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胶片
照相底片也就是照相胶片。胶片就是银盐感光胶片,也叫菲林。由PC/PP/PET/PVC料制作而成。照相底片是将卤化银涂抹在乙酸片基上,当有光线照射到卤化银上时,卤化银转变为黑色的银,经显影工艺后固定于片基,成为我们常见到黑白负片。彩色负片则涂抹了三层卤化银以表现三原色。除了负片之外还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照相的底片也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颠倒黑白,因为照相机本身就是运用物体放置于凸透镜2倍的焦距之外的,因此,照相底片中的人和像实际上是相互颠倒的。而底片中涂抹上了感光剂,人在照相的过程中,因为浅色部分的反射光能力比较强,反射光进到相机的暗箱以及底片中的感光剂出现了光化作用,且深颜色的部分吸收光源的能力比较高,仅仅有较少的反射光射进底片,如此一来,这种浅颜色的部分在胶片中的感光非常强,而深颜色的部分与浅颜色部分感光刚好相反,比较弱。在冲洗胶片的过程中,感光比较弱的部分的感光剂很容易被冲洗干净,因而,基本上是呈现的浅颜色的。而感光比较强的部分出现了光化反应而冲洗不干净,因而,呈现出来的颜色就是深颜色。
在数码相机已经淘汰胶卷的时代,我理解这种讨论至限于黑白相纸和彩色相纸的区别——当然,是从成像和显影的化学角度。
黑白相纸和彩色相纸结构上都是在纸基表面涂覆的多层功能性薄膜组成。
简单起见,这里只讨论最重要最本质的感光涂层及显影过程。
黑白相纸
黑白相纸的感光涂层成分,属于最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卤化银(氯化银和溴化银)。
所谓“银盐”是指卤素与金属银形成的化合物的总称,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氯化银微溶于水,分子量越高的银盐,溶解度越低;它对波长很短的紫色区域及紫外线感光;溴化银对蓝色区域光线感光;碘化银的作用重在增加感光范围。如添加碘化银和溴化银的混合乳剂,感光范围达到500毫微米。
照相乳剂中的卤化银成分不同,感光灵敏度则不同,按感光速度快慢排列的次序是——溴化银中加入微量碘化银的乳剂感光速度最快、溴化银第二、氯化银最慢。根据这些特性,一般来说负片乳剂中含有溴化银和少量碘化银,而氯化银仅适用于低速正片乳剂。卤化银晶体颗粒直径范围为20~50微米到50纳米间,大部分直径大小在01~4微米。依其类型、形态、大小及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感光材料的性能,如感光快慢、解像力、反差等。如常用氯化银来得到较细的颗粒、较高的反差或是使得影像色调偏向棕黑色。
黑白相纸的显影处理用到的化学药品则复杂得多,除了无机盐,如硫代硫酸钠、赤血盐等,还要用到很多有机物,如米吐尔,化学式(CH3NHCH4OH2H2SO4)、菲尼酮和对苯二酚等。
当然,在胶片时代末期,也出现了“无银盐”的纯染料型相纸,它与彩色相纸就没有本质区别了。
彩色相纸
彩色相纸感光涂层除了银盐,还有很多起滤光和增感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多为染料)。
彩色相纸显影处理比之黑白相纸更加复杂,常用的C-41工艺就会用到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如:
氨水
无水碳酸钾
硫酸羟胺
三偏磷酸钠
CD一4(化学名称为:4—氨基-N-乙基-N-β一羟乙基-3-甲基 苯胺硫酸盐一水合物)
EDTA等。
至于现在已经普及的彩色打印,配合专业打印纸,已经可以打印出不亚于从前的专用相纸效果了。对于打印机打出来的黑白或彩色照片,并未有传统冲洗工艺那么复杂,都是以来各色墨水混合,一次打印成像的,墨水成分毫无例外都是染料型。
与欲望交织的爱情,因为不够“纯粹”,往往难以让爱情发挥它“圆满人之生命”的本质作用,反而会让人以爱的名义,在欲望中沦陷而不自知,比如《人民的名义》中的梁璐。
梁璐靠利用家庭关系打压祁同伟,最终让他在操场上当着全校的面给自己求婚,但祁同伟则更多是利用二人的婚姻关系发展自己的事业。
毫无疑问,这对梁璐是非常残酷的打击。
那么梁璐是不是值得同情呢?她的遭遇让人感觉“悲凉”,但是她却不是一个应该被同情的“角色”。
某种意义来说,就梁璐与祁同伟的感情悲剧来说,梁璐于爱情的“悲凉”,是她被自己“欲望”驱使,过分沉溺于“自我满足”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
几千年前,庄子指出“哀乐之情与利害之欲”与生俱来,适度范围内,“情和欲”可是自然而然的天性,过度了,人的“贪婪”遇上“情和欲”,人本身就很容易被“寄居”,继而沦为满足贪欲之“工具”一般的存在。这时人为欲望所裹挟,因欲望去思考,便不存在所谓主观理性,更不用提理性带来的真正快乐。
越是“贪”,“情和欲”就越是让人不得安宁。
说了这么多,颜小二只是想强调一个观点:如果人是“目的”,那么爱情就是让“人”圆满的“工具”,这种关系不可本末倒置。而真正可以愉悦人的爱情,绝对不会以“个人得失”为先,而是放眼于“成就对方”。
下面,颜小二将从道家庄子于“情和欲对人的限制”入手,从中哲视角来分析《人民的名义》中梁璐于爱情上的“可悲”之处,期待可以给各位带来一点与人生态度有关的小思考和小启发。
1、庄子:过度的“情和欲”具有反客为主的危险庄子曾对“人”以及“情和欲”的关系,做了细致解读。一方面,他肯定了“情和欲”同人与生俱来的关系,一方面又看到了人于后天学习生活中过度发展的“情和欲”与其本来样子的区别,继而向世人发出警告:过度的“情和欲”具有反客为主的危险。
庄子曾说“古之人,外化而内部化,今之人,内化而不外化”,过去的人纯粹,于内安宁平静,于外因时而变、顺时而动、随道而行;而现在的人则心绪大起大落,容易受外物影响,变得阴晴不定,这种状态让人简直犹如人被外物役使甚至“寄生”一般。
“情和欲”的顺势而动、自然而然,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帮助我们维系内在安定,成就人生圆满的“工具”之一。而“人”则是“工具”的服务对象,即目的。目的所指向的成果自然是“人的圆满”。
就如西方哲学家康德所说:
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然而,肤浅追逐于感官满足会让人的“情和欲”过度发展,人会渐渐成为这个或那个欲求不满之“意志”的“奴仆”,为欲望、外物“奔走搏命”,最后将“情和欲”养得过度“肥胖”,而“本真自我”几近窒息。
这种状态通俗点来说就是人于物欲中迷失自己,走到最后早已不见“初心”。这也是为何有的人明明身居陋巷却安贫乐道得让人钦羡,而有的人家财万贯却活得如身在囚笼一般的主要原因了。
2、梁璐自欺欺人的可悲关于《人民的名义》中的梁璐和祁同伟,她曾将自己对祁同伟的“打压”,美化成对祁同伟和她女友陈阳的考验。
而祁同伟在经历了一系列近乎让他绝望的“打压”中,不得不向梁璐“低头”。他当着全校的面,在操场上向梁璐高调下跪求婚。
梁璐认为,她以“考验”为名追求祁同伟的方式,是她对伤害她、抛弃他的前男友的一种“反击”。毕竟,她让那么骄傲的一个男人向自己低头、恳求。
求什么?求婚!
同时,她也以为,她可以获得这个在她“势力”面前低头的男人的爱。
但是,她还是被抛弃了。
就客观层面来说,祁同伟一开始就将二人的婚姻当成成就自己野心的“踏板”,于此,她对梁璐冷漠得可怕,而这一切也是梁璐的“自私”造成的。这是客观层面祁同伟对梁璐的抛弃。
主观层面来说,梁璐被她想象中“爱她的祁同伟”抛弃了。实际上,她都不曾拥有过祁同伟的“爱”,又何谈抛弃?自欺欺人的讽刺意味在这一点上显露无疑。
家世好、脸蛋好、气质佳的梁璐为何走到这一步,因为她在“爱情”上早已迷失了“初心”。
别人的爱情,从来轮不到第三者来“考验”。所谓“考验”,不过是“抢夺”的烟雾弹,而“抢夺”的初衷,则是“自我满足”。
就庄子和康德对真正意义上圆满的“人”的解读:“人”不会是也不该是“各种意志”的工具。
当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不管她以什么“高尚”的名义当做烟雾弹,当她做出一些“伤人害己”的事情,且越陷越深的时候,这个人便已经沦为“为外物所役使、寄居”的可悲存在了。
梁璐的可悲不仅只在于她将自己的“私欲”、“占有欲”、“好胜心”、“报复心”等等膨胀的“情和欲”当成爱情。她以为自己在把控祁同伟的人生,实则自己是被自己的欲望“把控”,而事实上,她也被祁同伟利用。
她的可悲还在于,当祁同伟抛弃她的时候,她更多只觉“遇人不淑”,却不知自己不仅是自己悲惨结局的罪魁祸首,更是塑造“于权利和欲望中日益沉迷堕落之祁同伟”的罪魁祸首。
3、爱是成全,是成就,往往“不求自得”所以,梁璐与其说爱祁同伟,她更爱自己,她的初心是“寻爱”,却不知爱以“成全”和“成就”为养分,越是纯粹的爱,越是“不求自得”。
《人民的名义》里面精彩的,除了“捍卫者”与“贪婪者”的斗智斗勇外,还有交织人性的“爱情”。没去看的朋友这里强烈建议去看一下,很不错的一部作品。
颜小二总是觉得,“爱情”若没掺杂些与人性相关的“跌宕起伏”,就太没烟火气了。“完美的爱情”更多出现在偶像剧中,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往往与欲望交织。
年少时,我们容易把荷尔蒙带来的生理冲动,当成纯粹的爱情;成年后,我们遇到会先习惯性用带有利弊权衡的思维考量对方,继而期待展开一场趋利避害“爱情”。
真爱难得,再多的荷尔蒙和再细致的利弊权衡,也不是我们遇到“真爱”的决定性条件。
因为真爱本身就确实难得,它可能开始于醉人的荷尔蒙、成型于绝佳的趋利避害,但是它在最后一定会抛开荷尔蒙的“生理冲动”以及“趋利避害”的功利心,成为真正愉悦我们作为“人”本身的存在。
爱情不是欲望,人也不该成为欲望的工具。个人的圆满才是“目的”,而“爱情”则应该是完成这个“目的”的“难得工具”。其中逻辑,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参考资料: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1、打开ps cc软件,然后导入一张素材,素材随意,这里选用了一张人物照片,如图所示:
2、接着复制一层图层,也就是图层1,然后选择菜单栏的图像旋转,在下拉列表选择调整,然后选择去色。
3、接着复制一层去了色的图层,也就是复制一层图层1,命名为图层2,具体如图所示:
4、接着再次选择图像选项,然后是调整,接着选择反相,也可以直接按键盘快捷键ctrl+I来快速启动反相功能。
5、接着选择图层2的图层混合模式,在众多的模式中选择颜色减淡选项。如图所示:
6、接着选择滤镜选项,然后选择其它,在弹出的列表中选择最小值选项,如图所示:
7、接着弹出最小值的设置窗口,这里调整半径大小为1像素,也就是最小的值,然后选择确定。
8、图像看起来比较淡,接下来可以加深一些线条颜色额,新建一个图层,然后选择填充工具,填充颜色为黑色。
9、填充了黑色之后,选择图层混合模式为叠加,这样线条的颜色就加深了,到这里教程就结束了。
白影像更抽象,彩色影像相对更具象。
黑白影像更具有艺术的特性,彩色影像更具有描写的特性
黑白影像更有利于表现线条,彩色影像相对弱些。
黑白影像的特性与功能
黑白照片有其自身的魅力。把一个原本五颜六色的世界转化为黑白天地这本身就是奇迹。摄影术一开始是以黑白容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黑白照片的色彩看似单一,事实则由黑、白、灰三种色阶组成,这三种色阶包容红、绿、蓝和黄、品、青等人眼所能看到甚至看不到的各种颜色,构成浓淡不同的色阶,我们才得以在黑白天地中领略物质世界的质感与层次。与彩色照片比,黑白照片单纯、朴实、含蓄而有想象空间,在视觉传播中有独特优势。
笔者认为,在纸质媒体图像彩色化的今天,有些题材更适合黑白照片表现,其中包括战争、灾难以及煤矿生产等等。由于人对色彩极为敏感,所以每一种色彩都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每一种色彩也都打上感情的烙印。黑、白、灰在新闻摄影报道中有各自独特的情感语言:黑色深沉、浑厚、凝重、肃穆,在新闻摄影过程中,如果有意识利用现场黑色物质成分并让其占领画面大部分空间,则这张照片就呈现出沉重和悲哀气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许多摄影师拍摄战争与灾害题材之所以至今不肯割舍黑白影像的原因,是他们认识黑色的情感特性和表意功能,在他们看来,只有黑色才有助于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心理感受,才能将镜中的情感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读者。例如《两伊战争爆发》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战争题材,作者用拍摄现场浓黑的硝烟在画面中营造一种巨大的沉重感,有力地表达作者、当事人以及读者对事物的共同心理感受。作者利用黑白照片展示战争场面,这无疑是控诉战争罪行的一种最佳方式。黑白摄影的灰色具有朴素、平静、寒冷多种感情色彩,它既是某些新闻照片不可缺少的情感语言,也是衔接黑与白生成影像质感、活脱展示事物特征的重要色素。黑白摄影色彩自身的情感语言表达是丰富的,表现事物的冷峻和沉重不是其表意的仅有功能,如果面对轻松美好的新闻场景,有选择地利用白色(明亮的光照空间+白色的物质形象),将画面拍成“高调”照片,不仅能够获得清新别致的画面,而且能获得纯洁、高雅、飘逸而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境界。
是盲目,还是理性进行黑白摄影
上世纪80年代后彩色胶卷在中国普及,我们才得以在黑白和彩色之间进行比较。时至20世纪90年代,数码相机诞生与普及,彩色图像与生俱来,黑白照片的生存空间被缩小。在这种情势下,黑白摄影者就不能不进行理性思考,真正认识黑白影像的情感特性和对新闻事物的塑造空间,把黑白图像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要理性地进行黑白摄影,首先要求摄影者在新闻现场对事物的性质进行分析,看是用彩色图像还是用黑白图像最能表达事物的精神趋向、表达新闻照片的主题思想,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准确无误地选择图像种类,达到预期目的。
理性拍摄黑白照片,减少盲目性,应该在拍摄之前观察现场色彩的浓淡变化情况,预测把现实的彩色场景转化成黑白图像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画面气氛。一个摄影师如果没有色彩的预见性,则很难把握新闻照片的影调,把握新闻照片的新闻情趣。
理性运用黑白摄影的黑、白、灰三种色阶,还应在摁动快门之前分析色彩的分布情况,判断眼前的色彩关系是否有利于用黑白摄影的条件,用黑白照片拍摄是否比彩色照片更具表现力。在新闻现场能动地组合色彩,可以拍出具有个性风格的画面形式,但形式必须与内容和思想主旨有机结合。
有关人与动物的新闻场景多属动态新闻,在色彩如何利用方面也应进行动态观察。同一个动态性的新闻题材,在色彩流动中,有时可能适合用彩色图像表现,有时可能需要黑白图像表达,该用彩色的而使用黑白,则会淡化画面的感情色彩,削弱新闻情景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反之亦然。
怎样优化使用黑白照片
优化使用黑白照片,就是根据题材和画面的主导意识及作者的情感表达,选择化学感光的银盐影像,把画面的影调控制在最佳状态,使影像层次、质感得以充分显现,用最丰富的情感语言表述新闻事物,让读者咀嚼出新闻照片的文化韵味。这是一个硬性的专业指标,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在彩色图像为主的今天,黑白摄影师必须这样做,否则就难以坚守仅有的黑白阵地。
在谈到新闻照片质量的时候,以往我们总会联想到摄影师,忽视与传播效果相关的其他操作环节。一幅新闻照片从生产到最后进入读者视线,其间还要经过编辑、印刷等环节,一则高素质的视觉信息需要生产者、编发者、印刷者立体合作,任何一个操作环节水准缺失,都无法把黑白照片推向“优化使用”的佳境。
作为生产者(记者或通讯员),要研究黑白影像黑、白、灰的造型语言、情感语言和相互组合所产生的关系语言,研究主体形象的情感特征,研究陪体对整个画面情感趋向的影响,研究环境对画面气氛营造所产生的影响,分析新闻场景中的人生状态、社会根源以及自然环境与事物的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
编辑是质量关口的守护神,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质量高低,与编者也有直接关系。作为媒体编辑,需要用慧眼发现优秀的黑白照片,并辟以适当的版面做到好照片好用。
至于印刷环节,从一幅图像素质优良的照片到印刷品,其中要经过一个质量转换过程,这个过程有制版、印刷两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疏于监控都会损失原图的质感层次,甚至会改变原图的对比反差,那么最终和读者见面的图像清晰度、图像的韵味和感染力也就打了折扣。如今的图像印刷虽已采用电子监控技术,然而,电脑并非万能,它同样需要人的爱心呵护和精心调理,不懂新闻照片的质感层次和文化蕴涵、缺乏敬业精神的技术工人,同样会伤害图像。为此,印刷工人需要与摄影记者、编辑合作,对图像制版印刷制订一套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标准。
黑白摄影如何面对时效性
时效性是所有色别的新闻照片所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如今,黑白摄影者尤其需要具备时效观念,因为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的生产存在速度差异:现实专业数码相机的像素量高达1000多万,已经能够满足新闻传播的需要。用数码相机拍摄彩色图像立即就能见到成品,作者还可就地用笔记本电脑编排配文,在10分钟之内通过网络电子邮件把图像信息发送到编辑的邮箱;而用黑白胶片拍摄新闻照片,整个冲洗程序最快也需两个小时,如果新闻现场远离暗室,则须花费更多时间,其程序如此烦琐缓慢,在时效上是无法与数码彩色图像比拼的。为此,热衷于黑白摄影的摄影记者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提高时效:
其一,黑白底片冲洗之后无须制作照片,通过扫描仪的“底扫”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如此操作既可相对保留银盐图像的特点,还可进入“PHOTOSHOP”图像处理系统,快速准确地调节影调反差,调节暗部和亮部的层次,接着通过电脑在网上向编辑部的邮箱里发送照片。省去制片环节,画面影调比手工放大调整得更精细,也使银盐性质的黑白影像(底片)得以保留,随时应对新闻摄影比赛、新闻摄影展览和个人摄影成就展。
其二,用数码相机的黑白模式拍摄黑白照片。一些先进的数码相机的菜单里备有“黑白”模式,启动这种模式拍摄新闻照片,可保持与彩色同样的传输速度,只是眼下数码黑白照片与银盐黑白图像的质感、层次、反差以及黑白韵味有差距,但它可以给“黑白摄影师”提供一种选择、一种应对新闻时效的可行措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