遭到特务的殴打,许多人受伤。南京、天津的流血事件便是震惊中外的''五二〇''惨案。

2、“六·一”惨案

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校园内。1947年,在中国***领导下,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遍及国民党统治区。以武汉大学为中心的学潮成为这次学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6月1日凌晨3时,武汉当局调集全副美式装备的军、警、宪、特1000余人突然闯入武汉大学教职员和学生宿舍,开枪打死手无寸铁的王志德、黄鸣岗、陈如丰3位同学,打伤20多人,逮捕一批进步师生,时称“六·一”惨案。

扩展资料

1947年,国民党镇制造的其他惨案有:

1、台湾“二·二八”起义

2月28日,台北抗议武装缉私人员暴行的示威群众遭国民党军队镇压,引发台湾全省大规模起义。2月27日,国民党专卖局武装缉私人员在台北延平北路殴打女香烟摊贩,接着又开枪打死一名与之评理的市民。被激怒的群众当晚拥向国民党台北市警察局请愿,要求惩办凶手。因毫无结果,引起群众公愤。

28日,台北市民举行罢市、游行,涌向警察局示威请愿,并向行政长官公署提出惩凶、赔偿及撤销专卖局等正义要求。国民党士兵再次向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3人、受伤多人。当地群众忍无可忍,愤然夺取电台,呼吁全省人民起来支援。台湾全省迅即爆发大规模武装起义,除澎湖外,起义群众控制了台湾大部分地区。

国民政府一边指使台湾行政长官陈仪组织“事件处理委员会”,欺骗舆论,拖延时间,一边立即调集2个师兵力,由美军飞机、军舰护送前往基隆,于3月8日登陆。国民党军队对台湾民众施行血腥镇压,从8日至13日,全省各地枪声不断,被杀害的群众多达3万多人,仅南部高雄一地就枪杀了2700多人,起义被残暴镇压下去。

2、上海“二·九”血案

2月9日,上海百货公司职工在劝工大楼召开爱用国货大会时,遭国民党特务流氓捣乱,职员梁仁达被毒打致死,造成“二·九”血案,又称“劝工大楼事件”。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商品大肆倾销中国市场,民族工商业濒临绝境。1947年春,上海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国货等百货公司职工,受全国抗议美军暴行运动的推动和影响,在中国***领导下,发起了“爱用国货,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

2月5日成立了全市性的爱用国货抵制美货筹备委员会。2月9日上午,在上海南京路劝工大楼三楼会场召开“爱抵会”正式成立大会,同时组织讲演。一批国民党特务流氓寻衅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永安公司职工梁仁达被毒打致死,重伤13人,轻伤数十人。

国民党特务的暴行激起上海职工、学生及各界人士的极大愤恨,次日,上海百货业职工成立了“二·九惨案”后援会和梁仁达烈士治丧委员会,继续斗争。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全市职工、学生等带黑纱一天以示抗议,声援百货业职工的爱国斗争。

--五二〇惨案

--武大六一惨案

第23集。

刘成带着几人乔装改扮,跟随青田的情妇王茜同时也是国军特务混入了青田的宴会中,谁知柳生美子也来了,柳如烟色诱青田,而王茜则带着刘成去偷青田的资料,谁知半路杀出程咬金,一对江洋大盗的兄妹大青和小红将王茜和刘成绑架。薛敏等人也行踪败落,柳生美子指挥士兵,双方一阵混战,薛敏等人逃出,打算搜救刘成和王茜。机密胶卷虽被刘成带出,可刘成已然深陷囹圄,大青小红将刘成绑架,刘成用计逃脱,此时薛敏等人搜救刘成,却被日军发现,情势危急。

  最后一个将军最悲剧

  张自忠:第一名将。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将。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

  孙立人: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 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卫立煌: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张灵甫: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将。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黄 杰:(1902-1995)字达云,湖南长沙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时任第二师师长(古北口战役)

  军事履历:

  1935年4月13日授予少将,时任第2师师长

  1936年10月晋升中将,时任第2师师长

  1944年2月12日任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5年任远征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在缅甸击退日军打通中印国际运输线

  1949年12月逃到越南被法国军队监禁,

  1953年被遣送到台湾,被任命为台北卫戍司令官,10月晋升二级上将,

  1954年升任陆军总司令(19547-19577)兼台湾防卫司令

  1960年7月晋升一级上将,时任台湾警备总司令(19588—196211)

  1962年任台湾省政府主席(196212-19697)

  1969年7月升任国防部部长(19697-19726),

  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委员会上将顾问,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

  1995年1月14日病逝于台北,葬于台北五指山国军公墓特勋区1区

  关麟征:(1905-1980)字雨东,陕西鄠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时任第二十五师师长(古北口战役)。

  军事履历:

  1928年9月任第十一师步兵三十二旅旅长(因与陈诚有矛盾,被排挤出第十一师)

  1929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

  1930年1月任步兵教导第一旅第一团团长

  1930年5月参加中原大战,升任教导第第二师第二旅旅长,战后改称第四师第11旅长。

  1931年7月率部随刘峙围歼山东巨匪刘桂棠,在河北大名将其主力歼灭。

  1932年8月任第四师独立旅旅长,参加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因其作战有大功,蒋介石于同年冬将第四师独立旅扩编为陆军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任少将师长。

  1933年3月参加长城抗战,战斗中被炸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直至晕迷,才被抬下战场。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陆军少将

  1936年3月率部进入山西堵截红军,后升任第五纵队指挥官围剿陕甘红军。

  1936年10月5日晋升陆军中将

  1937年7月蒋介石再次把关麟征的部队扩编,组建陆军第52军,任中将军长

  1937年9月10月,参加平汉路北段的漕河之战和漳河之战,抗击日军。

  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因作战有功,升任第33军团军团长。

  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任第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参加第一次武汉会战,给日军重

  创,因战功正式升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第15集团军改称第9集团军仍任总司令。负责云南防务。

  1945年升任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

  1945年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未及上任,蒋介石改派关为云南警备总司令。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到云南大学等校袭击学生,打死四人,打伤60余人,蒋只得让关请处分,关成了替罪者

  1946年7月被调到成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

  1947年10月蒋辞去各军校校长兼职后,关麟征升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1948年1月调任陆军副总司令,协助总司令余汉谋指挥作战

  1949年8月升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国民党残存部队同解放军作战

  1949年11月免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职务

  1950年3月撤销关麟征的陆军总司令职务

  1950年定居香港,未到台湾任职

  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关麟征亲赴台湾奔丧

  1980年8月病逝香港。

  刘 戡:(1907-1948)字麟书,湖南桃源人。黄埔一期,时任第八十师师长(古北口战役)。

  军事履历: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陆军少将

  1936年10月5日晋升陆军中将

  1937年10月率第83师部驰援晋北,参加忻口会战,浴血奋战,战后全师仅能编一个营,升任第93军军长,

  1946年改任整编第29军中将军长辖三个整编师七万多人在胡宗南麾下参加内战

  1948年3月1日在陕北被西北野战军歼灭,兵败自杀

  1948年5月17日追晋陆军上将衔,后再追晋为二级上将。

  张耀明:(1905-1972)陕西临潼人,黄埔一期,时任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旅旅长。

  军事履历:

  1930年任第四师第十一旅第二十一团团长

  1932年冬任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旅旅长

  1936年10月晋升陆军少将

  1937年7月任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师长

  1938年参加台儿庄会战因功晋升第五十二军副军长,旋任军长

  1943年升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任第五十四军军长

  1944年2月11日任第三十八军军长,5月8日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6年缩编后任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后任南京卫戍总司令

  1949年11月调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1950年逃台,1972年10月病逝于台北

  张汉初:(1902-?)四川巴县人,黄埔二期

  军事履历:曾任第四师第十一旅廿二团团长、关麟征独立旅补二团团长、整编七十六师的二十四旅旅长、整编第24旅旅长,1948年3月在宜川被俘,特赦后居西安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广东蕉岭人黄埔四期,时任第88师第262旅第524团团附

  ZT1937年10月率四百人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多次击退日军,以孤军抗战之功次月获勋

  军事履历: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龙游战役,桐庐战役

  1928年,参加第二次北伐,在济南战役负伤

  1930年,升任中尉连长

  1934年,升任少校营长

  1935年,升任88师师部中校参谋

  1935年,任88师262旅中校参谋主任

  1937年,随88师参加淞沪会战

  1937年9月,调任262旅524团中校团附随部坚守闸北为车站,多次击退日军

  1937年10月26日,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大部队奉命撤出上海。谢晋元率524团第一营完成掩护88师撤退后,留下坚守原88师司令部所在地四行仓库大楼。

  1937年11月晋升团长

  1941年4月被叛徒枪杀,死后追晋陆军少将

  刘嘉树:(1904-1972)字智山 湖南益阳人,黄埔一期,时任旅长,长城抗日坚守国土

  zt军事履历:

  1933年任旅长

  1940年11月任第5军副军长

  1943年任第88军军长

  1946年任第34集团军代司令

  1948年9月28日授陆军中将,

  1949年1月任第十七兵团司令长官

  1950年2月6日在广西边境被俘

  1972年3月3日病逝在监狱

  王仲廉:(1902-1991)字介仁,江苏萧县人黄埔一期,时任第二十军团第八十五军军长

  zt军事履历:

  1931年12月任陆军第2师第四旅旅长

  1933年任陆军第89师师长

  1935年4月15日授予陆军少将

  1938年任第85军中将军长

  1939年7月13日晋升陆军中将

  1941年任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85军军长

  1943年升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所部在豫中会战中溃败

  1944年改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1946年缩编为整编第26军)

  1947年任第四兵团司令,在鲁西南战役中战败,后被蒋介石扣押。

  1949年逃台,未任军职。

  1991年7月26日在台北病逝。

  王耀武:(1903-1968)字佐民,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时任第74军军长

  zt军事履历:

  1933年任由三个补充团改编的补充第一旅旅长

  1934年12月率部参加谭家桥战斗,取得胜利,此役中寻淮洲重伤牺牲

  1935年1月在怀玉山俘红21师师长胡天陶

  1936年6月任新编第十一师师长(8月改称第51师)

  1937年参加淞沪抗战

  1940年任第74军军长

  1941年3月上高大捷,74军获得荣誉旗一面。

  1943年11月参加常德会战,曾固守常德18天。

  1944年2月25日因功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12月任中国战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

  1945年2月20日授予陆军中将

  1946年1月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11月兼山东省主席

  1948年济南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全歼,被捕。

  1959年12月首批特赦,后任政协文史专员

  1968年7月3日在北京病逝

  李玉堂:(1899-1950)字瑶阶,山东广饶人,黄埔一期,时任第十军军长

  zt军事履历:

  1931年任第三师师长

  1934年9月在第五次围剿中被红军消灭部下一旅,革职留用并降两级

  1938年6月任第八军军长

  1939年10月7日调任第十军军长,12月27日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

  1941年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部队被击溃,再次被撤职留用

  1941年12月率第十军死守长沙,最后顶住日军进攻,守住长沙。

  1943年任第二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5年1月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1946年改编为整编第二十七军)

  1948年任第十绥靖区司令长官,在兖州被歼,仅以身免,第三次被撤职。

  1950年5月率残部由海南岛撤台,同年7月因掩护匪谍知情不报,与其妻子一同被捕,12月29日执行枪决

  方 天:(1903-)江西赣县人黄埔二期,时任第18军军长

  军事履历:

  1937年任第11师副师长

  1938年升任第94军第185师师长

  1941年升任第18军军长,旋调任第54军军长

  1943年编入远征军,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4年4月29日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旋调任军政部军务署署长

  1946年5月任国防部第五厅厅长,11月任参谋次长

  1949年1月任江西省主席兼江西绥靖总司令,江西后备兵团总司令

  1950年逃台,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部中将参议

  1964年任国防会议动员计划局局长

  1967年任国防会议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胡 琏:(1907-1977)字伯玉,陕西华县人。黄埔四期,时任第11师师长

  zt军事履历:

  1933年任第18军特务团团长(后改为第66团)

  1937年升任第18军第67师第119旅旅长

  1940年任第十一师副师长

  1942年3月任第11师师长

  1944年8月13日升任第18军军长

  1945年6月28日晋升少将

  1947年任整编第十八军军长兼第十一师师长

  1948年9月22日晋升中将,时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

  1949年5月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10月在金门岛重创解放军,自此名胜大振

  后在金门炮战中侥幸逃脱一劫,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后历任福建省主席、第一军团司令

  1957年7月晋升二级上将,时任金门防卫司令官

  1958年11月回台湾本岛任陆军副总司令

  1972年12月晋升一级上将,时驻越南大使卸任,改任总统府上将战略顾问

  1977年6月病逝于台北

  孙元良:(1904-)四川成都人 ,黄埔一期,时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九军军长,1944年底收复贵州有功授勋

  军事履历:

  1931年任警卫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1932年2月任第八十八师副师长

  1933年任第八十八师师长

  1937年9月任七十二军军长

  1944年12月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九军军长

  1946年2月任重庆警备总司令

  1948年8月任第十六兵团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后化装逃跑

  1949年1月收容失散官兵,复任第十六兵团司令

  1949年12月所部副司令率部起义,被迫离开部队到成都,后逃台。

  张雪中:(1899-1995)原名达,江西乐平人。黄埔一期,时任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

  军事履历:

  1932年1月任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五旅旅长

  1937年7月任第十三军参谋长

  1938年任第八十五军八十九师师长

  1939年升任第十三军军长

  1942年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3年任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4年任第二兵团司令

  1945年任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

  1946年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

  1947年兼任第七绥靖区司令官

  1949年任第九编练司令部司令,旋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8月逃台

  1995年6月16曰在台北病逝

  俞济时:(1904-1900)字良桢,浙江奉化人,黄埔一期,时任第5军第88师师长

  军事履历:

  1930年6月任警卫旅旅长兼中央宪兵代司令,9月升任国民政府警卫司令兼第一旅旅长

  1931年任教导第一师副师长,5月任警卫军第二师(第88师)师长

  1932年1月率部参加128淞沪抗战

  1936年1月28日授予陆军中将,时任第58师师长

  1937年任第74军军长兼第58师师长

  1938年任第36军团军团长

  1940年任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2年任蒋介石侍卫长(长达十五年)

  1944年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

  1945年任军务局局长

  1948年1月特授陆军中将占上将缺

  1949年2月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主任,旋逃台

  1952年10月10日假退役,任总统府国策顾问

  1990年1月25日在台北病逝

  林伟俦(1905-1998),又名济泉,广东台山人。黄埔四期,时任整编六十六军四七五旅少将旅长

  军事履历:

  1935年伟俦升任第一教导师四团上校团长

  1936年伟俦任一五九师四七五旅少将副旅长兼九五团团长

  1937年八一三上海保卫战,伟俦奉命率一五九师四七五旅为先遣部队,日夜兼程开往上海。连夜进入上海大场和刘家行接替友军阵地,伟俦左腿中弹受伤,后升为一五九师四七五旅少将旅长兼九五0团团长。 淞沪战场撤退后,后升任整编六十六军四七五旅少将旅长,得到国民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和证书。

  1938年第十二集团军一五一师中将师长

  1947后春升任六十二军中将军长、天津警备司令、津浦铁路北段护路司令兼津沧绥靖区指挥官,下辖一五一师、一五七师及七十六师,归华北“剿总”傅作义指挥。

  1948年底升为十七兵团副司令、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1961年冬第三批特赦释放,给予公民权。

  1980年冬,蒙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到加拿大定居,与家人团聚。

  1998年春,伟俦在加拿大多伦多逝世,享年93岁。

  毛邦初:(1904-)浙江奉化人,黄埔三期,时任航委会副主任

  军事履历:

  1930年负责筹建中央航空学校

  1931年任中央航空学校副校长

  1933年为扩大空军队伍,提高空军地位,特制定空军官阶比陆军高两级,首批空军少将。

  1934年派往意大利考察,

  1937年任航委会空军指挥部副总指挥

  1941年任航委会副主任

  1946年6月29日任空军副总司令

  张廷孟:(1906-1976)山东青岛人,黄埔三期步兵科,时任空军第一路司令

  1931年任航空第一队队长,

  抗战时任空军第一路司令,空军指挥部参谋长,在台湾以空军司令身份接受日本投降

  1948年授予空军少将

  1949年逃台,后任空军首席咨议官,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并授空军中将

  1976年在台北病逝。

  王叔铭:(1905-1998)原名王鑂,山东诸城人,黄埔一期,时任航委会代理副主任

  军事履历:

  1926年2月加入中国***,1931年秋回国脱党转投蒋介石。后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在空军三十年,个人出击记录230余架次。1941年授予空军少将,时任空军第五路司令官,1946年6月29日任空军副总司令,1949年逃台后任空军总司令(19523-19576)、1953年10月晋升二级上将,1959年2月晋升一级上将,时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576-19596),1960年6月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2年-1971年任常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委员会代表团团长兼空军代表,1972年至1975年任驻约旦大使,1975年退役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63年当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69年起被聘历届中央评议委员。

  1998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葬于台北五指山国军公墓

  钟松:(1900-1995),浙江省丽水人 黄埔二期

  军事履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独立20旅旅长

  1943年,任第九军副军长,率部进攻云南芒市日军,歼敌千余,授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第36军中将军长。继授忠勤勋章、胜利勋章。 1949年,钟松任第五兵团副司令官兼第36军军长,第十三编练司令官及西安警备司令

  1950年到台湾

  1953年,任“浙江时省政府代主席

  1968年退役,退役时系中将级军长

  1970年,离台去荷兰定居,与子女团聚

  1995年3月7日在在荷兰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谢晋元、容有略、钟彬、林伟俦

  张雪中、方天、赖汝雄

  王仲廉、方先觉

  孙元良、张汉初

  何绍周

  周庆祥

  王仲廉、方先觉 王治邦

第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龙潭三杰”之首李克农。克公是大名鼎鼎的“红色特工王”,他的去世使得美国中央情报局放假三天,为了庆祝他这个难缠的老对手升入天国。克公的特工历史异常光荣,他是国民党中统的初创者之一,“龙潭三杰”挽救了上海的中共中央,他长期担任中共情报战线的最高***,他又是指导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的“李队长”。在狄的心中,他就是情报战线上的“周总理”。

克公,永远的红色特工王

第二位,是郭汝瑰。这位在淮海战役期间担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国民党中将,在为国民党军制订作战计划的同时,心向中共,将国民党军作战计划向中共和盘托出,直接导致了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的败北,从此长江以北再无战事,他在台湾被誉为“史上最大的共谍”。

第三位,是熊向晖。这位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是周恩来“下闲棋布冷子”的杰作,经过胡宗南精心栽培的他,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胡宗南的机要秘书、侍从副官,帮助胡宗南起草机密电文和讲话稿,在他去美国留学前夕,将胡宗南闪击延安的作战计划,及时报告给中共中央,毛泽东称赞他“一个人顶几个师”。

熊向晖夫妇

第四位,是唐生明。唐生明中将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唐生智的胞弟,他是一个天生的交际家,顶着黄埔四期生的头衔的“花花公子”,他和蒋系、汪系、中共等要员都有密切关系。蒋介石利用他的人脉关系,让他打入汪伪。他成功地把陈公博、周佛海等大汉奸拉回重庆政府,并设计毒死了汪伪特工总部头脑李士群。

第五位,“龙潭三杰”当中的钱壮飞。钱壮飞作为中共最早打入国民党中统的特工,很快在中统中崭露头角,并且将李克农、胡底等“二杰”引入军统,他是中统班底最初的创建者。他机智勇敢地处理了顾顺章叛变事件,直接挽救了中共中央。他是中共早期隐蔽战线斗争的光辉代表,也是中共党史上重要的功臣之一。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钱壮飞,我和党中央许多***早就不在人世了”。他是中共在国民党特务机关中的“红色暗哨”。

第六位,赵炜。赵炜先生毕业于黄埔军校十六期,他被李克农手下大将王石坚发展为秘密特工,卧底于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部机密室。赵炜先生是陈诚和杜聿明掌管国民党东北军政时期,潜伏在陈诚和杜聿明身边的中共高级卧底,他作为少校作战参谋主管东北国民党军司令部的机要室,并负责标识国民党军的东北各区的兵力配置。他与李克农手下大将王石坚(中共情报系统高级干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牵连北平、西安等地大批中共情报员)单线联系,是中共中央安插在国民党军东北司令部当中的一张王牌,代号093。张炜为国民党军制订了东北防御计划,并受命从沈阳飞往北平向蒋介石亲自汇报。期间,王石坚被捕,导致他在沈阳的电台联络员被捕,孤胆英雄赵炜牢记当年王石坚在北平发展他作为中共情报员的叮嘱——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离开潜伏的岗位,不顾自己可能已经暴露的危险,毅然飞回沈阳。到沈阳后,机智的他发现自己已经暴露,又奇迹般地在国民党的全城大搜捕中只身逃脱,进入东北解放区。

第七位,詹长麟。詹长麟是一个军统的一位基层特工。他在1939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毒酒案”,毒死了日本南京总领馆的两名书记官,让大批日伪高官躺进医院。他这个不动声色的“刺客”一出手就是杀招,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兵败如山倒导致的抗日军民士气低迷的沉闷气氛为之一振。

晚年詹长麟

第八位,胡底。胡底是“龙潭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一位风流倜傥、多才多艺的英俊小生,一位被誉为“东方范朋克”的**明星。他与李克农、钱壮飞打入中统内部,执掌中统北方工作,担任中统在天津设立的长城通讯社社长。在顾顺章叛变后,他得到李克农消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天津南下上海,安然度过危机,后来进入中央苏区,成为苏区保卫工作的重要负责人。

第九位,赵荣声。这位燕京大学的高材生,是国民党五虎上将卫立煌的机要秘书,正是他对卫立煌施加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卫立煌对中共保持友好态度,甚至一度想加入中共。他的出色工作使得卫立煌在东北“剿总”担任司令的时候,老是念叨:“要是赵荣声在身边就好了。”

第十位,谢和赓。这位中共秘密党员是国民党中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身边的机要秘书。这位青年才俊劳动李宗仁、白崇禧亲自做他加入国民党的介绍人,劳动周恩来亲自给他改给白崇禧写的讲话稿。这位被桂系上层列为重点培养对象的“八级文官”在白崇禧派他到美国留学后,却突然回归中共。他还收获了一份特别美好的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37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