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嫁给刘邦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谁高攀了谁?

吕后嫁给刘邦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谁高攀了谁?,第1张

这个问题要回答的话,首先得弄清楚刘邦和吕雉成婚时,刘、吕两家谁家的社会地位高了。

刘邦的祖上是谁,这个《史记》、《汉书》都未提及,对此史料只记载西汉后期的宗室大臣文学家刘向提到说,刘家的祖上本不姓刘,原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改姓为了刘。而吕雉从她的姓推断,她的祖上应该是出自周的诸侯国吕国。吕国先祖是古羌族的一支据称在大禹时代便已经被封国了,与齐国姜姓是同源。

怎么说呢,到了秦汉之际时,当时的人如果要认祖归宗,基本上都能追溯到某个西周贵族。因为经过春秋战国的五百余年大战乱后,出身低微的平民家族基本上被战火吞噬殆尽了,能幸存下来的都是跟贵族公室沾亲带故的。这也是陈胜吴广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根源,这会谁家又不是王侯将相的后代。

所以比祖宗的话,刘家和吕家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强。

不过,当吕雉嫁给刘邦的时候,这时的吕家是一个富豪之家,而刘家最多算是一个小地主家庭吧。但是与刘家在沛县繁衍生息多代不同,吕家在吕雉的父亲吕文时期才迁到了沛县定居。而这时的刘邦应该已经被任命为了亭长,按现在的职位类比的话相当于是一个派出所所长之流了,大小也算是一个吏。

古代的亭长类比现代的派出所所长其实有些不妥,因为他的职责除了抓捕盗贼外还有征税征徭役等等,是后世保甲长的雏形。细看这个亭长的职位职能,他干得无一例外都是得罪人的事情。亭长是县令在当地人中直接任命的,而之所以会选刘邦干这个差事,是因为他是沛县当地游手好闲之徒的头,用现代话说就是当地黑社会老大,干这种事不是正合适嘛。

因此后世很多史学家对《史记》中所言,吕文擅于相人认为刘邦以后必富贵,因此将女儿下嫁刘邦的记载不感冒。认为吕文是为在沛县过安生日子避免被骚扰,所以才把吕雉嫁给了黑社会头子刘邦求太平。而且吕雉当时才20岁左右,而刘邦这会应该已经三十多岁了。所以吕雉按《史记》所述似乎是下嫁给了刘邦,但是从史料记载的蛛丝马迹中,却透露出吕雉的身份地位在吕家似乎非常的低。

吕雉的妹妹叫做吕媭,媭是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所以作为妹妹的吕媭却名为姐,那姐姐吕雉又算什么啊。而吕后被史料记录下来的名字吕雉,也反映出了她在家中地位的低下。古人由于孩子夭折率高,所以都会给孩子取一个乳名,这个乳名一般用的动物名称,也称为贱名。因此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后,都会再取一个正式的名字取代乳名。可是《史记》中吕后被记录的只有这个乳名贱名,吕家就没有给她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另外《史记》虽借吕文老婆之口提及,沛县县令向吕文求娶过他的女儿吕雉,这无形抬高了吕雉的身价。可吕雉嫁给刘邦时的年龄据推断大概在20岁左右了啊,在那个年代这种年纪才成婚的是绝对的大龄女了,正常婚配的女子这时都是两、三个娃的妈了。所以尽管《史记》对吕后的实际出身,以及嫁给刘邦前的情况只字未提,但是我们从这些细节不难推导出一些吕雉的可能情况来。

吕雉应该是吕文妾侍之类身份低微的女子所生并非嫡出,在吕家她的地位就是一个名分好听些的奴婢而已,吕家养着她就是为了用她的身子拉关系。沛县县令即便真的求娶过吕雉,他也应该不是娶而是索,只是想要来当个玩物,绝不会是让吕雉作夫人,不过这个记录也说明吕雉很有些姿色。从吕雉嫁给刘邦时的年龄推断,她极有可能之前已经嫁过人了,但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她回到了娘家。

如果综合这些情况,那么吕雉嫁给刘邦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归属,两人也就说不上什么高攀不高攀了。

据历史记载,刘邦的二嫂名叫刘氏,嫁给了刘邦的兄弟刘贞。刘贞是汉高祖刘邦的次子,但因为身体残疾未能继承皇位。在刘邦去世后,即汉惠帝刘盈继位后,刘贞被封为汉王,刘氏也成为了汉王妃。

然而,刘贞的儿子刘购在年幼时就因为被人谗言而被废黜,刘氏也因此失宠。后来,刘氏得到了一位名叫方士的占卜师的预言,说她的孙子将会成为皇帝。于是,她开始密谋复兴自己的家族,招兵买马,策划暴动。但是,刘氏的计划被发现,被惠帝下令处死,死时已经年逾八旬。

以上是根据史书记载得出的刘邦的二嫂刘氏的结局。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的事实很难百分之百确定,因此可能还有其他的版本和解释。

吕雉嫁给刘邦,是父母之命,与审食其,却是自由选择,患难见真情。恐怕吕雉的爱情,属于审食其,而非刘邦。吕雉拒绝冒顿的求爱,其实还有一个非常私人的原因。 她心中另有所属。 吕雉的情人就是审食其。 审食其是刘邦的沛县老乡,据说也是第一批参加刘邦革命队伍的老同志。刘邦离开沛县时,留下自己的哥哥刘仲和审食其一起照料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儿女。按理说革命工作无贵贱,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但是和流血牺牲的其他人相比,审食其的贡献确实有点拿不上台面,难怪若干年后封侯时遭人非议,说他是靠钻皇后的裙子上去的。  彭城之战后,刘太公、吕雉成了项羽的人质,审食其也作了陪同人质,忠诚相伴,很多议论者都说是这个时候吕雉与审食其产生了生死与共的感情,他们相爱了。 这是不是事实,司马路没有证据,实在难以论证。 明确可知的,倒是刘邦在差不多这段时间遭遇了红颜知己戚姑娘,俨然人生第二春。 那么多人关心的,恐怕还是那个问题——吕雉和审食其什么时候上的床? 嘿嘿,你为何不去问当事人? 《汉书》说: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 审食其与吕后的私情,为人所知还是在汉朝立国以后,准确地说,是刘邦升仙以后。 别忘了,刘邦升仙之前,吕雉可是面临戚夫人极大的威胁。如果在这时或者此时以前,吕雉已经和审食其偷食禁果,戚夫人为何不就此大做文章呢?要知道,虽然刘邦冷落吕雉不是一两天,可是一旦知晓皇后给他戴了绿帽子,或者只是蛛丝马迹有点疑问,皇后就死定了。(可以参见英布一段,英布是如何怀疑爱妾与人私通的。) 也有人说皇帝碍于面子,打落牙齿肚里吞。 嘿嘿,说你就不厚道了。皇帝完全可以以其他罪名置皇后于死地,毫不犹豫。 所以司马路的结论是审食其与吕后的肉体关系,开始于惠帝时代。之前完全是柏拉图式的爱恋。 有不同意见,敬请指教。

  关于吕后与审食其偷情行为的消息,很快随着宫女私下的窃语、宦官不露声色的暗示,从长乐宫宫墙的墙根爬上墙头,走上大街小巷,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最终上了八卦杂志的头版,且慢,八卦杂志还要若干千年才会出现。 于是,长安人都知道了,也包括吕雉的亲生儿子、当今皇上刘盈。 可以想象皇帝得知这个艳情故事的神情与心情。 倘有妇联的同志在,可以劝解他: “你老爹死了好久,你妈也该找个老伴了,这个老年人的婚姻自由,也是受国家保护地。” 可惜妇联同志不在,皇帝便暴怒了。 当然对老妈没办法,那就把满腔怒火发泄在审食其身上。 据《汉书·朱建传》载:“久之,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太后惭,不可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 吕后无颜面对自己的儿子,为情郎求情,难道就看着可爱的人儿死去? 审食其有一个叫朱建的朋友,施展辩才,走惠帝的幸臣闳孺的路线,晓以利害。 朱建说的很干脆,审食其是太后的情人,你闳孺是皇帝的同性伴侣,皇帝讨厌审食其,将他治罪,皇太后也讨厌你闳孺,就不能将你治罪么?审食其一死,你闳孺还能存在下去么? 结果审食其逃过一劫。

  但审食其终究没有得到善终,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他被淮南王刘长用铁椎击打而死。 刘长为什么要杀审食其? 很简单,到了杀人的地步,必有深仇大恨! 什么深仇大恨? 杀母之恨。 但其实刘长的母亲并不是审食其杀害的。 要说起缘由,还是得追溯到柏人事件(见第三节),刘长的母亲本是张敖献给刘邦的赵国美人,柏人事件败露后,她也受到牵连。 于是通过审食其向吕雉求情,但这不是与虎谋皮么?吕雉本来就对这些以戚夫人为代表的小狐狸精们咬牙切齿,当然一口拒绝。 可怜美人生下刘长后就被处死,有关部门把刘长送到皇宫,刘邦后悔莫及,亲自给这个孩子起名,并且让吕雉负责抚养他成人。 英布死后,九江地方成了无主之地,刘邦就把这块地给了苦命娃刘长,封号为淮南王。 因为从小在吕雉身边长大,刘长和审食其很熟,关系也不错。 审食其做梦也没想到,皇帝的这位小弟把母亲的死归罪于他,认为是因为审食其没有尽力说服吕雉,才导致母亲冤死。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刘长到长安拜见皇帝,陪他打猎,顺便拜访审食其,正寒暄之时,刘长从宽大的袖子里拿出铁椎,突袭审食其。 其实审食其死得很冤,刘长母亲的死,实在不是他老审的责任。但谁叫他是吕后的情人呢?很多人把对吕雉的仇恨,但是你能拿国母怎么样?只好都转移到审食其头上,捶你个面首!

  司马路的闲话: 

吕后是中国古代 历史 上最伟大的女政治家,他的丈夫是汉高祖刘邦,而促成这段婚姻的则是吕后的父亲——吕公,是他的坚持,造就了中国 历史 上最强大的一对夫妻。

此时的刘邦还不是汉高祖,只是一个泗水亭长刘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未婚男子,不出意外的话,他一生都娶妻无望,而且刘季的名声很丑。反观吕后,年龄不满二十,妙龄少女一枚,家庭富裕有地位,是一位真正的白富美。她嫁给刘邦时,除了吕公以外,所有人都觉得刘邦配不上吕后。但是吕公是铁了心的要把吕雉嫁给刘邦,谁劝都不管用。

而且,吕公和刘邦仅仅一面之缘,当天晚上,就向刘邦提出嫁女的要求,是什么让吕后对刘邦爱不释手,生怕错过了这个机会的呢?

吕公是山东单父县人,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但是由于得罪了人,不得已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去投奔好朋友。

这个好朋友就是沛县县令,老友长期不见,沛县县令非常热情的接待了吕公一家,其衣食住行都安排妥当,吕公一家人就暂时在县令家里住下了。没过多久,吕公觉得沛县是一个安家落户的好地方,便正式迁居于此。

吕雉之父

为了庆祝乔迁之喜,吕公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因为吕公与县令的特殊关系,这场宴会便成了沛县的一场盛事。沛县的乡绅,公务员纷纷参加,生恐怠慢了 县令大人 的贵客。

当然,宴会可不是免费的,参加需要交钱。由于宾客众多,吕公便拜托萧何帮助排座次,主持宴会大小事宜。萧何设下规则:“交钱一千钱的,为贵客,在堂上坐,一千钱一下的,便委屈其在堂下坐。”

这种沛县的大事自然瞒不过沛县的混世魔王——刘季,他也大摇大摆的来参加这次宴会,虽然他一个子都没有。

刘季在沛县是出了了名的混吃混喝,游手好闲,沛县人没有几家没被他蹭过饭,但这次可是县令的贵客,身份与寻常人家可不同沛县人对此的感受——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萧何定下的规则,进宴会得交钱,而刘邦这个人长年负债在身,身无长物。所以很多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但刘邦不紧不慢,大声喊道:“ 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 。”

汉初三杰萧何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秦朝的县令的俸禄一年也就几千钱,而他一个亭长,俸禄最多上千,相当于刘邦十年的工资。刘邦敢说出此话,可谓惊世骇俗。

刘邦的此话一出,犹如一道晴天霹雳,一下子震惊了整个宴会,虽然沛县的所有人都知道刘季在撒谎。吕公哪种老谋深算的人恐怕也知道,人的地位是财富相对应的,万钱,就是沛县县令都拿不出来。这无疑是一个可以被轻易识破的谎言。

但吕公听到这句话后的表现也很奇怪《史记》记载:“ 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这是迎接非常高贵的客人才有的礼节。此时的他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人能如此胆大妄为呢?不看不知道,一见吓一跳。吕公有一个特别的爱好,特别爱相面,并且对此深信不疑。他一见刘邦的面相,极好。当即恭敬的把刘邦迎上堂去。

同时,萧何还提醒吕公: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他在进一步提醒吕公,刘邦是在吹牛。但吕公毫不介意,这些他都知道,他只是对刘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这个人。

但是更让他想不到的还在后头,他把刘季请进去,刘季在宴会上的表现更是让他大吃一惊,刘季做什么了呢?史书记载: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 他二话不说,就挑了宴会最好位置坐下,因为他自认为:“我交的钱最多,我就该坐最好的位置。”虽然他一个子都没给,他已经达到了撒谎的最高境界——自欺欺人,我相信我说的就是真的,以假乱真,假就是真。说了谎他脸不红,心不跳,还就真以为自己就真的给了万钱,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最尊贵的待遇,这脸皮的厚度令人汗颜。

不但如此,他不已撒谎为耻,还在宴会上,将沛县大大小小的官员戏弄个遍,他认为:他一个混吃混喝的人要远比这些人有才,他从心底里就瞧不起参加宴会的这些人溜须拍马的庸人。刘邦真的很狂的。

大言不惭,说的就是刘邦吧!

而这一切都被吕公收入眼底,对此,他不但没有反感,还让他对刘邦越看越喜欢。他看中了刘邦,便使眼色给刘邦,刘邦虽然不知道吕公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有一点他可以确定,这位县令的贵客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在宴会结束后留了下来。

吕公对刘邦说“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原季自爱,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 ”(原通愿)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首先,德高望重吕公称自己为臣,无论何时,这都是低位者对高位者的谦称,意味着他是以下位者对上位子说话的态度和刘邦对话的。言辞极度谦卑,完全不符合两人的身份,这足可见吕公对刘邦有多尊重。同时还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刘邦面相好,是大富大贵之相。二是表达自己愿意嫁女于刘邦,这个女儿就是吕后。

刘邦白吃白喝还捡了一个老婆,对于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自然不会拒绝。

感觉就是在送卖不掉的商品一样,但吕后真的是没人要吗?很明显不是,前面就说了,吕后是个正宗的白富美,是个待字闺中的妙龄少女 更是吕公的掌上明珠,疼得不得了。

吕媪

从吕公父亲的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吕后的妈妈是第一时间跳出反对的:“ 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这句话含义丰富,一,吕媪反对这门婚事,对吕公做法非常不满。二,吕公夫妻非常看中吕后,是真正的掌上明珠。三,吕公认为,只有贵人才配娶自己的女人,也就直接证明,吕公认为,刘邦就是她女人的贵人。四,吕后绝对不是嫁不出去,相反,还非常受欢迎,他的好朋友沛县县令就曾求婚于吕公,却被拒绝,即吕公认为沛县县令没有这个资格。(沛县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是刘邦的老板)同时也证明吕公的眼界极高。

相由心生,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面部表现出来。(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得帅天上就比长得丑的人俱有优势。)而吕公恰恰是相面高手,并且对此深信不疑。刘邦相貌,除去神迹,即:“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隆准即 鼻梁提拔 ,龙颜即指刘邦的额头突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天庭饱满 ,美须髯即指刘邦 胡子很好看 。在我们看来,刘邦是一个帅气的中年大叔,而古人认为,这是大富大贵之像。这是原因之一。

刘季

相面毕竟虚无缥缈,仅仅以此就嫁女,未免过于草率。吕公如此珍视吕后,肯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让他坚持的嫁女更多的是他从刘邦身上看到的闪光点。

刘邦一个子就没有,就敢在县令的贵客吕公这里撒谎说:贺万钱,并混吃混喝。撒下弥天大谎,撒谎是需要胆识的,没胆识的人说出谎言后马上就心虚了,谎言不攻自破。

而刘邦撒下弥天大谎后,不但没有任何心虚表现,还心安理得,不仅如此,他后来的坐首坐,羞辱众宾。更进一步说明撒谎对于刘邦来说,已经是本能了。说得不好听就是脸皮厚。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有胆识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这是成为一位优秀政治家的重要资本。吕公也恰恰看中了这一点。

刘邦在吕公这里的种种做法,有种作秀的味道,身为一位政治家,非常需要包装自己,为自己贴上让人过目不忘的标签。刘邦的行为就是作秀,他这样做后,别的不说,沛县人谁不知道刘邦的大名,他直接就收获了名声,虽然是恶名,但那今天的话说“黑红也是红,网上被人骂的,被人夸的,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他们都可以吸引你的眼球,而这些是可以直接转化为金钱的。”刘邦以此虽然有人骂,但是难道就没人佩服他吗?肯定有,这就收获了威望,这些,都为他日后成为沛公打好了基础,沛县谁名气最大,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季。这也是为什么会推举他做沛县起义军的首领。不是他运气好,他早就为以后做准备了。吕公对这点也是洞若观火。

樊哙,屠狗人,刘邦的妹夫。

还有一点,就是识人,刘邦在沛县的好朋友我们就不用说了,基本上个个是万里挑一的人杰,而刘邦在沛县侮辱的人看不起的人,基本没啥出息。在宴席上,他与萧何友好的关系就可以看出。他为什么来吕公家混吃混喝,为什么没钱却敢说自己贺钱万,因为萧何是宴会负责人,萧何肯定会关照他。而对其来客,刘邦嘴里就没什么好话了。

吕公老谋深算,久经世故。识人的本事是不下于刘邦的,沛县哪些宾客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来,他都一清二楚。他也知道其中除了萧何,其他的都没啥本事。而识人是做人做事极其重要的一个素质,更是优秀政治家必须的本领。刘邦很明显具备这一点。

面相好又有才,吕公怎能不爱。他认为刘邦是个好苗子,虽然现在是粗糙了点,但经过雕琢,必成大器,因此才如此爱不释手。急着做他的老丈人。

吕公是对的, 历史 已经证明了。

刘邦年近五十才起义,七年定天下,建立国祚200多年的西汉,在位期间,仍不失为一位好皇帝,吕后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垂帘听政加上临朝称制直接统治汉帝国十余年,两夫妻共定天下,再造中华,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刘邦并非善人,但 历史 和人民选择了他,对于老百姓来说,刘邦就是救星,给他们过日子的希望。事物有两面性,有时候我们认为的缺点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的优点。

一家之言,如有错误或不当之处欢迎指正,不胜感激。对于吕公的行为,各位怎么看?

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她被封为了皇后,她的儿子刘盈被封为了太子。

吕后也是刘邦的政治好搭档,夫妻两人一唱一和,把大汉帝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对于那些头上长有反骨的诸侯王,他们也是进行联合打压。

像韩信、彭越这样的有功之臣,刘邦是不忍杀害的,怕背负滥杀功臣的罪名。但是,吕后不怕,她把韩信跟灭族了,也建议刘邦灭了彭越的族。

这样的吕后可以说是以狠辣著称的,同时也证明她是一个懂政治的女人,刘邦把江山交给她也是放心的。

当然了刘邦去世之后,汉惠帝刘盈登基,吕后背后掌权!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吕后掌权之后,她这样强势的人,也是会被人欺负的,这个欺负她的人就是匈奴冒顿大单于。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汉惠帝四年,匈奴单于给吕后写来了一封信!

大意就是说自己在大漠里很是寂寞,也没有一个女人给自己一起生活,感觉人生没有什么乐趣。他听说吕后死了丈夫,想来吕后和他应该是差不多的,空虚寂寞冷。所以,他问吕后是不是要一起搭伙过日子,他来大汉入赘也可以,吕后去匈奴找他也行。

总之,就是一封挑衅信!

匈奴单于之所以写这样的信,肯定是做好了要和大汉作战的准备,他的本意是想要挑起战争,就看吕后上不上这个当了。

吕后哪里受过这样的气呀?她看了信之后气得浑身发抖!吕后召集了群臣,要讨论如何应对?

在所有的群臣当中,樊哙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他是吕后的妹夫呀,现在刘邦死了,吕后受欺负了,他这个男人就应该站出来了。

樊哙看了信,告诉吕后啥也别说了,给我十万士兵我可以横扫匈奴。

若是当时大汉真的有这样的国力,刘邦也不会实行屈辱性的“和亲”政策,给匈奴送去美女和财宝,只为了求和。

樊哙的话听了是让吕后解气的,但是,能不能打这个仗吕后还得听听其他人怎么说,毕竟打仗不是儿戏呀,况且匈奴是异常的强大!

事实上当时很多大臣也没有了意见,毕竟吕后受侮辱了,若是不给吕后出气,让吕后下不了台面,吕后也不会放过他们的。

发言的人很少。

这时只听一个叫季布的人说道:“樊哙说的是亡国之言,这样的人应该被拉出去斩了。”

紧接着季布说当年高祖带领32万大军,还被匈奴围在了白登山差点没有回去,你樊哙何德何能?难道比高祖刘邦都要厉害吗?还要带领10万大军横走匈奴,你这么厉害怎么不上天呀!

季布的话说得有道理,得到了大臣的认可。

现在的大汉国力太弱,不能给匈奴来硬的,毕竟是真的打不过。但是,吕后受了气了,也不能不给吕后台阶下吧。

季布还有话说,匈奴单于就是一个长在大漠里的野人,他们没有文化,没有教养,是不懂礼数的。这样的人说的话,我们怎么能给他们一般见识呢?

言外之意就是这件事就这么算了,也没有别的办法,若是战等强大了再说。吕后一听也是,自己怎么能给匈奴这种不懂礼数的野人一般见识呢?

所以,吕后决定这个仗自己不打了!

当然了为了表示汉匈继续友好,吕后还给匈奴送去了财宝和美女,匈奴单于很高兴,等于是匈奴想要的战争没有挑起来,还得到了一笔封赏。

但是,这一次匈奴的挑衅,对于吕后的影响很大。

大汉不可能长期受匈奴的气,若是想要打败匈奴,就必须要在人数上绝对性的压倒匈奴。到时候我们用车轮战术,就可以把他们给灭了。

经过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末大乱、楚汉争霸等长年的征战,汉朝建立后全国的人口只有500多万人,而匈奴有200万,他们的军队还都是骑兵。这就是汉初没有办法挑战匈奴的原因。

很显然汉朝人口不足,就要增加人口了?

如何增加人口呢?

吕后想的办法就是让汉朝的子民多生育子女,具体采取了如下的措施:

1、家里有女儿的,年满15岁的就要嫁人,若是不嫁也可以,但是,要每年缴纳五倍的税赋。等于是若是有一个家庭,有超过15岁的女儿没有出嫁,若是交了税赋家里就没有饭吃了。

说实话多大的产业,也受不了这样的处罚呀,况且女儿早晚都是要嫁人的,所以,到了结婚年龄后,家里有女儿的就把女儿全部嫁出去了。

只要他们嫁出去的早,就会早一些生儿育女,让大汉的人口迅速增加起来。这个政策实施得很成功!

2、一个家庭,若是多生一个孩子,就可以免除这个家庭里两年的徭役,也就是说你每隔两年生一个孩子, 就永远不用付徭役了。

有奖有罚,这就把人们的积极性给调动了起来!

大家早结婚早生子,只为强大大汉帝国,这个策略实施了50多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人口就达到了3200万人。

反过来再看看匈奴,他们的生长环境恶劣,一年总有一些时间是闹饥荒的,孩子夭折的概率太大了。

等于是匈奴的人口没有怎么增长,甚至还有可能倒退。

汉武帝时期大汉3200万子民,匈奴200万人,可以说大汉对匈奴形成了绝对的碾压,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想要打胜仗就容易了。

说白了汉武帝之所以要和匈奴开战,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大汉国力上来了,钱有了人有了粮食有了战马有了。

这个时候大汉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里了。

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匈奴被打的到处逃窜,也就不难理解了。事实上汉武帝的成功,是几代汉帝国掌舵人运作的结果,功劳不仅仅是汉武帝一个人的。吕后、汉文帝、汉景帝,他们都是有作出贡献的。

这样的吕后,绝不是一个狠辣的政治家, 而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大概在公元前210年左右,因为吕后的生卒年为公元前241-180年,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两者年龄相差应记为15岁。

资料来看,吕雉是正常出阁,那时不会超过二十岁,不小于16岁。由于吕雉生于前241年,二人结婚应当是在前225年—前221年之间。

史无明载刘邦吕雉何年结婚,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吕雉出生于公元前241年,女子一般十五出嫁,吕雉出嫁应当不小于十五岁不大于20岁。故与刘邦结婚应该大约在公元前225--220年期间。

其实当时刘邦和吕雉的条件相差并不是很大,吕雉一家也是因为逃难才来到了刘邦的地界,并且吕后当时应该也已经超过20岁了,这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年纪了,放到现在吕雉就是一个大龄剩女,所以说吕雉既然没有出嫁肯定是有其它不好的原因,所以吕雉的自身条件也并不是特别好,而刘邦虽然说年纪大了一些但是在当地还是比较有名气的。

如果吕雉他们一家想要继续留在当地的话,那么他们就需要找一个比较有实力的靠山了,但是吕雉家族既然是士族出身肯定眼高于顶,不会甘心在沛县过一辈子的,所以说他就要找当时最有潜力的人了,在当时宴请的宾客当中应该也只有刘邦算是比较有见识的了,虽然说刘邦前期确实是一个混混并且可以说是那种不怎么要脸的那种,但是刘邦确实结交了不少人脉。

这就得不提起刘邦以前的老大张耳了,以前刘邦曾经跟随张耳过一段时间在江湖中行走,而张耳是当时信陵君的一个门客,所以说刘邦也可以和当时的一些英雄豪杰牵涉到一些关系,吕雉既然又着急出嫁而当时的宴会当中只有刘邦这样的人最合适,所以说吕老头儿才把吕雉嫁给了刘邦。

不过不得不承认吕雉的眼光确实是很好,她嫁给刘邦没有几年刘邦从一个小小的亭长变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最后还有一种比较玄幻的说法就是吕雉曾经在刘邦身上看见了天子的气息认为刘邦以后会有大作为,不过这种东西其实都不是特别可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709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