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指挥主要的作用不是在真正演奏的时候,而是在排练的时候,指挥会把演奏的曲目一遍遍排练,然后把自己对曲目的理解和诠释,灌输给演奏的团员们,抠每一个演奏细节,最终达到指挥自己想要的效果,这才是指挥伟大之处。
其次才是正式演出的时候的指挥工作,大部分时候都不需要指挥,但是在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开始、结束,或中间有某一要紧之处,指挥要给出明确的手势才可以。另外,指挥家在演出中给出的各种手势、表情、动作都会影响团员们的演奏,表现出不同的感觉和感情。
最后,要纠正你一点的是,乐手当然可以按照自己面前的乐谱演奏,但是他们只有自己的谱子,没有别的乐器的,只有指挥有总谱,所以一切还是要指挥掌控的。那么庞大的乐团,小100人,怎么可能没有人指挥而演奏的完美呢?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短小、熟悉的曲目,乐队可以自己演奏,像大型的乐曲,没有指挥绝对乱套!
指挥被认为是乐队的“灵魂”。指挥在业务上是教练,是导演,是统帅,所以他也应当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正因为指挥在排练、演出时所处的地位比较突出,因此,除了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指挥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仅是整个音乐再创造集体中的一员,要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尊重乐队队员的劳动,陶醉于个人的司令权对于整体的艺术再创作没有丝毫的好处。在指挥和演奏员之间,应当建立起亲密合作的真诚关系,才能有效地调动每一个演奏员进行艺术再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作为一个指挥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一场精彩的管弦乐演出,是全体演奏家在指挥的带领下将作曲家注入于音乐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指挥站在乐队前方中央高起的指挥台上,以便能清楚地看见所有的演出者,再以手势、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调动、掌控管弦乐团的速度、节奏、情绪和音乐表现力,合力展现一场让观众震撼感动的节目。有时一部作品还包括独奏音乐家、歌唱家,甚至是合唱团。
著名指挥富特文格勒说:“指挥,就像任何一种诠释一样,是种瞬间的事,只能靠现场流露出来。你只能在当时才能感觉到对这声音应该怎么样。主要的工作不光是在排练中做,我认为是排练、现场各占一半,因为现场需要很多,每个瞬间、每次现场都是新的,作品又重生了一次。”
对于演唱会现场求婚这种行为,我个人还是比较反感的:
1 求婚现场气氛被破坏。很多观众是专门来欣赏歌手和乐队表演的,突然插入一个求婚环节很容易破坏现场气氛,影响其他观众的观赏体验。
2 加大演出难度。现场求婚会给演出方增添许多难度,需提前通知并配合求婚者,还需要考虑现场效果和观众反应,增加了演出难度。
3 过于张扬。公开的现场求婚行为过于张扬,很容易让当事人的另一半感到难为情,也有面子挂不住的风险,这也是我反感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一定要在演唱会上求婚,可以考虑以下不太打扰别人的方式:
1 事先通知演唱会方和主办方,选择适合的时间插入,并事先准备好求婚语言和求婚道具,避免出现突兀情况。
2 选择在演唱会结束前或结束后进行求婚。结束前的时间大家情绪也很高涨,结束后大家的注意力会重新聚焦,这两个时间段比较适合。
3 采用大屏幕显示的方式。可以事先提供一个短视频或照片,和歌手或主办方约定在某个时间段播放以示求婚,这种方式比较隐蔽也很有创意。
4 在观众席进行而不上台。如果仅在自己的位置进行求婚, atmospheric 较低,也不会过于引人注意,这种方式比较不会影响其他观众。
总之,要在演唱会现场求婚,一定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尽量采取不过于张扬和破坏气氛的方式。事先妥善准备和沟通,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这种低调一些的求婚,才更容易让人感动,也更加贴近爱情的真谛。
我们许多人都知道,在现代交响音乐和大歌剧演出中,指挥是整个乐队、整场演出的灵魂。有人很不理解:指挥谁不能做呀,无非就是打打拍子。再说了,乐队里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演奏家,难道他们还不会自己数拍子吗?但实际上,指挥和打拍子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
在刚开始乐队规模比较小的时候,人们确实不需要指挥。但随着乐队的一步步扩大,没有指挥便无法演奏了。从19世纪左右开始,乐队变得逐渐庞大,这就必需有指挥来把各演奏者联系起来。于是,在19世纪便出现了指挥和指挥法,并且一般认为,门德尔松是第一个真正的指挥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