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不穷,哈密是新疆的地级市,位于新疆的东部,是新疆和中国内地连接的要道,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哈密的农牧业和煤炭工业蒸蒸日上,哈密的GDP正在稳步上升,现已是新疆的副中心城市。
哈密市哈密市的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放口岸之一,哈密市的总面积有1421万平方千米。
哈密市位于新疆的最东端,天山山脉将哈密分为山南、山北。山北有森林、草原、雪山以及冰川,山南是一块平原绿洲。
哈密市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城市,在哈密市生活的少数民族,多达39个,其中,维吾尔族、回族等有1万人以上。
1、独他尔
独他尔用桑木制成,音箱背面用薄木条接合成瓢状,用平江板作面板,柄与音箱背面,镶着骨饰花纹。独他尔有大、小两种,一般大的长125厘米上下,柄上用丝弦缠有十七个品位。
2、热瓦普
热瓦普,又称热瓦甫、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 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
3、达甫
达甫也叫手鼓,是中国维吾尔族击乐器。由木框、一面蒙羊皮或蟒皮,框内环列小铜圈或小铁环制作而成。
4、弹布尔
弹布尔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弹弦乐器。历史悠久,形制古朴,音色优美,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常用于独奏。汉文史籍中,有“丹不尔”、“弹拨尔”和“丹布尔”等译名。琴身木制,音箱较小,成瓢形。琴身修长,以丝弦缠成16至20余品位。
5、都塔尔
“都塔尔”的琴声浑厚、悠扬,是新疆维吾尔族钟情的传统弹弦乐器。它的名字来源于波斯语“dutar”,“都”意为“二”,“塔尔”是“琴弦”之意,即两条弦的乐器。
汉语译音也写为“都他尔、都塔尔、独塔尔”等。新疆的民族乐器都具有两重性,不但可作伴奏的乐器弹奏音乐,还可做为一件精美华丽的工艺品来展示,乐器经过主人的手工制作和装饰,显得简单古朴,高贵典雅。
伊斯兰教于10世纪传入新疆的喀什噶尔,接着便自西而东、由南往北地迅速推进着。而伊斯兰教在哈密地区的传播,可以说是姗姗来迟,大约在15世纪初。
14世纪中,哈密虽然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但都不是本地人,而是从阿拉伯等伊斯兰国家来哈密寄居的商人,或从改信了伊斯兰教的南疆及吐鲁番来做生意的畏兀尔人。他们久住哈密,就成了哈密的土著。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哈密派往明朝的第一位使臣就是回回阿老丁。据《明史》记载,“哈密力回回阿老丁来朝贡马,诏赐文绮遣往畏兀尔之地……”阿老丁即为伊斯兰教徒常用名。另外还有洪武二十五年(1392)“哈密力兀纳失里王遣回回哈孜阿里来贡马四十六匹……”的记载,这里的哈孜阿里显然是伊斯兰教的命名。
到15世纪,哈密本地已有一些人改变信仰,皈依伊斯兰教。如永乐四年(1406)哈密卫建立后,第一任指挥使马哈麻和卓就是改信伊斯兰教的畏兀尔人。“和卓”应是穆罕默德后裔的专用名,马哈麻以“和卓”自称,就证明了他的伊斯兰教徒身份。公元1439年,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改信伊斯兰教,取名哈力,这是哈密王族中第一个改变宗教信仰的人。从哈力自称“苏丹”起,到末代忠顺王牙拜即再称“苏丹”,特别是牙拜即投入吐鲁番汗王怀抱之后的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哈密有了迅速而规模很大的发展。伊斯兰教采用“圣战”和和平宣教双重方式,在畏兀尔人和蒙古人中推行伊斯兰教,最终完成了在哈密地区的伊斯兰教化的进程,并使伊斯兰教成为在哈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17世纪初,伊斯兰教首领和封建领主木罕买提夏和卓家族兴起。准噶尔汗国占据哈密后,任命木罕买提夏和卓的儿子额贝都拉为达尔汗,成为准噶尔汗国在哈密的代理人。1696年额贝都拉依附清朝,并受朝廷封授。从此哈密处于哈密回王“政教合一”的政权统治下,伊斯兰教成为哈密地区维吾尔族的唯一宗教信仰,并深刻影响其精神文化生活。
在这一时期,伊斯兰教清真寺如雨后春笋,遍及哈密各地。如艾提嘎尔清真寺、主麻清真寺、新老麦德尔斯寺、陕西寺等,不仅为穆斯林提供了宗教活动场所,也成为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实体,为人们所瞻仰。
哈密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东连甘肃河西走廊,西接吐鲁蕃地区的鄯善县,北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毗邻。
哈密市东西长约404Km,南北宽约300Km,面积857万平方公里,其中国有土地837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887万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回、满等24个民族,其中汉族占7183%,维吾尔族占2817%,全市共辖19个乡、镇、厂,104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45个居委会以及哈密铁路分局、兵团农十三师、三道岭矿物局、新疆钢铁集团雅满苏矿、七角井盐化总厂等中央、自治区驻哈单位。
哈密市是哈密瓜的故乡,以盛产哈密瓜闻名于世。哈密市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部与甘肃省酒泉地区相邻,西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县和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毗邻,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接壤,东北部与蒙古国有46公里边界。
哈密古称昆莫,曾为乌孙王府所在地。东汉时称伊吾卢,置宜乐都尉。三国时魏置宜禾伊吾都尉。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设伊吾郡。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置西伊州后改称伊州。唐末归西汉金山国,后转附西州回鹘汉国。元代称哈密力,隶甘肃行省。元末割据自立,称哈密国。明朝置哈密卫。清康熙年间一度被蒙古准格尔部占领,后归附清朝,被封为一等札萨克,编旗设队。清乾隆年间设哈密厅,光绪年间改为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哈密县。1961年国务院决定以原哈密镇为基础成立哈密市,1962年撤销哈密市,1977年1月恢复哈密市。1983年国务院决定撤销哈密县,政区并入哈密市。1984年5月完成撤县并市工作。
远在两千年前,哈密就是汉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要塞,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大门”。哈密市交通、通讯网络健全便利,国道312线、兰新铁路、亚欧通信光缆横贯哈密。东北、华北、西北,穿越哈密的“三北”最捷公路通道已被国家列入重点建设项目,该公路的建成将使乌鲁木齐至北京的距离缩短约1400公里。312国道哈密—吐鲁番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哈密—罗布泊公路建设项目、哈密机场复航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哈密—南疆铁路干线的建设也已提上议事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在哈密形成公路、铁路、航空多道路、全方位、立体化交通网络,为哈密乃至全疆的大开发、大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市区共有铺装道路54条,道路总长约71公里,面积1377399平方米。主干道23条,次干道31条,形成了主次干道为主,支路为辅,内外相连,首尾相接,纵横交错的平面交通路网。市内共有公交车辆186辆(含4辆城市观光大巴),公交线路十四条,共有高、中档出租车近1000余辆。
2004年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43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19亿元,增长19%;邮政业务总量024亿元,增长20%。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4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81万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42万户。
哈密市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各类矿种76种,占全疆已探明矿种总数的60%以上,储量较大的有煤、钾盐、铁、铜、镍、黄金、芒硝、石材等,目前已开采32种。已探明的工业矿床135处,其中大型矿床28处,中型35处,小型72处。三道岭煤田探明储量15亿吨,已建成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矿,形成年产原煤200万吨规模的矿山企业;吐哈盆地油气资源总量预测约20亿吨;大南湖煤田分化煤黄腐植酸含量达35亿吨,浅层分化煤多达2000万吨。市区域内有色金属矿产有8种,产地124处,以铜镍矿储量最丰富。现已发现矿产地11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5处。镍金属储量889万吨,控制达1584万吨,列全疆之首,位居全国第二;铜金属储量551万吨,占全疆铜矿探明总储量的173%,预测资源总储量868万吨,仅次于阿勒泰,排位新疆第二。
哈密市的气候非常适宜瓜果作物生长,哈密是哈密瓜的主要产地。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177万亩,市域内可耕地140万余亩,可开发利用的荒地560万亩;林业用地面积640万亩,森林覆盖率248%;有野生林地300万亩;有天然草场2583万亩全市现有天然草场面积224万亩。哈密市水源主要由地表水(主要靠天山降雨、降雪)和地下水(天山冰川融化)两部分构成。
哈密市日照非常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3303—3549小时,年均日照为3358小时,有充足的太阳能可以利用。市境东部的星星峡为全国日照时数最高的地区之一,年均3575小时,有“日光峡”之称。全市无霜期182天。
哈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民间流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间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山区以外的市辖区域,年最大日较差267℃,年极端最高气温439℃,年极端最低气温-32℃。
哈密市风多、风强。春夏多风,且多风大,个别年份对平均风力可达8级,最大风力可超过12级。每年8级以上风平均222天。东部的沁城、红柳河年平均风速为37—45米/秒,西部的柳树泉河七角井一带为48—50米/秒,而十三间房平均风速达93米/秒,素有“百里风区”之称。有发展风力发电的独特条件。
由于哈密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哈密市的植物分为农作物、花卉、中草药、林木和草源五大类,1000余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高粱、糜谷、荞麦、棉花、豆类、油料作物以及哈密瓜、西瓜、葡萄、大枣、杏、梨、苹果等;野生中药材中面积较大的有党参、雪莲、柴胡、大黄、麻黄、甘草等150多种;林木中有落叶松、方松、胡杨、山白杨、梭梭、红柳、沙枣等天然林树种。
哈密市域内动物分为兽、禽、蛇虫、鱼等4大类数百种,兽禽类主要有:羊、牛、马、骡、驴、骆驼、鸡、鸭、兔等。受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骆驼、野驴、黄羊、雪豹、马鹿等,受国家保护禽类主要有雪鸡、天鹅、鹰、长耳鹗等。
哈密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民族风情浓郁,人文、历史、自然景观星罗棋布,闻名瑕迩。雄伟的天山横贯全境,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个气温带,山北雪山草原风光、山南大漠风光,有“十里不同天,一日游四季”和“新疆风光缩影”之说。主要自然人文景观有雄伟的天山、神秘的魔鬼城、哈密回王陵、盖斯墓等,其中享有瑞士风光的东天山名胜风景区,已被列为国家AAA级风景区;同时还开辟有大漠风光探险游、“农家乐”民俗风情游等旅游项目。哈密市列为新疆四大旅游重点建设城市,星级宾馆10家,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哈密市东天山“新、奇、险、特”旅游线路的开放,是哈密市与吐鲁番、敦煌的历史文化为主的旅游区建设为一线,互为补充,各具特色。
肉孜节:肉孜节又称开斋节。按照伊斯兰教规定日期,在封斋一月满时开斋,开斋之日就是肉孜节。节日期间互相拜访问候。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就是宰杀牲畜祭祀“胡大”(真主),与亲友分享。在肉孜节后70天举行。节日期间民间举行文体活动。回族过肉孜节比较隆重,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则把古尔邦节作为大节。
风味食品: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民族风味食品独具特色。主要有:哈密瓜荤素大菜系列、羊肉焖饼子,野菜系列(蘑菇、椒蒿、沙葱),油酥馍、扒羊肉、回族粉汤及烤羊肉串、烤全羊、烤馕、凉皮、烤包子、黄面、奶茶等西域风味传统食品。
伊州大曲:唐代哈密称伊州。伊州音乐传入中原经过加工后,称为伊州大曲。伊州大曲是以伊州地方流行的小曲为基础,在其前后加上引子和尾声,以蔓延其声调的大型乐曲。伊州大曲中间含有中原汉族音乐的成分。哈密十二木卡姆是伊州大曲的继承和发展。伊州乐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新民间音乐成分而发展为今日的哈密木卡姆的。哈密十二木卡姆被认为是新疆十二木卡姆“古老的源泉和原来的躯干”之一。
麦西来甫:在维吾尔族居住地盛行着麦西来甫。哈密的麦西来甫有其地方特色,计有青苗或麦苗(维吾尔语称柯克或玛依萨)、瑞雪、婚礼、迎春、手绢等。 麦西来甫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舞集会,如青苗麦西来甫是最先由发起者将一些麦种分种在两只花瓷碗里,待长出幼苗后,邀请本村的人来参加麦西来甫聚会。当聚会开始后,先敲响明快的手鼓,由一名民间艾捷克手演奏一段优美动听的木卡姆乐曲,引出或一男、或一女,或是二人合唱散板序曲,引导全场歌舞进入高潮,这时东道主双手托着置有两个瓷碗青翠碧绿麦苗的盘子,在自己尊敬的人面前边舞边唱。
阿肯弹唱:在哈萨克族聚居的巴里坤草原和哈密市西山山区等地,每到盛夏季节,都要举行传统的文艺盛会—阿肯弹唱。弹唱会以对唱为主,对唱有二人对唱,四人对唱,亦有一人弹唱叙事长诗的。阿肯伴随冬布拉的琴声,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边弹边唱。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阿肯的弹唱,形式比较简单自由,所具备的条件是一匹马和一把自制的冬布拉,走遍天下,唱遍天下。
1、哈密回王府:坐落于哈密市回城乡,原回城东北角,是在原蒙古府的基础上于清康熙四十五重建。
2、天山风景区:位于东天山北坡,东起寒气沟,西至松树塘,南自天山庙,北接鸣沙山,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距哈密市约70公里,有省道通往,交通通讯方便,既有巍峨的高山冰川、浩瀚的林海,也有一望无际充满生机的大草原,还有草木不生光秃秃的鸣沙山。
3、白杨沟佛寺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当地维吾尔族人称为“台藏”。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