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庵》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王桂庵》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第1张

王桂庵,是清初作家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王桂庵》篇的男主人公。

王桂庵,大名(今北京市)的世家子弟。南游途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对面舟中风姿韵绝的孟芸娘巧遇,为芸娘的美貌而倾倒。朗吟“洛阳女儿对门居”的挑逗举动显示了王桂庵的风雅和对爱情的胆识;而投金掷钏诱芸娘的行为又暴露了这位世家子弟对民女的小视和轻浮不恭。当芸娘乘船远去,悔不当即定媒的王桂庵马上返舟急追,后又沿江细访,进而买舟驻足遍寻,几番努力不果,王桂庵心情怅惘。归家后寝食萦念,行思坐想,不能自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睡梦中王桂庵和芸娘花前月下又相逢。痴情的王桂庵不敢与人言及美梦,唯恐他人破此佳梦,打碎他的独自占有和享受。当梦征成为现实,对爱情有着执著追求的王桂庵毫不迟疑,果敢采取行动。一是对孟芸娘备述别后的相思之苦,二是向孟芸娘表白自己的一片忠心——“昏娶固已久矣”。在王桂庵身上包裹着一种读书人特有的迂呆习气,这习气的具体表现是当讲究操守、不为高门金钱所动的芸娘父亲婉言拒绝他的求婚,王桂庵神情当即皆无,完全丧失了言语和手段。在婚姻问题上,出身世家的王桂庵可以说是能够冲破樊篱、离经叛道的,但他的头脑里总还残存着门第观念。不敢向自己的太仆言明实情,恐被下人取笑他一个公子哥娶了民家女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王孟夫妻还家途中,王桂庵一句“我家中固有妻在,吴尚书女也”,说得煞有介事。这对于把爱情看得无比神圣高洁的芸娘是忍无可忍的,芸娘对这种莫大的欺骗和愚弄是以愤而投江来死守自己的人格和贞操的。亡妻的重大打击使王桂庵痛悼终夜,他不惜花费重金觅妻骇骨。有情人终成眷属,王桂庵避雨民舍,得与妻儿遭际,全家团圆。

在王桂庵生活的封建年代里,能像他这般痴情笃意于一个普通民女,矢志不移,锲而不舍,无比坚定地追求自由恋爱,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可以说,王桂庵是和封建包办婚姻抗争的勇士,他的言行是对封建礼教,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的彻底否定。王桂庵形象的出现,反映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在重重的压抑和摧残下,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它鼓起了广大青年冲破樊笼,为切身幸福而斗争的勇气。王桂庵因此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个艺术形象。

苏州十大浪漫爱情故事旅游景点

 苏州本身就像一个大园林,每一处都自成一景,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苏州十大浪漫爱情故事旅游景点,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一:双剑化龙——干将与莫邪

 故事梗概:干将奉吴王阖闾之命铸剑二枚。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金不销沦流,始终未成……若铸剑不成,必得吴王赐死。妻莫邪曰:“夫神物之化,须人而成……先师亲烁身以成物,吾何难哉”说完,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吴王得知剑藏,遂扣干将。剑忽从匣中跃出,化龙而去,干将亦携阳剑腾飞而往。干将莫邪,双剑化龙,千古爱情之绝唱,自此无人称勇士。

 与苏州渊源:干将莫邪为姑苏(苏州)人氏,故事发生在春秋吴国之姑苏城。城内旧有干将坊、干将墓。今苏州有干将路与莫邪路纪念二人,其中,干将路为原干将坊衍化而成

 相关景点:莫邪路环古城河沿岸

 干将莫邪的故事在苏州已流传数千年,但是很久以来,苏州只有纪念干将的地名,如原来的干将坊、干将门,后来的干将路,却一直没有纪念莫邪的地名。从2003年5月起,苏州人让这对夫妻在地名上得以“团聚”,将沿苏州环古城河东段的原来7段小路,即侉庄路、葑门西街、庄先湾、后庄、气象路、网船湾、糖坊湾连接起来,合并命名为莫邪路。

 得益于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莫邪路沿岸形成了一个大型带状亲水公园,绿地、驳岸、城墙遗址,构成了美不胜收的画卷。过了相门桥,沿河设立了长长的木栈道,不时有行人走过,临河远望,呼吸春的气息。

故事二:泛舟五湖——范蠡与西施

 故事梗概: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选中家在古苎萝村西边的西施。才子佳人,相逢一见钟情,然国难当头,范蠡遂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夫差对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的西施深爱不疑,宠爱有加,歌舞宴平,从此,对越国也放松警惕。而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在暗暗地做着复仇的各种准备。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越国胜出,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

 与苏州渊源:东汉《越绝书》载:“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据考证,范蠡从今苏州吴中长桥石湖越来溪附近蠡墅入五湖。石湖风景区有范蠡祠,祠内壁画形象地描绘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苏州震泽原有范蠡钓台,在蠡泽应天寺前。相传范蠡灭吴功成,与西施泛舟五湖垂钓于此。钓台叠石为矶,别无建筑。今毁。

 相关景点:范蠡公园

 范蠡公园位于苏州吴中区长桥街道蠡墅社区,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500多年前的吴越春秋时期,是吴国木帆船的制造基地,也是苏绣的发源地之一。蠡墅得名于范蠡曾隐居在此,相传,范蠡携西施从这里出发“泛舟五湖”,开始经商作贾,后被尊为“商圣”、“文财神”。

故事三:鹊桥传说——牛郎与织女

 故事梗概: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平素在天上织云彩,牛郎则在人间放牛。某日,牛告诉牛郎说,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洗澡,届时可取仙衣一件,织女若找衣,就还给她,并向她求婚,她定会答应。牛郎按此去做,果然应验。织女和牛郎结婚,生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便把织女捉回天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牛郎听从,便用竹框挑着两个孩子,追到天上,此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划出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相望啼泣,最终感动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与苏州渊源:据《中吴纪闻》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已流传于现在的苏州太仓科教新城一带,至今太仓尚流传有牛郎织女的众多传说故事和相沿成习的“七夕节”风俗,并保留有中国唯一一座织女庙遗存。南宋范成大《吴郡志》等文献资料上亦有“牛郎织女降生黄姑”的记载。黄姑者,《荆楚岁时记》牵牛所谓“河鼓”之讹音,太仓黄姑村(今胜昔村)也。2008年,太仓市被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七夕文化传承基地”称号

 相关景点:太仓织女庙

 牛郎织女的传说降生太仓绝非空穴来风,这与太仓是江南鱼米之乡、产棉区的地理位置分不开,和当地妇女望穿秋水般希望丈夫捕鱼归来的心情、织女渴望与佳人团聚的心情死有天然吻合。这也是太仓现在保留的七夕“七巧会”等民间风俗的最好诠释。

 在黄姑塘村,现今还有一座历经数百年的古庙,这座古庙就是《吴郡志》和《中吴纪闻》里所写织女庙。里面有一个神女的塑像,空荡荡的,但时常还有一些人去烧香祈祷。虽然很简陋不堪,比之那些穿凿附会的假古迹、伪古董要有价值得多。

故事四:齐眉举案——梁鸿与孟光

 故事梗概:东汉太学生梁鸿,家贫而有品节,博学多才,势家大族多有欲嫁女于梁者,全不动心。同县外貌“肥丑而黑”、内在心界宽阔之孟家女孟光曾言:“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娶之。孟光婚后布衣粗衫,操持家务。梁鸿甚喜。夫妇遂隐入深山,耕织弹唱,相敬如宾。后因梁鸿作《五噫歌》触怒朝廷,避祸吴郡(今苏州),于大户皋伯通家当佣工。梁鸿每归,孟光具食,皆齐眉举案将粗陋之食端正捧上。此恭敬有加之举被主人皋伯通偶然撞见,识破梁鸿身份,遂将夫妇俩当宾客供养。梁鸿从此在皋的庇护下闭门著书,及卒,葬于苏州要离冢旁。(采自《后汉书逸民传》)

 与苏州渊源:皋伯通,汉代谏议大夫,苏州古城“皋桥”即皋氏宅地在此桥边而得名。梁鸿与孟光当年“适吴”,即来到苏州皋桥旁皋伯通家,皋伯通亦因特别能识人,收留扶风人梁鸿孟光而一举成名。梁鸿在皋家受到礼宾待遇,潜心著书,直至病逝。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旁,咸曰: “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今墓毁。

故事五:描金之凤—徐惠兰与钱氏女

 故事梗概:姑苏书生徐惠兰因家贫向叔父借贷,却遭凌辱,愤而自尽,为江湖术士钱笃招相救,并将其女钱玉翠相许。玉翠以家传御赐描金凤相赠,作为定情之物。惠兰被姑母接去读书,途中救了重病的书生金继春,二人结为金兰。表兄王云卿与惠兰甚相契,不意被人害死,惠兰被冤下狱。刑前,金继春因与惠兰貌相似,舍身替死,临刑时被绿林好汉劫走。京中大旱,钱笃招应诏求雨成功,得封高官,为惠兰申冤,终于逮住真凶马寿。冤情昭雪后,惠兰应试,连中三元,授官与玉翠成婚。

 与苏州渊源:据苏州地方志载,徐惠兰故居坐落苏州司前街16号原徐朝宗宅,2000年毁,遗址在今书院巷三多苑内。

故事六:三笑姻缘——唐寅与秋香

 故事梗概:吴中才子唐伯虎到苏州虎丘云岩寺游玩,遇东亭华太师夫人前来进香。华夫人丫环秋香,姿色艳丽,娇悄动人,伯虎一见钟情。进香完毕,秋香随华夫人登船返回,唐伯虎连忙乘小舟追赶。途中得秋香三笑,伯虎更是如醉如痴,神魂颠倒,以为秋香钟情于己,遂苦思一计,卖身华府做书童,以接近秋香。伯虎凭才逐渐赢得华府器重,后又得好友祝枝山巧施妙计,终与秋香结成良缘。

 与苏州渊源: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书画家,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明成化年间生于苏州吴趋坊一户商人之家,16 岁一举夺得乡试第一,轰动苏城。后于姑苏桃花坞置地。今桃坞双荷花池有唐寅故居遗址,附近有准提庵唐寅祠。唐寅墓在苏州近郊横塘王家村,现有唐寅园供游人参观。

 相关景点:唐寅园

 唐寅园,也就是唐寅墓,位于苏州市区解放西路上,占地近万平方米,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唐寅辞世之时,家境清贫,就葬于桃花坞故居之后,嘉靖22年才移葬今址。

 2008年5月起,苏州市区文保所对唐寅园进行了大修。在此次大修中,屋顶得到了翻修,电线也进行了重排,围墙被加高了,门窗柱子进行了重新油漆,地面假方砖则被真方砖替下……针对变成低洼地块这一问题,大修还重新铺设了这里的下水系统,配置了专门的抽水泵。此次大修除了改造“硬件”外,还提升了“软件”,如将增加陈列一些有关唐伯虎的正史和野史资料,做一个效果逼真的唐寅故居沙盘;另外还设想增加演艺内容,如通过评弹讲述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从而增加游园的趣味性!

故事七:浮生沧浪——沈复与芸娘

 故事梗概:沈复所著《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沈复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沈复与芸娘,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芸对夫君从而不愚,顺而不谄。夫君是骚客文人,便与之游历山水,为文赋诗;夫君是风流才子,便为其游说佳人,访寻美景;夫君是落魄书生,便替他梳洗缝补,勤俭持家。林语堂曰:“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与苏州渊源:沈复,长洲(今苏州)人,芸娘,沈妻也,夫妇居苏州沧浪亭畔。

 相关景点:沧浪亭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

故事八:丹青携柳——柳如是与钱谦益

 故事梗概:明末清初,杭州西湖边,“秦淮八艳”之首、绝代佳人柳如是邂逅被免官职的文坛领袖钱谦益。两年后,柳如是一副书生打扮来到钱氏故里苏州常熟,以诗自介:“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近日西冷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钱氏认出如是身份,万分惊喜。柳如是为钱谦益深情所打动,钱谦益为柳如是痴情所迷恋。一老一少,终成眷属。婚后,由于时局动荡,朝代更迭,他们的生活曾一度受到冲击。为抵抗清的统治,柳如是甚至提议投水殉国。几番浮沉,钱谦益看破红尘,从此,一心一意守着柳如是,过着田园牧歌式的温馨生活。

 与苏州渊源:钱柳曾多次寓居苏州。苏州拙政园忠王府有柳如是故居。崇祯十四年年底,柳如是独留苏州养病,特意去灵岩山拜谒了韩世忠、梁红玉之墓,对数百年前的抗金英雄表示了深深的敬意。柳如是唯一的女儿即出生苏州拙政园。另外,苏州常熟虞山有柳如是钱谦益墓。2010年4 月,见证柳如是钱谦益爱情的拂水山庄于常熟尚湖重建完工。

相关景点:虞山尚湖景区

 虞山位于常熟市内西北处,因商周之际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卒葬于此而得名,现今既是风景区,又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山独峙于平原之间,主峰高300米,绵延65公里,由西向东,状如卧牛,南临尚湖,东伸入城,古有“十里青山半入城,山南尚湖如映带”诗句咏之。全山林木荫翳,郁郁葱葱,百鸟争鸣,引人入胜。西南险峻,东北平缓,满山苍松翠柏,名花珍禽、幽洞深涧,寺宇园林,名人墓葬分布于山麓之间。

 尚湖,相传因商末姜尚避纣时曾垂钓于此而得名。湖区偎傍虞山,湖面千顷潋滟,山影重峦叠巘,白鹭齐飞,鱼翔浅底,有“湖甸烟雨”和“湖桥串月”之称。尚湖公园被当地人民称为“尚湖湾”,建于1986年初,临山孕湖,与古城浑然一体,含山川之秀,汇城乡之交,得天独厚,自然美色与人文景观相融合,气象开阔,内涵丰实。

 古城虞山镇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镇区背倚虞山,近傍尚湖、昆承湖,有7水经此,古称“琴川”,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称。旧城区的坊巷古朴,至今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景区内主要由山水文化园、荷香洲、钓鱼渚、拂水堤,以及堪称“江南之最”的牡丹园等景点组成,自然美色与人文景观互为补充,游览观光与娱乐休闲二者兼得。

故事九:绛珠还泪——贾宝玉与林黛玉

 故事梗概: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也还得过了。”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用尽平生泪水,还神瑛侍者贾宝玉灌溉之恩,演绎了一段深情动人的爱情故事。

 与苏州渊源:林黛玉生于苏州,原型为康熙苏州织造李煦孙女——李香玉。其幼年长住拙政园。贾宝玉原型则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据史料记载,当年曹雪芹祖父曹寅,出任苏州织造期间,购下拙政园部分住宅。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妻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曹雪芹母亲怀孕后途经苏州,在拙政园李煦家生下曹雪芹。雪芹(宝玉)与香玉(黛玉)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惜香玉早逝。为纪念自己早年的红颜知己,雪芹不惜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毕生精力写出不朽巨著《红楼梦》。

 相关景点: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故事十:珍珠宝塔——方卿与陈姐

 故事梗概:苏州方家世代做官,因被参,满门抄封流贬。方卿投奔姑母家,向姑母求助赶考盘缠。姑母势利,不但不予帮助,还冷言嘲讽,方卿愤而离去。姑母女儿陈翠娥与方卿青梅竹马,欲助表弟,遂将稀世珍宝珍珠塔暗赠方卿。姑父陈王道也驱马追至九松亭,深明大义,将女儿许配方卿。赶考路上,方卿遇土匪,珠塔被劫,方卿坠河,后被陆府所救,并与陆府**产生感情。珍珠塔被盗贼典当于姑父家典当行,陈翠娥悉知方卿遇险,悲痛万分,一病不起,陈王道遂命韩书生假造方卿书信,慰抚女儿。两年后,方卿得中状元,姑侄和好,方卿最终在陆家**与陈翠娥之间做出选择,与陈翠娥成婚。

 与苏州渊源:“珍珠塔”故事相传发生在苏州吴江同里。目前,在同里古镇区还保存着陈家的部分住宅,包括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陈翠娥的书楼。

 相关景点:同里古镇

 同里镇位于江苏吴江市东北,距上海80千米,距苏州20千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 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古镇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今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

;

——《聊斋志异•王桂庵》赏析

《聊斋志异》大多描写狐鬼精魅的故事,情节诡异变幻,引人入胜。这篇《王桂庵》却是写人世间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情节并不复杂,但蒲松龄写得彼有新意,曲折多变,同样引人入胜。

全文不足二千字,我们节选拜读原文:王樨,字桂庵,大明世家子。适舟南游,泊舟江岸。邻舟有榜人女,绣履其中,风姿韵绝。王窥既久,女若不觉。王朗吟“洛阳女儿对门居”,故使女闻。女似解其为已者,略举首一斜瞬之,俯首绣如故。王神志益驰,以金一锭遥投之,堕女襟上;女拾弃之,若不知为金也者。金落岸边,王拾归,益怪之,又以金钏掷之堕足下;女操业不顾。无何,榜人自他归。王恐其见钏研诘,心急甚;女从容以双钩覆蔽之。榜人解缆径去。王心情丧惘,痴坐凝思。时,王方丧偶,悔不即媒定。(待续最终段)

这一段,其实就是世家子弟王桂庵,在一次乘舟南游途中,看上了邻舟贫家女芸娘,内容不涉诡异,只是“示以平常”。但是蒲松龄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极尽腾挪跳掷之能事,使作品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清但明伦对蒲松龄这篇小说有很高评价,说:“写得天娇变化,如生龙活虎”,归结起来是一个“蓄字诀”,“愈蓄则文势愈紧,愈伸,愈矫,愈陡,愈纵,愈捷”,“解此一诀,为文可免平庸、直率、生硬、软弱之病”。“文章伸缩自如,譬如王桂庵故意朗诵诗句,女一斜瞬之,这是一伸;拾金而弃之,这是一缩。父亲归来,女以脚覆蔽金钏是又一伸;而解缆径去,且寻访不见,是又一缩再缩。……”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以兔起鹘落的笔势,突出表现了王桂庵既痴情而又有点轻佻的性格特征。当时,王桂庵妻子刚亡,为散心中的悲情乘舟外出游玩,初次看到芸娘,先是久久窥瞻,芸娘“若不觉”,他就吟诗挑引;芸娘瞟了他一眼,他即“神志益驰”,投以金锭;芸娘“拾弃”金锭,他“益怪之”,接着又掷以金钏,表现心意,芸娘虽不理睬,但在父亲归来时却从容以脚“覆蔽之”。这样,在芸娘随父解缆去后,他更“心情丧惘,痴坐凝思”。这些神态,这些动作,随着情节发展,由淡而浓,层层写来,把一个多情而又举止轻浮的“世家子”形象,描摹得十分鲜明。

从人物描写看,芸娘的形象似乎更为丰满生动些。在我国古代的画论中,有所谓“形似”、“神似”的说法。一般认为,神似难于形似。宋袁文《论神形》说:“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这是因为,形体是外在的,有眼都能够看见;而心神则是内在的,不易捉摸,更不易描绘出来。蒲翁写芸娘能够寓神于形,即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动,来揭示其必然产生的心理波动。小说开始写芸娘的外貌,只有“风姿韵绝”四个字,但作者接着具体入微地写了她几个传神的动作,就把她善良多情、聪慧机敏而又颇自矜重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了。王桂庵偷看她时,她表面上好象没有察觉,显得非常庄重,实际则象是在有意的暗暗考察对方。继而,王高声吟诗,她知道了对方是“风雅士”,因之,微微抬头瞟了一眼,流露出心有所动;但又怀疑王为“儇薄子”,所以,随即“俯首绣如故”,又装出一副平静的样子,好象刚才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后来,王投以金锭,她象不知道那是金子,“拾弃之”,这是在嘲笑对方,表明自己的心并不能为金钱所买得,也是对侮辱自己人格的行为的无言抗议。接着,王又把金钏掷到她脚下,因为金钏不同于金锭,系定情的佩戴之物,她就逐渐明白了王桂庵是个“钟情者”,但仍“操业不顾”,不动声色,在端庄凝重中包含着卫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警觉与傲岸。及至其父归来,她才“从容”用双脚把金钏遮盖起来。“道是无情却有情”,作者曲曲折折写来,把芸娘细微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惟妙惟肖。

比之写上长长一大段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蒲松龄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用一连串富于戏剧性的动作表现出来,不仅形象鲜明突出,而且人物心理活动的轨迹,感情变化的波纹,都非常清晰,仿佛可以触摸。

芸娘舟去,作者集中刻画王桂庵的多情:“心情丧惘,痴坐凝思”回过神来才忙打听,众舟人皆不知父女俩是何人,当即“返舟急追”, 但芸娘已不知去向;在办完事务归来,经过旧地时,再“沿江细访”,却仍“无音耗”;回家,“寝食皆萦念”芸娘;过一年(第二年),重新南下,买舟居停江边,“日日细数行舟”,而“曩舟殊杳”;呆了半年,盘缠用尽,回到家中之后,还是“行思坐想,不能少置”; 终于在扑朔迷离的梦境中见到芸娘。又过一年(第三年),因事“再适镇江”,访友迷路误入小村,果然与芸娘相会,“种种物色,与梦无别。”这样描写王桂庵的反复访求,历时既久而终不忘怀,最后更通过一虚一实的梦幻与现实的结合,形象地表现了王桂庵对芸娘思慕的深沉。

芸娘让他托媒说亲,好事在望,这是作品极力一伸;不料芸娘父亲孟翁不为利动,拒绝了亲事,王神情俱失,作品又极力一缩。后经徐太仆说媒,婚礼始成。故事到此,似乎己经结束,无法再伸,也无法再缩。谁知蒲翁匠心独俱平地生波,婚后,王桂庵在舟中的一句戏言,造成芸娘投水自杀。这一缩,出人意料,力量极大,如同远山迤逦而来,突成绝壁。“王悼痛终夜,沿江而下,以重价觅其骸骨,亦无见者。”看来一切都无望了。文章缩到底了,该结束了?

这里作者利用王桂庵性格中轻浮的一面,创作了故事巨大的波澜。芸娘对王桂庵说他已有妻室的戏言,开始并不很相信,王故意说得实有其事,于是“芸娘色变,默移时,遽起,奔出;王躧履追之,则已投江中矣。”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里,那些豪门贵族子弟,常把妇女当作玩物,在他们的威逼利诱下,不少出身寒微的少女,沦为媵妾,肉体和精神上遭受种种非人的折磨。下层人民对富豪纳妾是不满的。

蒲松龄通过芸娘一家对待王桂庵求婚的态度,艺术地反映了这种阶级隔阂与不满。芸娘对王桂庵这个“风雅士”是有好感的。但是,当王企图用金钱打动芸娘的心时,她担心上当受骗,表现得十分矜持;当再见面时,芸娘“隔窗审其家世”,说:“既属宦裔,中馈必有佳人,焉用妾?”到王回答:“非以卿故,婚娶固已久矣。”芸娘还要王“倩冰委禽”,履行正式婚娶手续,并特意告诫王:“若望以非礼成偶,则用心左矣。”并在临别时遥呼“王郎”曰:“妾,芸娘,姓孟氏;父字江蓠。”三句话十个字,简捷明快地既告以自己的姓名,又说明父亲的字,心胸如此坦露,神情如此急切,正表现了她性格的单纯,感情的真挚和对美满婚姻的热切期待。这些对话与行为,清楚地表明了芸娘这个贫寒人家的姑娘多情善良、落落大方,但又不甘作妾、不肯苟且的思想品格。这为后面故事的巨大波澜做好了铺垫——联系这些情节,我们就不难想象,“默移时”三个字表明了芸娘内心翻腾着的是什么样的内容,蕴含着的是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以看出,芸娘投江这一悲剧性的误会,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多妻制带来的恶果;而芸娘“遽起”、“奔出”、“投江”的果决行动,正是她对这一制度的一种强烈不满和抗议。从情节的陡然变化看,虽然使人意想不到,但却在情理之中,是“惊人之笔”,又很真实。新婚伊始,路过最初见面的地方,痴情而又作风轻浮的王桂庵,得意忘形,不顾后果,乱开玩笑,是符合他的性格的。而芸娘起初不立即答应王的求婚,主要就是担心王桂庵有妻再娶,把自己视同媵妾,因此,她误以戏言当真话,并愤而投江,也是十分自然的。这一情节的安排,不仅使行文顿挫生姿,而且也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芸娘的父亲孟江蓠,作者是从王桂庵朋友徐太仆的嘴里告诉我们:“此翁与有瓜葛,是祖母嫡孙。……江蓠固贫,素不以操舟为业……”所以孟江蓠虽穷,但并不是一个以划船为业的榜人,他对富家子弟把妇女当商品玩物的恶劣行径,也非常警惕。王桂庵“自道家阀”并献上“百金”求婚,他就用“息女已字矣”一句推辞,拒绝了王桂庵的请婚。孟江蓠后来对替王说亲的徐太仆吐露了真情:“仆虽空匮,非卖婚者,曩公子以金自媒,谅仆必为利动,故不敢附为婚姻。”指出了王桂庵“以金自媒”不仅婚姻观有疑问,而且小看了人,“故不敢附为婚姻。”到订婚时,孟江蓠还要同芸娘商榷,尊重女儿的意愿,而不包办代替。这表明他是个比较开明的父亲。这些描写,都表明了蒲松龄的民主进步倾向,这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最终段原文:“邑邑而归,忧痛交集。又恐翁来视女,无词可对。有姊丈官河南,遂命驾造之,年余始归。途中遇雨,休装民舍,见房廊清洁,有老妪弄儿厦间。儿间王入,即扑求抱。王怪之。又视儿,委婉可爱,揽置膝头。妪唤之,不去。少顷,雨霁,王举儿付妪,下堂趣装。儿啼曰:‘阿爹去矣!’妪耻之,呵之不止,强抱而去。王坐待治任,忽有丽者自屏后抱儿出,则芸娘也。方诧异间,芸娘骂曰:‘负心郎,遗此一块肉,焉置之?’王乃知为已子。酸来剌心,不睱问其往迹,先以前言之戏,矢日自白。芸娘始反怒为悲,相向涕零。先是,第主莫翁,六旬无子,携媪往朝南海;归途泊江际,芸娘随波下,适触翁舟。翁命从人拯出之,疗控终夜,始渐苏。翁媪视之,是好女子,甚喜,以为己女,携归。居数月,欲为择婿,女不可。逾十月,生一子,名曰寄生。王避雨其家,寄生方周岁也。王于是解装,入拜翁媪,遂为岳婿。居数日,始举家归。至,则孟翁坐待,已两月矣。翁初至,见仆辈情词恍惚,心颇疑怪;既见,始共欢慰。历述所遭,乃知其枝梧者有由也。”

芸娘投江,王桂庵寻找骸骨无存……这眼看着进入绝路了,作者笔锋又转,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栁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普普通通,情节并不很复杂的爱情故事,能写得这样伸缩自如,开合有致,曲折多变,悲欢离合,令人莫测,这正是它引人入胜的地方。

王桂庵迷路寻到现实的芸娘家,竟如同梦中所见即所得;王桂庵避雨所遇周岁小儿,竟对未曾晤面的“阿爹”亲昵无比。最后连孟翁坐待情境都一一交代明白。这些艺术处理虚实相映,前后映带,毫无纰漏。显示出作者笔底自有波澜,读者眼中又时见峰回路转之妙。

《聊斋志异•王桂庵》篇,还有两处绝妙的景色描写值得赏析。

“一家柴扉南向,门内疏竹为篱,意是亭园,径入。有夜合一株,红丝满树。……过数武,苇笆光洁。又入之,见北舍三楹,双扉阖焉。南有小舍,红蕉蔽窗。……”这是王桂庵梦游见到的芸娘家的院落。由庭院,而住屋,进而室内,叙次井然,点染得宜,展现出一幅江村人家明丽恬静的画图。那柴扉,那疏竹,那苇笆,既显示了主人家境的清贫,也烘托出他们情操的高雅。而那红丝满树的夜合花,那蔽窗的红蕉,点缀其中,好象燃烧着一团青春的火焰,散发出一种欢悦的情调,它象征着女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爱情的憧憬。

还有一处,是描写芸娘投江后的景色:“王大呼,诸船惊闹,夜色昏濛,惟有满江星点而已。”短短几笔,不仅写出了夜色朦胧、天空星星映入江水中的一派夜景,而且用“惟有”一词加以强调,就把清冷凄凉的环境,把王桂庵悔恨、悲恸、绝望的心情,也都衬托出来了。落笔不多,而情景逼真。

《聊斋志异•王桂庵》篇,容量很大,写了四年的事情,却仅仅用了不到二千字,可见语言之精炼。特别是归结上文,过接下文的转换过接处,非常迅捷简明。清嘉庆年间冯镇峦批曰:“文字要繁则累牍连篇,要简则一话千里,一夕百年。如‘年余始归’三句中,包却一切,扫却一切,何等迅速,此行文金针也。”可见评价之高。

总之《聊斋志异•王桂庵》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语言能力等等各方面俱是一等一的优秀作品,而且又是蒲松龄难得的不涉怪异,只写普通人现实生活的喜剧性的作品,不知道为什么《明清小说导读》选了《聊斋志异》四篇怪异之篇,却没有选中它?所以在此特别推荐。

苏州十大爱情景点介绍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它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平江三角洲中部,它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是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苏州十大爱情景点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一:双剑化龙——干将与莫邪

 故事梗概:干将奉吴王阖闾之命铸剑二枚。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金不销沦流,始终未成……若铸剑不成,必得吴王赐死。妻莫邪曰:“夫神物之化,须人而成……先师亲烁身以成物,吾何难哉”说完,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吴王得知剑藏,遂扣干将。剑忽从匣中跃出,化龙而去,干将亦携阳剑腾飞而往。干将莫邪,双剑化龙,千古爱情之绝唱,自此无人称勇士。

 与苏州渊源:干将莫邪为姑苏(苏州)人氏,故事发生在春秋吴国之姑苏城。城内旧有干将坊、干将墓。今苏州有干将路与莫邪路纪念二人,其中,干将路为原干将坊衍化而成

 相关景点:莫邪路环古城河沿岸

 干将莫邪的故事在苏州已流传数千年,但是很久以来,苏州只有纪念干将的地名,如原来的干将坊、干将门,后来的干将路,却一直没有纪念莫邪的地名。从2003年5月起,苏州人让这对夫妻在地名上得以“团聚”,将沿苏州环古城河东段的原来7段小路,即侉庄路、葑门西街、庄先湾、后庄、气象路、网船湾、糖坊湾连接起来,合并命名为莫邪路。

 得益于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莫邪路沿岸形成了一个大型带状亲水公园,绿地、驳岸、城墙遗址,构成了美不胜收的画卷。过了相门桥,沿河设立了长长的木栈道,不时有行人走过,临河远望,呼吸春的气息。

 故事二:泛舟五湖——范蠡与西施

 故事梗概: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选中家在古苎萝村西边的西施。才子佳人,相逢一见钟情,然国难当头,范蠡遂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夫差对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的西施深爱不疑,宠爱有加,歌舞宴平,从此,对越国也放松警惕。而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在暗暗地做着复仇的各种准备。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越国胜出,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

 与苏州渊源:东汉《越绝书》载:“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据考证,范蠡从今苏州吴中长桥石湖越来溪附近蠡墅入五湖。石湖风景区有范蠡祠,祠内壁画形象地描绘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苏州震泽原有范蠡钓台,在蠡泽应天寺前。相传范蠡灭吴功成,与西施泛舟五湖垂钓于此。钓台叠石为矶,别无建筑。今毁。

 相关景点:范蠡公园

 范蠡公园位于苏州吴中区长桥街道蠡墅社区,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500多年前的吴越春秋时期,是吴国木帆船的制造基地,也是苏绣的发源地之一。蠡墅得名于范蠡曾隐居在此,相传,范蠡携西施从这里出发“泛舟五湖”,开始经商作贾,后被尊为“商圣”、“文财神”。

 故事三:鹊桥传说——牛郎与织女

 故事梗概: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平素在天上织云彩,牛郎则在人间放牛。某日,牛告诉牛郎说,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洗澡,届时可取仙衣一件,织女若找衣,就还给她,并向她求婚,她定会答应。牛郎按此去做,果然应验。织女和牛郎结婚,生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便把织女捉回天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牛郎听从,便用竹框挑着两个孩子,追到天上,此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划出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相望啼泣,最终感动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与苏州渊源:据《中吴纪闻》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已流传于现在的苏州太仓科教新城一带,至今太仓尚流传有牛郎织女的众多传说故事和相沿成习的“七夕节”风俗,并保留有中国唯一一座织女庙遗存。南宋范成大《吴郡志》等文献资料上亦有“牛郎织女降生黄姑”的记载。黄姑者,《荆楚岁时记》牵牛所谓“河鼓”之讹音,太仓黄姑村(今胜昔村)也。2008年,太仓市被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七夕文化传承基地”称号

 相关景点:太仓织女庙

 牛郎织女的传说降生太仓绝非空穴来风,这与太仓是江南鱼米之乡、产棉区的地理位置分不开,和当地妇女望穿秋水般希望丈夫捕鱼归来的心情、织女渴望与佳人团聚的心情死有天然吻合。这也是太仓现在保留的七夕“七巧会”等民间风俗的最好诠释。

 在黄姑塘村,现今还有一座历经数百年的古庙,这座古庙就是《吴郡志》和《中吴纪闻》里所写织女庙。里面有一个神女的塑像,空荡荡的,但时常还有一些人去烧香祈祷。虽然很简陋不堪,比之那些穿凿附会的假古迹、伪古董要有价值得多。

 故事四:齐眉举案——梁鸿与孟光

 故事梗概:东汉太学生梁鸿,家贫而有品节,博学多才,势家大族多有欲嫁女于梁者,全不动心。同县外貌“肥丑而黑”、内在心界宽阔之孟家女孟光曾言:“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娶之。孟光婚后布衣粗衫,操持家务。梁鸿甚喜。夫妇遂隐入深山,耕织弹唱,相敬如宾。后因梁鸿作《五噫歌》触怒朝廷,避祸吴郡(今苏州),于大户皋伯通家当佣工。梁鸿每归,孟光具食,皆齐眉举案将粗陋之食端正捧上。此恭敬有加之举被主人皋伯通偶然撞见,识破梁鸿身份,遂将夫妇俩当宾客供养。梁鸿从此在皋的庇护下闭门著书,及卒,葬于苏州要离冢旁。(采自《后汉书逸民传》)

 与苏州渊源:皋伯通,汉代谏议大夫,苏州古城“皋桥”即皋氏宅地在此桥边而得名。梁鸿与孟光当年“适吴”,即来到苏州皋桥旁皋伯通家,皋伯通亦因特别能识人,收留扶风人梁鸿孟光而一举成名。梁鸿在皋家受到礼宾待遇,潜心著书,直至病逝。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旁,咸曰: “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今墓毁。

 故事五:描金之凤—徐惠兰与钱氏女

 故事梗概:姑苏书生徐惠兰因家贫向叔父借贷,却遭凌辱,愤而自尽,为江湖术士钱笃招相救,并将其女钱玉翠相许。玉翠以家传御赐描金凤相赠,作为定情之物。惠兰被姑母接去读书,途中救了重病的书生金继春,二人结为金兰。表兄王云卿与惠兰甚相契,不意被人害死,惠兰被冤下狱。刑前,金继春因与惠兰貌相似,舍身替死,临刑时被绿林好汉劫走。京中大旱,钱笃招应诏求雨成功,得封高官,为惠兰申冤,终于逮住真凶马寿。冤情昭雪后,惠兰应试,连中三元,授官与玉翠成婚。

 与苏州渊源:据苏州地方志载,徐惠兰故居坐落苏州司前街16号原徐朝宗宅,2000年毁,遗址在今书院巷三多苑内。

 故事六:三笑姻缘——唐寅与秋香

 故事梗概:吴中才子唐伯虎到苏州虎丘云岩寺游玩,遇东亭华太师夫人前来进香。华夫人丫环秋香,姿色艳丽,娇悄动人,伯虎一见钟情。进香完毕,秋香随华夫人登船返回,唐伯虎连忙乘小舟追赶。途中得秋香三笑,伯虎更是如醉如痴,神魂颠倒,以为秋香钟情于己,遂苦思一计,卖身华府做书童,以接近秋香。伯虎凭才逐渐赢得华府器重,后又得好友祝枝山巧施妙计,终与秋香结成良缘。

 与苏州渊源: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书画家,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明成化年间生于苏州吴趋坊一户商人之家,16 岁一举夺得乡试第一,轰动苏城。后于姑苏桃花坞置地。今桃坞双荷花池有唐寅故居遗址,附近有准提庵唐寅祠。唐寅墓在苏州近郊横塘王家村,现有唐寅园供游人参观。

 相关景点:唐寅园

 唐寅园,也就是唐寅墓,位于苏州市区解放西路上,占地近万平方米,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唐寅辞世之时,家境清贫,就葬于桃花坞故居之后,嘉靖22年才移葬今址。

 2008年5月起,苏州市区文保所对唐寅园进行了大修。在此次大修中,屋顶得到了翻修,电线也进行了重排,围墙被加高了,门窗柱子进行了重新油漆,地面假方砖则被真方砖替下……针对变成低洼地块这一问题,大修还重新铺设了这里的下水系统,配置了专门的抽水泵。此次大修除了改造“硬件”外,还提升了“软件”,如将增加陈列一些有关唐伯虎的正史和野史资料,做一个效果逼真的唐寅故居沙盘;另外还设想增加演艺内容,如通过评弹讲述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从而增加游园的趣味性!

 故事七:浮生沧浪——沈复与芸娘

 故事梗概:沈复所著《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沈复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沈复与芸娘,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芸对夫君从而不愚,顺而不谄。夫君是骚客文人,便与之游历山水,为文赋诗;夫君是风流才子,便为其游说佳人,访寻美景;夫君是落魄书生,便替他梳洗缝补,勤俭持家。林语堂曰:“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与苏州渊源:沈复,长洲(今苏州)人,芸娘,沈妻也,夫妇居苏州沧浪亭畔。

 相关景点:沧浪亭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

 故事八:丹青携柳——柳如是与钱谦益

 故事梗概:明末清初,杭州西湖边,“秦淮八艳”之首、绝代佳人柳如是邂逅被免官职的文坛领袖钱谦益。两年后,柳如是一副书生打扮来到钱氏故里苏州常熟,以诗自介:“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近日西冷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钱氏认出如是身份,万分惊喜。柳如是为钱谦益深情所打动,钱谦益为柳如是痴情所迷恋。一老一少,终成眷属。婚后,由于时局动荡,朝代更迭,他们的生活曾一度受到冲击。为抵抗清的统治,柳如是甚至提议投水殉国。几番浮沉,钱谦益看破红尘,从此,一心一意守着柳如是,过着田园牧歌式的温馨生活。

 与苏州渊源:钱柳曾多次寓居苏州。苏州拙政园忠王府有柳如是故居。崇祯十四年年底,柳如是独留苏州养病,特意去灵岩山拜谒了韩世忠、梁红玉之墓,对数百年前的抗金英雄表示了深深的敬意。柳如是唯一的女儿即出生苏州拙政园。另外,苏州常熟虞山有柳如是钱谦益墓。2010年4 月,见证柳如是钱谦益爱情的拂水山庄于常熟尚湖重建完工。

 相关景点:虞山尚湖景区

 虞山位于常熟市内西北处,因商周之际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卒葬于此而得名,现今既是风景区,又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山独峙于平原之间,主峰高300米,绵延65公里,由西向东,状如卧牛,南临尚湖,东伸入城,古有“十里青山半入城,山南尚湖如映带”诗句咏之。全山林木荫翳,郁郁葱葱,百鸟争鸣,引人入胜。西南险峻,东北平缓,满山苍松翠柏,名花珍禽、幽洞深涧,寺宇园林,名人墓葬分布于山麓之间。

 尚湖,相传因商末姜尚避纣时曾垂钓于此而得名。湖区偎傍虞山,湖面千顷潋滟,山影重峦叠巘,白鹭齐飞,鱼翔浅底,有“湖甸烟雨”和“湖桥串月”之称。尚湖公园被当地人民称为“尚湖湾”,建于1986年初,临山孕湖,与古城浑然一体,含山川之秀,汇城乡之交,得天独厚,自然美色与人文景观相融合,气象开阔,内涵丰实。

 古城虞山镇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镇区背倚虞山,近傍尚湖、昆承湖,有7水经此,古称“琴川”,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称。旧城区的坊巷古朴,至今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景区内主要由山水文化园、荷香洲、钓鱼渚、拂水堤,以及堪称“江南之最”的牡丹园等景点组成,自然美色与人文景观互为补充,游览观光与娱乐休闲二者兼得。

 故事九:珍珠宝塔——方卿与陈姐

 故事梗概:苏州方家世代做官,因被参,满门抄封流贬。方卿投奔姑母家,向姑母求助赶考盘缠。姑母势利,不但不予帮助,还冷言嘲讽,方卿愤而离去。姑母女儿陈翠娥与方卿青梅竹马,欲助表弟,遂将稀世珍宝珍珠塔暗赠方卿。姑父陈王道也驱马追至九松亭,深明大义,将女儿许配方卿。赶考路上,方卿遇土匪,珠塔被劫,方卿坠河,后被陆府所救,并与陆府**产生感情。珍珠塔被盗贼典当于姑父家典当行,陈翠娥悉知方卿遇险,悲痛万分,一病不起,陈王道遂命韩书生假造方卿书信,慰抚女儿。两年后,方卿得中状元,姑侄和好,方卿最终在陆家**与陈翠娥之间做出选择,与陈翠娥成婚。

 与苏州渊源:“珍珠塔”故事相传发生在苏州吴江同里。目前,在同里古镇区还保存着陈家的`部分住宅,包括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陈翠娥的书楼。

 相关景点:同里古镇

 同里镇位于江苏吴江市东北,距上海80千米,距苏州20千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 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古镇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今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

 故事十:绛珠还泪——贾宝玉与林黛玉

 故事梗概: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也还得过了。”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用尽平生泪水,还神瑛侍者贾宝玉灌溉之恩,演绎了一段深情动人的爱情故事。

 与苏州渊源:林黛玉生于苏州,原型为康熙苏州织造李煦孙女——李香玉。其幼年长住拙政园。贾宝玉原型则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据史料记载,当年曹雪芹祖父曹寅,出任苏州织造期间,购下拙政园部分住宅。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妻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曹雪芹母亲怀孕后途经苏州,在拙政园李煦家生下曹雪芹。雪芹(宝玉)与香玉(黛玉)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惜香玉早逝。为纪念自己早年的红颜知己,雪芹不惜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毕生精力写出不朽巨著《红楼梦》。

 相关景点: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

沈复和陈芸

清代著名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创作于嘉庆十三年,二百多年间,该作多次被改编成剧,搬上银幕,经久不衰。作品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娓娓讲述了作者沈复和陈芸之间的爱情故事,至今读来,依旧令人生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感慨。

沈复和陈芸

陈芸本为沈复的舅家之女,比沈复年长一岁,也就是说,沈复和陈芸是表姐弟关系。古人缔结姻缘,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加之亲上加亲,自然是人间美事。

在沈复十三岁时,随母亲去舅舅家做客,偶然见到表姐陈芸作诗,因仰慕她才思隽秀而一见钟情,更对母亲表示“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乾隆四十年七月中旬,沈复和陈芸在双方家长的成全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揭开了一场浪漫爱情的序幕。据《浮生六记》记载,沈复和陈芸婚后,夫妻情深,形影不离。

由于二人皆出生书香门第,有共同志趣,因而时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谈古论今,秉烛游戏而至深夜,充满雅趣。

多少年后,人们重读《浮生六记》,依然对沈复在作品中所感叹的“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的夫妻生活羡慕不已。很多人视婚姻为爱情的坟墓,然而沈复和陈芸这对终生佳偶却为国人的婚姻生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注解:若夫妻间能视彼此为知己,婚姻又如何不能成为爱情天堂呢?

沈复是个怎样的人

2012年3月,经典黄梅戏《浮生六记》在安庆剧院搬上舞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戏迷们为演员精湛的演出陶醉不已时,也对剧中主角沈复是个怎样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沈复画像

沈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据史料记载,沈复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是江苏苏州的一位文人。

由于早年出身士族文人之家,因而沈复自幼爱好诗文书画,小小年纪便熟读经书,对事物有着独特的理解,是一位情商颇高的少年才子。

成年后,沈复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娶情投意合的表姐陈芸为妻,从此夫唱妇随,伉俪情深,即使在生活最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也相互扶持,共同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出经典的爱情传奇。

有关沈复的生平经历,在其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不难窥见端倪,尤其是《坎坷记愁》与《浪游记快》两篇,重点记述了沈复自家庭遭受变故到辗转游历各地期间的故事,其中点滴皆反应出其性格爽直豁达,豪放自适,不贪慕宦官生活,因而从不参加科举考试,更愿意与妻子享受自在的田园生活与闺房之乐的高雅心性。从这些描述上不难看出,沈复是个不愿被红尘俗世所扰,追求内心安逸与恬淡生活的雅士,这点倒与大观园中的宝二爷颇有相似之处。

只可惜上天并未给予这对有情人太多的眷顾,数年后,陈芸在久病缠绵后黯然离世,沈复悲痛之余,远走他乡,从此销声匿迹。

沈复生平

清代散文家沈复生平事迹,多见于其晚年所创作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之上。

沈复剧照

据说沈复出生幕僚之家,家境普通,早年曾随父前往浙江绍兴求学,虽薄有才名,却一声没有参加过科举,因此与仕途无缘,辗转各地当了十数年幕僚之后,晚年回归故里,经营酒业。然而虽为一介商贾,沈复生平却酷爱诗画、散文,他与妻子陈芸情深意重,志趣相投,共同演绎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浪漫爱情婚姻的经典。

从《浮生六记》,不难看出,沈复生平除了诗词创作之外,最大的乐事莫过于和妻子红粉结伴,享受纵论古今、品月评花的浪漫生活。

在清贫的岁月里,很多时候,沈复不得不靠卖画为生,然而即便如此,夫妻二人也时常有苦中作乐之举。比如他俩常常去一对种菜的老夫妇那里,醉心菜园耕种,乐此不疲。

书香门第出身的陈芸十分喜爱恬淡的田园生活,曾高兴地表示,将来老了就与丈夫在此处购买十亩耕地,栽瓜种豆,夫画妻绣,尽情享受田园生活的雅趣。

黄梅戏《天仙配》有著名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指的不正是这般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夫妻生活么?一部《浮生六记》,写尽悲欢离合。人生如梦,为欢几何?想来沈复生平之乐,皆记载于作品之中,只可惜,陈芸先去,恩爱夫妻最终未能白头偕老,这恐怕是沈复生平最大的憾事吧。

沈复字什么

清代著名散文作家,《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字什么?沈复字三白,“三白”这个小字,他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尤其是沈复之妻陈芸,每每以“三白”称呼自己的夫婿,都令人有无限温馨的联想。

沈复剧照

沈复字什么?关于沈复的小字“三白”,还有一段颇有意思的闺房故事。

据说陈芸自幼聪慧好学,于吟诗作词方面天赋颇高,和沈复是同道中人,因此婚后,夫妻二人常在一起对酒吟诗,纵论古今。

一次,陈芸随口背诵了一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沈复好奇问她,李白与杜甫两位唐代诗作名家,更喜欢哪一个。陈芸说自然是更喜欢李白了,李白之诗豪迈奔放,极具壮阔意境,然而又称自己幼年启蒙认字,是从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始学的,二人诗词创作风格截然不同,实则各有千秋。

沈复听罢,遂拍手笑道:“妙哉!李太白是你崇拜的偶像,白居易是你的启蒙老师,恰巧,我的字叫三白,是你的夫婿,你与白字,怎么如此有缘呢?”

陈芸听后笑着说:“白字有缘,将来恐白字连篇耳(吴音呼别字为白字)。”两人一起爽朗大笑。

从这件生活小事中看得出两人皆为生性高雅之人,连玩笑都开得这般有趣。白字连篇,巧妙暗喻了念念不忘“白”字情人的含义。想来现代社会的老夫老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 消退,早已被日常琐事磨去了花前月下你侬我侬的闲情逸致,然而古人却是谈诗论道,雅趣皆在内帷之中,更成为传唱千古的浪漫爱情故事。

沈复是哪个朝代的

脍炙人口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是哪个朝代的?据史料记载,沈复生于公元1763年,是清朝人,而《浮生六记》创作于清嘉庆十三年,为沈复晚年所作,因此,沈复是清朝的,应该是确信无疑。

沈复画像

沈复是哪个朝代的?清乾隆二十八年,沈复诞生于江苏苏州的一户商贾家庭。沈家虽然经商,过去也算得上是姑苏城南沧浪亭畔的士族文人之家,因此沈复的父亲很早就培养孩子读书识字,对其寄予厚望,所以,沈复自幼对吟诗作赋、书画创作都颇有兴趣,虽然一生未参加过科举,更未曾博得功名,然而他的文学才华与传奇的人生经历,至今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清乾隆四十二年,十四岁的沈复随父亲离开家乡,到浙江绍兴求学,学习幕僚,学成之后辗转山东、四川等各地充当幕僚,历经十数年光阴,其中更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所幸在最艰难凄苦的岁月里,有志趣相投的贤妻陈芸陪伴左右,日子倒也过得颇有生活情趣。

据《浮生六记》记载,沈复在离家期间,一度经济拮据,不得不以卖画维持生计,夫妻二人在患难中相互扶持,却依然不乏苦中作乐的生活雅趣,在礼教森严的清朝封建社会,沈复与陈芸这对情比金坚的患难夫妻,无疑称得上羡煞旁人的神仙眷侣。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南下巡视,沈复跟随父亲恭迎圣驾,时来运转,而后回到老家苏州从事酒业经营。然而不久后,妻子陈芸因病过世,沈复于悲痛中远走四川,从此去向成谜。

沈复作品

说起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的作品,人们大都会联想到他所创作的自传体散文集《浮生六记》。在沈复的诸多作品中,《浮生六记》的艺术成就之高,影响力之广,绝对称得上是其生平最得意的代表作。

沈复作品

据悉,《浮生六记》编写于清嘉庆十三年,是沈复作品中系统记述了他生平事迹与社会经历的一部作品。该作残稿曾在清咸丰年间,由上海申报主编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并出版。据说,《浮生六记》被发现之时,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欠佳,只存有四卷,其余两卷不知去向,这对中华艺术宝库来说,无疑是一重大损失。

出身幕僚世家的沈复才学出众而又性格爽直,由于其一心向往恬淡自由,不贪慕宦官生活,因而多年来从未参加科举,这对清代文人来说,当然是游离于社会正统之外的。

从青年时代起,沈复游历各地,从事幕僚,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浮生六记》所载,大都是其在外颠沛流离的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以及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生活点滴。

《浮生六记》内容丰富,文笔细腻感人,作者以娓娓讲述的记述风格凸显了六个主题,其中《闺房记乐》与《坎坷记愁》两章最为人所熟知。前者重点描述的是沈复与陈芸之间心意相通,伉俪情深的情爱生活,后者则记述沈家遭逢家庭变故后,沈复在外流离期间的故事。作品中深刻体现出夫妻二人同甘共苦,情比金坚的深厚感情,因而一部《浮生六记》,不仅是沈复作品中对其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更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段经典的浪漫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50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