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国演义”白话文版第二回?

求“三国演义”白话文版第二回?,第1张

你好,我的答案就在这,希望能给你提供些帮助吧董卓不打了,联军总地找点事情干。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韩馥袁绍等人就想以皇帝被董卓劫持为由,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甚至连玉玺都准备好了。嘿嘿,他们为董卓列举的一大罪状不就是擅行废立吗?如今为了打倒董卓,就想先当一次董卓?曹操就反对。韩馥袁绍碰了壁,就给袁绍的弟弟袁术写了一封信要他支持,想来个少数服从多数。没想到袁术暗中有反叛的心思,一个远在天边的小皇帝正合他的口味,哪里肯换一个近在眼前的成年人给自己找麻烦?堆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辞藻应付他哥,不同意。韩馥袁绍一看大家都不同意,干脆派使者直接向刘虞劝进,想先造成既成事实然后逼迫大家承认。可这个马屁也拍到了马蹄上,刘虞痛斥使者,认为天子蒙难不先讨伐叛逆却考虑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大逆不道,甚至表示即使逃到匈奴那里去(流亡国外)也不能听从。韩馥袁绍碰了一鼻子灰,唯一的收获是被曹操鲍信等人看透了,其实他们只不过是董卓第二。从此曹操看不起幼时的好友袁绍,直到彻底将他消灭。

  董卓听说反叛的家伙们原来是这样的一批活宝,得意忘形,在相国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自封为太师以示庆祝。然而好景不长,诸侯中又

崛起了一员堪称董卓克星的狠将,这就是孙坚。

  董卓对孙坚并不陌生。董卓还在西凉时,曾奉命与周慎等人征讨羌人,隶属于当时的车骑将军张温。孙坚当时是张温的部下。围攻榆中时孙坚曾经建议周慎给他一万人先截断羌人的粮道,来个"计毒莫过绝粮"。周慎不听,执意围攻榆中坚城。结果,自己的粮道反而被羌人趁机截断。无可奈何之下丢盔弃甲,"弃车重而退"。董卓对孙坚的计策评价颇高,认为如果能够被采纳执行凉州就此可以平定。诸侯起兵反叛董卓后,孙坚也不甘落后。和袁绍等人无所作为不同,他始终积极求战。虽然出师不利被徐荣打败(看来这个徐荣真是个人物),但也抓住胡轸吕布内部不合的良机大破之,并"枭其都督华雄"(冤枉呀,三国演义颠倒黑白,孙坚反而成了华雄的手下败将)。董卓知道孙坚的厉害,就派李催去游说孙坚,又是要结亲又是封官许愿极力拉拢。孙坚不但严辞拒绝,还发誓要将董卓"灭之三族,县示四海"。软的不听,只好来硬的。可是董卓吕布都不是孙坚的对手,亲自出战都被打败,狼狈不堪。得胜的孙坚杀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渑池等地要寻找董卓决战。董卓心有余悸地嘱咐部下,诸侯都是废物,唯有孙坚非等闲之辈,你们要小心。一副"生子当如孙文台"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对孙坚的防御后董卓返回长安。孙坚也忙着给董卓擦屁股-救火,整复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

 如此忠勇的孙坚为什么半道撤了兵,三国演义中写到因为孙坚在洛阳城中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起了私心后退兵,并因此结怨于袁绍刘表。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公认的结论。陈寿在三国志中虽然如此记载,但裴松之在他的注解中对此表示了有根据的怀疑。陈寿编纂三国志时参考了各国史官的记录,玉玺一段是从吴人的纪录中抄来的。裴松之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吴人为了表示自己为正统而杜撰的。把孙坚退兵的原因归于玉玺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点,虽然三国演义不曾提及却是白纸黑字为历代史家所公认的,就是和曹操一样,孙坚看到诸侯的内讧后心灰意懒。

  原来,孙坚在前方奋战的同时,后方的联盟已经乱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绍听从了谋士逢纪的策略,兵不血刃地从韩馥手里夺取了冀州。前后一系列的运作,大体和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相符,只不过没有杀死公孙越的一段。战术上堪称高明,但战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胡来,如今你这个盟主又带头向盟友下黑手,诸侯们这下子都明白了,什么狗屁联盟,狗屁盟主!于是这个联盟彻底破灭,代之而来得则是"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孙坚攻击董卓时依附于袁术(提供军粮)并以豫州为后盾。袁绍袁术兄弟翻脸后(兄弟翻脸似乎是袁家的基因)袁绍另外派人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张胆地要给孙坚来个釜底抽薪。孙坚听说后仰天长叹,泪如雨下:“不是为了匡扶社稷而同举义兵吗,如今逆贼董卓屡战屡败覆灭在即而他们为什么胡来!我又能和谁同心尽力!”无可奈何之下,回师先打败袁绍的豫州刺史。此后孙坚不再有,也没法再有任何讨伐董卓的劲头。在此一战中,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作为袁术的部将被派来帮孙坚的忙,却中流矢而亡。公孙瓒因此迁怒于袁绍,两家结怨。

  从此后,各地诸侯之间是真正的混战。势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两派,袁绍袁术哥俩势如水火。袁绍是长子,但却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术则是嫡出,哥俩都有看不起对方的理由。袁术看到天下的豪杰仰慕袁家的名声,却大多投靠了袁绍后大为吃醋,鼓动公孙瓒进攻袁绍,又派孙坚进攻和袁绍关系密切的刘表。刘表的将领黄祖哪里是孙坚的对手?然而,孙坚大胜之余乐极生悲,追击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界桥一战,原来颇占优势的公孙瓒又被袁绍打败,袁术气得两眼发直也毫无办法,从此再也不能把刘表袁绍怎么样。,

  这个讨伐董卓的联盟乱成一锅粥,名亡实亡的时候,长安那边却传来了好消息,董卓死了!

  董卓离开洛阳后,并没有立即前往长安,而是抵抗了一番孙坚的进攻,直到初平二年四月才亲赴长安。董卓不在的一段时间(大约一年)长安的朝政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为人不漏锋芒,处事得体,虽然暗中为东汉的朝廷考虑表面上对董太师却相当恭敬,因此深得信任。董卓到长安后把他在洛阳的那一套倒行逆施完整copy到了长安,又大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在洛阳时,他还能装模作样地礼贤下士,自己的亲属也没有人担任要职。大概诸侯的反叛让他觉得别人都无法信任了吧,就把自己的弟弟侄子安插在要害官职上。自己的车驾服饰有如天子,也不上朝,把大小公卿都叫到自己府上“上朝”。又建造了鹛坞,高厚都有七丈,并且在里面储存了足够三十年吃的粮食,号称:“若不能雄据天下,就躲到里面去养老。”嘿嘿,作三十年缩头乌龟的打算都有了,还谈什么雄据天下?  董卓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也曾因此遇刺,于是就以弓马过人,恩若父子的吕布为保镖。可董卓为人偏激,曾经因为一点小过失对吕布大发雷霆,拔出手戟随手就扔了过去。吕布身手敏捷地避开后,两人都觉得太过分,互相道歉。然而,这件事不可避免地给吕布心中留下了阴影。吕布又和董卓的侍女私通,一直担心被发觉。诚惶诚恐之际,看到王允一副长者的模样,就把心中的忧虑以及差点被董卓杀掉的事情相告。暗中一直在算计董卓的王允怎能放过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计划全盘相告,并极力劝说吕布入伙作内应,并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吕布终于答应。就这样,董卓最信任的两个人一同开始了诛杀董卓的密谋。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董卓到长安后整整一年,王允吕布终于找到了下手的机会。当时十一二岁的汉献帝小病初愈,于是群臣进宫朝贺。董卓并不曾放松警惕,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前往宫中。然而,这些岗哨中夹杂了吕布安排的勇士十几人,专门“伺候”董卓。董卓一入宫门,就被吕布的老乡骑都尉李肃刺中了胳膊。董卓受了伤,掉下车后还在捞最后一根稻草:“吕布何在?”吕布应声而出:“有诏讨贼!”董卓这才明白,他的好儿子吕布,早就背叛了他!死到临头,估计他用尽世界上最恶毒的言语破口大骂后,被斩首。吕布立即取出诏书,声称但除元凶,从党不问。于是士卒欢呼百姓歌舞,长安城中大家都相聚痛饮庆祝董卓的败亡。皇甫嵩等人查抄了鹛坞,将董卓灭族后从中搜出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其余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显赫一时的董太师,就这样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平心而论,董卓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人。然而他的暴虐不仁,可谓空前绝后。裴松之评论,夏桀商纣也好,暴秦王莽也罢,全都是历经岁月后才腐化堕落,倒行逆施。然而董卓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进洛阳到初平三年覆亡,前后仅仅三年间,罪恶昭彰,流毒四海,真是狼心狗肺,空前绝后。董卓进长安后,曾经问过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一个傻乎乎的问题:"你怕不怕我?"皇甫嵩的回答简明有力:"你要是能够实行德政辅佐朝廷,我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害怕;你要是胡作非为倒行逆施,天下谁不怕你,又何只我一个!"现在董卓大概会明白了,单纯依靠暴力搞得天下皆畏之时,也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

是长沙太守孙坚斩杀的华雄。

初平二年二月,孙坚到阳人城下,城中守备十分严密,偷袭不可能成功。这时,军队饥渴困顿,士气低落。加上是在夜间,没有堑壕工事防御。

将士们刚刚解甲休息,吕布又令人传布谣言,说孙坚率城中将士乘夜来袭。而后孙坚乘势出城追击,胡轸全军溃败,部下督华雄也被斩杀。

扩展资料:

孙坚进军洛阳首次交战,孙坚军便铩羽而归,孙坚为了逃命,把自己平时戴着的红头巾戴在部将祖茂的头上吸引火力。

九死一生的孙坚倒是毫不气馁,借此机会,诱敌深入,在阳人一带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威震关东。

孙坚斩杀了董卓的大将华雄,打破了董卓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振了关东军的士气,却也引起了猜忌。当时各家诸侯都畏缩不前,还奋战在第一线的,只剩下了孙坚。

袁术听信谗言,担心这位屡立战功的年轻将领占据洛阳,不可控制,除狼而得虎,竟然停止了对孙坚军的军粮供应。作为反董盟主的袁绍也竟然派了一个周昂,来作所谓豫州刺史,抢孙坚的位置。

孙坚怒了,他回军赶走周昂,又来到南阳,对袁术提出责问,话说得很重,袁术十分惭愧,答应以后不再马虎,源源不断供应军粮。孙坚获得了可靠的支援,果然于再度进攻董军以后,大胜吕布与胡轸二人。

董卓很无奈,正面打不过孙坚,只能尝试收买他,于是董卓请求与孙坚和亲,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孙坚的儿子。不料,孙坚一门心思讨伐董卓,毫无商量余地。

孙坚大败董卓,董卓惧怕孙坚勇猛无比,索性一把火烧了洛阳,溜去长安兵进洛阳,孙坚成功进兵洛阳,并将汉朝皇陵修缮了一下,讨伐董卓告一段落。

参考资料:

-孙坚

正史记载孙坚英勇无比,讨伐董卓时,自愿担任先锋。上将华雄,也是孙坚所斩。董卓以为孙坚也和吕布一样,有勇无谋。特派爱将李催,前来提亲,希望能够动摇孙坚的斗志。

李催说:“丞相所敬者,惟将军耳。今特使催来结亲,丞相有女,欲配将军之子。”孙坚大怒,严厉加以拒绝。董卓为了避开孙坚,决定迁都长安。孙坚的战功,引起袁绍的不安,故意不发给军粮,使其难以顺利进军。孙坚飞奔洛阳时,遥望大焰冲天,并无鸡犬人烟,赶快发兵救火。无意中获得玉玺,方圆四寸,上面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袁绍得知,要他赶快缴出来,免自生祸。孙坚对天发誓说:“吾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然后拔寨离洛阳而去。路过荆州,刺史刘表已得袁绍通知,引兵截住去路。

要孙坚留下国玺,才放他过去。孙坚再度发誓:“吾若有此物,死于刀箭之下!”想不到不久之后,孙坚为了报刘表断路之仇,与袁术相约共击刘表,作战中竟然死于乱箭之中,只活了三十七岁。我们不迷信,却不认为可以胡乱发重誓。因为心想事成,所以发誓有时真的相当有效。孙坚可以否认,但是不必发这样的重誓。如果说为了取信于人,才发重誓,那更是自欺欺人。不用说袁绍不相信,刘表也不会相信。没有就是没有,信不信由他,何必发重誓来约束自己?万一成谶,岂不是自己祸害?幸好孙策年轻有志气,继承孙坚的志业,并且善用玉玺,否则实在很不值得。

董卓入主洛阳,掌控朝廷局势,废立皇帝,纵兵掳掠,天下诸侯深为不满。初平元年(190年),东郡太守桥瑁假传三公书信,发檄文给各诸侯讨伐董卓。

  江东猛虎孙坚当时是作为袁术的下属参加讨董联盟的。讨董联盟声势浩大,董卓畏惧,竟一把火烧了洛阳,退回长安。而各路诸侯竟为自身利益,根本不与董卓交战,反而争着抢夺战利品。唯有孙坚和曹操主动追击董卓,曹操一战吃了败仗,无力再战。孙坚曾三次与董卓军交战,其中两次取得胜利,曾击败过胡轸、吕布等人,唯一的一次败仗是败在董卓部将徐荣手下。

孙坚

  《资治通鉴》:孙坚移屯梁东,为卓将徐荣所败,复收散卒进屯阳人。

  《资治通鉴》:卓遣东郡太守胡轸督步骑五千击之,以吕布为骑督。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

  《资治通鉴》:(孙坚)复进军大谷,距雒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间。卓败走,却屯渑池,聚兵于陕。坚进至雒阳,击吕布,复破走。

孙坚

  在整个讨董联盟中,孙坚显然是最卖力的人,似乎孙坚恨不把击溃董卓,把董卓杀死。可惜当时董卓势大,不是孙坚一个人的实力能够撼动的,其他诸侯又不给力,也只能坐看董卓撤回长安。

  孙坚为什么攻打董卓会如此卖力呢?

  1孙坚为人骄横、傲慢。在出兵讨董之前,孙坚曾率兵杀死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孙坚杀死王睿,是因为王睿是文官,多次蔑视孙坚,孙坚心中有气,竟杀死自己的上司。孙坚杀死张咨,是因为南阳有足够的钱粮,孙坚可获取这些钱粮以壮大自己。孙坚杀死张咨之后,孙坚想要什么,南阳的地方官无不满足他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孙坚是比较骄横的,而当时朝廷已落入董卓之手,朝纲已败坏,天下诸侯也没几个把国家法律当作一回事,像孙坚这种任意杀死地方官员的行为比比皆是,朝廷也无能为力。

孙坚

  2孙坚是个注重名利的人,对战功极度渴望。孙坚骁勇善战,作为一名将领,获取功劳主要方式就是战场杀敌,立功受赏。所以孙坚一旦有机会在战场上立功,他从来不会落后于人。如果能够在战场上击败董卓,会给孙坚带来极大的声望,这是他的资本。

曹操

  3孙坚确实与董卓有仇,而且这个仇也是孙坚自己揽上身的。中平三年(公元186年),边章、韩遂等人在凉州反叛,朝廷派司空张温率军讨伐,董卓和孙坚同为张温的部下。有一次,张温召见董卓,董卓傲慢无礼,竟没有来。当时孙坚就直接列举董卓犯的三大罪,建议张温杀死董卓。张温以董卓平叛有功为由,没有采纳。但当时孙坚是公开向张温提议的,所以很多人知道,没过多久就传到董卓那里。董卓知道这件事情后,自然是气愤无比,董卓也是性格骄横之人,岂能不恨孙坚。就这样,孙坚和董卓就结下梁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44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