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塔的简介

报恩塔的简介,第1张

泸州白塔又名报恩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位于泸州中心城区报恩塔文化广场,与泸州老窖池相距500米。报恩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习称白塔。明弘治年间、清光绪四年、1985年三次维修。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32米。通体白色,塔顶有覆盆,塔刹为铜铸宝顶,塔身呈八边形,层层上收,八角七级重檐,第二层檐下塑有重兽类,第七层檐上有镀铜力士。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320米。塔顶有覆盆,塔刹为铜铸宝顶,塔身呈八边形,层层上收,边长410米,底层高450米,107级踏道经塔心盘旋至顶,塔内90龛256尊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檐下呈砖砌仿木斗拱形。底层面积8120平方米。第二层与第三层檐下有负重鸟兽雕塑,保存完整。建于城中心的古塔,具有闹中取静的特点。塔周围现辟为广场,面积28万平方米,投资4100万元。塔内有“之”字形梯阶通塔顶,可登临远眺长江、沱江。“白塔朝霞”为泸州为景之一。建于城中心的古塔,具有闹中取静的特点。塔周围现辟为广场,面积28万平方米,投资4100万元。该塔矗立城中,在过去数十里便可遥见,塔顶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宝其内,顶之四叶以铁索击真顶,每值旭日东升即放霞彩,光芒万丈,盖珠光矣,古代《泸州八景》中谓之“白塔朝霞”。

民国《泸县志》载:“泸州安抚使冯楫,幼年丧父离母,及长,官居于泸。诞日,在乞食群丐中寻得老母,遂建塔以报母恩,故名报恩塔。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以来,报恩塔已经历8次保养维修。

现四周已撤迁不宜建筑,亮出塔身,在塔基周围划出81亩永久建设控制地带,于1999年建成21000平方米的报恩塔文化广场,成为泸州新的城市景观。如今晚上很多人在白塔广场看喷泉。

《报恩塔赋》

作者:何开四

吾蜀江阳,礼仪之乡。崇教重文,江山代有才人出;厚德载物,闾阎多古道热肠。历史名城,称誉四海;白塔朝霞,德性之光。夫白塔者,报恩之塔也。世传,南宋泸州冯安抚寿宴而识瞎母,焚香告天以祷,跪舔母目以明,诚谓佛力加被,遂有塔寺之建矣。

嗟乎,冯安抚之报恩者,惟母爱之博大,母爱之纯粹,母爱之无私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诚哉斯言,千古一揆!然为人子之报恩,亦以德报德,道德之升华者也。故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由是,孝之为德亦大矣!无孝,则无教化之兴;无孝,则无人伦之重;无孝,则无风俗之厚;无孝,则无礼让之崇。一言以蔽之:无孝则无德,遑论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以顺天下乎。

贞下起元,国运大昌;以德治国,和谐为尚。承千年传统文化之余绪,赓续发扬;迎改革开放之新机,含弘张光。孝之为道,推陈出新;报恩为德,荣辱分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孝尊亲,毋忘人民养育之恩;大孝明礼,毋忘祖国关爱之情;大孝不匮,毋忘自然与我共生共荣。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雨我公田,盛世和平!

旭日朝霞,天朗气清;白塔浮祥,忠山献瑞。操觚为赋,惟祝惟颂:中华崛起,泸州其兴!

1983年、1985年以及2001年均有维修。2000年至2001年拆除了报恩塔周围破旧建筑,翻新了塔身,安装了夜景灯,扩建了广场绿地,新建了音乐喷泉,成为闹市区的一大文物景观,也是各种公益活动和休闲游乐的好场所。夜间在夜景灯的映射下,塔身通体晶莹剔透,蔚为壮观。1991年4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船夫和白塔都是古老苗族文化的象征,最后老船夫的死去,白塔的倒塌象征着古代文明的没落。

《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扩展资料:

《边城》的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

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边城

简介   泸州白塔泸州白塔又名报恩塔,位于泸州中心城区报恩塔文化广场,与泸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320米。塔顶有覆盆,塔刹为铜铸宝顶,塔身呈八边形,层层上收,边长410米,底层高450米,107级踏道经塔心盘旋至顶,塔内90龛256尊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檐下呈砖砌仿木斗拱形。底层面积8120平方米。第二层与第三层檐下有负重鸟兽雕塑,保存完整。该塔矗立城中,在过去数十里便可遥见,塔顶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宝其内,顶之四叶以铁索击真顶,每值旭日东升即放霞彩,光芒万丈,盖珠光矣,古代《泸州八景》中谓之“白塔朝霞”。 编辑本段县志记载  民国《泸县志》载:“泸州安抚使冯楫,幼年丧父离母,及长,官居于泸。诞日,在乞食群丐中寻得老母,遂建塔以报母恩,故名报恩塔。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以来,报恩塔已经历8次保养维修。 现四周已撤迁不宜建筑,亮出塔身,在塔基周围划出81亩永久建设控制地带,于1999年建成21000平方米的报恩塔文化广场,成为泸州新的城市景观。如今晚上很多人在白塔广场看喷泉。 编辑本段相关作品《报恩塔赋》   作者:何开四 吾蜀江阳,礼仪之乡。崇教重文,江山代有才人出;厚德载物,闾阎多古道热肠。历史名城,称誉四海;白塔朝霞,德性之光。夫白塔者,报恩之塔也。世传,南宋泸州冯安抚寿宴而识瞎母,焚香告天以祷,跪舔母目以明,诚谓佛力加被,遂有塔寺之建矣。 《塔寺之建》  嗟乎,冯安抚之报恩者,惟母爱之博大,母爱之纯粹,母爱之无私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诚哉斯言,千古一揆!然为人子之报恩,亦以德报德,道德之升华者也。故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由是,孝之为德亦大矣!无孝,则无教化之兴;无孝,则无人伦之重;无孝,则无风俗之厚;无孝,则无礼让之崇。一言以蔽之:无孝则无德,遑论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以顺天下乎。 贞下起元,国运大昌;以德治国,和谐为尚。承千年传统文化之余绪,赓续发扬;迎改革开放之新机,含弘张光。孝之为道,推陈出新;报恩为德,荣辱分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孝尊亲,毋忘人民养育之恩;大孝明礼,毋忘祖国关爱之情;大孝不匮,毋忘自然与我共生共荣。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雨我公田,盛世和平! 旭日朝霞,天朗气清;白塔浮祥,忠山献瑞。操觚为赋,惟祝惟颂:中华崛起,泸州其兴! 备注 该赋由泸州王氏集团赞助,刻景观石于泸州白塔(报恩塔)广场,供参观者研读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1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9
下一篇2023-06-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