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长治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我经历过:昔阳一般需要给女方3种钱,订亲钱、看家钱和采购新娘衣物首饰钱,订亲一般6000---10000不等,看家比订亲少点,衣物首饰钱一般2万左右,现在也有一次性全包给3--5万不等,不过这些钱都用来采购新娘衣服、首饰和其他嫁妆,其他人听起来体面,女孩子找了个殷实的婆家
订亲就是订婚,男孩子到女方家,和女方家亲戚一块吃顿饭,认认亲
看家是女孩子和她家一个长辈到男方家认亲,以前的意思是看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要给来的长辈准备个红包,一般168、268元)
其他就是娶亲时需要的红包,每个6或者8元
娶亲还有包袱钱,新娘衣服里娘家包的红包,里面有多少,婆婆再放进去多少(这钱是留给小夫妻的,一般提前问好多少钱) 。
其实: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迎娶---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2004年,何政军接到《亮剑》的剧本,
仔细看完后,他告诉导演:“我不想演你定的这个角色。我想演赵刚。”
角色早已是定好的,哪有随便乱换的道理。
导演一口回绝他:“赵刚的人选已经定了。”
何政军仍然不放弃:“只要能演赵刚,不给我钱也行。”
何政军1962年出生在四川成都,
在何政军父亲的观念里认为孩子不经夸,
只要一夸,孩子准会骄傲,得意忘形。
对于何政军,他从不夸奖。
这样的严格要求下,何政军比一般孩子懂事得多。
很小时他就已经帮父亲干活,帮母亲做家务。
同时受父亲的影响,何政军高中毕业后想去当兵,
父亲却坚决反对何政军当兵。
身为一个军人,父亲太清楚当兵的心酸苦楚。
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老路。
只要何政军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不愁吃穿就可以。
于是高中毕业后,何政军没有参军,找了一份绘图员的工作。
那个年代,绘图员可不是谁都能当的。
这是正儿八经的铁饭碗,只要进了工业局一辈子不愁吃穿。
这样的好工作,多少人挤破了脑袋想得到。
何政军的想法和一般人不太相同,
他觉得这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稳定工作。
日复一日的绘图工作,枯燥乏味得令人厌倦。
被父亲浇灭的军人梦又开始蠢蠢欲动。
工作三年,有了一定积蓄后的何政军将绘图员辞掉,转身报考中央戏剧学院。
他认为当演员可以塑造各种各样的角色,包括军人。
父亲没想到何政军不声不响地报考了中戏,
看着这个从小到大引以为傲的儿子咆哮道
:“戏子那是不务正业。你去学演戏,咱俩就断绝父子关系。”
从没违背过父亲的何政军,这次铁了心。
1982年,他带着父亲的反对,踏进了中戏的校门。
和倪大红,张光北成为82届表演班的学生。
用现在的话来说,何政军是标准的小鲜肉,在班里很有女孩缘。
他宿舍的门槛几乎被女孩子踏平,
前脚史可刚走,后脚巩俐就来了。
一次倪大红打完篮球,大汗淋漓地返回宿舍休息。
刚走到宿舍门口,就听见隐隐约约的歌声。
他怕惊扰了里面的人,轻手轻脚地推开门。
只见何政军坐在床边,巩俐坐在对面的椅子上
何政军低垂着头,怀里抱着一把吉他。
两人郎才女貌,一弹一唱,好不默契。
不过何政军和父亲一样,是个闷葫芦。
面对爱情,很是被动。
即使心里喜欢巩俐,也不敢采取什么行动。
时间就这么蹉跎过去,直到巩俐被分配下乡。
当时下乡体验生活就意味着两人难以见面。
这个消息对于何政军来说,可是晴天霹雳。
他想去送一送巩俐,可脸皮薄,又拉不下脸来。
忧愁遍布了何政军一整张脸。
最后还是金莉莉说服了何政军:
“你快去送一送啊,即使是作为同学,朋友的身份,也应该送一送。”
这句话点醒了何政军,作为朋友去送一送巩俐是理所应当的。
转过弯来的他飞奔着跑向学校的大门口。
等到了巩俐出发的地方,四周却空荡荡的。
闷闷不乐的何政军只好独自回到宿舍。
有缘无份的两人最终错过。
何政军也收了心思,将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
班上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有表演基础,
还有不少同学甚至是从文工团招上来的。
只有何政军什么也不懂,表演课作业对他来说难如登天。
沮丧万分的他一度动了退学的念头。
可想起当初报考时,父亲就不赞成。
如今要是真退了学,男子汉大丈夫,脸面往哪放?
自己选的路咬着牙也得走下去。
别人学习时,他在学习时。
别人逛街时,他在写表演课作业。
别人打篮球时,他在排练节目。
就这样,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成绩果然有了进步。
表演课还会时不时地拿到满分。
成绩优异的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对于何政军来说,好消息不止这一个
进人艺不久,聊斋剧组看中了何政军帅气的外形,找到他。
《聊斋之瑞云》中那个一往情深的书生让他正式踏入了演艺圈。
这一年何政军已经24岁,父母开始着急他的婚姻大事。
中国父母好像有个共同点,上学的时候不让谈对象。
胆敢偷偷谈,被发现一定是死路一条。
可毕业后,又总是希望你马上成家立业。
缘分并没有在父母的催促中到来,
直到1990年,何政军在云南的一个剧组遇见了一个姑娘。
这个姑娘叫做范雨,是剧组工作人员的一个亲戚。
何政军不再是初出茅庐的傻小子,对于心仪的姑娘自然要主动出击。
他尝试着同范雨聊天,但由于太过紧张,说得磕磕绊绊,
看着眼前这个单纯害羞的大男孩,范雨笑得合不拢嘴。
这一笑,何政军更紧张了,从脸一直红到耳朵根,
活像个煮熟的虾子。
脑袋里一片空白的何政军在范雨爽朗的笑声中落荒而逃。
这次失败的经历,让何政军吸取到了经验。
既然不擅长说,那就拿出行动。
何政军抽着拍戏的间隙,频繁出现在范雨面前。
当工作人员叫何政军拍戏时,
奔着范雨去,准能找到站在不远处的他。
混了个脸熟的何政军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同范雨来次正式的聊天。
左等右等,他总算等来了范雨落单的机会。
当时剧组一起聚餐,他端起酒杯走向范雨。
到了范雨面前,他直接冒冒然然地说道:“我敬你一杯酒。”
突如其来的这杯酒让范雨摸不着头脑。
何政军生硬的口气又让范雨不敢拒绝。
干脆硬着头皮,将一杯酒一饮而尽。
随着酒的下肚,何政军倒是没有那么紧张了。
他坐下和范雨细细攀谈起来。
这下范雨恍然大悟,这个举止奇怪的人是对自己有意思。
虽然这层窗户纸还没有捅破,范雨已经在心里为何政军悄悄打了分,频繁的和何政军联系起来。
这部戏从夏天拍到秋天,气温逐渐降下来。
与之相反的是,两人的感情越加火热。
随着这部戏的结束,两人也迎来了异地恋的考验。
正值热恋中的情侣,如胶似漆,恨不得时时刻刻都黏在一起。
何政军将自己所有的钱都用来打长途电话和买飞机票。
那时打长途电话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
需要专程跑到电话局去打。
两人每天三小时的固定通话时间花了不少钱。
谈恋爱的两年时间里,何政军存折里的钱一点一点见了底。
身无分文的何政军选择向范雨求婚,两人在1992年裸婚。
因为没有钱,婚后两人就住在单位分的宿舍里。
这间宿舍一眼望得到头,只有9平方米左右。
一次,父亲到上海看望何政军。
巴掌大的屋子住不下这么多人,
何政军带着父亲在附近的旅馆将就了一晚上。
父亲叮嘱他:“与战争年代相比,这些都不算苦。
即便生活上苦,吃不好,住不好,精神上也要坚强独立。”
然而临走时,父亲却塞给儿子一个信封:“
范雨还怀着孕,得买点好吃的补补,她的鞋也烂的不成样了,顺便给她买双鞋。闺女跟了你,就要对人家好。”
何政军听了父亲的话,羞愧得无地自容。
很快,两人迎来了一个粉嘟嘟的小女孩。
初为人父人母,对于孩子的姓名两人绞尽了脑汁。
何政军提议将两个人的姓合在一起,也就是“何范”
何范?盒饭?不太好听。
将姓颠倒一下把,“范何”,饭盒?也不好听。
最后还是范雨拍了板,就叫“何雨果”。
意思是何政军和范雨的爱情果实。
孩子的到来,让何政军开心的同时,也倍感压力。
为了尽可能给女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何政军常年泡在剧组里拍戏。
一天,正在组里拍戏的何政军接到了大哥的电话,母亲病危了。
面对着全身插满各种仪器的母亲,赶回家的何政军心如刀割。
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
可年轻的人总是固执地向往着外面的世界。
忘了长路那头翘首以盼的老母亲。
眼下终于能陪在她身边却已是诀别。
不轻易掉泪的七尺男儿,回想自己多年来极少陪伴母亲,痛哭不止。
母亲的离世,让父亲也一夜苍老。
形单影只的父亲常常自己一人坐在墙角发呆,默默流泪。
人这一辈子,大概都是这样,对于拥有的东西从来都不知道珍惜,
等失去了,才开始后悔莫及。
母亲的离去,让何政军意识到了父亲的重要性。
他想为父亲做点什么,可以一辈子有个回忆。
2004年,《亮剑》这个剧本找上门来。
何政军看完自己的角色后,没有答应出演。
他同导演商量自己钟意赵政委这个角色。
自己愿意不要片酬,无偿拍摄这个角色。
原来,何政军的父亲是一名老红军。
曾经担任129师护卫长,是刘伯承的三大贴身护卫之一。
赵政委这个角色的原型恰恰来自129师,父亲效力的那个部队。
导演被这段过往打动了,同意何政军出演赵刚。
于是何政军推掉了所有的剧本,专心致志地拍摄《亮剑》。
拍摄期间,剧组跑到了山西太谷县。
这个地方是亮剑中的一个重要地点,这次是剧组专门来取景的。
何政军拨通父亲的电话,说自己在山西。
父亲告诉他,自己当年曾经在太谷县打过仗。
那段岁月实在是刻骨铭心,有时间替他去看看。
何政军告诉父亲,自己就在太谷县。
父亲吃了一惊,连连追问:“
何政军正在拍摄李云龙疗伤的戏份,就身处在战地医院。
缘分妙不可言,隔着几十年的时空,父子两人站在同一片土地。
父亲曾经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儿子重又走了一遍。
感慨万千的何政军对于《亮剑》投入了全部的精力。
虽然这个剧的拍摄条件艰苦,片酬也很低。
好在何政军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赵刚被他塑造得栩栩如生。
到了播出的日子,父亲每天准时守在电视机旁,
跟着电视剧播放的进度,一集不落地看完。
这还没有过足瘾,翻来覆去看了三四遍才算完。
《亮剑》凭借着绝对的优势,夺下了当年的收视冠军。
,何政军也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赵政委人人皆知,成为何政军的标签,因此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一次,他外出吃饭时,不小心碰到了消防栓。
何政军拨通了报警电话,等待交警来处理。
交警来到一看乐了:“呦,这不是赵政委吗?”
何政军寒暄了两句后,说明情况后,交警迅速地开完单子走了。
交警走后,何政军一看单子,连忙再次和交警联系。
原来单子上的名称一栏写的是何政委。
交警只得急急忙忙的返回重开。
这也足以见得赵政委这个角色有多深入人心。。
这个角色不仅演到了观众的心里,也演到了何政军父亲的心里。
那时何政军父亲年事已高,进医院是家常便饭。
2007年春节,何政军一家专门回到成都陪父亲过年。
他心里隐隐有个预感,这或许是父亲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
正月初六何政军回上海时,天气格外寒冷。
树枝光秃秃的,只剩枝丫,毫无生气。
路上来往的行人裹紧了衣服,神色匆匆。
坐在轮椅上的父亲目不转睛望着何政军离去的身影,。
透过后视镜,何政军看见眼泪从父亲脸上滑落。
这个一生好强的军人,几乎是流血不流泪的。
同年的9月份,何政军刚从剧组回到家。
大哥的电话打到了他手机上,他匆忙乘飞机赶往成都
临去世前,父亲握着何政军的手,
欣慰地看着眼前事业有成的儿子,满脸骄傲的闭上了双眼。
当初报考中戏时,父亲的反对还历历在目。
如今父亲临去世时,能够认可自己,也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个遗憾。
这样的认可让他希望在演员道路能取得更高的成绩。
何政军想要突破戏路,塑造一些反面形象
因为他长相严肃,一身正气,找他的角色多是正面角色。
《沉默与谎言》的出现,刹那间俘虏何政军的心。
何政军也毫不在意,踏踏实实的演好每一个角色。
忙于拍戏的同时,他还始终牵挂着家庭。
外出拍戏时,何政军照顾不到妻子范雨。
索性“大男子主义”的给范雨写上一张“老婆须知”
比如,晚上12点前要按时睡觉,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要怕长胖等等。
当然生活并不总是这么幸福,总会有令人抓狂的时刻。
何政军有一个习惯,特别不喜欢逛街。
夫妻二人每次高高兴兴出门买东西,
还没挑到合适东西,何政军已经不耐烦。
两人难免会闹几句别扭,最后火冒三丈地回家。
生活中的何政军还是个妥妥的直男,不懂浪漫,
花前月下的事对他来说难如登天。
他做不来,也不会做,他只会用踏实的行动表达他的 情感 。
只要拍戏回到家,何政军就抢着做家务。
洗衣做饭,甚至缝缝补补,他样样拿手。
何政军不仅对妻子无微不至,对女儿也十分关心。
他拍完戏回到家后,总是会跑到女儿的房间和女儿打招呼。
有一次,见到爸爸的何雨果没有半点高兴,反而是偷偷摸摸地
将妈妈拽到一边问:“爸爸回来干什么?”
看似可笑的一句话,在何政军心头萦绕了三四天。
从此之后,何政军减少了自己的工作量。
除了拍戏,就是在家呆着,只为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
朋友约喝酒,他向来不去,为了女儿,甘愿做宅男。
女儿高考那一年,他更是推掉了所有的工作。
和妻子范雨做起了女儿的后备军,一心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
何政军在父亲的教导下,确实活得非常清醒。
人生在世,什么东西最为重要。
钱吗?不是,有钱并不快乐的大有人在。
是平平淡淡的一粥一饭,是厨房里从容忙碌的背影,
是孩子盛开了满脸的笑容。
结婚多年,他始谨记着父亲的教导,身处光怪陆离的 娱乐 圈,却无半点绯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