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氏璧的资料

关于和氏璧的资料,第1张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

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

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扩展资料:

来历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和氏璧简介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这块宝玉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为一块玉璞,先后献给厉武王,玉工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分别被砍去左右脚,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璧”。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

  和氏璧相关故事-完璧归赵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50余年后的公元前283年,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呢?缪贤就告诉赵王说:“我以前曾经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国去。蔺相如知道后,劝阻我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当时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个朋友。因此,我决定到燕国去投靠燕王。’蔺相如听了说:‘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的宠臣,燕王才愿意和你交朋友。现在你得罪了赵王,如果逃到燕国去,燕王害怕赵国,决不敢收留你,只会把你捆绑起来送回赵国。到那时,你的性命就难保了。现在你不如脱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斩人的斧子上,亲自去大王面前认罪请求处罚,大王宽厚仁慈,或许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听后照着做了,大王您果然宽恕了我。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够出使秦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赵王派人把蔺相如召来,问道:“现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和氏璧,可以答应吗?”蔺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要是秦王得了璧,却不肯把城交给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确实如此,但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璧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比较一下,我认为最好是答应秦国,把璧送去,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想大王现在可能没有适当的人选吧,我倒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邑交给赵国,我就把宝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宝玉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璧西使秦国。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璧。展开锦袱观看,果然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衣无缝,真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侍从们欣赏,众人都啧啧称赞,欢呼“万岁”,向秦王表示祝贺。

  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壁,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来。可我却认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作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态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却在一般的离宫接见我,而且态度又这样傲慢。大王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递给宫女侍从们观看,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不尊敬。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蔺相如把璧砸坏,赶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准备划归赵国。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非常喜欢,可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不敢不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璧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璧献给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到广城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壁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璧,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璧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璧,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

  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璧送给秦国。

  和氏璧相关故事-渑池之会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自从宠爱靳月光之后两个刘贵嫔受到冷落,刘聪为了安慰她们,分别册封为左皇后和右皇后,加号皇后靳月光为上皇后。一下子刘聪有了三个皇后,真是前无古人。

刘聪字玄明,是北汉皇帝刘渊的第四个儿子。起初他的母亲张氏怀孕的时候,夜里梦见一轮红日钻进怀里,醒来后她对刘渊说起这件事,刘渊告诫张氏这是吉祥的预兆,不要对外面说出去。张氏足足怀了十五个月的身孕才将刘聪生下来。刘聪出生的那天夜里家里出现了一道白光,待生下来发现刘聪的左耳有一抹二尺余长的白毛。

当了皇帝后的刘聪每次用餐时必须准备珍馐美味,住处装饰得穷奢极丽。左都水使者刘摅有一次送鱼蟹来迟了,被枭首在东市。刘聪喜好出外游猎,早晨出去夜里才回来,回来后点起几千蜡烛,用来延续白昼的欢乐。刘聪想立左贵嫔刘英为皇后,母亲张氏嫌二刘同姓,不让他继立刘英,并将自己的弟弟的两个女儿徽光、丽光送入宫里,让刘聪选一个做皇后。刘聪只好选了徽光。正好刘英的父亲刘殷得病身亡,刘英因为没当上皇后,加上父亲去世,一时间悲愤两迫,郁悒而死。

刘聪骄*荒虐,朝廷内外没有一点纲纪。刘聪的母亲因为刘聪刑怒太过,三天不吃饭,刘聪的次子、大将军刘敷屡次哭着劝谏,刘聪大怒说:“你想要我死么?朝朝夕夕生来哭人!”刘敷积忧病死。

几个月后,刘聪母亲张氏去世了,皇后徽光在宫里只有姑姑一人疼她,因此哭得体瘠血枯,不久也撒手人寰。刘聪见母亲已经去世,没人再来管他,便册封刘英的妹妹刘娥为皇后。幸运的是刘娥为人心软,时常劝谏荒*好杀的刘聪,救了不少无辜人的性命。

嘉平四年正月,天上出现有三个太阳从西向东而行,平阳地区发生了地震,崇明观陷落为水池,里面的水像血一样红,有人看见一条赤龙从水里飞起来。一颗流星闯入紫微垣,形状像龙,最后落在平阳北十里,落在地上化成长三十步宽二十七步的一片肉,臭气弥漫了整个平阳城,肉旁常有昼夜不止的哭声。刘聪召集公卿商议凶吉,有大臣说是 内宠过多的原因。刘聪摇首说:“天变无常,与人事有什么关系?”

这时刘皇后怀孕了,生了一个不成人形的怪胎,刘皇后也因难产气绝而亡。刘聪十分宠爱刘后,免不了过度悲伤,他将丧葬的仪制弄得格外隆重。

一天他去中护军靳准家里饮酒遣怀,看见了靳准的两个女儿,都是沉鱼落雁的美色,分别叫靳月光、靳月华,刘聪不由得三魂失去了两魄。靳准早就有意凭借两个女儿谋取高官,这一条美人计已经筹措多时。当下靳准将两个女儿献给了刘聪。刘聪当夜将二女载入宫里,一夜巫山云雨的快乐不必细说。

第二天刘聪便封二女为贵嫔。靳月光尤其惹人销魂,过了十多天刘聪将她册封为皇后。自从宠爱靳月光之后两个刘贵嫔受到冷落,刘聪为了安慰她们,分别册封为左皇后和右皇后,加号皇后靳月光为上皇后。一下子刘聪有了三个皇后,真是前无古人。朝廷的纲常断然无存。校尉陈元达劝谏他三个皇后并立将来必有大患,让他收回成命。刘聪不肯听从,将陈元达明升暗降,调为右光禄大夫,夺取了陈元达的兵权。

刘聪一个身体满足不了后宫的那么多姬妾,靳月光还是独守空床的时候多,免不了找几个美少年入宫打发寂寞。不料这件事被那个专门与刘聪姬妾过不去的陈元达探听得一清二楚,他将靳月光的秘事收集了许多证据,写在奏折里交给了刘聪。刘聪一看是靳月光的 ,而且证据累累,不由得怒火中烧,便立刻跑到上皇后的宫内痛骂靳月光,将陈元达的奏折掷在靳月光脸上让她自己看。靳月光仔细看完奏折心虚而不敢分辩,只好跪在地上哭泣,哀乞刘聪饶恕她。刘聪大怒之下拂袖而去,第二天内侍来报告刘聪说靳月光服毒药自尽了。

刘聪本来是一时气愤,急忙去看,只靳月光的脸色凄惨无比,便抱着尸体大哭了一场,才令内侍收殓起来。从此将靳月光的死归咎于陈元达,无论他再有什么规谏,刘聪都置若罔闻。他命儿子刘粲为丞相,一切国事都让刘粲决定,自己每天在后宫纵欲宣*,不出来管理朝政。

全诗出自 聊斋奇女子 辛十四娘

《辛十四娘》中冯生见十四娘貌美,乘醉向白发老叟辛某攀谈求亲,说道:“闻有女公子蔚遭良匹,窃不自揣,愿以镜台自献。”辛老笑曰:“容谋之荆人。”生即索笔为诗曰:“千金觅玉杵,殷勤手自将;云英如有意,亲为捣玄霜。”短短一段话,连用了三个历史故事为典。第一,“愿以镜台自献”,意为自请为婿。“镜台”或“玉镜”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时用的聘礼,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温峤续娶表妹故事: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第二,“谋之荆人”典故取自梁鸿、孟光故事。梁、孟故事为世人熟知的是他们成婚以后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其实他们刚成婚时还有另一段精彩故事,《后汉书·梁鸿传》说:“鸿妻孟光,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乃更为椎髻,著布衣荆裙,操作而前,鸿大喜。”由此,后人称自己的妻子叫“荆人”或“拙荆”;荆指荆树条,农村极为普遍,用它来钗挽头发,取它虽然贫穷但具有操守的含义。

第三,“千金觅玉杵”是裴航和云英的故事,出自唐人裴铏《裴航传奇》:唐代长庆年间,秀才裴航落第后前去访友,舟中遇樊夫人,裴甚恋慕,樊夫人名云翘,自谓有夫,其夫将弃官而幽栖严谷,岂更有盼他人?别时赠诗一首: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京?裴航十分感念,但无法透彻理解诗意。后一日,裴航路过蓝桥,十分饥渴,向路旁一个老妪求饮。老妪呼喊道:“云英!擎一瓯浆来,郎君要饮。”裴航听此呼喊,猛然想起樊夫人诗,十分惊讶。等看到云英“春融雪彩”,无比美丽,更是惊惮不已,遂向老妪就宿求婚。老妪说:“吾老病,已有灵丹,须得玉杵臼捣之,得玉杵者方许嫁。”后来裴航用重金购得玉杵,老妪令他捣药百日,老妪吞药入洞仙去。裴航、云英成婚后也入玉峰洞成为上仙。裴航云英故事是后世引用较多的爱情典故,《聊斋》把它与“玉镜台”连用,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冯生求婚的心意。

《辛十四娘》中冯生见十四娘貌美,乘醉向白发老叟辛某攀谈求亲,说道:“闻有女公子蔚遭良匹,窃不自揣,愿以镜台自献。”辛老笑曰:“容谋之荆人。”生即索笔为诗曰:“千金觅玉杵,殷勤手自将;云英如有意,亲为捣玄霜。”短短一段话,连用了三个历史故事为典。第一,“愿以镜台自献”,意为自请为婿。“镜台”或“玉镜”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时用的聘礼,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温峤续娶表妹故事: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第二,“谋之荆人”典故取自梁鸿、孟光故事。梁、孟故事为世人熟知的是他们成婚以后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其实他们刚成婚时还有另一段精彩故事,《后汉书·梁鸿传》说:“鸿妻孟光,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乃更为椎髻,著布衣荆裙,操作而前,鸿大喜。”由此,后人称自己的妻子叫“荆人”或“拙荆”;荆指荆树条,农村极为普遍,用它来钗挽头发,取它虽然贫穷但具有操守的含义。

第三,“千金觅玉杵”是裴航和云英的故事,出自唐人裴铏《裴航传奇》:唐代长庆年间,秀才裴航落第后前去访友,舟中遇樊夫人,裴甚恋慕,樊夫人名云翘,自谓有夫,其夫将弃官而幽栖严谷,岂更有盼他人?别时赠诗一首: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京?裴航十分感念,但无法透彻理解诗意。后一日,裴航路过蓝桥,十分饥渴,向路旁一个老妪求饮。老妪呼喊道:“云英!擎一瓯浆来,郎君要饮。”裴航听此呼喊,猛然想起樊夫人诗,十分惊讶。等看到云英“春融雪彩”,无比美丽,更是惊惮不已,遂向老妪就宿求婚。老妪说:“吾老病,已有灵丹,须得玉杵臼捣之,得玉杵者方许嫁。”后来裴航用重金购得玉杵,老妪令他捣药百日,老妪吞药入洞仙去。裴航、云英成婚后也入玉峰洞成为上仙。裴航云英故事是后世引用较多的爱情典故,《聊斋》把它与“玉镜台”连用,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冯生求婚的心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63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