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佤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第1张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人口35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佤族有自已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受傣族影响信奉小乘佛教,部分地区传入了基督教。

佤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佤族青年向姑娘敬竹筒水酒,祝贺春节。敬竹筒酒是佤族的古老习俗,每逢过年,佤族男女都要互敬竹筒水酒,相互祝福。

禁忌: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

1954年6月16日成立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16日成立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64年2月28日成立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1965年3月5日成立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1985年成立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佤族妇女在取新火。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寨子里的每家每户都要到造新火的地点取新火,拿回家重新燃起,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男方父亲(左一)在为新郎(右一)新娘(右二)拴魂线。在佤族的传统婚礼中,拴魂线意味着拴住新娘新郎的魂。

日常食俗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也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捕到鼠后,先用火把手燎光,除去内脏,洗净,当成肉一样与大米煮成稀饭食用。也有的用火塘把鼠肉烘干,制成鼠肉干巴储存,随吃随取。所猎取的鼠类有竹鼠、松鼠和田鼠。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根据季节的特鱼,更替食用竹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低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泡水酒的制作方法简单,多以小米、高梁或红薯、芭蕉芋切片炒干或碾罐或大竹筒内封存少则7—8天,多则几个月(时间越久越醇)。需饮时,把酒罐揭开对入山泉水,滤去渣后即可饮用。泡水酒含微量酒精、酵母,可以帮助消化,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低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除饮酒之外,佤族更爱喝苦茶。喝苦茶要选用大叶粗茶,放入茶缸或砂罐里在火塘上慢慢熬,直到把茶煮透,并使茶水变稠才开始饮用,称为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农,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外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有健齿作用。佤族习惯在吃饭时全家围着火塘,主妇把饭盛到木碗里,分给所有的成员,一般按各人饭量一次分完,如有外人在场也可分一份。

佤族“剽牛节”上,一位佤族勇士将锋利的剽器扎进牛的软肋中。佤族是一个崇敬牛的民族,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仪式,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佤族群众在表演拉木鼓。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和佤族悠久的传承物。佤族人每年到山上用丢鸡蛋的方式寻找最硬最耐敲打的树种,由全寨人载歌载舞地拉回寨子,并制成木鼓。木鼓平时放置在一般人严禁靠近的木鼓房里,只有在较大的宗教活动和发生重大灾害时才擂鼓聚众。

节日、祭祀、礼仪食俗 佤族过去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原始教,有部分地区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节日都伴有祭祀活动。传统的祭祀活动除杀鸡和杀猪外,还要进行特有的剽牛。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进行剽牛,剽牛仪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届时由主人持怅柄铁剽刺进牛的心脏使其致死,而后把牛肉均分到客户祭祖。牛骨归主人,牛头骨被视为富有的标志。祭祖仪式后,全家吃午餐,开始播种旱谷。“崩南尼”是舌烛旧迎新的年节,要选在佤历(候历属)一年最后一月的祭亥日,当夜四更,全寨的头人、青壮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并凑钱买猪、鸡各一只宰杀,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饭、一块粑粑等给寨王拜年,祭神灵和祖先。后互赠粑粑,互相祝贺。天亮时祭神树,并开始打猎、捞鱼虾,以求新的一年里交下好运。其他节日如接新水节、取新火、拉木鼓等活动,都要杀鸡、杀猪祭祀。其中拉木又的祭祀规模较大,整个过程要十余天,需一布数家剽牛祭视,全家一起置酒庆贺,拉木鼓前后不得吃姜,还能用芭蕉叶盛饭,还能使用碗筷等。佤族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种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典型食品主要有茶花稀饭,以云南西南部森林特产茶花鸡肉与大米一起煮制而成,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一、穿戴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二、居住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在西盟地区有的村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聚成了数百户的大寨。佤族喜欢住竹楼,部分改住土坯平屋,这是后来改变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楼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

房内陈设简单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个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与牲畜饲料加热的火塘。

三、饮食

佤族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数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欢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制成,多盛于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饮浓茶的习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四、婚嫁

佤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财产多由幼子继承,女儿没有继承权。佤族命名时用逆式父子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是对母权的崇拜。

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称为“串姑娘”,青年男女群聚在一处,对唱情歌,用赠给槟榔、菸草表示定情。但缔结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几条牛的聘金,称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有时父母一方不同意,则双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过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现已有较大的改变。

五、丧葬

佤族实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区则保留将亡人葬于竹楼下或竹楼附近的习俗。

扩展资料:

佤族概况:

1、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

2、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3、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4、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

5、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佤族总人口数为429709人。

中国网-佤族的饮食习俗

-佤族

男孩的留言是希望可以跟你一起欣赏天下最美好的风景,北纬21度拥有最浪漫的爱情。

北纬21°,在整个地球上看也许只是一个众多纬度中的一条,但单独去看,这条纬度上又确实有属于这个纬度的独特的浪漫。

北纬21°与赤道保持着不近不远的距离,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有夏季的高温却无冬季的凛冽,穿过了非洲中部、印度、北美洲南部等地带,绝大部分地方被沙漠覆盖,气候干旱炎热,对人类的生存有较大考验。

但同时,北纬21°又有许多著名的康养旅游胜地,夏威夷、古巴等著名的旅游胜地都在这条纬线上,中国的广东、云南也有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位于这条纬线上。这些地方都非常适宜居住,气候宜人、景色优美、植被丰富。

如果你也想来体验一下北纬21°的奇特,那么云南的西双版纳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首选。

基诺山寨

基诺族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基诺乡,总人口只有两万余人。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

基诺山寨是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基诺族的世代繁衍生息之地。进入山寨前的欢迎仪式很隆重:好客的基诺族人穿着本族盛装敲响鼓,吹起号,捧着米酒,唱着山歌,列队出来迎接,敬完酒后领着游客进入山寨。

这对青年男女的雕塑就是基诺族传说中的祖先玛黑、玛妞兄妹,他俩在洪荒后,结为夫妻,创造了基诺族人。

澜沧江

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到云南不到西双版纳,不算到过云南;到西双版纳不乘船游览澜沧江,则不算到过西双版纳;乘船游澜沧江不上岩观赏橄榄坝风光,就感受不到傣家村寨的美景”。

游览澜沧江可分上下两段。上段游览线从景洪出发,逆水而上至虎跳石,到了虎跳石,江面已渐渐收缩,最窄处仅20米左右。两岸是参差不齐的大岩石,江水汹涌澎湃,两岸奇峰嶙峋。绿水青山,相互辉映,组成了一副天然的画卷。

下段游览线从景洪乘船而下,经橄榄坝至中、老、缅3国交界处。礁石林立,离开橄榄坝往下行驶,两岸山势险峻。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如果说云南是“动植物王国”,那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是植物王国凤冠霞帔上最璀璨的绿宝石。

纯美多姿的热带植物及自然风光,周围万亩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精气将植物园塑造成氧吧。

年均温215℃,使这里成为理想的避寒胜地;长达半年的雾凉季里乳汁般的薄雾让人感觉置身天堂。

曼听公园

曼听公园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东南方,曼听傣语称“春欢”,意为“灵魂之园”。

园内有一个周总理泼水纪念广场,周恩来总理曾经来过西双版纳参加泼水节,为纪念他的到来,1991年4月在曼听公园的广场落成周恩来总理泼水纪念铜像。

晚间的《澜沧江•湄公河之夜》历史实景演出真!的!很!好!看!《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用现代艺术表达手法生动地向游客展示了曼听御花园和傣王妃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57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