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求婚习俗是什么样的呢?结婚习俗是什么呢?

苗族的求婚习俗是什么样的呢?结婚习俗是什么呢?,第1张

苗族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花”等活动,借以认识,相互了解,建立感情,进而确定婚姻关系,再由男方托入向女方说亲,履行定婚、结婚仪式。

草标-苗族民俗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花带与抄带-苗族民俗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苗族民俗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清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半路“抓亲”-苗族民俗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踩脚-苗族民俗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掐指-苗族民俗

“掐指”就是在节假日赶圩时,小伙子对姑娘产生爱慕之情,轻轻地掐一下姑娘的小手指。姑娘真心实意的接受小伙子的爱慕,就背过手来轻轻地掐一小伙子的小拇指,不愿意的话,就不理会。

  相亲风俗-咬手定情。

在海南省苗族中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有这么一句歌词“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 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开门歌。

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讨糖-苗族民俗  

“讨糖”就是男女青年在“玩山走寨、行歌坐月”交往过程中,小伙子中意一个姑娘,就以“讨糖”为名向对方求爱:“听说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没带钱。”姑娘如果同意,大都会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会弯。”小伙子答着说:“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通过几个回合的“讨糖”,姑娘就会给小伙子留下一句柔情的话:“大哥想糖跟妹来,酸坏牙齿莫责怪。”假若姑娘早已有了意中人,就会对小伙子说:“小妹有糖早卖完,大哥吃糖别处尝。”姑娘假如真的不同意,就回答说:“小妹人穷不卖糖,大哥要糖没望场。”

 新婚三晚不同宿-苗族民俗

  旧时,苗族人婚娶,新郎新娘三晚不同宿。姑娘出嫁之日,四邻姐妹相聚一堂,高唱苗歌,抒发离别之情。男方迎亲时,由女方“高亲”(男女各一直系亲属)送姑娘到男方,从侧门进入洞房。三日内由“女高亲”朝夕相陪,足不出新房,茶食均在房内。三日后,拜父母姑嫂,新郎新娘双双到娘家,称“回门”。“回门”返回后,请苗老师安“家先”,并在本“宗表”中写上新媳妇的名字,表示新娘已是本宗族的人了。当晚,新郎新娘方可同宿。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1、 乐舞自春秋的“夷狄之乐”、汉代“百戏”、唐代“乐舞”、宋代“舞队”、至明清的“秧歌”,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民间舞蹈,经历数十个朝代风雨的洗涤和冲筛,保留下来的已成为民间传统舞蹈的精髓。

  2、 扑蝴蝶

  扑蝴蝶是沂蒙地区另一种极具特色的广场舞蹈。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里,扑蝴蝶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动员参军”、“交送公粮支援前线”等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 柳琴戏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于临沂流行的姑娘腔、花鼓调,并受到柳子戏的影响,其唱腔以多彩的花腔、独特的拖腔为主。

  4、 剪纸

  4沂蒙地区是著名的剪纸之乡,剪纸是民情民俗的载体。在剪纸创作中,吸收了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的形象内涵,在造型和刀法上大刀阔斧、得意出神,从有法到无法,把民间艺术的传统魅力转化为新的剪纸语言符号。

  5、 印染

  沂蒙地区的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名闻遐迩。那些散落在山野村闲的古朴草屋,散发着久远的芳香,以一种怀旧的情怀支撑着这项艺术,将蓝印花布的美深深地播种在沂蒙大地上。

  6、 捏面人

  在沂蒙地区经常见之于街头。几种染了色的糯米面团,在手艺人捏型搓揉下,几分钟时间内就成为各种神话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之类造型,令孩子们爱不释手。

  7、 老虎鞋帽

  穿虎鞋戴虎帽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老虎鞋帽是适应人们崇尚和传承中华民族虎文化的心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表示着人们质朴的生活信念。

  8、书画

  沂蒙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著名的书画之乡。受书圣的影响,这里自古就有研习书法的风尚。千万年来,临沂书画之风不衰,小至几岁垂髫幼童,上至八十白发老翁,多有挥毫泼墨,纸上生花者。

  9、 特色小吃物产的丰富、食俗的久远、使沂蒙人民流传下来许多独具特色的食品,如:糁、八宝豆鼓、民间伏酱、六姐妹煎饼、莒南锅饼、沂水丰糕、郯城挎包火烧等都是沂蒙独有的地方小吃。

你问的哪方面的啊?。。。临沂人爱吃煎饼,馒头啊!呵呵

过春节是临沂的民风民俗也是中国的民风民俗,是中国每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也叫“过大年”。中国农历的12月23日,叫做“腊月二十三”,算是春节的“预备演习”,称作“过小年”。这一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就是祭祀“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的钦差大臣,得罪不起,需要恭而敬之的送他“上天言好事”。

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宰猪杀羊,蒸馍馍,做豆腐,赶制新衣,剪窗花,写对联,买年货,请门神,离家在外的人要千里迢迢赶回家……

除夕之夜饺子香

饺子,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但春节期间的饺子却别有寓意,象征着团圆、祥和。

中国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做“腊月三十”。这天下午,家庭主妇便开始准备包饺子。饺子的馅有猪肉、羊肉、海鲜、鸡蛋和素菜馅等几十个品种。腊月三十晚上,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以吃最好的菜、喝最好的酒的吃喝形式辞旧迎新。

传统的除夕夜饺子,必须等到午夜时分才吃,也就是新的一年的零点钟声敲响之后。人们燃放过爆竹、礼花,高高兴兴吃饺子。除夕夜的饺子有很多名堂,比如在几个饺子里包进消过毒的硬币,有幸吃到的人,被认为在新的一年中财运好;新婚夫妻如果能吃到包有大枣、花生、栗子的饺子,寓意新的一年中会早生贵子……

除夕夜的第一碗饺子,要敬献给去世的亲人,以示缅怀。中国北方的传统习俗,大年初一早晨也要吃饺子,但不能现包现吃。新的一年第一天的第一餐,必须是前一天夜间包好的饺子,放在院子里冷冻着,寓年年有余粮之意。从初一开始,传统说法每一天分管一种动物,如牛、羊、鸡、狗等,所以每一天吃什么主食,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定,但饺子始终是主要食品。

大红灯笼高高挂

红色灯笼,是中国民间的吉祥物,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蒸蒸日上。大年除夕夜,许多单位和住宅的大门口,除了张贴红色的对联,还要悬挂大红灯笼。

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叫元宵节,也叫“灯节”,人们管这一天晚上的欢庆叫做闹元宵,也叫“闹花灯”。正月十五的花灯,与除夕夜悬挂的大红灯笼又有不同,首先是样式不同,不再是单一的圆形灯笼,而是各种几何形体和动植物形体;其次是颜色不同,不再是统一的红色,而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光十色;再次是内容不同,灯笼上绘有各种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或山水花卉、动物植物。

春节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是灯谜,就是写在灯笼上的谜语。花灯节上,灯谜也是主要项目之一。中国古代的元宵节之夜,千万盏花灯争奇斗艳,映照得大街如同白昼。

锣鼓喧天看大戏

春节期间,中国城乡到处是打击乐、吹奏乐、丝弦乐、弹拨乐的大合奏,混合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烘托着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城市的大小剧场,夜以继日,客满为患,演出着火爆的戏剧。大江南北的广大农村,临时搭建的戏台前,人们穿着节日服装,男女老少人头攒动。台上锣鼓喧天,乐声悠扬;台下卖瓜子、糖果等小吃及各种儿童玩具的小贩穿梭不停。

中国民间所说的“看大戏”,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名称为“剧”和“戏”的正式剧种,与曲艺演唱相区别;二是指各剧种演出的连本剧,即分场次的大型剧目,与折子戏即单场戏相区别。各剧种都有各自的大型剧目,有些全本戏要连着演出几天,如同现在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那些大型剧目,平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演出,春节期间便可以从容不迫地从头演到尾。同大戏相对而言的曲艺演出,虽然规模一般不大,但是也是中国农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喜气洋洋扮社火

中国的社火,既不属于戏剧,也不属于曲艺,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杂技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如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打腰鼓等。如果严格的分类,安徽、湖北一带的傩戏,实际也是一种社火形式。这些民间文艺形式,共同的特点是热烈、火爆,充满喜庆气氛。

春节期间,城乡社火的规模大小不一。小规模的社火,只有单一的或两三种文艺形式;大型社火,则包括以上各种文艺形式,或一种形式列出一个方队,或几种形式互相穿插,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在1临汾民俗旅游

之前,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宣布13个旅游景点被指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其中,莲花镇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乡村综合体示范区和省级度假区。

莲花镇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滨河南路闫村。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酒店温泉,芙蓉园区和津南印相古镇。

津南印象古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的品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活动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我们老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来莲花镇感受一下襄汾最传统的地方民俗吧。在这里,你可以亲自参与临汾的非物质文化。

当然,本质的还是对襄汾的文化解读。莲花镇提供的旅游表演全部来自襄汾当地的文化底蕴,细致生动地展现了襄汾当地的特色文化。

有八碗襄汾地方特色,体验最纯正的襄汾风味。食物和体型哪个更重要?吃货会说自己身材怎么样。他们能吃吗?吃,嘴里享受,心里想瘦。

荷花园区

荷花园区不仅颜值高,新年之际还有大型活动,包括可爱宠物部落、拓展游乐中心、表演剧场、文化传递馆、可爱宠物部落等。

其中,扩建游乐中心可以花最少的钱,拥有最大的快乐!让孩子一下子玩得开心;文化遗产博物馆让孩子们了解襄汾县的历史和临汾的各种历史文化;除了这些大型的现场表演,你还可以在这里看到精彩的杂技表演,包括空中舞蹈、花样滑冰、甩板、打碗等20多种表演。

温泉酒店

冬天,我们可以在绿竹中泡温泉,唱歌。想想看,是不是这不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吗?泡完温泉后,你还可以享受一次皇家按摩。

另外,因为景区是大型会议中心,也可以承办会议。

2临汾民俗旅游攻略

临汾河西地区习惯清明节前三天上坟:

第一天去新坟;第二天老坟;我不通常在第三天不去墓地。

如果老人去世不到一百天,按照惯例要在清明节那天去扫墓。

山西南部大部分地方不他们上坟时不要烧香或烧纸。在晋西北的河曲等地,带酒带菜上坟是老习俗,而且一旦祭祖,就会在坟地大吃大喝,意思是和祖先一起喝酒吃饭。在山西南部的闻喜等地,上坟要在嵌有枣糕的土堆上打滚。传说你为死去的老人挠痒痒。在晋中介休等地,坟前的供品是面饼,形似蛇。

据考证,清明节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清明作为一个春节,早在周朝之前就被确认了。中国幅员辽阔,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对当时各地众多节日和习俗活动的记载很少。在历史发展和演变中,大多数传统节日都伴随着一个传说,作为它们的起源。但据实际调查,这些说法远晚于节日的诞生,是后人建构的。

3临汾民俗村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所以临汾也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今天我就来说说临汾人的传统民俗。

1订婚

在临汾,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别人介绍的婚姻,都需要正式介绍。男女双方都是介绍认识的,彼此都很熟悉。时机成熟,男方把彩礼给女方。如果女方接受了,就等于承认了婚姻,招待了主要亲属,即使双方都订婚了。

去开门

在临汾,新婚夫妇结婚后,按照习俗,女方要回家探亲,也就是这天

在临汾,有独特的社会神灵,如浮山县建的唐太宗庙、李清庙、王堂庙,尧都区还会有规模宏大的尧庙,真是数不胜数。

5生活中的禁忌

在临汾,历来有药锅不进家门的习俗,禁止送药上门。大多数人不会不买熬药用具,最多是用砂锅熬药。然而,时至今日,这种习俗似乎越来越不迷信了。

:4临汾民俗旅游景点大全

1赤壁大峡谷

国家四A级景区

洪崖峡景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是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大景区之一。

地处祁县、太谷、平遥、灵石、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带,北距绵山8公里,西距王嘉大院5公里,形成一个旅游金三角组合。

景区交通便利,距京昆高速灵石出口5公里,距宏远国际酒店5公里,距大西高铁灵石东站2公里。

赤壁峡山势鼎盛,人迹罕至,动植物种类丰富,奇花异草,四季交替,珍禽异兽遍布山野,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七以上,因此被誉为山西翡翠天然氧吧。

洪崖峡景区是集险、美、奇、幽于一体的自然美景。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茂密,草地开阔,风景优美。山西各景区的水资源也非常丰富,瀑布众多,形成了壮观的瀑布群系统。因此,它被授予了最具影响力的森林公园国家林业局。景区有山顶看日出云海、峡谷勇士漂流、水上嘉年华等。

2太行山大峡谷旅游景点

位于长治市壶关县大峡谷镇

木本花卉和药材等珍稀植物有300多种,尤其是红豆杉的出现。大峡谷中的天然亚热带树种mairei,让大峡谷更加神秘。

5临汾历史景点

尧都区是指山西临汾的一个地区,有一个非常传奇的地方。尧都区在古书中被记载为五帝之一,是商唐的都城。因此,临汾有许多人文景观,如尧庙、花门、陵、古民居、洪洞大花树园、古佘山风景区、广胜寺,以及壶口瀑布风景区、裘芸风景区等许多自然景观。

字体第一个月的第二十天叫做添沧节其他地方也这么叫,但是没有吃卷的习俗。据临汾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在这天早上,一家之主会用线圈恭敬地祭拜祖先。祭拜结束后,他会把自己的心意(祖先的画像)卷起来挂在祠堂上,俗称上帝之子

6临汾的特色民俗活动

临汾中秋节的习俗是:首先,做月饼。中秋节通常被称为八月十五日在临汾,这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间节日。临汾人过中秋节,祭月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民俗。月饼是祭祀月亮的最重要的供品,是全家庆祝节日的食物,也是馈赠亲友的礼物。农村人习惯自己做蛋糕,叫做做月饼。每逢佳节倍思亲,家家户户都要支起锅来,自己烤月饼。

第二,祭月。中秋节晚上,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在院子的东侧摆一桌,放上月光马(即月神的图像)、月饼、西瓜、毛豆、水果等。全家仰望明月,朝拜者磕头供品,高唱拜月宋:八月十五,月圆,西瓜月饼祭神,有吃有喝有穿。所有家庭都很安全。有香炉,烛台等。在喂食器里,一卷叫做芸香的线香在香炉里点燃。玉兔一升到东方,月光就照在桌上的供品上,说明月光菩萨收到了这份情,所以她

2011年5月,临汾市汾河公园开园,新增城市绿地11平方公里,水面4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16个百分点,成为临汾客厅。

中文名

临汾汾河公园

票价

临汾市汾河公园创建于2009年5月,占地17平方公里。

临汾汾河公园

2011年5月,临汾市汾河公园开园,新增城市绿地11平方公里,水面4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16个百分点。

花园布局

临汾市汾河公园分为质量控制区和上下游生态湿地控制区。区分六大功能区:精品区域展示区、素质拓展区、运动休闲区、科普活动区、艺术休闲区、青少年活动区。

临汾汾河公园公园步道

艺术包括九州广场、祥云桥、临汾图书馆、档案馆等景点。科普区包括玄楼、软索桥、三友园、景尧园。品质发展区包括踏浪湖等景点。青年活动区包括原舟、七孔桥等景点。休闲娱乐区包括廉政文化广场、翠云河、分水古韵、盘石岛、桃花洲等景点。区域文化展示区包括长台阶、市民广场和城市阳台。

:7山西临汾的民俗有哪些?

1婚礼彩礼

男方去求婚,一定要准备彩礼。彩礼是男方结婚的诚意,一般是双方事先约定好的。现在彩礼一般都是彩礼钱,有几十万的。

2三金珠宝

在大多数地区,应该为新娘准备三件黄金首饰,即金戒指、金耳环和金项链的提议。有的地方准备五金,有的地方送首饰红包,让女方自己选。

3节日礼物

求婚一般选择好日子或者法定节假日。如果节日期间来你家,也一定要准备好相应的节日礼物。比如中秋节,要准备月饼。

4定制商品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求婚习俗,准备的物品也不一样。有的地方求婚要带四种礼物,有的地方要准备结婚蛋糕和水果。新人可以根据当地习俗准备相应的物品。

8临汾当地旅游

临汾,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中游,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文物古迹遍布全市。宏伟的古帝尧庙容纳人对他们祖先的无限怀念;石光寺有描绘无尽俗世故事的古老壁画;洪洞的槐树是寻找故乡的地方;壮观的壶口瀑布,气势磅礴,是九曲黄河最粗的一笔。

临汾旅游口号:

1文明古杜尧,魅力新临汾。

2杜尧临猗激励中国。

3黄河魂,华夏根;杜尧,新临汾。

4千年古平阳,魅力新临沂。

5临汾——,中国开天辟地的地方。

临汾位于太岳山的东部,西部是吕梁山,中部是一片广阔的河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花果城临汾黄土高原。

临汾主要旅游景点:

尧庙、姚笛陵、尧山森林公园、平阳鼓楼、大云寺、三河牡丹、广胜寺、华门、荀子文化园、丁村文化、柯南坡、陶寺遗址、黄仙庙、关帝庙、石家沟民居、晋代砖墓、大雁塔、薛佳大院、真仁寺、大槐树、毛泽东故居。蔺相如故里、壶口瀑布、延庆寺、晋国遗址、卫青庙、老君洞、文庙大成殿、海东摩崖、鼓蛇山、彭真故居、五鹿山、小西天、黄田后土寺、苏三监狱、水淼庙、霍州鼓楼、坎农基、景明旅游区、元代戏台、紫龙庙、马邑。

A、B、突然感到背上的背包变轻了,所以人和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则电梯的加速度的方向向下,可能向下加速,也可能向上减速.故A错误,B正确,C错误;

 D、该同学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和地板对该同学的支持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故D错误.

故选:B

中国传统结婚礼仪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一、看亲篇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服侍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二、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三、择吉篇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男方的一般都付现金、用红纸打“包封”。包封签子上一般要写上一句表示祝贺的话。

包封里面装着现金,钞票要下面朝上,一张张叠好放齐。钞票最下层用红纸写上“ XXX 贺”或“ XXX 、 XXX 同贺”等字样,谓之“挂里”,便于账房登记。

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四、迎娶篇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轿夫、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轿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花轿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娇了。上轿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新娘在启轿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轿夫,以免花轿摇摆得过于厉害。

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轿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五、拜堂篇

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六、喜宴篇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

堂屋:

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 亲 ” 字,右边的“ 见 ”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 师 ”字要少写一撇,写作“ 师” 。

新房:

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新房正中悬彩灯;

4、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

5、窗户两边贴对联;

6、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七、闹房篇

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今天,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

八、回门篇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结婚传统礼仪程序的15个步骤: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 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 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1、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 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2、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 槛,而应横跨过去。

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 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574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