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详细资料

海伦凯勒详细资料,第1张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编辑本段她的相关作品

她一生写过14本著作

《奇迹缔造者》(台湾译名:海伦·凯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的生活》

《我的老师》

《我黑暗中的光明》

《石墙之歌》

《乐观》

《走出黑暗》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美) 海伦·凯勒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样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盲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们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如果让每个人在他成人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你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编辑本段海伦·凯勒生平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沙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也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这时,海伦才9岁。

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她紧紧关闭。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掉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两年后,她被任命为麻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每天都接待来访的盲人,还要回复雪片一样飞来的信件。后来,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讲,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到了1921年,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之一,她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连同它们一起烧掉的还有布莱叶文图书室、各国赠送的精巧工艺礼品。如果换一个人也许心灰意冷,可海伦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她不声不响地坐到了打字机前,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跋涉。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她很欣慰,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苏莉文·麦西。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所设立的。的确,海伦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这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学者、作家、教育家,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我黑暗中的光明》是关于人类精神升华的一本书。生来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早年生活在与常人隔离的孤寂境况中,而这对一个人精神的发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类的神的爱护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触。 精神上的发展带领她走上了写作生涯。

海伦凯勒被视为本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海伦·凯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苏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等著作。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其生活的故事被搬上好莱坞的舞台,并由其本人任主演。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之一。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并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以资助世界上的盲聋儿童。

1960年描述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的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同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海伦·凯勒结束了她那光荣的一生。

编辑本段解析海伦·凯勒

如果现在我站在生命的终点,生命的火花即将灭亡,我会是怎么想怎么做呢是否也会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而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呢 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人啊!为什么总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呢!为什么总要如此贪心,极少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却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也许,你总认为,上帝赋予我们这些美好的东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当然的。可你有没有想过,当某一天,你拥有的东西,甚至生命,都将失去,你会是怎样,后悔懊恼,还是自暴自弃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可悲了。是的,我不能重踏他人的覆辙,我宁可现在就珍惜1968年6月1日下午,海伦·凯勒在睡梦中去世了,享年87岁。凯勒**在出生后18个月的时候就失聪失明成了个聋哑人,然而却奇迹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伦的不幸

1880年6月27日,一个女婴诞生在亚拉巴州北部的一个叫塔斯堪比亚的城镇,她就是海伦·凯勒。她听力很好,口齿灵敏,父母还指望她当一个音乐家呢!然而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视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使她仿佛置身于黑牢里无法摆脱。在她五岁时,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密尔特蕾特。海伦每次不能马上吃到饼干,把洋娃娃放进摇篮里时有一个软软的东西已经在里面了,每次想爬到妈妈的膝盖上时,那个软软的东西又在上面了。有一次,她推翻了妹妹的摇篮,如果不是妈妈及时赶来,也许她的妹妹就会摔死。但是对于这一切,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小海伦却没有丝毫歉疚。她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直到沙利文老师的到来。

海伦的转变

由于海伦自幼失聪失明,家人不得不请一位老师来教育她,通过帕金斯学院的院长亚纳克乃斯先生的帮助,为海伦派遣了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师去辅导她。就是莎莉文改变了海伦的一生。经过长途火车旅行之后,安妮·苏莉文老师于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坐着马车平安到达了塔斯堪比亚,当苏莉文老师到达海伦家门口时,她看到的海伦像一只掉进水里的小猫:棕色的头发散乱着,上好的衣服弄得很脏。在海伦的记忆里,坐马车来的人,往往手提箱中都装有糖果和玩具等东西。于是,她把所有的东西都掏了出来,莎莉文大吃一惊,赶紧收回手提箱,可是海伦很生气的向她冲去,要不是海伦父亲的制止,两人就都滚在了地上了。第二天上午,又发生了一场早餐战争。之后的种种事情把海伦的桀骜不驯的性格软化了。最后海伦屈服了,她学会了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海伦·凯勒国际

(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i Inc 简称HKI )

海伦凯勒国际由海伦·凯勒与其他美国人于1915年创建,宗旨是协助政府开展防盲,着重于融入社会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独立生活的康复等工作。HKI大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各国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规划。它还从事对营养不良及由维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干眼病、沙眼及其它传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项目,同时也为白内障致盲复明提供手术服务。在具备条件的地方,HKI都将防盲项目与初级医疗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海伦·凯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诞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个城镇。她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

海伦·凯勒是举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韧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在一岁零七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产生的高烧使海伦失明、失聪,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由于聋盲儿童没有获取正确信息的途径,心灵之窗被禁锢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气暴躁。7岁那一年,安妮·苏利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此后半个世纪一直与海伦朝夕相伴,用爱心和智慧引导她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寂。海伦一生创造的奇迹,都与这位年轻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伦在她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她对莎利文老师的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莎利文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的那一天,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娃娃,并用手指在海伦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复地拼写“d-o-l-l”(玩具娃娃)这个单词。海伦立刻对这种游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从此开始懂得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伦·凯勒)。此后,海伦陆续学习并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聋盲却能掌握五门语言,海伦的成功被称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海伦的“哑”是因为丧失听力而造成,声带并没有受损。十岁那年,海伦开始学习说话,因听不到别人和自己的声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师发音时喉咙、嘴唇的运动,然后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模仿和纠音。当首次像正常人那样说出“这是温暖的”这句话时,惊喜之余,她和莎利文老师都意识到,在她们顽强的毅力面前,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海伦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甚至成为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表演艺术,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海伦学会了唇读,可以通过“手”听到马克·吐温为她朗诵的短篇小说,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学业。读书不但使海伦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灵。

她喜欢信马由缰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欢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莲散发出的芬芳来辨别方向。她还喜欢骑着双人自行车兜风,在飞驰中体会力量和速度,并像男孩子一样喜欢在国际象棋的较量中斗智斗勇……她还爱大自然,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前虽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间胜景,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却可以从空气的震颤中领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壮观。

在博物馆和艺术品商店里,海伦就像用手指去“观察”写在人们脸上的喜怒哀乐一样,可以用灵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腊雕塑之美,从那些变幻的线条中“看到”月亮女神狄安娜的清新和维纳斯的秀美。1937年,海伦访问日本时受到特殊礼遇,被允许用手抚摸皇室的艺术珍藏和被视为日本国宝的中国鉴真和尚塑像。

■马克·吐温称她和拿破仑是19世纪最杰出的两个人物

海伦师从莎利文学习三个月后,就开始尝试用稚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写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封信。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许多人不相信,如此优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个聋盲人之手。虽有马克·吐温为此作证,还是平息不了怀疑。不过海伦平生的成就对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专著14部。一个世纪以来,《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曾有专家称其“就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毫不逊色。”如果说海伦那种紧紧扼住命运喉咙的顽强毅力令人鼓舞的话,那么她的爱心更是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刚开始跟莎利文老师学习的时候,聪颖的小海伦很容易就学会了拼写身边许多物品的名称,可是却理解不了“爱”这种非常抽象的名词。年轻的莎利文把她的爱心化作无比的耐心,使得海伦越过了盲聋学生学习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小海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莎利文老师的爱心。凭着这份爱心,10岁的海伦为一个5岁聋盲儿童成功地募集到了两年的教育费用。也许从那时起,她就已经立志要帮助世界上所有像她这样需要帮助的人。

她给世界以爱心,世界回报她崇高的荣誉。1919年,海伦的故事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荣获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受此殊荣的妇女。

从海伦童年时起,每一任美国总统都邀请她到白宫做客,还被政府称为全美三十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之一,荣获过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 “自由奖”,并被誉为美国的高级公民。1959年,联合国在全球发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伦·凯勒”运动,以资助世界各地的聋盲儿童。1960年,描写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的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同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在海伦八十岁生日那天,宣布颁发“国际海伦·凯勒奖金”,以奖励那些为盲人公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1968年6月1日,88岁高龄的海伦走完了传奇般的一生。

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有着许多宝贵的共同点。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制度下的人们都能从海伦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励斗志,这是因为那种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2年6月27日

海伦·凯勒(1880-1968):伟大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海伦·凯勒为“20世纪美国10大偶像之一”。在海伦·凯勒一生的88年中,她仅在生命的头19个月中像普通人一样享有光明和声音,之后她就跌入了黑暗与寂静。然崦,就是这样一个又盲又哑的残障人,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她不但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说话,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第一位盲聋人,不但如此,她还为了改善美国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处奔走,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和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现名为海伦·凯勒国际组织)广筹善款,她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获得了无数荣誉。她留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就能够赢得生命中的光明。本书是对海伦·凯勒一生详细记述,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3)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猩红热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妮·莎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苏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

  解析海伦·凯勒

  如果现在我站在生命的终点,生命的火花即将灭亡,我会是怎么想怎么做呢是否也会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而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呢 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人啊!为什么总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呢!为什么总要如此贪心,极少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却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也许,你总认为,上帝赋予我们这些美好的东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当然的。可你有没有想过,当某一天,你拥有的东西,甚至生命,都将失去,你会是怎样,后悔懊恼,还是自暴自弃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可悲了。是的,我不能重踏他人的覆辙,我宁可现在就珍惜1968年6月1日下午,海伦·凯勒在睡梦中去世了,享年87岁。凯勒**在出生后18个月的时候就失聪失明成了个聋哑人,然而却奇迹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伦的不幸

  1880年6月27日,一个女婴诞生在亚拉巴州北部的一个叫塔斯堪比亚的城镇,她就是海伦·凯勒。她听力很好,口齿灵敏,父母还指望她当一个音乐家呢!然而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视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使她仿佛置身于黑牢里无法摆脱。在她五岁时,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密尔特蕾特。海伦每次不能马上吃到饼干,把洋娃娃放进摇篮里时有一个软软的东西已经在里面了,每次想爬到妈妈的膝盖上时,那个软软的东西又在上面了。有一次,她推翻了妹妹的摇篮,如果不是妈妈及时赶来,也许她的妹妹就会摔死。但是对于这一切,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小海伦却没有丝毫歉疚。她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直到沙利文老师的到来。

  海伦的转变

  由于海伦自幼失聪失明,家人不得不请一位老师来教育她,通过帕金斯学院的院长亚纳克乃斯先生的帮助,为海伦派遣了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师去辅导她。就是莎莉文改变了海伦的一生。经过长途火车旅行之后,安妮·苏莉文老师于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坐着马车平安到达了塔斯堪比亚,当苏莉文老师到达海伦家门口时,她看到的海伦像一只掉进水里的小猫:棕色的头发散乱着,上好的衣服弄得很脏。在海伦的记忆里,坐马车来的人,往往手提箱中都装有糖果和玩具等东西。于是,她把所有的东西都掏了出来,莎莉文大吃一惊,赶紧收回手提箱,可是海伦很生气的向她冲去,要不是海伦父亲的制止,两人就都滚在了地上了。第二天上午,又发生了一场早餐战争。之后的种种事情把海伦的桀骜不驯的性格软化了。最后海伦屈服了,她学会了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海伦·凯勒国际

  (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i Inc 简称HKI )

  海伦凯勒国际由海伦·凯勒与其他美国人于1915年创建,宗旨是协助政府开展防盲,着重于融入社会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独立生活的康复等工作。HKI大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各国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规划。它还从事对营养不良及由维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干眼病、沙眼及其它传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项目,同时也为白内障致盲复明提供手术服务。在具备条件的地方,HKI都将防盲项目与初级医疗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海伦·凯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诞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个城镇。她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

  海伦·凯勒是举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韧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在一岁零七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产生的高烧使海伦失明、失聪,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由于聋盲儿童没有获取正确信息的途径,心灵之窗被禁锢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气暴躁。7岁那一年,安妮·苏利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此后半个世纪一直与海伦朝夕相伴,用爱心和智慧引导她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寂。海伦一生创造的奇迹,都与这位年轻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伦在她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她对莎利文老师的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莎利文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的那一天,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娃娃,并用手指在海伦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复地拼写“d-o-l-l”(玩具娃娃)这个单词。海伦立刻对这种游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从此开始懂得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伦·凯勒)。此后,海伦陆续学习并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聋盲却能掌握五门语言,海伦的成功被称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海伦的“哑”是因为丧失听力而造成,声带并没有受损。十岁那年,海伦开始学习说话,因听不到别人和自己的声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师发音时喉咙、嘴唇的运动,然后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模仿和纠音。当首次像正常人那样说出“这是温暖的”这句话时,惊喜之余,她和莎利文老师都意识到,在她们顽强的毅力面前,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海伦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甚至成为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表演艺术,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海伦学会了唇读,可以通过“手”听到马克·吐温为她朗诵的短篇小说,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学业。读书不但使海伦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灵。

  她喜欢信马由缰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欢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莲散发出的芬芳来辨别方向。她还喜欢骑着双人自行车兜风,在飞驰中体会力量和速度,并像男孩子一样喜欢在国际象棋的较量中斗智斗勇……她还爱大自然,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前虽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间胜景,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却可以从空气的震颤中领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壮观。

  在博物馆和艺术品商店里,海伦就像用手指去“观察”写在人们脸上的喜怒哀乐一样,可以用灵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腊雕塑之美,从那些变幻的线条中“看到”月亮女神狄安娜的清新和维纳斯的秀美。1937年,海伦访问日本时受到特殊礼遇,被允许用手抚摸皇室的艺术珍藏和被视为日本国宝的中国鉴真和尚塑像。

  ■马克·吐温称她和拿破仑是19世纪最杰出的两个人物

  海伦师从莎利文学习三个月后,就开始尝试用稚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写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封信。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许多人不相信,如此优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个聋盲人之手。虽有马克·吐温为此作证,还是平息不了怀疑。不过海伦平生的成就对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专著14部。一个世纪以来,《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曾有专家称其“就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毫不逊色。”如果说海伦那种紧紧扼住命运喉咙的顽强毅力令人鼓舞的话,那么她的爱心更是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刚开始跟莎利文老师学习的时候,聪颖的小海伦很容易就学会了拼写身边许多物品的名称,可是却理解不了“爱”这种非常抽象的名词。年轻的莎利文把她的爱心化作无比的耐心,使得海伦越过了盲聋学生学习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小海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莎利文老师的爱心。凭着这份爱心,10岁的海伦为一个5岁聋盲儿童成功地募集到了两年的教育费用。也许从那时起,她就已经立志要帮助世界上所有像她这样需要帮助的人。

  她给世界以爱心,世界回报她崇高的荣誉。1919年,海伦的故事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荣获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受此殊荣的妇女。

  从海伦童年时起,每一任美国总统都邀请她到白宫做客,还被政府称为全美三十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之一,荣获过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 “自由奖”,并被誉为美国的高级公民。1959年,联合国在全球发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伦·凯勒”运动,以资助世界各地的聋盲儿童。1960年,描写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的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同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在海伦八十岁生日那天,宣布颁发“国际海伦·凯勒奖金”,以奖励那些为盲人公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1968年6月1日,88岁高龄的海伦走完了传奇般的一生。

  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有着许多宝贵的共同点。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制度下的人们都能从海伦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励斗志,这是因为那种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2年6月27日

  海伦·凯勒(1880-1968):伟大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海伦·凯勒为“20世纪美国10大偶像之一”。在海伦·凯勒一生的88年中,她仅在生命的头19个月中像普通人一样享有光明和声音,之后她就跌入了黑暗与寂静。然崦,就是这样一个又盲又哑的残障人,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她不但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说话,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第一位盲聋人,不但如此,她还为了改善美国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处奔走,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和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现名为海伦·凯勒国际组织)广筹善款,她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获得了无数荣誉。她留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就能够赢得生命中的光明。本书是对海伦·凯勒一生详细记述,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3)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猩红热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妮·莎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苏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4)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利文简介:

  安妮1866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一个小村里。她的父母于1860年初从20多年一直五谷不收的故乡爱尔兰逃荒到美洲的。依靠父亲给附近农场打短工的工作,糊口问题总算解决。但是,不幸一直盘旋在这个家的周围。安妮2岁多的时候,罹患了很严重的沙眼。贫穷耽误了治疗,安妮的视力恶化,脾气也因此变得较为暴戾。1874年,安妮的母亲因肺结核去世,酗酒的父亲狠心抛弃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玛丽。后来,在父亲家族其他成员的“临时收养”及“张罗策划”下,3岁的妹妹玛丽被其姑妈收养,而10岁的安妮和7岁的吉米则在1876年2月 送进了离家千里的德士堡贫民救济院——一所容纳了900多位老弱病残人士的大杂院。

  噩梦才刚刚开始。3个月后,1876年5月30日,弟弟吉米因先天带来的臀部结核瘤病在救济院离开人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世界没有几个人关心小安妮的悲伤和孤单,直到救济院新来的、为女生宿舍主持星期六祷告和星期天弥撒仪式的巴巴拉神父的出现。

  有一天,巴巴拉神父说:“安妮,你不应该再呆在这儿,我要带你离开。”

  巴巴拉神父有一个朋友在马萨诸塞州罗威郡的天主教慈善医院当医生。其时,安妮的视力已经非常糟糕。神父首先要带安妮去看眼疾。

  就这样,11岁的安妮离开了救济院,住院治疗眼疾。但不幸的是,手术很失败,安妮的视力甚至比术前更糟糕:仅剩下光感,近似于失明。尽管后来又施行了几次补救手术,但均以失败告终,医生宣告:尽力了,且无能为力了。

  安妮必须出院。而此时巴巴拉神父已奉教团之命,远赴他乡传教。失明的安妮无依无靠,又被送回救济院——这个她深恶痛绝的地方。

  安妮的世界陷入孤单、黑暗。她渴望有希望的生活,渴望命运的转机。

  这个转机在1880年来到了。一次,安妮打听到,救济院将迎来一个考察团,团长叫法郎·香邦。安妮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有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日子。那天,安妮终于放下胆怯,对考察团喊出了心底蓄存已久的声音:香邦先生!我要上学!请让我上学吧!

  来自上帝的怜悯

  上帝给了安妮怜悯。1880年10月3日,安妮坐着马车进入了伯金斯盲人学校的校园。

  14岁的安妮与一帮5、6岁的幼儿同班,因为从没有进过校园的安妮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更毋论任何阅读的能力了。可怜的孩子因此被同学戏称为“老安妮”。

  经过漫长的盲校磨砺,在老师的帮助下,安妮长大了。在学校假期来临的时候,安妮甚至想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后来学校帮安妮在波士顿南边找到一份整理、清扫旅店的工作。安妮在整理房间时,常和房客聊天,并由此有机会认识了一位给安妮热心推荐医生治疗眼疾的房客——上帝又一次把布来福医生带给了安妮。两次手术后,安妮的视力恢复了!尽管视力所及,依然模糊,属“半盲”状态,但安妮已经很知足了!

  这一年,安妮16岁。

  1886年8月,安妮从盲校毕业了。

  接下来何去何从?正在安妮为出路烦恼的时候,8月底的一天,安妮在义母霍布金太太家收到了柏金斯盲校校长的来信——

  亲爱的安妮:别来无恙?寄上凯勒先生的来信,请仔细看一看。凯勒先生为他又聋又哑又盲的小女儿寻求一位女家庭教师。你有兴趣应征吗?请来信告诉我。

  请代问霍布金太太好!

  祝快乐!

  你的朋友 安那诺斯

  就是这封简短的信,改变了安妮、也改变了海伦的命运。

  1887年3月3日,安妮·莎利文长途颠簸,来到了阿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甘比亚,见到了比自己小14岁的海伦·凯勒(海伦生于1880年6月27日 )。这是苏利文老师人生中的第一个学生,也是她唯一的学生。

  老师的幸福和忧伤

  1900年秋天,海伦进入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莎利文老师陪她上课,用手语给她翻译教授的讲课。

  1902年,哈佛年轻讲师约翰·阿贝特·梅西(John Albert Macy,也是一杂志的专栏文学批评作家)在帮助海伦编辑整理传记《我的生命故事》的过程中与莎利文老师相识(梅西先生后来学习了手语,并在一个时期成为海伦版权事务等方面的经纪人)。1904年,海伦从哈佛毕业的那一年,这位比苏利文老师小11岁的小伙子,爱上了苏利文,并向苏利文求婚(尽管苏利文是天主教徒,梅西是新教徒)。

  1905年5月3日,莎苏利文老师与梅西先生结婚。莎利文在决定结婚前,甚至做了这样的考量:自己死后,就可以拜托年龄比自己小得多的梅西先生来接着照顾海伦了(She trusted John and felt confident that when she died, John would take good care of Helen尽管后来的事实是,1877年出生的梅西先生55

  岁就去世了,比莎利文老师早去世4年)。

  莎利文的英文名字冠夫姓,由Annie Mansfield Sullivan 变成了Annie Sullivan Macy。这个名字陪伴她到离开人间,即使在他们离婚之后。

  1913年5月,莎利文老师和梅西先生的婚姻出现问题。梅西先生一个人跑去欧洲旅游去了。不久,托马斯•玻丽进入了苏利文和海伦的生活。

  别人对苏利文婚姻出现问题的原因有过各种猜测,也有人对梅西先生在离婚后还写信来要钱的做法颇有微词。但是,猜测是别人的,痛苦是苏利文老师的。她伤心地说:

  of the many friendships that have enriched my life, none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at with John Macy

  1916年底,苏利文老师病倒了。她和助手托马斯•玻丽第一次离开海伦,去玻咯黎哥疗养。但即使在疗养的时间里,她也是频繁地给海伦写信。这也是她和海伦相遇后,有生之年的唯一一次“离开”。直到66岁,1936年10月20日,她永远地离开人世。

  她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Good-bye John Macy, I'll soon be with you, good-bye, I loved you

  I wanted to be loved, I was lonesome Then Helen came into my life, I wanted her to love me and I loved her Then later Polly came and I loved Polly and we were always so happy together, my Polly, my Helen

  Dear children may we all meet to-gether [sic] in harmony

  My Jimmy I'll lay these flowers by your face, don't take him away from me, I loved him so he's all I've got

  Polly will take care of Helen As the years go on her speeches won't be so brilliant as what people will think but my guiding hand won't be there to take out what should be taken out

  Thank God I gave of my life that Helen might live God help her to live without me when I go

  她对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人,一一做了致辞和谢幕。深情的寂寞和爱,轻轻落地。

  1960年,托马斯•玻丽去世;1968年6月1日,88岁的海伦也去了那个世界。

如果现在我站在生命的终点,生命的火花即将灭亡,我会是怎么想怎么做呢是否也会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而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呢 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人啊!为什么总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呢!为什么总要如此贪心,极少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却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也许,你总认为,上帝赋予我们这些美好的东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当然的。可你有没有想过,当某一天,你拥有的东西,甚至生命,都将失去,你会是怎样,后悔懊恼,还是自暴自弃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可悲了。是的,我不能重踏他人的覆辙,我宁可现在就珍惜。1968年6月1日下午,海伦·凯勒在睡梦中去世了,享年89岁。凯勒在出生后18个月的时候就失聪失明成了个聋哑人,然而却奇迹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伦的不幸

1880年6月27日,一个女婴诞生在亚拉巴州北部的一个叫塔斯堪比亚的城镇,她就是海伦·凯勒。她听力很好,口齿灵敏,父母还指望她当一个音乐家呢!然而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红猩猩耳热病)夺去了她的听力、视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使她仿佛置身于黑牢里无法摆脱。在她五岁时,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密尔特蕾特。海伦每次不能马上吃到饼干,把洋娃娃放进摇篮里时有一个软软的东西已经在里面了,每次想爬到妈妈的膝盖上时,那个软软的东西又在上面了。有一次,她推翻了妹妹的摇篮,如果不是妈妈及时赶来,也许她的妹妹就会摔死。但是对于这一切,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小海伦却没有丝毫歉疚。她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直到沙利文老师的到来。

海伦的转变

由于海伦自幼失聪失明,家人不得不请一位老师来教育她,通过帕金斯学院的院长亚纳克乃斯先生的帮助,为海伦派遣了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师去辅导她。就是莎莉文改变了海伦的一生。经过长途火车旅行之后,安妮·莎莉文老师于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坐着马车平安到达了塔斯堪比亚,当莎莉文老师到达海伦家门口时,她看到的海伦像一只掉进水里的小猫:棕色的头发散乱着,上好的衣服弄得很脏。在海伦的记忆里,坐马车来的人,往往手提箱中都装有糖果和玩具等东西。于是,她把所有的东西都掏了出来,莎莉文大吃一惊,赶紧收回手提箱,可是海伦很生气的向她冲去,要不是海伦父亲的制止,两人就都滚在了地上了。第二天上午,又发生了一场早餐战争。之后的种种事情把海伦的桀骜不驯的性格软化了。最后海伦屈服了,她学会了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海伦·凯勒国际

(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i Inc 简称HKI )

海伦凯勒国际由海伦·凯勒与其他美国人于1915年创建,宗旨是协助政府开展防盲,着重于融入社会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独立生活的康复等工作。HKI大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各国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规划。它还从事对营养不良及由维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干眼病、沙眼及其它传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项目,同时也为白内障致盲复明提供手术服务。在具备条件的地方,HKI都将防盲项目与初级医疗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海伦·凯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诞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个城镇。她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

海伦·凯勒是举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韧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在一岁零七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产生的高烧使海伦失明、失聪,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由于聋盲儿童没有获取正确信息的途径,心灵之窗被禁锢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气暴躁。7岁那一年,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此后半个世纪一直与海伦朝夕相伴,用爱心和智慧引导她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寂。海伦一生创造的奇迹,都与这位年轻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伦在她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她对莎利文老师的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莎利文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的那一天,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娃娃,并用手指在海伦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复地拼写“d-o-l-l”(玩具娃娃)这个单词。海伦立刻对这种游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从此开始懂得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伦·凯勒)。此后,海伦陆续学习并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聋盲却能掌握五门语言,海伦的成功被称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海伦的“哑”是因为丧失听力而造成,声带并没有受损。十岁那年,海伦开始学习说话,因听不到别人和自己的声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师发音时喉咙、嘴唇的运动,然后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模仿和纠音。当首次像正常人那样说出“这是温暖的”这句话时,惊喜之余,她和莎利文老师都意识到,在她们顽强的毅力面前,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海伦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甚至成为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表演艺术,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海伦学会了唇读,可以通过“手”听到马克·吐温为她朗诵的短篇小说,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学业。读书不但使海伦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灵。

她喜欢信马由缰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欢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莲散发出的芬芳来辨别方向。她还喜欢骑着双人自行车兜风,在飞驰中体会力量和速度,并像男孩子一样喜欢在国际象棋的较量中斗智斗勇……她还爱大自然,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前虽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间胜景,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却可以从空气的震颤中领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壮观。

在博物馆和艺术品商店里,海伦就像用手指去“观察”写在人们脸上的喜怒哀乐一样,可以用灵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腊雕塑之美,从那些变幻的线条中“看到”月亮女神狄安娜的清新和维纳斯的秀美。1937年,海伦访问日本时受到特殊礼遇,被允许用手抚摸皇室的艺术珍藏和被视为日本国宝的中国鉴真和尚塑像。

■马克·吐温称她和拿破仑是19世纪最杰出的两个人物

海伦师从莎利文学习三个月后,就开始尝试用稚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写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封信。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许多人不相信,如此优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个聋盲人之手。虽有马克·吐温为此作证,还是平息不了怀疑。不过海伦平生的成就对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专著14部。一个世纪以来,《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曾有专家称其“就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毫不逊色。”如果说海伦那种紧紧扼住命运喉咙的顽强毅力令人鼓舞的话,那么她的爱心更是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刚开始跟莎利文老师学习的时候,聪颖的小海伦很容易就学会了拼写身边许多物品的名称,可是却理解不了“爱”这种非常抽象的名词。年轻的莎利文把她的爱心化作无比的耐心,使得海伦越过了盲聋学生学习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小海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莎利文老师的爱心。凭着这份爱心,10岁的海伦为一个5岁聋盲儿童成功地募集到了两年的教育费用。也许从那时起,她就已经立志要帮助世界上所有像她这样需要帮助的人。

她给世界以爱心,世界回报她崇高的荣誉。1919年,海伦的故事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荣获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受此殊荣的妇女。

从海伦童年时起,每一任美国总统都邀请她到白宫做客,还被政府称为全美三十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之一,荣获过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 “自由奖”,并被誉为美国的高级公民。1959年,联合国在全球发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伦·凯勒”运动,以资助世界各地的聋盲儿童。1960年,描写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的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同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在海伦八十岁生日那天,宣布颁发“国际海伦·凯勒奖金”,以奖励那些为盲人公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1968年6月1日,89岁高龄的海伦走完了传奇般的一生。

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有着许多宝贵的共同点。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制度下的人们都能从海伦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励斗志,这是因为那种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2年6月27日

海伦·凯勒(1880-1968):伟大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海伦·凯勒为“20世纪美国10大偶像之一”。在海伦·凯勒一生的88年中,她仅在生命的头19个月中像普通人一样享有光明和声音,之后她就跌入了黑暗与寂静。然崦,就是这样一个又盲又哑的残障人,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她不但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说话,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第一位盲聋人,不但如此,她还为了改善美国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处奔走,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和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现名为海伦·凯勒国际组织)广筹善款,她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获得了无数荣誉。她留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就能够赢得生命中的光明。本书是对海伦·凯勒一生详细记述,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3)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猩红热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妮·莎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八十九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莎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4)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利文简介:

安妮1866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一个小村里。她的父母于1860年初从20多年一直五谷不收的故乡爱尔兰逃荒到美洲的。依靠父亲给附近农场打短工的工作,糊口问题总算解决。但是,不幸一直盘旋在这个家的周围。安妮2岁多的时候,罹患了很严重的沙眼。贫穷耽误了治疗,安妮的视力恶化,脾气也因此变得较为暴戾。1874年,安妮的母亲因肺结核去世,酗酒的父亲狠心抛弃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玛丽。后来,在父亲家族其他成员的“临时收养”及“张罗策划”下,3岁的妹妹玛丽被其姑妈收养,而10岁的安妮和7岁的吉米则在1876年2月 送进了离家千里的德士堡贫民救济院——一所容纳了900多位老弱病残人士的大杂院。

噩梦才刚刚开始。3个月后,1876年5月30日,弟弟吉米因先天带来的臀部结核瘤病在救济院离开人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世界没有几个人关心小安妮的悲伤和孤单,直到救济院新来的、为女生宿舍主持星期六祷告和星期天弥撒仪式的巴巴拉神父的出现。

有一天,巴巴拉神父说:“安妮,你不应该再呆在这儿,我要带你离开。”

巴巴拉神父有一个朋友在马萨诸塞州罗威郡的天主教慈善医院当医生。其时,安妮的视力已经非常糟糕。神父首先要带安妮去看眼疾。

就这样,11岁的安妮离开了救济院,住院治疗眼疾。但不幸的是,手术很失败,安妮的视力甚至比术前更糟糕:仅剩下光感,近似于失明。尽管后来又施行了几次补救手术,但均以失败告终,医生宣告:尽力了,且无能为力了。

安妮必须出院。而此时巴巴拉神父已奉教团之命,远赴他乡传教。失明的安妮无依无靠,又被送回救济院——这个她深恶痛绝的地方。

安妮的世界陷入孤单、黑暗。她渴望有希望的生活,渴望命运的转机。

这个转机在1880年来到了。一次,安妮打听到,救济院将迎来一个考察团,团长叫法郎·香邦。安妮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有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日子。那天,安妮终于放下胆怯,对考察团喊出了心底蓄存已久的声音:香邦先生!我要上学!请让我上学吧!

来自上帝的怜悯

上帝给了安妮怜悯。1880年10月3日,安妮坐着马车进入了伯金斯盲人学校的校园。

14岁的安妮与一帮5、6岁的幼儿同班,因为从没有进过校园的安妮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更毋论任何阅读的能力了。可怜的孩子因此被同学戏称为“老安妮”。

经过漫长的盲校磨砺,在老师的帮助下,安妮长大了。在学校假期来临的时候,安妮甚至想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后来学校帮安妮在波士顿南边找到一份整理、清扫旅店的工作。安妮在整理房间时,常和房客聊天,并由此有机会认识了一位给安妮热心推荐医生治疗眼疾的房客——上帝又一次把布来福医生带给了安妮。两次手术后,安妮的视力恢复了!尽管视力所及,依然模糊,属“半盲”状态,但安妮已经很知足了!

这一年,安妮16岁。

1886年8月,安妮从盲校毕业了。

接下来何去何从?正在安妮为出路烦恼的时候,8月底的一天,安妮在义母霍布金太太家收到了柏金斯盲校校长的来信——

亲爱的安妮:别来无恙?寄上凯勒先生的来信,请仔细看一看。凯勒先生为他又聋又哑又盲的小女儿寻求一位女家庭教师。你有兴趣应征吗?请来信告诉我。

请代问霍布金太太好!

祝快乐!

你的朋友 安那诺斯

就是这封简短的信,改变了安妮、也改变了海伦的命运。

1887年3月3日,安妮·莎利文长途颠簸,来到了阿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甘比亚,见到了比自己小14岁的海伦·凯勒(海伦生于1880年6月27日 )。这是莎利文老师人生中的第一个学生,也是她唯一的学生。

老师的幸福和忧伤

1900年秋天,海伦进入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莎利文老师陪她上课,用手语给她翻译教授的讲课。

1902年,哈佛年轻讲师约翰·阿贝特·梅西(John Albert Macy,也是一杂志的专栏文学批评作家)在帮助海伦编辑整理传记《我的生命故事》的过程中与莎利文老师相识(梅西先生后来学习了手语,并在一个时期成为海伦版权事务等方面的经纪人)。1904年,海伦从哈佛毕业的那一年,这位比莎利文老师小11岁的小伙子,爱上了莎利文,并向莎利文求婚(尽管莎利文是天主教徒,梅西是新教徒)。

1905年5月3日,莎利文老师与梅西先生结婚。莎利文在决定结婚前,甚至做了这样的考量:自己死后,就可以拜托年龄比自己小得多的梅西先生来接着照顾海伦了(She trusted John and felt confident that when she died, John would take good care of Helen尽管后来的事实是,1877年出生的梅西先生55 岁就去世了,比莎利文老师早去世4年)。

莎利文的英文名字冠夫姓,由Annie Mansfield Sullivan 变成了Annie Sullivan Macy。这个名字陪伴她到离开人间,即使在他们离婚之后。

1913年5月,莎利文老师和梅西先生的婚姻出现问题。梅西先生一个人跑去欧洲旅游去了。不久,托马斯•玻丽进入了莎利文和海伦的生活。

别人对莎利文婚姻出现问题的原因有过各种猜测,也有人对梅西先生在离婚后还写信来要钱的做法颇有微词。但是,猜测是别人的,痛苦是莎利文老师的。她伤心地说:

of the many friendships that have enriched my life, none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at with John Macy

1916年底,莎利文老师病倒了。她和助手托马斯•玻丽第一次离开海伦,去玻咯黎哥疗养。但即使在疗养的时间里,她也是频繁地给海伦写信。这也是她和海伦相遇后,有生之年的唯一一次“离开”。直到66岁,1936年10月20日,她永远地离开人世。

她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Good-bye John Macy, I'll soon be with you, good-bye, I loved you

I wanted to be loved, I was lonesome Then Helen came into my life, I wanted her to love me and I loved her Then later Polly came and I loved Polly and we were always so happy together, my Polly, my Helen

Dear children may we all meet to-gether [sic] in harmony

My Jimmy I'll lay these flowers by your face, don't take him away from me, I loved him so he's all I've got

Polly will take care of Helen As the years go on her speeches won't be so brilliant as what people will think but my guiding hand won't be there to take out what should be taken out

Thank God I gave of my life that Helen might live God help her to live without me when I go

她对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人,一一做了致辞和谢幕。深情的寂寞和爱,轻轻落地。

1960年,托马斯•玻丽去世;1968年6月1日,89岁的海伦也去了那个世界。

王安石《伤仲永》应该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仍然坚强的活下来,用余生完成了《史记》,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阎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1770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4
下一篇2023-07-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