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礼礼仪是指男子过了冠礼或是女子过了笄礼后,两个人经过媒人介绍,双方父母认定后,来举办婚礼所用到的约束。婚礼礼仪要求繁多,需要按照流程走下去。中国的婚礼礼仪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都是:礼,就是指订婚礼仪;正婚礼,指的是结婚时候的礼仪,通俗来讲就是年轻男子和年轻女子相结合的礼仪;婚后礼,指的是成为妻子或是成为妇女、成为女婿所要用到的礼仪。
中华民族是礼仪大邦,生活在这里的人民,质朴善良,懂得谦卑为怀、尊老爱幼。三书是古代婚礼礼仪的一种,它具体的是指在相互下聘礼的过程中,需要的文书,分别是:“聘书”,指的是订亲时候所用到的文书,在订婚期间进行交换;“礼书”,指的是结婚所使用到的礼物,将各自的种类及数量列清楚,过大礼的时候,进行交换;“迎书”,指的是将新娘迎娶到家时候,所要用到的文书。
六礼,也是古代婚礼礼仪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的意思是说,从求婚到说媒,再到迎娶新娘,完成婚礼中的手续。
分别是“纳采”,指的是男方聘请的媒婆将婚事说成后,男方的家人会准备礼品,前往女方家求婚;“问名”,指的是即将结婚的青年男女八字相合,这个的判定,一般男方会拜托媒婆问清女方的出生时间及姓名,准备合婚的事情;“纳吉”,指的是男方的家人占扑算卦,得到吉祥的兆言,准备礼物去通知女方家庭,结婚的事情可以开始商量了;“纳征”,别名过大礼,男方家庭会选择吉祥的日子,到女方的家里,举办订婚的大礼;“请期”,选择吉祥的日子,完成结婚的大事,一般讲究双月双日,不喜欢选择三、六、十一月,因为“三”谐音“散”,不选择六,是因为不想让刚结婚的新人只能有半辈子的姻缘,十一月隐含的意思是不尽;“亲迎”,是结婚的那天,男方亲自带着迎书,去女方家里迎接新娘。
古代婚礼礼仪规定的礼数较多,可以看出其中的规矩,都有各自的要求。其中,“三书”、“六礼”,是古时候结婚中必须要有的两项。当时的人们,也比较看重这两个礼数。这个代表女孩将要嫁的家庭,是否能够真正的尊重女孩。
我不反感演唱会现场求婚的行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经历。但是,这种行为可能会打扰别人的观看体验,所以建议人们在演唱会现场求婚时要考虑周围人的感受,遵守当地的规定和礼仪。
除了求婚方式外,还有几种不打扰别人的求婚方式。这种求婚方式的前提当然是两个人要商量好,互相信任,并且彼此的求婚意愿完全一致。
一种不打扰别人的求婚方式是在私人场所进行的求婚,比如在家里或者酒店的房间里。两个人可以准备一个浪漫的场景,比如点燃蜡烛或者布置一个美丽的心形图案,然后向彼此提出求婚。这种求婚方式可以带来浪漫的气氛,并且不会打扰别人的观看体验。
另外一种不打扰别人的求婚方式是使用现代科技进行求婚。比如,两个人可以在互联网上准备一个浪漫的视频,向彼此提出求婚。这种求婚方式可以让观众欣赏视频,而不是听到求婚的声音。
无论使用哪种方式,求婚者都需要充分考虑周围人的感受,遵守当地的规定和礼仪。求婚者还可以选择不公开自己的求婚行为,以尊重其他人的观看体验。
在演唱会现场求婚的行为可以带来浪漫的气氛,但是需要考虑到周围人的感受,遵守当地的规定和礼仪。求婚者还可以使用现代科技互联网等方式来准备不打扰别人的求婚方式。
婚嫁习俗之三书六礼
旧时汉族婚姻习俗礼仪
三书:中国传统嫁娶的礼仪,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亲书。后世在谈论婚嫁时,常常把六礼和三书一起搭配沿用,三书分别是“聘书”、“礼书”、“迎书”。
六礼:日时汉族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现代婚嫁习俗
一、说媒
民间婚礼基本上沿袭南宋婚礼的习俗遗风,旧时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说合,叫做“穿婚”。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少“压惊”。
二、订婚
正式结婚前的一种仪式,古称“缔姻”,又称“传红”。订婚这天,两家都挂灯结彩,厅上供和合二仙神马,燃点红烛邀请亲友吃订婚酒。
三、行聘
订婚后,男家要行聘,古称“纳征”,现在俗称“聘礼”、“财礼”。根据男家情况,以送金银、绸缎为主,女家受聘,亦必有答礼,称为“回盘”。
四、发奁
结婚日期确定前一日要发奁,俗称“发嫁妆”。旧时,富裕大户嫁妆甚厚,嫁妆先在家中布置陈列,何桌在先,何物在后,都有一定的格式。到了男家必须照样陈列,最前面的嫁妆,必为子孙桶,桶内盛有红蛋、喜果各一包。
五、迎娶
婚礼的正日,俗称“拜堂”。早一日下午,花轿抬至男家大厅。晚间,百烛齐燃,灯火辉煌,称为“亮轿”。女方早一日亦要备席请新娘,称为“辞家宴”,俗称“别亲酒”。
六、三朝回郎
即新亲上门,就是女方亲属上男方去,旧时都要在结婚第三天举行。现在男方习惯第二天就邀请女方父母及兄弟姐妹上门。旧时还有吃三道茶等礼节,现在吃一餐新亲上门酒。婚后三天,新郎偕新娘一同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俗称“双回郎”。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传统的婚礼习俗之三书六礼
传统的结婚仪式中,主要包含了三书六礼的说法,三书主要指的是“聘书”、“礼书”、“迎书”,分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里的三书六礼其实指的就是整个婚礼过程中的大致环节,类似现在婚姻中,确定婚姻关系的证明、聘礼、仪式等等事宜,在古时候会分为几个步骤,让过程看起来更为严谨一些,显得大家对婚姻的一种重视与虔诚
在婚礼前一天,我们还需要安排一位好命人为新人安床和铺床,一边叨念着一些吉祥如意的好话,一边为新人铺上崭新的被褥、床单、换上新的鸳鸯枕、盖上新的龙凤被,然后准备一些干果物品铺在床上,主要是以“早生贵子”为主,就是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之类的干果,祝福新人可以早日家庭圆满,早点生个孩子,主人为了表示对好命人的感谢,也需要准备好一个红包给人家,表示感激,当然这个好命人不是谁都可以做的,需要家庭完整、幸福和睦、无病顽疾、精神良好、有儿有女的人才适合这样的角色
在婚礼当日,仪式正式开启之后,还有当天的一些婚礼习俗,小编也给大家整理了一下:
1、女方提前为女儿准备好陪嫁的嫁妆,在婚礼前一日送去男方家,一般会准备一个陪嫁箱,里面放上一些双数的吉利物品,生活用品,还有一些钱财,祝愿女儿嫁过去会过上更好的日子
2、接亲仪式,燃放炮竹,表示庆祝,男方携带亲友团千万女方家接亲
3、敬茶仪式,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感恩,感谢养育之恩,表示成亲之后会好好建立新家庭,并且孝顺父母
4、甜汤仪式,主要是让新人食用甜汤,表示婚后生活多子多福,甜甜蜜蜜
5、新娘出嫁要有姐妹团陪同,并且要为新娘打红伞撒米,表示开枝散叶的好兆头
6、正式结婚仪式,邀请宾客观礼,拜天地,宣誓结婚诺言,交换戒指,这才是结婚礼成
7、敬酒仪式,两位喜人表示对亲友到来的感恩,夫妻携手回馈大家的祝福
8、新婚洞房,新婚之日,洞房花烛夜,以前有闹洞房的仪式,主要图个喜庆热闹
9、新人要为宾客准备好喜糖、喜饼表示对大家的感谢,也祝愿大家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10、回门,三朝回门是指新婚夫妇婚后携手回到女方娘家,要穿新衣,准备好礼品在上午抵达女方家中感谢女方的父母与长辈,与宾客一起用餐团聚
宋淳祐年间(1241-1252),浙江畲族蓝姓始祖蓝敬泉支族由福建罗源迁徙至金丘驮磨庵,自此金丘村成了景宁畲族的聚居地和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发祥地。因当年垦地掘得黄金数金,故取名金丘。
古老神奇的畲寨金丘村,自有着灿烂的畲族文化,其中的婚嫁习俗更是古朴、带有宗教色彩、极富浓郁的畲族风情。
畲族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早先实行族内远房成婚,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
嫁妆是一些劳动工具和木质家具为主,还有一些稻、麦、豆、花生等种子,寓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婚嫁仪式有拦路、举礼、喝宝塔茶、脱草鞋、借镬、杀鸡、撬蛙、对歌、对盏、留箸、留风水、行嫁、拜堂、传代、回门等礼仪环节。
其中拦路对歌、借镬杀鸡等仪式极具趣味、富有特色。
结婚这天,迎亲队伍到女方大门时,有一个热闹的场面叫“拦路”,也叫“拦门”。意在让迎新队伍多放鞭炮、多递小红包,增添喜庆气氛。
媒人放三只响炮,报讯迎亲队伍的到来,女方也随即放两炮表示做好迎接。然后,便是女方的阿姨舅母姑嫂们拿着杉枝拦门要求对方多放鞭炮,并要求对歌,等亲家伯赤郎做出回应。
男方用右手折下三枝杉枝抛路边,再折一枝抛路下,递给“接礼包”,姨母姑嫂们接过红包才放行。此时鼓乐鞭炮齐鸣,喜迎迎亲队伍进门。收礼后,给迎亲队伍每人一碗肉丝面,吃过后,脱草鞋,洗脚,换上新鞋,叫“脱鞋礼”。
接着,便是在新娘家中堂举行的“捉田螺”仪式,即家族中较有威望的男女双方长辈分别排一排,两两一对,相互作揖,一躬到底,力求手掌碰地,以示尊敬,因为十分像捉田螺的姿势,所以也叫“捉田螺”仪式。
婚宴晚餐由男方宴请女方客人,感谢对新娘的养育之恩,叫“请大酒”,但必须在男方向女方借炊具后才能办酒席,借炊具的的仪式叫“借镬”。
借镬时,中堂祖宗香案上点上香烛,赤郎来到灶前,阿姨舅母端来一面盛着猪肉、豆腐、香烛的米筛,向赤郎作个揖,赤郎回礼后再向灶神作揖,将米筛放在灶台上,开始唱歌以对女方的赞美。然后,女方姑嫂们将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赤郎年“借镬”词,词中涉及各种炊具,念一样拿一样,如有遗漏也不会告诉少了什么,而是要赤郎重新“借”。
“借”齐炊具后,由赤郎执刀杀鸡。
杀鸡时,地上摆着碗,如果血滴到外面地上,就要罚酒,一滴罚一碗。爱耍的姑娘们会趁机故意推搡赤郎,使鸡血滴到碗外,罚赤郎喝酒,甚至把锅灰抹到他脸上,戏耍热闹。总之,整个借镬的过程是充满欢乐和情趣的,是畲族婚嫁中独特的习俗。
晚餐由“亲家”主位,请女方贵宾,如舅公、舅舅等坐中堂首席。婚宴中会有劝酒、敬酒、等活动。新娘手托木盘或米筛,上面放着一对银手镯,一只九连环银戒指,点一对红蜡烛,放三只酒杯,在赤娘的陪伴下逐桌唱劝酒歌。
歌毕,每人都给一个红包,畲语叫“撬蛙”。
宴后是热闹的对歌活动,长夜对歌,天将分晓时唱“催亲歌”,歌毕,新娘打扮完毕,对歌就此结束。接着就是“别亲上轿”,有“留箸”和“衔千金饭”的仪式。在中堂的方桌上摆好供品“三牲一付”,后面摆一大碗饭。娘家有几人就摆几双筷子,分成两把放在碗后面。请本族长老讲祝语后,新娘由其哥哥或弟弟抱入中堂,站在凳子上“溜筷子”:新娘拿起桌上的两把筷子交叉递给哥或弟,对方又将筷子从新娘腋下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如此进行三次,结束。接着新娘告别父母,低头衔三口饭,吐在准备好的手绢里,由哥或弟包好放进新娘的衣袋,由“带来娘家饭,养大夫家猪,年年兆丰年”的寓意。
事后,新娘接伞遮头动身起步到中堂要进二步、退三步,畲语叫“留风水”。然后“传代(袋)”出门。这时大小鞭炮齐响,“踏路牛”在前头开路,新娘上轿“行嫁”。三天后“回门”。
传统的畲族婚嫁习俗是畲族文化的经典之作,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异常名录。
简单浪漫的求婚方式有哪些呢?求婚,是指未婚情侣向对方提议结婚,并以最大的诚意来表示己方立场。下面我为你介绍简单浪漫的求婚方式。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简单浪漫的求婚方式
土豪求婚方式一:土豪为求婚买千双鞋 高端大气上档次羡煞众人
日前一篇名为《第一千零一双水晶鞋》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发帖人许鹏楷说,他将在成都市春熙路东广场当众向女友求婚,送上自己为她定做的水晶鞋,圆女友的“公主梦”。他还承诺,如果网友能帮他转发微博并到现场为他加油打气,他将在现场送出1000双女鞋作为礼物感谢大家。
前天下午3点,在上千网友的见证下,许鹏楷成功为女友换上“水晶鞋”,宣告求婚成功,并当众兑现送1000鞋的承诺。许鹏楷说,这1000双鞋花费了他近20万元,但他并不后悔,“毕竟我用1000双鞋,换回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浪漫回忆,有何不可呢?”
土豪求婚方式二:20万现金折成心形的求婚
一男子率领50人自行车队在汉口百步亭一售楼部门口当众求婚。让围观者惊诧的是,求婚男子提着一皮箱的现金求婚,据称有20万元。求婚男子小凡(化名)25岁,做IT,女友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售楼部实习。小凡称,瞒着女友策划这场求婚仪式,是为让自己的求婚给女友留下特别的回忆。
据了解,当时场面十分壮观。自行车队穿过街头,车身上都扎着粉色心形气球,浩浩荡荡向一楼盘驶去。到达售楼部门前,自行车队围成一个心形,男子一手提箱子,一手拿鲜花,等待心上人的出现。当女主角出现时,男子走到她面前,单膝跪下,打开用一只行李箱带来的特别礼物,竟是满满一箱子折成心形的百元大钞。“嫁给他!”全场人大喊着,最后两人幸福相拥。“这也未必是拜金主义,年轻人现在都喜欢玩浪漫。不过,拿着满满一整箱百元大钞求婚,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住在附近的黄**表示,最重要的是要两个人真心相爱。
土豪们的求婚方式果然与众不同啊,不是土豪的也别眼红哦,浪漫并不一定是只有金钱能够营造的。下面为你介绍几个更煽情、更浪漫、最有创意的求婚方式,快点来学几招吧。
1、登峰造极
站在最高峰向她求婚。对天发誓,你会照顾她一辈子,一辈子对她好。但前提条件是你的女友是运动型,不然累到半死,肯定没有心情听你表白了。还有就是你们平时都喜欢运动,突然想去爬山会让她起疑心。
2、空中示爱
你们一起去旅游,共同坐在同一架飞机上,你假装说去上厕所。其实是去请求机长通过无线电通话系统传达你的爱意,向你的女友求婚。在机长介绍我们正飞往哪里哪里的`时候,加一句,安娜,李可问你他是否有幸能够娶你为妻。
3、树立你们爱的广告牌
你们行驶在高速路上,前面的广告牌突然亮起:“安娜,你愿意嫁给李可吗?”这一定能够使你的求婚事半功倍。然后停在路边,拿出戒指再次重申一次。但一定要确保安全。
4、银幕为媒
你们一起去看**,在影片正式开演之前,在黑暗中,当大家都注视着银屏的时候,突然出现一行字幕:安娜,你愿意做我的妻子吗?”然后灯光洒在你们的身上,看着她,再说一次:亲爱的,你愿意吗?
5、收音机传情
若她喜欢听收音机,而且是固定某个频道的某个节目,那么点播节目的方法一定可以赢得她的欢心。然后在节目播放的时候,你可以拿着你的戒指和玫瑰到她楼下,打电话给她,告诉她你就在门口。
6、爱情警察
若你有个当警察的亲戚,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在她开车的时候,被警察拦到一边,当她觉得倒霉的时候,警察却开出一张“求婚罚单”,这种恶作剧的求婚方式效果不错哦。
7、生日快乐
在她生日party上向她求婚也是不错的方法,当着众人的面跪地,拿出结婚戒指,发誓你会一辈子疼她,爱她,不让她受到任何伤害。她应该会惊喜万分,并答应你的请求。
8、惊喜情人节
情人节作为求婚日很是浪漫,除了情人节必须的情人卡、玫瑰花和巧克力,求婚的你还需要带上一个求婚钻戒。带她去一个浪漫的餐厅,最好周围的夜色非常美丽。
求婚的传统习俗
中国古代的婚俗讲究“六礼”。所谓的六礼,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按语言来解释,纳彩是择配、提亲的意思。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说媒”。问名,即所谓的“讨八字”。在古代和的婚俗中,讨回姑娘的出生年、月、日、时,要请阴阳先生推算。只有男女八字相合、才可以定亲。古代的问名习俗,还含有问清姑娘是谁生的,即问清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是正室所生,还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为求婚姻的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纳吉,指提亲。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将这一事实告诉女家,谓之纳吉。纳征,即2010年所说的“送彩礼”、“送嫁妆”。“征”的意思是成功。送彩礼之后。婚姻就算成立了。未送彩礼时,婚姻未必成立。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子,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通知女方家,就是俗话所说的“送日子”。娶亲日期要征得女方家同意,所以叫“请期”。亲迎,指娶亲。男家派人或亲自迎娶新娘。
六礼之俗,由来已久,但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具体仪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但作为婚礼仪式的基本程序,却一直延续下来。至于现代的自由恋爱结婚,不需要媒妁的新式婚姻,则另当别论。
基督教《圣经》申命记7:3中“不可将你的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是指异族异教徒),也不可使你的儿子娶他们的女儿”这句话中表明了父亲有包办儿女婚姻的权力。《圣经》里没有婚前爱情描写,也没有对于爱情的论述。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安排亚当与夏娃结婚。上帝从来没有批评过婚姻包办。
婚前成人礼
成人礼,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盛行过。它是一个人生理发育成熟时所举行的仪礼。人类学资料告诉我们原始部落的成人礼是非常复杂的,有时还显得十分残酷。成人礼的主要目的是使受礼者经历种种生理和意志上的磨练。并通过这种磨练的考验,将他们接纳到成人社会中来。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人生仪礼中的一种象征仪式。
中国古代婚俗中,青年男女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要举行成人礼。为男子举行的成人礼叫“冠礼”,为女子举行成人礼叫“笄礼”。《礼记》中说:“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这种冠笄之礼,在中国的朝鲜族中保存得比较完整。朝鲜族的冠礼又叫“三加礼”,即当男子在举行成人礼的时候要三次更换礼服。按顺序有“初加”、“再加”和“三加”三种礼仪。举行初加礼时,先给受礼者梳发髻,并在发髻上罩上网巾,然后加冠。几天之后,举行再加礼。这时将初加时所带的冠巾除去,换上纱帽。实行三加礼时,在纱帽下再添一个幞头。如上三加礼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每次都由主礼者诵读祝词。冠礼结束后受礼者到宗族的祠堂向长辈致礼。女子行笄礼比较简单,盘发插笄即可。朝鲜族的这种成人习俗可能受到古代汉族礼仪的影响。
相传汉族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六礼”,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汉族婚俗,现行一夫一妻制,废除了过去封建统治阶级实行的一夫多妻制以及典妻、租妻等陋俗。
过去,汉族婚姻的缔结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具体有纳采(媒人到女方家说明求婚之意)、问名(问女子生辰以卜吉凶)、纳吉(卜得吉兆,定亲)、纳征(送钱财给女方家准备成婚)、请期(通知女方家成婚日期)、初期(亲迎女子到男方家拜堂成亲)等六道程序。除了最后一道程序外,婚姻的缔结过程都要背开青年男女当事人进行,因而极不合理。
汉族先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汉族人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汉族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现在废除了父母包办婚姻,青年男女直接见面谈恋爱,然后征求父母意见,办结婚登记的法律手续。婚礼仪式也废除旧俗,新娘不再坐轿子,新婚夫妇也不再拜堂。新式结婚典礼隆重而热烈,由尊长者致辞,亲友祝贺,以音乐舞会或茶话会的形式告终。也有的旅行结婚,双双外出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
汉族传统婚俗:
一、“三书”:按照汉族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二、“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
纳采
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其礼物用雁。后代渐加礼物。到明代陈雁及礼物于厅堂。清代请婚人陈仪物于庭,奉书致命,主婚人受书,告庙醴宾。庶民纳采,首饰数以四为限。雍正初,定制,汉人纳采成婚,四品以上,绸缎、首饰限八数,食物限十品。五品以下减二,八品以下又减二,军、民绢、果盒亦以四为限。品官婚嫁日,用本官执事,灯六、鼓乐十二人,不及品者,灯四、鼓乐八人。禁糜费,凡官民皆不得用财礼云。
问名
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西周“六礼”中第二礼。“问名”之礼最早见于《仪礼》中:“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又曰:“问名: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礼记·方氏注》也说:“问名者,问女生之母氏也。”问名时,用雁为贽见的礼物。《白虎通》卷四《嫁娶》曰:“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贽。纳征曰玄纁,故不用雁贽。” 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我国广东海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常用槟榔作为问名携带的礼物。把女方庚帖与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确定可以成婚之后再行纳吉礼。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
(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纳征: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晋书·志十一》:“太康八年,有司奏:婚礼纳征,大婚用玄纁束帛,加珪,马二驷。王侯玄纁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玄纁束帛,加羊。”宋代所用礼物不再遵循周志,金银绫绢,各依等级而定。明代聘礼提倡节俭。《明史·志三十一》品官婚礼:“纳征如吉仪,加玄纁,束帛,函书,不用雁。”仪式因袭宋制:“宾致词曰:某官以伉俪之重,加惠某官,率循典礼。有不腆之币,敢请纳征。”主婚者曰:“某官贶kuàng某以重礼,某敢不拜受。”宾以函书授主婚者,主婚者亦答以函书。”至近代,无“纳征”之名,而有送礼之实,或并之于纳采,或更称纳币。1920年《英山县志》:“婚礼古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今止用纳采,纳币。”
请期
(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
(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汉族婚礼习俗:
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辰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过文定,过大礼: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著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后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哭嫁: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此外也有说法认为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出门: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著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著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於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盖头。对於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於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著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於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於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著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后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后,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抱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归宁,就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离娘家后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亦因为如此,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烧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一对、竹庶两支、鸡一对、生菜、生果两篮、荵、伊面两盒、鸡仔灯笼金、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