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一个充满战火和混乱的大洲,但是非洲士兵的技战术水平却非常低下,之所以非洲黑人身体健壮,但是战斗力却非常低下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教育水平的问题,士兵教育水平越高,往往战斗力就越强。其次就是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毕竟目前世界上的大量武器科技含量还是非常高的。最后就是非洲人普遍笃信神学和巫术,认为枪是一种法器。
首先就是教育水平的问题,士兵教育水平越高,往往战斗力就越强。这个观点可能在许多人看来都非常嗤之以鼻,毕竟作为一个士兵,只要会开枪,体能好就可以成为一名基础的士兵了。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士兵的文化水平越高,战斗力往往越强。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士兵的平均学历是初中,而且其中有非常多的士兵都是高中的学历。但是法国军队的士兵的平均学历基本上是小学的学历,很多士兵压根就是文盲。所以法国在短短的六周时间就被德军击溃投降,而且英国士兵的学历也没有比法国强到那里去,所以在双方人数相等的情况下,英国军队很难和德国军队抗衡。
其次就是需要对士兵进行系统的训练,毕竟目前世界上的大量武器科技含量还是非常高的。而非洲士兵的学历基本上是没有,所以在对非洲士兵进行武器培训的时候,都非常困难,更别提诸如火炮之类的高级武器了。
最后就是非洲人普遍笃信神学和巫术,认为枪是一种法器。只需要扣动扳机,把子弹发射出去,子弹就会自动找到敌人,将其击毙。而且非洲各个地方打仗的时候,双方士兵并不是真的卖命去打。所以这也就造成了非洲士兵在打仗的时候战斗力低下的结果了。
伊迪·阿明·达达简称阿明,从小家里非常贫穷,也没上过几年学,但是仗着自己身形高大进入了军队,并且凭借自己隐忍的心志一步步高升,最终爬到了军官及领导的位置,但是他的野心远远不止这些而已,他不甘心,在成为第一任总统的心腹之后取得了总统的信任,并且成功夺得了总统的位置。
非洲历史上有很多为统治者,其中一个可以称得上是非洲最为残暴的总统,他通过武斗争成为了终身制的总统,随后开始了自己的霸权之旅。从小就没读书的他可以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盲”,但是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给自己称谓叫博士,还有在他身边的下属大多都是白人,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作为一个黑人,他是比白人高贵的,说到他的私生活,这位残暴的总统阿明,拥有数不清的妻子和情人,我们都知道一般人都不想触怒总统,但是非洲这位总统阿明却被人戴了绿帽子,那么之后他是怎么处理这两人的呢?
当被他发现之后,直接就会被杀掉了,你以为这样就好了吗,不可能的,这样还不能让他消气,被他杀死之后如果家属不交钱是不让收尸的,或者将这两人煮熟分给士兵吃掉,过程极其残忍,这么血腥的做法真的想想也是残忍无比。所以呢当一个女人面对这样一个如此残忍,毫无人性的魔鬼,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吗?他值得吗?当然是不值得。可是又因为他是一个总统这一层身份,他的妻子只能背着他找男人了,这个绿帽子就戴定了。
不过他的野心过于大,在打仗的时候最终兵败,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直到死去。他的一生也就这样终结。
因为非洲的人没有太大的仇恨没必要你死我活,将AK-47举过头顶这么打仗可以保护好自己。
每个非洲士兵手里都会有一款AK47的步枪,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非洲的士兵在发起战争的时候都会把这款枪举过头顶。很多人都很意外把步枪举过头顶,射击会射中吗?也有很多人在猜测这是不是不会用枪啊,所以才会把步枪举过头顶。确实很多人都知道步枪都应该先瞄准,然后再射击但是对于AK47这款枪不需要这么瞄准。非洲的人会把ak47举过头顶来打,其实是一种战术,不是胡乱打的。躲在有隐藏庇护的物体后面随着现在科技的发达,武器也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凶猛,子弹的射击就跟雨点一样一点儿都不夸张。
AK47这款枪一分钟内可以打出至少六百发子弹,在300米至500米之内的东西都能打成筛子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精确地瞄准是不可能的,难度特别的大。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打仗时间就像生命一样,在你准备瞄准的时候,对面一顿乱射击就能把你打成筛子。很多人对自己的生命都是很看重的,所以躲在障碍物后面直把步枪举过头顶乱射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步兵在作战中需要的仅仅是打压对面的火力,只要对面的火力被压制了,那么步兵的任务就算是完成的很好。就以机枪手来说,美国的机枪手都是朝着有目标的方向一顿乱扫射,让对方的人不进入这片区域。给后方的火炮或者是空中的战斗机争取充沛的时间。除了这方面外,非洲的民兵作战的时候都是出工不出力的,这也是不瞄准就随便乱开火的主要原因之一,非洲的地区很混乱,经常爆发战争。在这场情况下就会向民间征兵,非洲的军阀和民兵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仇恨,所以两方互相打仗的时候就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要的目的是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安妮是勃朗特家最小的女孩,她温柔娴静,安静内向,和两个姐姐相比天分稍低。她只活了29岁,而且在短暂生命的后十年,从事郁闷的家庭教师工作就占去了她很多时间,但她还是写出了两部小说《艾格妮丝·格雷》和《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 》,在英国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她笔下的小说就如同她本人,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主人公都有着纯洁的品德,勇敢地追求独立和幸福,这也是安妮内心的写照。安妮的作品直率和明晰更像是18世纪的作品,而不像她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风格。
安妮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她曾一度钟情于他父亲的助手威利·韦特曼,但韦特曼在安妮到外地当家庭教师期间突然病逝,安妮过了好久才得到他去世的消息。她那位酗酒的哥哥,又使她们姐妹几人想在家里开办学校的愿望变成泡影。与此同时,安妮还要不断忍受疾病的折磨。但她从不抱怨,以惊人的毅力,默默地忍受着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在她的几部著作问世不久,于1849年5月就病逝于远离故乡的海滨疗养胜地斯卡波罗。她临终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勇敢一些夏洛蒂,勇敢一些!” 1820年1月17日,安妮·勃朗特出生于勃朗特家在西约克郡索恩顿(Thorton)市场街七十四号的住宅,这里对于两个大人、六个孩子、两位仆人和一位护士来说,已经是几无立锥之地了。经过勃朗特牧师四处写信求职,他被任命为七英里以外的哈沃斯(Haworth)的常驻教区牧师。比起索恩顿来,哈沃斯较为繁华,牧师居所有五个卧室,远比之前宽敞。但哈沃斯缺少排水系统,饮用水被严重污染,当地平均寿命只有25岁,牧师居所的窗子望出去就是葬了很多早夭儿童的教堂墓地。勃朗特家搬到哈沃斯时,玛丽亚已经被诊断为癌症,为了帮助忙碌于教区事务的勃朗特牧师照看玛丽亚,玛丽亚的妹妹伊丽莎白·勃兰威尔来到了哈沃斯。1821年9月15日,玛丽亚去世。不久,从悲痛中恢复过来的勃朗特牧师继续担负起教区事务来。年底他到朋友家作客,玛丽亚的朋友伊丽莎白·佛斯对他表示了同情和安慰,牧师随后向其求婚,希望给六个孩子寻找一位继母,但被拒绝。
来照顾玛丽亚的伊丽莎白姨妈一直留在住所抚养六个孩子长大。随着六个孩子的成长,已经能自理的玛丽亚和伊丽莎白会尽力帮助姨妈干些家务,而最小的安妮则成为伊丽莎白姨妈的宠儿,两人一直同住一个房间。安妮自幼体弱多病,后来她在自传体长诗《self communion》中回忆说,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觉得自己“无助、瘦弱、充满无来由的恐惧感;单纯、易骗,相信所有听到的话”。安妮四岁时,勃朗特牧师曾问她“作为一个孩子最想要什么?”,安妮回答说“年龄和经历”。在安妮的成长过程中,伊丽莎白姨妈虔诚的循道宗信仰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勃朗特家新来的女仆泰比·艾克罗伊德则给孩子们带来了大量的“爱尔兰神话和英国北部乡村传说”。 1825年夏天,出外上学的玛丽亚和伊丽莎白相继得病夭折,整个家庭陷入悲伤和痛苦。勃朗特牧师再不敢把孩子送出去,而在家中教育子女。他鼓励孩子们多读书,伊丽莎白姨妈则希望女孩子们多学习家政,于是孩子们每天在固定时间到四英里外的基斯利图书馆借书,背着沉重的书籍欣喜地跑回来。1826年6月,勃朗特牧师送给勃兰威尔一队玩具士兵作礼物,这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们给士兵取了名字,还安排了性格。夏洛特回忆,安妮选择的是一个“很像她自己的小士兵”,称它为“等待的男孩”。
在之后的几年中,几个孩子从这些士兵开始,创造了一个叫安格利亚的虚构非洲国家。安格利亚包括很多现实世界的特征,夏洛特和勃兰威尔以安格利亚生活的人物的口气写诗,并真伪参半地写了安格利亚的编年史,但还不到十岁的安妮在安格利亚的构建中起了多大作用很难搞清楚。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安妮也跟随当地的神职人员学习了拉丁文、法语、音乐和美术等课程。家中藏书如埃德蒙·伯克的美学著作、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罗伯特·伯顿的《忧郁的解剖》和伊丽莎白姨妈订阅的循道宗杂志都对她产生了影响。
1832年夏天,勃朗特牧师在当地成立了一所国教会主日学校,孩子们要轮流担任教师,勃兰威尔被评价为“全然没有耐心”,安妮则被认为是“看起来最和善,但教起书来是最严谨的一位”。此时去罗海德学校(Roe Head School)上了一年学的夏洛特回家度假,她回忆说自己回来后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泡茶,让教书教得很累的安妮和艾米莉高兴起来。1833年,夏洛特的朋友艾兰·努西(Ellen Nussey)访问了哈沃斯,她写道:“安妮,可爱文静的安妮……漂亮的淡棕色秀发曲卷着披在脖颈上,有一双迷人的蓝紫色眼睛,眉毛是精心绘过的,白皙的面庞像透明的玉石。”“安妮和艾米莉就像双胞胎,是无法分离的同伴,意气相投,始终如一”。
“就像双胞胎”的安妮和艾米莉经常一起写图文并茂的日记,在1834年的日记中艾米莉第一次提到了“冈达尔”的名字。冈达尔是艾米莉和安妮一起创造的属于她们俩的虚构国家,是之安格利亚的邻国。冈达尔的风景多取材于遍布西约克郡的石南荒野,它和各邻国发生的战争、结盟、借贷等事件则源于于当时的政局。艾米莉和安妮把自己假想成冈达尔中的人物,书写了很多诗歌和叙事片段。个性很强的艾米莉占据着主导地位,安妮表现出了对姐姐的顺从,但有时也会觉得无人理解自己。 1835年10月,在不适应学校生活的艾米莉返家之后,安妮接替她进入罗海德学校就读,这是十五岁的她第一次离家。夏洛特当时已经在学校任教,这个身份让她不能多关照安妮,但她的确很关心妹妹的健康。安妮在学校没什么朋友,只是安静努力地学习,她很清楚需要接受学校教育,用学到的知识谋生,最终她赢得了1836年颁发的优秀奖。1836年圣诞节前安妮和夏洛特回到了家,安妮照顾着摔伤的女仆泰比·艾克罗伊德,同时继续了写有关冈达尔的诗歌。她在此时写的《格拉尔达夫人》,渲染了阴沉的气氛,描绘出冈达尔的这位格拉尔达夫人的绝望心情,这也是安妮·勃朗特现存的第一首诗。
1837年在接触了很多的加尔文主义思想之后,安妮在是否所有的人都可以被拯救这一问题上遇到了信仰危机。夏洛特一直认为安妮是个孩子,而安妮的同学们又太小,这种无处倾诉使她写了《地牢中的声音》一诗,之后就病倒了。安妮的症状是强烈的胃疼和说话困难,后来她在诗中写到这种无人倾诉的状况:“那亲爱的名字,我徒劳无益地挣扎着想喊出的名字,消失在几乎不可分辨的舌尖低语中”。摩拉维亚教会的拉·特洛普多次看望安妮,通过他的开导,安妮的信仰危机有所缓解,但病情仍不容乐观。夏洛特为此十分着急,甚至和安妮的老师沃勒**争吵了起来。1838年1月份勃朗特牧师把安妮接回了家,她逐渐恢复了健康。考虑到安妮不稳定的健康情况,勃朗特牧师要求她留在家里不再回学校读书,安妮就在家和艾米莉继续创作关于冈达尔的诗歌和日记。 1839年春天,勃兰威尔开设艺术工作室的计划失败,只得回家。艾米莉当了一阵家庭教师后因健康问题回家休养,夏洛特一时找不到工作。勃朗特牧师发现他又遇到了用自己微薄薪俸养活好几个孩子的局面。
宁静而现实的安妮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了家庭,她获得了到布莱克庄园的英格汉姆家当家庭教师的职位。安妮拒绝了任何人的陪同,一人前往并很快就安顿下来。安妮很快发现情况远比料想的要糟,学生骄纵野蛮,她很难管住他们,更别提让他们学到什么东西,有一次气得她把学生锁在了桌腿上。安妮向孩子的父母抱怨,但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反而被认为不适合作家庭教师。
1839年圣诞节,失去工作的安妮回到了家,三姐妹团聚了。在布莱克庄园亲身经历的种种遭遇后来被安妮写在了《艾格妮丝·格雷》中。安妮结识了他父亲的新助手威廉·维特曼(1814-1842年)。从杜伦大学毕业的维特曼是从8月底开始在教区工作的,他在牧师住宅很受欢迎。1840年情人节,维特曼给从未收到过情人节赞歌的三姐妹每人写了一首诗。安妮在这一阶段的画作中出现了面向大海的多愁善感女性的形象,而写的诗歌中也出现了如朝阳般的男子和动情女性的形象,研究者推测她对维特曼有强烈的好感。
1840年5月安妮得到了自己的第二份工作,到索普格林(Thorp Green)的罗宾森家担任四个孩子的家庭女教师。6月她跟随罗宾森一家到北约克郡的斯卡波罗去度假(Scarborough)。安妮很喜欢毗邻海边,景色优美的斯卡波罗,乐于在这里散步,发现奇妙的景观。从1840年下半年起,安妮的诗发生了分化,在她归家时会和艾米莉一起创作有关冈达尔的诗,甚至和艾米莉一起模仿冈达尔中的人物做了一次旅行,但她在索普格林时就会创作表达自己的个人情绪的诗歌。
不久,安妮发现她遇到了在布莱克庄园遇到过的同样问题:自己十分想家,孩子不服管教,罗宾森夫妇不支持自己,她甚至在日记中写道“我不喜欢这家的情况,希望能改变它。”她没能改变什么,但是的确坚韧地留了下来,并和自己的两个学生成了朋友。
1841年6月回家度假的安妮又见到了维特曼,但不多久她又去斯卡波罗和罗宾森家会合了。此时她开始写自己的独立日记,在日记中她提到了三姐妹计划开一所自己的学校。1842年,回家度假的安妮发现维特曼已因为霍乱去世,同年12月她为“一位不为人知的男子”写了一篇挽歌,表达了她的哀伤和苦痛。勃朗特姊妹此时考虑了包括牧师住宅在内的几个校址,但没有真正付诸行动,试图开设学校的努力也被写到了《艾格妮丝·格雷》之中。1842年11月初,抚养勃朗特姐妹长大的伊丽莎白姨妈去世,夏洛蒂和艾米莉当时正在布鲁塞尔上学,只有安妮赶回参加了葬礼。1843年1月安妮回到了索普格林,之后为哥哥勃兰威尔谋到了一个位置,让他担任已经长大的艾德蒙德的家庭教师。 从1844年起,安妮越发难以忍受罗宾森家的环境,而勃兰威尔在罗宾森家的影响下变得更加放浪不羁更让安妮十分痛苦,她只能靠写诗来排解。1845年6月,安妮·勃朗特突然辞去了索恩格林的家庭教师职位,回到了哈沃斯,一般认为是因为哥哥勃兰威尔和罗宾森夫人关系暧昧,而罗宾森先生暗示安妮担当了中间人所致。安妮回到家中后,一面陪伴视力减退情绪低落的父亲,一面开始写《艾格妮丝·格雷》。秋天,夏洛特偶然看到了艾米莉的诗,认为可以将其发表。个性很强的艾米莉对夏洛特的发现很不高兴,认为姐姐干涉了自己的隐私。安妮基本赞成夏洛特的计划,为了平息夏洛特和艾米莉之间的争吵,她主动贡献了自己的诗。
三姐妹连勃兰威尔和父亲都没告诉,安妮和艾米莉各挑选了1840年之后写的二十一首诗,夏洛蒂则选了自己早期的十九首诗,加上伊丽莎白姨妈提供的钱,就把这部诗集寄给了出版社。由于担心评论者会因为作者是女性而给予不公正的评价,三姐妹都使用了化名。化名的姓贝尔,来源于教堂的副牧师,三个名的头字母和三姐妹的头字母相同,安妮就成了艾克顿·贝尔(Acton Bell)。1846年5月,165页的《库勒、艾利斯和艾克顿·贝尔诗集》开始以出售,评论界给了一些好评,但销售量非常惨淡,第一年只卖出去两册。夏洛特后来认为,在三姐妹的诗集中,自己的诗歌很幼稚,艾米莉的诗“粗犷、忧郁、崇高”可以传世,安妮的“自有其真挚可爱的凄婉情趣”。 1848年8月,安妮的《窄路》和《三位导游》两首诗发表在《弗雷泽杂志》上,这也是三姐妹除了诗集之外唯一发表的诗作。9月24日,长期酗酒的勃兰威尔去世,年仅31岁,这对全家是个重大打击,而准备勃兰威尔的葬礼也让艾米莉和安妮累倒了。冬天全家都出现了咳嗽和感冒症状,艾米莉的病情尤其严重,12月19日就去世了。艾米莉的去世让一直与她较为亲密的安妮更加悲伤,安妮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气短和哮喘,但仍支撑着病体给一位神学家写了回信,讨论《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中提及的普救论的问题,表示“我起初是战战兢兢地对它抱着希望,后来则坚定而欢欣地确信它是真实的了”。
1849年1月上旬,安妮病情加剧,医生诊断她是肺结核,并暗示病已经到了晚期,很难恢复。安妮平静和有自制地接受了这个消息。与艾米莉不同,她完全按照医嘱服药治疗。之后的几个月里,她的病情时好时坏,但人明显地消瘦和虚弱下去,她决定重返斯卡波罗这个她最喜爱的地方。5月24日,安妮和父亲与家中仆人们告别,与夏洛特、艾琳·努西一起离开了哈沃斯。他们在约克待了一天一夜,安妮坐在轮椅里和夏洛特去购物,还参观了她喜爱的约克座堂。第二天,不想让自己的病限制夏洛特的安妮自己雇了辆驴车出外,大家找到她时,发现她正教导赶车的男孩要善待驴子。5月27日,病危的安妮看到夏洛特难以抑制自己的悲伤,对她说:“鼓起勇气来,夏洛特,鼓起勇气来”。次日下午两点,安妮去世。
夏洛特写道:“她去了,没有剧烈的挣扎,深信上帝,深深确信在她面前的将会是更好的生活”。她决定“避免让爸爸再遭受一次葬礼的打击……想让安妮安息在她觉得最快乐的地方,她喜欢斯卡波罗。”于是,安妮就地葬于斯卡波罗圣玛丽教堂墓地。5月30日举行了葬礼,墓碑上写着“安妮·勃朗特在此安息,她是哈沃斯的牧师可敬的帕特里克·勃朗特的女儿。她去了,年28岁,1849年5月28日”。三年后夏洛特回到这里,发现墓碑上刻错了好几处,为此重刻了墓碑,但仍把安妮的去世年龄刻成了28岁。2013年4月,勃朗特学会重立了墓碑,才改成了29岁。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处于开放政策,高校之间也相互交换学生,各国人交往频繁。我们走在大街上,不仅能看到白色人种,还能看到黑皮肤的非洲人。
而且涉外婚姻越来越多,嫁个外国老公,娶个外国媳妇儿逐渐趋势。在我国广州地区,居住了大量的黑人,他们与我们一同生活、工作。
因此,在这个地区,中国人与黑人之间发生情愫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有不少的中国女孩嫁给了非洲黑人,但与黑人联姻依旧使人们颇有微词。
为圆皇妃梦,18岁中国女孩远嫁47岁非洲黑人皇帝,如今过得怎样?
01嫁给黑人,完成皇妃梦
那还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一中国女孩嫁给了黑人,但这位黑人并不是普通人。在其他黑人眼里,他就是“皇帝”,女孩儿顺势成为了皇妃。
1968年,在我国台湾,有一名叫林碧春的18岁女孩,这位“黑人皇帝”对女孩一见钟情,当时女孩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两人相谈甚欢,交了朋友。
“黑人皇帝”还邀请林碧春去非洲游玩,出于客气,女孩便答应了。过了没多久,几张直达的机票就直接寄到了她家门口,女孩心里一大紧。
同时电话铃声响起,林碧春接起电话,这是“黑人皇帝”打来的。在电话中,黑人袒露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表示想要让女孩成为自己的皇妃。
这无不让人感到心动,林碧春自然也是。思考了没几日,她便带着父母乘坐飞机来到了中非。落地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婚礼,那场面相当之盛大。
18岁的林碧春嫁给了47岁的“黑人皇帝”。
婚后生活两人也算是十分恩爱。可哪位皇帝没有个“三宫六院”,一段时间后,女孩这才知道,原来她并不是皇帝的唯一老婆。
哪个女孩都想要能独得老公的宠爱,可是,作为第九个皇妃,林碧霞是相当的后悔。她想要回国,奈何“黑人皇帝”不肯放手,只好满是委屈地呆在了中非。
可毕竟是作为“皇帝”的老婆,单凭着这个称号,林碧春一家人在当地开设d场,赚了不少钱。“哪一个男人不贪恋美色?”黑人在与女孩儿结婚后还娶了好几任小老婆。
林碧春实在是无法忍受,想要即刻回到中国。
两人结婚的第八个年头,女孩借口想要回到台湾,黑人再三犹豫最终让她回去了,并且离别时给了36万美元。
从此之后,林碧春再也没有回来过,两人的缘分不告而散。
02黑人皇帝,作茧自缚,自取灭亡
让贝德尔博卡萨就是这位“黑人皇帝”。
他出生在一个酋长之家,可以算是在当地较为富有。幼时身世较为可怜,父母早逝。
在学习方面,博卡萨十分突出,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学院。
由于儿时家庭的阴影,他想要在将来成为一名牧师,充满爱心,受人敬仰。
但家里的长辈却十分反对,祖父提出要让他去当兵,延续军人世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非洲大量被招兵,博卡萨被迫进入了军队。
参军后的他这才发现自己的本质是属于军队的,十分享受士兵生活,并且在战场上表现得相当英勇。大战结束后,战绩突出的他便被提为了上尉。
被誉为“非洲心脏”的中非地区,各国相争,战事频繁。二战结束后,终于获得了难得的独立,建立起了中非共和国,属于法国的势力范围。
“一国不可无军”,于是法国便委派当时41岁并且已为上校的博卡萨,让他回到中非建立军队。
回国后一年就成为了军队的第一任参谋长。
当时,中非总统为戴维达科,但却有名无实,虽为军队总司令,可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博卡萨手中。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博卡萨的权欲之心开始冉冉升起。
两人共事仅两年,博卡萨便发动战争推翻,并于国家广播电台宣告事件结局,成为了新任总统,实行独裁,整个权力不断扩大。
他重返封建体系,登基称帝,将自己的国库钱财用于制作皇冠、权杖、戒指等,相当的奢靡。
他还购买了十几辆豪华跑车,收购上千瓶世界名酒。
无论是在军事、农业还是在经济方面,博卡萨全部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的独裁让教育部十分的害怕,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怒这位皇帝,便将全国所有练习本都印上了他的头像。
“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
中非人民们终于不再忍气吞声。1979年9月19日,博卡萨被推翻,终于将帝国重新改回共和国。“破国之君,从此流亡”。
沉迷于皇帝角色的博卡萨,心里一直想着能够卷土重来。但木已成舟,他所犯下的罪行累累,无论怎样洗也是洗不掉的,最终被判刑,追述罚款。
审判结果仅过了一年,博卡萨被科林巴总统特赦,改为终身监禁。审判决策一改再改,在牢中呆了五年后便被释放,重获自由的第三年就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
03明智离开,逃过一劫
林碧春离开没多久后,博卡萨就下台了,索性逃过一劫。
刚回到台湾时,隐姓埋名,生怕被找到。四处逃避的活了许多年之后,终于收到了这位“皇帝”被捕的消息。
重见天日的林碧春开始了新的生活
。原本她以为这一切都结束了,可仅过了七年,博卡萨就被释放。“昔日之帝”又重新联系上了女孩,想要破镜重圆,被坚定拒绝。有传言,他们曾育于两个孩子,但相关的消息却无人所知。
林碧春实在是太幸运了,不仅逃过一劫还攒了不少钱,但曾经失败的婚姻是无法被改写的。“天下没有白来的馅饼”,女孩儿付出的青春,付出的感情,是永远回不去的。
阿毛认为,那些白日做梦想要嫁入豪门的女孩应该理性选择,认清现实。
幸福是通过努力产生的,不劳而获,必定会产生代价,明确自我,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目前,全世界30多个国家雇佣着30多万娃娃兵,而这些娃娃兵中,女孩的比例占到了1/3。亚洲、非洲、中美洲一些国家的战场上都有女娃娃兵。不过,就受压迫的程度和悲惨状况而言,非洲的女娃娃兵无疑为最惨。
一旦走上这条路,女娃娃兵们很快会被改造为“战争机器”。“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时很害怕。但两三天后,成年士兵逼我使用可卡因,我就不再害怕了。当我吸毒时,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个坏人。那就是一场梦。”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格罗利娅这样说“除了要被注射或服用使人疯狂的药品,我们还要进行暴力方面的训练。成年士兵会要求我们杀死自己的亲人,并要我们喝下死者的鲜血,拒绝者会被处死。有时候,士兵还会给我们一根大棒或一把斧头,来处死那些企图逃跑的少女,不干也要被处死。那些士兵们还喜欢烧掉当地村民的房子,然后,让我们围着大火跳舞。经历过这些,到最后,我们朝别人开枪,就像喝水那么简单。”
很多时候,女娃娃兵们即便能侥幸逃离魔窟,却也不得不过着屈辱的生活。因为曾被强奸过或未婚生子,这些女孩常常被家人看得“下贱”和一文不值。 要拯救这些娃娃兵,取缔是关键。现在,国际社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威慑,即起诉那些惨无人道征募娃娃兵的组织和武装,但效果并不明显。在娃娃兵现象较为严重的非洲国家索马里,美国和索马里两国目前仍未就保护儿童权益条款达成共识。
隆美尔是一个非常擅长战术指挥的将领,假如隆美尔没有被希特勒处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肯定会向后拖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隆美尔曾经担任过希特勒大本营的卫队长,希特勒十分的赏识隆美尔的才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破格提拔隆美尔为第七装甲师师长,并且派遣隆美尔参加了闪击法国的战役。
隆美尔带领着第七装甲师在法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整个法国战役期间,第七装甲师的死伤人数只有2千人,而被第七装甲师消灭的法军人数接近十万人,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也获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在德国攻占法国的时候,意大利就想要趁虚而入分一杯羹,结果意大利的精锐部队, 被少量的法国边防军打的丢盔卸甲,墨索里尼只能放弃了同德国瓜分法国的打算。
法国战役结束后,墨索里尼凭借着数倍的优势兵力,发动了针对英国的北非战争。希特勒本来想要让墨索里尼牵制英国的兵力,让英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不堪一击,英国军队以少胜多击垮了意大利军团,希特勒只能派遣隆美尔担任非洲军的军长,前去支援意大利盟友作战。
北非战场是隆美尔一生的巅峰期,在隆美尔到达北非之前,英军已经占据了人数和装备的绝对优势,意大利军队丝毫没有任何还手之力。隆美尔到达北非之后,立刻指挥德意联军对英军发动反击,打了英国人一个措手不及,将胜利的天平重新扳平。隆美尔用兵从不墨守成规,擅长出奇制胜,经常能够想出一些特殊的战法。在北非战争前期,为了弥补反坦克炮火的不足,隆美尔开创了使用高射炮平射攻击坦克的战法,让敌人的坦克部队损失惨重。
在北非战场前中期,隆美尔凭借着出色的指挥艺术,依靠着人数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的德意军团,多次击败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国军队,获得了“沙漠之狐”的绰号。然而由于德国军队在苏德战场上的失利,隆美尔在战争后期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补充,最终输掉了北非战争。在回到欧洲大陆之后,隆美尔因为被怀疑参与暗杀希特勒的行动,而被希特勒处死。
隆美尔的死对德国来说是一个极大地损失,在诺曼底登陆时期,一些隆美尔布置下的防御工事,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假如隆美尔没有被处死,盟军诺曼底登陆肯定不会这样顺利,二战结束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一段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