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执政以来,正义与发展党秉持保守民主理念(参考本通讯前期推文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政治改革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改革,从所涉及的领域来看,正发党政府的政治改革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修宪与制宪
截至2012年,土耳其现行的1982年宪法已经进行了17次修改,其中的7次修改都是在正发党执政时期。
2007年,土耳其国内围绕宪法问题发生了宪法危机。在宪法危机发生后,致力于改革的正发党在2007年议会选举宣传中,提出了制定一部新宪法的政治承诺,预示着土耳其的宪法政治发生了从修宪到制宪的大转变。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于2011年10月19日正式启动了制宪进程,计划到2012年年底公布新宪法草案,然而,到截止日期,土耳其的制宪进程并未完成。制宪成为土耳其国内各种力量博弈的舞台,总统制是各方争论的焦点。2012年11月,正发党就政府体制问题向议会宪法协调委员会提出建议,主张实行总统制,而共和人民党和民族行动党反对实行总统制,结果造成委员会运转危机,并导致新宪法草案流产。
制宪进程中的总统制之争一直延续至今。2015年2月3日,反对党共和人民党极力反对总统制,该党***科勒迟达奥卢称,只要共和人民党存在,就坚决反对实行总统制。而正发党依然不遗余力地支持总统制。2015年2月4日,土耳其总理奥卢在接受土耳其电视台第七频道采访时称,一些人认为总统制会催生威权主义,其证据是什么?那些有政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在总统制和议会制下都能实施民主。
在比较政治研究中,两者都被描述为民主体系。威权倾向亦可能来自议会制,阿道夫•希特勒就是明证。而现任总统埃尔多安也为正发党加油鼓劲,称2015年6月7日是土耳其人民展现其支持新土耳其意志的日子。他号召人们支持正发党,使其获得修改宪法的多数支持。 然而,6月7日的选举结果表明正义与发展党并没有获得修改宪法的多数支持,亦未获得单独组建政府的资格,只能求助于其他三个政党来组建联合政府。
换言之,土耳其将出现一个怎样的政府,还需各方的协商与博弈。同时,联合政府能够支撑多久,土耳其是否会举行提前大选,亦是未知。而就制宪进程的未来趋势而言,总统制问题仍将是各方争论的焦点,议会各政党很难就此问题达成一致。
普通法改革
普通法改革是正发党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土耳其司法部的《土耳其司法改革报告》显示,2002~2004年,联合政府和正发党政府先后实施了9个一揽子改革方案,内容涉及表达自由、结社自由、集会自由、宗教自由、出版自由、废除死刑、禁止虐待、少数民族权利、国际人权保护、文军关系等。如2004年7月的《土耳其结社法案》规定,协会不经审批,可接受外国援助,或与之合作,或举办活动;协会无需告知当地政府官员组织集会的时间和地点,也无需邀请政府官员与会;非政府组织可开设海外代表处;没有法院传票,安全部队不再限制协会;取消对学生会的限制;15岁以上儿童可组建协会;非政府组织可提出临时纲领或倡议;允许非政府组织买卖不动产。
正发党政府的部门法改革几乎涉及土耳其的所有法律,如刑事法律、民事法律、经济法律(包括银行法、商法、外国直接投资法)、公共行政法律、市场方面法律、其他方面法律等。以商法为例,2011年1月13日,土耳其议会通过了《新土耳其商法》,并于2012年7月1日开始生效。
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正发党政府试图实现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将中央政府的一些职能转移给地方政府,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正发党的纲领认为,“公共管理的基础是服务人民。对中央政府而言,最关键的是更好地服务公民、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而从实践层面看,政府行政机构改革主要包括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两个方面。
第一,改革中央政府行政机构。居尔政府时期,正发党成功地改组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土耳其历史上第一次由文职官员担任该委员会主席。2011年6月,埃尔多安大选获胜后,宣布取消8个国家部长职位,将中央部委数量调整为25个,并更换了几个中央部委的名称。
例如,依照2011年6月的第641号行政令,成立于1960年的国家计划组织(SPO)被重组为国家发展部;为鼓励外国投资,土耳其政府宣布在总理府下设投资支持与促进局(ISPAT);为推进该国人权事业,在总理府下设人权事务办公室。此外,为推动入盟进程和入盟谈判,土耳其还专门成立了欧盟事务部。
第二,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土耳其地方行政改革主要采取立法和行政命令两种方式,前者主要包括2005年通过的特别省行政法、市政法,后者主要包括2006年以来成立的地区发展署。
其一,正发党地方政府改革的主要方式通过议会立法推动地方行政体制改革。2005年土耳其议会先后通过了《特别省行政法》(第5302号法令)、《市政法》(第5393号法令),以此通过法律方式确保地方自治权利。例如,《市政法》第八条规定了协商参与权;第九条规定地方行政单位——市、区之间的关系:市政管理部门关注所辖区居民的诉求,通过财资金拨款扶植辖区的发展;第十三条规定当地居民有权参与市政决策,市政委员会是市政的决策机构,由居民选出的代表组成,等等。
其二,成立地区发展署,协调地区发展。自2006年以来,土耳其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成立了26个地区发展署,如伊斯坦布尔发展署、安卡拉发展署、伊兹密尔发展署、西地中海发展(600026,股吧)署、东马尔马拉发展署、东黑海发展署、东南安纳托利亚发展署、北安纳托利亚发展署等。
司法机构改革
司法机构改革是正发党执政时期土耳其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司法机构改革,土耳其各政府部门之间通过协调与沟通,制定了多个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土耳其国家计划(SPO)组织制定的第九个发展计划中专门论及司法改革战略。
2009年,土耳其司法部公布了“司法改革与行动计划战略”(Strategy for JudicialReform and Action Plan)。该文件勾画了司法改革的战略目标:加强司法机构独立;实现司法机构的中立性;改善司法机构的效率和效用;提高司法机构中人员的职业能力;发展司法机构的行政体系;便利诉诸司法;完善判决执行制度,等等。
2011年,土耳其司法部又颁布了新的“司法战略文件”(2010~2014),其中阐述了土耳其司法改革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这些司法改革方案均涉及综合性法律,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两大基本目标:一是通过缩短审判周期,加快司法结果的实施;二是开启人权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公正审判权、媒体和个人自由。此外,土耳其政府还欲通过改变基本法律规定,实现与欧盟标准的对接。
在“司法改革与行动计划战略”的指导下,2011年3月31日,土耳其公布了第一个司法改革方案——《为加快提供司法服务的目的而修订的若干法律》,即第6217号法令,该法令由33个条款和4个临时条款组成。该方案直接导致其他17部法律的修改。2011年8月26日,土耳其政府又以政府行政令方式通过了第二个司法改革方案,该方案由44个条款组成,内容主要涉及司法部的结构设置和司法机构的行政管理。
然而,其中的一些条款被宪法法院驳回,仍然有效的条款包括:在司法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署之下成立了人权司,修改了国家委员会法、上诉法院法、法官与检察官法、司法学院法、最高法官与检察官委员会法(HSYK)。
2012年7月2日,土耳其公布了第三个司法改革方案——《修改若干法律以改善司法服务的效率和媒体犯罪中审判和判决的延迟》,即第6352号法令。该法令包括107个条款和3个临时条款。为加快审判过程,第三个司法改革方案修改了有关破产和债务实施的审判、犯罪案件、行政法律案件。2013年4月11日,土耳其公布了第四个司法改革方案——《修改与人权和表达自由若干相关的法律》。该法案由27个条款组成,关注人权领域的修改,修改了反恐法和土耳其刑法。
文军关系的调整与变化
在共和国成立之后,军队一直扮演着世俗体制保护者的角色,曾经4次成功干政,且密谋或发动过多次不成功的政变。正发党上台后,力图实现对军队的完全控制。在欧盟标尺和国内民众的“反监护体制”诉求的共同推动下,正发党通过立法改革(改革国家安全委员会)、司法改革和审判(军队法院、艾尔盖内孔调查)、立法机构调查(成立议会调查委员会)的方式实现了对军队的民主控制,推动了土耳其民主化进程和政治现代化进程,达到了欧盟有关文军关系的标准。
必须指出的是,当下,军队依然能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机制对土耳其政治产生影响。2011年7月29日,在与埃尔多安就案件审判问题发生分歧后,土耳其总参谋长称总计有250名军官(173名现役,77名退役)被逮捕,称这些逮捕行动违反法律原则、公正、正义和良知。他与陆、海、空司令集体请求辞职,但政府很快平息了风波,短时间内任命了新的总参谋长和各军种司令。欧盟认为该事件表明土耳其正成为更加民主的国家。
一些学者称,这是“土耳其的夏日革命”,土耳其高层军官的集体辞职预示着该国文军关系的巨大变化。土耳其《民族报》的专栏作家阿斯利•阿伊丁塔什巴什(Asli Aydintasbas)称,“这有效地终结了军队在土耳其民主中的作用,这是土耳其第一共和国终结和第二共和国开始的标志性时刻。”从目前形势看,土耳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文官精英对军队精英的民主统制,军队精英对政治领域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
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吉提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而深爱着吉提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吉提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吉提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黝黑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倾心。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吉提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吉提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在舞会上……”吉提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吉提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安娜已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但心里希望妻子早点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的背叛安娜 卡列尼娜的封面。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吉提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吉提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你折磨我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的部队主要以四野部队为主。第四野战军,主要来自于东北。在解放战争中,四野参与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从哈尔滨一直打到海南,战功赫赫、威风八面。由于朝鲜距离东北较近,能够适应朝鲜的寒冷气候,因此毛主席决定让四野部队先期入朝。于是中央军委抽调四野主力第13兵团的38军、39军、40军以及留守东北的42军前期入朝。
说到四野,自然不能绕过林彪。林彪不仅善于临阵指挥,同时也相当擅长练兵。正是他的练兵才能,使得四野部队能从几万人一直扩充到百万人。在练兵时,林彪相当善于用脑,并因此总结出二十八个战术原则。其中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三制”,当然也包括不是那么著名的“三猛”战术。
毕竟很多军迷都知道,林彪作战非常谨慎,精打细算,不喜欢无谋的猛冲。那么乍看来并不符合林彪风格的“三猛战术”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是“猛打”战术,即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的尽量接近敌人,适当的配备起来,以便统 一向主攻目标射击,并于同时猛烈开火。林彪极其反对没有章法的零碎攻击,更反对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
其次是“猛冲”战术,即在主攻点上,火力猛然开始射击后,我突击部队应乘此时敌人发呆、发慌时,又拿不出主意和来不及调兵时猛烈冲锋,毅然奋进,以刺刀、手榴弹向前冲去,以刺刀刺杀敌人,不敢以刺刀刺敌的不算最勇敢的部队与战士,我军必须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 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这就是我们所谓“猛冲”。
最后是“猛追”战术,即对于已经冲垮和溃败的敌人,应当迅猛追击,要一直给敌人以压力。“三猛”战术,非常符合我军火力匮乏、后勤不足的特点。因此在国内战场,“三猛”战术无往不利,为四野席卷大半个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到了朝鲜战场,“三猛战术”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例如在与“联合国军”的作战中,我军从不随意开火,一般都是等敌军接近50米后再一齐开火,用排山倒海的火力给敌军以压力。随后我军投掷如雨点般的手榴弹,并穿越爆炸的硝烟,在军号的指挥下,对敌军发动白刃突击。
“联合国军”火力凶猛,早就实现了摩托化。因此对于我军的白刃突击,“联合国军”显得十分不适应。但凡事也有例外,美国人害怕白刃战,但是土耳其人却一点儿也不怕。
土耳其与我国相隔万里,曾经一个是“西亚病夫”,一个是“东亚病夫”,并没有什么过节。然而土耳其为了讨好美国,仍派出一个旅、5000多人的部队,参与了这场不义的战争。
这些土耳其人,主要来自于游牧区,野蛮而彪悍。从武器来说,土耳其旅并不算先进,他们所依靠的,唯有流淌在自己身体内“突厥狼血”。据志愿军老兵说,土耳其的战斗力并不弱,仅次于美军和英军。他们作战时,个个佩戴传统的土耳其弯刀,非常擅长近战搏斗。
但是刚到朝鲜,土耳其人就闹出个大笑话。在第二次战役中,38军突破“联合国军”的西翼,打开一个大缺口。而土耳其旅临危受命,前往戛日岭,试图堵住这个缺口。
仅仅数小时后,土耳其旅便宣称自己“大获全胜”,抓了“几百个俘虏”。美军第二师的军官们喜出望外,于是立即派遣情报官对“战俘”进行审问。谁知这些俘虏根本不懂中国话,因为他们是溃逃到戛日岭的南朝鲜军,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虽然这次作战非常乌龙,但是土耳其人确实敢打敢冲,是一群相当优秀的军人。甚至韩先楚到了戛日岭,都差点被土耳其人的机枪击中。然而就怕“货比货”,土耳其人再勇猛,也不是我们志愿军的对手。
当彭德怀听说驻守戛日岭的部队是土耳其人后,竟对这个陌生的国家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解方回答:
彭德怀听后轻蔑一笑,“靠野蛮是打不了胜仗的,看我38军扫了他们!”
彭德怀说这话是有底气,当年马步芳的“马家军”比土耳其还彪悍,不是照样败在了他的西北野战军手上。土耳其人,算个啥?
首先在戛日岭,志愿38军果然不负众望,其属下的114师轻易攻占了阵地。随后,114师沿着公路向前疾行,最终到达土耳其旅驻守的阳站。于是114师果断派遣342团与340团一起攻打阳站。
在战斗中,志愿军对土耳其人的顽固印象十分深刻,竟挡住了我军的一次迅猛攻击。在此前的战斗中,美军、英军、韩军只要被我军包抄,必会撤退。然而土耳其人却显得特别,就是不退。
随后,342团1营的曹玉海营长撤回进攻部队,对土耳其人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土耳其人固然勇猛,但是38军的战士肯定比他们更勇猛,必须发扬“三猛”战术,以迅雷之势,将土耳其人赶下来。
随后,1营3连的战士们分成三个战术小组,以“三三制”原则,交替掩护,在短时间内攻占了三个山头。第四个山头,是土耳其旅的炮兵阵地所在,是整个阳站的枢纽之地。
丢了三个阵地,土耳其人似乎一点不怕。他们的军官把帽子往地上一丢,厉声道:“以此为界,后退一步者杀!”果然不是孬种。
3连指导员孙永昌见土耳其人还想困兽犹斗,于是持枪呐喊道:
随后,孙永昌身先士卒,冒着敌人的强力弹雨杀上了山头。战士们见指导员冲锋,于是端着刺刀向土耳其人猛冲。而土耳其人也拔出弯刀,和志愿军战士打起了白刃战。
在刀尖对刀尖的血战中,土耳其被我军的“猛冲”打得溃不成军。虽然奋力抵抗,但是土耳其还是丢盔卸甲地败下阵来。正如彭总司令所说,野蛮不能带来战争的胜利,只有勇气可以!
在第二次战役中,土耳其旅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死伤3000多人,基本失去了战斗力。让战士们印象深刻的是土耳其俘虏的屁股后,都别着几个朝鲜式的铜碗。战士们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土耳其说这些铜碗都是金子做的。后来志愿军战士和他们解释,土耳其人就是不听。
由此可见,土耳其人来朝鲜,为得是求财;而志愿军来朝鲜,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给死难的朝鲜人民复仇。而这,也是土耳其式的野蛮无法战胜志愿军的勇猛的主要原因。正所谓“仁者无敌”。
如今我军武器装备已经今昔非比,然而“三猛战术”仍是我们人民军队的法宝。狭路相逢,只有勇者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安娜卡列妮娜这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的作品。
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凯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而深爱着凯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凯蒂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凯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帅气逼人。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倾心。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凯蒂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在舞会上……”凯蒂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凯蒂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但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爱他……我憎恶你……”。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凯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凯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情,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以安娜,渥伦斯基和凯蒂,列文做对比,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
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其实反映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如今的社会现实。在当今社会日益开放的前提下,许多的渣男,海王,渣女,海后层出不穷。安娜的故事拿到现在来讲,也可以提醒当代的姐妹们擦亮眼睛,识别渣男!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安娜卡列妮娜》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同时具有解剖刀式的冷静冷酷和俯瞰人生的悲天悯人情怀,而这不仅仅是作者的艺术功力和水平,还是他世界观、人生观的自然流露。
凯末尔在各方面试图使土耳其走向西方、走向现代,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目标。土耳其民族通过他的努力,摆脱了内部和外来的束缚,开始走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仅凭这一点,“现代土耳其之父”的名号是当之无愧的。
凯末尔虽然使得土耳其人从君主制封建体制走向了民主共和,但是也走向了其个人强权与独裁的另一个极端。他试图摆脱了阿拉伯与波斯文化的影响,却一味地向欧美文化靠拢。
凯末尔认为,当时伊斯兰社会有许多的生活方式,太过宗教化且不够进步,与共和制度与现代进步是对立的,与现代民主制度是矛盾的,所以,要实行土耳其的现代化,必需倡导世俗化和全面西化的这样一个假设为前提,实行了与奥斯曼帝国和伊斯兰决裂,将土耳其融入“唯一”的文明── “欧洲文明”的一系列措施。凯末尔本人拥有的民族英雄光环和一支对其绝对服从的军队。在军事力量支持下,凯末尔依靠暴力和强权推行全盘西化政策,在社会各个方面,以西方为蓝本进行一系列强力的改革。
由于凯末尔的独裁指导思想,导致了土耳其政坛至今仍存在军官的长期干政。历史上,土耳其军队曾多次发动军事政变强迫民选政府下台。所有法律必须经过由军方控制的“宪法法庭”审查才能生效,民主变成了土耳其军人把持国家命运的美丽外衣,近年政府逐渐通过修宪限制军方权力,而军方对政府的影响力也开始下降。 凯末尔改革开创了同时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国家民主改革这一趋势的先河。跟随凯末尔改革的脚步,许多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后,广泛进行了改革运动。主要有阿富汗的阿马努拉改革(1919-1929)、伊朗的礼萨汗改革(1925-1937)、埃及的柴鲁尔改革(1924年)、埃塞俄比亚的海尔·塞拉西一世改革(1930-1935),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1934-1940)。
凯末尔改革很早也曾引起中国人的注意。192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土耳其》一书,该书比较了土耳其与中国,立意于取法凯末尔改革的精神。只可惜,这种关注未能变成社会共识。虽然凯末尔领导的革命对当时的中国人有影响,国民革命时期的孙中山,以及中国***早期的领袖之一蔡和森,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在其后,凯末尔领导的带来社会真正本质变革的改革,由于历史的复杂因素,长期以来没有进入中国社会主流的视野。
土耳其文化习俗
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伊斯兰国家,被称为"文明的摇篮"。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中心,有着6500年悠久历史和先后十三个不同文明的文化历史遗产,加上三面环海的地势和内陆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其拥有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一样的亚洲不一样的欧洲”即言土耳其地跨两洲,以及兼有多个文明遗存的独特风情。近来土耳其以美丽的自然资源而闻名;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碧绿的水域、卡帕多奇亚(Cappadcia)由火山熔岩形成的仙境般的地貌、黑海山脉的野花和云雾缭绕的森林,东部崎岖不平草原独特的景致。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使土耳其享有“旅游天堂”之誉。然而,今天土耳其深深吸引游客的是各种文化、新与旧、东方和西方、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中文名
土耳其文化习俗
国家
土耳其
事实
文化习俗
例子
土耳其浴
快速
导航
土耳其民俗
土耳其工艺品
风俗习惯
日常生活习惯
土耳其的文化
土耳其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它在现代国际大厦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除了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之外,这个国家正处于重重叠叠的经济区域中心,这些区域中最著名的当属那些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中亚各国家,土耳其不仅在地理位置上贴近它们,而且具有与之相似的文化渊源。土耳其是黑海周边地区和近东地区国家的工业和贸易中心。土耳其也是黑海、地中海和爱琴海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土耳其人继承伊斯兰的传统又拥有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他们在继承西方传统的同时成为现代西方的一部分。东方和西方、亚洲和欧洲的传统融入土耳其的现代文明中,这种融合的一个标志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两座大桥,它们用许许多多过去和一个未来把两块大陆连成一体。
共2张
土耳其文化
土耳其人中99%都是穆斯林,但您却很难想象在土耳其这篇土地上也曾经经历过基督教的兴盛时代。早期的基督教徒居住在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亚”地区,在和平之中传播他们的宗教。到七世纪,基督教徒为了逃避拜占庭的迫害来到这里,凿穴而居,洞穴相连,纵深地下几十米。今天的“卡帕多奇亚”也是最惹人眼球的地区。旅游者从世界各地赶来参观葛莱梅(Goreme)露天博物馆,它是一个包罗了数十座中世纪洞穴教堂的世界遗产。
土耳其民俗
土耳其浴
由于土耳其社会非常强调个人卫生,从中世纪开始,土耳其就出现了公共浴场。浴场里男人和女人的浴室是分开的。如果浴场里只有一间浴室,那么男人和女人就会分别在不同的日子或者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来沐浴。进入浴场把衣服锁到橱柜里后,就可以包着浴巾走到一块加热过的大石头边上,直到流汗时,就会有服务员上来搓澡。如果觉得太热 可以到凉快的屋子里休息一下。洗土耳其浴可以使人精神抖擞。有许多老浴场的建筑风格非常有趣。
婚俗
土耳其自1926年实施新的民法后,废除了一夫多妻制,法律规定男女平等享有宗教、婚礼、离婚和儿童监护权等权利,婚礼不再像共和国成立之前由阿訇主持。根据土耳其法律规定婚姻必须非宗教化,但实际上只有40%的婚礼是世俗性的,50%是宗教和非宗教的混合式,10%仍是按宗教仪式非法举行的。法定结婚年龄男女均为18岁。尽管已废除一夫多妻制,但在个别地区的农村,一夫多妻现像仍然存在,约占全国家庭的3%左右。
在大城市中,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婚俗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婚姻过程已经简化,少了许多繁文缛节。但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传统习俗仍较盛行。首先,想求婚的男方家庭从亲朋好友中挑选几个妇女作媒人去女方家拜访提亲,具体时间不通知女方家。为的是看看姑娘干家务是否麻利。当然女方在姑娘到了当婚的年纪,也随时作好迎亲队伍到来的准备。第一次相亲是一般不正式提亲,但实际上都心中有数,只是心照不宣而已。如果第一次未遭拒绝,第二次再去大体上就可决定这门亲事。一旦女方的人说:“如果这是真主的旨意,那我们也没什么说的”,这就意味着同意这门亲事。相亲也就到此结束。如果女方不愿结亲,为防止男方再来,常常会托捎话给男方,说:“我们某日会给答复”,这意味着以后的答复将是否定的。
安娜卡列妮娜这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的作品。
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凯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而深爱着凯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凯蒂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凯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帅气逼人。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倾心。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凯蒂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在舞会上……”凯蒂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凯蒂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但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爱他……我憎恶你……”。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凯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凯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情,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以安娜,渥伦斯基和凯蒂,列文做对比,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
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其实反映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如今的社会现实。在当今社会日益开放的前提下,许多的渣男,海王,渣女,海后层出不穷。安娜的故事拿到现在来讲,也可以提醒当代的姐妹们擦亮眼睛,识别渣男!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安娜卡列妮娜》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同时具有解剖刀式的冷静冷酷和俯瞰人生的悲天悯人情怀,而这不仅仅是作者的艺术功力和水平,还是他世界观、人生观的自然流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