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贝拉的剧幕信息

阿拉贝拉的剧幕信息,第1张

第一幕 维也纳旅馆的一室。1860年

在短小序奏后幕启。沃尔德纳的夫人阿德莱德正请算命女郎在为他们的未来占卜,角落上着男装的芝登卡正在整理书籍。这时沃尔德纳由于赌牌输掉手中仅有钱财,正处在明天非离开旅馆不可的窘态。夫人把唯一的希望交托于美丽长女阿拉贝拉的结婚对象上。

算命女郎说:“新郎是由一封信就叫来的人”,母亲阿德莱德暗中盼望他是有钱的求婚者。就在这时候,还有人送来催缴的清款单。当算命女郎问起芝登卡时,阿德莱德解释她女扮男装的理由是《在维也纳要把两个女儿送到社交界花钱太多》。算命女郎警告说:“土官与女儿,看见利剑,必须小心”。

马泰奥登场。他在挂念着所爱的阿拉贝拉,芝登卡安慰他说:“姐姐在爱着你。你收到她的信了吧”其实这是爱着马泰奥的芝登卡玩出的花样。马泰奥一直以为芝登卡是一名少年,所以他请芝登卡帮忙,以得到阿拉贝拉的爱说完后便离去。

阿拉贝拉登场。尽管求婚者送来不少精美、贵重的礼物,也无法使她开心。阿拉贝拉忠告在身旁的芝登卡应该停止穿男装了。这时她唱道:“我真正要嫁的男人,毫无疑问地是可以给我幸福的人”。

不久,她发现屋外有一位青年,而且为他的眼神所迷。这时耶烈玛来了,极力在讨好阿拉贝拉,邀请心情不佳的阿拉贝拉出去坐雪撬,然后先退去。然而阿拉贝拉又看到屋外的青年,整颗心被他所掠夺。

沃尔德纳夫妇进来,姑娘们退出。已经破产的沃尔德纳,正等待着寄给昔日军中好友斯拉佛尼亚的信有回音。在这封信内附寄了阿拉贝拉美丽的画像,想引诱他娶女儿,以便从穷困中解救出来。

当他们担心有什么结果时,仆人进来报告:斯拉佛尼亚先生来访。沃尔德纳很高兴斯拉佛尼亚这么快就来了,而来人却是一名年轻人。见到沃尔德纳便急忙解释:“我叫曼德利卡斯是拉佛尼亚先生的侄儿兼财产继承人,我把您寄给已过世伯父的信误为是我的,打开一看里面有阿拉贝拉的肖像。由于对她的丽影深深着迷,特地前来求婚。”,由于听说他家财万贯,沃尔德纳内心大喜,约他在舞会时再见。

接着马泰奥又来了,问芝登卡说:“阿拉贝拉的信呢”回答是“在今晚的舞会上你才能拿到”。马泰奥走后,要去坐雪撬的阿拉贝拉前来催促妹妹,听到芝登卡带着挖苦的《你的耶烈玛》一句话后,阿拉贝拉便唱出有名的独白《我的耶烈玛》。

这时的音乐是此部歌剧中最重要的音乐之一。在摇曳的节奏中,表现出阿拉贝拉高贵、真诚的人格。对于舞会,她已经预感有事情会发生。幕景转成菲亚卡舞会上。

第二幕 通往舞场的休息室

在骑士们的促拥下阿德莱德和阿拉贝拉登场。阿拉贝拉一看到在等她的曼德利卡后,自言自语着:《时刻已到》。在介绍后只剩下两人时,阿拉贝拉就对曼德利卡说;“你的确与众不同“,而曼德利卡则坦率地表示:”我被你的画像深深迷住”。舞会上,当其他求婚者邀她共跳圆舞曲时,都被她拒绝了。

曼德利卡很有自信地告诉她:“只要你能成为我的妻子,将可获得最富裕的生活。”阿拉贝拉终于确信他就是自己在等待的真正的男人,于是两人就立下山盟海誓。这是全剧中唯一段优美演唱,表示两颗心的和谐。

接着阿拉贝拉表示想享受一下“和少女诀别之夜”,曼德利卡准许她独自行动一小时。这时菲亚卡·咪丽登场,她把花献给阿拉贝拉,然后很华丽地唱出:“维也纳的男士们个个都懂得”整个场面立刻沸腾起来。这是一首快扳波尔卡

当芝登卡、曼德利卡和阿德莱德等人的心情在七上八下时,阿拉贝拉和求婚者们一起跳最后的圆舞曲。这个时间内,芝登卡把姐姐房间的钥匙交给马泰奥,但被曼德利卡发现了。在舞会的角落,多明尼可伯爵正在讨好阿拉贝拉的母亲。

过了一会儿,曼德利卡问菲亚卡·咪丽说:“女王在哪里”时,才发觉阿拉贝拉不在这里,一想起钥匙的事,他就勃然大怒,此刻他还收到阿拉贝拉的信说:“明天起就属于你”。他又想起刚才她所说的:“和少女诀别之夜”的话,就自暴自弃地和菲亚卡·咪丽一起唱出民谣风格的歌曲。

这时发现气氛很不对劲的沃尔德纳夫妇出现了,他们为了证明阿拉贝拉是清白的,立刻赶往旅馆。

第三幕 旅馆房间内

前奏曲。表示人们内心的紧张、不安和憧憬。

幕启。铃声响了,马泰奥躲起来,阿拉贝拉进入屋里。她因陶醉在爱里而沉思着。这时阿拉贝拉发现马泰奥,于是告诉他“如果想说话,现在还不行”。他听了,狂喜不已,很快地阿拉贝拉发现情况怪异,于是大声呼救。

这时沃尔德纳夫妇和曼德利卡一齐冲进来。曼德利卡得悉拿到钥匙的男人就是马泰奥,于是指责阿拉贝拉的不贞,这时马泰奥一言不发,而阿拉贝拉受曼德利卡怀疑后便陷入绝望中。

曼德利卡生气地大叫着:“我要决斗!”并揭发刚才在舞会上所见到送钥匙的情景。阿拉贝拉听后,马上领悟出整个事件的真相,却不想为自己辩白。这时身着女装的芝登卡出现,她承认一切都是自己不好。马泰奥第一次看到芝登卡的真正面目、听到她的心声后由衷感动。曼德利卡为自己疑心太重感到很羞愧,立刻恳求阿拉贝拉的宽恕。而阿拉贝拉看到妹妹确实长得比自己更漂亮。这时,马泰奥和芝登卡随即双双坠入爱河。

只剩下阿拉贝拉和曼德利卡两人时,她请求曼德利卡替她取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然后走入寝室。不一会儿,她双手拿着两个盛水的玻璃杯走了出来。她说:“本来这个晚上我只想单独喝这杯水,你的行动让我感到很满足,是一股很大的力量把我引到你身边。”接着她就郑重宣布:“在和少女诀别之夜,我要把这杯纯洁的饮料献给你!”而曼德利卡则答说:“只有我才属于你,以后我不准别人再拿这杯子饮用。”说罢,便把喝完水的杯子摔破。两人再次发誓永远相爱。幕落。

不一样

近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

198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洛林·马泽尔

上半场

1.轻歌剧《吉普赛男爵》序曲

2.《饶舌》波尔卡玛祖卡

3.《为火车开路》快速波尔卡

4.《我的生活是充满爱与欢乐》圆舞曲

5.《飞翔》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6.歌剧《罗马狂欢节》序曲

7.《纵队》圆舞曲

8.《新拨弦》波尔卡

9.《吉普赛》加洛普

10.《骑士》快速波尔卡

11.《交易》圆舞曲

12.《赞美女人》波尔卡玛祖卡

13.《踢踏》快速波尔卡

14.《费兰茨·约瑟夫皇帝》进行曲

加演曲目

15.《强盗》加洛普

16.《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7.《拉德茨基》进行曲

198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洛林·马泽尔

上半场

1.轻歌剧《护林员》序曲

2.《城市与乡村》波尔卡玛祖卡

3.《麻雀》加洛普

4.《酒、女人和歌》圆舞曲

5.《我们决不畏惧》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6.轻歌剧《美丽的加拉蒂娅》序曲

7.《蜻蜓》波尔卡玛祖卡

8.《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

9.《小嘴不停》快速波尔卡

10.《激烈的爱情与舞蹈》快速波尔卡

11.《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

12.《埃及》进行曲

13.《轻如鸿毛》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4.《高贵的匈牙利人》快速波尔卡

15.《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6.《拉德茨基》进行曲

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

女高音:凯瑟琳·芭特尔

上半场

1.轻歌剧《吉普赛男爵》序曲

2.《天体乐声》圆舞曲

3.《安娜》波尔卡

4.《谵妄》圆舞曲

下半场

5.轻歌剧《蝙蝠》序曲

6.《可爱的安娜》波尔卡

7.《游览列车》快速波尔卡

8.《拨弦》波尔卡

9.《皇帝》圆舞曲

10.《无穷动》波尔卡

11.《电闪雷鸣》快速波尔卡

12.《春之声》圆舞曲(女高音)

加演曲目

13.《别再忧郁》快速波尔卡

14.《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5.《拉德茨基》进行曲

198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童声合唱: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上半场

1.歌剧《东娜·黛安娜》序曲

2.《燃烧的爱情》波尔卡玛祖卡

3.《休假旅行》快速波尔卡

4.《柠檬树花开的地方》圆舞曲

5.《在猎场上》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6.轻歌剧《蝙蝠》序曲

7.《新拨弦》波尔卡

8.《享受生活》圆舞曲

9.《假面舞会》四对舞

10.《闲聊》快速波尔卡(童声合唱)

11.《轻如鸿毛》快速波尔卡(童声合唱)

12.《百万富翁》圆舞曲

13.《无穷动》波尔卡

14.《飞翔》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5.《强盗》加洛普

16.《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7.《拉德茨基》进行曲

198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克劳斯·克莱伯

上半场

1.《加速》圆舞曲

2.《农民》波尔卡

3.《蜻蜓》波尔卡玛祖卡

4.《和我们一起在家》圆舞曲

5.轻歌剧《蝙蝠》序曲

下半场

6.《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

7.《小磨房》波尔卡

8.《高贵的匈牙利人》快速波尔卡

9.《在克拉普芬森林》波尔卡

10.《春之声》圆舞曲

11.《拨弦》波尔卡

12.《查尔达什舞曲》(选自歌剧《骑士帕斯曼》)

13.《小嘴不停》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4.《骑士》快速波尔卡

15.《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6.《拉德茨基》进行曲

199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祖宾·梅塔

上半场

1.《入城式》进行曲

2.《解放》波尔卡玛祖卡

3.《红色印度》加洛普

4.《多瑙河女妖》圆舞曲

5.《运动》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6.轻歌剧《维也纳的早、中、晚》序曲

7.《同情心》波尔卡玛祖卡

8.《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

9.《毁灭者》波尔卡

10.《飞奔》快速波尔卡

1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12.《闲聊》快速波尔卡

13.《爆炸》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4.《投寄》快速波尔卡

15.《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6.《拉德茨基》进行曲

199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上半场

1.歌剧《贼雀》序曲

2.《跳舞的缪斯女神》波尔卡玛祖卡

3.舒伯特的加洛普和波尔卡

4.《求婚者》圆舞曲

5.《叹息》加洛普

下半场

6.轻歌剧《护林员》序曲

7.莫扎特之对舞2首、德国舞曲-《乘雪橇》

8.《水彩画》圆舞曲

9.《魔弹》快速波尔卡

10.《卡门》四对舞

11.《皇帝》圆舞曲

12.《比夫克与普夫克》波尔卡

13.《激情》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4.《激烈的爱情与舞蹈》快速波尔卡

15.《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6.《拉德茨基》进行曲

199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克劳斯·克莱伯

上半场

1.歌剧《愉快的温莎妇人》圆舞曲

2.《城市与乡村》波尔卡玛祖卡

3.《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

4.《不可燃烧的》波尔卡

5.《游览列车》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6.轻歌剧《吉普赛男爵》序曲

7.《一千零一夜》圆舞曲

8.《新拨弦》波尔卡

9.《波斯》进行曲

10.《闲聊》快速波尔卡

11.《天体乐声》圆舞曲

12.《电闪雷鸣》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3.《骑士》快速波尔卡

14.《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5.《拉德茨基》进行曲

199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里卡多·穆迪

上半场

1.《公众》圆舞曲

2.《外交家》波尔卡

3.《紫罗兰》波尔卡

4.《小东西》波尔卡

5.《施蒂亚德的舞蹈》

6.《麻雀》加洛普

下半场

7.轻歌剧《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序曲

8.《柠檬树花开的地方》圆舞曲

9.《汉斯》波尔卡

10.《噼噼啪啪》加洛普

11.《埃及》进行曲

12.《拨弦》波尔卡

13.《交易》圆舞曲

14.《无穷动》波尔卡

加演曲目

15.《在猎场上》快速波尔卡

16.《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7.《拉德茨基》进行曲

199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洛林·马泽尔

小提琴独奏:洛林·马泽尔

上半场

1.《旋转木马》进行曲

2.《加速》圆舞曲

3.《来自远方》波尔卡玛祖卡

4.《不可燃烧的》波尔卡

5.《歌曲》四对舞

6.《潇洒》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7.轻歌剧《威尼斯之夜》序曲

8.《美泉宫的人们》圆舞曲

9.《顽童》波尔卡

10.《一心一意》波尔卡玛祖卡

11.《查尔达什舞曲》(选自轻歌剧《蝙蝠》)

12.《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小提琴独奏)

13.《别再忧郁》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4.《恶魔》快速波尔卡

15.《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6.《拉德茨基》进行曲

199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祖宾·梅塔

上半场

1.《骑兵》进行曲

2.《维也纳的儿童》圆舞曲

3.《手拉手》波尔卡玛祖卡

4.《心爱的》波尔卡

5.《晨报》圆舞曲

6.《程序》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7.轻歌剧《快乐的强盗》序曲

8.《梅菲斯特在地狱的呼声》圆舞曲

9.《无穷动》波尔卡

10.《塔丽娅女神》波尔卡玛祖卡

11.《雷电》快速波尔卡

12.《爱丽斯》波尔卡

13.《俄罗斯》幻想进行曲

14.《我的生活是充满爱与欢乐》圆舞曲

15.《防卫》四对舞

加演曲目

16.《休假旅行》快速波尔卡

17.《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8.《拉德茨基》进行曲

199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洛林·马泽尔

小提琴独奏:洛林·马泽尔

上半场

1.《祝典》进行曲

2.《纳斯瓦尔得女孩》圆舞曲

3.《鲜花节日》波尔卡

4.《大湖》圆舞曲

5.《愉悦》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6.轻歌剧《护林员》序曲

7.《凤凰的翅膀》圆舞曲

8.《跳舞的缪斯女神》波尔卡玛祖卡

9.轻歌剧《理智女神》序曲(小提琴独奏)

10.《瞬间》波尔卡

11.《皇帝》圆舞曲

12.《骑士》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3.《激情》快速波尔卡

14.《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5.《拉德茨基》进行曲

199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里卡多·穆迪

上半场

1.《马达》圆舞曲

2.《唯一的帝国,唯一的维也纳》波尔卡

3.《邮递员》快速波尔卡

4.《女人心》波尔卡玛祖卡

5.《皇宫舞会》圆舞曲

6.《花》波尔卡

7.《印度舞伎》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8.轻歌剧《轻骑兵》序曲

9.《享受生活》圆舞曲

10.《女施主》波尔卡

11.《脚步轻盈》快速波尔卡

12.《新拨弦》波尔卡

13.《海市蜃楼》波尔卡玛祖卡

14.《俄罗斯》进行曲

15.《动力》圆舞曲

16.《前进》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7.《投寄》快速波尔卡

18.《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9.《拉德茨基》进行曲

199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祖宾·梅塔

童声合唱: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上半场

1.《旗帜飘扬》进行曲

2.《夜蛾》圆舞曲

3.《小广告商》加洛普

4.《飘浮者》波尔卡玛祖卡

5.《诙谐》快速波尔卡

6.《北海风光》圆舞曲

7.《闲聊》快速波尔卡(童声合唱)

下半场

8.轻歌剧《玛土撒勒姆亲王》序曲

9.《维也纳的糖果》圆舞曲

10.《玛琳卡》波尔卡

11.《在故乡》波尔卡玛祖卡

12.《安娜》波尔卡(童声合唱)

13.《小嘴不停》快速波尔卡

14.《新旋律》四对舞

15.《南国玫瑰》圆舞曲

16.《为火车开路》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7.《向前》快速波尔卡

18.《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9.《拉德茨基》进行曲

199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洛林·马泽尔

小提琴独奏:洛林·马泽尔

上半场

1.《寓意短诗》圆舞曲

2.《玩笑》波尔卡(小提琴独奏)

3.《一心一意》波尔卡玛祖卡

4.《激情》加洛普

5.《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6.《闲聊》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7.《费兰茨·约瑟夫皇帝》进行曲

8.《多瑙河女妖》圆舞曲

9.《快步圆舞》波尔卡

10.《荒诞》波尔卡玛祖卡

11.《帕格尼尼》圆舞曲(小提琴独奏)

12.《蝙蝠》四对舞

13.《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

14.《强盗》加洛普

15.《别客气》波尔卡

16.《电闪雷鸣》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7.《无穷动》波尔卡

18.《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9.《拉德茨基》进行曲

200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里卡多·穆迪

上半场

1.《大湖》圆舞曲

2.《希腊人》快速波尔卡

3.《阿尔比昂》波尔卡

4.《爱之歌》圆舞曲

5.《查尔达什舞曲》(选自歌剧《骑士帕斯曼》)

6.《特快列车》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7.轻歌剧《维也纳的早、中、晚》序曲

8.《向布拉格致敬》波尔卡

9.《酒、女人和歌》圆舞曲

10.《波斯》进行曲

11.《蜻蜓》波尔卡玛祖卡

12.《程序》快速波尔卡

13.《艺术家的致意》波尔卡

14.《圣母之声》圆舞曲

15.《高贵的匈牙利人》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6.《来自多瑙河岸》快速波尔卡

17.《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8.《拉德茨基》进行曲

200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尼可劳斯·哈农库特

上半场

1.《拉德茨基》进行曲(原版)

2.《美泉宫的人们》圆舞曲

3.《猎人的欢乐》加洛普

4.《晨报》圆舞曲

5.《电磁》波尔卡

6.《电唱机》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7.轻歌剧《威尼斯之夜》序曲

8.《小丑》波尔卡

9.《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

10.《施蒂亚德的舞蹈》

11.《游览列车》快速波尔卡

12.《百万富翁》圆舞曲

13.《小鬼》波尔卡玛祖卡

14.《恶魔》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5.《别再忧郁》快速波尔卡

16.《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7.《拉德茨基》进行曲

200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小泽征尔

上半场

1.《祝你健康》进行曲

2.《狂欢使节》圆舞曲

3.《饶舌》波尔卡玛祖卡

4.《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

5.《可爱的安娜》波尔卡

6.《前进》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7.轻歌剧《蝙蝠》序曲

8.《手拉手》波尔卡玛祖卡

9.《水彩画》圆舞曲

10.《蜻蜓》波尔卡玛祖卡

11.《小嘴不停》快速波尔卡

12.《无穷动》波尔卡

13.《魔鬼音程之舞》

14.《爱丽斯》波尔卡

15.《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

16.《踢踏》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7.《飞翔》快速波尔卡

18.《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9.《拉德茨基》进行曲

200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尼可劳斯·哈农库特

上半场

1.《费兰茨·约瑟夫皇帝》进行曲

2.《珍宝》圆舞曲

3.《尼科》波尔卡

4.《诙谐》波尔卡

5.《谵妄》圆舞曲

6.《杂乱无章》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7.《邀舞》圆舞曲

8.《瞬间》波尔卡

9.《希腊人》快速波尔卡

10.《皇帝》圆舞曲

11.《农民》波尔卡

12.《赞美女人》波尔卡玛祖卡

13.《中国人》加洛普

14.《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15.《匈牙利舞曲》第六号

16.《加冕》圆舞曲

17.《轻如鸿毛》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8.《激情》快速波尔卡

19.《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20.《拉德茨基》进行曲

200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里卡多·穆迪

上半场

1.《如此精彩》进行曲(选自轻歌剧《护林员》)

2.《麻雀》波尔卡

3.《夜莺》圆舞曲

4.《费雷德里卡》波尔卡

5.《卡楚恰》加洛普

6.《皇宫舞台》圆舞曲

7.《塔兰图拉》加洛普

下半场

8.轻歌剧《女王的花边手帕》序曲

9.《吉普赛》四对舞

10.《加速》圆舞曲

11.《魔鬼》波尔卡

12.《溜冰》快速波尔卡

13.《查尔达什舞曲》(选自轻歌剧《蝙蝠》)

14.《愉悦》快速波尔卡

15.《公园三色堇花》波尔卡玛祖卡

16.《香槟》波尔卡

17.《天体乐声》圆舞曲

18.《飞奔》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9.《红色印度》加洛普

20.《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21.《拉德茨基》进行曲

200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洛林·马泽尔

小提琴独奏:洛林·马泽尔

上半场

1.《蓝色》进行曲

2.《上流人物》波尔卡

3.《兴趣盎然》圆舞曲

4.《冬趣》快速波尔卡

5.《解放》波尔卡玛祖卡

6.《一千零一夜》圆舞曲

7.《印度舞伎》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8.轻歌剧《美丽的加拉蒂娅》序曲

9.《噼噼啪啪》加洛普

10.《北海风光》圆舞曲

11.《农民》波尔卡

12.《海市蜃楼》波尔卡玛祖卡

13.《游览列车》快速波尔卡

14.《维也纳的艺术》波尔卡法兰西对舞

15.《俄罗斯》幻想进行曲

16.《一心一意》波尔卡玛祖卡

17.《拨弦》波尔卡(小提琴独奏)

18.《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小提琴独奏)

19.《雷电》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20.《在猎场上》快速波尔卡

21.《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200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马里斯·扬松斯

上半场

1.《皇冠》进行曲

2.《春之声》圆舞曲

3.《外交家》法兰西波尔卡

4.《投寄》快速波尔卡

5.《赞美女人》波尔卡玛祖卡

6.《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

7.《别再忧郁》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8.《入城式》进行曲

9.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10.《莫扎特》圆舞曲

11.《爱的信息》加洛普

12.《新拨弦》波尔卡

13.《艺术家》四对舞

14.《西班牙》进行曲

15.《好朋友》圆舞曲

16.《在克拉普芬森林》法兰西波尔卡

17.《激情》快速波尔卡

18.《电话》波尔卡

19.《大湖》圆舞曲

20.《高贵的匈牙利人》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21.《强盗》加洛普

22.《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23.《拉德茨基》进行曲

200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 祖宾·梅塔

上半场

1、《祝你健康》进行曲

约翰·施特劳斯,作品456号

Johann Strau “Zivio!”, Marsch op456

2、 《不安鬼魂》圆舞曲

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62号

Josef Strau “Flattergeister”, Walzer op62

3、 《小磨坊》波尔卡

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57号

Josef Strau “Moulinet-Polka”, op57

4、 《小精灵的舞蹈》

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

Josef Hellmesberger jun “Elfenreigen”, Charakterstück oop

5、 《谵妄》圆舞曲

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212号

Josef Strau “Delirien”, Walzer op212

6、 《入口》加洛普

老约翰·施特劳斯,作品35号

Johann Strau Vater “Einzugs-Galopp”, op35

下半场

7、 《护林员》轻歌剧序曲

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 – Ouvertüre zur Operette “Waldmeister”

8、 《安锐》波尔卡

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113号

Josef Strau “Irene-Polka” op113

9、 《柠檬树开花的地方》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作品364号

Johann Strau “Wo die Zitronen blühen”, Walzer op364

10、 《畅通无阻》快速波尔卡

爱德华·施特劳斯,作品238号

Eduard Strau “Ohne Bremse”, Polka schnell op238

11、 《城市和乡村》波尔卡—玛祖卡

约翰·施特劳斯,作品322号

Johann Strau “Stadt und Land”, Polka mazur op322

12、 《水手》波尔卡

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52号

Josef Strau “Matrosen Polka” op52,

13、 《动力》圆舞曲

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173号

Josef Strau “Dynamiden”, Walzer op173,有芭蕾表演

14、 《威尼斯狂欢节的梦幻回忆》

约翰·施特劳斯,作品126号

Johann Strau Vater “Erinnerung an Ernst”,

Karneval in Venedig, op126

15、 《激情》加洛普

老约翰·施特劳斯,作品114号

Johann Strau Vater Furioso-Galopp“ op114

加演曲目

16、 《舞步轻盈》快速波尔卡

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

Josef Hellmesberger jun “Leichtfüig”

17、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作品314号

Johann Strau “Donauwalzer” op314,有芭蕾表演

18、 《拉德斯基》进行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作品228号

Johann Strau Vater “Radetzky-Marsch” op228

200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指挥:乔治·普莱特(Georges Pretre,法籍)

上半场

1Johann Strauss II—Napoleon Marsch op156 拿破仑进行曲

2Joseph Strauss—Dorfschwalben aus Osterreich Walzer op164 奥地利村燕圆舞曲

3Joseph Strauss—Laxenburger Polka op60 拉克森堡波尔卡

4Johann Strauss I—Pariser Walzer 巴黎圆舞曲

5Johann Strauss I—Versailler Galopp 凡尔赛宫加洛普

6Johann Strauss II—Orpheus-Quadrille op236 奥菲欧四对舞

7Joseph Hellmesberger jun—Kleiner Anzeiger Galopp op4 小广告商加洛普

下半场

8Johann Strauss II—Ouverture aus "Indigo und die 40 Rauber"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序曲

9Johann Strauss II—Freut euch des Lebens Walzer op340 享受生活圆舞曲

10Johann Strauss II—Bluette Polka francaise op271 火花波尔卡

11Johann Strauss II—Tritsch-Tratsch Polka schnell op214 闲聊快速波尔卡

12Joseph Lanner—Hofball Tanze Walzer op161 皇宫舞台圆舞曲

13Joseph Strauss—Die Libelle Polka Mazur op204 蜻蜓波尔卡玛祖卡

14Johann Strauss II—Russischer Marsch op426 俄罗斯进行曲

15Johann Strauss II—Die Pariserin Polka francaise op238 巴黎女郎波尔卡

16Johann Strauss I—Chineser Galopp op20 中国人加洛普

17Johann Strauss II—Kaiser Walzer op437 皇帝圆舞曲

18Johann Strauss II—Die Bajadere Polka schnell op351 印度舞姫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9Joseph Strauss—Sports-polka schnell op170 运动员快速波尔卡

20Johann Strauss II—An der schonen,blauen Donau,Walzer op 314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21Johann Strauss I—Radetzky-Marsch op 228 拉德茨基进行曲

怎样搞一场简单而不失浪漫的求婚仪式单身

现在人结婚越来越难了。结婚除了给岳父岳母一些见面礼,还要聘礼。最重要的是要有房有车,有房有车,有房有车,重要的事要说三遍!!!那没房没车的人就不用结婚了吗?我想很少人会接受裸婚。但是,假如你的另一半够真诚的话,我的意思是,假如你愿意和你同甘共苦的话。那她一定会接受现在的你:虽然没房没车,但是诚实可靠。

工具/原料

一只黑色化妆笔

方法/步骤

1/8分步阅读

假装有事的样子给她打电话,约她在哪里哪里见面,并在将要挂机时说“给你一个惊喜”“给你一个惊喜”“给你一个惊喜”,你只要说一遍就好了,我这么说,是为了强调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2/8

约她的地点,尽量选择浪漫的场所。比如 咖啡厅等。不要选择像餐厅这样,就好像穿拖鞋去听戏,记住你是要穿礼服去欣赏维也纳音乐会。再说,你也不是要请她吃饭。

3/8

个人的仪容仪表是绝对要讲究的。包括所穿的衣服。你们的会见,将会成为结婚史上最难以忘怀的一刻。

4/8

为了表示诚心诚意,要提前到达预定的场所。

5/8

你们终于见面了。这时,你要深呼吸,不要紧张,只要装成平常的样子就可以了。先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开开玩笑,使氛围更加轻松。等到聊到一定程度了,就转入正题吧!

6/8

这时,你对她说,请闭上眼睛。(坏笑)一般女孩会想到接吻,所以她就坚决不闭上眼睛。所以你要哄她,并对她说,无论你感觉到什么都不要睁开眼睛。事实上,假如她在中途睁开眼睛也无妨。

7/8

接着,你的黑色化妆笔终于起作用了。:-)你拿起她的手,在她的无名指上画一个戒指。

8/8

她也许会睁开眼睛,不过事后你会向她解释的。画好了就叫她睁开眼睛。然后就是影视作品经常看到的:单膝跪下,说嫁给我吧。她睁开眼睛,看到你为她画的“戒指”,还有你的诚意,一定会深受感动的。也许会不顾家人的反对,跟你私奔。:-0

奥古斯特·罗丹 (Auguste Rodin1840~1917) 简介 法国著名雕塑家。他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凡高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简称凡高) 他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请见《"疯子"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简称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现在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著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 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 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凡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凡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资料。(请见本站凡高书信集) 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分店工作,与凡高成了同行。 1874年,凡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 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 12月,凡高回家过圣诞节。此后再没有返回英国。具体原因不详。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帮助之下,凡高到多德雷赫特一家书店当店员。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经父亲同意,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当时是荷兰海军司令的约翰伯伯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凡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但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和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 1878年7月,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任命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凡高的行为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再一次被解雇后的凡高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义务从事传教和救助工作。这时,他打算从事艺术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鲁塞尔边学习边创作。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其实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顿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就是曾帮助过凡高的牧师舅舅的女儿 ),他和凯很谈得来,但当他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又一次被拒绝了!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离开了。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又译成毛威)的帮助,凡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他还得到了海牙古比尔分店经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女西恩交往,才最终与莫夫和特斯蒂格绝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 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9月中旬,与西恩分手后的凡高,离开海牙前往荷兰北部的德伦特,开始了几个月的流浪与创作。 1883年底已30岁的凡高来到父母在纽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推崇卢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保罗·高更、埃米尔·贝尔纳、图卢兹-劳特累克、卡米尔·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还结识了经营绘画用品的唐基。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又称“南方画室”)。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 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 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应该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 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 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凡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 凡高说:“痛苦将永存” 7月29日黎明,凡高逝世。 7月30日,举行了葬礼。参加葬礼的只有提奥,加歇,贝尔纳,鲁西安·毕沙罗(著名画家毕沙罗之子),唐基。 自杀后,在凡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凡高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提奥因过于悲痛也卧床不起,在凡高去世六个月后,也去世了。 后来,他与凡高一同葬在奥维尔墓园。他们兄弟的故事将感动全世界。 此后,在提奥妻子乔安娜的努力下(她把凡高的画借出展览。其实,在凡高临死前,已经有评论家赞美凡高了),凡高的名望越来越大。 1907年凡高的母亲去世。他活到了他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她还为曾扔过凡高的画而感到后悔。 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凡高堆积如山的油画和素描,及写给提奥的几百封信。 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27年,乔安娜去世。 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到了今天,此书已销售几千万册,许多人是通过这本书才喜欢上凡高的。 1962年,在凡高侄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 1978年凡高的侄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他的《加歇医生像》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 凡高37岁就死了,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完成的。现存有油画800余幅,素描1000余幅,还有水彩,版画等作品。本站只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向大家展示。 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凡高,高更,塞尚,都是后印象派的杰出画家,他们都超越了印象派绘画,是现代艺术的导师和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的明星! 毕加索 (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达芬奇简介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罗伦斯共和国的文西村近郊,赛尔·皮耶洛·达芬奇与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进入韦罗基奥的工作室成为入门弟子(13~14岁) 1473年 创作《圣告图》 1476年 被告密与韦罗基奥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恋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认,最后被释放(24岁) 1482年 绘《三贤王的膜拜》,返往米兰(30岁)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兰德教会订作《岩石上的圣母》(31岁) 1495年 开始绘制《最后的晚餐》(43岁) 1502~03年 回到佛罗伦斯,开始绘制《蒙娜丽莎》(50岁) 1516年 应法王之邀,赴法国安伯瓦兹(64岁)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兹(67岁) 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全部资料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 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到网上SO 会有很多

  一、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二、良师

  父亲把这个男孩子带到一个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的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可称为好的,直到他落到宫廷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尼费(Neefe)的手里。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友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贝多芬来说实在是一个幸运。因为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的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地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的那种学校——但是贝多芬的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那里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眼里读书远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钱。年轻的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尼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教音乐,而且还教他世界上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做风琴师。于是当他刚满十四岁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剧场的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师。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三、访问莫扎特

  大约在这个时候,他生平第一次访问维也纳,为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莫扎特认为这个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为这种场合练过很久的卖弄技巧的展品,出于客气,只好礼貌而冷淡地称赞他一下。小贝多芬生气了,要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然后他在它上面用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兴变奏。莫扎特惊讶不已,马上跑到隔壁房间门口,“注意这位年轻人,”他向里面一群正在聚会的朋友大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的声音!”

  四、贝多芬和海顿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是不可能有更大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并且在创作和指挥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而且他要求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大概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于是贝多芬常常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他很生气。当那年老的教师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很严格的教师学习。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不过,不久后,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2007-7-28 22:46 回复

  大烧鹅

  4位粉丝

  2楼

  五、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六、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七、贝多芬和他的朋友们

  没有一个音乐家象他那样,在一生中有那么多的成功和那么少的幸福的日子。他的朋友们

  是善良而忠诚的,但是他的该诅咒的耳聋把他同他们隔离开了。甚至他的助听器也往往使他失望,因此他和他们保持接触的唯一方法就是他经常带在身边的“会话本”和铅笔。他看见他们互相谈话,以为他们总是谈论他,说他的坏话,阴谋害他。有一天他这样写道:“再也不要在我跟前露面!你是一条卑鄙的狗,一个不老实的家伙!”第二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疑心是错的而他的朋友是真诚的时候,他又写了另外一个便条:“亲爱的朋友,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是对的。我现在明白了。所以今天下午来我这里,接受你的贝多芬的爱吧。”而他的朋友们——他们是多么好的人啊——总是原谅他那粗暴的吵嘴,并且和他相伴到最后。他的家庭生活自始至终都是悲惨的:他从来也没有结过婚。当他头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他向一个从他自己家乡来的歌唱家玛格戴林娜·威尔曼(Magdalene Willman)求婚,但是她拒绝了,因为贝多芬“太丑了”。从那以后,他曾先后爱上过好几位贵族女子——有着可爱的名字的可爱的女子——他用音乐向她们倾诉,但她们接受了他的音乐,而拒绝了他的爱!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 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三《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显然这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确切的。看来,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这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 ,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

  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象《#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号)就是一例。”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四、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七、欢乐颂与合唱交响曲

  1793年1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住在波恩,只有23岁。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在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于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 作品115号)。贝多芬在1795年的前后为毕尔格的诗所作的歌曲《互爱》和《合唱交响曲》末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中又借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演唱库夫纳歌颂音乐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合唱交响曲》的终曲而作的一次 尝试。1824年3月,贝多芬在写给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说过:“《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则远较宏大。”由此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开始,前后琢磨了30年,才最后在《合唱交响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响曲》完成于卡尔斯巴德决议后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都遭到残酷镇压的反动期。1824年5月在维也纳刻伦特纳托尔戏院初次演出时,听众反映的热烈是空前的。贝多芬出场时,受到听众五次的鼓掌欢呼,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站在乐队中背对着听众的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尔牵着他的手转过身,才“看到”了听众的欢呼。从初演所引起的异乎寻常的情绪可以看出,歌唱欢乐,也就是歌唱自由,在当时有着何等深切的现实意义。 [ 乐圣境界 ]

  一、欣然忘食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 ”“不! 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姓名:肖邦(Frederic Chopin)

  性别:男

  国籍:波兰

  生日:1810年

  波兰作曲家费列德里克·肖邦在1810年3月1日生于邻近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Zelazowa Wola)的一个田庄里肖邦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便已显露出来:六岁起开始系统学习钢琴, 七岁时发表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钢琴曲),八岁公开钢琴演奏由于身体赢弱,肖邦到十三岁才进学校读书,但是在此之前,他在家里却毫不费力地学会各门课程,1826-1829年,他进华沙音乐学院攻读,毕业时他的平素不爱夸奖人的教师已破例称他为音乐的天才 在中学和音乐学院期间,他还时常利用假期到波兰的许多地区旅行,仔细观察农村生活的各方面活动,聚精会神倾听民间的曲调在他家里许多文化界来客的生动谈话中,肖邦还接触到关于波兰的历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就是这样,他从生活中亲自观察到的东西,远比他的老师教给他的来得多;他对波兰民间音乐的美质的深切体会,对他的祖国葆有的诗意之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年复一年地深深铭印在他的意识之中的1830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肖邦动身到国外旅行,但是这一去,正如他自己的悲惨预感那样,就此同他的祖国永诀了

  肖邦到维也纳后不久,便听到华沙为抗击帝俄统治的十一月起义的消息因此,他决定去巴黎或伦敦当他在1831年9月途经斯图加特时,又听到华沙重又陷入俄国侵略军手里的噩耗,波兰革命失败断绝了他回国的通路,同月,肖邦到达巴黎后就此在那里定居下来

  肖邦来到巴黎时还是刚过二十岁的青年,但他的音乐演奏和教课活动很快给他打开了局面,获得了当时云集巴黎、包括李斯特和门德尔松在内的音乐家的好评肖邦在巴黎从三十至四十年代规模宏大的音乐活动中,见识了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多种体裁,熟悉了意大利和法国具有高度技巧的音乐艺术,了解了当代钢琴艺术的全部成就 1838年,肖邦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居,在乔治-桑的文艺沙龙,他还接触到更多的文艺界著名人士;但是最使他神往的却是单独同波兰朋友在一起,特别是为波兰著名诗人密茨凯维支弹奏,因为在这时候,他好像置身于遥远的祖国,音乐唤起了他的生动回忆,复活了昔日生活的情景早在1839年间,肖邦潜伏的肺病已开始恶化,到1847年,同乔治-桑的关系破裂,是给他的致命打击在此之后便是他一生中最阴暗的日子,生活没有保障,1848年春虽然到过英国,受到欢迎,但是他在这时的精神状态,正如他的信上所说,已经"没有任何感觉,只是拖着生活,耐心等待自己的终场"同年11月,肖邦带着重病回到巴黎,到1849年10月17日终于在巴黎辞世巴黎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参加他的葬礼-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自己的《葬礼进行曲》送他下葬根据肖邦生前的意愿,他的一颗忠于祖国的心脏被送回华沙,葬在一所教堂里

  肖邦的创作几乎全是钢琴曲大体上可以用他离开祖国的那一年作为两大时期的分界他在1830年之前的创作,已经可以看到同波兰民间音乐的直接联系,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创作风格,但也有因袭风靡一时的偏重技巧的传统写法,这在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和变奏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1830年之后,肖邦的创作已完全成熟从1838年到1845年,是肖邦最丰产的年头,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如几首叙事曲和奏鸣曲,最优秀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写出的肖邦是他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的代表和喉舌,他的音乐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紧相联系,发挥着富于革命性的作用,因此曾被舒曼誉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肖邦简介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以这样的话语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怜的父亲!我高尚的父亲,可能他在挨饿,他也没有钱给母亲买面包!妹妹也许遭受放肆的莫斯科败类的狂暴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陷华沙的俄国统帅。),这条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领了欧洲那些头等君主国的驻节地!?莫斯科佬将成为世界的统洽者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尽管肖邦 的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居民均属"俄国籍"),可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延期,而甘愿放弃"俄国籍",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 同时,肖邦在维也纳也没有动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子康斯坦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从此和俄国统治者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兰的民族艾艺家。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 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假快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满意的。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会用"。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 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他才感到亲切。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回忆,并为他们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却又拒绝了,因为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道:"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 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给了北方的暴君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这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肖邦没有辜负亲友和老师的期望和嘱咐,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祖国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娱乐变成了放荡,这里金子.龌龊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 系。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的波兰人有几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国,大多是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从政治上 说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倾向于君主立宪制,而并不热心于社会改革;民主派则主张立即解放农民,反对专制制度。对于在巴黎的波兰民主派人士,肖邦一个也不认识。从思想观点上看,肖邦更多地倾同于保守派。所以,对于1830年 和1848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肖邦表现得相当冷淡。 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阶级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从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尔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国的卡尔士巴德与父母短暂地相会过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顿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发生了恋爱。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 不门当户对,而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他们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决裂分手。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交往, 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 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等。这些文艺家们尽管各人的风格、个性往往不一致,但他们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间在思想和创作上有所启发,这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可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过的岁月,仍然充满难以排遣的孤寂感。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从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经常患病,身体相当衰弱。举行公开的音乐会,尽管可以带来金钱和荣誉,肖邦却并不喜欢。他最大的愉快还是和波兰同胞在一起。他说:"就象不能拒绝给病人服药一样,我从不拒绝给密茨凯维文和诺尔维德弹琴,无论他们当中哪一个人来, 我都会坐下来弹琴,有时始终连一句话也不说。我的音乐不止一次引起他们流泪,这眼泪难道不是民族艺术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报酬)吗"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们是否仍然会回祖国呢?!或者是完全疯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凯维文和索邦斯基担心——这是一些坚强的脑袋,这些脑袋再经过几次流亡侨居的生活也不会失去理智和力量。"从这些话中间可以看出肖邦作为一个"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异国的苦楚。但是,他宁愿蒙受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兰去当异族统治下的"顺民"。

  1848年,他应邀去英国和苏格兰访问演出,尽管受到热烈欢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国人评价什么都用英磅,他们喜欢艺术只是因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国时这样写道:"在我心里,已经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觉得忧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种沉闷的苦痛,我早已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简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着,耐性地等待着自己的完结。"肖邦的最后几年就这样完成了他个人悲剧的终结。可是,对于祖国,对于未来的祖国复兴,肖邦始终念念不忘。1846年波兰爆发了克拉科夫起义,失败后,加里西亚又发生了农民起义。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热情,他在信中欢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进行得极好";"加里西亚的农民给沃伦和波多尔农民做出了榜样;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兰将是一个强盛、美好的波兰,总之,波兰。"1848年3月,波兹南公国起义,4月即遭到普鲁士的镇压。肖邦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关于波兹南公国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经万念俱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祖国未 来的热情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热爱使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的祖国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496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