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故事:
1、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2、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
3、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
4、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
5、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
扩展资料:
巧用炼金术
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因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并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认为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
参考资料:
人物介绍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
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
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
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
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
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贡献
本草纲目
湖北蕲州人氏李月池、李时珍父子系 明朝名医,名扬遐迩。
李时珍因直面 评点包乡绅《本草书》之谬误,而结 怨乡绅。
楚王子患怪疾遍访四方名医 均未奏效,经李时珍诊治而愈。
李时珍不要功名利禄,但求重修《本草》 ,被安置于太医院内,但修书奏章却 被皇上驳回。
于是,他便辞职返归故 里,依旧修书不辍。
其间,虽遭包乡 绅讥讽与刁难,却获百姓支持。
为考 察药物,李时珍带徒弟庞宪,踏遍千 山万壑,详征博采。
后又遇魏郎中, 三人同心同德,备尝艰辛,详细记述 各类药草。
一次,所录笔记被恶道士 抢去付之一炬,老魏为抢救笔记跌死 于山崖。
李时珍受此挫折,未曾气馁 ,继续修书。
后故友田恒帮助他刻印 《本草纲目》。
李时珍呕心沥血三十 寒暑,年已老迈,方成此书。
此时, 包乡绅欲包揽刻印,为李时珍坚拒。
田恒为刻此书,却被问罪入狱。
《本 草纲目》洋洋五十二大卷,至李时珍 离世后,始得以流传民间。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
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
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折叠濒湖脉学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
本书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适合中医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脉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故事典籍
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
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
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
先是进行了一番 ,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
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
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
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
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
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
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
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
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
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
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
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
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
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
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
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
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
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
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
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
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
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巧辨药性真伪
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
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
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
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
让李时珍给看看。
说完把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
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
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
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
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
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
[10]
尝遍百草
李时珍纪念币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
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
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
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
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
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
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与婆婆治病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
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
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
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
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
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验证动物药性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
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
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
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
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
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人物评价
编辑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人物介绍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贡献
本草纲目
湖北蕲州人氏李月池、李时珍父子系 明朝名医,名扬遐迩。李时珍因直面 评点包乡绅《本草书》之谬误,而结 怨乡绅。楚王子患怪疾遍访四方名医 均未奏效,经李时珍诊治而愈。李时珍不要功名利禄,但求重修《本草》 ,被安置于太医院内,但修书奏章却 被皇上驳回。于是,他便辞职返归故 里,依旧修书不辍。其间,虽遭包乡 绅讥讽与刁难,却获百姓支持。为考 察药物,李时珍带徒弟庞宪,踏遍千 山万壑,详征博采。后又遇魏郎中, 三人同心同德,备尝艰辛,详细记述 各类药草。一次,所录笔记被恶道士 抢去付之一炬,老魏为抢救笔记跌死 于山崖。李时珍受此挫折,未曾气馁 ,继续修书。后故友田恒帮助他刻印 《本草纲目》。李时珍呕心沥血三十 寒暑,年已老迈,方成此书。此时, 包乡绅欲包揽刻印,为李时珍坚拒。 田恒为刻此书,却被问罪入狱。《本 草纲目》洋洋五十二大卷,至李时珍 离世后,始得以流传民间。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折叠濒湖脉学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本书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适合中医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脉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故事典籍
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巧辨药性真伪
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让李时珍给看看。说完把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10]
尝遍百草
李时珍纪念币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与婆婆治病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验证动物药性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人物评价
编辑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人物介绍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贡献
本草纲目
湖北蕲州人氏李月池、李时珍父子系 明朝名医,名扬遐迩。李时珍因直面 评点包乡绅《本草书》之谬误,而结 怨乡绅。楚王子患怪疾遍访四方名医 均未奏效,经李时珍诊治而愈。李时珍不要功名利禄,但求重修《本草》 ,被安置于太医院内,但修书奏章却 被皇上驳回。于是,他便辞职返归故 里,依旧修书不辍。其间,虽遭包乡 绅讥讽与刁难,却获百姓支持。为考 察药物,李时珍带徒弟庞宪,踏遍千 山万壑,详征博采。后又遇魏郎中, 三人同心同德,备尝艰辛,详细记述 各类药草。一次,所录笔记被恶道士 抢去付之一炬,老魏为抢救笔记跌死 于山崖。李时珍受此挫折,未曾气馁 ,继续修书。后故友田恒帮助他刻印 《本草纲目》。李时珍呕心沥血三十 寒暑,年已老迈,方成此书。此时, 包乡绅欲包揽刻印,为李时珍坚拒。 田恒为刻此书,却被问罪入狱。《本 草纲目》洋洋五十二大卷,至李时珍 离世后,始得以流传民间。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折叠濒湖脉学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本书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适合中医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脉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故事典籍
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巧辨药性真伪
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让李时珍给看看。说完把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10]
尝遍百草
李时珍纪念币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与婆婆治病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验证动物药性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人物评价
编辑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