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公鸡”富豪夫妻:国内一毛不拔,给美国捐6亿,报应来了
众所周知,我国如今的发展非常的快,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的经济体国家,同时我国也诞生了很多的富豪,他们很多人都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特别是今年这一特殊的时期,富豪们都为祖国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有一对中国“铁公鸡”富豪夫妻,这一次依旧对我国国内一毛不拔,但是其却曾给美国名校一下子捐了6个亿,如今报应来了!
可能很多人已经猜到了,他们就是潘石屹和张欣夫妇,如今他们俩一个还是中国国籍,而另一个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了!可是无论他们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作为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的华人,在祖国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居然选择了冷眼旁观,这是很多人都非常诧异,但又在预料之中的事情!
那么潘石屹和张欣为什么要给美国的哈佛大学捐款6个亿呢,对此潘石屹也曾经去到金星的节目中解释过!潘石屹表示,他们捐献给哈佛的6个亿是给去到哈佛留学的中国学生的,但是却被金星问到哑口无言!金星表示到了哈佛留学的中国学生都是凤毛麟角,几乎没有什么贫困的,而且中国学生一般都非常的聪明,按照他们的智商完全可以申请到奖学金,你还资助他们干什么呀?
对于金星的质问,潘石屹尴尬的回答到,如今中国不是有钱看了吗,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学费还要别人付呢!对此金星表示,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没有完全的解决,当然了有钱人只帮有钱人,那底下这帮人呢你不管一管啊?可以看出,金星的问题十分的刁钻,但是这也是事实。就算很多的中国人移民美国,但是他们依旧在中国做了很多的慈善,但是潘石屹夫妇靠着中国市场成为了富豪,却对我国一毛不拔,这让很多人都非常的失望!
然而如今一则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被爆出,在潘石屹老家的祖坟居然被人撅了,祖坟被撅,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对此却没有人同情潘石屹,这也许和潘石屹的所作所为分不开吧!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就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的联席总裁
解析:
“建筑奥斯卡”奖获得者张欣
张欣名片:
14岁在香港做女工。
1992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2年至1995年,先后在高盛集团(Golden Sachs)和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旅行家集团(Travelers Group)任职,负责中国直接投资项目。
1996年至2002年任北京红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合伙人。主要负责SOHO现代城、建外SOHO、建筑师走廊、博鳌蓝色海岸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建筑等工作。
现任SOHO中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
张欣风光无限精彩回放:
2001年1月,张欣走进央视《对话》栏目;
3月,入主《华夏》封面人物;
4月,接受英国BBC电视台采访;
布什来华参加上海 APEC 会议,美国PBS电视台采访张欣;
10月,日本NHK电视台采访张欣;
红石公司(SOHO中国有限公司前身)与可口可乐、联想等6家公司一道被《北京青年报/财富周刊》评为“最具另类概念的明星公司”;
12月,被《ILOOK》杂志年终盘点评选为最聪明的女人。
2002年10月,张欣凭借“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了“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相当于建筑领域的“建筑奥斯卡”奖;
12月,在《北京青年报》评选的“2002京城十大影响力楼盘”中,建外SOHO位居首位。24亿的销售额,创造了京城单个项目年度销售额记录;打造都市疯狂,体验全新时尚生活--建外SOHO的风头一时无人能比。
2003年:因“委托香港建筑师张智强设计手提箱”,张欣获得意大利魏琴察市颁发的“Dedalo Minosse国际建筑委托大奖”。
年末,《经济观察报》报道了身处转型中的近200位中国风云人物在2002年的故事。在对张欣的报道中,称其为中国当今建筑业最杰出的女性,并且在转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2002年末——2003年初,《建筑时报》首度评选十大年度人物,张欣成为此次评选活动中惟一上榜女性,她入选的理由是推动了建筑艺术的进步。本届评选的定位是:记者编辑眼中有影响的人物。
新浪财经年度最佳夫妻:潘石屹、张欣。新浪网用中西合璧、珠联璧合来形容这对夫妻,并在文中用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对新浪财经界年度评选的总结:年度最佳“夫妻合唱”,潘石屹、张欣当之无愧。
字典上说: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谓之风尚。而时下的“风尚”在张欣的眼里则是:以独立的个性和品位成为某一个行业的先导,并以此影响和带动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革。
每逢在建外大街驱车而过的时候,我都会被那一幢幢大红、桔红、朱红、草绿、海蓝、明黄的彩色建筑楼群吸引眼球,同时我的头脑里会倏地蹦出一个在今天颇为时髦的概念:你准备好SOHO了吗?有点另类,有点前卫,有点COOL,确实,一切都不同了。
在中国乃至世界,公众知道的她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SOHO现代城、建外SOHO、亚洲建筑师走廊、海南博鳌蓝色海岸的主人、规划者,潘石屹的妻子,潘让潘少的母亲 ,而我所知道的,是那个做足了一个女人最美姿态的她,在我,以及很多知识女性的眼中,她是职业女性的成功典范。
她和他,一个是北京香港华尔街,世界名校毕业,在西方国家工作了15年,一个甘肃海南万通,至今说话带着甘肃天水口音,上过一个和没上过也差不太多的大学;一个锋芒毕露,执著精细,一个对谁都笑眯眯,有事好商量。
差异,可以成为相互吸引的理由,差异也使他们的处世方法、处理问题的角度截然不同。两个极有主见的人在结合的最初几年,几乎是各个方面都有差异带来的艰涩痕迹,躲不掉的矛盾、冲突,争吵、谈判,乃至分道扬飚,可说是每一天、每件事、每个项目都有戏可看!
就在所有的朋友都不看好他们的婚姻,预言迟早要完蛋,他俩自己也一度觉得婚姻是彻底没救了的境况下,奇迹发生了!他们成为中国房地产界最著名的明星夫妻搭档,生养了两个人见人爱的漂亮宝贝,有了人人羡慕的事业和家庭……一切都起死回生。
他们极富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婚恋故事,也为他们异彩纷呈的人生经历,添加了一个甜酸苦辣、瑰丽无比的注脚……
跟她谈话,你会感到一种在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
。。。。。。。。。。。
故事太多,给个网址你自己去看吧
co163/forum/content/1934_548334_1
潘的原配就是怀柔的,孩子都很大了,10年前为了张欣,抛妻弃子,原配可是悍妇,元芳你问问潘,为何他的笔记本换过几台,脸上的伤出现过几次,身边的女人换过几波。后来张与潘的二婚结合只是利益的结合而已。但潘石屹的原配曾经打的张欣满地求饶
对话2012职业女性榜样张欣:成功背后的故事
新华网北京3月7日专电(记者舒静)“她赋予建筑艺术的灵魂和生活的理念,不断的创新与创意使她在企业管理和慈善公益领域都卓有建树。她做着自己人生的设计师。”这是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近日当选2009中国职业女性榜样,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
谈起“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张欣说:“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到的这句话,当时也有点纳闷。可能是说,我、SOHO中国都与创意不可分割吧。”
“创意的源泉来自于人的洞察力。”张欣说,人的洞察力不一样,看到的角度不一样,就会影响各自的选择。她又笑称,或许她最大的创意,就是和潘石屹结婚。由于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截然不同,他们被有的媒体称为“海龟”与“土鳖”的结合。
“当时也是很偶然的机会。”张欣说。在西方打拼15年后,当时的'张欣特别渴望“走回来”,而“土生土长”的潘石屹特别渴望“走出去”。张欣说,从交错的角度来看,一个往外走,一个往里走,就很容易碰到一起。“如果都按之前的状态生活,一定不会相遇。因为求变的动力,才能走到一起。”
求变,是张欣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从香港、伦敦到纽约、北京;从工厂女工、剑桥学生到华尔街精英、SOHO中国CEO,她用这样的生命轨迹与跨度,证明生活中充满无限可能。
上世纪90年代,在香港做女工的张欣通过申请,来到英国读大学。“突然到了一个都是金发碧眼、没有亚洲人的环境,还是很紧张。”张欣说。当时她在路上无助地站了很久,才看到一个亚裔模样的人,就一把拉住她,用中文说,我刚来英国,你知道哪里有卖方便面吗?
张欣说,之后才想到她或许是韩国或日本人,但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就这样,她开始了海外生活的第一天。后来提到这段经历时她说,自己在哭了一周后突然明白,这就是生活,既然走到了这里,就开始做该做的事吧。
正如她的员工所说,张欣“智慧、果断、持之以恒、有创造力、追求完美”。外界的压力与挑战,只会成就内心的强大和视野的开阔。“正是由于她的高标准,才使我们每人都趋于完美。”SOHO中国的一名高层员工这样说。
SOHO中国由张欣和潘石屹一手创办,因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灵敏的商业嗅觉而异军突起。在大建筑时代,SOHO中国始终坚持“引入世界最先进的建筑理念”。张欣于2002年在威尼斯荣获的“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帮助他们建立了国际声誉。“现在每个项目基本都能请来全世界的优秀建筑师,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尊重建筑、尊重他们。”
2007年,张欣带领SOHO中国在香港上市,企业上升到更高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压力。“以前不上市时,市场不太好还可以观望一下,但上市公司不行,到了时候就必须做出全年的计划,各种监管让你歇不下来。”但显然,张欣更欢迎监管带来的压力与机遇。
作为CEO,张欣必须满足市场和股东的要求,但她说,自己已经超越了单纯追逐利润的阶段,在数字背后,她同样关注“慈善、教育与信仰”。
从不系统的捐助到创立SOHO中国基金会,张欣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用最有效的方式,让慈善发挥最大作用。她发现,政府在教育硬件上或许不吝投入,但谁来致力于软件的完善?于是有了“儿童美德工程”。通过歌曲、舞蹈、游戏、故事,美德情操一点一滴渗透到孩子心中,张欣认为,这远比优秀的语文数学成绩重要。
因为推广美德教育,张欣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女性”之一。每年6月,张欣会到贫困地区回访,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也会让她欢欣。“慈善的本质是服务。”她说。
看张欣的微博会发现,其中似乎没有鲜明的性别特征,经济、房产、教育、信仰,是频繁出现的话题,她身上有更多“大女人”的智慧和理性,而非小女人的妩媚和甜美。在问及她的家庭时,她说:“我总是在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这是职业女性都要面临的。好就好在女性比较坚韧,耐力比较强,能更多地承担。”
;1994年,29岁的张欣回到国内,当时她在国外长期生活已有15年。她是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生,有在高盛集团和华尔街投行的工作经验,年薪百万。她和一个叫潘石屹的男人闪婚,从此在北京也安了一个家。这个潘石屹出身甘肃天水农村,没出过国,31岁已经开始秃顶,并且有过两次婚史,虽说已经自己开了房地产公司,但前途未卜。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但张欣力排众议地迅速嫁了,事后她自己回想理由,所能说的也就是一句“就是觉得他和别人都不太一样”。
从此潘石屹的事业节节高升。婚后他们迅速成立了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从此,他们推出了一系列楼盘:SOHO现代城,SOHO尚都,博鳌蓝色海岸,长城脚下的公社……个个卖得火热无比。2007年10月,“SOHO中国”(前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之后,潘石屹和张欣夫妇将合共持有SOHO中国约334亿股权,成为中国最富有的夫妻之一。潘石屹自己承认,没有张欣,他走不到今天。
认识张欣之前,从没有出过国的潘石屹,现在每年有一半时间待在国外。逢年过节跟着张欣出去过,已经成为夫妻两个的默契。在夫妻二人相处的最初两年,也曾经有过激烈的冲突,一个纯粹的海归和一个地道的“土鳖”之间,是否最终能够找到契合点?那时候,两个人心中都没有乐观的看法。
“海归”如何本地化,一向是给海归们带来最大困扰的问题。很多海归抱着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回国,然而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巨大鸿沟令很多人不能适应。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人际关系模式……很多海归就这样变成了“海待”。张欣和潘石屹之间的磨合历程是海归本地化的一个成功例子。对于张欣来说,她逐渐发现“潘石屹是个鬼才”。潘石屹对于房地产有着天生的良好“嗅觉”,当接受西化教育的张欣运用理性分析地产投资是否可行的时候,信奉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的潘石屹往往已经从大方向上把握住了地产走势。对于潘石屹来说,张欣的西化教育背景从另一方面扩充了他的资源,他开始跟着张欣频频出国,尝试建立一种国际化的眼光。
“SOHO中国”的成功首先是一个概念的成功。在潘石屹之前,很少有人能把概念和商业化结合得如此默契。在此张欣居功至伟。1995年,夫妻二人成立公司之初,就打算以日本“居家工作”(small office,home office)为核心概念推广项目。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更加自由和个性化。张欣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支撑她和潘石屹将这种概念与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每做一个项目,张欣都有一个明确的感觉,她知道西方各国都有什么样的“SOHO”区,也知道世界范围内,哪些设计师能够执行她想要的设计方案。有人说张欣是“半个艺术家”,因为她喜欢从文化上来寻找创作激情。在潘石屹务实谨慎的基础上,张欣不仅赋予了“SOHO”中国更现代和前瞻性的理念,而且能够进一步填充潘石屹的商业观念之后的细节内容。他买地,她盖房。潘石屹自己描述这种关系:就像过去耍猴的,先要有敲锣,我就是那敲锣的,然后有人出来耍猴,就是张欣,再出来拿着帽子收钱的又是我。
在中国,有很多企业家是像潘石屹一样,没有留学背景,靠经验和摸索前进。他们不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务实。海归们的情况正相反,大多数时候,他们心里有一种理想主义情怀,思维活跃,对未来有很多规划和期望。如果他们没有在一起,张欣的艺术情怀可能沦为空想,潘石屹的谨慎也许让他错过时机。但他们毕竟相遇了,并最终在彼此的生活和事业中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定位。这是一对幸运的夫妻,他们的人生也许不算典型,但对于所有的海归来说,都是一种鼓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