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还 来源

姓氏 还 来源,第1张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还途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的记载,有环涂之官。“环涂”,亦称“还途”、“轘途”,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环城之道。督管和守护环城之道的官员,即称“环涂之官”,在史籍中亦称其为“还途之官”、“轘途之官”。

还途(环涂、轘途)之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轘氏,读音作xuán(ㄒㄩㄢˊ)。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环人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西周初期,王朝设置有“环人”之官,为军制,主要负责掌管阵前勇士,类似于后世的督战官。据典籍《周礼·夏官》的记载:“环人掌致师,察军匿,环四方之敌,巡邦国,搏谍贼,讼敌国,扬军旅。[注]巡察内外,若环之相循不穷。致师,谓犯敌以诱其出。军慝,谓敌怀诈潜入我师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则环绕而巡之。”

在春秋时期,“环人”与“还人”在官制中通义,因此又称为“还人”。

另外,在西周的秋官之属中,亦有还人(环人)之官,负责掌管迎送邦国宾客之护卫军队。后来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中,也设置有“司还中士”,职正二命(品),位高权重,职能与周朝的“还人”相仿。

还人、司还中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3、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王族后裔,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据文献记载,周武王姬发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邶(今河南汤阴)。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姬诵即位,武庚反叛,周公姬旦用了三年时间予以征灭。周成王后以商帝乙之元子微子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为周之宾。宋国传三十二世而被齐、魏、楚三国联合灭之,三分其地。宋国后裔有还氏。

战国时期,在宋、魏、陈、楚等江淮一带的诸侯国里,“还”是“缳”的通假字,指的是“㯂”,又称“缳”、“楦”,是一种纺织工具,专门用来槌击丝、麻、蒲草、树皮等纤维物体,使其至软并纤维分离,用以纺纱,实际上,就是手工纺织工序中将浸泡的含纤维原料进行槌击的木槌。

作此工序的匠人称“缳工”、“还工”,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为姓氏者,称还氏、缳氏、楦氏,读音作huàn(ㄏㄨㄢˋ)。

注:

古“㯂”字显示不出来的,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

4、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王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还氏出自还水。还水,又称“环水”,古河流名称。

据史籍《山海经》记载:“泰山环水出焉。”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明确指出:“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海。”

还水,就是中天门右边中溪山东侧的溪水,从泰山之阳流出,向南流去,流经泰山南两庙之间,又与汶水汇流。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被任命在还水之边,专门负责掌管上、中、下三庙,在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还要予以接待。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还氏、或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5、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思想家还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田敬仲世家》记载:“环渊之徒七十六人。[注]楚人孟子传云:环渊著书上下篇。”在典籍《五音集韵》中也记载:“古有楚贤者环渊,后有环齐,撰要略一部。”

还渊,芈姓熊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楚国思想家,一作环渊、娟还、娟环、便娟,又称娟子、涓子。还渊专学黄老道德之术,与詹何齐名。

稷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设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始建立于田齐桓公田午(公元前400~前356年)之时,经过齐威王田因齐,至齐宣王田辟疆时最盛。还渊曾在稷下讲学,并整理了老子(李聃、李耳)语录,成《道德经》上下篇,对保存道家的原始思想资料作出了贡献。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蜎子》十三篇,可惜早已亡佚。

还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娟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6、源于地名,出自隋朝时期古环州、凉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韵会》记载:“古朔方鸣沙之地,隋置还州,以大河还曲名焉。”

鸣沙,指隋朝时期的鸣沙县,即灵武郡治北还州(今甘肃灵武),后因黄河九曲其间,改称环州,字义相通。到了唐朝时期,又在其南部设有还州,后称南环州(今甘肃环县),在典籍《韵会》记载:“广南化外,唐开生獠,置还州。”

不论是北环州,还是南环州,其地住民中皆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另外,在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唐王朝的河西地区驻军因优秀将帅和驻防兵力内调平叛,致使边镇空虚。吐蕃部族趁虚而入,至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沙州、凉州及河西、陇右诸地尽陷于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属古羌族的后裔。公元七世纪初,吐蕃部族的第三十二世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各部落,他在加强王权的同时,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许之,双方和好。松赞干布逝世后,唐、蕃双方关系趋于紧张,规模化战争时有发生。

沙、凉二州及河西、陇右诸地凉州陷入吐蕃后,由于战争频仍,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人民渴望唐军收复失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河西、陇右地区已不是战争的主要战场,情况才有所好转。

直到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领导的沙州起义收复了河西诸州,凉州重又回归唐朝,结束了吐蕃占有诸州近一个世纪的局面。张议潮收复河西地区后,唐王朝任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张议潮逝世后,由其后代继任,一直到唐王朝灭亡。在此期间,凉州及河西一带一直维持着较为安定的局面。

在张议潮的后裔子孙中,以及沙、凉二州的住民中,皆有改为还氏者,以纪念河西地区还归大唐王朝,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二分布:

今江苏省的盐城地区多有还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盐渎县:即今江苏盐城。盐城苏北沿海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迄今已有两千一百余年历史。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当地产、贩盐而置县,名“盐渎”。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改盐渎为盐城。唐朝末期,盐城为吴王杨行密所据,属楚州。明、清两朝均属淮安府。辛亥革命后,废道府,直属江苏省。1940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于此会师,成立了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成立苏北盐城行政区专员公署。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盐城市。

四家乘谱牒:

还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生盐城市图书馆。

五历史名人:

还振宁:(公元1985~今),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盐城工学院毕业生代表。

他14岁就出道开始演**,并将角色从14岁演到23岁。演戏40年十分低调从没有传过什么绯闻,精湛的演技更是使他多次获得视帝影帝。历经两段婚姻,第一任是个学霸教授,第二任妻子是著名女演员,被誉为古装美女。今一家四口都演戏,儿子帅气被评撞脸杜淳,女儿更是被评为中戏校花。

文/ 娱乐教研室

刘之冰,1963年3月30日生于中国黑龙江,八一厂演员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1979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校

刘之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做了多年的文化教育工作。那时候,刘之冰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经常跟父亲去边防部队慰问演出。久而久之,小之冰渐渐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偶尔也会找个机会兴致勃勃地到台上背诵几段毛主席诗词,给大伙儿助助兴。这对日后刘之冰走上艺术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76年冬,黑龙江省艺校歌舞专业面向全省招生,在父母的支持下,刘之冰成功考上黑龙江省艺校。1977年下半年,14岁的刘之冰参演首部**《傲蕾·一兰》,饰演傲蕾·苏木蒂,并从14岁演到23岁。

1979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校,1982年2月调入长春**制片厂演员剧团,2008年3月特招入伍调入八一**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1989年,在**《开国大典》中出演“毛岸英”。1995年,凭借《青铜狂魔》夺得第5届中国**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学会奖和第17届长影小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1999年,参演电视剧《红岩》;在电视剧《曾国藩》里饰演“左宗棠”一角,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2000年,参演**《黄埔军人》饰演蒋介石。2001年,与茹萍主演《仗义执言》。2005年,与茹萍主演由年迈的老母患痴呆症引发的儿女孝顺话题的亲情剧《守望幸福》,出演谢天书一角。2007年,参演金韬执导电视剧《井冈山》出演瞿秋白。2010年,主演的改编自小说《农民知己邓子恢》的电视剧《邓子恢》播出,剧中刘之冰饰演邓子恢一角。2011年,参演**《飞天》,获得第14届中国**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和第28届中国**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2012年5月,主演的**《忠诚与背叛》上映,凭借《忠诚与背叛》于2013年获得第15届中国**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和第九届中美**节最佳男演员奖;12月,主演的电视剧《刘伯承元帅》播出,饰演一生戎马的刘伯承一角,夺得第25届解放军电视金星奖优秀男演员奖

此后,《红岩》中家喻户晓的成岗、《壮志凌云》中的英雄飞行员周占魁、《石破天惊》中冷峻的导弹部队大功团团长石万山、《最后的骑兵》中善解人意的指导员孔越华、《新四军》中神气活现机智勇敢的黄江河、《雄关漫道》中和善而坚定的红军团长四眼儿等等一发不可收拾,刘之冰塑造的军人形象几乎涵盖了各个时期的各个兵种,他们洋溢着不同年代的铁血豪情,他们同属军人形象却又个性鲜明地彰显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刘之冰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名叫冯丽萍,她有着博士,副教授的亮丽头衔。夫妇两婚后育有一子,儿子刘思博如今已是23岁的大小伙了,帅气的样子酷似当红小生杜淳。目前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曾与父亲合作出演《刘伯承》,剧中的表现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肯定。刘之冰和冯丽萍为何离婚,真正的原因一直是一个迷。有人猜测是第三者插足,刘之冰喜新厌旧。但最近的一则消息爆料,俩人的离异是因性格不合常因琐碎事起争执所致。

1997年,在拍摄《一路风雨一世情》时,刘之冰与茹萍相恋,茹萍曾在电视剧《武则天》中饰演上官婉儿,在《康熙王朝》中饰演苏麻喇姑,温婉可人的她还被誉为古装女神。1998年秋天,刘之冰向茹萍求婚,刘之冰和茹萍各自带着自己的孩子,携手走进第二次婚姻。如今已牵手走过十几年的幸福婚姻生活。茹萍以前也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她的前夫名叫奚天鹰,曾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女儿奚望已经21岁了,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清纯美丽的外形在中戏中被很多人赞为“校花”。曾主演过《美丽谎言》、《于无声处》、《食来孕转》、《一仆二主》等影视剧。如今刘之冰与茹萍两个人在娱乐圈是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在各大场合出双入对羡煞旁人。

多年来,刘之冰在银(屏)幕上塑造的人物中既有普通工人、农民、士兵、市民、教授、学者,也有毛岸英、邓子恢、彭雪枫、瞿秋白、田汉、蒋介石、左宗棠等众多时代风云人物。他塑造的多个军人形象颇有几分“刚毅中不失儒雅、桀骜中深藏柔情”的风采,以他不懈的努力一次次为观众呈现着鲜活的艺术形象,也使我们时时感受着一位承载着责任、激情与真诚的优秀演员在脚踏实地的成长。

读hai 第二声

为我国一不常见姓氏,主要分布在今江苏省的盐城地区。“还”姓氏的渊源较多,相传就有六个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还途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的记载,有环涂之官。“环涂”,亦称“还途”、“轘途”,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环城之道。督管和守护环城之道的官员,即称“环涂之官”,在史籍中亦称其为“还途之官”、“轘途之官”。

还途(环涂、轘途)之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轘氏,读音作xuán(ㄒㄩㄢ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环人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周初期,王朝设置有“环人”之官,为军制,主要负责掌管阵前勇士,类似于后世的督战官。据典籍《周礼·夏官》的记载:“环人掌致师,察军匿,环四方之敌,巡邦国,搏谍贼,讼敌国,扬军旅。[注]巡察内外,若环之相循不穷。致师,谓犯敌以诱其出。军慝,谓敌怀诈潜入我师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则环绕而巡之。”在春秋时期,“环人”与“还人”在官制中通义,因此又称为“还人”。另外,在西周的秋官之属中,亦有还人(环人)之官,负责掌管迎送邦国宾客之护卫军队。后来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中,也设置有“司还中士”,职正二命(品),位高权重,职能与周朝的“还人”相仿。

还人、司还中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王族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文献记载,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之后,赐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邶(今河南汤阴),以管理殷商遗民。周武王病逝后,周成王姬诵即位,武庚反叛,周公姬旦用了三年时间予以征灭。周成王后以商帝乙之元子微子启封于宋(今河南商丘),管理殷商遗民,敬为周之宾。宋国传三十二世,历七百五十四年,在周赧王姬延二十九年(宋君子偃四十三年,田齐湣王田地十六年,楚顷襄王熊横十三年,韩釐王韩咎十年,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三国联合灭之,三分其地。亡国之后,在宋国王族后裔子孙中有改以“还”为姓氏者,以期复国,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还氏正宗。

子姓还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其姓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王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还氏出自还水。还水,又称“环水”,古河流名称。据史籍《山海经》记载:“泰山环水出焉。”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明确指出:“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海。”还水,就是中天门右边中溪山东侧的溪水,从泰山之阳流出,向南流去,流经泰山南两庙之间,又与汶水汇流。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被任命在还水之边,专门负责掌管上、中、下三庙,在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还要予以接待。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还氏、或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第五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思想家还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田敬仲世家》记载:“环渊之徒七十六人。[注]楚人孟子传云:环渊著书上下篇。”在典籍《五音集韵》中也记载:“古有楚贤者环渊,后有环齐,撰要略一部。”还渊,芈姓熊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楚国思想家,一作环渊、娟还、娟环、便娟,又称娟子、涓子。还渊专学黄老道德之术,与詹何齐名。稷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设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始建立于田齐桓公田午(公元前400~前356年)之时,经过齐威王田因齐,至齐宣王田辟疆时最盛。还渊曾在稷下讲学,并整理了老子(李聃、李耳)语录,成《道德经》上下篇,对保存道家的原始思想资料作出了贡献。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蜎子》十三篇,可惜早已亡佚。

还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娟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第六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隋朝时期古环州、凉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典籍《韵会》记载:“古朔方鸣沙之地,隋置还州,以大河还曲名焉。”鸣沙,指隋朝时期的鸣沙县,即灵武郡治北还州(今甘肃灵武),后因黄河九曲其间,改称环州,字义相通。到了唐朝时期,又在其南部设有还州,后称南环州(今甘肃环县),在典籍《韵会》记载:“广南化外,唐开生獠,置还州。”不论是北环州,还是南环州,其地住民中皆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另外,在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唐王朝的河西地区驻军因优秀将帅和驻防兵力内调平叛,致使边镇空虚。吐蕃部族趁虚而入,至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沙州、凉州及河西、陇右诸地尽陷于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属古羌族的后裔。公元七世纪初,吐蕃部族的第三十二世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各部落,他在加强王权的同时,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许之,双方和好。松赞干布逝世后,唐、蕃双方关系趋于紧张,规模化战争时有发生。沙、凉二州及河西、陇右诸地凉州陷入吐蕃后,由于战争频仍,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人民渴望唐军收复失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河西、陇右地区已不是战争的主要战场,情况才有所好转。直到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领导的沙州起义收复了河西诸州,凉州重又回归唐朝,结束了吐蕃占有诸州近一个世纪的局面。张议潮收复河西地区后,唐王朝任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张议潮逝世后,由其后代继任,一直到唐王朝灭亡。在此期间,凉州及河西一带一直维持着较为安定的局面。

在张议潮的后裔子孙中,以及沙、凉二州的住民中,皆有改为还氏者,以纪念河西地区还归大唐王朝,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第七个渊源

源于职业,出自战国时期工匠还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战国时期,在宋、魏、陈、楚等江淮一带的诸侯国里,“还”是“缳”的通假字,指的是“㯂”,又称“缳”、“楦”,是一种纺织工具,专门用来槌击麻、蒲草、茒草、树皮等纤维物体,使其至软并纤维分离,用以纺纱。实际上,“缳”就是手工纺织工序中将浸泡后的含纤维原料进行槌击的木槌。作此工序的匠人,被称作“缳工”,或“还工”,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为姓氏者,称还氏、缳氏、楦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还氏的姓氏读音作huàn(ㄏㄨㄢ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717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