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位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皖籍女作家的姓名和简介?

求一位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皖籍女作家的姓名和简介?,第1张

皖籍女作家 苏雪林

苏雪林(1897年2月 24日 —1999年4月21日)女,作家、文学家。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苏雪林。笔名有绿漪、灵芬、老梅、天婴等。1897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自嘲为半个浙江人,原籍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岭下村。三十年代初,苏雪林曾被称为阿英“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其散文除若干写景外,多为记人叙事抒怀的随笔小品。其文语言明快,文白夹杂而多见理趣,虽然未必十分深刻,但也已颇具学者散文风范。只是她曾撰文攻击过鲁迅、郭沫若等左翼作家及发表过反共言论,因此在大陆不为人所喜

半生“反鲁”

苏雪林性格中常常显露出“善争辩”的特点,她曾几次主动在现代文坛上展开论争。从三十年代开始,她撰文参与关于李金发象征派诗的争论,与覃子豪先生展开了几个回合的讨论。接着又在《鸠那罗的眼睛》出版后,与向培良先生关于戏剧的布景和舞台上的表演等问题展开讨论,写了《演剧问题答向培良先生》(1935年4月16日《武汉日报》)。这些讨论和论争主要是集中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文艺作品问题上,限制在文艺本身的范围内,可以说是学术之争,并且是双向的,有来有往。而苏雪林对鲁迅的论争与上述情况则迥然不同,从表面上看似笔墨形式,但内容的实质却完全脱离学术,成为一种政治上的对立状态,而且是单向的,有来无往。因鲁迅已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而苏雪林对鲁迅的敌对态度,却是在鲁迅病逝后的一个月内开始的。苏雪林反对鲁迅的时间之长,发表文章之多,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她对鲁迅的看法从赞颂到反对也是众人皆知、举世瞩目的。早在二十年代苏雪林与鲁迅并无积怨,1928年她曾与鲁迅共同参加过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举办的宴会;1929年5月苏雪林在《写在(现代作家)前面》一文中称鲁迅是“中国最成功的乡土文学家”。以后在《周作人先生介绍》中对鲁迅及其《阿Q正传》的评价是:“对中华民族病态具有深刻研究的”,“立下了许多脉案和治疗之方”。1934年冬,她发表了《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国文周报》11卷14期),对鲁迅小说的创作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鲁迅的两本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评价说:“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中国文学史占到永久的地位了”。该文中将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概括为三:“第一是用笔的深刻、冷峻……;第二是句法上的简洁峭拔……;第三是体裁的新颖独到……。”直到六十年代后期,苏雪林写作的《我对鲁迅由钦敬到反对的原因--鲁迅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收入《文坛话旧》)一文也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她对鲁迅的钦佩之情:《阿Q正传》可真把我们闹疯狂了,大家抱着读这一篇,读后又互相批评。当时我们欢喜的只是文章里的幽默与风趣,……我读了周作人的评价,对《阿Q正传》始获得深一层的看法,更觉得这篇小说的价值之高。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苏雪林对鲁迅突然由钦敬走向反对,乃至敌对的态度呢?她在同一篇文章中说:“什么时候对他观感幡然转变呢?那就是女师大风潮以后。由于苏雪林与鲁迅对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女士在女师大风潮中的所作所为看法截然相悖,继而牵涉到对支持杨荫榆的教育部长章士钊的态度也产生分歧。随着时局的变化,苏雪林与鲁迅在政治上的分歧愈来愈大,其言辞也愈来愈激烈,真可谓“嬉笑怒骂,兵戈相见”。苏雪林于1936年11月12日写了《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拉开了她“半生‘反鲁’的序幕”。第二天她写了《理水和出关》,对鲁迅进行冷嘲热讽。又过了四天,即11月18日,她写了《与胡适之先生论当前文化动态书》(发表于1937年《奔涛》创刊号)。苏雪林在该文的《自跋》中写道:“以鲁迅一生行事言之,二十四史儒林传不会有他的位置,二十四史文苑、文学传,像这类小人确也不容易寻出”。从1936年秋末至1937年春,苏雪林连续写了多篇文章《说妒》《富贵神仙》《论偶像》《论诬蔑》《论是非》《过去文坛病态的检讨》《对(武汉日报)副刊的建议》《论鲁迅的杂感文》等,发表于成都《军中文艺》(署名“野隼”)《武汉日报·鹦鹉洲》《文艺》民族专号、《奔涛》等刊物上,无论从内容及语言上看都十分激烈,较之前两篇有逐步升级之势。 1949年,苏雪林到台湾后,国共两党处于敌对状态,苏雪林对鲁迅的态度便可想而知了。从五十年代开始,不停地撰文,继续她的“‘反鲁’事业”,写了《对战斗文艺的我见》《琵琶鲍鱼之成神者--鲁迅》《新文坛四十年》《鲁迅传论》上、下等,于1967年将大部分文章结集出版《我论鲁迅》(爱眉出版社)。该书出版时,苏雪林称“半生的‘反鲁’事业,……以后我不高兴再理会了”。《我论鲁迅》加上附录共收集十八篇文章,她在《自序》中谈到了出版此书的目的。我为什么要在这时出版这本集子?其一、人家想必都知道苏雪林是反对鲁迅的。“反鲁”几乎成了我半生的事业,但为什么要反?究竟是怎样反法?则好像是没有人能知道清楚。……因为这本书代表我个人对鲁迅的“观察”、“感想”、“评价”。其二、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逝世三十周年,……我既是反鲁的人, 也应该写一点,所以一口气竟写了一篇两万七千字的《鲁迅传论》和《我对鲁迅由钦敬到反对的原因》。其三、我见台湾论坛近年“捧鲁”有渐成风气之势,已有人呼喊在台湾重印鲁迅著作了。但我担心鲁迅偶像又将在台湾竖立起来,鲁迅崇拜也将在台湾日益推广。语言清楚、明白、毫无遮掩,苏雪林与广大读者也算是坦诚相见,从中不难看出她的“勇气”和“胆量”。

从梁实秋、苏雪林攻讦鲁迅的一条“罪证”谈起

枫泾杏花坊 蔡宏伟

鲁迅活着的时候,一般的操觚之徒是不敢与之对垒的。有着清华及留美资历的梁实秋算是一般之上的,故而有幸在鲁迅活着的时候与之走上几个回合,结果弄得心有余悸,到1964年写《关于鲁迅》时还有些忐忑不安。直至梁去世,他对先他去世的鲁迅的评价,始终保持在当日论战时的态度,并无变本加厉的言辞。从这一点来说,梁不失为一位君子。

苏雪林就不同了。鲁迅活着的时候,她似乎怯于挑战,更无机会应战。毕竟她只是一个诞生于温州瑞安县衙里的安徽女人,留洋时尽顾谈些不着边际的恋爱,回国后自家婚姻又有点问题。虽是胡适的学生,有块金字招牌挂着,但在社会上混毕竟有些力不从心。一旦真的让鲁迅揭了画皮,那后果真不堪设想!所以苏雪林攻讦鲁迅的话,几乎都说在鲁迅去世之后。鲁迅听不到,也无法反击。故而让这个安徽女人“风光”“胜利”到了百岁之后翘辫子。与梁实秋比,苏是一个十足的小人!

不过,梁实秋、苏雪林在攻讦鲁迅的言辞中,有一条“罪证”却是不约而同加以援引的,那就是鲁迅的工作环境的多变。换句话说,他们异口同声地认为频繁“跳槽”说明鲁迅的性格有问题,与同事关系搞不好。梁实秋还只是提到鲁迅性格的缺陷,认为他为人偏激,易感情用事,易被人利用。弦外之音,尚有怜惜之意。苏雪林则上升为人身攻击,说鲁迅人品有问题,故不为周围环境所容纳。

的确,在鲁迅短暂的一生中,他先后从绍兴到南京,到日/本,到杭州,到北/京,到厦门,到广州,到上海一路生活过。进过不少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大学、中学等),与不少同事有龃龉(包括顾颉刚这样的学者)。如果凭此就能说明一个人的性格或人品有问题的话,那株守一地的山民、尸位素餐的蹲坑族岂不成了圣人!苏雪林们赖以吃饭的杜甫岂不成了人品极有问题的“流浪猫”?杜甫的“跳槽”经历可比鲁迅惨多了!

不仅如此,鲁迅一生由吃公家饭到做个体户,在中国知识分子为独立人格而努力抗争的历史画卷上,书写了浓浓的一笔。惟有经济独立,方有言论之自由。鲁迅达到了这个目的。结果生活在体制内的梁实秋、苏雪林反而借此嘲笑鲁迅的丢了“饭碗”。这其实就是“人”与“奴”的区别!

梁实秋忠于职守,一生教书治学,勤勉有成,其译莎成绩及《远东英汉大辞典》编辑工程均能泽被后世,算得上是体制内的好“奴”;苏雪林就不同了,至多是个劣“奴”!她炮制的大量文字垃圾,有时让她的老师胡适也觉着臭气熏天,实在闻不下去。胡有一次写信告诉苏雪林,叫她别去“研究”《红楼梦》了!因为苏的学力实在太浅,功利心实在太急切。我有次硬着头皮翻翻她的《唐诗概论》,结果实在看不下去。真不明白她是在怎样教育别人家的子弟的!

由此,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可贵,梁实秋的可敬以及苏雪林的可鄙。

2007年9月3日于甬之南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感觉比较像……

也许恋爱中的女人是盲目的,鲍西娅爱上巴萨尼奥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巴萨尼奥向鲍西娅求婚的理由却实实在在为了金钱。巴萨尼奥是一个没落贵族,浪荡公子,除了高贵的出身一无所有,还欠下大笔债款。他希望得到鲍西娅的财富来还债和维持他奢侈的生活。他不守信用,对爱情不忠,将鲍西娅送给他的爱情信物随意送人。他对朋友不忠诚,滥用安东尼奥对他的友情,让安东尼奥为了他签下危险的契约。当安东尼奥陷入危境,他不积极想办法搭救,只是以空洞的言词安慰自己的良心。鲍西娅富有、机智、果断而有侠义心肠,却对巴萨尼奥谦逊地表白自己,说:“我这一生却是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教养、缺少见识的女子。”是什么使鲍西娅对巴萨尼奥如此谦逊而倾心呢?鲍西娅相信巴萨尼奥纯粹是为了爱情才向她求婚,因为巴萨尼奥选中的铅盒上刻的话似乎表明了他的心迹:“谁选择了我,必须准备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巴萨尼奥的求婚是为了索取,相反是鲍西娅准备把她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巴萨尼奥假惺惺地表示为了爱情而牺牲的决心,实际上让女性不计得失地为男性牺牲一切,这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性在婚姻中对女性的期待。鲍西娅牺牲自我时所感受的甘心和幸福,是男性的一厢情愿;在女性作家陈端生笔下,孟丽君就没有这样的甘心和幸福。 孟丽君才能冠世,十八拜相,她希望皇甫少华能做她的知音。后者因征战有功而十八封王,可谓与她相当。孟丽君团圆之心渐冷,除去后者用情不专外,也因为后者为逼迫孟丽君现身而软硬兼施,其品行令孟丽君失望。首先是不孝和虚伪。皇甫少华不念父仇,与仇家之女结婚。既结婚而无婚姻之实,故意传扬自己“义夫”的美名,目的是让孟丽君动心。其次是仗势欺人。皇甫少华没有能力赢回孟丽君的心,转而借皇上和皇后的势力来威逼她就范,行为莽撞而不够磊落,对孟丽君极不尊重。以孟丽君的自尊,皇甫少华的诡计只能让她徒增反感,坚定不相认的决心。孟丽君并非不愿牺牲,她曾经作过放弃官职而与皇甫少华结婚的打算;但她渐渐发现皇甫少华不值得她牺牲。如果她放弃宰相之尊而接受这桩婚姻,那么她得到的不是一个知己,而是一个不忠的丈夫,一个支配她、利用她的主人。孟丽君看重的是行为和事实,而不是虚名与许诺,她比鲍西娅更为理智;她对自身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而不像鲍西娅那样妄自菲薄。莎士比亚赞扬鲍西娅慷慨的牺牲和对男权的服从;陈端生则让孟丽君作审慎的权衡,张扬自身的价值。 在《威尼斯商人》和《再生缘》中真正说话的其实分别是拥有话语权而力图抑制女性话语的男权社会和竭力颠覆男权话语的不屈女性。因此同样是女扮男装的杰出女性,鲍西娅的爱情观表现出顺从、容忍和自我牺牲;孟丽君则表现出独立、执着和自我实现。可见,尽管莎士比亚着力塑造一位能力超凡的女性,他仍然没能摆脱男权主义的局限,将鲍西娅的美德限制在符合男性利益的范围之内。鲍西娅的形象反过来又强化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要求。女性作家陈端生笔下的孟丽君则超出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期待,对抗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张扬女性自我,体现了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三毛作品集

  --------------------------------------------------------------------------------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不死鸟》 《明日又天涯》 《云在青山月在天》 《归》

  《梦里梦外》 《不飞的天使》 《似曾相识燕归来》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个男孩子的爱情》 《我的写作生活》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在风里飘扬的影子》(西沙)

  《童话》(西沙) 《 两极对话》

  雨季不再来

  《序》(舒凡) 《惑》 《秋恋》 《月河》

  《极乐鸟》 《雨季不再来》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 《安东尼·我的安东尼》

  《赴欧旅途见闻录》 《我从台湾起飞》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翻船人看黄鹤楼》

  《平沙漠漠夜带刀》 《去年的冬天》 《三毛——异乡的赌徒》 《访三毛、写三毛》

  《飞——三毛作品的今昔》

  稻草人手记

  《序》 《江洋大盗》 《亲爱的婆婆大人》 《西风不识相》

  《这样的人生》 《士为知己者死》 《警告逃妻》 《这种家庭生活》

  《塑料儿童》 《卖花女》 《守望的天使》 《相思农场》

  《巨人》

  温柔的夜

  《他们说三毛》 《寂地》 《五月花》 《玛黛拉游记》

  《温柔的夜》 《石头记》 《相逢何必曾相识》 《永远的马利亚》

  《附录:我不是三毛迷》

  哭泣的骆驼

  《尘缘》 《收魂记》 《沙巴军曹》 《搭车客》

  《哭泣的骆驼》 《逍遥七岛游》 《一个陌生人的死》 《大胡子与我》

  《哑奴》

  撒哈拉的故事

  《妈妈的一封信》 《回乡小笺》 《沙漠中的饭店》 《结婚记》

  《悬壶济世》 《娃娃新娘》 《荒山之夜》 《沙漠观浴记》

  《爱的寻求》 《芳邻》 《素人渔夫》 《死果》

  《天梯》 《白手成家》

  送你一匹马

  《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 《爱马(自序)》 《蓦然回首》 《惊梦三十年》

  《回娘家》 《故乡人》 《看这个人》 《我所知所爱的马奎斯 》

  《逃亡》 《往事如烟》 《梦里不知身是客》 《野火烧不尽》

  《不觉碧山暮但闻万壑松》 《学期作业报告》 《你是我特别的天使 》 《朝阳为谁升起》

  《一生的战役》 《送你一匹马》 《衣带渐宽终不悔 》 《陈老师(跋)》

  万水千山走遍

  《大蜥蜴之夜》 《街头巷尾》 《青鸟不到的地方》 《中美洲的花园》

  《美妮表妹》 《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 《附记》 《药师的孙女》

  《银湖之滨》 《索诺奇》 《夜戏》 《迷城》

  《逃水》

  倾城

  《女儿》 《阿姨》 《我的小姑》 《小姑》

  《我的小姑》 《我也叫她小姑》 《一千零一夜的阿姨》 《三毛,一位认真的玩童》

  《胆小鬼》 《吹兵》 《匪兵甲和匪兵乙》 《约会》

  《一生的爱》 《紫衣》 《蝴蝶的颜色》 《说给自己听》

  《爱和信任》 《简单》 《什么都快乐》 《天下本无事》

  《还给谁》 《轨外的时间》 《狼来了》 《一定去海边》

  《他》 《不负我心》 《夏日烟愁》 《倾城》

  《评'胆小鬼'》 《读三毛的'倾城'》

  背影

  《逃学为读书》 《背影》 《克里斯》 《荒山之夜》

  《离乡回乡》 《浪迹天涯话买卖》 《雨禅台北》 《周末》

  《永远的夏娃开场白》 《赤足天使》 《亲不亲,故乡人》 《黄昏的故事》

  《饺子大王》 《拾荒梦》 《巫人记》

  闹学记

  《序一》 《序二》 《闹学记你从哪里来》 《如果教室像游乐场》

  《春天不是读书天》 《我先走了》 《新天新地重建家园》 《爱马落水之夜》

  《我要回家》 《求婚》 《孤独的长跑者》 《长歌杨柳青青》

  《导读罪在那里》 《遗爱星石》 《吉屋出售》 《随风而去》

  《E·T回家》 《后记》

  谈心

  《自爱而不自怜》 《祝福中国》 《人生何处不相逢》 《隔离与沟通》

  《不满、不满、不满》 《真聪明的好孩子》 《没有找呀》 《教书不是塔》

  《最重要的是被爱吗?》 《为什么、为什么?》 《读书和迷藏》 《不弃》

  《不逃》 《其实都不是问题》 《不能给你快乐》 《写作不难》

  《我喜欢把快乐当传染病》 《狱外的天空也是你的》 《是美德还是懦弱》 《“喜欢”有千万种》

  《读书不能只读一个月》 《五个对话》 《如果是我的女儿》 《如果我是你》

  《不要也罢》 《小朋友好》 《不会忘记你要的明信片》 《如何死得其所》

  《不讲了》 《说朋道友》 《愧疚感》 《少年愁》

  《回不出的书信 》 《写给“泪笑三年”的少年》 《后记》

  我很喜欢三毛,所以她的作品我大都看过,感觉很独特,你不妨看看。

  张爱玲简文集

  -----------------------------------------------------------------------------

  ◎中短篇小说

  倾城之恋 金锁记 红玫瑰与白玫瑰

  沉香屑·第一炉香 沉香屑·第二炉香 创世纪

  多少恨

  霸王别姬 鸿鸾禧 色·戒

  牛 花凋 浮花浪蕊

  谈女人 等 五四遗事

  留情 相见欢 琉璃瓦

  封锁 茉莉香片 心经

  桂花蒸 年青的时候 殷宝滟送花楼会

  不幸的她

  ◎长篇小说

  半生缘 赤地之恋 秧歌

  小艾 怨女 十八春

  连环套

  ◎散文

  张爱玲语录 张爱玲语录

  张爱玲经典散文集 都市的人生 红楼梦魇(文学评论)

  @遗稿

  爱恨倾城 小团圆

  艾青文集

  主要是诗集,他是诗人

  -----------------------------------------------------------------------------

  《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

  抗战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

  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琼瑶经典小说

  ---------------------------------------------------------------------------------------

  还珠格格 在水一方 雁儿在林梢 青青河边草

  梅花烙 燃烧吧火鸟 浪花 我是一片云

  望夫崖 昨夜之灯 海鸥飞处 失火的天堂

  匆匆太匆匆 新月格格 紫贝壳 剪不断的乡愁

  烟锁重楼 六个梦 潮声 月满西楼

  鬼丈夫 一颗红豆 女朋友 幸运草

  金盏花 一帘幽梦 彩云飞 寒烟翠

  我的故事 心有千千结 几度夕烟红

  水云间 菟丝花 秋歌 翦翦风

  却上心头 碧云天 白狐 人在天涯

  雪珂 彩霞满天 烟雨朦朦 聚散两依依

  问斜阳 星河 窗外 梦的衣裳

  水灵 船 庭院深深 月朦胧鸟朦胧

  冰儿 苍天有泪 环珠格格续集

  http://wwwtianyabookcom/yanqing/qiongyao/qyhtm

  点击,全部都在。都是经典。

  ps:和她们同一时代的女作家。像庐隐,冰心,林徽因, 萧红,王安忆,丁玲,舒婷,杨绛,杨沫,宗璞,席慕容。

  下面再贡献几个简介

  庐隐:《海滨故人》 庐隐(1898.5.4—1934.5.13)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于福建闽侯。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1909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36岁时因分娩死于上海大华医院。

  冰心: (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林徽因:现代著名文化名人,但是自己搞创作的水平不高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王安忆:《小鲍庄》《平凡的世界》《长恨歌》 中国当代著名中年女作家,八十年代即已成名,其短篇小说《小鲍庄》被视为寻根派代表作。其母茹志娟亦是作家,可谓家学渊源,但我更喜欢后者的作品。王安忆的许多作品以上海为背景,如近期比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她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一段旧事娓娓道来,很有女性的细致感。但也嫌有些絮叨。对细节很执着,总是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她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是一个较短的长篇,叫《米尼》,大概是写一个有偷窃癖的女孩子,很有意思。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1904~1986),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蒋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是解放区文学优秀作品。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舒婷:《致橡树》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杨绛:《干校六记》,钱钟书的妻子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杨沫:《青春之歌》 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吴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宗璞:《红豆》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

  就这些,你看还行不?

你问的是向简爱求婚的虔诚教徒是谁吗。圣约翰。

查询头条百科显示,圣约翰是长篇小说《简·爱》中的重要人物。在小说中,圣约翰是一位虔诚的传教士,他觉得传教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他在临去印度传教之前,曾向简·爱求婚,但不是出于对简·爱的爱,而是出于传教需要一位合适的助手的考虑。

《简·爱》(Jane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发表于1847年10月,是一部具有自传、且兼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上世纪80年代,李凤绪是与刘晓庆、张金玲、李秀明齐名的著名女星,主演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山道弯弯》《望穿秋水》《青春祭》《给咖啡加点糖》等众多经典影片,深受观众喜爱。

就在李凤绪最红的时候,她远赴美国留学,后因为爱情旅居加拿大。著名法国影星阿兰·德龙曾向李凤绪求婚,她为何拒绝?30多年间,李凤绪在干什么?她现在的生活状况怎样?

在接受采访时,李凤绪首先澄清了3个事实:一是多家门户网站李凤绪的词条上说她是河北人,还有很多自媒体也将她写成河北人。李凤绪认真地纠正:“我不是河北人,是西安人,是在西安出生长大的。”

二是网上都说李凤绪离异单身,对此李凤绪明确回应:“我不是单身女人,有婚姻。”

三是有人说李凤绪是加拿大国籍,李凤绪回答说:“我是中国人,没有加入加拿大国籍。”

李凤绪1962年出生于西安,父母从事与表演不相关的工作,她上面有个姐姐。上初中时,李凤绪出于好奇,经常去西安**制片厂看剧组拍**。

有一次,她刚从西影厂出来,就被西影厂演员剧团的一位老演员“盯”上了。他一直跟着李凤绪走了很长一段路。

李凤绪很害怕,以为遇到了坏人,老师这才向他说明原由。他说李凤绪条件很优秀,希望她报考西影厂演员剧团的学员班。

李凤绪的表演梦就这样开启了。回到家,李凤绪将想法告诉了父母,双亲坚决不同意,希望她考大学,将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第二天,李凤绪去学校跟班主任也说了这件事,老师也反对她考演员剧团。李凤绪的逆反心理上来了,她瞒着父母和老师去西影厂参加考试,结果被幸运地录取了。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老师只得妥协了。1976年,刚刚14岁的李凤绪,就成了西影厂演员剧团的一名学员。经过两年系统学习,李凤绪从学员班毕业了,成了一名正式演员。

1980年,北京**制片厂筹拍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李凤绪幸运地在片中扮演九姑娘“许琴”。次年该片在全国公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0岁的李凤绪一举成名。

此后两年里,李凤绪又主演了《山道弯弯》《望穿秋水》两部影片,得到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1985年,李凤绪考入北京**学院表演专修班。求学期间,她接拍了著名女导演张暖忻执导的影片《青春祭》。

张暖忻祖籍辽宁铁岭,1940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后随父母定居北京。1962年,张暖忻从北京**学院导演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4年,张暖忻到上海**制片厂给名导桑弧、谢晋当助手。她才华横溢,创作的剧本《李四光》,拍成**后引起巨大的轰动。

早在1981年,张暖忻独立执导的**《沙鸥》风靡一时。张暖忻的丈夫是著名作家李陀,曾担任《北京文学》的副主编,两人育有两个女儿。1995年,张暖忻因癌症晚期在北京英年早逝,年仅55岁。妻子病逝后,李陀后来再婚了。

《青春祭》是张暖忻独立执导的第二部影片,根据著名女作家张曼菱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李凤绪在片中扮演女主角“李纯”。

这部影片总共投资才30万元,剧组在云南西双版纳拍摄了7个多月,条件相当艰苦。那时创作氛围很好,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无论吃多少苦都要将**拍好。

1986年,《青春祭》公映后,给李凤绪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她一连夺得3项大奖:法国妇女**节奖、香港华语影片奖、首届大学生最喜爱女演员奖,李凤绪因此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最红的女星之一。

1987年,李凤绪从北京**学院毕业,继续回西安**制片厂工作。

李凤绪身高166米,高鼻梁,嘴唇稍厚,体型健美,看上去很性感。她长相酷似美国的大嘴美女茱莉亚·罗伯茨,很多中国的观众不太欣赏李凤绪这种美,可她却是外国人眼中的大美人。

1987年12月,国际巨星、法国著名演员阿兰·德龙应邀来我国访问,相关部门在北京著名的马克西姆西餐厅为他举行欢迎会,李凤绪也在应邀之列。

当阿兰·德龙看到李凤绪后,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惊为天人。他当场向李凤绪求婚,要求她做自己的妻子。

返回法国后,阿兰·德龙还与李凤绪保持联系,并托我国相关部门给自己做媒。很多人认为,要是李凤绪与阿兰·德龙结婚,能促进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

李凤绪欣赏阿兰·德龙的帅气和才华,但她觉得自己一句法语也不会说,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与阿兰·德龙相差也很大,与他结婚幸福的几率不高,因此李凤绪坚决不给阿兰·德龙机会,对方只得将失落和遗憾埋在心底。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一些中外合资拍摄的影片开始找到李凤绪。1987年,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托卢奇筹拍影片《末代皇帝》,热情邀请李凤绪在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可李凤绪一句英语也不会说,担心拖剧组的后腿,只得忍痛放弃了。后来又有两部中外合拍片找到李凤绪,也因为她不会说英语,没有拍成。

这让李凤绪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当时演艺圈盛行“出国热”,李凤绪决定赴美国留学。

1988年,李凤绪放弃国内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来到美国纽约留学。当时她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便去一所语言学校学了一年英语。

一年后,李凤绪的语言过关了,便开始在美国寻找拍戏机会。可美国是白人演员的天下,亚裔演员很少有拍戏的机会。

为了生活,李凤绪接拍了不少广告,偶尔也接拍一些港台片。当时很多外国男人追求李凤绪,其中有的有钱,有的有名。但李凤绪有自己的爱情底线,那就是不与外国男人恋爱结婚。

两年后,李凤绪恋爱了,男友是在加拿大打拼的中国人。为了爱情,她离开美国,来到加拿大旅居。

1993年,李凤绪接拍喜剧影片《我爱辣椒》,男一号是红极一时的歌星费翔。李凤绪是女一号,一人在戏中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在大陆山村的姐姐,另一个是在美国大都市的妹妹。

该片的导演是著名美籍亚裔导演王正方,剧组的外景地在四川。李凤绪回国拍戏,倍感亲切。此后,国内不少导演主动邀请李凤绪回国拍戏,她相继出演了《睡不着》《朗园》《别说再见》《我亲爱的祖国》《铁面无私》等众多影视剧。

让人感动的是,当年李凤绪接拍《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时,与著名演员张金玲结下了深厚情谊。

1996年,张金玲与前夫徐敏的儿子徐艺倍去加拿大留学,张金玲托李凤绪帮忙照顾自己的儿子。当时徐艺倍还不满13岁,李凤绪将他照顾得很好,张金玲心里很温暖。

这些年,李凤绪有时在加拿大住一段时间,有时回国生活。人到中年后,李凤绪很少演女一号,大多是出演婆婆妈妈之类的角色。

加上她低调,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因此观众对她的情况知之甚少。其实李凤绪不间断地在拍戏,相继出演了《李春天的春天》《幸福额度》《小夫妻时代》《搞定岳父大人》《岁月如金》《安家》等影视剧。

李凤绪性格开朗活泼,婚姻幸福美满,她喜欢健身,会保养,会调节生活,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小。

2021年,李凤绪59岁了,头发依然乌黑,身材很好,面部皮肤紧致,看上去顶多50出头。她有时在加拿大生活一段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国内拍戏,与丈夫住在国内,生活安慰幸福!

-END-

因为刚开始他爱的从来不是简·爱这个人,而是爱着她时那种反抗命运的快感。因为他和简·爱在一起时一直假装单身,实际上,他有一个结婚多年的妻子,而且就藏在楼上。

扩展资料:

《简·爱》(Jane 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该小说讲述孤女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于舅母家,备受虐待,后被舅母打发到孤儿院去。孤儿院环境恶劣,但她顽强地活了下来。毕业两年后,简应聘去当家庭教师谋生。主人罗切斯特性格忧郁、喜怒无常,但经过较长时间接触,简发现罗切斯特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刚毅,渐渐对他产生了感情。当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时,简痛苦地发现,原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简悲伤地离去。后来,与她离散多年的叔父病故,遗赠给她巨额财产。因不能忘情于罗切斯特,她重回故地,才知数月前疯女人纵火而死,罗切斯特为救她一只眼睛被砸了出来,另一只眼睛发炎也看不见了 。简立刻去向他倾诉衷情,两人终缔良缘。  后来,罗切斯特在伦敦医好了一只眼睛,和简·爱生下了一个男孩。

《简·爱》中简·爱的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希望小编的回复能给您带来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7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5
下一篇2023-06-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