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资料

晏殊资料,第1张

  晏殊(991~1055)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7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著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宜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含蕴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诸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

  作者: 塰姳城主 2006-4-30 21:37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HaPpY♀〗晏殊~~~嘎嘎~~~~~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

  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 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 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 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 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 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 元献。

  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 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门前桃李重欧苏, 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对联,是他选贤任能的真实写照。晏殊还很 注意培养人才,热心教育事业,1027年,他留守南京(今河南商 丘)时,“大兴学校,以教诸生”,使五代以来荒废了的教育事 业,很快由衰复兴,体现了他为国兴学,培养人才的战略眼光和 实干精神。

  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宗“西 昆体”,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 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 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 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 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 文》传世。

  传世名篇

  浣溪沙

  题解

  见《珠玉词》。此词巧借眼前景物,吐露抑郁情怀。是《珠玉词》中之代表作。《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原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题解

  见《珠玉词》。此词系酒筵歌席即兴之作,内容为伤春惜别之意。

  原文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蝶恋花

  题解

  见《珠玉词》。词调《全宋词》作《鹊踏枝》(《蝶恋花》之异名)。此词为词人托闺中人之意抒秋夜闺情。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清平乐

  题解

  见《珠玉词》。此词寓寂寞幽独之感于秋景之中。

  原文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踏莎行

  题解

  见《珠玉词》。《花庵词选》题为“春思”。内容写暮春景色以寄愁思。基调哀婉,愁思缠人。

  原文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破阵子

  题解

  见《珠玉词》。《花庵词选》题为“春景”。晏殊作词,多以富贵气象为背景,伤春惜别为主题。此词却以春日郊原景色为背景,描写采桑少女的语言神态。

  原文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浣溪沙》四首赏析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作者: 塰姳城主 2006-4-30 21:38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HaPpY♀〗晏殊~~~嘎嘎~~~~~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特风格。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空而来之势。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入传递了春将归去的消息。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层层波澜。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的空气,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 “晚花红片落庭莎” 。原来时已暮春,庭院满地落红。“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间,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迹,满庭莎草已是一派浓绿。“红片”与“庭莎”,绿肥红瘦,相映成趣。“曲栏干影入凉波”,庭院中池边的曲曲栏干,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凉波”的“凉”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真实写照,又是个中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光反射。

  作者: 塰姳城主 2006-4-30 21:38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HaPpY♀〗晏殊~~~嘎嘎~~~~~

  以上三句写的是帘外景物,从视觉所及落笔。“重帘”、“过燕”、“晚花”、“庭莎”、“曲栏”、 “凉波”诸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动或静,使整个庭院呈现出一片凄清冷落。虽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处境、心曲,已跃然纸上了。片两句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一霎”、“几回”乃互文。虽说是 “好风”、“疏雨”,小阁里的人却听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见环境是何等的静,人是多么孤独。上句 “翠”、“生”二字,一为冷色,一为动态,这种化虚为实的描写,把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感。好风入槛,翠幕生寒,孤身独处,情何以堪。下句“圆荷”即荷叶。疏雨滴在嫩绿的荷叶上,声音本是极细极微,但偏偏阁中人却听得清清楚楚。帘外之凄清冷落如彼,帘内之空虚寂静如此,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何况又值“酒醒人散”之后。末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有跌宕之致。

  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怅惘的心绪。结句抒发的亦是富贵闲愁。前人评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此词可见一斑。

  浣溪沙 ·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 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一 “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接着,作者笔触写到室中人的身上:她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二、三句设喻。用意用语均似“花间”。“粉融”,谓脂粉与汗水融和。不点出“汗”字,正是作者高明之处。“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虽亦古诗词中常用之语,但在本词中却有特殊的意义,它跟 “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凉之意。以“玉”、 “冰”、“粉”、“雪”之白,衬托“妆面”之红,写夏日黄昏女子妆罢的情景,真如一幅优美的彩照。过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细而不纤。古时女子的面饰,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李商隐《蝶》诗之三“八字宫眉捧额黄”,似即指此。“欲迎”、“初上”,形容绝妙。不独刻画之工,且见词人欣赏之情。“月”与 “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昏时的实景。可以想象这位美艳的姑娘,晚妆初过,穿着件单薄的纱衣,盈盈伫立,独倚暮霞,悄迎新月。

  “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末句倒装, “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接应。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词在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 “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

  “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来,语甚警炼。 “一向”,即一晌,一会儿。片刻的时光啊,有限的生命!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这虽是《珠玉词》中常有的慨叹,而本词中强烈地直接呼喊出来,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词中所写的,不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 “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在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词人唯有强自宽解: “ 酒筵歌席莫辞频”。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 自遣情怀吧。“频”,谓宴会的频繁。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酒筵歌席”,即指这些日常的宴饮。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过片二语,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是《珠玉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两句是设想之辞。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语本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故要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吴梅《词学通论》特标举此二语,认为较大晏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胜过十倍而人未知之。吴氏之语虽稍偏颇,而确是能独具慧眼。此处“满目山河”二语,“重、拙、大”兼而有之,《晏殊》中仅此而已。

  作者: 塰姳城主 2006-4-30 21:3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HaPpY♀〗晏殊~~~嘎嘎~~~~~

  “不如怜取眼前人!”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会让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娱而已,这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

  本词是《晏殊》的代表作。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词人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这首词又是《珠玉词》中的别调。大晏的词作,用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而在本词中,作者却一变故常,取景甚大,笔力极重,格调遒上。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这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蝶恋花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蝶恋花]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名鹊踏枝,晏殊始改今名。双调60字。[黄金缕]指嫩柳条。[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浓睡两句]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 栏杆依靠着绿树,春风在轻轻飘拂柳丝。是谁在拨弄弹奏着伤心的乐曲!一对燕子穿过珠帘双双飞去。满眼看去,满天飘拂着飘落的柳絮。红杏正在开放,霎时,清明时又下起阵阵急雨。浓睡醒来,只听见黄莺乱啼,惊破了我的好梦,再也无法寻觅。

  [词谱] 本称《鹊踏枝》,晏殊改为《蝶恋花》。又称《江如练》、《西笑令》、《桃源行》、《明月生南浦》、《望长安》、《细雨》吹池沼、《细雨鸣春沼》、《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双调,上片五句,押四仄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用“小石调”。

  [简要评析] 本词抒写春日闲愁。上片写迎春之情,下片抒送春之意。词在画面的连接和时间的跨度上均有较大的跳跃性。上片写早春三月,格调清丽,色彩明快,“细筝移玉柱”,则使读者听到了画外之音。下片伤春归去,“游丝”、“落絮”等暮春之景与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暗寓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结语“好梦无寻处”,即是生活哲理,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词的上片五句写阑外杨柳如丝,令人想起别离光景。幽思难遣,故弹筝以寄,谁料双燕穿帘,更显示出闺中独居的寂寞。词的下片五句由景及情,游丝落絮,春雨中杏花开,令人伤春自怜。情思绵绵,方期梦中一晌贪欢,却被莺语惊醒残梦,怅惘无限。全词词意含蓄蕴藉,抒发伤春的意绪,这首词暮春之景与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晏殊信誉的树立

  还有一个小故事

  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宁临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报刚十四

  岁,就以 “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

  故西溪又称“晏溪”。仁宗庆历中,晏殊官到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

  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

  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怀,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名句,十分脍炙人口。

  晏殊词全集

  清平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木兰花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浣溪沙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踏莎行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清平乐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

  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

  清平乐

  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浣溪沙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浣溪沙

  宿酒才醒厌玉卮,水沉香冷懒熏衣,早梅先绽日边枝

  寒雪寂寥初散后,春风悠扬欲来时,小屏闲放画帘垂

  清商怨

  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雁过南云,行人回泪眼

  双鸾衾裯悔展,夜又永,枕孤人远梦未成归,梅花闻塞管

  诉衷情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清平乐

  春去秋来,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草草,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相思儿令

  昨夜探春消息,湖上绿波平无奈绕堤芳草,还向旧痕生

  有酒且醉瑶觥,更何妨、檀板新声谁教杨柳千丝,就中牵系人情

  清平乐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

  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

  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滴滴金

  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不觉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

  兰堂把酒留嘉客,对离筵,驻行色,千里音尘便疏隔,合有人相忆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检点如今无一半

  凤衔杯

  青苹昨夜秋风起。无限个、露莲相倚。独凭朱阑、愁望晴天际。空目断、遥山翠。

  彩笺长,锦书细。谁信道、两情难寄。可惜良辰好景、欢娱地。只凭空憔悴。

  凤衔杯

  留花不住怨花飞。向南园、情绪依依。可惜倒红斜白、一枝枝。经宿雨、又离披。

  凭朱槛,把金卮。对芳丛、惆怅多时。何况旧欢新恨阴心期。空满眼、是相思。

  玉楼春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玉楼春

  东风昨夜回梁苑,日脚依稀添一线旋开杨柳绿娥眉,暗拆海棠红粉面

  无情一去云中雁,有意归来梁上燕有情无意且休论,莫向酒杯容易散

  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踏莎行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采桑子

  春风不负东君信,遍拆群芳。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

  须知一盏花前酒。占得韶光。莫话匆忙。梦里浮生足断肠。

  采桑子

  红英一树春来早,独占芳时。我有心期。把酒攀条惜绛蕤。

  无端一夜狂风雨,暗落繁枝。蝶怨莺悲。满眼春愁说向谁。

  蝶恋花

  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偏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

  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残英金菊满丛珠颗细,海燕辞巢翅羽轻,年年岁岁情

  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

  破阵子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雨中花

  剪翠妆红欲就,折得清香满袖一对鸳鸯眠未足,叶下长相守

  莫傍细条寻嫩藕,怕绿刺、柶衣伤手可惜许、月明风露好,恰在人归后

  殆人娇

  二月春风,正是杨花满路,那堪更、别离情绪罗巾掩泪,任粉痕沾污,争奈向、千留万留不住

  玉酒频倾,宿眉愁聚,空肠断、宝筝弦柱人间后会,又不知何处,梦魂里、也须时时飞去

  渔家傲

  粉面啼红腰束素,当年拾翠曾相遇密意深情谁与诉,空怨慕,西池夜夜风兼露

  池上夕阳笼碧树,池中短棹惊微雨水泛落英何处去,人不语,东流到了无停住

  渔家傲

  幽鹭慢来窥品格,双鱼岂解传消息绿柄嫩香频采摘,心似织,条条不断谁牵役

  粉泪暗和清露滴,罗衣染尽秋江色对面不言情脉脉,烟水隔,无人说似长相忆

  蝶恋花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破阵子

  忆得去年今日,黄花已满东篱。曾与玉人临小槛,共折香英泛酒卮。长条插鬓垂。

  人貌不应迁换,珍丛又睹芳菲。重把一尊寻旧径,所惜光阴去似飞。风飘露冷时。

  踏莎行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春光一去如流电。当歌对酒莫沈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弱袂萦春,修蛾写怨。秦筝宝柱频移雁。尊中绿醋意中人,花朝月夜长相见。

  浣溪沙

  阆苑瑶台风露秋,整鬟凝思捧觥筹,欲归临别强迟留。

  月好谩成孤枕梦,酒阑空得两眉愁,此时情绪悔风流。

  采桑子

  春风不负东君信,遍拆群芳。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

  须知一盏花前酒,占得韶光。莫话匆忙,梦里浮生足断肠。

  晏殊(90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抚州市)人。北宋著名词人。自幼天资聪敏,笃学能文,十四岁举神童,十五岁应廷试,得到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复试,擢秘书省正字,得尽读秘阁藏书,学问益博。继迁翰林学士,深为真宗所倚重,“事无巨细,皆咨访之”。仁宗即位,益加信任,历居要职,先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文武职宰相)。后出知河南,兼西京留守,进阶至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爵临淄公。卒谥元献。

  晏殊才高学富,识见明决,深知治国本末。从三十五岁入枢府刘恕年少学博,“召至府,重德之,使讲春秋”,“帅官属往听”(《宋史.刘恕传》);鉴于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当时四方学者辐辏,其后显身于场屋和朝廷者,多出于此。宋代兴学,亦自殊始。当时重才、选才、育才,以晏殊为最力。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以此,仁宗朝被称为宋代人才最多的朝代,造成了北宋鼎盛的政局。范镇在挽词中说:“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对晏殊的这一评论,确是很中肯的。

  晏殊执政,正当北宋“承平”之时,也是最墨守祖宗成法之际,在政治上要有所改易更革,虽是宰辅,也难有所作为。但他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或在关键的时刻,却敢于兴革,兴学仅其一例。又如:“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决。”

  西夏元昊寇边时,“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凡此都反映出晏殊的识见明决、刚简正直、兼具将相之才。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赡丽,四六、书法无不工。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但统大部分已经散失。今尚流传者,仅《珠玉词》一卷(约一百三十首),诗百余首,文章十数篇。他的诗,闲雅有情思,或叙事咏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时亦含哲理,意境比较深广。如《春阳》、《七夕》、《中秋》、《寓意》、《示张寺丞王校勘》、《吊苏哥》等,都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风迷戏蝶闲无绪,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无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等,堪称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贡献,还是在词这一方面。

  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就思想内容而论,因囿于贵族生活,多祝颂酬答之词,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长于即景抒情的小词,亦多取离情别绪、花酒歌愁一类的传统题材。其中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心境,并非全是“无病呻吟”。但更高的成就还在艺术性上。不少,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脍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风格。他如《山亭柳》、《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等,都是被人传诵的名篇;其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盏”;“昨夜西阳春”,都是广为流传的佳句,有的至今常为人们所引用。这就更奠定了晏殊词在宋词中的身价和地位。

  晏殊由于文学上、政治上资望都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范仲淹功业彪炳,地位与之相似,而对晏殊终身以师礼敬之,书题门状,必称“门生”;晚年过访,仍授以崇敬的诗句:“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受师资。”(见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宋庠、宋祁稍晚出,并以文名,“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抄寄公,恳求周润。”(《渔隐丛话》引《西清话》)“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题于斋壁。”(《青箱杂记》)韩维官至太子少师,年六十余,对晏殊劝子晏几道,犹自称“门下老吏。”(《邵氏闻见后录》)于此俱见时人对晏殊是极其尊崇的。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

  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

  宿酒才醒厌玉卮

  水沉香冷懒熏衣

  早梅先绽日边枝

  寒雪寂寥初散后

  春风悠扬欲来时

  小屏闲放画帘垂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

  玉碗冰寒滴露华

  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享单〕欲迎眉际月

  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清商怨

  关河愁思望处满

  渐素秋向晚

  雁过南云

  行人回泪眼

  双鸾衾〔衤周〕悔展

  夜又永

  枕孤人远

  梦未成归

  梅花闻塞管

  诉衷情

  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

  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

  路茫茫

  凭高目断

  鸿雁来时

  无限思量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清平乐

  春去秋来

  往事知何处

  燕子归飞兰泣露

  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草草

  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日

  依前黄叶西风

  清平乐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

  银屏昨夜微寒

  清平乐

  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

  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

  春花秋草

  只是催人老

  总把千山眉黛扫

  未抵别愁多少

  劝君绿酒金杯

  莫嫌丝管声催

  兔走乌飞不住

  人生几度三台

  相思儿令

  昨夜探春消息

  湖上绿波平

  无奈绕堤芳草

  还向旧痕生

  有酒且醉瑶觥

  更何妨、檀板新声

  谁教杨柳千丝

  就中牵系人情

  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滴滴金

  梅花漏泄春消息

  柳丝长

  草芽碧

  不觉星霜鬓边白

  念时光堪惜

  兰堂把酒留嘉客

  对离筵

  驻行色

  千里音尘便疏隔

  合有人相忆

  玉楼春

  燕鸿过后莺归去

  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

  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

  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

  烂醉花间应有数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

  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

  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

  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

  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池塘水绿风微暖

  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歌韵响铮琮

  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

  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

  检点如今无一半

  玉楼春

  玉楼朱阁横金锁

  寒食清明春欲破

  窗间斜月两眉愁

  帘外落花双泪堕

  朝云聚散真无那

  百岁相看能几个

  别来将为不牵情

  万转千回思想过

  玉楼春

  东风昨夜回梁苑

  日脚依稀添一线

  旋开杨柳绿娥眉

  暗拆海棠红粉面

  无情一去云中雁

  有意归来梁上燕

  有情无意且休论

  莫向酒杯容易散

  踏莎行

  细草愁烟

  幽花怯露

  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

  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

  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

  何曾系得行人住

  踏莎行

  祖席离歌

  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

  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销

  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

  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

  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蝶恋花

  南雁依稀回侧阵

  雪霁墙阴

  偏觉兰芽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

  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

  往事前欢

  未免萦方寸

  腊后花期知渐近

  寒梅已作东风信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

  山长水远知何处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

  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

  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

  忆得去年今日

  黄花已满东篱

  曾与玉人临小槛

  共折香英泛酒卮

  长条插鬓垂

  人貌不应迁换

  珍丛又睹芳菲

  重把一尊寻旧径

  所惜光阴去似飞

  风飘露冷时

  破阵子

  燕子欲归时节

  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

  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

  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怀言不尽

  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破阵子

  湖上西风斜日

  荷花落尽残英

  金菊满丛珠颗细

  海燕辞巢翅羽轻

  年年岁岁情

  美酒一杯新熟

  高歌数阕堪听

  不向尊前同一醉

  可奈光阴似水声

  迢迢去未停

  〔歹带〕人娇

  二月春风

  正是杨花满路

  那堪更、别离情绪

  罗巾掩泪

  任粉痕沾污

  争奈向、千留万留不住

  玉酒频倾

  宿眉愁聚

  空肠断、宝筝弦柱

  人间后会

  又不知何处

  梦魂里、也须时时飞去

  雨中花

  剪翠妆红欲就

  折得清香满袖

  一对鸳鸯眠未足

  叶下长相守

  莫傍细条寻嫩藕

  怕绿刺、□(上“四”下“娟”之右半)衣伤手

  可惜许、月明风露好

  恰在人归后

  渔家傲

  幽鹭慢来窥品格

  双鱼岂解传消息

  绿柄嫩香频采摘

  心似织

  条条不断谁牵役

  粉泪暗和清露滴

  罗衣染尽秋江色

  对面不言情脉脉

  烟水隔

  无人说似长相忆

  渔家傲

  粉面啼红腰束素

  当年拾翠曾相遇

  密意深情谁与诉

  空怨慕

  西池夜夜风兼露

  池上夕阳笼碧树

  池中短棹惊微雨

  水泛落英何处去

  人不语

  东流到了无停住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②。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一。有胡亦堂辑《晏元献遗文》一卷。他的词作很有成就,虽然内容上不过是歌儿侍女、风花雪月的,而且充满了富贵气息,但表现手法很含蓄,用词造句工稳,意境优美高雅,风格蕴藉绮靡。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浣:音(huàn)

  ②香径:散发着花香的小路。

  旧亭台:昔日的亭台楼阁。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

  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

  令人感伤。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赏析]

  这首词抒写光阴流逝的感伤。词人以有限的生命来体察无穷的宇宙,把人生放到时空这一广大范畴中来进行思考,于是,这首词便具有某种厚重的哲理韵味了。上片三句貌似淡淡写来,其中却蕴涵着时间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深长叹惋。下片通过最有特征的具体事物和生活细节来深化上片勾画的意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人们心中所有但却是笔底所无的一种“诗意”的感受。“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正是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死亡。晏殊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无法挽回流逝的时光,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岁月的脚步匆匆离去。宦海风波中,晏殊也免不了有沉浮得失。在官场平庸无聊的应酬中,敏感的诗人当然会时时痛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消耗。这就是词人在舒适生活环境中也不能避免的“闲愁”,是摆脱不了的一种淡淡的哀伤。

  [附]

  晏殊才高学富,识见明决,深知治国本末。从三十五岁入枢府刘恕年少学博,“召至府,重德之,使讲春秋”,“帅官属往听”(《宋史.刘恕传》);鉴于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当时四方学者辐辏,其后显身于场屋和朝廷者,多出于此。宋代兴学,亦自殊始。当时重才、选才、育才,以晏殊为最力。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以此,仁宗朝被称为宋代人才最多的朝代,造成了北宋鼎盛的政局。范镇在挽词中说:“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对晏殊的这一评论,确是很中肯的。

  晏殊执政,正当北宋“承平”之时,也是最墨守祖宗成法之际,在政治上要有所改易更革,虽是宰辅,也难有所作为。但他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或在关键的时刻,却敢于兴革,兴学仅其一例。又如:“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决。”

  西夏元昊寇边时,“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凡此都反映出晏殊的识见明决、刚简正直、兼具将相之才。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赡丽,四六、书法无不工。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但统大部分已经散失。今尚流传者,仅《珠玉词》一卷(约一百三十首),诗百余首,文章十数篇。他的诗,闲雅有情思,或叙事咏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时亦含哲理,意境比较深广。如《春阳》、《七夕》、《中秋》、《寓意》、《示张寺丞王校勘》、《吊苏哥》等,都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风迷戏蝶闲无绪,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无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等,堪称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贡献,还是在词这一方面。

  《晏殊溪游图》马永欣作

  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就思想内容而论,因囿于贵族生活,多祝颂酬答之词,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长于即景抒情的小词,亦多取离情别绪、花酒歌愁一类的传统题材。其中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心境,并非全是“无病呻吟”。但更高的成就还在艺术性上。不少,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脍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风格。他如《山亭柳》、《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等,都是被人传诵的名篇;其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昨夜西阳春”,都是广为流传的佳句,有的至今常为人们所引用。这就更奠定了晏殊词在宋词中的身价和地位。

  晏殊由于文学上、政治上资望都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范仲淹功业彪炳,地位与之相似,而对晏殊终身以师礼敬之,书题门状,必称“门生”;晚年过访,仍授以崇敬的诗句:“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受师资。”(见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宋庠、宋祁稍晚出,并以文名,“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抄寄公,恳求周润。”(《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题于斋壁。”(《青箱杂记》)韩维官至太子少师,年六十余,对晏殊劝子晏几道,犹自称“门下老吏。”(《邵氏闻见后录》)于此俱见时人对晏殊是极其尊崇的。

  晏殊当官表里如一务求诚信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1344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4
下一篇2023-07-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